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策略,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随着新媒体快速发展,新媒体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结合日益紧凑。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是新媒体对传统的校园文化内容、体制、载体等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文章在研究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的情况下,给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校园文化;对策
当今社会,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影响着人们生活中的各种行为。依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7年1月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到2016年年底,中国网民共计7.31亿人,全年新增429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53.2%;手机网民用户6.95亿人,全年新增7550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为95.1%。这一数据体现在江苏省内的98个职业技术学院及办学点中,就是每个学生都拥有至少一部智能手机,手机入校园已禁止不了,如何有效利用手机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是我们必须研究的课题。
一、充分认识“新媒体”和“校园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依据百度百科,新媒体(NewMedia)是指当下万物皆媒的环境,指运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通过互联网和人造卫星等设施,利用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其关键技术为: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其传播因素为:双向传播、用户创造内容。新媒体分为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两类。新媒体的特征为:全方位的数字化内容包括多媒体与超文本、增强了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互动性、实现了信息传播与收阅的个人化、实现了海量信息共享化与社群化[1]。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由师生不断积累和沉淀下来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既包括建筑、景观、绿化这些物质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校风、学风、传统、舆论、人际交往、心理氛围,还包含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自我成长渴望。校园文化也是学校综合实力的体现。校园文化建设包括三方面内容:物质文化环境建设、精神文化载体建设和课程内外文化活动建设,这三方面协调一致,为学校树立起优秀的文化品牌。
二、基于“新媒体”的高职校校园文化发展现状
新媒体对文化传播和继承有着直接深刻的影响,自然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新媒体以其强劲的姿态进入校园,海量信息通过各类智能产品即时传播到学生,高职院校学生对新媒体的接受度高,使用也极其熟练。蕴含在新媒体中的网络文化对高职院校师生的影响具有两面性,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新的发展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压力,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2]。
(一)传受双方互动化,校方信息传播的统治地位受到冲击
职业院校学生在海量信息中寻找信息,并且用手机媒体发送和传播信息,手机的便携性使每一个职业院校的学生都成为媒体,不需要通过特定“把关人”,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传者和受者可以互换角色,实现了传受双方的对等,交互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加入个人的观点,对信息进行再加工,从而实现传播效果的深度和广度[3],所以说新媒体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和载体,拓展了校园文化的“空间”,促进了校园亚文化的繁荣,加快了校园文化的开放。在新媒体传播的模式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空前繁荣,但是校方信息的统治地位受到冲击,职业院校学生随时可以创建、编辑、发送、评论信息,校方对社会媒体无法实时监控,不能对所有信息进行及时的把关,有时校园内信息会出现失去规范现象,如垃圾短信、虚假信息、反动信息、色情信息、手机病毒等现象格外突出,所以需加强校方行政监管,结合学生自律,培养一批高素质职业院校学生作为“意见领袖”,从而规范手机信息的传播。
(二)信息传播碎片化,构建了虚拟的校园生活,增加了信息管理的难度
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碎片化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时空限制,满足了职业院校学生时刻在线的心理需求,构建了虚拟的校园生活世界。现实世界的生活基础是“血缘”和“地缘”,交流方式为“面对面交流”及“熟人伦理”。基于新媒体的虚拟校园形成了跨越时空的网络交往,交往对象以陌生人居多,是传统社会生活中最薄弱的,方便了谣言的传播,加速了信息的过剩,同时使得信息管理的难度进一步提高。如何帮助高职院校学生从海量信息中捕获有利信息,如何对海量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如何为高职院校学生推送积极健康的信息是摆在教育管理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
(三)新媒体拓宽了职业院校学生成才的空间,方法论、价值观也有创新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自由性、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信息传播的交互性,都与以往的信息传播方式不同,职业院校学生在课堂中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与教师和同学交流,还可以与企业行业专家对话;在学校举办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通过手机互动参与;更可以通过各种网络社区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成长;还可以利用微信和QQ的朋友圈自主创业,拓宽了职业院校学生成才的空间。新媒体传播方式的改变导致其中所蕴藏的方法论、价值观也发生了改变,这些因素也势必会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观念,因而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的方法论和价值观以及其对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就显得十分必要。
(四)职业院校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滞后
关于新媒体研究的专著和研究论文日渐增多。但从整体上看,国家目前对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并不是十分丰富,远不能满足国家对发展职业教育的文化需要,还没有从经验的层面上升到理论的层面,缺少有针对性、成体系的研究;策略研究还比较滞后,许多研究成果的借鉴操作性不强。鉴于以上种种现状,进一步说明深入开展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基于“新媒体”的高职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建议
(一)搭乘“智慧校园建设”的东风,加强顶层设计
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型信息技术的应用,教育信息化迎来了新的发展高度。传统校园已经由电子校园、数字校园,逐步进化为智慧校园,科学制定智慧校园的发展规划成为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各级各类学校在大数据时代的重要课题[4]。全国各级各类院校都在开展智慧校园建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务,学校需借这股东风,首先开展校园文化建设顶层设计,把校园文化建设上升到促进学校事业改革发展稳定的战略高度,将其纳入学校智慧校园建设规划中,在智慧校园建设规划中凸显办学定位、学校特色、校企融合等校园文化因素;在智慧校园的目标及标准、智慧校园的各项服务(教师服务系统、教学服务、学生服务系统、校园生活服务、校园管理、校园门户),制定可视化大数据的内容(例如成绩分析、人员轨迹、生源分析、就业决策、科研分析)时都镶嵌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从而营造出人文和职场双重特色的校园文化,达到软硬文化环境双管齐下,建设成效和认知认同协调统一。以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学校是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编制了“3721”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未来几年学校重点工程,利用信息技术改进了教与学的方法、记录了个人成长轨迹。主干专业核心课程均建成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网络学习环境,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教与学成为常态,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拥有学习空间。目前学校在智慧校园顶层设计中正在建设一个“虚拟个人成长及社群互动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的学习绝不仅针对专业知识,还包括兴趣和视野的拓展,以及知识素养的提升,以实现个人的更多可能从而完成价值观的塑造,通过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自我成长渴望。其实质就是将学习、培训、微课、直播等一系列的社群相关软件引入学校的学习空间,聚合成一个崭新的平台———虚拟个人成长及社群互动平台。以学习空间+学习成长型社群聚合的方式,促进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探讨虚拟个人成长及社群互动平台在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和适用性,创建一些教学案例,积累一些课程资源,从而促进学习方式、教学形式、评价方式的变革,进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二)吸收企业和行业文化,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集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为一身的高职教育,其文化的创建应广泛吸取优秀企业、行业文化来表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职业性和技术性。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吸收企业文化中的优秀因素并加以萃取和融合。高职院校应灵活运用新媒体推送社会各企业、行业最新动态,及时分析各职业领域的人才需求,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为应对信息时代剧烈的社会竞争、提高就业质量,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应在学习理论与技能之外更需注重沟通合作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养成[5]。而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应该以加强学生沟通合作能力、提高学生自我意识为目标采取相应的措施提升高职生就业质量。要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待人接物过程中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从企业中引进比较先进的管理方法来对学生进行管理,在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中逐步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积极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思维,培养学生以长远的眼光看待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
(三)加强高职院校新媒体队伍建设,培养校园新媒体安全管理人才
队伍建设是新媒体发展的核心。打造一支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新媒体队伍至关重要。建设一支从事新媒体建设的稳定的师资队伍,加强资金投入,包括装备投入(摄影、摄像设备,建立新媒体工作室),还包括对从事新媒体建设的师生提高激励等[6]。学生队伍的建设是关键。高职院校新媒体队伍的建设应坚持以学生为本,新媒体取之于生,服务于生,将学生的拓展锻炼、成长成才放在第一位。具体来说,新媒体建设的人员选取要充分吸纳各类有新媒体特性的专业人才;以学生为主体,调动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制定恰当的奖惩激励机制;针对各专业学生特点,指导教师进行合理引导。在负责学校网站新闻信息、管理、网上评论的实践过程中,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加强校内外各新媒体学生的交流和培养;培养一批品德高尚、立场坚定、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判断能力的学生作为“意见领袖”,在校园文化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充当“阀门”,从而促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四)正确引导“媒介素养”在高职院校学生中养成
媒介素养是指能够正确地、创造性地使用公众传播资源,能够灵活便利地使用媒体资源自我提升,参与社会。高职院校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包含以下五个主要方面:网络媒介认知和使用、网络信息的处理、网络行为的自我管理、网络自主学习与创新发展、网络安全意识。高职院校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对网络信息处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网络行为自我管理及约束力较差、自主学习与网络创新发展能力较差。高职院校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高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自我因素、院校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等。提升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水平,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高职院校应该发挥基础性教育作用,完善高职院校学生网络媒介素养领导体制,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构建全方位、主体式、信息化的网络文化环境,利用新媒体展开各种课内外活动,让学生在丰富、深厚的信息化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增长知识,提升网络媒介素养。具体是指:具有较高的网络媒介认同感和认知意识、具有较高的网络使用操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较高的网络安全意识。最终能够让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地完成职业教育的任务,成为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四、结束语
新媒体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获取知识和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观念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同时也给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生机、动力和挑战。校园文化研究的落脚点在于指导教育实践,创办一流的职业教育,为社会的发展输送复合应用型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并利用新媒体,积极发扬其教育与传播优势,形成新的评价体系,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职业院校学生的个性化展,同时促进优秀的校园文化的创新创建,最终实现职业教育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李勇.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体系的建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2):27-31.
[2]张朱博.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25-130.
[3]胡钦太.基于新媒体的社会教育传播模式构建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5):5-10.
[4]罗红梅.“智慧校园”及其在高职校的典型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6(10):65-67.
[5]罗莹.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的关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4(9):85-88.
[6]姜秀芹.“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新媒体工作室建设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8):168-169.
[7]孙汝君,解积文.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误区[J].高教学刊,2016(19):214-216.
作者:罗红梅 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旅游商贸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