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校园文化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民办高职校园文化论文
一、新媒体与民办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关系密切
(一)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最主要特点集
中于“民办”“职业性”与“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在民办高职院校特定环境下,以高职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建设为主要空间,涵盖高职院校领导和教职员工,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社会文化作用于学生的“中介”,也是民办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民办高职院校应市场需求而生,学生高考分数较低,动手能力强于动脑能力,且学校需自筹办学经费,其生存与发展和生源密切相关,受就业市场的影响程度远远高于公办高职院校,但同样也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管辖,承担大学的育人职责。因此民办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既有公办院校校园文化的基础和优势,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最主要的特点都集中于“民办”“职业性”与“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二)新媒体在民办高职院校中可以发挥独特功能
新媒体所提供的海量的资源、开放的环境、即时多样化的互动方式,都深受高校师生喜爱与追捧,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出多样性、自主性、动态性和交互性等新的特点。在民办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新媒体可以发挥独特功能。第一,新媒体可以在不花钱的基础上拓展校园文化载体。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的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和理论学习的形式,可以增加更新潮实用的沟通方式,例如微博、微信、QQ、校园贴吧、论坛、校长信箱等,实现师生之间更为平等、广泛、深入、实时的交流。第二,新媒体可以促进校园文化内容的创新。高校师生可以通过新媒体同时承担信息的者与接受者的双重角色,尤其是对于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没有歧视的空间,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个性与才华,并通过别人的评价与交流,刺激自己的创作灵感,有利于形成原创的、创新的校园文化内容。第三,新媒体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它把课堂上的枯燥理论转化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媒体内容,把课堂授课转化为平等的互动交流,把团体教学转变为个性化教育,营造健康向上、活泼生动的校园文化氛围,真正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第四,新媒体有助于更快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尤其是在民办高职院校当中,新媒体是最便捷的传播工具,能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助推校企合作、形象宣传、专业建设等的品牌成效显著。
二、新媒体在民办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为深入了解新媒体在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现状,我在武汉商贸职业学院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通过网络共发出问卷169份,回收有效问卷169份,调查对象为武汉商贸职业学院在校的教职工与大一、大二、大三学生,范围涉及全校各个学院与部门。
校企文化对接的校园文化论文
一、校企文化对接的积极效应
1.有利于形成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以优秀企业精神为核心,借鉴和吸纳优秀企业精神文化,结合已有的文化资源、办学传统,形成了富有校企文化融合特色的办学宗旨、学院精神、办学理念、办学指导思想、校训、办学定位等办学文化理念。在这些文化理念的统领下,校风、校纪、校训建设与企业精神培养和企业道德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院精神成为企业精神的延伸,实现了与企业和市场的有机衔接。在行业企业的共同参与下,根据行业企业相关岗位培养目标要求,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按企业要求组织教学活动,针对企业开展职工培训和技术咨询,有利于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2.有利于建立校企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校企合作对于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是培养高职人才的有效途径。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条件下,校企合作不会自发地实现,构建高校、企业、学生、政府等校企合作主体的动力机制是推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关键所在。运用经济措施构建校企合作的利益诱导机制,通过建立法律法规构建对校企合作主体的约束机制,运用教育手段构建校企合作主体的合作价值观影响机制。构建促进校企合作动力机制,既要靠经济政策的指导和法律法规的约束力,也不能忽视合作价值观的影响力。为此,就要运用教育手段培育企业和高校追求合作效益双赢的理念,营造合作的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从而形成在合作价值观影响下的促进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学校与企业之间通过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融合架设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桥梁,提升校企合作的层次。校企双方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真诚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质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形成的,职业实践和企业文化的陶冶,是养成良好职业素质的不可缺少的途径。而且不同的职业(行业)往往有明显不同的职业素质要求,这种不同的素质要求需要有不同的文化来陶冶。要使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时,就能感受这种职业(或行业)文化,初步形成较好的相应职业的职业素质,必须通过包含有一定职业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学生逐步了解、习惯和自觉遵守相关职业的素质要求。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学生赴扬州强凌有限公司进行社会实践、企业调研。学生首先是角色的转换,由学员变为企业员工,由消费者变为生产者,由学理论变为实实在在的商品生产实践。“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企业文化的熏陶,工人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生产工艺、质量成本的严格管理,规章制度的约束,高效、快节奏的工作运转,这些为学员们的思想提升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课堂。
校园文化综合论文10篇
第一篇
一、依托专业建设特色校园文化
除了与专业结合的院系风采活动以外,为了以直观的方式使学生形成一种专业意识,从而达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兴趣及参与的积极性,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学院多次举办专业主题教育活动,如2009年成功举办了《城市建设与环境的和谐》主题教育活动。活动历时三个月,听专家讲座、到西山生态园和城市建设工地实地考察等分三个阶段组织进行活动,活动结束,形成有关生态环境建设的文字报告和有关城市建设的绘图设计作品,该活动受到学院的表彰,荣获一等奖。
二、重点发力建设特色校园文化
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提升学校的品位和声誉,高层次的校园文化能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在这样的目标指引下,建工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重点在如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凸显精神文化魅力,在立德树人上求实效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点睛之处。学院本着“建设有文化的校园,塑造有思想的教师,培育有素质的学生,办成有特色的院系”这一目标扎实地开展精神文化建设。
1.组织开展主题明确的教育活动。每学期,每个班级都要求有计划开展主题团日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安全卫生、感恩立德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明是非”“、知荣辱”“、讲和谐”,做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组织学生党员开展了“学党史建优秀党支部”教育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铁路校园文化论文
1依托校园环境和主题活动,大力弘扬火车头精神
一是将火车头精神融入校徽。学院校徽以“道”为主创元素,化形为书和飞驰的机车,犹如一列迎着朝阳飞驰的机车,火车头精神迅猛前进和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得到充分体现,彰显湖南铁道人像火车头一样风驰电掣,勇往直前。二是将火车头精神融入到校园环境建设的各个角落。校园内列车飞驰的标志、各种型号的火车头模型、道路的命名、文化长廊的设计、教室里的标语等体现着铁路的特征,展示着火车头的形象,诠释着火车头的精神。当人们一进入校园就能感受到浓厚的铁路文化气息。三是将火车头精神融入校系校园文化活动和主题班会。校系两层面的每年大型主题活动和主题班会融入“火车头”、“铁路”、“高铁”、“动车组”等要素,学习传播铁路特有文化,大力弘扬火车头精神。
2依托教育教学主渠道,大力实践火车头精神
2.1弘扬永争第一、跑在前头的“领头羊”精神,实施师生“德技双馨”工程,培育一流师生
学院始终把做高职教育的“领头羊”作为自己的目标,通过大力实施师生“德技双馨”工程,德、技并举,努力培养一流的教师和一流的学生。一是建立较为完善的师德师风建设机制,培育良好的师德师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而做好德育的首要环节又在于培育良好的师德师风。学院把师德建设作为专任教师队伍绩效考核的第一指标,在教师中大力弘扬火车头精神,树立师德高尚教师的典型示范作用和辐射功能,造就一大批“领头羊”。每两年开展一次师德师风先进个人评比,在教学科研评价体系中突出师德方面的评价指标,教书育人并重,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激励广大教师敬业爱生,增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是建立完善的教师能力提升机制,培育一流“名师”。主要表现在:第一,学院在教师中广泛开展了教学能力测试、专业技能测试、双师型教师认证、教学技能竞赛等活动。要求人人过关,个个有证;第二,依托轨道装备制造职教集团,与企业合作建立几十个教师流动工作站和企业大师工作站,所有教师三年一轮到企业现场培训,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合作进行项目开发,不断提高实践能力;第三,选拔一批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将优秀的教师培养成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三是着力实施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培养道德优良的大学生。依托涉及学生思想教育、宿舍管理、心理健康、校园文化、特质培养、党团组织建设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领域的上百个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学院为学生构建了较为完善的道德教育与实践体系,搭建起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的良好平台,推动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显著提升。四是大力开展铁路段、站的顶岗实习,建立学生技能提升机制,培育学生一流技能。学院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紧密结合,充分运用各项资源推动学生技能水平提升。首先改革教学方式,强化体验式教学,推进课程过程考核,并定期开展技能检测与竞赛;其次利用寒假与广铁集团公司、北京铁路局、南昌铁路局等数十家路局开展春运社会实践,让数千名学生深入路段、站现场学习铁路特色文化和专业技能,从而达到校园文化与铁路文化无缝融合。第三通过组建兴趣小组、专业技能协会、社会实践等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融合,从而高效率提升学生技能水平。
2.2弘扬追求卓越、不断超越的“自我挑战”精神,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推动教育教学质量螺旋式提高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院的生命线,追求更高的教育教学质量一直是学院的工作目标。学院导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运用PDCA循环,将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目标管理与过程控制相结合,推动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自我超越”。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由学院质量手册、部门工作手册、流程控制程序、记录文件、作业文件组成,学院通过强化从市场调研→专业设计→资源配置→培养实施→就业创业的全过程、全方位控制,输入师资、教材、教学实训设备、办学经费、教育教学管理等有形与无形资源,经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转化为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提高的输出。
高校校园文化论文
摘要:随着高校体育由单纯的体育教育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传统的体育文化与高校体育教育要相互融合,形成既包括体育文化特征,又包括校园文化要素的高校体育文化体系。对高校体育文化功能进行研究,并对建设高校体育文化的有效策略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营造高校体育文化氛围,并积极引导和影响高校学生的体育行为模式,更好地发挥高校体育教育的效能。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体育文化氛围
1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体育文化是指与高校人、事、物有关的体育活动所产生的文化特征,即为了满足高校师生的需求或依托高校进行的一切体育活动所产生的具有实际意义的文化活动。高校体育文化由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共同构成。
2校园文化视域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2.1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生活,提高整体素质
体育文化要在各种丰富的体育活动中体现。高校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强健体魄,并掌握专业知识,丰富高校学生的校园生活,使学生得到综合锻炼,高校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还建立了团结协作意识。体育文化通过体育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位师生,促进师生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充分发挥师生的凝聚作用。体育文化还具备约束性,对师生的运动行为进行有效的规范。在体育文化的全面推广下,使高校的全体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与责任感,实现了强化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地方文学资源高校校园文化论文
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呼声日臻浓厚,、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文化建设的重要,有关加强文化建设的政策,如2011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2年《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也相继出台。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特有的文化积淀等条件下形成的一种亚文化,是一定区域内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诸要素的综合,并与地域范围内的环境因素相结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可见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地方文化的传承是分不开的。近年来,很多地方也意识到不搞地方文化建设,发展就会遭遇瓶颈。广元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广元本土文化的深度挖掘,加强地方文化建设,打造“女皇文化”、“三国文化”、“蜀国文化”等文化品牌。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被明确提及
高校作为教育系列的高层,是学生与社会的重要衔接口,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推动优秀文化的继承上具有重要的作用。2011年4月24日《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他明确提出,文化传承创新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为高校加强文化建设提出了明确的依据。2000年初,已有学者认为未来校园文化将出现“在美美与共、多元文化的交融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未来高校校园文化将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更具中国特色。”的一大趋势。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地方文化已成为共识
伴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力度加大和高校教育的普及化,很多地方高校普遍认识到,要办出特色,增强内涵,必须充分挖掘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地方性”内涵,除了在办学体制、专业设置上融入地方,还需要在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精神气质、工作作风诸方面与地方对接。而后者体现在校园文化方面。所谓校园文化是指“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由校园人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共同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学校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以及在其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物质设施中的外在表现。”不少地方高校在办学区位、资源、内涵等方面的劣势,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师生的精神面貌不佳,进取心不足。近年来,地方高校在加大硬件设施与专业建设的同时,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不够,或者很重视,但特色不鲜明,效果不好。地方高校普遍认识到,要想增强内涵、办出特色,必须充分挖掘“地方性”内涵,显然,将地方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学校的特色发展之路才能越走越宽。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这说明了国家大力倡导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要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
四、广元地方文学资源及开发利用情况
校企合作下校园文化论文
1校企合作下的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可以体现在课程特色,专业特色,管理特色,服务特色等方面,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是所有特色之中最重要的特色。没有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作为支撑,其他的所谓“特色”就只会如昙花一现,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办学特色。对于一所职业学校来说,只有吸收地域文化、企业文化中的精华,才能形成具有特色,异彩纷呈、适应时展的中职校园文化。更重要的是,抓好中职校园文化建设能缩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职场文化的距离,实现中职学生毕业就业时与企业文化的“零距离”。
2学校的地域文化背景
连城县职业中专学校地处闽西龙岩市连城县。连城县是纯客家县,古时是客家首府长汀治下的八县之一。作为客家人的聚居地和发祥地之一,连城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不仅承袭了古中原文化的精华,还融合了客家人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敢拼爱赢、不拘一格的特性。优秀的客家文化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一个支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客家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其中包含着客家人历史的形成、方言、建筑风格、风俗习惯等。专家学者把客家文化中蕴涵的客家精神归纳为:爱国爱乡;敢为人先;吃苦耐劳;拜敬祖先,孝顺父母;重教崇文等。这些优秀的客家精神,对于当代的中职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培养职业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将客家文化的精华融入中职校园文化建设,凸显学校办学特色与地方特色,是值得地处客家地区的中职学校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3企业文化、客家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的途径
3.1企业文化、客家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的体现
校园建筑是最直观的校园文化。客家的土楼和九厅十八井民居是完全可以与现代建筑相融合的客家传统民居建筑风格。我校的学生宿舍与教师宿舍楼就是仿方形土楼的结构建造的。我们的师生住在这种别具特色的、围楼风格的现代宿舍区,厚重的历史感、大家庭的温馨氛围油然而生。2012年起我校实施“校园酒店式管理”,力争使我校的校园环境职业化、情境化。例如,旅游专业部楼层门厅被设计成酒店大堂式,并将服务岗位牌上墙,实现酒店服务专业知识可视化。为创设“酒店式”环境,每一片墙,每一间教室,宿舍、食堂、盥洗室等,都成为实施“校园酒店式管理”情境育人模式的显性资源,成为营造浓厚的专业教学氛围的重要阵地。整个校园的建筑突出了专业特点,为学生在校园内进行专业实习、参加实训提供与实际情境相适应的硬件设施和职业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6篇)
第一篇:西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创新
一、西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一)活动形式单一,特色不鲜明。
目前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各种制度建设还很不完善,人们的思想观念还很落后,这就造成了我国西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个性不够鲜明,特色不够突出,不能给人一种“哈佛就是哈佛”、“斯坦福就是斯坦福”的感觉。“成功的大学校园文化,自身就代表了这所学校”。创建出自己的特色应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因此,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突出特色,培养具有高水平、高素质、高技能、高文化的“多高”人才。
(二)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而轻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西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容易倾向于在形式上做文章,进行校园环境美化,但实际上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更应体现一种文化内涵。如果没有足够的精神内涵,在一个方面无法获得普遍的认同度,阻碍活动的深入开展,在另外一个方面还会显得较为肤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