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论对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影响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进化论对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影响,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进化论对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影响

摘要:进化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两方面。以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陈独秀、鲁迅等学者的文学观及作品为例进行分析,认为进化论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的影响既存在有利方面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也有所渗透,值得学者做深入思考。

关键词:进化论;中国现代文学;文学观念;文学创作

0引言

1859年,西方世界出版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达尔文在这本书中提出生物进化论,认为宇宙万物不是神灵、上帝创造的,是自然发展进化的产物。此外,还提出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自然选择观,以及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性等观点。[1]14美国作家威尔逊在《进化论与生活:我们的思考方式在怎样发生改变》中有两句话简洁地概括说明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第一,差异在环境中导致不同的后果,而不同的后果导致不同的命运———存续或是毁灭;第二,如果这种差异能够被传承,那么导致存续的那一种差异就有机会不断传承下去。这就是进化论的精髓。”[2]119世纪下半叶,进化论对西方的哲学、历史、思想、社会、伦理、文学等方面都产生影响,并逐渐进入其他国家。

1进化论走进中国文学

早在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之前,斯宾塞已经提出过社会进化论学说。他将进化论运用于社会政治生活,社会进化论后来也被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学说当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一般意义的进化论是指后来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论。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之后,赫胥黎创作了《进化论与伦理学》。赫胥黎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忠实追随者,他反对斯宾塞将进化论运用于社会政治生活,反对社会进化论学说。1896年,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即《天演论》,进化论思想正式进入中国。严复在《天演论》的翻译过程中发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正适合中国当时危难的国情。严复在翻译过程中没有完全忠于赫胥黎的原著,而是杂糅了赫胥黎与斯宾塞的观点。他严格区分宇宙过程和人类过程,不反对将进化论运用到政治社会,赞同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天演论》的翻译,带有严复的自创成分,当然任何翻译都会带上翻译者自己的主观性。法国思想家、作家福柯在谈到《知识考古学》时强调,对话语历史形成过程的考察实际上就是强调要还原历史现场,他认为综合历史关注的是“系列、区分、界限、层次差异、变异、历时性具体事物、重复的特殊形式、各种可能的关系”。[3]170进化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法律、医学、科技等多个方面都产生影响。学者王中江曾打过一个生动的比喻:“进化主义像一个腰缠万贯的富翁和慈善家一样,资助着一切‘事业’。它具有无限的解释力,它本身也在经历着理论上的变迁,不断衍生出新的理论。”[4]42进化论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两方面。

2进化论对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影响

进化论传入中国,对胡适、陈独秀等一大批学者的文学观念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进化论对当时文学史观念的影响———“严复翻译了《天演论》,梁启超将进化论思想变为了一种意识形态,胡适将之变为了一种文学观”[5]194-197笔者在此选择胡适与陈独秀这两位在五四时期较有影响力的学者的文学观,来论述进化论对文学观念的影响。胡适先生深受西方进化论思想影响,一个最明显的表现,胡适的名字“适之”就是由进化论影响而来。胡适在“五四”时期功绩显著,具体表现在他力倡白话文这一最功不可没的成就。胡适将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视为新文化改革的头等大事,认为只有简易、通俗的白话文取代了艰涩、拗口的文言文,人才可以真正表达自己。1917年1月他发表在《新青年》第2卷第5期的《文学改良刍议》写道:“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也。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周秦有周秦之文学,汉、魏有汉、魏之文学,唐、宋、元、明有唐、宋、元、明之文学。此非吾一人之私言,乃文明进化之公理也。”“凡此诸时代,各因时势风会而变,各有其特长,吾辈以历史进化之眼光观之,绝不可谓古人之文学皆胜于今人也。”[6]173胡适认为文学是对人类社会实践的记录,社会随着时代变化,文学也随时代变化、发展,我们不能用以前的眼光看待眼下的新事物,否则就是刻舟求剑的行为。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胡适细致解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的观点,文学也像世代更替一样,需要时时转换、发展。他还提出章炳麟文学的失败的事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国文学的改革必须向前进,不能故步自封,否则再有能力与知识的学者也会被时代的车轮丢下。胡适的这种“一时代有一时代文学”的文学观念明显渗透着进化论思想。胡适在《历史的文学观念论》中还提出:“居今日而言文改良,当注重‘历史的文学观念’一言以蔽之: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此时代与彼时代之间,虽皆有承前启后之关系,而决不容完全抄袭;其完全抄袭者,决不成为真文学。愚惟深信此理,故以为古人已造古人之文学,今人当造今人之文学。”[6]80胡适力倡当代知识阶级要造出自己时代的文学,既要注意到文学间的顺承关系,又不能完全因袭前代文学,因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相应文学特点也应是随时代风貌而有相应变化。胡适除了提出白话文学替代文言文,还提出了文学的“接触进化”[7]74-81,就是一个时期的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有停滞,这种时候除非接触新的文学,互相比较,才会有新的发展与进步。这是胡适在“五四”时期倡导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背景,他后来创作的《文学改良刍议》、《历史的文学观念论》、《谈新诗》、《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文学史》、《白话文学史》等作品都是在以进化论思想为文学观念的基础上创作的。陈独秀的文学观也体现出进化论的影响。陈独秀是《新青年》的创刊人,他于1915年1月15日在上海创办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刊物《青年杂志》,于1916年9月改名为《新青年》,其改名《新青年》也是受到进化论的影响,他赞同推陈出新,认为后来的比之前的好,也寓意中国的希望在青年。陈独秀发表的《敬告青年》一文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他在《敬告青年》中明确提出进化论文学观点:“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以人事之进化言之,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8]24,将进化论作为开启思想牢笼的钥匙,使那些故步自封的青年自觉奋斗来救国救民,鼓舞青年要树立排万难而前行为革命事业奋斗的坚定信心与勇气。在文学革命运动中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呼应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以更彻底的革新态度坚定了文学革命道路。他在《文学革命论》中写道:“欧语所谓革命者,为革故更新义,与中士所谓朝代鼎革,绝不相类;故自文艺复兴以来,政治界有革命,宗教界亦有革命,伦理道德亦有革命,文学艺术,亦莫不有革命,莫不因革命而新兴而进化。近代欧洲文明史,宜可谓之革命史。故曰,今日庄严灿烂之欧洲,乃革命之赐也”[8]139。因此,他提出了文学革命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8]140,陈独秀提出的三大主义也都是为了中国新文学引入新的形式与内容,促进文学的新陈代谢,这种文学观念正是在进化论思想影响下产生与发展的。陈独秀提倡新文学、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反对传统思想、宗教主义,倡导新陈代谢,认为新的比旧的好,这都与他受进化论思想影响有关。胡适与陈独秀的文学观念深受进化论的影响,这种进化论影响的文学观念渗透在他们五四时期以及之后的系列文学活动中。

3进化论对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进化论不仅对文学观念有影响,对现代文学的创作也有影响。进化论思想不仅包括进化思想,同时也包括退化思想,这种进化与退化思想也影响了作家的创作,很多作家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出进化论的渗透。这里以鲁迅的《狂人日记》和曹禺的《北京人》为例作出简要分析。

3.1进化思想

鲁迅作品中的进化思想表现得比较明显,具体可以《狂人日记》为例分析。1918年5月发表的《狂人日记》是新文化运动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具有开创性的意义。鲁迅在致友人徐寿裳的信中谈到《狂人日记》成因时说:“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此成篇。此种发现,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9]11这句话已经清楚地说明进化论对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的影响,具体分析,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第一,“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9]14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中国几千年历史都在强调仁义道德,由于仁义道德的束缚,多少人压抑、受苦却无从逃脱。这句话除了表现传统封建道德对人的戕害,同时也说明了另一个事实:中国人还属于未进化的落后民族,还在茹毛饮血,犹如未开化的原始部落民族,落后、愚昧。第二,狂人对大哥说的几句话:“大哥,当初野蛮的人,都吃过一点人。后来因为心思不同,有的不吃人了,一味要好,便变了人,变了真的人。有的却还吃,———也同虫子一样,有的变了鱼鸟猴子,一直变到人。有的不要好,至今还是虫子。这吃人的人比不吃人的人,何等惭愧。怕比虫子的惭愧猴子,还差得很远很远。”[9]18这几句更明显地用到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将中华民族比作野蛮的人,部分没有进化的人,还有着吃人的习惯,这该是多么令人羞愧的一件事,但是有些还是虫子,还不及鸟和猴子,说明中国人离进化完成还差得远。第三,“谁晓得从盘古开辟天地以后,一直吃到易牙的儿子;从易牙的儿子,一直吃到徐锡林;从徐锡林又一直吃到狼子村捉住的人。去年城里杀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舐。”[9]18这几句更深刻地概括了中国自周时代开始就已经有食人习惯了,随着时间朝代的变化,传统中国却没有进化完成,甚至在当时依旧吃人血馒头。第四,鲁迅借狂人之口说:“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你们要不改,自己也会吃尽。即使生得多,也会给真的人除灭了,同猎人打完狼子一样!———同虫子一样!”[9]21通过这句话鲁迅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对于传统中国未进化的劝告,不要满口的“仁义道德”式的作假,要真心悔改。其中猎人和狼子、虫子和鸟,正代表了西方和中国,提示中国人如果不进化便会被消灭。只有早日赶上先进的西方民族,才可以像人一样直立行走,在社会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不用挨打、受欺负。《狂人日记》中,仅取这几个句子做具体分析就可以看出其中进化思想的影响,类似运用进化思想之处还非常多,值得细细品味体会。

3.2退化思想

进化论思想不仅包括进化思想,同时也包括退化思想。退化思想认为环境的改变会引起习性的改变,习性的改变会使某些器官经常使用而得到发展,另一些器官不使用而退化。社会进化论中也有关于退化的思想,但不再仅仅指器官的退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对于退化思想的描写有不少,曹禺的《北京人》即为代表。曹禺在谈到自己写作《北京人》的动机时说:“当时我有一种愿望,人应当像人一样活着,不能像当时许多人那样活,必须在黑暗中找出一条路子来。”[10]216剧本主要讲述一个曾姓的三代封建士大夫家庭的衰败过程,主人公祖父曾皓、儿子曾文清、孙子辈曾霆三代人都是身体孱弱、心理痛苦的弱者形象,他们的退化可以从身体退化、精神退化两方面来刻画。首先,身体方面。曾皓“身体虚弱,黄黄的脸上微微有几根稀落惨灰的短须。一对昏朦而无精神的眼睛,时常流着泪水,只在偶尔振起精神谈话时才约莫寻得出曾家人通有的清秀之气。”[11]438五十多岁的曾皓,却给人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特别怕冷,身上没有了火气,走路都需要愫芳和曾瑞贞搀扶着,整天咳嗽,还常常犯晕,俨然一副病入膏肓的身体。曾文清,剧本的主人公,三十多岁,本该是身强力壮的时候,可是“他面色苍白,宽前额,高颧骨,无色的嘴唇,看来异常敏感,凹下去的眼眸流露出失望的深色……”[11]399孱弱的身体根本不像三十岁人的样子。曾文清的儿子曾霆,同样瘦的像纸片一样,脸色明显不健康,他十五岁的年龄母亲就给他娶了妻子曾瑞贞,两个十几岁的少年住在冷冰冰的房间。曾家三代人都身体羸弱,他们不爱运动,不锻炼,也不出力气,在身体方面,他们不像原始的“北京人”那样强健有力,他们的身体是退化了的。其次,精神方面。曾皓表现得自私无比。他十五年前就准备了一副棺材停放在家里,每年涂好几遍油漆,现在都上了一百多道油漆了。他时常感叹曾家今非昔比,感叹以前士大夫家庭多么风光、有气势,却没有半点治家策略重振家业;曾文清,从小被母亲溺爱,家庭条件较好,虽然家庭在逐渐衰败,喝茶、读书、画画、下棋仍是他生活的大部分,并且有陈奶妈疼爱照顾,因此养成他“懒于动作,懒于思想,懒于用心,懒于说话;懒于举步,懒于起床,懒于见人,懒于做任何严重费力的事情……甚至使他懒于宣泄心中的苦痛,懒到他不想感觉自己还有感觉,懒到使一个有眼的人看得穿———这是一个生命的空壳”[11]400作者对曾文清形象的刻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北京士大夫家庭成长起来的子弟的形象,他身上沾染了过度腐烂的北京士大夫文化,致使其几乎成了精神上的瘫痪,在感情上不敢表露自己的真心,不能和自己相爱的人在一起;曾霆是个十五岁的少年,却已为人夫,将要成为人父,但他根本没有真正成熟,他不爱瑞贞,却也得听父母之命与瑞贞在一起生活,最终只落得两人签定离婚书。从精神方面来说,曾家三代人没有大的志向,没有大的抱负,青年一代既没有负起重振家业的重任,也没有挽救祖国的勇气,他们在精神上是退化的。当然,除了鲁迅的《狂人日记》和曹禺的《北京人》中渗透着进化论思想,还有很多作家的作品中都带有明显的进化论思想,比如老舍的《老张的哲学》、《猫城记》等,此处不作赘述。

4结语

进化论对中国现代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在进化论影响下,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新领域,有了新的主题。进化论主题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引入,无论对于文学观念还是文学创作都具有全新的开拓性。进化论主题的引入,也结束了以往学者就文学现象研究文学现象的孤立状态,逐渐开始注重文学现象之间历史联系,拓宽了研究者的历史联系的思路和眼光,这也可以帮助他们更清楚地审视中国现代文学。同时,进化论思想也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国人大多形成机械辩证思维,而不是唯物辩证思维。受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论述总想把文学进化的过程描述为直线的、连续的、前进的,我们看到的文学史总是合情合理的,因为想要描述的目标一旦确定下来,就一定让它沿直线发展,无法收入到这条直线的就应该摒弃或者看成反对的,例如一些不被放入正统文学史中的边缘作家、流派,文学史中几乎不见他们的存在,从而忽略了一些作家的独特美学风格。当然,我们也要考虑到,作家与学者的文学活动总会受到每个时代的影响,如果用今天的思想与价值观对当时的作家与学者做判断,是不符合社会历史性的。回望进化论思想在现代文学长河中的轨迹,其对中国文学产生的影响,需要后来学者辩证对待、分析。

[参考文献]

[1]沈永宝,蔡兴水.进化论的影响力———达尔文在中国[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

[2][美]威尔逊.进化论与生活:我们的思考方式在怎样发生改变[M].李明芝,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刘北成.福柯思想肖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王中江.进化主义在中国的兴起:一个新的全能式世界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李喜仁.理念的植入———进化论进入文学领域的三个关键人物[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5).

[6]胡适.我的信仰[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3.

[7]庄森.胡适的文学进化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8]秦维红.学术文化随笔———陈独秀[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9]鲁迅.鲁迅小说集[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10]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11]王晖.曹禺文集[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0.

作者:喻雪玲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