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史起点问题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现代文学史起点问题,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现代文学史起点问题

摘要:

文学史的发生及其发展形成是一个过程,关于现代文学的起点的界定无论是五四还是19世纪90年代末都是把它定位为一个具体时间点上,使文学缺乏了自身的承继性,因而对它的起点界定在时间段里也许会更好体现文学自身的特性。

关键词:

五四;时间段;文学;起点

现在大多数的学者都把五四视为中国文学史起点,这种认识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五四以前的中国文学史的现代化的进程,也会忽略一些在五四以前就初具现代性的作品。所以把五四这个具体时间点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开端未免有些牵强,如果按照当下把五四作为现代文学史起点的话,那么五四前期的时代的准备和思想的酝酿,截取其中的某一个点作为现代的文学史的起点,其实也是可以说的通的。现在对于文学史的起点的界定众说纷纭,显而易见的是,现代文学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影响力的确是在五四前后的,尽管在此之前黄遵宪的“文言合一”的现代性的观念的提出,以及陈季同的《黄衫客传奇》和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等具有现代性气息的作品的问世,但是应该把它视为一种文学在发展进程中现代性意味的表露。有的学者从时间意义和概念意义上对文学史的开端的进行界定,我也比较认同从宏观的视角上来把握文学史的开端问题

因为文学作为上层建筑,它本身具有一种思维意识的性质,使得文学本身就具有一种流动性,延续性和不确定性。所以不同的学者对于文学史的界定就会在缝隙中形成自我的价值判断和认同,从而就会形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文学观念。我觉得不应该以某个年份或者具体的时间点作为某一种文学的开端,而应该用一种发展的历史观来看待这个问题,把文学史放到某个特定的时间段去把握界定,可能更符合文学的独立性的特质和它的现代性概念。其实一旦我们通过文本的转化,叙述去接近文学史的实际发展的话,再加上历史本质上是一种关于历史的文本,因而在叙事的同时也在改造着历史,也就是“历史文本化”[1],历史被文本化后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程度的歪曲,带上了主观性,如果非要给现代文学史的开端找一个起点的话,我会更倾向于把起点限定在一个时间段里。文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都是在继承前代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发力于五四的新文学必然也是在吸取以往文学的精华所致,由于文学本身的流动性和延续性,所以五四新文学的萌芽很可能就发生在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但是我不同意严家炎学者把现代文学的起点定义在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个时间点上,他在论文提出黄遵宪在《日本国志》中提出了“文言合一”的理念,契合五四时代提倡“白话文”的主张,但他是否有意识或者说有志于通过文学“揭示病苦,引起疗救注意”[2]。光绪三年(1877)黄遵宪到日本后,随后两年就开始收集史志,拟草《日本国志》,在1887年形成始成稿,在1895年刊行,在光绪十六年(1890)年他在驻英使馆参赞任上作《日本杂事诗自序》提到“及阅历日深,闻见日拓,颇悉穷变通久之理,乃信其改从西法,革故取新,卓然能自树立,故所作”[3],并且在《日本国志》的内容的编排和分配上,很大的一部分在写日本明治维新的体制和法制的变革,对日本发展的作用,所以提出“文言合一”的观念是作者无意识中的一个现代性的萌芽,而不是把它作为改变中国腐败落后的重要的途径,他是在希求中国模仿日本进行变法和改革,逐渐的强盛起来。随后严家炎学者列举了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一些具有现代性意义的作品。

陈季同的《黄衫客传奇》,《英勇的爱》还有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等,但是我们可以看到陈季同的作品时用法文写成,而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是吴语小说即地方方言写成,所以这样就会造成在现代文学的萌芽期时,它缺乏由理论的提出到实际的创作,在从创作中总结出经验理论的这样的一种螺旋上升的衔接。无法从实际的创作中去验证“文言合一”的理论,语言的局限性,就会使文学难以产生一种强大的合力,因而它就不可能形成五四那大声势的思潮,从而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明确提出打倒孔家店,提倡白话文,并且在一些刊物上发表了许多用白话文写成的作品《月夜》,《关不住了》,小说《狂人日记》等,都对白话文的倡导作了有力的支撑。并且作家们在实际的创作中不断进行探索,胡适在1917年2月《出版》2卷6号发表《白话诗八首》,在3卷4号发表《白话词四首》的时候,诗明显有旧体的痕迹,口语入诗较古代多且气息浓重,形式上也是不伦不类,白话词的创作甚至不解“尝试”何在。可是1918年发表《月夜》现代新诗的时候,已分行为外观形态的特点突出,并且初步有了象征的意味,还在音节,压押上进行了尝试。所以在五四的时候理论的提出和实际的文学创作使相互呼应的,是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所以在五四才能出现一个强大的合力。现代文学形成强大的影响力的时候是在五四新文化时期,但是现代文学的起点显然不能把它定义到五四这个时间点上,因为从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确实有一些零星的具有现代性的意义和特征的作品产生,并且为五四现代文学发展的高潮的形成作了铺垫,所以我把现代文学的开端限定在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到五四形成文学的影响力的一段时间里或许更符合文学本身的延续性和历史发展承继性的特点。

作者:孙淑君 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

【注释】

①张荣翼:《历史的文本化和文本的历史化—文学史考察的视点问题》,《山西大学学报》,第33卷第2期,2010年3月.

②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上海同文书局出版社,1932年2月

③黄遵宪:《日本国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参考文献】

[1]范伯群.论中国现代文学史起点的“向前移”问题[J].江苏大学学报,2006,09.

[2]钱理群,陈平原,黄子平.19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漫说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刘纳.新文学何以为“新”—兼谈新文学的开端[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05.

[4]严家炎.中国现代文学起点在何时[J].社会科学辑刊,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