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实践体验式教学高校现代文学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坚持课堂教学的核心作用和教师在教学实践体验式活动中的组织中心地位。
其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来自国外的教改理论与国内教育环境和教学现状严重脱节,只能作为理论概念来探讨,很难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典型的例子如学生主体论。从理论上讲,任何教育活动都应以受教育者为主体,让其自主完成学习过程和学习任务。可是,此理论有一个大前提,即受教育者必须长期置身于自主性学习的教育环境中。试想一下,我们存在这样的环境么?让刚从应试教育环境中拼杀出来的大一学生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无异于放任自流,“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此理论不切实际之处,显而易见。其二,现代文学的教学内容庞杂,需要一定历史文学知识的积累和储备。现代文学的范围虽说只有短短30年的时间,可作家作品和思潮流派纷至沓来,且背后大多涉及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思想运动以及重大历史事件,这对那些知识储备严重缺失的学生本来就一头雾水,让其自主学习,结果只能是搅一锅糨糊,连基本线索都理不清楚。其三,严重不足的课时和课外阅读时间也不允许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学生课外时间有限,没时间准备和思考,课内师生更没时间充分交流和讨论,一来二去,教学效果必然像夹生饭,学生对基本的专业知识没掌握,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亦没养成,徒劳无益,白白浪费了宝贵的大学时光。鉴于上述问题,我们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根主线,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在教师的设计、组织、引导下进行的,一定意义上,教师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性质与效果,而把关注点集中于学生,忽视教师,显然是片面的认识。”我们把现代文学史的框架、发展脉络,重要文学思潮的特点、背景和影响,重点作家作品的分析、鉴赏,这些教学内容要在课堂讲授中完成,目的是构建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这也是兜住教学之底的基本要求。对于那些基础较差,主动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这种课堂上的“强制灌输”,不失为一个差强人意的好办法,起码使其不至于对本课程“一无所知”。不放弃一个学生,保证每个学生不掉队,是教育的底线,我们的教学必须守住。大学教育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更是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教育。“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所以,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学科素养,只是现代文学教学目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然而,拓展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仅靠少得不能再少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大量而有效的课外实践活动,才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支撑和重要渠道。另外,更重要的是,课外实践活动教师不能撒手不管,不能完全交给学生去“自主学习”。课外活动是集体活动,至少以班级乃至年级为单位,需要制定明确计划和实施方案,协调各方关系,管控活动进程,推进预期效果,而学生不具备这个能力和条件。所以,教师还应该担负起组织和引导责任。当然,我们这里强调的是“组织引导”作用,而不是像在课堂上一样的“主导”作用。
二、现代诗歌和散文量大质优
名家名作迭出,课堂教学只能涉及鲁迅、郭沫若、徐志摩、闻一多、戴望舒、艾青、穆旦、周作人和林语堂等具有文学史转折意义和流派首席代表的作家作品,大多数作家作品只是点到为止。其原因一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现代文学课程一学年102课时,若除去节假日,常常不满100课时,靠课堂讲授很难全面完整地将现代文学优秀诗文之美呈现出来。原因之二是诗歌和散文与其说不好讲,不如说“讲”不是最好的教学方式。一方面教师要将感性体验与理性分析的和谐度把握得恰到好处,另一方面需学生积极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和课堂配合。否则,课堂效果很难出彩。毫无疑问,诗歌与散文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个体阅读。通过阅读领会文(诗)意、体验情感和品味人生,潜移默化提升审美能力和想象力。可是,基于个人兴趣而主动阅读的学生并不多,而且,每个人的兴趣点是有限的,个体阅读易使阅读固化,造成阅读面狭窄。如何调动大多数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视野,体验阅读美感,并有效检验阅读效果,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各高校通行的解决办法之一是举行诗文朗诵会。我们根据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经过多年摸索,基本形成具有自己风格和特色的诗文朗诵会。首先,有目的、有目标地将诗文朗诵会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现代文学是学生刚入学就接触的文学课,学生们对现代文学甚至文学还处于初步认知阶段,不能过早压担子,所以,现代诗文朗诵活动必须分步实施,由浅入深。我们的措施是两步走:第一学期举行集体朗诵会;第二学期开展个人朗诵比赛。第一学期以班级为单位举行集体朗诵会,朗诵作品是郭沫若的《凤凰涅槃》。《凤凰涅槃》是20世纪20年代诗歌的最强音,具有里程碑意义,是第一学期现代文学教学内容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它气势磅礴,情感充沛,变化多端,非常适合集体朗诵。学生们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揣摩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绪流程,分角色,想变化,或领诵或合诵,或男声部或女声部,或对话或自白,朗诵体验强烈,朗诵气氛热烈。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对本诗的理解,提升教学效果,而且极大地调动起学生阅读现代诗歌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通过这样的集体朗诵活动,也能加深新生之间的交流,并激发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为后续的学习和校园生活打下良好基础。第二学期开展个人朗诵比赛。个人朗诵比赛一般在每年五月底六月初举办,亦有遥敬白马湖作家群的意思在里边,故名“我们的五月我们的六月”诗文朗诵会。此次朗诵会在现代文学课程接近尾声时举办,旨在全方位检验本年级现代诗文学习成效,因此规模大,要求高。程序上,先在班内选拔。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与选拔,学生自己选定朗诵内容,并由同学们公议,选出前十位,参加年级比赛。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个同学都能主动阅读作品。同时,在挑选心仪作品和评议其他同学朗诵的过程中,训练和培养学生诗文鉴赏能力、评判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然后,汇集年级拟朗诵篇目。要求减少重复率,原则上重复不超过两篇,而调换篇目的过程,就是再一次强化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的过程。最后,经过精心准备———背作品、演练动作、选服装和挑配乐后,正式参加比赛。其次,有意识、有目的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组织能力。两次朗诵会的前期准备工作均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们集思广益,不断创新朗诵模式,提升朗诵效果。第一学期的集体朗诵注重集体智慧。每一年级或每个班级的艺术处理都各有不同,变化和差异较大。比如,同一段落或角色,有的班是集体朗诵,有的是分男女声部,有的是分组,有的是个人,朗诵效果大不一样,这说明学生们对诗意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教学目的自然就达到了。第二学期的个人朗诵会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朗诵篇目学生自己选,参赛资格由学生公举,主持人自定或毛遂自荐,评委学生自己当,组织协调工作学生自己干,一切由学生自主自理。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做,既调动起学生的朗诵积极性,也锻炼了学生的独立策划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再次,坚持发放朗诵活动评比的鼓励性奖励。个人朗诵比赛虽然只是教研室层级的教学活动,但得到了学院的大力支持。在经费窘迫的境况下,学院每年都挤出一定资金,支持活动。我们用这些少量经费买一些与现当代文学有关的新书,作为参与学生的鼓励性奖励,并要求所有学生传阅,意在引导和督促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提升学生阅读层次和品味,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和思路。最后,邀请院系领导和宁夏著名青年作家与学生互动交流。诗文朗诵会尤其是第二学期的个人朗诵比赛,经过近十年的培育,影响面逐渐扩大,已成为学院教学活动的品牌项目,受到院内外各方面的重视。院系相关领导近三年来场场出席,在实践体验式的教学殿堂拂去尘音,聆听经典,同沐诗情;在庄重与轻松的氛围中音共话文学,泯师生之界,议感触之微,享心灵之净,直有浴沂风雩之情高意真之境。个人朗诵比赛还有一大特色,就是每次邀请一位宁夏青年作家参与活动,让学生与作家面对面交流,谈文学,谈创作,谈读书,分享文学背后的故事。有静心聆听,也有观点交锋,场面真诚而令人感动。师愿每位同学心中装着朗诵会的记忆走世界,于感念文学中,安稳前行。
三、诗歌散文而外,现代戏剧教学亦不易在课堂上取得理想效果。
据调查,来自偏远山区的学生进大学前从未看过话剧,城市学生也极少到剧场观看话剧,学生对话剧普遍具有陌生感,这就使得课堂话剧教学往往如隔靴搔痒。因此,让学生体验话剧的舞台感和现场感,真正理解话剧的精义所在,进行话剧教学演出实践是不二法门。可排演话剧不像诗文朗诵,一个人就能完成。演话剧不仅费时费力,而且需要多人参与合作。话剧活动时间长,协调跨度更大,组织难度更高,对学生的热情和教师的耐心都是不小的考验。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摸索,我们还是找到了比较可行的办法。首先,提早布置,人人准备。第二学期开学初,便将本学期排演话剧《雷雨》第四幕、从各班中挑选最合适角色的信息告诉学生,让他们各自选择角色,自由组合,分成演出小组,在课余时间排练。原则是每人必须选定一个角色,加入一个小组排练,演出与否,均与平时成绩挂钩。保证人人有角度,人人有演出。其次,期中预演,集体评判。经过两个月的排练,各小组在班级进行汇报演出,全班同学既是观众又是评委,并就每组每个角色的演出效果进行讨论评价,选出演得最好的角色,重新组合成一个演出班子,继续做院校级公开演出准备。这个过程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研读作品的热情,演出效果又出奇又出彩。效果一,促使每个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雷雨》。学生要想选定自己的角色,一般性阅读是做不到的,必须进行反复比较的思考性阅读,并揣摩、吃透扮演角色的性格和特点,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和自己喜欢的角色,这就大大促进了学生对作品的熟悉和理解程度。同时,从《雷雨》入手,逐渐培养起学生对于话剧的兴趣,许多同学不仅延伸阅读了曹禺的其他作品,还对其他话剧作家的代表作品有所涉猎,可谓一举多得。效果二,引入竞争机制,激发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每个人都渴望获得别人的承认,大一的学生正处于表现欲和好胜心强的阶段,所以,学生们参加话剧排演的积极性很高。小组演出评比时我们发现,学生不仅表演十分认真,讨论也相当热烈。谁演得好,谁演得不好,都要说出所以然。因为每个人身上都有角色,所以大多评论起来头头是道,有理有据。随着表演和讨论的深入进行,学生们对剧中角色性格与作品内涵主旨的理解、把握就更到位,也达到了深化教学和自主学习的目的。效果三,创造舞台实践机会,从体验表演中体验人生,丰富人生,增长学养。可以说,绝大多数学生没有上台表演话剧的机会。在大学期间与话剧能有一次零距离接触,并亲自参与表演,体味表演的细微之处,相信会给学生们的大学生活带来丰富内涵和人生体验,并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也会使学生保持对话剧及表演艺术的欣赏和尊重,从而具备中文专业出身者应有的文化素养。效果四,公开演出,不仅出色出彩,扩大了影响,而且同学们树立起宝贵的自信心。公开演出是同学们自己争取来的。之前,由于没有合适的机会和平台,《雷雨》演出只在班内进行。2011级文秘班的同学觉得意犹未尽,提议在“我们的五月我们的六月”诗文朗诵会上助兴演出。老师觉得可以让同学们试一试。同学们马上全身心投入排练,组建了演出班子,导演、意见观众、道具和音效一应俱全,每个人的台词背得烂熟,还专门去宁夏话剧团租借了演出服装。上场后,学生演员们很快进入角色,表演大方又专注,语气、表情和动作相当到位,一下就把观众带入剧情氛围,赢得师生观众的一致好评。因而,下一级的《雷雨》演出就成了师生的共同期待。小组表演结束后,没等老师布置,2012级的同学自动接力,主动开始排练,并邀请演出同学做指导,听取意见,吸纳经验,公开演出更上一层楼,在师生中的影响力日渐扩大。有了两个年级演出基础,同学们的信心大增,酝酿成立话剧社,意欲排练更多的剧目,保持演出。效果五,树立榜样,形成传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目前,外国文学教研室表示,要借鉴现代文学体验式教学实践的经验和方法,排演外国经典话剧。相信在人文学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话剧体验式教学实践前提下的话剧演出活动,一定能继续传递下去,发扬光大,形成宁夏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优良的教学传统,让更多学生受益。
四、中文系不培养作家,培养的是具有中文知识和中文修养的专业型人才
即温儒敏教授所说的具有“观察文学现象的能力、审美分析能力和评论写作能力”的专业人才。其中,写作能力是重中之重,大学毕业考查的就是学生论文撰写能力。所以,从一年级开始,论文写作训练便提上大学教学的议事日程,各门课程的学期和学年小论文接连不断,都是为毕业论文做准备。但是,学习中文的人没有尝试文学创作,甚至没有写过一篇散文、一首诗或一篇小说,恐怕也不是合格的中文系毕业生。有过文学创作的经历或尝试,且不说能不能成为专业领域的佼佼者,起码在体味作家创作甘苦和感受创作得失方面是有所帮助的。文学批评不只是理性的,也应该是心有戚戚的感性的,而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批评才是上乘和全面的文学批评。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历来重视学生文学创作能力的培育,多年来坚持举办一年一次“原创文学大赛”活动,要求全院学生参与。经过初评、终评,选出一、二、三等奖,给予表彰奖励。作为培养学生创作兴趣和创作能力主阵地的现代文学教学园地,自然要担当起调动学生创作积极性和夯实学生创作基础的教学任务。首先,激励学生坚定树立文学创作的信心。现代文学初创时期的创作水平并不高,有的还相当幼稚,但那些作家并没有放弃尝试和努力,最终达到推动整个现代文学进程,呈现在中国文学史上取得一席之地的成就。这就告诉我们,虽然起步维艰,但只要坚持、不放弃,定会有回报。胡适尝试新诗和沈从文早期奋斗就是很好的例证。以此激励有志于文学创作的学生树立信心,克服畏难情绪,走进文学创作,既是教学内容,也是人生启示。其次,鼓励学生从基础入手,从模仿做起,“跟着名作接着写”。文学创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从阅读经典,模仿名家起步,切忌好高骛远,自以为是。我们反复强调读好书的重要性,不断推荐名家名作,引导学生建立文学感知力、审美力和辨别力,希望他们的创作入手正、起点高,少走弯路,绝对不走邪路,堂堂正正做人和创作。任何作家都是从继承和模仿前人起步并走上创作之路的,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等等,概莫能外。我们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强调这一现象,鼓励学生踏踏实实从基础做起,从模仿喜欢的作家作品写起。为此,我们专门设计了相关“小作业”,来强化这一意识。比如,萧红《小城三月》在哥哥和翠姨的情感交流与升华的描写方面故意留白,使作品产生朦胧美和意犹未尽之效果,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学生们对此非常感兴趣,每次在课堂上都产生热烈的讨论。我们便因势利导,让同学们来一篇扩写小作业,补充“我”离开后,哥哥和翠姨之间的感情纠葛。同样,沈从文《边城》的结尾亦留下了不尽的想象空间。傩送回来会如何?不回来又会怎样?翠翠将如何面对不同的结果?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续写小作业。《雷雨》第四幕在诗文朗诵会上的演出,要求用时不能太长,必须对原剧本作一定程度的压缩和改编。这种压缩改编小作业既是对原作部分内容的再创作,而参演同学集体商讨,斟酌取舍,也是一个集体合力体验、推敲和创作的过程及方法。这些扩写、续写和改写小作业,原则既要保持原作的基调和叙事氛围,又不能脱离人物性格和作品主旨另起炉灶,这对学生的创作无疑是极大的锻炼和考验。通过这种“跟着名作接着写”的变通之法,同学们的初次练笔便有所依傍,有了规矩,不致因漫无边际和无从下手而胡编乱造。同时,这种方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更容易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最后,校正浮躁心态,正确认识文学创作的目的和意义。多年来,鼓励创作的氛围和措施的确调动了许多同学的文学创作积极性,每年“原创文学大赛”收到各类体裁的稿件有几百件,少数同学一直坚持写作,且在公开文学刊物上发表了不少作品,总体效果不错。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警惕的现象。比如,个别同学急功近利,把创作当作获得奖励、奖学金、提高知名度和谋取学生干部职位,甚至找工作的敲门砖,背离了文学创作的本意。我们强调和提倡文学创作的初衷本非培养作家,而是加强专业教育的一种手段。有些同学由此萌发了当作家的念头,并为之努力,我们当然乐见其成。可是,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创作观,耐不住寂寞和批评,抱着强烈的功利心钻营文学,恐怕作家还没当成,人已经思想被物役、行为被奴役了,这是我们绝对不愿意看到的。故而,我们与喜欢创作的学生日常交流时,特别强调以平常心来对待文学创作,先做人,再创作;磨炼人品,尊重文学,既不要率尔操觚,亦不应沉迷丧志;心存敬意,方能乐在其中,有所收获。
五、实践体验式教学活动成效每年都要接受检验,以便完善细节,提高活力。
一学年的现代文学课程结束后,我们均发放问卷调查表,征询学生对实践体验教学的意见。从近几年的反馈信息来看,“三项活动”的满意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三项活动”本身的有效性和认可度是得到验证和保证的,这坚定了我们继续办下去的信心。有的同学还根据自己的体会,提出了非常好的建议,助力活动越办越好。比如,原来我们的诗文朗诵只限定在现代文学范围,有同学就提出,可以扩大至整个现当代文学范围,便于同学们选取更具时代气息、更富有现实生活感受和更接近年轻人愿望的诗文作品。我们接纳建议,来年就把当代文学作品加了进去,朗诵场面立即有了新面貌。教学内容更丰富,朗诵气氛更活跃,师生交流更顺畅,并解决了一直令人头疼的朗诵篇目重复率过高的问题。再如,话剧演出的出场时机问题也顺利解决。话剧演出本来是作为诗文朗诵会的临时附加节目,为朗诵会助兴而安排的,所以,首次演出安排在中场休息时间。可是,一来时间过长,打乱了朗诵会的正常节奏;二来演出效果超乎预期,得到了师生普遍认同。这就要求师生共同考虑,来年合理安排话剧出场时机问题。同学们经过反复模拟,认为在朗诵会开场时演出最合适,避免中场拖沓和终场疲劳,来个开门红。于是,我们便放在开场。由于演出依然成功,所以收到了压场的良好效果。开场演出更容易把全场观众带入文学欣赏的情境,并带动后面的朗诵者抛开拘谨,放开情绪,尽情演绎诗文之美。当然,还是要充分估计话剧放在开场的风险,演出成功了,锦上添花;万一演砸了,会影响整个诗文朗诵会的效果,这就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加强话剧的前期排练工作,打牢基础,保证万无一失。实践体验式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是为了补充和深化课堂教学之不足,扎实完成现代文学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应该说,我们达到了预期目的,更好地促进了作为教学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大家一直激烈反对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许多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比如互动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问题式教学,等等。这些理论听起来很不错,可落实起来却效果有限。课堂时间够不够且不说,学生课堂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从何而来?持续性能有多久?相信每个教学一线的教师心知肚明。只有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外实践体验式教学活动的配合,课堂教学的活跃度才有所提升。经验表明,举办实践体验式活动的前后,正是课堂教学最活泼、课堂气氛最愉悦的时期。在此期间,学生有了问题,或有了想法,或有了兴趣,会主动阅读、积极思考和增加交流,教师想满堂灌都没机会。课堂教学方式自然而然调整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高涨不退,教学效果自然得到改善和提高。实践体验式教学活动在改善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三项活动”相继举行,基本贯穿了整个现代文学教学过程,既是教学方式,也是学习内容,既是锻炼考验,也是兴趣拓展。随着接触面逐渐扩大,大多数同学都能找到兴趣接合点,这就为自主学习创造了基本条件。学生从某个兴趣点入手,逐步放大、延伸至某位作家、某个流派或某类文体,甚至将创作、朗诵、表演和学术研究活动作为喜欢的方向,继续发展,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得到综合培养和锻炼。根据我们的观察,每次活动正式举办之后,是学生自主学习效率最高的时期,除了课堂表现活跃外,课间、课后亦积极主动与老师交流读书心得、探讨疑问难题和讨论文学现象等,话题非常广泛。实践证明,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自主学习,这种教学实践体验式的自主学习远远强于不接地气的高头讲章!实践体验式教学活动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那就是拉近了师生关系。现在的大学管理体制造成了教师与学生距离比较远,关系比较冷淡。教师与学生除了课堂,没有其他交集。教师只管上课,课后基本不接触学生,一学年下来,记不住几个学生名字;学生只来听课,课后与教师很少联系,课程结束如同路人,招呼都不打。实践体验式教学大大增加了师生交往的时间和机会,构建起相互参与、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平等对话关系,使师生关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陌生变得亲切。举两个例子。一些思想比较保守、观念比较传统的偏远地区女生,对文学中的两性描写具有强烈的抵制情绪,尤其是对郁达夫及其作品,有时在课堂上就会发难,嗤之以鼻。而此问题却相当敏感,已越出学术范围,没法在课堂上讨论。在师生关系淡漠的情况下,此事就模糊处理,得过且过了;在师生关系比较信任和亲切的情况下,学生会在课后跟老师交流,虽然不见得观点达成一致,但能交流就是莫大进步。起码让同学了解和理解到,人可以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可以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立场和观点,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不必非此即彼。学生通常更能接受教师推心置腹的教诲,静心思考,体会宽容和包容的心灵之美。教育就是在师生正常交流的过程中,一点一滴化育人心和点拨人生的。另外,毕业生选择论文指导老师时,现当代任课老师的被选率是最高的,甚至热门到了提前预订、不得不年年超额指导的地步。倒不是因为现当代老师的学术水平比其他学科老师高,而是由于实践体验式教学活动更多激发了学生对现当代文学的兴趣,师生关系融洽,学生们觉得更了解和熟悉现当代作家作品和任课老师罢了。
六、结语
以诗文朗诵、话剧演出和文学创作为代表的现代文学三个实践体验式教学活动,没有高深玄妙的理论做指导,也不见得有多少新意。但是,它们是来源于实践,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反复证明其有效的经验之谈,符合本校学生实际,有自己的特点,也收到了良好效果,基本达到了赫斯特设定的有效教学的三个标准:学生不仅学到了教师传授的大部分学科知识,而且学到许多其他知识;课堂教学活动结束以后,学生还在继续研究和探讨上课内容;不是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学生渴望学习。辛勤耕耘后,心有所安足矣。当然,教育是个守本分、尽人事的长期工程,我们只是这条长河中的一朵浪花,行所当行,做所该做,不敢邀功,亦不敢掠美,唯愿师道永存,不误人子弟而已。
作者:丁峰山 郎伟 单位:宁夏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