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梧桐雨中元史文化现代文学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梧桐的真实意义
《梧桐雨》是一部戏剧作品,元代称为末本戏,其中正末一角饰演的便是唐明皇李隆基,该剧实为描述杨玉环与李隆基的爱情,重点则都在讲述李隆基在安史之乱后失去贵妃后孤独寂寞的情感。作者也正是因为看重了梧桐具有一些能够代表唐明皇的独特品质,才选择梧桐为题。在我国古代神话中,梧桐树是凤凰的栖息地。据记载,杨玉环是一位倾国倾城的女子,天资聪慧、性格温柔,此外还擅长歌舞、音律,堪称人间少有,被称为真正的百鸟之王,难怪李隆基坐拥后宫3000佳丽而对她一人情有独钟。杨玉环经过一连串的设计,最终栖息在了李隆基这棵时间绝无仅有的梧桐树上。杨贵妃内心深知,一旦进入皇宫,一生依靠的人只有唐明皇,在这样的环境中别无选择,只能在这棵巨大的梧桐树上生活、生存,衰败荣华都在于此。梧桐树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意义才被作者用来描述李杨之间的爱情,梧桐树见证了两人从紧紧相依到阴阳两隔,恋爱时两人在梧桐树下甜言蜜语,而爆发安史之乱时,李隆基好比凋零殆尽的梧桐树,再没有能力保护杨玉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死去。梧桐树代表着李隆基,这只是一种表面的蕴意,进一步的意义则是想展现梧桐失落殆尽的特点。李延寿著的《南史》中第24卷指出,凤凰降落在梧桐树上,梧桐固然显得富贵吉祥,但是远不如松柏。“失后凋之节”本意指梧桐树在进入深秋时,树叶飘落殆尽,展现无尽的悲凉之情,用于人晚节不保的比喻。此时的李隆基,正像梧桐树一样,虽然经历过凤凰栖息,但也无法逃脱“失后凋之节”的命运。曾几何时,年轻的李隆基也有宏图大志,面对武则天后期统治的混乱,爆发的史上有名的“唐隆政变”,以此来改变政局的动荡,并积极吸纳人才,想尽办法治理国家,开辟了唐朝最兴盛的“开元盛世。但是太平盛世后的唐明皇不再励精图治,而是沉迷酒色,过分宠爱杨贵妃,朝中任由杨国忠等奸臣的胡作非为,导致最后的安史之乱,大唐也由此走向凋零。而其在马嵬坡之变后,更是被迫退位,失去了皇帝的权力,也失去了杨贵妃,最终在西宫每天想念杨贵妃来度过晚年。深处西宫中的唐明皇想着曾经朝夕相对的杨玉环,再看着繁华没落的宫殿,更加感到自己的孤独、凄凉。而曾经与杨玉环的快乐时光与当今飘落殆尽的梧桐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比较越明显就越增加唐明皇心中的痛苦与懊悔。此时的唐明皇已没有昔日的风光,失去爱妃和权力的他,正如秋雨中凄凉、萧条的梧桐树一样,寂寞地走完下半辈子。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都是描写的焦点。白朴创作的《梧桐雨》中,梧桐树不仅见证了两人的爱情,更展现出了爱情的悲剧,它贯穿了全剧,具有深刻的文化底蕴和意义,激发后人的无尽思考。也正是白朴这样别出心裁的梧桐意蕴,才成就《梧桐雨》在类似的作品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中国文学界的不朽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梧桐也正是因为《梧桐雨》的成功才有了更为宽广的意义。
二、思想的破灭
阅读文学作品时,特别是类似唐明皇和杨贵妃这样类型的文章,我们只有通过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并结合其所在时代来对文章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才能够读懂作者的中心思想。结合作者的经历和时代背景,充分理解作者是在用生命去谱写《梧桐雨》,通过一个极具感染力的历史故事来描述作者自身的情感经历及思想的幻灭、人生的无奈,这种幻灭的思想是贯通全文的。《梧桐雨》中还表达了唐朝从繁荣到衰败的悲凉。《梧桐雨》是一部末本戏,而剧中全部的安排、构思以及故事情节都是为了唐明皇专门设计,其他无关的情节也是对他的铺垫,因此想要发掘作品的主题以及作者的创作目的、创作构思都只能从李隆基一人身上得到解答。在《梧桐雨》中前部分展现了他的权力之大、无所不能,在爆发安史之乱后,则表现出权力薄弱而臣子强大的姿态。安史之乱中六军逼迫唐明皇处死奸臣杨国忠和红颜祸水的杨玉环,这里能够看到曾经无所不能的皇帝,此时却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宠爱的妃子,亲眼看她香消玉殒,甚至想给死后的杨贵妃盖一座杨妃庙,终究因为自己没有权力而放弃。唐明皇遭受了安史之乱,失去了皇位和权力,也没有了昔日的繁华,以前种种的美好事物都变成了回忆,此时的唐明皇是怎样的孤独和凄凉。而《梧桐雨》的第四折中描述的是唐明皇在平定叛乱后苦苦思念杨贵妃的情景,将戏剧的抒情部分推向高潮,展现出强有力的艺术表现力。这里的艺术感染并非要烘托出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也不是想要表露作者的人情化,重点想要表达的是唐明皇的悲剧,他从一代圣明天子到失去皇位、失去权力、失去爱妃的孤家寡人,最终被关在西宫中安度晚年,此时个人悲剧上升到极点。综上所述,无论是那种痛失美好的悲伤,还是那朝代更迭的惨痛,作者都是通过文章中对唐明皇的描述来表达一种对人世间无常变化的无奈之举,一种个人之力有限的空旷感受,作品中通过以唐明皇角色为中心,依托其人生爱情和政治两方面来展现这种无奈,此种无奈源于爱情和政治,又胜于爱情和政治,是一种超脱想象的人生体会,我们可以用幻灭一词来准确理解作者的中心思想。
三、李杨情愫与作者创作的意境和审美观
作家白朴非常喜爱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他通过描述李杨的情愫来流露出自身的写作心态与审美观。作者出生于金元更迭时期,尝尽战乱苦楚,常年逃难在外。他八岁时,母亲在南京政变中不幸身亡。白朴追随父亲的至交元好问离开南京城,向北逃离躲避战乱。战争让白朴早年尝尽人间疾苦,父亲的经历对白朴的成长影响很大,让他知道生命之宝贵,他的目标就是活着。白华由朝中重臣瞬间变为亡国难民,这种经历使得白华教授后辈要多读书但绝不能做官。元朝的官场凶多吉少,忠良老实的人很难生存,也正有如此教诲,白朴虽然学富五车但不愿做官,甘愿与世隔绝,过着山水田园般的诗酒生活。身世如此,白朴虽然对金朝的现实状况不满,但也存在着些许的眷恋,他选择了不问世事的道路,逐渐封闭那份报国的情结。这种并不一般的人生历程和文化素养带给白朴特殊的创作心态,这些都表现在其作品中的亡国之叹、无奈之感和沧桑之情中。如果我们用这种心态去看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就能理解白朴的悲剧情怀和审美角度。亲身经历战乱带给民众的伤痛、社会的堕落、经济的萧条,那种渴望生存的欲望如同尖刺扎入白朴内心深处一样,唤起了白朴的共鸣,激起了白朴的创作欲望。作者在选材时并不是喜欢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而是想借这个极具色彩的故事来表达他对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的伤感与哀怜,还有他对世间万事万物无法预知未来走向的无奈之举,这可以理解,白朴虽然带着怀旧的情愫和对现实的不满、历史的哀伤,但并不关心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故事的本身,没有对这个故事进行惟妙惟肖的刻画,没有对李杨的悲欢离合的过程做一个详细的描述,而是重点讲述唐明皇痴迷杨贵妃,荒淫无度,误国误民,终将唐朝推向灭亡。文章不仅描述了白朴对祖国的思念之情,也反映了他对元朝的排斥心理,其中映射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无奈之情。作者通过一折来讲述唐明皇在深秋时节那种孤苦伶仃、凄凉痛处的情景,原本那种令世人艳羡的爱情突然烟消云散,甚至记忆都是断的。阴沉的天空,孤冷的秋风,发黄的落叶烘托出一幅寂寞、凄冷、孤独的情景,作者发挥出自身的最大能事将这种凄惨苍凉的情景渲染到了极致。我们从文章表面看,貌似觉得作者主要意在描述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深深怀念,其实却并未谈及两个人的唯美爱情,哪怕是在描述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思念时,也没有那种甜蜜浓情的画面,而是欢声雀跃、歌舞升平的场景,所以作者主要是讲述唐明皇在丧失权位、丧失奢侈生活后体会到的凄楚与悲伤,更贴切地说是作者想借唐明皇的酒述说心中的烦恼。
作者:李莎 单位:郑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