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管窥现代文学概念的发生与终结,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文学成为了人类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随着文学的发展,人们对于文学的认识便在不同空间,不同的时间段内形成了互相有异的文学观念。这些文学观念之间彼此有别,但又互相交融。基于人类共同的情感以及情感表现方式,人们有理由相信这样一个事实:文学有一种魅力,可以超越时空、种族而存在并且有别于非文学。实际上,诸如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们也持有类似的观念,他们提出了“文学性”这个词来解释人们对于文学永存的“信仰”。无论是对于普通的文学读者还是专门从事文学研究的人来说,“文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是我们不得不回答也是永远没有答案的“伪问题”。在人类近两千年的文学的追问中,人们给出了各式各样的回答,例如文学是语言的“突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等等答案,但这并不能让人感到满意。人类以西西弗斯式的毅力不断地尝试对这一命题做出回答,由此构成了反本质主义者所称的“本质主义”的思维“迷途”。人们由此开始拒绝给文学下定义,拒绝对文学观念、本质做出阐释,只是反思性的提出文学乃至文学观念是历时性,地域性的存在,但这并不能掩饰文学观念的存在以及更加深层次的内在影响力的传播。
美国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曾经就“文学是什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文学就像花园里的植物一样,园丁是可以分辨出什么是杂草,什么是鲜花的。此时的“园丁”即存在于社会环境下的人决定何为文学。“文学就是一个特定的社会认为是文学的任何作品,也就是由文化来裁决,认可可以算着文学作品的任何文本”简言之,就是当时人们认为是文学的东西就是文学。卡勒很机智地回答了文学是什么的命题。当人们带着这个答案回到现实的环境中,我们发现这个回答解决不了人们对于文学是什么的疑惑。正如有的学者提出的那样,就全球范围而言,我们世界所处的时代环境并不是发达代替落后这么简单,而是“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并置的一个时期”。根据卡勒所指陈的“文学观念”区分原则便可如实的拆分,并存在着如下三种文学观念: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文念。这三种相对稳定的文学观念并置于同一时空中,导致了人们文学认识上的困惑和障碍。一方面,我们由于自身所处的环境的差异性,很容易惯常地站在一种文学观念的立场上来评说,建构自己的“文学史”脉络,对其他两种文学观念持排斥的观点甚至于视而不见。这种求同排异的做法容易形成文学观念的“一元论”。另一方面,面对于新的文学观念的冲击,我们习惯于做保守的抵抗。这是因为自身的文学教育的使然,也是新的文学观念,文学事实的形成不是朝夕可就的,必须经历相当漫长的演变。我们处在多种文学观念杂糅的时期,无法看清文学的演变形态和趋势。只有在充分认识了文学观念的演变和演变的内在动力后,我们才能有效地运用和创新文学理论去阐释新生的文学及文学现象。
二、现代文学观念即“文学是富有想象力的作品”
卡勒指出,“如今我们称之literature(著述)的是二十五个世纪以来人们撰写的著作。而literature的现代含义:文学,才不过二百年。1800年之前literature这个词和它在其他欧洲语言中相似的词指的是著作,或者书本知识”。从卡勒的考证中可以得知,现代文学观念的诞生到盛行于世,才不过200年的历史。无独有偶,英国学者彼得•威德森在其著的《现代西方文学观念简史》一书中也为我们仔细勾勒了西方现代文学观念的演变。威德森在文中写道,“到19世纪初,在浪漫主义内部对诗人的角色功能有了新的认识,由于受到这一重要变化的刺激,文学原先的意义也就转而演变到《牛津英语词典》中文学这个词的第三层含义(第三层含义指‘应用于声称在形式美或情感效果领域思索的写作’)”。纵观欧美学者的观点,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西方现代文学观念的产生和盛行时间大概为200多年左右。同时,我们不禁思索,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着文学观念的变迁?当然,这里有特定时期社会经济生活的各方面影响。在借助于媒介学的观点下,我们认为,现代文学观念的发生和印刷媒介的出现和大范围应用是密不可分的。美国传播学大师罗杰•费德勒曾经把传播媒介的形态演变分为三个时期:口头语言、书面语言、数字语言。
费德勒指出,口头语言的媒介形态不仅在传播力上而且在传播的过程中,人们根据实际的需要不断地变化着传播的内容,难以形成稳定的思维范畴,而且局限于某一地域内。他不无遗憾地写道“当故事从一个族群传递到另一个族群或是代代相传时,他们势必丢失了原有的意思和来龙去脉,最终变得不可理解或成了隐喻”。古登堡在公元1500年左右改进了印刷机之后,印刷技术经过漫长的发展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1810-1970。新的排版技术,廉价的纸浆让“书面语言”成为了主流,代替了原有的、贵族式的思维和书写习惯。印刷文字,印刷思维便逐渐地施展魔力控制人类的新的思维。根据加拿大著名的媒介理论学者麦克卢汉的观点,媒介的改变不仅仅是一种工具的更替,而是具有更深刻的意义。麦克卢汉指出,媒介并不仅仅是一种单一的中介质,只负责传递信息,同时媒介也是一种信息,甚至是一种更为重要的讯息。他写道“人类在创造一种工具的同时也在创造着人类自身”。他曾经对印刷文字的“魔力”进行了最为深刻的描述。他指出,“人们如果仅仅把印刷术看作一种信息贮存,或者是快速检索知识的一种新型媒介的话,那么它的作用就是结束狭隘的地域观念和部落观念”。更为重要的是印刷术对于心理和社会的影响,“印刷书籍将古代社会和中古世界溶为一炉,并因此而创造出了第三个世界,即现代世界。
而现代世界现在又与一种崭新的电力技术发生了撞击:其急剧程度和印刷术改变中世纪的手写本文化和学术文化的程度一样”。印刷术不仅带来了知识的可重复性和稳定性,同时,从心理上讲,印刷书籍延伸了人的自我表现的可能性,印刷线性思维使人的自我主观意识得到了增强。印刷媒介本身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它善于培养富于理想思维,线性思维的人群。正如麦克卢汉指出的那样,印书文字改变了作家的角色,手写书条件下的作家和行吟诗人的角色相仿,自我的表现并不重要,而“印刷术创造的一种媒介使人放声吟咏、直抒胸臆。同样,它使人能神游于过去禁锢在修道院的书的世界中。醒目的及其印刷产生了狂放的表现手段”。表现主观,想象性的文学便在印刷术的推动下应运而生了。
与此同时,印刷机的推广,也满足了当时人们对于想象性文学的需求。广泛的受教育的机会使人们开始了对知识的渴望,同时工业革命时期的人们的苦难的生活,迫切地需要一种精神的食量,一种不同于宗教的食量去弥补苦难劳作下的人们。人们对于文学的需求不再是英雄史诗,不再是帝王将相,人们渴望在文学的世界里,看到虚构的人物,虚构的世界来满足现实生活的匮乏。由此产生了现代的文学观念,文学是虚构的,文学是想象性的的文学观。人们在破除了宗教信仰的同时又面临着新的机械化的压迫,迫切寻求解脱,而此时的文学便承担了这种功能,文学的想象性特征和虚构性特征便得到了快速彰显。于是印刷文学便占据了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最主要的方面。印刷媒介本身的要求和其传播特性都史无前例地发挥了出来,由此而形成了人文知识分子的中心观,文学的中心论思想。现代文学观念于是便在错综纷杂的时代语境中诞生了。
三、现代文学观念的发生改变了传统文学
这样的媒介改变了作家的生存方式和作家的写作方式。有贵族寄养式的文人开始独立出来成为一个完整的具有自己完整意义上的群体,作家便诞生了。印刷媒介实现了前文学观念和现代文学观念的第一次分离,人们对于文学的认识开始有了新的趋向,文学不再是帝王将相英雄神话诗传,历史而是故事,充满虚构性与想象性的故事,小说文体开始首次超越史诗成为文学的中心。在面临这次文学观念的革新,用麦克卢汉的话可以形容,“不亚于面对神殿倒地时的震撼”。现代文学观念经历近200年的发生,发展,认同之后,人们慢慢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文学观念即认为文学不同于史诗,传记等体裁,而是充满想象性的文学,人们开始形成一种称之为“麻木性的自恋”的氛围之中。从媒介学的角度来看,与文学相关的媒介的形态经历了三次大的形态的变化:口头语言、书面语言、数字语言。每一次的形态更迭都会带来文学的震动。在印刷机统治下的现代文学持续了近200年的历史,走过了其辉煌期。然后,随着科技爆炸的,信息更替的速度的加快,新型的媒介不断冲击着旧有的印刷媒介,现代的文学观念也面临着巨大的危机。这次危机正如印刷文学取代前印刷文学所遭遇的一样。西方学者已经预见到了这种未来。希米斯•米勒在《文学死了吗》一书中列举了文学研究的不景气现象,同时指出,“随着新媒体逐渐取代印刷书籍,这个意义上的文学行将终结”,“印刷的书还会在很长的时间内维持其文化力量,但它统治的时代显然正在结束。新的媒体正在日益取代它。
这不是世界末日,而只是一个由新媒体统治的新世界的开始”。米勒这番言论搅动着中国文学理论界的神经,有的为之摇旗呐喊,有的反唇相讥。其实,这里面存在着对话的不对等关系。米勒是站在新媒体不断诞生的后印刷时代的文学观念上来看待现代文学观念的,而我们的理论家们是站在现代文学观念的立场上看待文学的走向的。究其原因,主要源于以下二个方面: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经济的步伐没有跟上西方,特别是美国的科技进步速度,我们的理论家没有切实地感觉到在新媒体冲击下文学的新形式和演变取向,没有能力预测后印刷时期文学的未来图景。另一方面,我们秉持的“文学中心论”在作祟,文学曾经在一段时间内占据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理论在亦步亦趋地跟随西方,正当我们快跟上的时候,有人宣布文学终结了,理论终结了,那我们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其实,米勒是在说这样一个问题,统治人类的印刷媒介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异,由印刷媒介而产生的文学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
在中国语境下,对于文学范围、文学性的蔓延、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都可以看作是对后印刷媒介视域下新的文学观念的讨论。面对着旧有的文学观念的拆解、消融,新的文学、新的文学样式正在形成之中。处在过渡期的我们,面对新的媒介的层出不穷,文学的存在方式也在经历结构性的巨变中。马克•波斯特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预言,第二媒介时代的到来——“一种集生产消费于一体的的读者时代”。面对移动的文学边界,有人提出了“理论的紧张”“价值的焦虑”的问题,面对新兴的文学事物、文学存在形态,理论界面临着失语的危机。对待新的文学形态,我们既兴奋又迷茫。此时,理论界更应以开放的视野接受各类形态文学存在的可能性,同时积极地拓宽思维去迎接挑战。同时,不应以印刷思维来看待新的文学形态,而是应该站在新媒介视域下,来讨论文学的问题。摒弃传统的不变的文学观念。
四、结语
文学观念的演变和新的媒介形态的产生两者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文学观念是在印刷机这一媒介的参与推动下而产生的。印刷媒介本身所蕴含的信息和其传播特性改变了前印刷媒介时代的文学观念。印刷文学观统治了文学界近200年的历史,如今面临着新媒介的巨大冲击而走向终结。现代文学观念的终结并不是文学的消失,而是旧的文学观念从主流位置上让位于新的正在形成中的文学观念。各种文学观念在一定时期内还会继续混溶于同一时空之中。面对媒介形态的不断变化,文学理论研究应敞开胸怀接纳新的东西,研究新的文学事物,而不应该拘囿于印刷媒介时代的文学边界和范畴之内。我们相信,文学、文学理论将会迎来新的生长点,这是我们所期许和持续努力的动力。
作者:雷前虎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