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现代文学趣味课堂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图是指肖像、著作封面等摄影或绘画图片,文是指以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现代文学作品。图具有直观、感性的优势,对于了解作者的个性气质,所处的历史时空以及文中人物活动的场景和人物性格大有裨益。图文对照,可以增进对文的内容、精神、情调、色彩、韵味的理解。通过配置多种类型的图片,可以让人感受到不同流派作品的整体风格倾向。宜选择信息丰富、新颖独特的图片,并予以个性化说明以吸引学生。图文相彰,文为中心,图为凸现文服务。图以色彩、线条通过视觉印入大脑,并引发人的知觉,启迪大脑思维。图文转换和视知觉交叉可产生无穷趣味。
[关键词]现代文学;趣味课堂;图文结合
在现代文学教学中,学生常常表现出对趣味性的一致诉求。但文学毕竟不同于艺术,不能像说相声那样时不时来一段说学逗唱。如何挖掘、利用现有的资源解决此问题呢?笔者阅读过不少文学史教材、著作,发现吴福辉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0(精编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采用简短文字,三言两语,对配图加以介绍,不但生动传神,且利于加深对作品的认识。可惜,当前大多数高校现代文学史教材出于印刷成本或者篇幅考虑,没有插图。一些有插图的教材也大多是作者的肖像、书籍封面,且较为雷同,缺乏解释语。有的封面图形抽象,看了并非能领会其奥妙。这样的插图仅仅是一种点缀,未能发挥出最佳效果。即使是当前在课堂教学中广泛使用的幻灯片,也往往存在图片不够丰富、老师讲解不足的情况。有鉴于此,如能在教学中选用一些有趣的图片,应有助于增进学生对时代和作品本身的了解。
一、图对文的氛围和背景的展示
教学图片主要分为作者肖像、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历史资料以及著作和期刊封面、作品插图等等。一般来说,肖像类主要有单人照,与家人、友人的合影,社团成立群像。它们摄于书斋里、居所前,很多是聚会、从事文学活动的场所,其中透露出丰富的文化信息,对了解文人的朋友圈、生活方式、生活情趣进而领会作品的艺术风格十分有益。比如有一张林徽因的照片:才女捧着书随意坐在沙发上,身后墙上是字画条幅,尽显学院派的儒雅,此乃京派著名文艺沙龙———太太的客厅。还有一张她凝视梅花的留影,让人想起其散文名作《蛛丝和梅花》中丝的细弱与强大,花的淡香与人的清愁。而她跟泰戈尔、徐志摩的合影,则记录了大文豪来华讲学二人作陪的历史事实;同时,让人想起徐志摩对泰戈尔人格的赞美,以及泰翁诗学理论在徐诗中的留痕。反映社会生活、文化风情的图片也很重要。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上世纪现代文学作者所处的历史时空、作品中人物活动的场景十分隔膜,读图可以直接获得感性认识。如果要读懂老舍,那就看看老北京城墙的图片,它让我们领略到皇城建筑之美,帮助我们体会老舍对老北京城与人的深厚情感。如果要读懂沈从文,那就看看湘西凤凰吊脚楼的图片,那是他热爱的船工、水手生活的场景。还有巴金成都老家大门(《家》的原型),雕饰精美,富丽气派,那黑洞洞的大门背后藏着家族不为人知的秘密。这些人文景观或已损毁,或部分失去往昔的韵味,而原汁原味、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图片会带你如临其境地进入那个岁月,从而走近作者,贴近他们的心灵,感受其笔下人物的爱恨悲喜与故土不可分割的联系。上述图片绝大多数为摄影作品,影像本身具有存真性与沧桑感。学生的趣味一是来自于通过肖像了解其崇敬的作者的好奇心,跟那位因痴迷钱钟书的著作而欲登门造访的外国女士有类似心理①;二是来自于图片丰富的信息对多角度理解作品的直接与间接帮助。在教学中,要精选图片。同类的不宜过滥,应根据授课内容的需要决定。比如肖像类,宜选择最能彰显作者精神气质的,或者对创作产生重要影响阶段的;反映社会生活类,宜选择与作品描写内容相关的,能增进对人物所处时代背景、风物人情了解的。通过图片的介绍,营造进入研究的历史氛围。
二、图对文的内容和精神的概括
著作的封面插图是对整个作品集的阐释,往往具有象征意义。由于作者十分珍爱自己的劳动成果,他们常常邀请著名画家绘制,或者自己亲自设计,因而大多数插图对作品内涵的把握相对准确,读图显然对理解作品很有助益。钱钟书《围城》1947年晨光出版公司初版封面,为丁聪所绘漫画。乃背靠背的一对夫妻,“背靠背”暗示他们之间无法沟通的无奈与孤寂,与小说所传达的意蕴非常契合。闻一多诗集《死水》的封面为作者设计。整个封面以墨黑为底色,右边中上部镶嵌着金色的方框,上书“死水”二字,画面朴素而凝重。与诗作所批判黑暗腐败旧中国的主题以及表现的沉郁风格相呼应。刘呐鸥小说集《都市风景线》的封面上有法语的“风景”一词,三道强光从远处射来,聚焦于此,暗示该书内容为上海各种娱乐休闲之地,如舞厅、跑马场、电影院、大旅馆的风情[1](P219-220)。此乃小说中浮华人物的聚集地,强光抓住了这些场所的特点。张爱玲小说集《传奇》的初版、再版、增订本封面完全不同。初版封面为张爱玲设计,“整个一色的孔雀蓝,没有图案,只印上黑字,不留半点空白,浓稠得使人窒息”[2](P6)。这是用色彩象征书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倾轧带来的情感压抑。再版封面为其好友炎樱女士设计,图案“像古绸缎上盘了深色云头,又像黑压压涌起了一个潮头,轻轻落下许多嘈切嘁嚓的浪花。细看却是小的玉连环,有的三三两两勾搭住了,解不开;有的单独像月亮,自归自圆了;有的两个在一起,只淡淡地挨着一点,却已经事过境迁———用来代表书中人相互间的关系,也没有什么不可以”[3](P137)。这是以图案来象征小说中人的勾心斗角或者难以沟通的隔膜。增订本封面也由炎樱设计,异常奇特。它“借用了晚清的一张时装仕女图,画着个女人幽幽地在那里弄骨牌,旁边坐着奶妈,抱着孩子,仿佛是晚饭后家常的一幕。可是栏杆外,很突兀地,有个比例不对的人形,像鬼魂出现似的,那是现代人,非常好奇地孜孜往里窥视”[4](P260)。现代女子披着长发,没有五官,居高临下地往里窥视,形成一种压迫感和神秘感。女主人为工笔细描,现代女子为寥寥几笔的速写。红色的仕女图与绿色现代女子颜色的“犯冲”,构图的比例,都是一种不协调,让人产生不安,而那正是张爱玲所希望造成的气氛。这幅画正如其小说给人的感觉,是她小说情调、色彩、韵味的极好象征,表现为:(1)描绘了上海洋场社会没落的世家子弟思想意识与生活方式所呈现出的亦新亦旧状态;(2)旧小说笔调与西方现代派技巧相融合而形成雅俗对照的特色。三幅插图都有象征意味,它们展示了作品所表达的不同方面,而第三幅显然内涵更丰富。它概括出张氏小说最独特的风格,也是其小说最具价值之处。封面是将书的内容、精神翻译为形状与色彩,正如丰子恺所言。它是文本的序曲,可以吸引读者,引导阅读。另外,图案的装饰美也让人沉醉。张爱玲就非常喜爱《传奇》再版封面,自称“为那强有力的美丽的图案所震慑”,“心甘情愿地像描红一样地一笔一笔临摹了一遍”[3](P137)。如果读者同样为图所打动,他还会因图的美感而萌生一探内容究竟的念头。当然,也有一些插图起不到概括内容的作用,但却能反映作者创作时的心境,如鲁迅小说集《彷徨》。其封面设计者为陶元庆,他有着“中国现代书籍装帧史上第一人”的美誉。橙红底色中挂着一轮颤巍巍的黑色太阳,下面是用几何图形拼合成的三个人物,似坐又似行,一副彷徨无主之态,他们身下的椅背却是曲线,与直线为主的构图极不调和。该图恰当地传达了作者找不到道路的苦闷心情,故鲁迅本人很欣赏《彷徨》的封面,说其“实在非常有力,看了使人感动”[5](P43)。图文相得益彰并非意味着二者平分秋色,而应以文学作品为主体、核心。图是对文的诠释,对文的关键词的诠释。因此,文在教学中占有中心地位,图是为凸现文服务的。图以色彩、线条通过视觉而直接印入大脑,不仅给人以直觉和直观的感受,而且引发人的知觉感受,启迪大脑思维活动,使读者在图文转换和视知觉交叉中获得多重享受而有耳目一新之感。
三、图对文中人物个性的凸显
作品的插图有连环画和单幅图。前者是对整个作品的系列图解,后者往往为主人公的单张画像。画者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描摹心目中的形象,对于有复杂意蕴的作品,可能会准确把握原意,也可能把握不到位或者偏离原意。最有代表性的是鲁迅的《阿Q正传》,该小说发表后,很多人为主人公画过像,较著名的有赵延年、范曾、程十发、彦涵、丁聪、蒋兆和、瞿秋白等人。其中,丰子恺的插图“带补丁、捆腰的服饰说明阿Q不干活便不得食的地位;瘌痢头和厚嘴唇,背着手而露斥骂的神情,是赖,也是反抗;而真实的眼神却泄出他内心深处的不满和恐惧”[6](P160)。从外貌、身份、神情、心理上看,更接近作品。蒋兆和画的是一个瘦削的普通农民形象,只是偏重于表现其无奈的心态,而阿Q个性中可笑、可气的方面未刻画出来。瞿秋白笔下的阿Q则形象古怪,画者只是突出其瘦得无与伦比的肋骨和骨节硕大的双手,虽然显示了其被压迫者的身份,但人物丰富的个性却未能展现。还有一些画作者,对阿Q个性的尺度拿捏不准,对鲁迅给予人物同情、怜悯的一面也缺乏认识,因此笔下的阿Q更为失真。叶灵凤是学美术出身,在书籍装帧设计、插图方面也有一定知名度,但是他画的戴瓜皮帽的阿Q却遭到否定。鲁迅在《寄〈戏〉周刊编者信》中谈到看了《戏》周刊上几幅阿Q画像,觉得都太特别,有点古里古怪。他认为,“阿Q该是三十岁左右,样子平平常常,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在上海,从洋车夫和小车夫里面,恐怕可以找出他的影子来的,不过没有流氓样,也不像瘪三样。只要在头上戴上一顶瓜皮小帽,就失去了阿Q,我记得我给他戴的是毡帽。这是一种黑色的,半圆形的东西,将那帽边翻起一寸多,戴在头上的”[7](P117)。带有凶相、流氓相、瘪三样都不符合作者本意。因为阿Q是个靠劳动解决生计的流浪农民,虽然身上沾染了很多缺点。对于阿Q这个人物形象,不少学生的理解也存在与上述画者一样的偏误。比如,他们因阿Q与小D打架、调戏小尼姑而认定他是个流氓、痞子,而忽视了他具有被压迫农民的个性特征,与赵太爷有根本不同。上课时,可以让学生反复研读小说的情节、语言,选择最能体现小说原意的插图,并说明理由,这样通过对比以增进对阿Q性格的认识。在比较时,要提醒学生注意人物装束之于身份、地位的关系,以及神态、动作特别是眼神之于心理表达的关系。连环画和书报插图给人以直观的感受,鲁迅对之非常重视。他针对有人抹杀插图的艺术性专门撰文辩护:“书籍的插画,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这种画的幅数极多的时候,即能只靠图像,悟到文字的内容,和文字一分开,也就成了独立的连环图画”[8](P340)。这里,鲁迅提到的两点很值得注意:一是图可补文字之不足;二是由图可悟到文字内容。图是有表现力的,就人物图而言,无论写实还是写意,只要抓住特点,就可帮助理解作品。可见,文图可以互相映衬,好的连环画和插图甚至可以起到与文学作品同样的认识作用。
四、图的组合传达流派的文学旨趣
这些不同类型的图片可以组合使用。当我们要了解一个流派的文学旨趣时,不妨选一组同人的期刊封面图。以鸳鸯蝴蝶派为例,可选择191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王蕴章主编的《小说月报》封面———牡丹花卉图、1914年中华图书馆出版王钝根主编的《礼拜六》封面———闺秀图、1920年代后期上海大东书局印行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封面———仕女图(丁悚常为该派作图,为漫画家丁聪之父),从上述封面即可看出该派文人群体的共同追求———闲适、雅致。此外,还可选用1917年上海文明书局出版包天笑主编《小说画报》中没有新式标点、用圆圈断句的白话小说图片,上海《申报》、《新闻报》、《时报》等报纸副刊登载的长篇连载小说(如言情、社会、武侠、侦探等类型)以及街头租书摊的图片。它们展现了鸳鸯蝴蝶派市民大众文学的报刊内容、出版媒介、传播方式等诸多方面的情况,对了解该派文学重视通俗性、娱乐性的整体倾向大有裨益。如果需要,还可以与海派刊物做一对比。同样在上海发行的期刊,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封面则呈现出与鸳鸯蝴蝶派不同色彩,现代感十足。就封面女郎而言,鸳鸯蝴蝶派是中式闺房女子,画风是传统写实的;海派第4卷第4期上的摩登女子,头发卷曲、媚眼红唇、裸露着肩背,回眸而笑,散发出性的气息,画风是现代的。不少封面是抽象图形,可见西方现代派艺术的风味。就小说表现手法而言,鸳鸯蝴蝶派多为写实,而海派多采用意识流、蒙太奇等现代派技巧。仅从这些图片就可窥及不同流派作者的个性和审美选择。
五、予图以个性化说明
为了让图片传递更多信息,不妨给予其个性化的说明。(1)点睛式。对“太太的客厅”的点评———“洋气中含有中国味道”[6](P242),点到即止,随意而有趣。对阿Q画像的点评———“丁聪画阿Q画传掌握住阿Q的复杂性”[6](P161),有提示读者思考的作用。(2)闲谈式。以友人之言或作者之言做注解,力求轻松、活泼。只要恰当,不必拘于形式。有文学史采用赵树理一副扛着锄头去劳动的照片,配以老舍女儿舒立的回忆来介绍:“赵叔从来都是一种打扮:头上戴着一顶蓝布人民帽,身穿一套蓝布制服,脚上穿一双家制黑布鞋,衣服还经常是皱皱巴巴的,一点也不挺括,这一身打扮哪像一个作家呀?简直就是一个活脱脱的老农呀”[5](P187)!以文友女儿之语言点评,讲述日常生活中的赵树理,更为真实,而且符合他作为一个“文摊文学家”为农民写作的本色和文学理想。林语堂拍过多幅手持烟斗的肖像,有文学史选了一幅笑容可掬的图片,配以作者的夫子自道:“口含烟斗者是最合我意的人,这种人都较为和蔼,较为坦白,又大都善于谈天。我总觉得我和这般人必能彼此结交相亲”[5](P167)。这段话不仅道出了作者的个性,也颇合其散文轻松、幽默的话风。(3)陈述式。有文学史采用巴金一张1929年与其大哥在上海的合照,并配以这样的说明:觉新原型,在《家》未出版前黯然自尽[6](P226)。大哥的神情压抑而沉重,这在兄弟合影中显露易让人不解。此介绍为读者解了惑,并为了解书中这个大家族长房长孙委曲求全、妥协软弱的性格提供了最直观的印象。
六、结语
就文与图的关系而言,二者表情达意的方式是不同的。“文字是表达语言的,直接进入人的思维,它相对比较抽象,比较形式化,用来叙述、抒情、评判;而图画比较直观,它述之于你的视觉,用线条、色彩、构图、情调映照和象征这个世界”[9](P165)。图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包含很多无法说出的意义,需要靠想象力去领悟。比如,线条的曲直、色彩的浓淡、构图的疏密都可营造不同意境。在教学中,就需要引导学生去感受线条、光影、色彩、构图所传达出的文的韵致、精神与美。林语堂认为,“求知、养趣,是一切学问的水源”[10](P231)。他抨击学校教育制度,其目标、方法、制度,可以一言以蔽之:“教育为考试,考试为升学”[10](P230)。以至于“从小学以至大学研究科,教师有一种特别天才,把读书乐处挤出,使变成干燥无味”[10](P230)。启发心智,要激发好奇心、想象力和自由思考的能力,这是大学教育的目的。学生从小对图有天然的亲和感和理解力,在教学中,不妨尝试由图入文或由文到图,运用图文参照的方法来吸引他们的关注。识图也是一种悟性和修养,需要培养艺术感觉。大学生毕业以后大多并非进入科研机构,而是走向不同性质的岗位,要求培养综合素质,这样实现专业型教育与修养型教育相结合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王木青 单位:安徽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