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外国文学研究多元拓宽与趋势展望,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中国外国文学研究自改革开放40年以来蓬勃发展,在外国文学批评方式“中国化”的革故鼎新中,研究探索新时代外国文学的发展新趋势对于推动该领域的多元发展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8月19日到21日,由《当代外国文学》编辑部、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的“新时代外国文学研究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在济南召开,来自全国170多名专家学者及青年代表围绕当前外国文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1.外国文学研究热点问题的历史回顾与趋势展望
南京大学杨金才教授提出中国的历史语境和时代特征、中国的发展模式和独特经验是未来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新方向。当代外国文学研究应努力将中华元素融入世界文明的发展大潮中,通过与世界各国文明的比较互鉴,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不断丰富拓宽,同时,更要推动并努力实现世界话语层面上的中国发声。21世纪的文学批评应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作家创作题材的可能转向。应通过理论反思的方式重回原点,以探索21世纪外国文学所蕴含的地域特征与跨国文化交汇的多元风格,多层次、多维度探索开拓新世纪外国文学发展的新趋势。四川外国语大学董洪川教授提出“科学主义”与“文学主义”是文学批评的两大主题,董教授以艾布拉姆斯的人文主义批评理念为切入点,从“共享世界”“人文话语”“历史关照”等多个层面充分阐发人文主义批评的内涵本质。中国人民大学曾艳兵教授则提出,当前外国文学在理论研究、比较文学、国别文学等领域均取得重要进展,理论深度和学术视野得以有效拓宽,优秀学术成果层出不穷。在总结回顾外国文学研究的累累硕果后,曾教授寄语外国文学研究要继续以弘扬国家意识、本土立场为主旨,凸显中国话语和中国形象。
2.新时期外国文学研究方法论层面的研讨
北京外国语大学陶家俊教授以萨义德的跨文化连接论、帕特里夏•劳伦斯的跨文化文学关联网络论和卡萨诺瓦的文学世界体系论为例,指出通过跨文化视阈透视历史、文化、政治、民族、地理等多维度的文学关联理论,突破既定的文学本体论和文化本体论,推动文学研究从本体认知模式向关联认知模式的知识话语转型。湖南师范大学曾艳钰教授以斯坦福大学2010年所成立的文学实验室将定量分析引入文学研究为例,就大数据背景下文学研究方法的创新做了主题发言,指出人脑与电脑在文本阅读与分析过程中可以有效互补。上海外国语大学胡开宝教授提出以语料库为切入点的文学研究具有以下优势:可以通过数据统计归纳文学语言和文学创作过程的规律性特征;对文学语言等共性特征和文学创作的独特风格均可探索;促进文学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有机统一。
3.外国文学领域新思潮、新文本的审视分析
闽南师范大学张龙海教授探讨了英国石黑一雄作品中的记忆与掩盖;苏州大学教授朱新福介绍了21世纪新出现的气候变化小说;南京大学何宁教授对苏格兰诗人克劳福德诗歌中的科学意象和苏格兰民族性进行解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克东对美国文学新秀阿莱克西《印第安杀手》中跨种族关系的职业伦理进行阐释;河北师范大学李正栓教授通过计量学分析方法对国内莎士比亚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进行分析与展望;南京邮电大学王玉括教授对美国族裔文学中有关非洲黑人生活描写的文学作品进行讲述;复旦大学陈靓教授则关注了美国本土族裔文学批评家阿诺德•克鲁帕特,并就其所提倡的对话性的世界主义模式进行论述;华中师范大学罗良功教授对激进艺术历史担当者辛巴•杰斯的诗歌特点进行剖析,指出其作品跨文类、跨文化、跨媒介的艺术实验以及面向未来的历史书写范例;山东师范大学王卓教授则就扎迪•史密斯小说《摇摆时光》中的地理空间意义与跨国文化书写等宏大问题进行启发性论述。同时,与会青年学者围绕“国家、民族与身份认同”“文学的共同体想象”“奇幻文学与技术书写”“文学空间”等四个议题展开广泛研讨。另外,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主编曾艳兵、《当代外国文学》主编杨金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主编陈勇、《山东外语教学》主编王卓、《外国语文研究》主编罗良功、《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副主编陈靓等五十余名专家学者就学术期刊办刊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包括选稿流程、学术热点追踪、专题设置、文风学风以及学术诚信建设等展开讨论,努力为当下外国文学研究营造更加良好严谨的学术氛围。本次学术研讨会对外国文学领域的发展态势与发展方向做出深入研讨与理性规划。与会学者提出的诸多启发性与建设性意见,必将推动我国新时代外国文学研究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与发展。
作者:宋婉宜 单位:山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