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茶具设计文化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中式茶具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中式茶具设计的文化精神,提出中式茶具设计文化中现代精神的体现:以人为本;技术与艺术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
中式茶具;设计;文化;研究
中式茶具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中国式的饮茶器具或者中国人喝茶用的工具。中式茶具在历史上并非与现今人们使用的一个简简单单喝茶的杯子属于同一个概念。相反,古代中国人由于最初需要碾磨、烹煮茶叶,于是茶具种类五花八门、丰富多彩。而现代人由于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除非是专门的茶座、茶楼等经营性场所配备了相对讲究的茶具,作为普通消费者的饮茶人则往往自备玻璃杯、陶瓷杯充当茶具而已。
1中式茶具的发展历程
古代中国人在刚刚发现茶时并不将其作为饮料,而是视茶为菜或药,比如曾经就有一个古代传说故事———一位年轻的农夫在日常辛勤耕作间隙习惯于在田垄边的无名树下休息。树下的落叶让他每次小憩后都感觉神清气爽、精神焕发。一次,由于午睡时间过久耽误了妻子让他上山摘野菜的事情,小伙子焦急发愁时无意中扯下树上的一片嫩叶咀嚼,发现树叶清苦味道过后竟然泛出丝丝回甜,于是将错就错,摘下树上大把的嫩叶充当野菜带回家。不料炒出的树叶菜味道竟然清香爽口,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老百姓纷纷开始采摘并移植这种无名树在田间地头。茶叶由此诞生,中国也就有了最早人工种植的茶树。有了人工种植茶树的历史后,中国古人仍在很长时间内将茶同时作为食物与饮品同等对待。在这段长久的时间中,人们一般称茶具为茶器或茗器,而由于同时具有食茶、饮茶的习惯,故茶具涉及烹、饮、储各个环节。唐朝时期的古人们有吃茶的习俗,就是将茶作为食品的一种,食用前需要将茶辗压成粉末状物,再混合在其他食物中一同食用。所以唐人用的茶具多是一种大口沿、薄碗底的茶具,目的是少留残渣,这种茶具特点是“浅”。即使是纯粹用于品饮茶的茶具,由于唐代时人们还在饮用“末茶”,就是将干燥后的茶叶再次碾磨为细细的粉状茶末,再以水冲泡这些粉末茶。水和茶粉混合在一起充分溶解后,连茶带水一气喝下。因此这个时期的茶具又有“口不卷而底卷”的特色,即茶具的外口沿如同百合花般不向外翻而向内收,茶具的底反而向外展。于是茶具中的茶汤得以更好地约束而不溢出,外展的底则让饮茶人更加容易端持。到了宋代开始流行起了“斗茶”的活动,为了观察参与“斗茶”者的茶汤的色泽,此阶段的茶具基本上是状如漏斗的大口径外沿、小尺寸碗底的黑色釉料的“建盏”茶具。“建盏”的外口和碗底直径差距巨大,同时整个盏壁缺乏弧形,而是笔直又倾斜地直插上去,外沿口同样内卷,又有“倒钩”的别称。进入清代后,茶叶冲泡方式已经与现代相差无已,出于使用方便以及保温、清洁的需要,这一时期最流行的茶具则是现在还比较常见的“盖碗”,盖、杯、托三件为一套,差别只在于盖、杯、托上的装饰,比如青花、粉彩,或更加奢侈些的镶金嵌银等。还有一类比较出名的中式传统茶具就是享誉中外的“紫砂陶”。曾经在央视热播的古装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中专门有一集以紫砂陶茶壶为主线,其中不仅牵扯出朝廷官员渎职、受贿、腐败的种种黑暗内幕,几乎让一个拥有百年紫砂陶茶壶的老人险些丧命,也让广大现代观众了解到紫砂陶茶具的一项特殊“才能”———历史悠久、使用得当的紫砂陶茶具能够只以清水冲泡也同样泛出茶香的奇异功效。
2中式茶具设计的文化精神
2.1道法自然
古代的中国人在做器物时并不曾意识到何谓“设计”,更不会有刻意之心融入所谓设计理念或设计文化。他们在造物过程中往往依赖于前辈留传下来的经验以及放诸四海皆准的哲学规范,例如儒、释、道中玄妙的哲理。而在涉及到茶具的设计时,由于古人视茶理与禅理相通,故制作茶具的人尤其倾向于遵循“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念。陆羽的《茶经》中曾经专门有一章写茶具的内容,其中尤其以竹、瓷茶具为最推崇,竹的节与虚心和茶理、禅理有不谋而合之处,瓷的质朴、洁净也与茶、禅所代表的清静、淡泊交相辉映。古人设计茶具不喜金银等贵重器物,认为其与茶在本质上相互冲突,与茶禅一体的修道、悟心相悖。比如盖碗茶具出现后,人们常常将其作为“天地人”三才相合的典范,茶盖正如“天”笼盖四野,茶托犹如“地”托举四方,中间的茶碗正如“人”浮游于天地之间,三者水乳交融、不分彼此。茶具设计中文化的意蕴表现在一套茶具同时具备了“外”与“内”,“实”与“虚”等阴阳相生、正反相合的道理。作为盛茶器物的杯盏体现了物质、现实,而盛于其中的茶汤则代表着精神、理想。曾经有过一个以茶谈禅的小故事正好反映了茶具所体现的这一文化物质,一位学者向“南隐”禅师问禅,南隐以茶相待。南隐将茶水倒入茶杯,茶杯盛满后却不停,仍然继续倒入。学者惊诧地制止道:“师父,茶已溢出来,不要再倒了!”南隐于是笑道:“你正如同这只茶杯,心中装满了自己的见解、认识,若不将这杯子倒空,如何让我对你说禅?”空的茶杯正如人空灵的心境,若杯中已然盛满茶汤,又如何听得进别人的话语。茶理如同禅理,人之向禅,必须先清空自己已有的观念、看法,以虚空的心境接纳,才不至于出现往装满了茶的杯中徒劳无功倒水的情况。
2.2和
“和”的哲学境界其实与“道法自然”在中国传统茶具设计文化中一脉相承,正如老子曾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以贯之的精神与理念从古到今一直在中国人传统道德思想中居于最主要的位置之一。正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卷轴”中以立体方块拼写出三种体裁的“和”字,中国古人在设计包括茶具在内的多种器物时往往讲究“和气”“、和谐”、“和睦”等。“道法自然”的设计文化体现的是中式茶具向自然寻求灵感、向自然学习的特点,而“和”则是在设计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创造环境友好型设计作品的更高层次设计境界。
3中式茶具设计文化中现代精神的体现
3.1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在现代设计理念中其实就是人性化设计思路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这种设计理念并非是进入现代化社会以后才出现,只是古人并未将其明确地提炼出来而已。古代中国茶具设计中没有不以人的使用为先导的设计方案,可以说现代中式茶具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精神,只不过是在古人经验之上的升华,通过改革以适应新时期中国人更加潮流、时尚地使用需求而已。现代社会中式茶具设计体现的文化精神的基础仍然是实用性,在实用性的基础上以更加现代化的设计手段满足饮茶者的精神追求与娱乐需要。举例来说,现代中国人中爱饮茶者众多,且随着健康生活理念的普及与健康生活方式的提供及茶的各类有益成份为越来越多国人所了解和熟悉,不少中国人在居家与工作中常常会准备不少优质名茶与精美茶具供饮用与欣赏。但忙碌的中国人除了在家庭和工作地点外,越来越多的时间会耗费在路途中,尤其是那些职场中的“空中飞人”,由于大量时间消费在飞机、动车等交通工具上,饮茶反而成为了一种奢望。台湾的一些茶具设计者看到了这一现象,设身处地地为这些奔波中的职场人设计出一款“腰包茶具”,将茶叶罐、茶杯、保温水瓶合并在一个可系于腰间的腰包内,无论是饮茶人出入机场、火车站,甚至于远足、踏青、骑车健行……都可以随时驻足片刻啜饮清茶一口。最妙的设计灵感之处在于茶杯的把手,这款“腰包茶具”中的茶杯仿照了竹节的形状,不同于习惯中的弧形凸出物,茶杯的把手是两个与人的食指第一关节长度相仿的小圆柱体,分列于杯体两侧。由于圆柱体细长窄小的设计,绝不妨碍其纳入腰包或取出时的顺畅。同时,考虑到人在拿捏时的舒适程度,两个圆柱体的位置并不水平设置,而是一高一低,正如人的食指与拇指在最自然状态下的高低位置一般。这种极其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方案最大程度地方便了饮茶人缩短取用茶杯和饮茶时花费的时间,将“一寸光阴一寸金”表现到了极致。
3.2技术与艺术的和谐统一
技术与艺术的和谐统一表示的是实用性与观赏性的统筹兼顾。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尤其商务职场人士忙碌起来往往废寝忘食,可能一早冲泡的美茶会被搁置若干小时后才有空闲饮用,此时对茶具的保温性能提出了较高要求,不仅需要在较长时间维持一定适合的温度,而且需要久泡不变味、变色。另一方面,处于忙碌职场中难免会被“淹没”在成堆的纸张、文件之中,若一不小心打翻了茶具弄得茶汤四溅不仅严重影响职场人士正常工作,更可能出现沸水烫伤的危险。这就要求现代中式茶具设计不仅需要加强密闭安全性能,更需要适当强化材质,避免由于坠落引发的破裂问题。此外,现代快节奏的生活状态时常引发人们的烦燥、焦虑情绪,需要一定的渠道进行缓解、发泄,此时不妨在中式茶具设计中增加更多娱乐休闲元素,比如茶具装饰图案不妨考虑增加更多趣味性的卡通插图内容,或者一些流行、搞笑的网络语言,甚至可以尝试将原本或方或圆、规规矩矩的茶杯外形适当夸张变形,比如模仿瓜果的形状设计成南瓜形状、苹果形状、橙子形状等,让压力巨大的现代人能够在饮茶的同时借欣赏茶具俏皮、活泼的外形释放一定的工作与生活压力,达到舒缓身心的目的。
4结束语
中式茶具是中国传统茶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底蕴引导了几千年茶具设计的潮流风向。将传统中式茶具中具有普世性作用的设计理念应用到现代中式茶具设计之中不仅是对茶文化最好的承袭与延续,更是时下现代茶具设计师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
作者:张黎明 单位: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孙文涛.李若辉.从茶具材质发展谈产品设计专业的材料教学[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09X):195-197
[2]李婳.彭博文.影响陶瓷茶具未来发展的因素探究[J].大众文艺,2014(2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