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捐赠文化研究与实践,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概述
高校捐赠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慈善捐助行为,而是捐赠者自愿、主动支持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包括校园建设、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水平等)的意识体现。向高校捐赠,是捐赠者精神文化的综合体现,是其公益情感、高校情结、行为价值、精神追求的诉求,是其爱国爱校、回报社会的责任意识所折射的文化底蕴。所以高校捐赠文化涵盖精神、制度、环境、财物、教化、传承等方面。高校捐赠文化凝聚社会各界人士、企事业单位尤其是校友对高校发展的信心,汇聚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内涵建设,增强办学实力,推动因高校捐赠形成的文化内涵和氛围影响大学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使高校捐赠文化得以传承。
二、中外高校捐赠的研究
随着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中国高等教育成本不断上升,迫使教育经费成为全球高校所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为了促进学校创新发展,资金投入的充足保证已成为当前高校工作的当务之急。我国高校办学资金以政府拨款和学费为主,就全国而言,有资料估算社会捐赠占高等教育经费的比例已达到3%(2002年数据)。国外高校,以美国为例,都是主动向社会募集资金,公立高校约占5%,私立高校约占15%,部分著名高校如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甚至超过40%。现在国外高校接受社会捐赠已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无论从捐赠制度、捐赠规模、资金筹集还是资金管理,都呈现良好的态势。国内高校,从捐赠对象看呈现很不均衡的现象。像名牌重点大学、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原来由华侨和港澳台同胞捐资设立的高校更容易接受捐赠。这些高校中,“985工程”高校明显多于“211工程”高校,而“211工程”高校又明显多于其他普通的高校。另外,综合性的规模较大的高校比单科性的规模较小的高校更容易吸引社会捐赠,办学历史悠久、大学文化浓厚的高校更容易吸引捐赠。美国、新加坡等国政府对高等教育捐赠实行特殊的配套资金政策。2009年,我国财政部和教育部印发《中央级普通高校捐赠收入财政配比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设立中央财政配比资金,对部属高校的捐赠收入进行审核和实行奖励补助,以此来鼓励社会各界向高校捐赠,进一步拓宽高校的筹资渠道,促进高校教育事业发展。这种捐赠的锦上添花也无形中加剧了地方高校与中央高校向社会筹集办学资金的差距。为了鼓励更多的企事业单位、个人投身教育公益事业,我国自199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并于当年9月1日起实施。该法案将社会和个人、团体对教育事业的捐赠包含其中,在对受赠人(或单位)在捐赠财产的使用、管理等方面提出相关法律要求外,还给予捐赠人(或单位)在所得税以及各种增值税上给予减免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企业对高校的捐赠和营造浓厚的社会捐赠氛围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地方高校捐赠文化的培育途径
影响地方高校捐赠的成功条件主要有学校的形象、校领导的重视、完善的捐赠制度和方案、社会支持等。地方高校由于上述各方面原因,即使利用校庆等大型活动募集办学资金也数量有限,加之急功近利理念、捐赠文化宣传不够、捐赠资金使用不透明或比较多地用于楼堂馆所建设、捐赠项目设计不合理、捐赠组织体系不健全、校友工作服务不到位、对在校生等潜在捐赠对象关怀不够等原因,捐赠情况往往不理想。只有凝心聚力,以大学文化为根基,以捐赠制度为载体,以全心服务为依托,以校友为中心,才能培育有特色的地方高校捐赠文化。
1.逐步完善地方高校捐赠制度
社会捐赠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高校接受的社会捐赠的规模小、数量少,对于地方高校来说,捐赠占高等教育经费比例更小。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各项经费支出主要是依赖于政府的拨款,随着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的需求日益增长,政府的拨款难以满足。如新校区的扩张等原因,很多地方高校向银行大量贷款,甚至出现了无法偿还债务的现象。为了缓解这种态势,地方高校必须“自救”,向社会寻求捐赠。只有逐步完善地方高校捐赠制度,充分发挥地方高校捐赠制度对捐赠行为的引导功能和激励功能,处理好权利和义务关系,才能缓解地方高校经费紧张问题,才能使社会对地方高校的捐赠慢慢成为作为大学经费的重要来源,才能保障地方高校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2.高度重视校友工作
校友是向高校捐赠的主体力量,校友捐赠额和捐赠率是评价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指标。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次深刻变革,很多地方高校在办学定位、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调整,坚持与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相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的增强,使近几年高校接受社会捐赠越来越多,特别是校友企业。但校友捐赠的潜力还远远未被挖掘出来。地方高校应高度重视已经毕业的校友的感情联系和在校生母校情结、爱校意识的培养工作,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建立稳固的校友会组织,加强对校友的了解、联系和沟通,同时通过周年返校活动、校企合作、座谈会、奖助学金的设立等活动使校友了解熟悉学校的发展状况,激发校友对母校的热爱和回馈母校的动力,鼓励校友为母校的建设发展作出努力。
3.完善地方高校捐赠理念、营造宽松的捐赠氛围
与部属高校相比,地方高校在吸引企业大额捐赠、境外捐赠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距。地方高校必须以自身大学理念和文化积淀为根基,关爱、关心、关怀学生,精心培养潜在捐赠者,通过多种形式营造捐赠氛围和培养全民捐赠意识,大力倡导校友关爱学弟学妹的行为,大力鼓励学生之间的友爱行为,培养在校生良好的捐赠习惯,从而培育有特色的地方高校捐赠文化。大力倡导每个人都是捐赠者,每个人都能参与到慈善捐赠中,小到资助贫困学生、身患重疾者,大到地方高校整体建设,不是只有企业和富人才能捐款。
4.加强地方高校捐赠管理体系
南京工业大学是江苏省省属高校,接受江苏省教育厅和民政厅的监督、管理。江苏省自2006年起出台了《基金会管理条例》、《基金会年度检查办法》、《江苏省地方性基金会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来规范地方高校对教育发展基金会的管理,保障内控体系健全有效。
四、地方高校捐赠文化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府政策的支持,地方高校的捐赠虽然已经有了较快的发展,但还是处于初步阶段。“广开财路”已不仅仅是部分高校所应具有的意识,而逐渐演变为几乎所有高校志在必行的一件事情。当前中国还没有专门针对高校教育捐赠设立相关的法规政策,而是把高校捐赠作为社会公益捐赠的一部分,适应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可以说,没有很好地激励社会大众投身高校捐赠公益事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高校捐赠的广度和深度。这就需要政府、社会和高校三位一体相结合,构建合理的、更有效的地方高校捐赠文化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五、南京工业大学捐赠模型构建
南京工业大学办学历史悠久,源自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和1915年的同济医工学堂机师科。学科优势明显,科研能力突出,是国家首批“2011计划”高校,确立了“综合性、研究型、全球化”大学的战略目标定位。积极发挥校友会、董事会、基金会作用,提升社会资源开发水平,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支柱。全国高校共有2000多所,其中地方高校占90%以上。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加强捐赠文化的研究,确定捐赠的基础,构建捐赠的模型,搭建捐赠的载体,科学合理设计筹资项目,拓展筹资渠道,建立捐赠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引导地方高校捐赠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也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
1.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
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为改变办学经费来源单一的情况,增强适应社会多方面需求的能力,拓宽资金募集渠道,缓解办学经费不足的局面,申请设立了南京工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该基金会于2007年3月12日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正式成立。基金会原始资金注册肆百万元整,由社会各界和广大校友捐助组成。通过基金会这一组织形式广泛联络社会各界,接受社会各界捐赠。通过严格管理和有效运作,支持南京工业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奖励在教学、科研等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职工,奖励和资助优秀、贫困学生,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学校设置专门的办公室和安排专职工作人员,对捐赠费用进行统一和专业管理。
2.募捐方式多样化
随着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已经开始转变陈旧观念,不再局限于过去单一的现场捐赠,而是采用如网上捐赠、支付宝转账、微信支付等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全方位性特制的新媒体。并结合大型的筹资活动,如校庆等和小型的募捐,如校友年度捐赠。地方高校可以从学校本身的优势出发,从服务地方经济,创新科技发展等方面大力拓展和地方企业合作的渠道,构建良好的互动关系,为长期、稳健的接受捐赠开辟道路。
3.校友工作与基金会工作的有效融合
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学校的发展既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又需要广泛的社会支持,特别是海内外广大校友的大力反哺。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地方高校普遍认识到了校友资源的可贵和校友工作的重要性。校友是学校发展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是学校接受捐赠最值得信赖的大群体,校友工作和基金会工作有效地结合能创造更多的价值。
4.在校生捐赠意识的培养
在校生是学校未来接受捐赠的潜在对象,因此高校必须要注重对在校学生捐赠意识的培养。在校生捐赠意识的培养就是要培养他们的校友情节,对母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做好对在校学生捐赠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利于促进校友工作的开展,而且可以为以后的校友捐赠做好铺垫、打好基础。在校生的捐赠意识要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培养,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母校情结和校友意识。把校友请回学校,搭建平台与在校学生交流,组织在校生参观校友企业,请优秀校友参加学生的开学和毕业典礼,建立校友奖助学金,让校友担任学习和创业导师,组织校友企业专场招聘会,组织校友志愿者协会参与校友返校等系列主题活动,在学生中点点滴滴融入校友元素,营造学校以校友为荣的良好氛围,让在校生感受校友对母校的深厚情谊。
作者:秦海燕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