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1.国内研究现状。
党的十六大以来,学术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研究成果较多,具体研究的问题大致可归结为以下三方面。
1.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意义。
观点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我国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代表有白淑英的《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发展观及其理论意义》和陈志华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两个作者都认为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网络时代中国文化发展实践的新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理论成果。观点2: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网络文化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以人为本思想的全面贯彻实施,有利于揭示网络文化与人在互动中的规律。主要代表有宋元林主著的《网络文化与人的发展》,陶侃主编的《我们都是网中人——网络文化与人的发展》以及佐斌等人主编的《网络文化与青少年发展研究》。陶侃通过对一些生活化的案例与情景进行剖析和点评,即学术论述、观点与生活化描述相结合,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网络文化与人的发展影响之方方面面。佐斌等人认为和谐的网络文化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和良好品格的形成。
1.2建设中共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方向。
观点1:网络文化建设要突出“中国特色”。我国正处在发展中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要适应我国国情,彰显党的先进性,突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质。李娟在《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中指出,网络文化的“中国特色”主要体现为突出民族性、彰显先进性和注重服务性。1.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建议。观点1: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代表作有课题专家组发表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强国对策建议》等。观点2:增加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应量,提高供应能力。魏苏伟在《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探讨》中指出,当前能给人带来立体享受的网络文化产品数量还很有限,并且海量的网络文化资源没有合理的分类整理,使得广大网民在输入关键词查找时找不到相关内容,难以满足其需求。
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网络文化的研究存在两大中心:一是虚拟社区,二是在线身份。观点1:虚拟社区。睿音高得的《虚拟社区》是其研究网络文化的代表作,书中他也详细阐述了网络文化的发展以及对现今社会的种种影响。他认为虚拟社区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忽略面对面,以网络为媒介做各种事情,但他们所做之事与现实社会中聚集到一起面对面的群体所做的事完全一样,只不过通过了网络传达,把身体留在电脑后面。观点2:在线身份。雪丽.特科尔(SherryTurkle)在《屏幕生活:因特网时代的身份》中提出了在线身份这一观念。她指出,“网络世界并不是一个地狱,它是一双筏子、一架梯子、一个过渡空间、一种延期偿付,到达更加自由的境界之后就被丟弃了。我们不必过绝屏幕生活,但我们也不必把它当做另外一种生活对待”。这些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研究的专著和论文,内容深刻广泛,视野开阔,为我们进一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对已有研究现状评论
1.优点。
学者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研究拓宽了网络文化的内涵,指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意义和途径,并提出了对策建议,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具有深刻意义。
2.缺点。
尽管有众多学者已经研究过或者正在研究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内容,但在某些容易被忽略的问题上缺乏深入地、有针对性地研究,严重制约着我国网络文化的发展。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网络立法方面。
互联网作为文化传播的新途径,对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发挥着巨大作用,但客观上互联网也为网络信息污染和网络犯罪的产生创造了条件。网络谣言、网络虚假广告、网络黄色信息、网络迷信等遍布网络世界的每个角落。因此完善与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显得尤为重要,但学者们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少,没有形成有效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对策建议。
2.2技术创新与网络文化安全方面。
网络文化需要一定的技术手段来建设安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宣传体系,实现我国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政策和信息的宣传,让我国本土的信息通过网络传播开来,加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加大网络技术投入和进行网络技术创新对网络文化安全的意义重大,目前对此方面的研究甚少。
2.3基于群体差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
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应以人为本,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满足不同人群的精神生活需求。但我国目前的网络文化对不同的人群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网络平台上没有针对不同人群的音乐、游戏、视频、网站等,不仅不利于信息的检索查询,而且对那些法律观念淡薄、自制力不强的人危害更大,尤其是青少年,严重影响和谐网络环境的建设。基于群体差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体系建设是当前所忽略的研究领域。
三、研究方向
基于群体差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要求建设与儿童、青少年、中老年等人群的性格特点、身心健康、生活环境、这段时间内所从事的主要工作相适应的网络文化,网络平台上有本人群的专属网站和与之年龄相合适的游戏、视频、消息等非结构性数据,以其满足不同人群的精神需求。对基于群体差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对不同人群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作者:武笑笑 陈静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