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教育文化研究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教育文化研究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教育文化研究论文

一、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教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特色文化缺失。

现实中,高职教育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雷同现象较为普遍,特色文化难求。所反映出的不仅是形式上的单调和重复,更主要的是由于不是自己孕育的成果,就不会真正属于自己,更谈不上文化创新。按照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高职院校在某一行业中应具备典型优势,其专业设置应具备专业指导性和技能主导性,其发展方向应该集中发展具有行业优势的专业,建设具有行业优势的专业并形成专业群,树立自己的教育品牌。但是目前我国的部分高职院校在招生规模、教学机构、教学用地等方面盲目扩大,放弃自身的优势专业而去开设一些基础薄弱的热门专业来吸引生源,行业特征并未在专业设置中显现,更谈不上形成鲜明的行业文化特色。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扎堆上热门专业,到了毕业时学生就业难度加大,同时也造成了高职院校有限的教学资源的浪费。

(二)重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办学历史短,而且又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建设上,缺乏对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的探讨与提炼。而对于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又即将步入社会各领域、各行业的高职生来说,缺少精神文化的熏陶与教育,也就意味着完成不了对其在精神、心灵、性格、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全面塑造,高职院校也就无法实现培养具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具有崇高人格力量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这一育人功能。大多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层次升格而来,受原有的教育模式、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及生源层次的影响,难以形成较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要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的校园文化,则更需要一个长期探索和积累的过程。由于高职院校教师对精神文化重视程度不够,对于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呈程序化的简单应付,造成学生对精神文化建设的参与意识不强;而且由于许多教师自身精神文化建设能力的水平不高,使得学生活动缺乏专业、有效的指导。并且,部分学生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的提高,缺乏人文学科的基础知识,文化品位不高,造成责任心的缺乏,集体主义意识和协作精神淡薄,使精神文化活动的开展事倍功半。

(三)重技能培养,轻人文教育。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人文文化势必受到削弱。技能文化教学生“做事”,追求“合规律”、“合规范”;人文文化教学生“做人”,力求“和而不同”。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不错,基本能适应企业需要,可是这其中有不少毕业生在工作后不久就辞职或被辞退,于是频繁换工作,主要是因为这些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企业的工作节奏和企业文化都显得不适应,面对企业的激烈竞争和严格管理不能很快转换角色,难以适应企业需求。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在对于学生进入企业后所需的团队协作、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培养方面显得薄弱。目前高职教育在社会上未形成价值认同,因而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参与高职教学改革思想动力不足。从高职教育内部来看,高职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学习动力不足“,懒、松、散”,在部分大学生群体中间早已司空见惯;个别高校教师在功利思想的驱使下忙于“赶场”,却对高职教育教学特别是人文教育应付了事。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教育文化建设对策

(一)区域性、行业性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定位特色。

高职教育“特”在哪里?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高职教育具有鲜明的行业性与区域性特征。区域性、行业性是高职院校非常重要的服务面向定位特色。每所高职院校的不同,关键在于其区域性与行业性存在差异。因为每一所高职院校都处在不同的区域环境、行业特点、经济状况和文化氛围之中,有着不同的办学传统和运行模式。因此,高职教育文化建构需要吸纳区域文化、行业文化的元素,并同时充分挖掘、凝练、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形成高职教育独立文化气质。高职教育与地方与行业关系紧密相连,具有鲜明的区域性与行业性。高职教育文化应结合区域或行业的特点,注重挖掘地方文化积淀。如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地处广东中山市,这是伟人故里,有着兼容、博爱的文化传承;这是改革开放前沿地带,有着一镇一特色的品牌经济,我们利用地方的人文精神感染学生,形成我校独有的文化特色。再如珠三角的高职教育与北京高职教育因为地域文化的差别必然有所不同,机电类高职与经贸类、文化创意类高职因行业不同也必然在文化上有所差别。

(二)物质文化是高职文化建设的基础载体,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

物质文化是高职文化建设的基础载体,要突出“职业性”的特点。高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实践水平和动手能力上,因此,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施建设始终应该摆在首要和突出的位置。高职院校不一定有雄伟气派的教学楼、体育馆,但必须有科学先进的实验楼、实训楼;不一定有一流的专业,但必须有一流的专业实验实训室。高职院校应尽可能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融教室、实训、实验、考工、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考工强化训练和考工等多种功能,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应巧妙地将高职教育的价值理念、学院精神和校训校风等文化因子设计布局在校园之中,赋予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以文化气息。注重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勤奋求实、勤俭自强、明礼诚信、无私奉献和团结友善等精神教育,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感染师生,体会文化氛围,突出精神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打造精神文化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其次,应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人文教育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而且普遍存在于校园文化活动中,应紧密结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根据高职生身心实际,不断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不断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趣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可通过人文讲座、学术报告、社团活动、社会实践、读书活动等多元文化推进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积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推动高职教育文化软实力建设。

(三)人文教育与技术教育共存。

高职教育文化应体现以人为本,提升人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促进人生幸福和社会发展。“职业性”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核心因素,是它有别于普通教育的文化的特质。因此,高职教育应转变教育观念。坚持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全面发展理念,不仅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而且使学生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良好的文化素养,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高技能人才;课堂教学活动要反映企业需求,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在开设专业课时,可以进行有关企业文化的开设。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与教学中,也要把有关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相关内容结合教学,同时将企业的职业道德标准以及企业文化等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去。在高职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突出“一线三训练”,即人才培养上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并把它作为主线;在训练中要注意加强对学生职业态度、职业规范、职业习惯的训练,并把它贯穿于教学始终。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中对企业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就能更好地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在平时的学习中就可以遵循企业的要求,使自己言行更加符合企业发展规范。另外,开设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育课程,建构起把学生人文知识内化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以及信仰、情感、精神、气质、人格和修养等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并且把校园文化、企业实践和社会实践纳入该体系,使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的高职教育新格局。使学生走上社会后不仅能“谋生”,更能发展、创新;不仅能适应一线的基本操作,又能兼容、创新、可持续发展;不仅能“动手”,更能“用脑”,从而真正实现高职业教育“高技能”的人才目标,达到职业教育目的。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教育文化建设保障

(一)高职教育文化建设的根本是拥有共同的价值观。

我们认为,在高职教育领域急需形成一种对高职教育的共同的信仰,激励和感召全体为高职教育发展的高职人为之奋斗。因此,在社会上要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广泛、深入宣传职业教育的价值,让群众、企业实实在在看到高职教育在改善自己生活、提高生命质量中的作用。对于大多数高职生而言,企业是他步入社会的第一站,他们必须尊崇企业文化的氛围和熏陶,学生有相当一段时间在企业顶岗实习,服务于企业,这必然使得学生潜移默化地适应企业并热爱企业;反过来讲,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认同、企业对高职学生的接纳,主要源于一个“专”字,就是企业文化所要求的、与市场相匹配的专业能力。不少高职院校在教学体系已经非常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力求让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一起构建高职教育的共同信仰。

(二)高职教育文化建设需要统筹架构。

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很重要一点就是学生要一边在高职课堂中学习专业知识,一边在企业实践。正是在这种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相融合的办学模式下,把企业文化理念融合进高职教育文化中,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文化上的有效对接,培养具有较高技能和专业素质的高职人才,才能更好地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只有那些具备无私、正直、勤奋、诚实等优秀职业品质的人才会在企业的发展中作出更大的贡献。从这一点上来说,高职学院应将企业文化精神的塑造放到一个重要位置,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对学生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所以,对高职文化体系架构的考虑不仅要着眼于高职校园文化的整体走向,着眼于社会需求和产业特色,也要着眼于每个具有个性的高职院校的文化要素与传统基调。只有统筹架构高职文化,在高度上致力于大学精神的扬弃,在深度上注重企业文化的内涵挖掘,在广度上广泛寻求开放合作的环境,学生的精神面貌、从业素养和学习生态才会得到协调发展,也就必然会使高职文化在育人过程中焕发出和谐而生动的力量。

作者:潘程环 单位:广东理工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