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1.1秋江贝丘遗址
秋江贝丘遗址不同文化层的石器变化不显著,陶器方面也没有发生较大质的变化,所以整个遗址应该是连续发展。然而从地层堆积、陶片特征及一些出土器物中仍能发现其早晚差别。所以该遗址文化层堆积可以分为二期:第一期:为螺壳堆积层,主要有石器,陶器以及骨器等类似器件,发掘人员并没有对秋江遗址出土的石器进行具体的分期,然而从该遗址的发掘报告来分析,应该可以将秋江遗址出土的石器也可以分为第一以及第二两期。秋江贝丘遗址第一期出土的石器有打制石器以及磨制石器,打制石器主要有刮削器,石片以及其他物件,其主要的加工方法有锤击法,从砾石的一面向另一面单向打击成刃缘,器身还可以看到较多砾石面的痕迹。磨制石器一些是使用河边砾石直接磨制而成,其中不需要进行类似琢制等深度的加工,受砾石原有形态影响,因此很多石器形态很不规范完整。另外还有很多石器使用石器打制成坯,接着磨制而成。
器形有斧,镇以及凿等相关类似的器件,一些石器磨制较精,刃部也非常锋利,然而很多器件可以清楚的看出打击的痕迹。蚌器数量较多,使用蚌壳制作而成的器类主要有蚌刀,蚌铲以及其他物品。其中以蚌刀的数量尤为众多。在该期还明显的发现了很多人类遗骸以及墓葬,很多人类遗骸掩埋于螺壳堆积中,另外一些就被掩埋在非螺壳层中。这些人类遗骸的实际情况非常繁杂,主要表现为其中绝大多数都没有发现墓坑,人类遗骸周边也很少具有随葬器物;另外人类遗骸分布非常紧密,从T3方人类遗骸编号来看,就多达39处。很多人类遗骸都是呈现零散分布的特点,所以不能排除人类遗骸存在不是有意埋葬,而是随意丢弃的可能性,然而还有很多人类遗骸骨架非常完整,葬式也非常清晰,基本上可以确认为墓葬。所以秋江贝丘遗址的原始居民当初在埋葬人类遗骸时,非常有可能没有挖墓坑,只是把尸体放在地面上,在尸体上掩盖一些泥土和螺壳,这样就完成了埋葬的整个过程。第二期的地层堆积都是没有含有螺壳的灰褐色砂土。在陶器方面,主要以泥质陶为主。按照相关专业人员的统计得知,其中泥质陶占到了75%,而夹砂陶仅仅只有25%。纹饰还是以绳纹为主,然而很难发现一些额外的堆纹,以及划纹。
绳纹中细绳纹比例加重,特别是发现了很多器胎很薄,火候高的细绳纹黑灰陶片,并没有发现骨以及蚌器。秋江贝丘遗址位于河旁台地贝丘遗址,其同邕宁顶狮山遗址的二、三期、横县西津遗址等率属于相同的文化系统,其文化面貌也存在非常多的共同点。譬如都存在螺壳堆积,盛行绳纹陶以及石器广泛经过磨制等相关的情况。都受到来自外部因素以及内部因素的影响,不同的遗址的文化形式也各具不同。秋江遗址的第二期文化以及第一期文化存在非常大的区别,譬如泥质陶器和细绳纹陶器数量增多、很少发现蚌器,地层堆积中没有含有螺壳等等类似的情况。其同顶蛳山第四期文化存在较多的相同,因此其年代也基本上相同。
1.2西津贝遗址
西津贝丘遗址出土的有肩石器不仅数量非常众多,同时种类非常繁杂,内容非常繁杂,这对于研究和分析广西有肩石器的主要来源和属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由于西津贝丘遗址在时期受破坏程度较大,因此可以进行参考的资料信息有限。从目前现存的资料来看,西津贝丘遗址的文化层厚度达到3米以上,从上而下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五层:首先是耕土层,也就是所谓的近现代扰乱层;其次是灰褐色土堆积层。这一层还有大量的螺蚌介壳,兽骨及石,骨等数量非常多;再其次是黄褐色土堆积层,蚌介壳以及不同类型遗物只在第二层;然后是灰黄色土层,这一层介壳逐步减少,但是还是具有一些数量的陶片、石器、兽骨;最后是黄色土层,在这一层很少可以发现介壳,其他遗物的数量非常稀少,从已经出土的遗迹以及遗物来分析,从第二到五层基本上都率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层,然而只是时代的变化。
具体从西津贝丘遗址来看,从其墓葬的情况分析,在已经发掘的范围内,清理出人骨架达到100多具,然而在这些人骨架周边并没有发现显著的墓圹痕迹,所以基本上可以得出结论,当时的埋葬习俗应该还是将尸体弃置居住地附近坑洼地为主要的埋葬方式,通常都没有显著的随葬品,很多人骨周边凌乱的丢弃着数量众多的石块,石器以及其他的类似器件,从中可以推断出这在很大程度上同随葬有密切的联系;其次是在文化层中还发现了数量较多的动物遗骸,涵盖了颅骨,肢骨以及牙齿等其他骨块,在经过严格的鉴定后发现,从这些骨块可以看出当时的动物主要有:猪,牛,羊,鹿以及其他的一些常见的动物,这些动物都是西津居民狩猎和捕捞的主要对象;再其次从文化遗物来看,主要涵盖了包括生产以及生活用具,根据实际的材料性质来分析,一般有石器,蚌器,骨器以及其他一些类似的器件。
从西津贝丘遗址的有肩石器文化来看,西津贝丘遗址出土的有肩石器形式和结构都非常繁杂。从器物的形态方面划分,基本上可以分为有肩石斧以及有肩石锛等。其中有肩石斧的数量占据多数,有肩石锛的数量相对较少。其中有肩石斧又可以分为单肩石斧以及双肩石斧。在西津贝丘遗址出土的单肩石器的数量总共有25件,大约占到了当前广西发现的单肩石器总数的一半以上,然而其中保持完整形状的单肩石器只有2l件。西津贝丘遗址的单肩石器都属于溜肩,其石器的长度都较长,同时肩部溜斜,不是非常显著,整个石器表现为长方形梯形,切刃主要有弧刃、平刃两种,弧刃的数量更加的多,总体上石器形状都不是非常大。;另外就是双肩石器,西津贝丘遗址出土的双肩石器总共有80余件,其中种类非常多样化,从石器的肩角以及器身的变化情况来看,基本上可以分为五种形式,譬如微肩长条式,溜肩式,溜肩圆刃式等等其他的形式。
2新石器时代文化堆层分析
从西津贝丘遗址的石器来源和时代来看,按照相关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到,西津贝丘遗址出土的有肩石器一半都是来自于第二层的灰褐色螺蚌介壳堆积中,以及穿孔蚌器和绳纹夹砂陶片产生的。也有20%来自于第三层黄褐色螺蚌介壳堆积中。西津贝丘遗址的有肩石器的石料很多都是黑色灰岩,同时也具有数量较少的粉砂岩以及板岩。加工技术很多都非常粗陋。在实际的成型器件中大多都可以发现明显的打击痕迹,通常都是只磨刃部,只有极少的通体精磨的。按照西津贝丘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来预判,该遗址延续时代非常久远。上下层位有时代早晚的差异,譬如数量较多的蚌器、骨器都是来自于第二层,但是在第三层中就非常少见,尤其是蚌器,其数量的大部分都是出现在第二层;穿孔蚌器也是全部来自于第二层,其他各层都没有发现。在第四、第五层比较常见打制的石器以及打磨兼施石器。因此可以判断第五、第四层时代要比较早。然而从整个遗址面貌来分析,其时代上限应该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早期。
3文化历史作用意义
陶器生产同样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说明了的珠江流域,人类发展的起步是比较均衡的。石锄的出现,作为岭南独有的劳动工具,适合南方夹杂根块红壤的垦荒,表明当时先民创造力。秋江的石矛,是岭南地区最早的专门武器,表现了该地区远古居民的聪明才智。有肩石器,特别是石铲的出现,不仅证明了广西地区的本地起源,还标志着水稻种植的出现,是手工业从农业脱离的表现,更是对人类物质文明很大贡献。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详细的介绍横县地区秋江贝丘遗址以及西津贝遗址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让人们可以更加了解和清楚横县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
作者:谭元俊 单位:横县文物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