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跨文化传播下文学的思考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提要】感受中国文学的文化性和民族性,基于其特点加强合理翻译传播,既能确保中国文学翻译创新和改革 , 又能使具备广泛影响力的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国门,使世界见证华夏文学之美。从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了解中国文学翻译面临的文化复兴焦虑与压力,以此拓展中国文学翻译模式和翻译思路,完善中国文学翻译架构 , 可真正借助中国文学翻译实现外翻宣传,更能增强我国文学的影响力和辐射力,确保海外读者真正感受中国文学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 中国文学 文学翻译
引言
中国文学翻译本身具备较强的复杂性,强化有效梳理才能真正使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全球。但现阶段的中国文学在翻译过程中缺少文化转换,这导致许多目的语国家读者无法感受中国文学的深层次内涵,更使中国文学在翻译过后出现遇冷状态,不利于传统文化普及,更不利于中国文学影响力增强。而在跨文化传播视域下,需对中国文学翻译的意义和价值建立更加深刻的认识。通过理性的文化对比,充分认识到我国在优秀文化和观念传播方面的不足。要从文化复兴维度思考与审视中国文学翻译,利用恰当的翻译策略,有效改善文化折扣现象。而基于跨文化传播的中国文学翻译,既要保证目的语国家的读者看得懂,还要有效保留中国文学内在的文化内涵与美学价值。而这一愿景与目标的实现,必须保证翻译人员能勇于面对和解决中国文学翻译的各种压力,并能形成更加清晰和明确的翻译思路,真正达到跨文化传播的效果和价值,促使世界各国读者充分感受到中国文学的魅力。
一、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国文学翻译面临的文化复兴焦虑
中国文学经历多元翻译探索后开始急于推动传统文化走出国门,从文学翻译现状能体现目前我国在文化复兴阶段的焦虑心态。中国作协曾在 2010 年构建系统性工程,期望对精品文学进行翻译,旨在推动具有影响力的中国文学走向全球,以此向世界展现华夏民族形象。这一活动受到党中央的高度关注与重视,并对对外翻译提出相关意见与建议,这也掀起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之风。虽然这一活动的初衷是将中国文学推向世界,但由于心态过于急切,反倒使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出现的隔膜状态得以凸显。从世界文学的发展角度来看,目前中国文学处于失语状态,这使得中国文人更加焦虑。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国文学翻译面临的文化复兴焦虑既能体现我国迫切需求认可的焦急态度,也说明中国文学翻译过程中出现的文化性缺失是导致中国文学走出国门后影响力丧失的主因。如何加强中国文学现代化重构,利用中国文学改变全球对中国落后形象的固有认知是许多专家和学者的重点思考问题。跨文化翻译视域下,中国文学翻译正在迈向新的发展台阶和发展阶段,我国翻译学者希望在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和目的语国家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对中国文学进行跨文化传播,基于目的语国家读者对文学内容进行适当微调,可以此增强传播效果,期望能以此提升中国文学的影响力。
二、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国文学翻译面临的压力
文学既是文字的艺术,又是语言的艺术,但文学翻译则是基于不同语言艺术交流的特殊形式,是艺术再创造和跨文化交流活动。文学翻译内涵主要囊括三个层面:语言层面,文学层面,文化层面。从现实角度而言,中国文学翻译价值与意义已超出文学层面,上升至文化和人性层面。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国文学在翻译过程中,不能以单纯翻译的形式出现在目的语读者面前,必须基于目的语国家文化背景对原著进行适当增译和减译才能使翻译过后的中国文学具备文化价值。许多中国文学在翻译过后,不仅失去原有价值,也无法使目的语读者感受其原著高度。翻译问题是导致中国文学走出国门后受到许多偏见的主因,我国拥有 5000 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文学作品蕴含的深层次含义很难通过翻译进行传达和表现。部分译者为保留原汁原味的文学韵味,不断加强对目的语国家读者和其文化背景的分析和了解,但由于多种原因许多文学作品在翻译过后仍未达到其原有高度。例如,英国博物馆允许收藏中国文学的原文内容,也允许许多外国原著书籍进入收藏之列,但却拒绝收藏英译版本,这足以见得英国对外国文学的慎重态度。许多外国文学无法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具备较强的影响力,是由于其翻译原因导致的,最初英美国家的出版商人忽视了中国文学翻译的重要性,对中国文学背后蕴含的深层次内容也缺乏探究兴趣,这是导致国外读者对中国文学产生偏见的主因。从中国文学翻译的难度来看,目前翻译人员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其既要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也要在中国文学走出国门的过程中增强传统文化的辐射力,才能打破西方文化的绝对话语权,由此可知,目前翻译学者面临的压力也是空前的。
三、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国文学翻译思路
(一)选择恰当文学体裁,充分体现文学精髓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创新中国文学翻译思路,选择恰当文学体裁进行翻译能尽量展示传统文化精髓,又能在中国文学传播过程中使世界读者感受中国文学魅力,但这也对翻译人员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翻译人员需基于中国文学的分类标准,对其内容进行科学界定。例如,可以历史角度将文学分为古典文学、现代文学等多元内容,也可从题材方面将其分为戏剧和寓言等方面内容。目前,我国迫切期望中国文学走出国门是希望利用传统文化影响力使世界见证华夏文明魅力。例如,目前许多翻译学者对《道德经》《论语》《唐诗宋词》等具有文化积淀的文章进行深层了解,希望以此向世界展示古典文学的深厚积淀,并使全球了解中国的变化和新形象。虽然这种传播能适当提升我国文化自信,但无法保证中国文学的多样性传播,也可能无法满足国外读者的多元期待。因此应适当选择合适文学体裁进行翻译,既要对传统经典进行翻译,也可对在欧美影响广泛的《狼图腾》等小说进行翻译。经典文学体裁和通俗文学的协同传播,能真正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翻译更能借助通俗文学提升中国文学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中国文学翻译过程中选择的翻译人员既要贯通古今,也要了解西方文学和西方语言,才能真正表达中国文学的核心内涵,提升文化传播辐射力。体现文学精髓内容对翻译学者来讲是个严峻的考验,翻译学者需要具备较强的语言素养和翻译能力,还要在对外宣传过程中,随着目的于国家读者的文化变迁而不断转变翻译态度,才能使中国文学迈向新的发展之路,确保真正实现跨文化传播,使世界领略中国文学风光。
(二)合理选择翻译方法,明确翻译内容取舍
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既有相似性又有较大差异,中国的信仰文化和西方的基督教遥相呼应,而十二生肖又和十二星座相似,因此涉及此方面的内容,可借助西方文化中的对应内容展开合理化翻译,以此确保中国文学在走出国门后便于理解和认知。例如,英国汉学家在对《红楼梦》进行翻译时,将其中存在的佛教内容转化为基督教内容,使其容易使西方读者接受,也能使西方读者真正认知许多难以理解的词汇。中方学者和西方学者在对中国文学进行翻译时,既要具备专业的语言能力,还要对中国文学具有充分的理解,根据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对翻译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才能使西方读者真正了解和认知中国文学的魅力。适当调整并不会影响文学翻译,更不会影响最终的呈现内容,合理选择翻译方式时,必须具备国学经验,才能真正呈现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内容。例如,《三国演义》《聊斋异志》等内容进行翻译时可借鉴于目的语国家的相似故事元素,辅助读者了解相关内容。以《三国演义》为例,《三国演义》中具备很多故事与人物,本身具备较强的复杂性,可在翻译过程中将其划分为三个势力集团的明争暗斗,并借助势力分割图,帮助西方读者了解三国演义表达的核心内涵。贴近目的语国家读者的翻译模式,更能迎合不同国家的市场需求,也能使中国文学在走出国门后赢得尊重和认可。
四、结语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助推中国文学覆盖面拓展,能以中国文学强化传统文化传播,更能兼顾目的语国家的读者习惯以此确保东西方文化有机交融,实现中国文学的创新发展。只有中国文学合理化翻译才能打破西方文化的强权地位,实现中国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多元专家和学者既要选择合理体裁进行文学翻译传播,也要在翻译过程中真正表现和传达中国之美,才能赋予中国文学新生。
作者:余思思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