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文化遗产开发和保护初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古镇文化遗产开发和保护初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古镇文化遗产开发和保护初探

【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当代城市建设发展的热门话题,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如何在开发中保护是研究的重点。本文通过阐述我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发展过程,并以合肥市长临河古镇为例,介绍了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提出长临河古镇历史文化遗产开发保护的问题以及相对应策略,以期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长临河古镇

一、 前言

2014 年 2 月 25 日,总书记在北京视察工作时重点提到 :历史文化是城市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遗产。[1]近年来总书记也多次在公共场合强调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他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 ;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2]两会期间,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向的话题也激起了代表们的热烈讨论,很多代表都就此提出了诸多建议。如“文化遗产犹如金山银山,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能够对地方文化传播、旅游业发展、乡村振兴等产生积极影响等。”[3]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一书中强调:“传统力量与新的力量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是必要的,因为中国经济生活变迁的真正过程,既不是从西方社会直接转渡的过程,也不仅是传统的平衡受到干扰而已。”[4]随着业界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热度的不断上升,合肥市为打造特色城市,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对一些古村落、古镇、城市文化景观节点等文化遗产进行了开发性的保护实践。尤其在“十三五”政府规划中提出长临河古镇适当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和养老产业,并在《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 2020 年)》中,将长临河古镇列入合肥市辖区重点发展区域,还将长临河镇定位为特色旅游镇、长三角地区的旅游度假胜地。2018 年长临河镇也成功被评为“第五批安徽省千年古镇”。长临河古镇位于合肥市东,西连接合肥市滨湖新区,北连接肥东撮镇,紧邻环境优美的巢湖风景区,距离合肥南站约 20 公里,距安徽省政府大约 15 公里。它拥有的湖岸线长达 19.8 公里,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以及生态环境极佳,符合生态园林城市、国际湿地城市的要求。[5]近年来,长临河镇立足于自身文化资源优势,在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如长临老街、六家畈古名居的修复和保护 ;四顶山、红石咀公园、振湖塔等自然资源文化的开发等。其实,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文化、艺术、科学和技术价值,包括古代遗址、重要的近现代历史遗址、代表性建筑、古代陵墓、古代建筑、寺庙、石雕、壁画、历史文化街区、古村落等。然而,每个城市都有其与众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历史文化遗产则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殊所在,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之路任重而道远,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好各地的资源与文化,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浮于表面进行形式化的保护。

二、长临河古镇历史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现状

长临河老街在鼎盛时期有近百家各式各样的商铺店面,它们分布随机却又均匀,独特的造型下是连成一片的青砖红瓦古建筑群。像“测绘将军故居”“百年邮局”“留真照相馆”“准提寺”“青阳书院”等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都能展现出古镇独有的魅力。在长临河古镇的恢复性重建及开发的过程中,长临老街沿街店铺中多出了许多现代化功能的商铺,例如婚纱影楼、健康养生馆等。这些店铺的存在不仅破坏了长临老街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完整性,而且影响游客游览古镇的连贯性,使之无法体验到长临古镇真正的历史文化内涵,缺少了特色古镇的历史文化氛围。而通过笔者的随访提问,来往游客普遍认为长临河古镇现代化、商业化气息严重、历史文化体验感不够。经过深入分析发现原因有三,首先是当地气候多变,加上人为使用频繁、时间过于久远等因素导致部分历史建筑破损。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改善生活条件,一些居民自行拆除并重建了部分原有建筑,破坏了历史文化街区原有的风貌。近几十年来,现代化高层建筑不断发展,农村流行建造二层小洋房,从而将古建筑老建筑分割开来,零星散落在新建筑物周围,古民居与周围建筑物不兼容,整体极其不协调、排布混乱。这也导致了六家畈古民居的历史格局以及文物古迹完整性的破坏,六家畈古名居的六大片古建筑现仅存三大片,并且零散地分布在村民居所里。最后再加上当地居民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也相对薄弱,他们大多希望是赚钱盖楼过上现代化生活,不同的生活经历跟理念导致了长临古镇文化遗产保护的困难。在随后的深入走访过程中,还发现了长临古镇也存在目前国内古镇的通病即“重申报、轻管理”“重开发、轻保护”。如六家畈古名居的游览线路不明晰,景点很分散,古名居藏在居民住所里,让游客找寻较为困难。景点之中没有导览图,进入景点游客不知所云,需要帮助时也难以找到管理人员。并且对古镇环境的保护也不到位,古镇修缮不够及时。这是由于古镇的旅游忽略了管理与规划的整体性,理念不够新颖、缺乏创新,极少考虑游客存在的需求问题,没能兼顾环境保护与新理念下的旅游开发,这种混乱的管理无助于保护文化遗产,同时低级别的维护取代了高级科学和有效的资源保护方式,可持续发展困难重重。在长临河古镇的随访调查的过程中,通过询问村民、商铺管理人员以及景区的一些工作人员,发现古镇的资源收录不够清晰全面,部分景点古居记载不够详细,存在名称、区域大小、位置、地区、年代等各种材料内容模糊的问题。由于收录信息不够仔细会导致保护措施混乱或者不够细致,因此,在长临河古镇的保护与发展中对于古镇文化遗产进行归档整理是极有必要的。

三、长临河古镇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策略

结合长临河古镇的实际情况,对长临河古镇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深层次发掘古镇的文化、人物、风俗习惯以及美食等民俗风情的相关构成。优化古镇老街的商铺构成,取消现存的过于现代化功能的店铺,将其搬迁或转变为更多展现古镇文化的店铺形式,例如老式剃头铺、老油坊、剪纸文化馆、书院、典当行等老字号店铺。对古镇老街、六家畈古民居进行一个活态化的保护,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的同时,可以在古镇里发展一些传统工艺展览,传统技艺展示等,扩展旅游产业产品的形式,结合店铺的营销模式,给予游客亲自制作体验接触老手工艺的机会。在古镇入口设立拥有现代科技的相关历史博物展馆,使顾客从单纯的观光旅游模式转变为“沉浸式”体验观光的旅游模式。二是处理好古民居零散分布的问题。首先要在六家畈景区内设置明显的导视系统,结合千年古镇历来涌现的知名人物作为“人形向导”,并优化周边建筑使之建筑风格与古民居统一,减少突兀感。同时可以在景观、装置上统一风格,用不同的材质作为地铺分割区域,使居住区和古建筑区域有明显区分。在街道上铺上大块的青石板路,起到美化的作用同时可以作为区域划分的标志。其次需提高居民的古镇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更重要的是让领导者认识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6]作为领导人和决策者,必须充分了解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历史文化遗产并不会阻碍城市的发展,它更多的是城市发展的内源动力,必须适当处理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同时,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向村民传达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常态化的开展一些宣传活动,在美好乡村建设下新建成的社区服务站、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等场所散发相关内容的宣传彩页或者制作画报展览。同时对于景区内的居民予适当补贴,如让居民有意识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因为有参与感和责任感的驱动使得居民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行为变得生动起来,政府与民众共同努力保护古镇,使其发展完善。三是学习山西平遥古城的保护发展措施,由政府牵头成立保护管理机构。长临河镇 6 个社区,14 个村,分片区成立保护机构。以每个社区,村选举推举人员为领导,相关部门推举人员为执行机构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小组,集中小组组长由镇政府统一管理协商安排。由每个社区,村推选出来群众进行选举产生代表对遗产保护资金使用等相关情况进行监督,制定相关的管理文件,按文件实施,定期审查文化遗产保护情况,发现问题迅速协商和解决相关问题,并且定期组织公示会议,向镇民汇报相关资金使用,保护发展的进程等相关问题,构成保护和发展的良好机制。除了政府投入的大量资金外,社会团体、民营企业等非国有企业正在鼓励资本参与投资,形成政府、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四是查明清楚古镇资源,深入调查,登记建立档案。由于时间久远,很多资料不够明晰,则可以由管理小组分批、分片区发放调查文卷,指派一些有经验的工作人员进行入户调查,实地勘察,仔细记录,包括名称,区域大小,位置,地区,年代,材料,先前的修复记录,产权归属人,重要特征,保护责任人等,整理明细,统一保护。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与此同时利用“数字化”保护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中发现的一种新方法。可以利用无人机拍摄、激光雷达等方法编绘长临河地形图,红外线、GPS 定位测绘古建筑。然后将人工收集的资料、基础数据利用计算机建立一系列模型,形成古镇文化遗产数据库。利用大数据进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恢复研究。尽管新技术在保护文物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也应避免盲从,必须充分认识所有高等技术,只有在有足够的科学技术资源的条件下,才能开发出新的技术,从而最大限度地对文化遗产保护发挥作用。五是政府要加大对古镇的修缮与保护。根据长临河古镇历史建筑现状和文物保护实际需要,肥东县财政可以加大投入,实施对长临河古镇的濒危古建筑修缮和抢险加固工程,特别是一些名人故居 ;投入使用类似应对2020 夏季的巢湖洪水倒灌风险的应急保障设备 ;在第三点成立的管理机构监督下对古镇的旅游公厕、垃圾处理间的建设和部分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并且坚持“废物循环再利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总结与展望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当下十分热门的话题,长临河古镇是典型的都市近郊型村落,它的历史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如果没有历史文化遗产的滋养,没有情感的带动,基于乡土的小城镇作为资源、资本、人才匮乏的地方,很难具备吸引力,很难吸引产业的进驻。所以,必须要紧扣历史文化遗产,推动特色小镇建设。[7]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美好乡村建设,对于古镇的保护开发是很有必要的,要秉承保护好当地历史文化本色的原则,任何与古城镇古村落特色相违背的因素,即使有再高的商业价值,也应该拒绝。但现阶段长临河古镇的发展还是受限很大,居民的保护意识不足,政策保护落实不到位,资金缺乏等相关问题依然存在。过度开发,高环境压力,内部和外部环境亟须强化。政府部门必须增强责任感,加强对古镇的保护和发展。考虑到对古城历史文化遗产的充分保护与发展,我们应充分利用其潜力,着眼于历史文化和遗产保护、文化空间的传承。利用历史遗产的价值和现有人力资源,全面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通过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最大程度地提高其历史文化价值和商业优势,有意识地复兴老街,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每个城市都有其与众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历史文化遗产则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殊所在,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之路任重而道远。乡村振兴,文化强国以及各方面政策导向都在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新的契机。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好各地的资源与文化,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浮于表面作形式化的保护。要进行活态化的继承与发展,让旧的东西焕发生机。对于一些手工艺产品进行一系列文创设计,推广出去,增加游客互动环节,让游客自己去学习制作传统的手工艺品,增加了趣味性也促进了游客游玩的愉悦感。同时可以与当地文艺部门联合,将一些传统技艺通过舞蹈舞台剧巡演的方式传播出去,让村民参与到演出当中。科技的存在给大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可以通过人工智能、VR、声像识别等技术,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开展一系列线上文化展览,让大家足不出户即可欣赏到各类文化遗产。建立资源库,例如资源库“数字敦煌”,全国各地的网民只要敲击一下鼠标,就能进入资源库,以全方位多角度,游览 30 多个洞窟。许多文化遗产如果长时间接触人、空气以及灰尘就会导致氧化损毁,现在可以利用技术检测空气湿度、质量等对于文化遗产景区限流,从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合理利用科技的力量,会带给我们广阔的发挥空间。古镇的保护,是文化的保护 ;古镇的开发,是适度的开发。因地制宜,利用科学技术,提高群众的保护意识,可持续的发展文化遗产,让旧物活化保护好我们记忆的贮存所。

作者:殷晓雨 邢瑜 冯艳 单位:安徽建筑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