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外宣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民俗文化外宣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民俗文化外宣研究

摘要:文化外宣是展现文化软实力、树立大国形象的重要战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重点工程。陕北民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是中国文化外宣的重点工作内容。本文从这一背景出发,围绕陕北民俗文化的内涵特质,再结合当下基于文化强国、文化软实力锻造等背景的目标要求,对比当下陕北民俗文化对外宣传的基本情况和问题分析,探索其不断优化、改进外宣工作绩效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陕北;民俗文化;对外宣传;传播

伴随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文化越来越收获全球影响力,一些具有独特形成历史与极高地位的地域民俗文化则依凭这一时代机遇优势获得广泛的对外传播的效果,成为文化全球化时代中国向世界塑造文化软实力的鲜明例证。民俗文化是任何民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菁华和民族灵魂所在,更是国家实力的标志。因而全球化时代推进民俗文化外宣,既是国家传承文化、提升综合国力的内在需求,又是世界文化宝库自我更新、促进“内循环”的必然趋势。

一、陕北民俗文化概况与外宣价值分析

(一)陕北民俗文化概况介绍

陕北主要指延安、榆林所辖区域,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因而孕育出的民俗文化历史悠久、质感厚重,黄河、长城、黄陵等中华传统文化地标的发生构建几乎都与陕北有关。陕北地理区位自古以来都是多民族交融之场,自夏以来,先后有犬戎、契丹、匈奴、鲜卑、蒙古等20多个少数民族与汉民族杂居融汇,再加上这一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相对封闭,造就了陕北民俗文化的多元丰富性、地方特色性、历史久远性和时空开放性。(1)衣食住行的物质民俗文化。陕北地区气候类型较为极端,冬寒夏热春风沙,因此羊皮袄、红腰带、白羊肚手巾是陕北人的惯常穿戴,如信天游《羊肚肚手巾三道道蓝》等很多陕北民歌歌词中都有对该服饰的描述。黄土高原的地貌和土壤结构也决定了陕北饮食多以谷、豆、荞麦和羊肉以及醋为主,如羊肉泡馍。还有独特的窑洞、灶火作为居所,以及赶集逛庙会、走西口等商旅活动,都反映了陕北人民独特的生活环境和习惯。(2)婚丧嫁娶的生活民俗文化。陕北地区在婚丧嫁娶方面习俗规范甚多,时间、地点、衣着、风水等往往形成复杂的讲究和繁冗的礼节。如民歌《兰花花》中唱道“正月里(那个)说媒,二月里定,三月里就交大钱,四月里迎,三班子(那个)吹来,两班子打……”,正是这一现象的写照。(3)文艺与信仰的精神民俗文化。相比于物质生活,陕北地区独特的文学艺术和信仰则更具有文化的集中反映性。陕北的文艺形式包括民歌、腰鼓、剪纸、唢呐、社火等,而尤以民歌最为普及和标志性,前文提到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都以民歌演唱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再加上黄土高原风格的雄浑腰鼓和苍凉唢呐,共同汇成陕北地区的文化名片。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陕北的精神信仰也自然会带有求神拜佛、祈福求雨等迷信色彩。总之,陕北民俗文化集中体现了这一区域群众长期形成的物质精神生活、族群个性心理,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文化特质和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陕北民俗文化的古老性、多元性和复调性决定其优劣杂陈,在对外宣传上自然要取精去糟、扬长避短、去伪存真。

(二)陕北民俗文化对外宣传内涵与必要性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区域民俗文化外宣就是对地域外的宣传和不同语言文化间的语言转换宣传,由于其目标传播对象是域外受众,本质上是一种异语文化传播,因而本身具有跨文化的属性。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及话语权的提升、对外开放并主导全球化程度加深以及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推进,像陕北这样的地域民俗文化也将通过对外宣传走向世界,让世界人民了解、体验陕北民俗文化,并带动当地文旅、工商业、农业等经济发展,造福三秦大地。陕北民俗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最具历史性的代表类型,其向世界的传播也能够更为集中展示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特色浓郁的属性和优势,是真正的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的全方位展现。

二、基于国际话语权目标的陕北文化外宣现状与问题

陕北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封闭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尤其是信息传媒、文化产业并未与其厚重丰富的文化资源相匹配,因而其文化外宣工作必然要依靠国家力量得以支撑推进。自20世纪90年代起,陕北地区各级政府部门即动用政策力量、财力物力人力开展当地民俗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宣传,凭借对外开放效应也推进了文化对外传播,在其跨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了一定影响力的成绩。进入21世纪以来则更加注重文化的对外交流和传播,积极搭建平台以推广陕北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如剪纸、布堆画、安塞腰鼓和陕北民歌,都在政府的推动下在欧美澳洲等十几个国家通过艺术展、文艺演出、竞赛、译介与学术研究等方式得以对外传播和展现,但以当下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文化国际话语权建设的要求而言,陕北民俗文化外宣无论是水平还是效果都存在一定差距,也有一些基于经济、社会、文化地理、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条件限制。

(一)文化外宣意识不强

这里的外宣意识,不仅是外宣意愿的主动性,还包括对文化外宣内涵的理解。前者在“一带一路”、大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等目标的要求下问题还比较集中,因为这一工作对政府的依赖还十分严重,大部分的工作和成绩还是政府机关独角戏的努力,而相关的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团体、群众文化组织、科研教学机构以及媒体并没有被广泛盘活融汇,它们也都缺乏将陕北民俗文化对外宣传的内驱动力。而后者的影响就更严重,由于对文化外宣内涵认知不清,理解肤浅偏颇,很多还停留在一般的宣传概念上,没有跨文化的意识,传播过程中也没有相关译介等文化转换工作内容,在文化差异方面也处理不当,并不利于陕北民俗文化的有效外宣,往往停留在了形式上。

(二)外宣专门机构缺位

文化是一个包括万象的系统,其对外宣传也必是一个综合工程,因而需要复合型主体来承担使命。陕北民俗文化同样包含着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因而在外宣方面,涉及民俗文化的产品化、品牌化、商业化运作,民俗艺术表演的融媒体、跨文化制作、编排与传播,民俗文化资源从发掘、保护到整理的文博和学术研究等,都需要一个专门的文化外宣机构来全权负责,统筹安排、精心策划、科学布局,并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然而陕北地区目前在这种专门的文化外宣机构尚未构架成形,政府机构作为文化外宣的主导者也往往力不从心,完成任务多于主动创新,于民俗文化相关的各主体也没有形成外宣合力。

(三)可落地的配套政策不完善

目前国家层面关于“一带一路”倡议、文化软实力、国际话语权等宏观战略……和指导性政策完备而充分,为陕北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和目标指引,但相关可落地、可执行的配套政策的制定却比较滞后。配套政策是落实民俗文化外宣并得以获得切实成效的保障,而目前在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条件、有针对性的配套政策,统筹规划民俗文化“走出去”、充分调动民间艺人和群众积极推动民俗文化跨国交流,都尚不完善。

三、打造文化国际软实力,创新陕北民俗文化外宣策略

当下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大国崛起时代和全媒体开放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积极推进陕北民俗文化对外宣传,就要平衡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多方面因素,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媒体和大众,放眼国内国际的双格局、双循环,探索新时代区域民俗文化外宣的创新策略。

(一)运用开放媒体提升陕北地区民俗文化外宣意识与综合能力

作为外宣工作主导,政府要带头树立开放媒体打造新时代民俗文化外宣意识,要主导文化对外传播、译介和交流的模式创新,尤其是要主导差异化、分类化、错位式的跨文化外宣模式。要在“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等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建设开放媒体的基础设施和辐射网格,对散落、隐藏在民间的民俗文化资源深入调查、创造性挖掘,并在保持文化性和融入商业性上把握分寸。如抖音、快手等当前自媒体最新形态,通过发挥它们的良好的展示、传播和营销作用,吸引更多国家的关注。同时,通过整合与发挥博物馆、科研教育机构对民俗文化的储备、整理、传授与研究的作用,让陕北地区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文化外宣对于文化传承、发展与创新的重要作用。

(二)整合多主体力量打造陕北地区民俗文化外宣的产品定位

内容为王是任何媒体时代最终的竞争目标,文化全球化让各民族民间文化得以同台展示,则更加突出了文化产品本身的特色和价值。尤其是在树立文化外宣意识的基础上,对陕北民俗文化的展现就要更加体现出文化全球化这个“世界舞台”的全新平台的要求和特点。文化输出、跨文化往往要求民俗文化要平衡文化自身的“绝对性”特色属性和“开放性”普遍特征的关系。政府要整合企业、社会组织、民间艺人及专业团体、媒体、文博科研教育机构多元主体的力量,将政策、资本、人才、信息、知识、舆论等多类型资源融为一体,统领民俗文化公共产品和商业品牌的塑造。要首选最能代表陕北地区特色的民俗文化如腰鼓、剪纸、社火等作为拳头产品,置于产品体系和品牌框架的核心位置,在跨文化展示中尽可能保持原汁原味,追求“信”与“本”,对于目标受众而言形成压倒性的“审异”体验。同时注重民俗文化中能够具有“民族相通性”的,如民歌、唢呐、面食等世界人民易于接受的内容,通过译介进行传播,追求“通”和“达”,形成“共情”体验。这种有选择的、分类别、有层次的品牌设计,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多元化的异文化体验需求。

四、结语

总之,陕北民俗文化外宣工程,顺应了文化全球化时代的大趋势,中国打造大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诉求,也是陕北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全新的增长点。在“一带一路”等中国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搭建健全的机遇动力下,陕北民俗文化外宣并开花结果将成为中国文化对外输出的焦点亮点。

参考文献:

[1]陆建非,戴晓东.跨文化交际研究新动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6.

[2]李宏亮,吴永强.新时期中国民俗文化国际传播的战略思考[J].当代文坛,2015(01):139-142.

[3]曹艳艳.浅析“一带一路”背景下陕北民俗文化对外传播[J].西部学刊,2020(15):22-24.

作者:方亚利 单位:榆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