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下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多元文化下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多元文化下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研究

【摘要】音乐审美是对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和积累,蕴藏于旋律中的美好情绪和文化精神,不仅可以扩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和情感体验,还能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民俗风貌和地域文明。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感悟认知,增强学生视唱、听音、审美、欣赏、读谱的音乐素养。本文以多元文化背景为出发点,寓美于心灵之中,探讨了多元文化视域下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优化路径,力求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形式的转变与创新,增强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和理解,引导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体验中,尊重理解各国民族音乐,形成健康向上的音乐审美观念和热爱祖国的思想道德情操。

【关键词】多元文化;小学音乐;审美教育

多元文化是人类文明、民族风俗、人文风貌的延续和既往,音乐作为承载人类文化思想的艺术形态和载体,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蓬勃发展。在世界多元文化体系中,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风格、流派的音乐作品,都蕴含着民众固有的朴素情怀和真挚情感,反映了各民族丰厚的艺术文化和历史底蕴。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学在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还应加强对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体验与学习,让学生在自觉思考音乐与文化的关系的基础上,珍视人类艺术文化遗产,树立平等多元价值观念。因此,教师在音乐教育教学中,应注重多元文化性质的融入,组织学生在经典旋律的聆听、欣赏、评价中开拓审美视野,积累审美经验,进而让学生在感知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学习体验中,提高音乐艺术听赏、分析、描述技巧,具备尊重和认同世界各地区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审美能力。

一、博取世界精品,探究异域风采

音乐审美是学生在聆听、欣赏音乐作品过程中,调动自身情感、官能和理智,欣赏美、感受美、体验美的思维活动。审美综合体现了学生的高尚思想境界与高雅审美情趣,显示了学生个体对音乐文化的价值判断和情感体验。音乐新课标中提出了以“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为主旨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能在学习与聆听中,感受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理解不同国家的音乐文化。因此,教师在多元文化视域下,应建立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多元文化理解为目标的音乐教学活动,教师要通过多元文化的融入,为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音乐审美认知,灵活引导学生从各民族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文化风俗等角度进行欣赏、鉴定,让学生可以在优美的旋律享受中,与作品的文化思想产生情感共鸣,形成独特的审美体验。例如,教学《霍拉舞曲》时,教师要从民族文化角度入手,首先向学生播放《奇普里安·博隆贝斯库》罗马尼亚经典影视作品片段,将学生的思维情感拉入充满异域民族风情的国度,让学生在美轮美奂的异域文化体验中,欣赏霍拉舞曲飞泉奔泻般的顿音主题以及“霍拉舞”的体裁特征,使学生可以在吉普赛人的社会文化体系内,享受如鸟鸣般婉转、炽烈、欢乐的音乐情绪。霍拉舞曲是流行于罗马尼亚地区的民间歌舞体裁,乐曲的曲式结构为“a+b+c+b+c+a”以明快活泼的伴奏,伴随小提琴断弓技法,向人们展现了一个欢腾热烈的乡村舞会场面。教师要通过播放《奇普里安·博隆贝斯库》音乐专记片段,帮助学生从文化背景角度,体会吉卜赛人地域风俗和音乐素养,充分认识到本民族不同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差异。音乐中的“美”正是建立在各地具体文化风俗和生活环境之上,世界各民族受不同社会环境和文化风俗的影响,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音乐风格特点,如,爱尔兰的踢踏舞,阿根廷的探戈,西班牙的弗拉门戈,苏格兰的风笛,巴西的桑巴,秘鲁的圆舞曲等,都与各民族语言、文化、习俗密不可分。所以,教师在音乐审美教育中,要将多样性的音乐文化资源提炼出来,组织学生在欣赏、视唱、律动的实践体验中,增进学生对各文化间理解和尊重。

二、参与情境体验,感悟艺术情感

音乐具有浸润心灵、调节情感的艺术特征,音乐本身承载着传递精神文明和民族信仰的神圣使命,教师在多元文化视域下,应实现音乐文化与现实生活的沟通,引导学生在愉快的审美情绪体验中,陶冶自身情操,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小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识读和审美想象能力,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思维兴趣和认知特点,创设生动、直观、自由、多样的音乐课堂,突出音乐审美教学的艺术性、节奏性、感染性,引导学生在多元艺术文化的情境熏染下,表达审美情感认识,领略音乐文化的美感与魅力。其次,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审美情感需求,设计感性的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音乐欣赏、歌唱、聆听,主动感知音乐中的艺术形象,深入透彻地学习了解祖国传统音乐文化。例如,教学《我爱北京天安门》时,教师可从时代背景与社会生活角度导入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在亲切、活泼、欢快的旋律中,审视歌曲中的民族情感和中华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教师:“请同学们欣赏北京天安门城楼,说一说你的感受?”“这首歌是歌颂新中国的标志性音乐作品,历经30年风雨洗礼,依然盛唱不衰,你知道这首活泼、欢快的旋律是如何诞生的吗?”教师通过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激辩,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谈一谈对北京的了解。教师:“同学们,你对北京有哪些了解?”启发学生透过造型典雅、气势宏大,结构布局巧的天安门城楼,体会曲作家的创作情感。“北京是我们祖国的首都,天安门是祖国心脏,是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这是一种民族自豪感,教师在课堂要以“天安门、太阳、、前进”为中心,视音乐作品和文化背景的内在联系,通过问题情境启发的方式,向学生传递具有鲜明时代印记的符号,增进学生的民族意识,让他们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加强自身的文化认同感。多元文化理念的融入,既要增进学生对各民族文化的尊重与接受,也要唤醒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和向往。教师在音乐审美教育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北京的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培养学生“爱国、创新、包容、厚德”艺术审美情感,进而让学生能基于对北京文明的理解,选择适合的唱法来表现音乐作品中优美抒情、欢快活泼的美好情绪。

三、增进实践互动,创新审美表达

音乐是感知美、体验美、表达美的艺术形式,教师在音乐审美教学中,应强调以获得感性经验为基础,推行实践性、互动性的教学,组织学生在趣味、多样的音乐活动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深刻感知音乐作品中人文色彩和民族文化精神。因为,学生已经有一定程度的音乐感知能力、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他们能够灵活运用各种动作表现音乐的时值、节奏、速度和旋律。所以,教师在多元文化视域下,应基于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感需求,丰富教学实践过程,应通过激趣、感悟、创造、表现的教学过程,激起学生对音乐艺术文化的探索兴趣和热情,让学生能在交流、探讨中,跟随音乐节奏律动,感受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体验各民族独具特性的音乐审美意境和文化精神。例如,教学《牧童之歌》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观察了解牧童的生活习惯,让学生的审美思维在与民族文化精神碰撞中,感受、体验民族音乐特点,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教师在多元文化视域下,要将新疆民歌、民族舞蹈与风情文化结合在一起,指导学生在自由自主的课堂环境中,跟随音乐的时值、节奏、速度和旋律,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让学生可以在歌曲的艺术形象感染下,学习简单的新疆舞蹈,具备学习音乐,表达音乐美的知识和能力。教师:“今天有位小牧童,要带同学们领略一下大草原的美丽自然风光,请你在欣赏之后说一说这个美丽的草原在什么地方?”学生:“那里四周群山环抱,绿草如茵,草原一望无际,牛儿、羊儿快乐的奔跑着”教师:“小牧童悠闲自得的生活多么令人向往呀,让我们一起感受小牧童幸福的放牧生活吧。”教师在音乐审美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焕发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自然情感,引导他们可以在创作、欣赏、交流的艺术实践活动中跟随节奏,通过观察、视听、律动,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知识。《牧童之歌》生动逼真地表现了牧童放牧时的喜悦心情,歌曲以xxxx|xxxx|连续的节奏旋律,生动的展示了小牧童骑马奔驰的形象,教师引导学生在感知美丽的草原风光的情感体验中,跟随旋律、节奏,创造性地表现歌曲。教师:“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美丽草原飘荡着小牧童快乐的歌声,你听还有什么声音?你能表现出它们的特点吗?”组织学生发挥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跟随附点节奏处理牛羊声、马蹄声、铃铛声、风声,表演简单的赛乃姆舞,萨玛舞,让学生在表现音乐美的过程中,理解祖国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音乐的延续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中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并存的国家,教师在多元文化视域下,应将音乐审美教学与语言、动作、民族文化紧密融合在一起,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实践互动氛围,组织学生在热烈活跃的学习氛围中,潜移默化的获得正确的音乐审美态度和价值观,形成对音乐艺术的持久兴趣。总之,教师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下,要从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民族特征、创作风格、曲调语境等多层面入手,组织学生在丰富的音乐实践体验中,增进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感悟。音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承载着传达民族文化和艺术信仰的独特价值功能,教师应让音乐审美教育回归本真,启发学生在多彩的音乐情境中,深刻感悟不同时代背景民众,因社会变化而发出的情感诉求,促使学生可以在悦耳的艺术享受中,能融合官能、理智、情感的审美体验,感悟音乐作品中所蕴藏的历史文化及人文内涵,实现音乐审美与文化理解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王伯达.音乐的作用与青少年音乐审美素养的提高[J].北方音乐,2019.08

[2]刘静.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J].山西教育(教学),2019.08

作者:王丽君 单位:扬州市江都区国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