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教学空间新媒体文化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本文基于“互联网+”高校校园空间文化氛围营造进行研究,从4种主要的校园活动空间着手,分析不同空间的文化发展状况,希望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推动校园文化体系的和谐健康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教育校园空间文化氛围营造
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是青年学生的向往。作为发展时间较长的组织形式,班级、宿舍、社团分别营造了成熟的文化氛围,在互联网的驱使下,不同空间的文化产生了时代变化,自组织以灵活多变、自由多样、平等和谐的优势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存在一定的发展瓶颈。
一、基于“互联网+”的高校班级文化氛围营造研究
1.传统班级的文化氛围营造。作为基本的文化活动空间,班级主要是在共同理念和价值的约束下,积极培养群体凝聚力。互联网技术普及之前,班级一直都是学生最主要的活动场所,在塑造综合素质、维系学生情感方面发挥着突出的作用。学生入校一般需要经历军训,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与老师、同学与同学相互熟悉、相互了解,容易形成新的向心力。在之后的时间还会有以班级为单元的集体活动,比如班会、运动会、拓展训练、节日晚会、外出旅游、社会实习,等等,久而久之,逐渐营造出以班集体为核心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组织生活。
2.互联网影响下班级文化氛围的改变。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学校、教师、学生等教学参与主体的联系方式悄然改变,而且线上教学模式也日趋流行,这都促使班级物理空间的解体,建立的文化空间也随之弱化。虽然班级依旧是最基本的组织单元,但是在营造班级集体文化方面已经大不如前,表现出形式化严重的趋势。网络时代,学生们的个性表现欲望更加旺盛,通过各种网络平台能够让他们展现自我、拓展交流空间,因而对班级组织的依赖性和重视性都有所下降,非舍友之间的关系也不如以前那么亲密,物理空间和文化空间的双重弱化使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的结构都发生了变化。但是,网络的发展提高了班级组织管理的效率,拓展了管理渠道和内容,通过QQ群、微信群就可以实时传达相关信息,线上文化更加繁荣,这是传统班级组织所不具有的优势。
二、基于“互联网+”的高校宿舍文化氛围营造研究
1.影响宿舍文化氛围营造的主要因素。宿舍是学生活动时间最长的物理空间,相对于班级文化,集休闲、娱乐、学习、社交于一体,更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随着高校宿舍居住环境的日益改善,学生的一切生活起居都可以满足,很多学生会选择宅在宿舍,同班同学不一定天天见,但是舍友一定会一起生活,这种小规模的人群聚集最容易滋生小群体文化,生成各种各样的特色宿舍活动。与班级文化不同,宿舍文化的形成与各成员密切相关。作为日常接触最多的伙伴,个人的优缺点都会最大化暴露,融洽的内部关系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舍友们通过相互学习、相互激励、相互帮助来共同成长,甚至成为终身的伙伴。但是,每个人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生活习惯、性格心理、智商情商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有些舍友之间相处并不融洽,一旦紧张关系持续积累,则可能发生更大的冲突,不但不会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而且会使宿舍组织分崩离析。
2.高校宿舍的文化娱乐活动开展。宿舍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主要指的是宿舍的卫生情况以及内部布置,通常情况下,学生会需要根据宿舍管理条例定期进行宿舍检查或者举行卫生评比,并适当给予惩罚和奖励,促使学生们主动去美化宿舍、保持个人卫生。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价值取向、道德品质、精神面貌、审美情趣、政治信念、心理健康,等等,这些都与宿舍成员的日常行为密切相关。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学生的宿舍活动更加丰富,比如网上聊天、学习、追剧、玩游戏等。不同的文化娱乐活动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积极的交流沟通有利于消除误会和隔阂,强化和维系舍友之间的感情,一起追剧和玩游戏,能够更好地融入相互之间的生活,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
三、基于“互联网+”的高校社团文化氛围营造研究
1.高校社团的文化价值分析。相对于其他组织形式,社团文化比班级文化更具多样性和包容性,比宿舍文化更具专业性和组织性,因此社团文化成了现代高校校园空间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重要平台。高校社团一般可以分为几大类,包括理论学习类、兴趣爱好类、科技学术类、社会公益类,等等,不同类型的社团活动有不同的内容和目标。经过研究发现,大多数学生喜欢参与兴趣爱好类社团,一方面这种类型涵盖了语言、体育、美术、音乐等各个领域,活动形式更加丰富多彩,符合青年的发展特征;另一方面通过兴趣爱好能够将志同道合的伙伴联系到一起,扩大了交际圈,满足了青年学生的交友需求。另外,社团活动与社会生活联系更加紧密,可以让学生们找到初步融入社会集体的思路和方法,为日后的工作生活奠定基础。
2.互联网影响下高校社团文化氛围的改变。曾几何时,社团文化风靡全国,时至今日,它依然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拼图。每年开学初期,都会有各种花样的社团招新,大一新生对校园充满了新鲜感且课业压力比较轻,参与社团的积极性最高,但随着课业的增多和就业压力的加大,社团内部人员会频繁更迭,很多学生选择将注意力转移到个人发展上来。同时,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学生们通过网络便可以满足学习成长、社会交际的需求,这对社团组织结构产生了严重的冲击,对于发展模式老套的社团来讲面临诸多困境。另外,在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大学校园里也充斥着官僚主义思想,很多学生进入社团的目的就是参与组织管理,以积累资源和人脉,为日后发展打基础,有些为了当上副社长和社长采用贿赂、巴结、拉拢等手段,导致社团的公平性大大降低。如此一来,很多学生进入社团后在心理上充满了失落感,对社团活动不再积极踊跃参加,社团文化的影响力也就日渐衰落。
四、基于“互联网+”的高校自组织文化氛围营造研究
1.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自组织的发展。所谓学生自组织,就是指没有正式在学校管理部门登记注册,而是由学生自发成立、运作、发展的组织形式。由于受限较少,活动安排和发展模式更加与时俱进,在互联网的驱使下发展势头迅猛且深受学生喜爱。学生自组织活动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娱乐、游戏、社交、体育、学习、公益、时尚等各个方面,比如校友会、老乡会、兼职群、考研群、就业群、游戏群、旅游群等等,通过微信、QQ等社交软件可以实现灵活快速的集结。相对于社团,学生自组织靠着一股强大的内在力量野蛮生长,它弥补了社团的一些劣势,对社团的地位造成了严重的挑战,学生们更喜欢这种带有自由协商式的组织模式,成员之间相处更加平等融洽,更有利于实现自身价值,符合现代青年学生追求自由、展现自我的需求。
2.高校自组织文化持续发展的问题。高校自组织更符合现代青年学生的发展需求,而且在互联网催化下呈现出燎原之势,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其持续健康发展。自组织的更新换代速度较快,有很多是由于某个社会风潮出现而组建的,在风潮过后会自行消失,因此文化存活时间较短,难以形成体系。同时,高校自组织缺少强有力的后台支撑,受经费、场地的限制,导致有些活动组织的频率不高,难以形成连续性和整体性。除此之外,由于没有体系化的规章管理制度,自组织发展肆意蔓延,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健康的活动内容,产生一些不友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带偏核心价值理念,不利于校园文化的积极向上发展,容易产生管理困难。因此,学校管理部门是否应该参与自组织建设以及管理力度有多大,这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综上所述,本文着重从班级、宿舍、社团、自组织等不同空间出发,研究了基于“互联网+”高校班级、高校宿舍、高校社团和高校自组织这四类高校校园空间文化的氛围营造。在互联网的影响下,班级文化的影响力逐渐降低,但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组织单元,而宿舍成了最重要的小集体文化营造场所。社团的优势逐渐减弱却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自组织具有巨大的发展能量,弥补了社团的缺陷。这四种空间文化相互勾连、相互制衡,形成了完整的高校校园文化生态链。
参考文献
[1]匡艳丽.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班级文化的功能定位与建设策略[J].江苏高教,2018(04).
[2]吴皓,李薇薇.大学生参与高校网络自组织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J].劳动保障世界,2017(29).
[3]郑丽波.依托互联网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2).
[4]白松涛,仓诗建,肖玥.“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塑造[J].科教导刊,2018(23).
作者:胡鹏 袁思洋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