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跨文化下高校俄汉口译教学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本文以A大学俄汉口译课程为例,探索了跨文化交际视角下高校俄汉口译教学研究与实践,主要分析了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教学特点和现状,提出了俄汉口译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途径,强调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从译文理解与接受的角度,真正培养出具有较强俄汉交际能力的高素质口译人才。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俄汉口译;教学;实践
随着社会对高级口译员的需求不断增长,高校口译课程设计与口译教学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口译研究也不断随之深入,希望能够解决当前高校口译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教学反思、口译教学跨文化意识淡薄等问题,力求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层次口译人才。通过分析近几年国内关于口译教学的研究可以发现,口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策略、口译课程设置、口译能力发展、口译教材建设及口译人才市场需求等问题对宏观描述的论述比较多,但是不够系统。根据统计和分析目前关于口译教学研究的论文可以看出,在所有的口译教学研究篇目中,有关俄汉口译教学的研究较少。
一、当前高校俄汉口译教学现状分析
由于口译理论研究的滞后,口译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和改进。我国高校本科俄汉口译基础课起步较晚,延续了传统的语言学教学方法[1]。在课堂上,教师主要讲解翻译教学的技巧,让学生逐字逐句地练习口译,从而间接地将口译课程转化为一门口头的笔译课程。这导致了高校口译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没有跟踪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交际能力。以A大学俄汉口译课程为例,俄汉口译教学中的课程设计不够全面。口译是大学本科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经常压缩教学内容。他们只教基本的口译知识和技能,实践训练的内容较少导致俄汉口译教学中的练习真实化不够强,也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中心化。总之,口译教学一直是俄汉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当前西部高校俄汉口译教学的现状。
(一)俄汉口译课程教材及语料建设。语言的教授离不开教材。目前市面上翻译综述类教材不少,但适合学生四年级语言水平的俄语专业口译教材比较匮乏。目前大部分高校使用的教材有:《俄汉口译高级教程》(2009年修订版),丛亚平、张永全主编;《同传捷径——俄语高级口译技能训练与实战演练教程》,安新奎、赵红主编;《俄汉—汉俄高级口译教程》,王立刚主编;《实战俄语口译》(第三版),朱秋达主编。这些教材均以单元专题的形式编写,结构非常严谨,内容也比较丰富,但是理论部分的讲解课时设置较少,实践部分所选语料的难度偏大。而且口译语料文字化严重,忽略了交际环境的因素,可能会造成学生口译前提前背诵文本,忽略了实际口译过程中的口音、语调、手势、突发状况等非言语因素。从教材内容分析,教材所选的语料文本较为陈旧,不具备时代性,更缺乏思政元素,减弱了口译课“三全育人”的功能。针对目前口译教材建设的现状,教师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教学大纲要求甄选教材。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学情,通过网络等媒介,选择难度适中且有代表性的文本或语音材料及与时俱进的话题作为案例教学[2]。
(二)俄汉口译课程设置。当前,各校基本都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选择开设俄汉口译课的时间,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时数。据笔者了解,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是在大四开设口译课。以A大学为例,在低年级阶段(大二和大三)开设一些翻译基础课,包括翻译概论、俄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等,等到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功底和翻译基础知识及技巧之后,在大四第一学期开设俄汉口译课程。根据口译教学目标的要求,各校的学时数也不尽相同。A大学俄汉口译课的学时相对来说较少,只有36学时。可想而知,36学时的课时量根本无法保证口译教学的完整性。而且还要利用课下时间让学生做大量的实践作业,缺少了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口译实践教学。据笔者了解,各高校开设俄汉口译课程后,并没有开设与口译相关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淡薄,口译实践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俄汉口译教学质量测评。教学评价是指各种教学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等[3]。口译教学质量的测评至少应该包括教学目标的完成度、学生对口译课程的接受度和满意度、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及培养的口译人才质量等。可以通过教师自评,学生测试、第三方机构考核以及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进行。目前,国内高校俄汉口译教学质量测评标准不够系统和完善,对测评内容和观测点也没有统一。国内企业和学校比较认可的有俄语口译二级和俄语口译三级证书。该证书是国内对口译人员的能力和水平的权威认定,也是比较统一的。在各高校中,除翻译学院外,其他学院并不要求外语专业本科生毕业时考取该证书。但是,被誉为“译员身份证”和翻译“职场同行证”的俄语口译二级证书和俄语口译三级证书被认为是检测学生口译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跨文化交际与俄汉口译教学的相关性
(一)跨文化交际在俄汉口译教学中的体现。在全球化和跨文化的语境下,翻译与文化传播的相关性更为显著。翻译涉及面很广,如历史环境、文化环境、政治宗教、意识形态等。翻译是人类交际不可或缺的方式,也就决定了其核心特性是跨文化的[4]。而口译的实践性更强,俄汉口译教学中,如果只是教授语言形式,这是毫无意义的。口译活动不仅仅是两种语言间的口头转述,更是潜在的一种文化转换。如果译员懂得所译语言的文化语境,口译的效果会事半功倍。口译是在即时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跨文化沟通,是实时、多变的。口译过程的参与者包括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双方及口译员本身。译者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障碍和冲突,因此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很大程度决定了口译的质量。口译工作者是不同文化的载体,更是双方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说到底,口译是两种语言在短时间内的转换,所以解码与转换出的内容才是核心。而要正确地完成解码和转换,必须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俄汉口译教学对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作用。外语教学是实现跨文化教育的重要环节,因而俄汉口译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在俄汉口译教学实践中,通过运用语言,学生可以把汉语翻译成俄语或将俄语翻译成汉语进行交际活动,这就需要增强语言输入和储备,丰富社会文化知识,了解俄罗斯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认知行为等,以此来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因此,高校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培养和训练。如果不能很好地了解所学语言的社会文化,就不能完全掌握这门语言[5]。
三、俄汉口译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途径
(一)授课教师要不断增加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意识和任务。教师要时刻牢记自己作为课堂教学引导者的责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性作用,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在备课、授课时有意识地讲解跨文化交际的知识,有意识地引导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进行思考,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在对教材进行梳理和解读的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充分利用网络等多媒体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材料,积累口译教学的语言素材。在口译课上可以根据语料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训练,讲解跨文化交际成功的经典案例[5]。
(二)夯实俄汉语言基础,提高“听”“说”能力。进行俄汉口译活动的基础是具备扎实的俄汉语言知识,尤其是要具备较强的俄汉“听”“说”能力。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前提是“听得懂,说得出”。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注重夯实俄汉语言基础,提高“听”“说”能力。学生听得多,自然会有说的欲望,而“说”是“听”的必然结果。听力不够、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在交际活动中通常感到说不出话来,或者心里有成千上万个单词,但不知道如何表达[6]。可以看出,听力训练是口译学习的第一步。A大学俄汉专业中俄汉口译是大四俄汉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教这门课的时,第一阶段先是强化听力和记忆训练。即听一个句子,不要做笔记,听完后立即对源语言进行重复记忆,然后翻译。
(三)引导学生接触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材料。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还应系统地给学生讲解中国和俄罗斯在文化方面的异同。通过这些分析和比较,逐渐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因此,教师应注意收集、整理、积累俄罗斯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风俗事例。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中适当地举些例子,使学生对俄罗斯文化有更直观的理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此外,口译课教师还可以结合各阶段的口译教学内容让学生集中学习一些俄语原版电影,鼓励学生进行现场听译,加强他们对两国不同文化的直观理解。
(四)开设跨文化课程。影响翻译质量的因素,除了译者的语言功底不够之外,还有就是跨文化知识的严重匮乏。,这就需要教育者思考解决的办法。因此,对翻译专业学生的培养,在提高其语言能力和基本翻译技巧外,必须加强跨文化意识的提升。语言和文化本就不可分离。因为文化的不可译性,跨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在翻译中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可以有效地提高口译的质量[6]。
(五)在俄汉口译教学中采用虚拟语境交际教学法。在俄汉口译教学中采用虚拟语境交际教学法,增强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用所翻语言取代了源语言的思维模式。译者的思维模式对跨文化交际也有影响。例如,根据俄罗斯的习惯,一般在婚礼上,当朋友们喊“горько”的时候,新郎和新娘需要亲吻,而汉语中“горько”对应的意思是“苦的”。这样就容易产生交际障碍,在翻译中也容易译错。因此,在俄汉口译教学中,丰富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俄汉思维模式、认知行为和语言习惯的差异,是克服母语干扰、实现得体交际,是正确翻译的根本途径。口译学习者不仅要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本国的文化知识,培养化解中俄文化冲突的意识,还要切实增强自己的跨文化语言的运用能力。
(六)建设同传和口译实训室,实现学生反思性自主口译训练。A大学外国语学院在新校区拟建两个同传室,更好地提高了口译教学的成效。同传室建成之后,教师可以将复杂的口译技能分解为学生可以独自练习的部分,对学生的具体练习进行重点分析,学生也可以对自己练习过程中的疑难点进行反馈,最终实现学生自主训练。教师在对学生的训练进行跟踪和反馈时可以设定评价标准,在这一标准里重点突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选择难度适中的涉及两国文化和言语礼节方面的素材,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训练,加强其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此外,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质量,制定一套完善的学生口译能力自测体系,帮助学生查缺补漏,以此更好地实现反思性自主口译训练。
四、结语
综上所述,A大学外国语学院俄汉口译教学硬件设施和在跨文化交际层面上还有待改进,教学内容和形式也有待进一步完善。A大学作为南疆的应用型大学,在“一路一带”倡议下社会对俄汉人才,尤其是优秀的口译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俄汉口译教学的效率也显得更为迫切。俄汉口译教学不仅传授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更加肩负着传授两国文化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任务。可以说,俄汉口译教学是跨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日常的俄汉口译教学中,不仅要教授俄汉语言和翻译技巧,而且要注意进行俄罗斯文化的讲解和针对这一模块的翻译练习。并且,教师也要通过开设跨文化课程和虚拟交际教学法等途径更好地实现高校俄汉口译教学的目的。
作者:刘爱玮 单位:喀什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