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海经妖怪文化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国山海经妖怪文化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中国山海经妖怪文化研究

摘要:《山海经》是著名的中国志怪古籍,其中蕴含丰富的神话学、民俗学、医药学等学科知识,可谓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隋唐时期,《山海经》东渡日本,对日本妖怪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非同小可的影响,在日本流传下来的百鬼夜行绘卷中有许多妖怪形象如河童、天狗、九尾狐等都可以在《山海经》中寻得原型,可见《山海经》与日本妖怪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山海经》;妖怪;中日文化

一提到妖怪文化,我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日本。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风靡国内的动漫作品《犬夜叉》到二十一世纪的《虫师》《夏目友人帐》《怪化猫》,关于妖怪的动画、漫画、电影、游戏以及文学作品早已成为日本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人对日本的妖怪非常熟悉,但提起中国的妖怪除了《西游记》便一无所知。殊不知大多日本妖怪的原型来源于古代中国,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志怪巨作《山海经》。我国对本民族妖怪文化的忽视,导致妖怪文化成了邻国文化的代名词,我们需要对中国的妖怪神魔文化进行探索与传承,通过研究旷世奇书《山海经》,探究中国妖怪与日本妖怪的关系,发现中华民族妖怪文化的底蕴精髓。

一、志怪古籍《山海经》

《山海经》是一部记录中国古代志怪的旷世著作,约始于先秦时期,作者不详。《山海经》一书具有极高的文献研究价值,其中记载了神话学、宗教学、地理学、医药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珍贵资料,可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籍。《山海经》全书共二十二篇,现存十八篇。由于年代久远,《山海经》版本众多,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版本是晋代郭璞所著《山海经注》。相较于中国其他文学作品而言,《山海经》被众多文人墨客所不齿。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到:“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中国古代奉儒家学说为学术典范,《论语·述而》中有曰:“子不语怪力乱神。”儒家奉行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孔子提倡的更多是追求当下的现实生活,而鬼神之说则与之相反,自然被众多学者质疑。因此,《山海经》在古代中国作为非主流文化黯然失色,却在流传至一海之隔的日本后改头换面,焕发光彩。

二、日本妖怪文化与《山海经》

东渡妖怪,在日文字典中释为:“人类无法解释的奇怪物体或神秘现象。”它的产生源自于生产力低下的人类对自然中无法理解的现象的敬畏之意,人类把自己无法掌控的力量归结于妖怪在作祟。日本民间流传着众多关于妖怪的奇闻传说,这对日本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至于将妖怪文化当作一门学科进行研究,由“妖怪博士”井上圆最先提出“妖怪学”这一学科名称。据记载,日本约有四百到六百种不同类型的妖怪,其中有一成为本土妖怪,二成的妖怪形象来源于印度,剩下的七成均可追溯至中国,而这些原型来自中国的妖怪中又有很大一部分可以从《山海经》中寻得。根据朝鲜史料,大约西晋时期《山海经》就已经来到日本,但我们普遍认为《山海经》是在隋唐时期(即日本奈良时代)跟随来访交流的遣唐使传入日本,受到了闭塞已久的日本民众的欢迎,从此以后《山海经》中所记载的妖怪在经历了日本社会、民俗、文化等洗练后转为我们现在所了解的日本妖怪形象。平安时代,日本妖怪文化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数百种妖怪形象逐渐成型,甚至由于鬼怪太多而设立降服管理妖怪的职位———阴阳师。阴阳师在日本统治阶层中处于顶层,仅次于日本天皇,受到了民众的爱戴。室町时代开始出现各类型的妖怪绘卷,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土佐光信所绘的《百鬼夜行绘卷》。江户时代,随着日本社会和商业的不断发展,各种配有精美插图的妖怪书籍逐渐出现,其中最负盛名的《奇怪鸟兽图卷》记载了几十种奇形怪状的鸟兽,这些形象均以《山海经》为原型加工而成。

三、《山海经》妖怪与日本妖怪的关系

在本土“不受待见”的《山海经》却在日本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发展。可以说,日本妖怪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山海经》,日本人民对从东土大唐漂洋过海而来的中国妖怪形象加以创作,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妖怪文化。虽然很多妖怪演变至今已经无法寻得其原型,但在日本“百鬼”之中,仍有一些《山海经》中的妖怪被保留下来。

(一)河童。河童是日本家喻户晓的一种妖怪,《百物志》《百鬼夜行绘卷》等书籍中均有记载。因为河童喜爱黄瓜,日本民间甚至把腌黄瓜制作成的手卷称为“河童卷”。在日本民众的普遍认知中,河童是一种形似乌龟的小孩子形象,四肢长蹼,肤色偏绿,头顶顶着一个盘子,相貌略显滑稽(如图1)。有一些河童以戏弄人类为乐,另一些河童则被传为爱吃小孩的凶恶怪物。关于河童的起源,我们普遍认为是由中国的河伯演变而来。河伯原名冰夷,在渡河之时不幸淹死,于是天帝便任命其为黄河水神。《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记载:“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河念有易,有易潜出,为国于兽,方食之,名曰摇民。”在早期版本的《山海经》中,河伯的形象为俊美男子,东渡日本后却演变为小孩子的形象,其地位也大大下滑,从河神变成了“捣蛋鬼”。不过,到了北魏时期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河伯又变成了“如三四岁小儿,鳞甲如鲤,射之不可入。七八月中,好在碛上自曝。膝头似虎,掌爪常没水中,出膝头”的模样,和日本河童的形象倒是如出一辙。

(二)天狗。天狗是日本三大妖怪之一,是一种有着高红鼻子、手持蒲扇、长有翅膀、穿着武士铠甲和蓑衣的神圣形象。在日本,天狗最早记载于《日本书纪》中。天狗的出现代表着天象异变,这一点和中国天狗的象征意义相同。在中国,由于古代人民缺乏足够的知识,便把日月食当作“天狗吃月亮”。天狗最早记载于《山海经》中:“浊浴之水出焉,而南流于番泽。其中多文贝,有兽焉,曰天狗,其状如狸而白首,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中国的天狗形似狐狸,这也是天狗传到日本后被称为天狐的原因。日本的天狗分为大天狗和乌天狗(鸦天狗)两种,鸦天狗被称为“小天狗”,拥有乌鸦一般的尖嘴和黑色羽毛,与大天狗相比灵力更为弱小。尽管天狗在日本地位非常之高,但我们必须承认天狗这一妖怪形象也是源自于中国古籍《山海经》。

(三)玉藻前。同样属于日本三大妖怪之一的玉藻前,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九尾狐,和天狗一样来自中国。九尾狐是一只可以变幻为美女的狐狸,它拥有九条尾巴,每一条尾巴代表一种能力和一条性命,只有当九条尾巴全都断掉后九尾狐才会死亡,如图2。《山海经·南次一经》中记载:“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这便是日本大妖怪玉藻前的原型。日本传说中的九尾狐诞生于中国,修炼成精后化为妖女妲己诱惑商纣王子辛祸害天下百姓。商朝被推翻后,九尾狐几经波折,偷偷跟着遣唐使东渡日本,同当时在位的鸟羽天皇交好,被赐名“玉藻前”。后鸟羽天皇病重,请阴阳师调查后发现玉藻前的真实身份乃九尾妖狐,最终被安倍晴明杀死,化为一块剧毒石头,所在之处寸草不生。

(四)白泽。和前面三种日本妖怪不同,白泽在日本是家喻户晓的中国神兽。虽然中国人对白泽不太了解,但日本人却非常熟悉,很多作品如动画《鬼灯的冷彻》《隐王》之中都曾出现过白泽的形象。白泽是一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识非常渊博的祥瑞怪兽,最早记录于东晋时期葛洪所著的《抱朴子》中。虽然我们没有在《山海经》中看到过白泽,但《渊鉴类函》一书中曾提到“白泽”一词,编者的注释说明该词引自古本《山海经》,由此可见关于白泽的记录可能存在于《山海经》遗失的几卷中。日本浮世绘大师鸟山石燕曾在《百鬼夜行拾遗》末卷中收录“白泽”这一神兽。传说日本曾经出现过一只名为“件部”的异兽,它告诉人们,人类即将面临一场灾难,只有见到它样子的人才能幸免于难。于是,大家为了避难,纷纷将件部画在纸上贴在了门上。件部的形象和白泽非常相似,有人认为件部是中国神兽白泽的同类。四、结语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很多在日本家喻户晓的妖怪追其根源均来自中国或者本身就是中国妖怪,但由于中国自古以来的思想文化背景不允许妖怪文化流传盛行,有时人们甚至避开妖怪话题不谈,因此即便中国作为妖怪文化的源头却被众人所遗忘。而日本人作为岛国人民,地理环境的原因造就了他们神秘主义的心理状态,非常重视这一类神话传说文明,于是便将中国的《山海经》《聊斋志异》等作品中的妖怪吸收演变为自己国家的特色文化,再加之其他文化产业,尤其是动漫产业的推广,将“妖怪文化”作为日本的代名词推向世界。日本的动画和漫画作品中有很多妖怪类题材作品享誉海内外,有些作品更是直接采用了日本妖怪文化的背景,比如中国网易出品的爆红手游“阴阳师”采用的就是日本妖怪的设定。然而,中国关于本土妖怪文化的作品却少之又少,除了《白蛇传》《西游记》这一些大型IP,其他妖怪几乎无人提及。妖怪文化明明是中国自古流传下来的珍贵遗产,如今却被人遗忘,我们必须敲响警钟。保护本土文化的艰巨任务就在眼前,作为新一代的文娱工作者,我们必须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重任,通过对中日妖怪相关的研究,将本土的妖怪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李婷.浅析日本妖怪文化[J].知识经济,2009(02):164+152.

2.王昕宇.东渡的《山海经》与日本的夜行百鬼关系考[J].艺苑,2018(05):94-98.

3.赵沛霖.中国神话的分类与《山海经》的文献价值[J].文艺研究,1997(01).

4.潘宁,郑爽.关于《山海经》与日本“妖怪文化”的对照研究[J].度假旅游,2019(02):199-201.

5.吴金桓.日本现代妖怪学多元化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1(05):222.

6.李文博.日本妖怪文化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13.

作者:吴弋斐 于仰飞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