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传统服饰衣领形制与文化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在漫长岁月长河和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孕育了无数的文化、文明宝藏,我国传统服饰也在岁月变迁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改变,其表面上特点与背后暗藏的文化宝藏还有待今人去探寻。传统服饰中衣领包括了领边、领缘和与肩部相连的领周装饰、配饰等,这些内容在传统服饰文化发展过程中具有关键性价值和意义,尤其占据很重要地位,服饰逐渐开始代表阶级象征、礼仪文化、哲学思想,同时也反射出了先人们思想潮流、审美特点等。通过有关文献和考古挖掘,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可以逐步探索有关服饰背后文化和历史发展,同时也以传统服饰衣领形制分类等为主要切入点,探索这背后的思想及文化。
关键词:传统服饰;形制;传统衣领;服饰文化;礼制;服饰文化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自身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先人们的劳动智慧一直在现如今时代若隐若现。在不断传承、发展和变迁的过程中,传统服饰衣领形制特点也发生了很大改变,表面上是服饰与服装的改变,而实际上是更深层次审美、文化、思想的转变。衣领方面形制的演变,也是文化演变、审美演变和社会变化的最主要融合。其自身形制与文化也与历史发展、人类文明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伴随历史与社会变迁和生物的演化,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改变。传统衣领形制的最早起源,还是从新石器时代贯头衣开始萌芽。
一、中国传统服饰衣领的起源与变迁及其文化特点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衣领形制等特点最早是从原始社会服饰文化基础上所发展而来的。在这一过程中,相对具备代表性的就是新石器时代开始的贯头衣。目前历史与考古界普遍认为这是原始社会人类最早在穿着方面具备着形制的服饰之一,是目前最早有衣领存在的服装形式[1]。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此类形制出现了衣领,最早可考证资料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晚期,尤其在甘肃辛店文化中出土的才会就有穿着贯头衣的人物图案。而当开始步入封建社会之后,这样的情况发生了一定改变。一些南方少数民族仍然将这种形式保存了下来,作为日常穿着。作为一种早期服饰形式,私有制产生之后阶级也就随之而来,进而开始在衣服与服制方面进行一定改变,为满足区分阶级需求,逐渐贯头衣也开始发展出不同的衣领。当基础物质需求得以有效满足之后,在历史长河发展的过程中其自身开始成了一种古文化象征,贯头衣逐渐成为原始社会末期代表,同时也成为传统服饰文明开端的标志。而服饰作为一种御寒保暖和文化需求,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因地域和气候差异,也产生了很多不同之处。我国中原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其自身生产条件相对较佳,服饰的规范和纹样相对更加超前。而在我国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少数民族受生产力以及环境特点的需求,开始逐渐在衣领、形制方面发生了很大改变,尤其开始流行穿着一些中原地区并不存在的翻领、立领形式,这也为后期文化交流、服饰演化奠定了很大程度基础,为后续文明交流和文化融合夯实发展路基,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传统服饰的衣领形制。诸多古代服饰中,衣领具体涵盖和表示为服饰中围绕颈部的面料,而可以具体包括领片、领缘和领周配饰。在古代文献中领最初有颈部的意思,而后来演变过程中衣领逐渐成为服饰总领,是衣着中十分关键一部分内容[2]。可以肯定的是,不断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服饰伴随文化发生了很大程度改变,同时衣领的地位也有所加强和强化,所代表的文化地位和意义也开始有所加强。在整体发展的过程中衣领自身的文化地位、身份象征的特点开始日益明显。在中原地区和大部分汉族王朝来说是这样,除此之外蒙古帝国初期也仍然对衣领有着自身特异性的关注和重视。伴随文明出现之后,整体衣领在服装中国的重要性开始受到了礼制、礼仪的影响,使其自身地位有一定程度提高。因此在历史发展的变迁的过程中,衣领形制和规范的地位不断在提高,与文化之间更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原始社会防寒保暖、舒适美观的各类衣领,一直到具备装饰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衣领文化,开始逐渐象征着阶级地位、文化地位和艺术地位,二者之间联系相对较为明显,在历史文化和传统服饰文化发展过程中更是具备较强关键性,甚至与礼制文化、礼仪文化有着密切联系,也是我国早期区分阶级最主要的方式和方法,是一种古文化和文明的主要体现。
二、中国传统服饰衣领与领缘的发展及其文化
(一)衣领的发展演变与其文化特点
衣领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存在,其自身在服饰文化、礼仪文化方面都存在着较强的价值和意义,起到一个“总领衣体”的作用。自远古时期贯头衣之后,最早可以发现衣领形制的文物是距今约五千年的三星堆文明中青铜人像。这时候人像可以明显看出来身穿交领右衽,而相对高阶级的人像则形式十分丰富,领缘、衣身存在着大量的花纹,因此衣领在文化发展和阶级发展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改变。衣领是否存在装饰,有无领缘,是否带有花纹,开始成为一种区分阶级和场合的特征,成了文化和阶级的象征[3]。除此之外,中原地区的商朝时代也开始呈现了一定衣领方面的改变,贵族服饰开始有交领右衽和开襟的两种形式,而奴隶所穿服装则大多数以圆领为主。但不管是哪一种阶级,其自身衣领和领周领缘开始成了普遍形制,领缘的设定并没有阶级的分别。这就意味着这样的文化开始逐渐具备了普遍性,整体文化发展和变迁的过程中产生了社会性的影响,所起到的作用和价值相对较为广泛。而至周朝之后,开始出现了更加系统性的礼仪制度和服装规范,这样的形制特点等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程度改变,逐渐规定不同场合、不同阶级所穿面料、纹路、色彩和配饰也存在着一定差异,阶级差异开始更加明显,着重于强调长幼尊卑、高低贵贱,这样的情况对后世带来了很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了历朝历代统治阶级主要参考规范。各统治政权和统治阶级为了显示自身的正统地位也会去延续周朝开始设立的服饰制度,逐渐开始更加明确,用这样的方式来区分、区别彼此之间的差异。衣领开始成为阶级标志和文化、礼制、礼仪的标志。在秦汉时期衣领形制自身具备着一定相似之处,尤其汉代史书中已然将相关制度等情况正视进行了详细记载,其自身正统性和详细性就开始相对较为明显。一般统治者在重大仪式上礼服衣领都是曲领,上层官员贵族一般都是交领右衽,平民则内为斜门襟单边圆领,外衣则为交领右衽。除了衣领方面形制特点,整体在面料和装饰、宽窄等等都有着特异性要求,存在着统治阶级身份性象征,开始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而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方面的动荡进一步促使装饰、服饰发展开始具备了多样性,这个时期开始出现了左右衽同时存在的情况,尤其在西北游牧民族进入了中原地区之后,丰富了整体形制,让形制发生了很大程度改变。步入大一统的隋唐之后,尤其女子衣服衣领方面相对更具备特色,由原本交领到了低领,以交领深衣为主要官服转向了以圆领袍为主要官服,将胡服元素充分融入了文化以及形制中[4]。等到了宋朝之后就开始追求古朴、保守,一定程度上虽然继承了前唐时期的形制,但服饰开始逐渐走向了一个保守风格。蒙古族建立了元朝之后,开始逐渐改为交领右衽,这个时候云肩开始逐渐广泛起来,大多数都是与衣身相连成为一种领周装饰。伴随政权与历史发展之后,整体服装形式等特点也发生了很大程度改变,这一过程中物质逐渐丰富起来,衣服和衣领装饰也在原本功能性、艺术性基础上附带了阶级性、地位性,然后产生了民族特点,开始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漫长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其自身所代表的文化也相对各异,但作为一种服饰,其自身仍然与当时生产能力有着密切联系。一般从古到今看来,不管是汉族还是其他民族,交领形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从早期贯头衣到清末民初时期民间服饰,仍然还是使用着这样的形式。而这样形式产生和流行主要是与生产能力存在着一定联系。古代社会纺织技术都是相对较为有限的,能制作出的布匹幅宽也相对较小,因此采取交领形式则可以节省面料成本,缝合也相对较为简单。而伴随生产能力提高之后,领缘随之而来出现了,这一部分内容开始存在着较强的文化意义、艺术意义,尤其赋予了很多礼制意义,其自身适应性相对较强,也具备较为明显的价值和意义。
(二)领缘发展及文化因素
领缘并非是一定存在的,但其自身具备着一定特殊性,起到一个区别阶级的作用,具备装饰性、功能性和社会性,伴随历史发展和社会发展,该部分形式、含义也发生了很大程度改变。衣领是否存在领缘是一种最为直接的体现阶级差异和阶级不同的表现。对于特殊阶级群体来说,穿没有领缘的服装是可以替代死罪的,在这个时期衣领与人生存尊严,与同时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思想有着一定相似性,没有领缘就等同于杀头[5]。而如果不加边缘装饰,则一般被视为粗陋的代表,在此时期领缘开始成为一种文化性代表,成为一种尊严性代表。伴随历史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说明生产能力有所提高,人们阶级差异开始明显,并且除了日常生活以及基础物质需要,还需要有生存尊严的需求,在衣着方面有着更为特异性要求。而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领缘简朴或华丽与否,一定程度上也与自身家庭有着密切联系,甚至与家族有着密切关联,反应穿着者的精神面貌。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本装饰性物品赋予了十分强大的社会阶级标志,且更加具备艺术性,更是一种阶级、尊严等方面的体现,所起到的作用和价值十分突出。伴随政权变化和时展,其自身装饰也会受到历朝历代审美风格改变发生一定程度改变,特别是在物质相对较为丰富、文化交流和民族交流十分强大的唐代。领缘方面也开始受到了多民族文化融合影响,进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面料和图案,胡服中翻领等在唐代中原地区得到了一定流行[6]。除此之外,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领缘颜色、材料也具备着区分阶级和身份的作用,而这样的作用则伴随时展不断在加强,体现了特殊阶级性等综合特点。可以肯定的是,此类形式一般来说都是依附于衣领结构形制,而步入明代之后立领等形式则是一种平面转向立体的代表,同时其自身也体现出来了一个时代的特异性审美特征,不同民族风格、时期特点等情况也促使了整体领缘审美产生很大程度差异。就实际发展来说,传统服饰方面发生了很大程度改变,经历了是否存在领缘,用领缘颜色来区别阶级等级,以及用领缘来体现审美特征的三个阶段。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也是审美、艺术和文化的变迁,其自身背后所代表的文化等情况也存在着一定特异性,不同形制所代表审美、文化都存在着一定程度差异之处。尤其在历史变迁的过程中,民族色彩、艺术色彩和文化精神交杂之下产生了很大程度改变,让艺术特征等特点也存在很大不同之处,尤其在基本形制方面发生了很大程度改变,背后所代表的文化、精神、信仰以及礼仪也发生了很大程度不同之处,需要结合文化客观认识具体特点。
三、中国传统服饰衣领常见形制与背后的文化特征
(一)交领与直领
漫长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服装艺术也发生了很大改变,这样的改变离不开当时生产能力的支持和作用,同时其自身也产生了自身独特的特色性,尤其形制中所包括的交领和直领,是相对常见两种形制,产生相对较早,影响范围十分广泛[7]。交领主要指的是门襟交互的形式,也是最早被称之为“有领”的一种形制,其自身相对较为常见,同时演化过程中也具备着自身较强的鲜明特点,影响也相对较为广泛。这样的形式是古代帝王服装服饰中十分关键一部分内容,由于领上即首,对于臣民臣子来说目不能过帝王的领,则表示对于统治者的尊重。最早这样的记载可以追溯到《礼记》,表示天子为天下至尊,臣子目视不能超过衣领,表示对于帝王的尊重。除此之外,穿着交领也被认为为人正直、为人中正,附带着这样的文化寓意,这样的形制得到了大众群体的喜爱,尤其被历代文人雅客所推崇。这样的形式不管是在造型上还是在裁剪方面,都被赋予了礼仪、礼制精神,其自身的文化特异性十分明显。在诸多古文化书籍中记载,这样的形式被历朝历代的帝王所青睐,同时从出土文物中能够较为突出发现一个现象,很多平民也会穿着交领右衽衣服。这就意味着这一衣领结构其自身具备着较强的广泛性和普遍性,除了自身文化方面十分突出,普及性也相对较好一些。不断演变过程中,秦汉时期交领的领缘也就开始逐渐增宽,并采用斜纱拼接工艺适应人体结构需求和宽领缘造型需求,而衣领则主要随着前襟进行了一定延长,从而形成曲裾。不断发展过程中,虽然形制没有一个本质上的改变,却在一直创新,尤其采取了直拼方式之后,整体舒适性相对较强,且减少了面料浪费,满足礼制要求,同时也具备较强的包容性和多元化特点。交领形制伴随政权更迭发生了很大程度改变。秦汉时期上层社会衣领开始被加宽加大,从而彰显了统治者与众不同。至秦汉后期开始发生了一定转变,宽领缘穿着开始发生了一定改变,舍弃了斜纱宽领缘形制,尤其在魏晋之后逐渐开始走向了复古,开始恢复商周时期矩形剪裁方式。而唐宋交领一般注重工艺,后世元明时期则交领由两条三条面料拼接而成,增加装饰效果也消除了不适感。步入清朝开始剃发易服之后,虽然交领退出了政治舞台,但是在平民服装方面仍然有着一定应用,以至于后世现代佛教、道教服饰中,仍然能见到当时交领演化的影子,交领开始作为一种传统符号和宗教思想传承。可以肯定的是,交领所代表的文化包含了宗教,更是传统文化最具备标志的一种体现,以至于现代仍然可以见到交领的影子。直领也是一种常见的形式,其自身根据结构和剪裁方式可以分为狭义上的对襟直领和广义上直纱矩形领缘交领、方盘领,这些都可以是直领的范畴,一般广义和狭义方面对比只需要符合相关领缘裁剪方式就可以[8]。直领问世相对较晚一些,这与古代生产能力相对较为低下有着密切联系,一般早期社会生产能力低下,促使人们服装大多数都是以交领为主,穿着层叠相对较少,是为了防寒保暖的。而后期发展过程中,生产能力提高阶级分明之后,开襟穿着形式开始相对较多起来,对襟直领也就随之而来产生。这样的形式一般都是出现在古人的外衣中,尤其以宋代穿着和传播最为广泛一些,其自身严谨的造型和自由的穿着满足了审美取向,在结构上更加体现出来惜物爱物的思想。后世发展的过程中尤其关注此类形制的审美性、艺术性和精神性,体现威严的同时,也随性洒脱,将生产力低下情况下面料可用性发挥极致,与文化更是有着联系。
(二)圆领
圆领的发展至今学术界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争议之处,主要体现在于大部分学者认为圆领是少数民族服饰的标志之一,认为衣领是区分胡汉服饰的主要特征,但实际上汉民族服饰中的圆领并非是完全受到胡服影响,也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独立发展而形成的[9]。这样的形制以往认为在唐朝时期伴随少数民族文化融合之后产生,其实实际上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圆领也被称之为曲领、团领,交合方式可以分为斜襟、大襟、对襟,这样的形制在实际穿着过程中前襟十分平整,干净整洁,密封性相对较好,实用性价值和意义十分突出。而就目前圆领形制特点来说,其自身与交领一样属于传统服饰中出现较早的一类领型,最早在商代奴隶俑中就有出现,属于低等级人群典型穿着领型,而直至唐朝才被上流社会或是主流社会接纳成为一种新时期的时尚形式[10]。服饰形制自身与审美、政权等等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关联性相对较强一些,因此圆领走进人们视野时是唐朝,唐朝开始盛行一时,成为一种具备特色的服饰,代表着文化融合和多元文化。文化影响是一个双向的关系,以唐代为一个关键节点,唐朝之后不管是胡服圆领还是汉服圆领,都产生了一定程度改变,圆领领缘都相对较低一些,高圆领已然不适应时展。唐朝后期所出土胡人俑基本就没有立起的领缘,袖子也开始变宽,但是领侧系扣形式并没有改变,这样的融合可谓是巧夺天工,既是一种文化融合,又是一种民族文化融合,都体现在了衣领的形制上。至宋朝时期圆领基本继承了唐代基础,保留无立领缘的圆领大襟形制,开始广泛走向上流社会,成为朝服,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自此之后的官服基本全都是圆领形式,一直由元代到明代,都是受到宋朝影响而以圆领形制为官服[11]。清代时期我国政治和政权发生了很大改变,圆领大襟开始延续了满足服饰元素,没有领缘只有一道窄边,门襟则为厂字形,中后期也会附上一些假领和配饰,衬托出服饰的奢华感。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自身艺术形式和服饰特点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现代中式服装中也经常会采用大襟圆领元素,来体现出服饰的保守性。
(三)立领
立领是交领的一种立体化改变,自明朝时期开始蓬勃发展,开始由原有的平面性特点走向了立体性,不管是男性服饰还是女性服饰都有广泛的应用。立领可以更大面积包裹人体颈部皮肤,从而促使人体比例拉长,因此受到了当时审美的青睐,明代立领形成也奠定汉服立领表现形式,是传统衣领形制发展中最为关键一部分,更是历史发展的转折点[12]。至清朝之后,立领仍然得到了一个较好的发展和较为广泛的运用,立领大多数都是以圆角为多,领片自身都有一些图案装饰等等。其自身虽然得到了一定传承和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结构方面的差异之处、明代立领属于矩形结构,贴合性相对不好,形成了一定外翻性特点,而清朝则主要有了前领起翘,穿着更加合体,但结构上不能外翻。正因如此,翻领自明朝开始流行,而又在清朝消失,无疾而终,这样的情况初选大多数都是由于衣领结构所导致的,结构特点相对较为明显,产生的最终效果也存在着差异之处。除此之外,清初期立领大多数都是以假领为多,以这样形式佩戴在圆领袍服上,由于假领自身相对容易清洗,就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服饰使用寿命。假领子在冬季可以换为毛领,从而起到一个防寒保暖的作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自身在艺术性和亲民性方面也发生了一定改变,特别是在清代官服中,大多数都会配套一种有领座的立翻领假领。与之前翻领形式相比其自身造型相对较为特殊,保守严谨,内部还有硬衬,与现代男式衬衫领有着一定相似之处。
四、结语
如上所述,中国传统服饰衣领形制与文化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在不断变迁和变化的过程中,不同形制出现也标志着传统衣领发展的新变革,更是文化发展的新改变,其自身与时展的审美有着密切联系,也与既往时代人们的政权、生活和审美有着较为密切的实际性联系。
作者:陈佳瑜 郑丽莉 单位: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福建省服装行业技术开发基地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服装设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