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的抗战文化研究与传承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抗战文化研究与传承,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爱国主义教育的抗战文化研究与传承

摘要:自抗战胜利至今已经70余年,现代文化建设工作的不断发展,对抗战文化所进行的研究越来越多。在此背景下,针对中国传统文化、“五四”新文化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文化有着密切关系的抗战文化,如何理解其核心内涵,成了当前发扬抗战文化的关键。对此,文章结合抗战文化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抗战文化的核心价值详细阐述了发扬抗战文化的具体方法,旨在给予广大文化工作者可行的帮助和指导,并最终促进抗战文化的发扬和继承。

关键词:抗战文化;核心价值;文化内容;文化传承;爱国主义

“文化”一词,众说纷纭,而“抗战文化”一直以来文化界的解读都有所不同,其中,从文化角度来看,抗战文化可以是涵盖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的抗战精神结晶,同时也可以是集国统区文化、抗日民主根据地文化、沦陷区文化为一体的文化共同体。简言之,抗战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主义主题,因此,对抗战文化进行深度解读,符合传统文化精神继承的具体要求,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主要内容,值得大家给予足够重视。

1抗战文化的核心价值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以来,关于中国为何能够在8年抗战中取得胜利所进行的讨论从未停止,而就笔者拙见,文化的统一以及精神的统一是引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最根本的原因。一方面,在抗战时期,民族团结力量得到空前激发,无论是“918”的炮声还是台儿庄的血战,爱国主义行为一直在中华大地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使得人们的民族自信得到充分激发,进而形成了较强的爱国主义文化;另一方面,在抗战过程中,以民众自主成立抗日义勇军、学生游行、公众抵制日货为主的全民参与抗战行为成了抗战文化的最佳体现,再加上抗日报刊的积极宣传,使得全国上下形成了较强的爱国文化氛围,最终直接促进了抗战的胜利。(2)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集体主义精神。在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尚存在分歧,而之所以两党可以精诚合作,不断为抗战胜利贡献自身力量,与国内团结的文化氛围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在“918”事变后,国内敏感的文化工作者积极走出书斋,以推广抗日文化为己任,不断在抗战过程中承担着多方抗日力量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其中,包括《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在内的多个抗日作品不仅体现了文人墨客的抗日情怀,更是直接传递了充足的抗战精神,进而在团结抗战力量、感染民众思想等诸多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另一方面,在抗战过程中,由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形成,这使得团结共进的集体主义精神深入人心,此外在此过程中,以百团大战为主的联合抗战行动不仅代表着大敌当前、同仇敌忾的抗战原则,同时也标志着集体主义精神在抗战胜利中的重要作用。(3)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从抗战爆发到抗战结束,长达8年的抗战过程中涌现了大量的英雄人物,其中,数据统计,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共计伤亡3500多万人,这足以说明中国在这场战争中所付出的巨大牺牲。此外,无论是勇于牺牲的英雄气概还是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老一辈抗战人为我们留下的抗战精神始终是当代人所需要不断传承的重要文化结晶,而之所以中华民族能够在艰苦的抗战过程中迸发优秀的英雄文化,与中国一直以来推行的民族英雄思想有关,因此,对抗战英雄主义精神进行剖析,实则是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英雄文化的一个过程,同样需要当代人的重视和认可。

2抗战文化的主要内容

(1)道义文化。在抗日文化中,道义文化始终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从政治角度上来看,抗日战争实则是一场典型的反抗外来侵略战争,因此,所谓的道义文化,其最大的体现而归于同志所说的“我们的战争是神圣的、正义的,是进步的、求和平的”。换言之,在抗战过程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而之所以抗战能够获取最终胜利,与中国一直推崇的道义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尤其是道义文化中所提倡的包容性,使得中国可以团结一切抗战力量,并最终成为抗战胜利的直接导因。(2)抗争文化。古往今来,弱者反抗强者,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意志的最好体现,其中,正所谓“用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永不妥协、坚持抗争始终是抗战时期抗战文化的核心内容。例如,在面对日本侵略者的侵略时,老一辈共产党人始终走在挽救民族危亡的第一线,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较为科学的抗争论点,给人们的思想指明了道路,同时也在抗争过程中坚持奋斗,身先士卒,用惨烈的牺牲换取了中华人民的切实利益,最终在抗争文化的引导下获取了抗战的胜利。(3)结盟文化。在抗战过程中,“求同存异”的结盟文化同样十分重要。其中,从事实来讲,想要战胜军事实力、经济实力均远超于中国的日本侵略者,单凭中国自身并不足以实现,因此,中国共产党早在1934年4月便开始着手于构建联合抗日战线,借此一方面于联合国际抗日力量等诸多方面发挥了较大导向作用,另一方面也在结盟文化引导下成功构建了集中立国家为一体的世界反法西斯共同体,进而确保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

3抗战文化的发扬方法

(1)加强团结,形成爱国统一战线。在抗战过程中,包括集体主义精神在内的抗战文化已经明确指出了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主要开展前提。因此,现阶段国家需进一步团结14亿人口,依托于更加有效且科学的政府决策不断保障基层人民的切实利益,使其能够进一步明确自身价值作用,积极在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贡献力量。同时,要精诚团结,积极与各党派民主人士进行沟通,了解基层百姓的切实生活需求,最终在团结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多个社会阶层的过程中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和谐进行。(2)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进程。在抗战文化中,结盟文化始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所谓结盟文化,其不仅代表着战争时期和平国家、维护和平的共同意愿,同时也标志着现代社会各个国家协同发展的相同目标。因此,在现代经济建设过程中,党和国家要始终坚持“求同存异”的外交思想,积极与其他国家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以经济沟通带动政治协作,最终在对外开放政策引导下实现国家经济建设工作的可持续和谐发展。同时,基于当前市场经济明显存在的结构不合理问题,应进一步加快国内企业扶持力度,以抗战结盟文化为导向,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整合,在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快现代经济文化建设工作的全面进步。(3)坚持奋斗,弘扬艰苦抗争文化。基于抗战时期重要的抗争文化,党和国家应始终秉承艰苦创业的“延安精神”,立足实际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其中,要处理好政府与人民间的关系,积极了解人民的生活需求,以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以扩大经济生产为核心,在做好反腐倡廉工作的同时不断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使其能够在社会主义建设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模范带动作用,最终促进整个经济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与和谐进步。此外,要进一步拓宽政府服务内容,以更加系统的政府沟通机制不断拓宽基层百姓的参政平台,进而在体现政府工作“民主性”的过程中有效提高政府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4)转变思路,发挥文化品牌效应。在抗战文化中,无论是爱国主义精神还是英雄主义精神,其依旧在现代社会中同样适用,例如,包括郭明义在内的平民英雄早已得到当代人们的认可和传颂,因此,各地区应积极转变自身文化建设思路,以抗战文化为基础带动地方品牌效应提高,最终促进经济文化建设工作的协同发展。其中,要大力发展地方抗战文化,依托于英雄故事构建浓郁的抗战文化氛围,以文化建设带动旅游环境构建,最终积淀地方人文,并促进地方旅游业的全面进步。同时,政府要发挥政策导向价值,不断加强舆论宣传,积极借助现代新媒体工具提高民众抗战文化意识,使其充分了解抗战英雄故事并成为抗战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5)加强教育,提高现代学生认识。在抗战过程中,以学生“五四文化”为代表的抗战参与文化始终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因此,于现代社会,国家应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思想培养带动社会思想进步,最终促进人民群众抗战精神的全面提高。其中,应给予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高度重视,不断为当代学生营造健康的思想政治环境,在确保其能力提高成为新一代国家事业建设者的过程中逐步深化其思想意识,最终有效使其成为抗战文化的传承人和发扬人,并促进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持续发展。同时,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应尽可能多的开展文化传承活动,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文化继承能效,进而在耳濡目染中提高当代学生的文化意识。(6)推陈出新,实现多元文化发展。近年来,基于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时代的不断进步,原本抗战文化中强调的抗争文化已经离我们距离较远,但是,之所以抗战文化依旧需要传承和发扬,是因为现代抗战文化的内涵更加多样。其中,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进步,尤其是长城、故宫等知名建筑及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保护名录,使得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振奋越来越成为现代抗战文化的重要体现。因此,对于现代文化工作者来说,其应在原有抗战文化基础上,不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积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积累文化力量,以文化带动社会发展,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长远进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结语

综上所述,该文基于抗战文化,详细阐述了抗战文化的核心内容和具体内涵,同时也指出了抗战文化的现实意义和发扬方法。其中,面对抗战文化给当代民众留下的丰富文化遗产,党和国家只有进一步坚持奋斗,以抗战文化为导向不断提高国家建设水平,才能有效发挥抗战文化的现实意义,才能促进抗战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宋泉,刘文军.非常态社会环境下的媒介研究———基于抗战时期桂林文化供应社特殊历史现象的思考[M].桂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李登高.抗战题材电视剧对抗战文化记忆建构的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8.

[3]宁波.抗战时期大学知识分子关于抗战建国的思考[D].长春:吉林大学,2017.

[4]陈瑜.文化抗战的回顾与思考[J].艺术评论,2015(10):6.

作者:韩瑾 庄岚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