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建筑人居文化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商业建筑人居文化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商业建筑人居文化研究

[摘要]成都市为了解决当下许多城市问题,正在全力建设城市人居环境,而人居文化思想在现代建筑中的体现是对城市人居建设以及文化最好的诠释与延续之一,纵观当下大量出现的现代化商业建筑或街区,其形态与构建往往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承载。本论文以人居环境中的人居文化理论为基础,结合成都市沙湾路的茶室设计成果,将研究集中在环境与建筑的空间处理、形态、构筑等方面,试图以此为切入点研究人居文化在现代化商业建筑中的融入、延伸。

[关键词]人居文化;人居环境;茶室设计;商业建筑

1引言

为了解决城市环境等问题,国内城市都在提倡人居环境的建设,大量前沿科技技术被运用于城市公共空间、建筑空间的建设中。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正如同生产线上的产品一般被批量化的快速产出。以成都为例,在城市中心商业圈,商业综合体以及办公写字楼以快餐式的设计拔地而起,千篇一律的建筑外观以及内部空间使得城市的人居文化慢慢丧失。面对这一现象,学者们也在这方面做了一定的研究,如西方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将“文脉主义”、“地域性主义”运用于建筑[1];法国建筑师波丹在中西人居文化交流论坛上提出建筑的装饰风格可作为参考借鉴,但建筑空间布局则必须以当地人居文化为本进行设计[2];吴良镛院士在参加人居历史与文化论坛时提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在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创造全球优秀文化的同时,对本土文化要有文化自觉的意识、文化自尊的态度以及文化自强的精神[3];日本建筑师隈研吾在北京茶室的设计中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很好的运用;此外许多历史街区的保护设计上也有对人居文化的研究,如成都的宽窄巷子(图1)、太古里等。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建筑的人居文化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这些研究少有系统化的理论分析,大部分从单一的层面对环境、空间与文化进行探讨。本文从成都市沙湾路的茶室设计出发,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建筑场所、建筑布局、建筑材料、建筑构建和建筑空间这五点要素入手,更全面的研究人居文化如何在现代化商业建筑中融合与延伸。

2概念解析

2.1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是人类工作劳动、生活起居、休憩游乐的空间场所。人居环境学科是以包括乡村、城镇等在内的所有聚居形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把聚居行为看作一个整体,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其目的是要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建设人类理想聚居环境[4]。吴良镛院士曾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中提出很多关于城市设计的类似概念。他提到城市经济、技术发展的同时应该强调文化发展,文化环境是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5],本文即是在此基础上对其中的文化环境进行研究。

2.2人居文化

“人居文化”一词最初用以形容中国传统建筑或人们聚落的居住环境及文化特征,从建筑文化史角度看,建筑个体存在以下几点特色:大屋顶、屋架、立柱、斗拱、墙壁、门窗、砖瓦、栏杆、台基、铺地与室内装修等[6]。此外中国传统建筑受东方哲学理论“物我为一”(道家)、“天人合一”(儒家)等影响,这种思想体现在传统建筑的各个层面[7]。所以便有了“以山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8]一说。以建筑而言,建筑设计的前提条件取决于环境因素,在建筑上应该充分体现自身及环境所蕴含的人居文化。如今,人居文化在部分城市建设、住宅规划设计上得以体现,在居住空间及活动空间的设计上,人们也开始关注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特色。然而在当下的商业建筑设计上,缺乏将传统思想融于其中的优秀作品。

2.3现代建筑人居文化

为了更好的将人居文化在现代建筑中得以体现,不仅要关注对传统建筑的保留,还应该考究如何将人居文化与现代化的技术、设计理念相融合。例如建筑的门窗设计,可以采用传统建筑带有雕饰的门窗,在选材时选择表面做过处理的木材或者其他现代化的材料,这样既拥有了传统建筑优美典雅的门窗形制,又改变了传统建筑材料易损坏的缺点,这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设计,也是文化的载体。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建筑评论家詹克斯在《后现代建筑的语言》中提到西方后现代主义对文脉主义的解释,他认为个性化+都市化=文脉主义。[9]这里的“文脉主义”不仅指出文化要素需要建筑个体与城市相结合还指出建筑要反映特定的时空观并且要与环境有机结合,考虑传统文化的沿袭性,建筑应该符合城市社会需求但也要有自己的特色[10]。詹克斯书中所言与人居文化在建筑中的融合有异曲同工之处,建筑的发展也证实,全世界的建筑都在摒弃纯粹的功能主义,用后现代主义思潮冲击整个建筑界并延续至今,从侧面体现出纯粹的功能主义应被淘汰,人们在现代建筑中更多的需求是文化、精神层面上的享受。现代建筑的人居文化应该充分结合城市特色与城市文化发展来进行解读,不能片面看待建筑个体的发展。在环境行为学国际研讨会上,重庆大学教授卢峰认为城市自身应该具有可识别性,例如重庆的解放碑商业区域与洪崖洞(图2)的商业区域进行比较。解放碑作为重庆市的地标式广场、商业空间,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但从城市的可识别性来说,洪崖洞更能使人们意识到重庆的特色。这是因为洪崖洞从建筑的形式上采用了重庆地区极具特色的吊脚楼式传统民居,并且用现代的设计手法与技术将建筑建于地形十分复杂的悬崖边,这种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结合给人很深的印象,所以很多人会在看见洪崖洞的第一时间反应过来这是重庆。反观成都,重要的文化地标性商业街区不在少数,宽窄巷子、文殊院等等,但它们并没有使成都具有一定的可识别性。这是因为建筑过多的商业化设计而忽略了人居文化在建筑与城市中的关系。而吴良镛院士在城市人居环境对于文化环境建设中所提到的建筑“独创性”与卢峰教授所说的“可识别性”在理念上不谋而合。所以城市人居环境整体的建设与建筑中的人居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3从成都市沙湾路茶室设计看人居文化

3.1成都人居文化

成都人居文化可以解释为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片区独有文化,在建筑上最直接的体现是川西民居(图3)的形象。与传统人居文化思想一样,讲究天人合一的理念。用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材以传统的建筑材料木、石灰、青砖、青瓦为主,屋顶多以坡屋顶为主。在材料的选择上就十分节约资源,注重环境的协调[11]。这是具有显著特色的传统建筑,它承载了许多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从建筑的角度来说很好的诠释了成都地区的人居文化。除此之外,以传统的思想观念来看,成都的地方的文化特色还包括了饮食、历史名人的记载和城市本身的地理环境因素等,这些特点一起构筑了成都的人居文化。以茶室设计为例,文化的根源来自成都市经久流传的茶文化(图4)。成都的茶文化无论是在文化沉淀,还是民众基础上,一直处在相当高的水准。老成都上世纪40年代拥有60多万人口,这其中有近12万老成都人都是名副其实的“茶客”。在民国时期甚至更早,成都的大街小巷就有了各类老式茶馆[12],所以茶文化可以算是成都本土文化中最重要也是最具特色之一的文化。成都当下不缺乏现代化的商业街和各式茶室,例如宽窄巷子就存在了许多的茶室或咖啡厅,宽窄巷子在建筑形式和建筑材料的设计上极具文化气息,是对成都民国文化的一种拓展,但它们的设计还是具有过多的商业特色,大面积的落地窗及过多的金属构件对街区的装饰,使宽窄巷子在建筑个体上对文化进行了延伸,缺乏在整个场所或者环境上做到“独创性”的特色,而商业建筑的设计离不开对“场所精神”研究。

3.2人居文化在茶室设计中的体现

3.2.1在场地环境的中体现

本次研究中选址在沙湾路,背靠的是流经成都市区的府河,这样基本能确定建筑的观景面。府河有着它本身带有的历史文化,曾经作为成都的水运必经水域,对它的利用也变得至关重要。现场的情况是无坡地,视野十分开阔但是场地内缺少植被。因此采用尽量低的楼层,在场地内大量种植植被。因为人的视觉在离建筑20米至30米时可以识别建筑个体,留出这个距离并尽量以54度的观赏角度[13]布置集散空间可以营造一种曲径通幽、绿色环绕的氛围(图5)。这样正好是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高度融合的一种体现。剩下的临水场地又做的较为开敞、这样给人最好最开阔的视野。

3.2.2在建筑布局中的体现

在布局(图6)上,主要以传统的院落形式为主要结构。在这个基础上,将不同的建筑单体、室外梯段、建筑外部构件等进行围合形成多个院落(图7)。这样打破了传统的合院形制,使院落具有变化性,更加灵活。将围合封闭的地方开口给以其活力,并且依靠不同的层高,不同构件的使用,对观景面产生起伏变化的效果。既运用传统民居的院落组织,又采用多变的道路流线穿梭于不同的院落之中,潜移默化的将传统文化置于其中。

3.2.3在建筑材料中的体现

在材料的选用上,采用成都民国时期民居的特点即青砖、青瓦(图8)的使用,在此基础上加入木质材料的构件及玻璃、混凝土等。尽量避开传统民居大量砖墙围合的特点也避开过多的现代化材料对它的构建,目的在于既要表达建筑上现代化的时代观,也要充分延续传统文化在其中。当然,建筑的材料选择有一个主次,传统的建筑材料为主,而构件方面的材料则为辅。

3.2.4在建筑构建中的体现

在吴冠中画家的绘画(图9)中,水墨画下的江南民居有一个特点,画中建筑总是表现的很零星,有时只有一段山墙有时只有一个远景,只有不同的景物片段加以承托,却总能表现出建筑的唯美。这可能是吴冠中画中所体现的一种精神,一种潜在只能意会的精神,用片段、灵活的实体来完整的表达江南民居之风。所以在茶室的研究中,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也应该有一种精神,可以解读为建筑的文化符号,而传统建筑中的文化符号是不可或缺的屋顶,设计的中心思想从此而来,于是才有了不同形式的坡屋顶构建于茶室之上,在尺度与坡度统一的情况下,通过现代材料的构件来支撑,再采用不同的搭接方式而形成变化。

3.2.5在建筑空间中的体现

隈研吾在北京茶室(图10)的外观运用了大量的传统民居要素,坡顶嵌套建筑实体的设计极具特色,采用了大量现代化的透光砖来构成它的立面,使传统元素与现代化元素几乎发挥到了极致,它的内部空间设计十分具有震撼力,有序排列高低不同的吊顶与纯白色的背景元素融于一体,简单的一个矩形空间内只摆了一副茶几和几个坐垫,而最具特色的是没有窗户的窗洞,视线可以直接通过故宫宫殿的屋顶。北京茶室的空间对视线、光线的通透处理为使用者展现了一幅中国传统建筑的画卷。所以在本次研究中,很多的空间没有做封闭的围合(图11),而是采用构件、通透的片墙来进行分隔;将构件处于不同位置,完整的平面被分隔成多变的空间而不使用大量的封闭实墙,以达到良好的通透度来观赏府河景色感受成都的历史风貌文化。在院落的室外空间也用不同的室外平台及梯段分隔,使得使用者可以从任何一个流线到达不同的空间。通透设计是为了良好的展现文化景观以及建筑本身的特点,当使用者置身其中的任一空间时都可以看见传统文化带给建筑的影响,同时潜意识的去感受成都的人居文化。

4结论

成都如今被认为是我国宜居城市之一,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人口迅速膨胀,流动人口急剧增加,被许多人赞誉“最适合居住”的城市环境,正面临着严峻挑战[14]。成都市近几年不仅环境质量逐渐下降,城市的文化特色也随着发展在慢慢流逝。在本次茶室设计中为了解决商业建筑中人居文化的融入,采用了各种处理方式,在对五点要素的设计解析中,可以体现出人居文化与商业建筑的共存是可行的。在现代商业建筑中应该全面的体现人居文化,不能单一、片面的对其中一点进行传统化的改造或是强加以文化色彩。在霍华德针对工业化城市出现的问题后提出花园城市理论;赖特提出与环境相结合的有机建筑;以阿尔托为首的一大批地域化倾向建筑师的出现;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延续等,完全可以看到人居文化在建筑中的融合是建立在大量著名建筑师、规划师等的经验总结上,这也是对他们理论的延续。在未来的商业建筑、商业街区的设计中应该更加注重人们对精神、文化层面上的需求,以此在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上将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而建筑设计更应该有一种理念,如同隈研吾笔下的德国建筑师淘特所说,要用这样的建筑营造出超越现实主义的东西。

作者:刘诗答 指导老师 刘燕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