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民俗文化探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体育民俗文化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体育民俗文化探究

摘要:体育民俗是不同地区结合当地的地域特征、文化特征和人文精神等综合因素产生的一种带有体育运动的民俗习惯。文中,采用文献综述法和数据统计法,结合浙江当前的社会发展程度和人文风俗特征,从海洋、山川和丘陵盆地为地理划分依据,分别研究浙江省境内不同城市和地区之间的体育民俗特征。

关键词:体育;民俗;浙江;文化

1研究背景和方法

就浙江而言,在古代,以钱塘江为界,分为“浙西”、“浙东”,今宁(甬)绍、台温、金丽衢地区均属“浙东”地区,即宁波、绍兴、台州、温州,金华、丽水、衢州、嘉兴等地区。狭义上的浙东地区包括宁波和舟山。浙江文化的分异实质上是吴越文化的分异。远古吴、越文化的差异性的形成,取决于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与自然生态的相异。这个巨大的因素在此后的漫长历史长河里,不仅使吴越两地的地域分界始终存在,而且也一直影响着两地的民俗文化,使得浙江各地如今依旧保持着其自身独有的体育民俗。本文中,为了研究浙江境内带有特色的体育民俗,笔者将采取文献描述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对浙江将的海洋体育民俗、山地体育民俗和丘陵体育民俗等进行分析,从而深入了解浙江的体育民俗,以及相关活动的开展情况和文化意义。

2浙江的地理和体育概况

2.1地理位置和资源

浙江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其省会是杭州。浙江是典型的水乡之地,境内遍布河流,其中以钱塘江最为出名。由于钱塘江的蜿蜒曲折,在古时候称之为“折江”,后写作浙江。浙江的地理位置优越,地处东部沿海的长江三角洲,与其相邻的省份为福建、安徽和江西。虽然浙江的地理优越,但是仅10.55万km2的面积是中国最小的省份之一。浙江省的地貌较为复杂,东南方向以海洋丘陵山地为主,北边是以内陆水乡为主,根据地域环境的不同,浙江的体育活动呈现出了地方特色。以宁波、舟山等地为代表的浙东地区具有鲜明的海洋特色,因此形成了海滩拉船、沙滩障碍接力等具有海洋海岛特色的民俗体育;以温州和台州等地为代表的浙西南地区具有海洋与山地二者相结合的特点,因此形成了锯木拉力赛、挑粮接力赛等具有山区特色的民俗体育;以湖州和嘉兴为代表的浙北地区河流与湖泊十分发达,因此形成了锯竹接力、飞舟竞渡等具有竹乡和水乡特色的传统活动。

2.2体育民俗特征

民俗体育是民族传统体育,民间体育,传统体育和民族体育的统一代替[1]。具有集体性、模式性、传统性、生活化的特征,它既是一种体育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文化。同时,民俗体育它本身也是一个种、属、类、目结构庞大的综合系统。浙江是西方近代体育传人中国较早的省份之一,作为人类文明产物的体育,有不少项目起源于浙江。南宋建都后,浙江出现划龙舟、摔跤等盛大的体育竞赛和弄潮表演,活动场所都比较讲究。明清两代,武术和围棋在浙江特别盛行。19世纪中叶,西方近代体育开始在沿海一带传播。一些民主革命家和有识之士如徐锡麟、陶成章、秋瑾等,就从强种救国的基点提倡、注重体育,他们创办和主持的绍兴体育会和大通师范学堂体操科,开创了中国近代办体育社团和体育学校之先河。研究中,笔者询问和走访了身边50位浙江本地人士,采用电话访问法和面谈法,通过不同人群使用个案调查法和抽样调查法,全面了解事物的详细资料数据,具体分析结果如下。从表1中可见,大部分浙江人对于本身的民俗体育具有相当的认知。然而,针对带有高度地域特色的项目的了解相对欠缺,例如舟山仅有的摇橹和导引等项目。整体上而言,这些民俗体育是深入人们生活的,即便并非是人人都参与,其影响力和知名度也是不可小觑的。由此可见,体育民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瑰宝。它给民俗体育注入现代性、创新性内容,是使民俗体育走向繁荣与持续发展的根本思路[2]。任何一项民俗体育活动的萌芽和成长,都是顺应其诞生地区社会现实的政治、经济和教育发展的需要,符合该地区相当数量人们的信仰、风尚习俗、观念、情趣和生活方式的特点。

3浙江体育民俗文化分类

3.1典型的水乡体育民俗

温暖舒适、雨水充沛是水乡的最大特色,其中嘉兴最为突出。原始的民俗倾向于用粗放有力的动作舞蹈抒发内心的喜悦之情。同时舞蹈作为体育运动的的重要形式,也是有愉悦身心、强身健体的作用。水乡主要体育民俗包括调龙灯、龙舟竞渡、打水漂、风筝、踢瓦等。笔者也询问了和走访了身边50位嘉兴本地人士,采用访谈法和观察法,根据嘉兴当地人对民俗参与度的研究,按照要访谈的内容提纲进行提问访谈,通过重点访谈进行系统有计划的调查,全面了解事物的详细资料数据,在50位水乡百姓走访过程中总结出以下数据。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嘉兴人民参加调龙灯和龙舟竞渡的活动占比较多。结合江南水乡的文化背景和优越的地理环境,观察得出人们的活动方式都是和水有紧密的关系。体育活动作为一个社会现象,都是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是为了增加人们生活的内容和趣味。此外,调龙灯是在江南一带最受欢迎的体育民俗。相传明代嘉靖年间嘉兴官员被诬陷而弃官回家,人们就以龙灯来祈求太平。龙灯中最早有特色的便是嘉兴平湖的“网龙”。“网龙”的头用箩筐代表,身子用渔网绳子来代替,以及“龙”身上所有的部位都采用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材料,舞龙过程姿势变化多样,使整个活动过程更具有观赏性、趣味性和表演性。在过去人们都会“雨水”过后在平湖开始舞龙捕鱼,现在随着时展,舞龙过程中用到的工具也规范化地变为一套,成为一项完整的民俗体育运动。

3.2东部的海洋体育民俗

海岛渔村民俗体育活动的产生和渔民的海洋活动是分不开的,渔民长时间在寒风中远航,为了寻消遣便想出一些游戏打发时间[3],逐渐便发展成了体育项目。舟山地区开展海洋体育文化活动尤其多,会定期举办民间民俗体育大会,这类活动具有鲜明的海洋特色。舟山群岛海洋民俗体育主要表现形式有海上类民俗体育、船上类民俗体育、滨海类民俗体育和海岛民间乐舞类[4]。在此,笔者查阅相关的材料,采用社会调查法和文献法,根据舟山人民的经济环境和文化背景,参考舟山传统民俗文献传承说明书籍,从中选取了信息,并询问一定数量的舟山当地人,就舟山从2015年1月-2017年6月的相关民俗体育开展情况作出次数统计,以此辨析的海洋民俗体育项目在舟山的受欢迎程度和受重视程度。从表3中可见,舟山举办的最多的体育项目为潜水、划船、游泳和捕鱼。这也证明舟山的主要体育项目和当地的水文化和地域息息相关。此外,从表3中可见部分项目虽然属于区域性体育民俗,但是开展的比例并不高,例如帆板、缆绳抛准和摇橹等,这说明部分区域性体育民俗也面临着逐渐被淡漠的情况。这些项目是是舟山地区传承海岛传统民俗文化,发展海洋生态旅游,丰富渔文化内涵的实践,是都市人一个回归自然、体验超越自我的最好选择。这样的比赛很接地气,深受老百姓喜爱。这些比赛项目老百姓很容易学,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娱乐身心,应该多举办这样的比赛,多让老百姓参与,这是观看不少民俗体育比赛的健身爱好者马先生的话,说出了不少健身爱好者的心声。这种以体育和生产技能相结合的体育活动给渔民增添了无穷的乐趣,诠释民俗体育文化魅力,同时也体现了舟山地区浓重的海洋体育文化特色。

3.3西部的山地体育民俗

随着从传统到现代的社会转型,衢州的生存环境和价值观念也在转变,民俗体育赖以生存的问话题让也发生了改变[5]。民俗体育赖以生存的问话题让也发生了改变。浙江的衢州人民利用其环境的特殊,进而转换其方式,将带有山地特色的体育项目发展得十分出色。山地体育民俗中,以龙游庙下乡的登山赛、龙游石窟景区的健身走和彤弓洪拳,以及跳长绳、嗒嗒球比赛等最为出名,这些被富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体育民俗项目大大地提高了龙游的知名度。此外,龙游县提出以“经营城市”为理念,通过将活动作为介质,提出了把体育作为“推销龙游最好的载体”,以“探索石窟秘迹,观看洪拳表演,亲近大自然,体验民俗乐趣”为目的,极大力度地参与体育,为打造龙游文化作出贡献。根据笔者的对衢州本地人民的询问和了解,采用实地考察法和访谈法,通过相同比例的人群按照衢州区域分布进行实地考察式的访谈,采用标准和严格化按照访谈提纲进行提问观察,表4中所示为衢州人民对彤弓洪拳、跳长绳、嗒嗒球和赛龙舟的认知程度。从表4中可见,衢州当地人民对于本地的体育民俗具有较高的认知度,其认知程度至少有78%。同时,当地在结合其地理地貌的同时,不断发展相关的民俗体育,从而丰富了地域文化,将原本受限的条件转变为优势。此外,龙游也承办全国性大赛,它投资了100多万元的灵山江橡皮坝,还举办全国龙舟邀请赛,进而开发农村民俗特色的体育旅游。根据笔者的调查研究,笔者发现绝大数的民俗活动或者是体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农耕经济社会下的产物,浙江西部地区自古都是以生产农业为主,而大自然的力量往往可以摧毁大量的农作物,农业生产一般都难以逃过自然灾害的洗礼,在历史各个时段都会有天灾等发生,并且在古代,人们的认知里就是把龙视为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奇之物。在西部很多地区,舞龙是其人民最喜爱的民俗活动之一,他们经常用舞龙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正所谓久旱不雨时,便舞龙祈雨;有的地方插完秧,舞龙驱虫。

3.4丘陵盆地体育民俗

浙江丘陵盆地地区是汉族的主要聚居区,受各地移民文化的影响,各地民俗体育文化交汇于此,体育民俗内容极为丰富。针对部分体育项目,笔者分别询问了50个当地居民,采用文献法和观察法,根据当地人民的经济环境和文化背景,参考当地传统民俗文献传承说明书籍,从中选取了信息,并询问一定数量的当地人,以此了解人们对这些项目的知名度。如表5中所示为当地常见的一些体育民俗。根据比例,人们对高跷、斗牛和山地摩托的认知程度最高,分别达到了100%、68%和86%。由此可见,这些传统的带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民俗仍旧具有其存在的空间。此外,丽水市具有著名景点“畲乡之窗”,畲族是古老的民族,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长期居住在较为封闭的地理条件下,畲族人民创造累积了许多适宜于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传统体育民俗。畲族传统体育项目也具有健身性、娱乐性、竞技性和观赏性[6]。畲族传统体育项目繁多、内容丰富,其中就有打尺寸、踩石磉、蹴球、稳凳、抄杠、腹顶棍、射弩等体育项目,由于在众多的节日中,畲族人民皆会歌舞事神娱人之俗,拥有一股狂欢而热烈的氛围,这些既带有浓厚的民族性、又不失激烈的经济性体育项目。畲族人民在生活中与外界接触极少,并且大多聚居于偏远的山区一角,所以畲族民俗体育活动仍旧保留着其古老的传统面貌,鲜为人知。在历史上,在大山中生活着大多数的畲族人民,靠务农为生。然而野兽经常出没在大山中,其中最多的皆为野猪,为了防止野猪等野生动物对农作物的破坏力和威胁力,于是驱赶野猪便是畲族人民最重要的日常活动,以此来防止农作物的危险来源。而这些传统的体育项目至今在畲族人民中保留并给这里的人民群众带来了无尽的乐趣和对强身健体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此外,浙江主要水系瓯江发源于丽水,在历史变迁中有着自身的独特文化,丽水下属的缙云县,是丽水经济强县。罗汉自古就有一说法是神通广大的化身,缙云人民十分崇拜他,故人民称其习武之人为“罗汉”,称习武的团队为“罗汉班”,并延伸了一项独特的民俗体育项目“迎罗汉”。迎罗汉变成缙云乡村的一个传统节庆活动。表演者身穿当地地方戏服,体现出古朴的风貌[7],为祈求每年的风调雨顺、年年有余、天下太平,这项民俗活动都会在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庙宇开光时进行,热闹非凡,具有较高艺术观赏和历史文化价值。

4体育民俗的相互影响和未来发展

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将各地体育民俗相互交融,取长补短,发展出了多样化的民俗体育。随着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不算提升,浙江省作为我国的强省,在发展文化方面也在不断努力。随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地之间的相互交流,各区域之间的民俗体育也随之相互影响。例如,原本只在浙西山地区域举行的拉力赛或者越野跑等,也逐渐出现在宁波、温州和嘉兴等自然山林中。此外,为了能发展本地体育民俗文化,政府甚至采用人工建造的方式为民俗体育的发展提供场地。这种相互间的交流和融合,使得民俗体育的地域特征不再明显,也极大地加快了民俗体育的发展。民俗体育具有健身性、民族性、群众性、趣味性和教育性。全民健身政策在国家的领导下进行。因为现代的健身费用的高昂和人均器材的不足导致全民健身的标准远远不能够达标,而民俗体育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形式多样、操作性强并且取材方便,充分体现了其经济实用的价值优势,同时还可以减轻国家对体育项目的投资。不同民俗体育之间还可以交流沟通,用民俗体育作为中间媒介,加强不同地域的沟通和合作,对促进两地经济和文化上的发展起了到很好的作用。民俗体育活动是该地区在长时间传承和变迁中逐渐形成,是该地区乃至中国的宝贵传统文化财富,具有很强的民俗传播意义。通过分析民俗体育的特性,学习民俗体育所存在的文化内涵和知识背景,对社会发展和人文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下国家对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越来越重视,而部分民俗体育属于该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有利于民俗体育的传承。教育领域,义务教育阶段在授课过程中民俗文化活动的形式内容介绍,传媒领域,公共区域进行民俗文化的传播宣传等。在大环境的推动力下,相信在未来,民俗文化会被更多地传承。

5总结

体育民俗作为一种带有明显地理特征的产物,它所包含是人们的日常风俗、活动方式和地域文化。浙江境内,体育民俗根据地域的不同分为海洋体育民俗、山地体育民俗和丘陵体育民俗等。每个地区都结合它本身的地域特征发展出属于自身的体育运动项目。随着文化的发展,近些年,各地的体育民俗相互间也相互影响,促进了彼此的发展。此外,由于当代年轻人对民俗的淡漠,这些体育民俗也存在着消亡的危险。因此,相关政府机构应当对优良的体育民俗进行保护和发展,让多样化的体育民俗继续存活下去。

参考文献

[1]詹祥粉.民俗体育概念及其特征探析[J].武术研究,2013,10(12):99-101.

[2]李艳茹,汪普健,张黎.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及其资源的开发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7):88-91.

[3]张同宽.浙江海岛渔村民俗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J].体育学刊,2008,15(4):107-109.

[4]张同宽.舟山群岛海洋民俗体育文化探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9,25(5):21-23.

[5]彭晓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衢州民俗体育的传承[J].内江科技,2015,36(10):120-121.

[6]李晓明.浙江畲族传统体育文化变迁研究[J].体育科技,2013,34(6):15-16.

[7]曹辉.浙西南民俗体育研究———以缙云“迎罗汉”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3,14(3):10-11.

作者:林甲换 单位: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