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文化建设研究(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从市场的视角,在一般均衡理论、边际理论和系统理论的指导下对高校廉洁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思考,并根据科斯定理对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市场;高校廉洁;途径
廉洁文化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项新内容,是对党风廉政建设的继承和超越,它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廉洁理念、廉洁精神、廉洁制度及廉洁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文化综合。[1]
1高校廉洁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因腐败引起社会财富的任意分配,既影响公平又影响效率,减少社会财富生产,同理,高校的腐败也会减少高校的生产,不利于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大目标的实现。同时,在市场经济下,高校廉洁文化建设也存在着产品市场出现垄断、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这就引起了高校廉洁产品供给不足的现象。
2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特点
2.1高校廉洁文化建设主体多样性
高校廉洁文化建设包括高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等在内的主体因素。作为高校管理者,岗位类型多样,岗位职责各异,绩效考评相较于对教师的考评更为复杂,且不易操作;对高校教师而言,其工作具有创造性、劳动成果具有部分隐蔽性的特点;而且从事教学科研的学科门类多样,科研项目多样;高校大学生由于外界成长环境的影响,他们的个性、思想、行为、价值取向、心理和需求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鉴于三大主体所体现出的特点,增加了廉洁文化建设的复杂性。
2.2高校廉洁文化建设信息不对称性
一方面,由于高校对廉洁文化建设的成果缺少科学的衡量手段,不能达到量化的效果,这样在决策上缺少数据支撑,基本上是拍脑袋决策。另一方面,由于高校管理自身存在着体制不健全问题,缺乏信息披露机制,会导致信息不对称,事前信息不对称容易存在“逆向选择”问题,而事后信息不对称则容易产生“道德风险”问题,从而增加交易(沟通)成本,从而导致高校廉洁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如此会导致机会主义行为和投机取巧的发生,不同程度地扰乱学校秩序,降低了学校教学管理效率。
2.3高校廉洁文化建设收益的外部性
高校廉洁文化产品具有公共品的性质,从私人市场的角度来看,由于其外部性,私人不能得到全部收益,部分收益由私人市场以外的人得到,从而导致供给不足。而目前很多高校廉洁文化产品是由高校管理者市场、高校教师市场和高校学生市场提供的,三者分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而且各自为政,学校缺少统一的协调部门,也就导致了校园文化产品供给不足。
3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科斯定理认为在某些条件下,经济的外部性或曰非效率可以通过当事人的谈判而得到纠正,从而达到社会效益最大化。也就是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那么,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雷托最优。以此为依据,提出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3.1制定规章制度,为廉洁文化产品提供制度保障
学校规章制度是一个学校的立校之基,高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各项行为都需要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和指导,对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部门或个人,应依据相关的规章制度予以相应的惩罚措施。然而,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由于起步较晚,相应的制度建设还很不健全,必须建立健全惩治与预防腐败的制度体系,关于廉洁文化的规章制度建设需从以下三方面完善:首先要界定产权,包括知识产权(专利权、著作权等);其次要降低交易(沟通)成本;最后要充分考虑文化产品的外部性,以免供给不足。
3.2理顺管理过程,为廉洁文化产品提供组织保障
高校的管理水平是对高校规章制度的直接体现,所以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应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四方面来理顺整个管理过程。而设计合适的组织机构来保障廉洁文化产品的提供尤为重要,组织机构的设计要遵循六种基本要素:工作专门化、部门划分、职权和职责、控制幅度、集权与分权和正式化。组织运作上要严格按照管理过程来执行,为整个廉洁文化产品的建设提供相应的组织保障。同时,以组织内部的管理成本和不同组织之间的沟通成本来衡量组织的规模,如果组织内部的管理成本高于不同组织之间的沟通成本,那就应该缩减组织规模;如果组织内部的管理成本低于不同组织之间的沟通成本,那就应该扩大组织规模。直至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
3.3提高教师收入,为廉洁文化产品提供物质保障
廉洁文化产品的供给,也会受到时间因素的约束。当适当增加教师的收入,由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作用,一般来说,廉洁文化产品会增加供给。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需求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理论表明只有低一级的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才能促成高一级的需求,同时由于廉洁文化产品是属于比较高阶的需求,因此随着教师收入的增加,对廉洁文化产品的需求也会增加,从而在廉洁文化产品市场供需平衡时,会产生大量的廉洁文化产品。
3.4激活学生社团,为廉洁文化产品提供传播保障
从学生社团组织活动涉及的过程(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来核算成本和收益,由于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有很强的外部性,效率较低,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提高效率,一是将不同的学生社团合并,以达到内化外部性的做法,增加廉洁文化产品的供给,从而提高效率;二是通过进一步明晰各学生社团的产权,降低交易(沟通)成本来增加供给以提高效率;三是学校加大对学生社团的人财物支持,增加供给以提高效率。
3.5建设网络平台,为廉洁文化产品提供信息保障
首先,学校纪律检查委员会应充分调查研究,使高校廉洁文化建设成果能被科学衡量,依据科学的数据再对决策进行科学的考量。其次,建设网络信息平台主要是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主要是为了规避“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可以促使自身披露信息,或者通过第三方监管部门披露相关信息。同时根据学校规章制度规范信息披露流程,让腐败失去生长的土壤,以便学校各方能获取有效的信息,减少交易(沟通)风险和交易(沟通)成本,增加学校信息透明度,有利于全校分散资源的分配,促使廉洁文化产品的生产。
总之,根据一般均衡理论、边际理论和系统理论,通过以上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加快促使三个市场(包括:高校管理者市场、高校教师市场和高校学生市场)达到均衡,使之更加完善和更加有效率,以使廉洁文化产品的供给实现效用最大化,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率。
作者:华江峰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章怀云.高校廉洁文化建设新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第二篇:高校寝室文化建设育人功能思考
【摘要】
随着寝室文化建设在学生综合能力养成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寝室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学校思想教育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关键。本文探讨了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给出几点寝室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为寝室文化建设的加强和发挥学生寝室文化的育人功能提供资料参考。
【关键词】
学生寝室;文化建设;育人功能
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首要阵地,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为祖国发展和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高校的教育资源不仅包含教学和师资力量,还包含学校内的教学资源。寝室正是高校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寝室作为学生大学集体生活的重要载体,其承载的意义和价值不仅是为学生提供课余休息和娱乐的场所,还必须通过良好的环境营造,发挥育人功能。若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忽视了寝室育人功能的发挥,不仅给高校的管理工作带来困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加强学校寝室文化建设,发挥学生寝室的育人功能,已经成为各高校建设和发展的关键。
1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学校寝室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表现,还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阵地。高校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高校寝室文化建设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寝室作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区域,其环境构建和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教学硬件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现代大学生普遍自我意识较强,多数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对集体生活并不习惯。优质的寝室文化不仅能够使这些学生快速融入集体生活,通过有序的寝室管理还能让学生学会如何在集体生活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使他们的集体观念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2高校寝室文化建设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需要
寝室生活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说占据着每日生活的大量时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寝室作为学生休息、休闲和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学生人格完善与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舞台。如果不能够对高校寝室正确引导,必然会导致寝室文化对于学生的教育功能的弱化,反而使学生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形成不正确的观念。高校寝室文化的建设,不仅有益于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还能够实现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高校寝室文化建设思想道德教育的发挥,有助于学生形成和完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好的寝室文化环境,也有益于学校人才培养战略的实现。
1.3高校寝室文化建设是信息时代高校管理的需要
当前的大学生是伴随着信息时代成长的一代,计算机、互联网、手机、平板电脑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虽然我国互联网信息管理力度和水平不断提高,但互联网作为公共信息分享平台,仍然充斥着很多不良信息。学生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不丰富,在日常浏览互联网和玩游戏过程中,很容易受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造成思想和行为出现问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需根据信息时代寝室管理的特点和要求,有目的性的开展寝室文化建设,夯实思想教育质量,让学生学会如何鉴别和区分网络信息的良莠,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保驾护航。
2如何加强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发挥育人功能
2.1高校寝室文化建设要与学校德育目标相结合
寝室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为了确保寝室文化建设能够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有必要将寝室文化建设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寝室的硬件设施设备和文化氛围两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寝室文化建设,使寝室能够以学校育人目标为靶向,以管理制度和文化建设为方法,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和精神世界,成为学生生活和成长的精神家园。这就要求我们在寝室文化建设中,要将校园文化融入寝室文化,并将德育工作渗透到寝室文化中,实现寝室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目标。
2.2寝室文化建设必须与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相结合
为了实现寝室文化建设与寝室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相结合的目的,首先要监理和完善寝室制度,对学生如何更好的融入集体生活进行指导。其次,要丰富寝室的文化环境,为了达到优化寝室文化环境的目的,可以通过优化寝室空间布局、张贴名言警句等方式,并让学生参与到寝室环境优化中,实现寝室内部环境个性优化,寝室整体环境民主优化的目的。最后,还要规范寝室行为文化,将学生的住宿行为、生活道德与综合素质评测、评优挂钩,让学生能够从根本上重视自己的生活起居行为,通过学生道德文化素质的培养,彰显学生寝室“安全、有序、规范、文明”的精神面貌。
2.3建立统一规范的学生寝室管理激励机制
学生寝室的管理,是学校各部门的任务和共同的责任,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学生寝室的管理中必须集成行政、教育、纪律等手段,明确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责,并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一是学生管理:建立和完善一套考评制度,对大学生在寝室中表现情况进行测评,并纳入综合素质测评系统。大学生在寝室中的表现与评优评奖挂钩。对于学生党员、奖学金以及各类优秀学生的评选也应加入寝室管理要求,参评者所在寝室应达到文明寝室的环境和卫生标准。对于违反寝室纪律者进行一票否决制。二是寝室管理人员:对于寝室管理人员要建立和完善一套完整的考评机制,至少每学期进行一次考评,规范寝室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和标准,提升管理质量。三是院(系)管理:把学生寝室情况作为衡量院(系)工作及对相关人员评价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各院(系)对寝室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各院(系)做好文明寝室建设工作的自觉与主动性。四是学生寝室管理职能部门:明确各个部门的分工,杜绝相互推诿。对于学生或管理人员反映的问题建立第一责任人机制,确保问题得到及时受理。对于设施的修缮、寝室纪律等的监督检查及其它应尽职责等方面的完成情况应列入部门工作的考核内容。
2.4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功能
学生是寝室生活的主体,为了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目的,在寝室管理工作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寝室管理工作中。可以通过帮助学生成立寝室自治管理委员会,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自我管理机制,自己来提高寝室的管理质量和水平。为了夯实学生寝室自我管理的质量,一定要注意提高民主管理力度,通过民主管理制度的优化,让所有学生都成为寝室管理的一份子。除此之外,为了更好的发挥寝室的教育功能,党组织和宿舍管理工作人员还要扮演好引导者、监督者的角色,与学生共同开展宿舍管理工作,实现寝室民族文化建设和服务管理水平提高的目的。
综上所述,寝室作为学校硬件设施和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寝室文化建设来发挥寝室的育人功能,不仅是综合素质人才培养对高校寝室管理工作的新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关键。
作者:冯岑 单位: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王在勤.加强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发挥学生宿舍育人功能[J].现代企业教育,2014(10):296.
[2]刘剑华,王震宁,冯亚丽.新时期高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研究[J].管理学家,2014(9).
第三篇: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对策研究
【课题项目】
本文为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立项(JG15DB212)”阶段性研究成果和“辽宁石油化工大学2015年党建与思政教育课题立项(2015SZ015)”研究成果
【摘要】
加强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正成为高校学生教育培养的新课题。本文将立足于我国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实际,在学生社区文化内涵、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对策进行研究。
【关键词】
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对策研究
一、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
全面学分制的推行,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培养阵地作用逐步降低,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成为了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1.学生社区文化的内涵。
学生社区文化被普遍定义为:以共同生活在高校学生社区内的大学生为主体,以丰富和活跃学生文化生活、满足新时期学生多元文化需求为目的,以各类文化活动为主要载体的学生社区内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物质文化是社区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制度文化是社区成员在生活、学习等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相适应的规章制度、组织机构等;行为文化是社区成员在生活、学习等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精神文化是指大学生的价值观,是社区文化的核心,它支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
2.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
学生社区文化是一个由各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而组成的综合体。那么,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就不应该是只注重某一方面的片面性工作,而应该是立足学生的主体需求,从内到外,由上至下,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性工作。因此,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重点应当放在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上。因此,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就是指在坚持学生主体需求的前提下,开展包含物质基础建设,管理制度建设,思想行为引导,精神价值传承的全面性,系统性、长期性的育人工程。
二、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取得了诸多成绩,积累了一定量的实践经验。但从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发展程度与建设进程的角度来说,我国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
1.认识不足。
我国高校学生社区建设起步较晚,经验不足,对学生社区文化的前期研究成果较少,加之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育工作者没有对学生社区文化形成足够的认识,对其内涵把握不全面,重要作用理解不到位,对建设方向与路径也缺少概念。很多高校依然采用以往学生宿舍管理模式进行学生社区管理,用举办校园文化活动的方式开展学生社区文化建设;部分高校更是把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简单的等同于学生社区物质建设和环境美化。
2.基础薄弱。
在学生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单纯强调物质设施建设,管理服务体系滞后的现象是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基础薄弱的主要表现。高校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宿舍楼、食堂等物质基础建设上,对社区文化设施的投入和支持相对较少,造成了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基础的偏重。缺少专项资金的支持是造成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基础薄弱的根源。工作缺乏长远目标和发展计划,工作开展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和搭配性。
3.创新力不足。
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和物质支持,造成工作开展途径的单一,创新力不足。过份强调学生管理,缺少学生社区文化角度的审视。由于支持力度的缺乏,工作受重视程度不高,辅导员或学生社区工作人员对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以硬性检查和被动性灌输为主,政策规定的宣传执行匹配传统娱乐性社区活动是大多数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工作方式,造成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成果的匮乏,社区“软实力”建设成果较少,社区文化氛围不浓,学生对社区归属感不高。
4.效能考评机制不完善。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符合时展要求、学生成才需求和高校建设步伐的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效能考评机制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建立。工作往往缺乏事前预测,对即将开展的工作会引发怎样的变化和效果没有准确地把握,盲目开展,抹黑探路;对过程中的运行监测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及时对工作中出现的偏差进行有效的弥补;缺乏系统的评价体系,对工作效果没有进行有效评估,对得失没有进行综合分析与总结。不完善的效能考评机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的提高与发展。
三、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完善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要从理论认知入手,务实基础建设,走体系化发展路线,寻求工作全方位创新,建立健全效能管理机制。
1.着力完善理论研究。
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不仅要求研究者拥有扎实的学术基础,更要求研究者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就决定了在理论研究队伍中不仅要有博学的教授、学者,更需要激发基层辅导员、学生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甚至是优秀学生的理论研究热情,吸纳这些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一线的新生力量加入到理论研究队伍。要打破原有的“管理型”方向,树立“文化创建”方向;从解决单一问题向体系探索转变;从学生思想“引路人”向学生思想“铺路人”转换;发挥文化的认同感和导向性,用文化引领社区管理和学生成长成才。
2.大力提高基础建设。
要制定相应的财政计划,建立学校财政专项经费支持;将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列入学校全年工作计划和财政预算体系,保证资金投入力度。要适时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在保证话语权的前提下,积极引导社会资金的参与,提升建设资金利用率。加强社区物业管理水平,打破“保修难”和“无人管”的困境,真正发挥现代化设施服务学生的作用;落实社区维权服务工作;明确学生主体,树立服务意识,从学生需求出发,推进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转变。完善制度建设,体现人文关怀。
3.加快促进体系建设。
社区文化创建要全面综合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位一体”的发展思路,协调发展,彼此互补,全面推进。要结合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采取相应的手段和方式,要形成方式不断创新,体系框架长效稳定,文化创建方向明确,文化导向功能凸出的学生社区文化创建格局。要明确学生社区文化创建的总方向是社区基础建设紧跟时代,社区成员共同遵守的制度文化完善,社区文化氛围和谐浓郁,社区成员对学生社区拥有强烈的归属感、获得感和认同感,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社区文化的导向和育人作用。要理清学生社区文化体系创建中的各种关系问题,实现效能最大化。
4.努力寻找新亮点。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也将创新列为“十三五”期间的首要发展理念。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的创新不仅要体现在思路创新上,更要落实在工作形式和工作效果的创新上。要大胆创新,提出新思想、新思路,思路创新要坚持文化建设的方向性,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出发点,转化管理意识,树立服务理念,一切工作都要落脚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上;要紧跟时展步伐,将创业创新、核心价值观等新议题有效融入学生社区文化建设;要突出效能管理研究,提高工作的时效性与规范性。利用学生社团得天独厚的资源,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参与文化创建活动;改变以娱乐活动为主的活动形式,坚持开展思想政治类活动,引领学生思想价值取向;积极开展志愿公益类活动,激发学生的真善美;有效推进创业创新实践类活动,助力学生成长成才;重点推广学术科技类活动,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广泛开展兴趣爱好互助类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合理安排文化体育类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完善指标评价体系。
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具有长期性、方向性、政治性和多元性的工作。对其工作成效的考量必须要建立一套框架稳定,动态管理的评价体系,而指标评价就是实现其稳定与动态管理相结合的有效方式。要明确各指标要素之间的关系问题,以此建立各要素的权重配比关系。要建立指标评价体系理想模型。理想化的学生社区文化应该是物质文化极大发展,制度文化建设完善,行为文化成为社区全体成员的共性,精神文化引领着社区成员的价值取向。与此同时,由于精神文化的极大发展,制度文化的作用已降至最低,物质文化的用作也逐步减少。实现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指标评价体系的动态管理,就要时刻把握学生社区出现的新情况、新现象,结合所处社会发展实际,不断调整要素指标的内涵要求,使要素指标时刻体现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和社会发展要求。
作者:常蒙 宋焕斌 李金玲 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赵月峰.论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4(6).
[4]李成超.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刍议[J].中国高等教育,2012,10(1).
[5]吴衍涛,宋伟.大学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3,7(7).
[6]沈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江苏高教,2015,2(2).
[7]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