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化建设发展(5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文化建设发展(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文化建设发展(5篇)

第一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高雅艺术发展

【内容摘要】

自2005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展以来,高校大学生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得到了提升,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但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运行机制仍然有待进一步完善。在高雅艺术进校园11周年之际,作者对过去的历程进行回顾与分析,在总结经验的同时,对高雅艺术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提出想法和见解。

【关键词】

高雅艺术;校园文化;发展路径

备受全国各大院校学生的欢迎和赞誉的“全国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从2005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迄今为止,活动已经开展了11年,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探讨。这项活动由文化部、教育部、财政部共同举办,目的是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进一步推进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艺术修养”。

一、高雅艺术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开展的11年内,一直秉承着引领青年学生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建设“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的理念。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将高雅艺术带到大学生的身边,不断满足青年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活动始终以先进文化为导向,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基础。在这11年间,全国各大学汇聚了许多艺术院团和来自全国的在艺术教育方面表现优秀的专家讲学团。这些艺术院团包括国家级的艺术院团、有地方特色的地方级艺术院团,以及聚集在各大学为学生们演出戏剧、民间歌舞、话剧的民间团体,展示了各种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借此向大学生传播高雅艺术。而专家讲学团着重于在中西部地区的大学举办舞蹈、书法类的专题讲座,在各省、市向大学生、中学生全面普及高雅艺术活动。同时,组织学校学生艺术团在学校和社区进行演出,组织北京、上海等高校的学生走进国家大剧院参加音乐会、艺术讲堂、艺术精品展等重要活动。各高校将高雅艺术与本校校园文化相结合,使得高雅艺术更“接地气”,深受学生的欢迎。同时,学校综合运用各种媒体,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以及微博、微信等平台载体,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广泛普及高雅艺术,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如今社会经济蓬勃发展,一些大学生越来越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忽视了对高雅艺术的追求。由于生活节奏的不断加速,曾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自得,已经被分秒必争的学习和工作的压力所压抑。学生急于求成,不求甚解,导致无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而丰富多彩的生活,需要一份悠然的心情去体验。同时,大众媒介的舆论导向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不断地涌入于学生的脑海,使得部分学生失去了选择的理性与判断的能力。一些大学生盲目地追逐、模仿潮流:当身边人都在谈论“好声音”“梦之声”时,高雅的交响乐只能暂时被遗忘;当媒体竞相报道“奇舞飞扬”“舞林争霸”时,优雅的芭蕾舞剧只能束之高阁。一直以来,高雅艺术的大门向大学生敞开不足,大学生缺乏接触高雅文化的路径。近几年来,国家在全国高校先后推出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高雅艺术的平台。大学生在陶冶情操、得到精神享受的同时,文化修养也在不断提高。高雅艺术作品是具有跨越时空的文化产物,不同民族的风俗、不同时代的历史、不同地域的文化都融合在高雅艺术作品中,成为人们认知世界的对象。大学生们具有较高的文化基础和文学底蕴,在通过高雅艺术来认知世界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发挥艺术的价值与性能,使他们的思想与艺术家进行了无形的交流与融合,不断提升审美力和创造力,并进一步参与到文化的建设中。审美力的提升有助于创造力的提升,当大学生逐渐步入工作岗位就会创造出更优秀的文化作品,这样便可以逐渐形成良性的发展循环,使得整个社会的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

二、高雅艺术在校园开展的现实困境

目前,高雅艺术存在着束之高阁的倾向,学生们接触的往往不是兴趣之所在。英国文学家莎士比亚曾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兴趣是事物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古往今来,人们对自然的探索都源自于对万物的好奇。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事物的兴趣决定了认识事物的态度。同时,当代大学生对高雅艺术的认知决定于认识世界的广度,知识积累的局限性决定了对高雅艺术认识的浅薄。要改善大学生对高雅艺术的认知,就要从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开始,提升其判断力和审美能力,逐渐形成政府、艺术团体、学校三方机制,并稳步运行。但在活动开展的同时,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高校艺术教育缺位,难以支撑活动进行

2003年,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随着国家颁布《全国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划(2001-2010)》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是艺术教育开始成熟的重要标志。尽管在此之后,国内很多高校开始注重艺术教育,但是由于师资水平有限,缺乏政策保护等原因,使得高校艺术教育举步维艰。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开展了各种各样的艺术教育,非常可喜。但应该说很不均衡,而且远远不够。现在的艺术教育都是各高校公共课的教研室或由它演变成的艺术中心承担,给学生上一些公共课,而且这些公共课未成为必修课。因此,应加强艺术教育的力度,采取有效的措施普及高雅艺术教育。此外,学生艺术素质难以通过艺术教育提高,其审美能力、欣赏水平也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开展。

(二)艺术形式鲜有创新,难以满足学生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崛起使得传播方式越来越多元化。高校学生作为新兴文化的最有利接收者,其兴趣爱好及审美习惯也随着时展被烙上鲜明的印迹。然而我国传统高雅艺术具有独特的历史特点,对于未接触过其产生背景或对其产生背景不清楚的高校学生来说,难以理解其中的意义,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想法,久而久之便对这门艺术失去了兴趣。因此,加强当代高校学生的艺术教育,提高艺术素养,使其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判断力及欣赏能力至关重要。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在学生欣赏高雅艺术前,对学生讲解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特点,在学生对基本信息有一定认识后再做欣赏。但也不能完全生硬地将历史知识强加于学生,否则只会让学生产生更加强烈的抵触情绪,教师应以更加趣味化的形式普及历史、人文等文化知识。高雅艺术也应该在原有的艺术形式上加入时代元素,推陈出新,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此达到真正传播优秀艺术的目的。

(三)艺术资源分布不均,硬件设施单一老化

虽然全国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已经开展11年,但是其资源的分布不均和匮乏的问题仍然没得到实质性解决。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多由当地歌舞剧院或艺术团承担,尽管这一措施使得交响乐、歌剧、芭蕾舞等艺术在高校学生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但是由于偏远地区专业团体数量和水平与北京、上海等城市有很大差距,使得这一活动进行了多年之后在内容和形式上遇到了瓶颈。陈旧的内容、单一的形式已经不能使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当地的地方文化也因为艺术团和歌舞团的“垄断”行为,失去很多宣传机会。此外,很多高校的舞台、音响等硬件设施由于资金短缺和利用率低等原因长时间未更新,很难达到多种艺术形式的演出要求,使得活动效果大打折扣。

(四)艺术活动吸引力小,对学生的锻炼不够

随着高雅艺术的日益发展,高校学生对高雅艺术期盼的标准也随之上升,但很多活动由于吸引力不高,许多参与的学生是被摊派、指派参加,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不强,甚至产生了怠倦感。此种行为对于高雅艺术进入高校产生了很大的弊端。高校应利用一些措施调动大家对高雅艺术的积极性,使学生融入到这项活动中去,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热情,充分调动高校学子的积极性,使高雅艺术进校园落实到每个学子的身上。

三、高雅艺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发展路径

(一)完善运行机制,加强部门协作

为了使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展得更加深入,各高校应该密切结合本校文化建设重点,努力构建并完善一套符合学校文化建设方向、具有校园文化特色的运行机制。学校相关部门应将策划、宣传、执行统一起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各类文艺团体联系,使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地推出,供学生主动选择并跟踪改进,使活动高效且长效地发展。可以在活动开展前,深入校园对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明确学生对艺术的喜好,掌握学生的审美特点,改变以前学生在剧目选择上基本没有发言权的局面,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开展学生喜欢的艺术作品进校园的活动。此外,加强新闻媒体的宣传,抓住当代在校学生的欣赏取向和兴趣爱好,及时对活动信息进行共享,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并根据反馈调整活动方案,使活动影响最大化。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融入日常教学,发挥自身优势,侧重于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集合有资质的专业教师把有关艺术课程纳入选修课,并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修满学分。通过学分、成绩等因素加强在校学生对艺术教育的重视。通过在学生社团中建立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的运行机制,使高雅艺术更为贴近学生。高校社团是高雅艺术的主力军,建立以学生自主管理的社团化运行机制,对于扩大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参与面,培养具有校园特色的校园文化,引导大学生开展健康有益的艺术活动具有指导性意义及深远影响。当今已不断发展壮大高校学生社团其运行与管理机制也在不断规范化,社团在服务与教育方面的功能日益突出,在加速建设和谐校园和促进高雅艺术进校园中的作用不断加强。高校社团作为课堂教育的延伸和拓展,是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广阔舞台,大学生艺术活动的开展,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的审美力、创造力。高校学生应自觉地开展活动和组建各种文艺社团组织,体会高雅艺术独特的美丽风采,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二)优化资源分布、突出地方特色

各地高校在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将带有地方特色的艺术活动与大学生素质培养相结合。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另一方面,也达到了传承和发扬地方文化的目的。通过地方文化的宣传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意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保护地方文化的必要性。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专业教师的指导,因此,各高校应该加强在艺术领域的研究,提高校内艺术教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此外,在经费、人力资源有保障的前提下,还可以在雕塑学、伦理学、生态学等领域进行拓展,进一步丰富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各种高雅艺术形式的兴趣。一系列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基础设备及基本硬件设施的保障,大部分学校将资金大量投入到教学科研、校园绿化和寝室教室建设,却忽略了开展文化活动所需设备的更新维护。因此,学校与当地政府应加大艺术教育及活动的专项资金投入,从而给在校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

(三)建立管理体系,长效落实执行

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需要一段漫长的路程,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因此,各高校所在地政府及校方需要建立有针对性的长效管理机制,从根本上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进行。管理体系的组成也应该健全,应由校宣传部、校团委、艺术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和学生社团共同组成。这样既能从宏观上制定符合学校特色的管理机制,不失专业严谨性,也能接收学生的意见及时进行调整。通过“专款专用,专人专项”的措施使权责分明,具体工作细化落实到个人,以保证管理机制的效果。管理体系应负责引进高水平的高雅艺术团体来学校进行演出,进行教学体制改革以及课程体系建设等工作,从宏观上把握学校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方向及水准,承担起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及提高其综合文化素质,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长久地开展下去。

结语

高雅艺术是人类文明经过时代洗礼后留下的瑰宝,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使其得到传承和发扬。高雅艺术教育在高校的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欢迎程度毋庸置疑。虽然在开展过程中由于执行情况的差异而暴露了一些不足,但是通过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后,相信高雅艺术未来将会为高校文化建设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鲍荣娟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周星.现代化进程中的艺术教育观念发展[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4.

[2]傅谨.大学教育艺术缺位[N].中华读书报,2005—8—3.

[3]秦召广.浅谈高校组织开展学生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青年,2014(8).

[4]张文潮.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校内运行机制难点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10(9)

[5]李燮.高雅艺术进校园的途径探索及实践[J].四川戏剧,2013(7).

第二篇:高校文化档案文化建设必要性

摘要:

高校文化建设是高校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高校办学档次的重要标志,而高校档案是传承高校发展的重要载体,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发挥着重大作用。本文重点阐述高校档案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探索档案文化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关键词:

档案文化;功能;创建;高校文化建设;途径

高校档案文化的建设其特点就是学校档案与学校发展同步,记录了学校的校园风格、办学理念、科研成果、学术交流、校史校训等每一个发展环节。正是这些特点,对校园文化建设有很深的渗透力,校园文化的建设对整个高校的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让档案文化建设服务于校园文化的建设,营造校园文化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必然成为档案工作者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高校档案文化的创建

开发和利用学校档案资源,对学校的快速发展、教学质量提升、对外影响力发挥着重要作用,档案工作者应及时补充与开发学校档案文化内涵,提升档案文化的渗透力,以期对学校文化建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一)高校档案文化的建设是学校的后期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基础,高校内分管档案的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完成各类档案的收集归档,要完成基础的档案收集建档,必须做到先统一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整理档案,就是说先由校级部门统一收集保存资料,再由各分级职能部门单独收集保存相关的资料,争取做到每一份的档案收集保存都是档案精品,生成特有的高校档案文化建设品牌。

(二)档案工作人员应增强档案文化建设的意识,宣讲学校校史校训等成长风彩,创建名人街、文化墙等实际文化场所,设立图书馆、档案馆、科技馆等馆藏展厅,零距高接触图书、照片、音像等实际载体,让校内的文化气息在时时传递,师生的档案文化建设意识得到不断加强,自然会促进学校的文化建设。

(三)档案人员积极学习计算机与互联网知识,对档案资料进行信息化处理、网络化利用,最大程度的实现档案资源共享。档案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技术上的保障。

二、高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起的作用

高校档案承载学校发展的所有过程,对校园文化建设起着全方位的渗透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若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实现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建立在一个真实的校园发展过程之上,而这个过程的真实记录就是完整的高校档案,即真实地记录了学校发展过程中的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等工作,又成为学校传播文化、人才培养、调研论证和社会服务的最佳平台。因此,高校档案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

(二)高校档案信息面广量大,真实丰富,尤其是档案信息网络化平台建立后,便于查考的特征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就会为校园文化的形成提供更为丰富的素材;同时高校档案包含的学校传统文化精神,也绵绵不断的为学校文化品牌的建立发挥着作用。

三、高校档案文化建设是高校文化发展的最好传承,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

高校档案真实记载了学校各时期的发展过程与取得的成就,在学校的决策管理、科研论证、职称学历、学术交流等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发展学校文化必不可少的基础。校园文化是随着学校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有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能真实的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在校园文化快速建设的过程中,校园文化逐步得到规范与加强,校园文化爆发的正能量也逐淅的体现出来,又反过来为校园档案文化的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说,档案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相得益彰,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也就成为每届学校领导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四、高校档案的深化利用,是高校文化建设中加强档案建设实现档案价值的有效途径

高校发展的永恒动力就是高校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是高校的灵魂所在,这是高校之间竞争的硬实力,作为记录校园发展的档案,能否得到深化利用,对校园文化的后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直接关联着高校发展的后劲。

(一)强化档案为高校文化建设服务的意识。档案工作者充分认识高校档案文化价值及其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强化档案为高校文化建设服务的意识,创新思路,加快校园文化的建设,促进档案文化与高校文化的融合,力争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相结合。

(二)扩展高校档案的信息化的交流与利用价值,是加强档案文化建设服务高校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档案信息化是提升档案服务质量,全面实现档案拓展功能的必由之路。当前高校快速高质量的发展,也让高校档案信息化的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档案部门要把档案工作与学校的各项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夯实档案业务基础,丰富档案资源,创新服务手段,利用档案管理的专业人才,稳步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开发出档案利用系统软件,拓展服务领域,满足高校和社会的需求。在保证档案安全的情况下,科学完善地建立网络数字平台,创建灵活方便的检索工具,能够通过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实行网上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为校园文化建设者搜索到更加全面的材料,提供更好的服务。可以说,档案信息化的深化利用对高校教育、科研以及校园文化建设将产生深远的意义。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积累和创造。为建设先进的学校文化提供多功能、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正是学校档案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只有不断创新工作理念,丰富档案文化资源,深化档案利用价值,扩大档案文化影响,才能真正实现校园文化的快速发展。

作者:苏全玉 单位:潍坊学院

参考文献:

[1]葛金国.校园文化建设导论[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2]张先锋.档案文化及其价值浅论[J].档案论坛,2006;(2).

[3]解维兴.试论企业档案与企业文化建设[J].天津档案,2004;(3).

[4]刘光明.企业文化[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5]冯惠玲.政府电子文件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葛美玲.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初探[J].兰台世界,2012;(20).

[7]尹合娣.高校档案文化的价值归属及实现途径[J].档案管理,2010;(3).

[8]罗学玲.高校档案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之探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0;(30).

[9]武玲娥.高校特色档案文化建设推动校园文化发展[J].兰台世界,2013;(20)

第三篇:新时期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之我见

摘要:

班级是高校最基本的单位,也是学生最基本的归属单位,高校的教学活动和管理活动,都是以班级为单位和基础的。班级能够满足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并最终实现成长成才的目标,是学生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针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托。班级文化是一种班级环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起着熏陶、约束和引导的重要作用。对高校教师来说,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建设积极向上、健康有效的班级文化,提高自我教育和班级教育的有效性。本文将就新时期的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展开探讨。

关键词:

新时期;高校教育;班级文化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影响,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步走向大众教育。我国近年来也针对高等教育开展了改革,例如采用网络化的教学方式,逐步废除传统的学年制,实行更加科学全面的学分制,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和社团文化。在这种环境下,班级的职能不再是固定的,学生和教师的集体意识也不再强烈,因此有必要针对班级文化建设采取相应的措施。

1高校班级文化特征分析

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年龄分布、组织形式等都与小学、中学有很大区别,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高校的班级文化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独立性。

相对于初中和高中,大学生显然缺少父母的约束和庇护,因此有一定的独立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因此现在的大学生普遍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开始尝试成年人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独立性是大学生普遍具备的特点,因此高校班级文化同样具有独立性的特点。大学时期是学生形成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时期,由于大学生相对于其他阶层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因此对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大学生急于全面的了解自己,塑造与别人与众不同的形象,完善并充实自我,因此,大学生逐渐趋向成熟使得高校班级文化具备独立性。

2)融合性。

高校大学生大都来自不同的城市和省份,生活环境以及家庭背景都不尽相同,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班级文化的形成。由于家庭文化、社会文化和校园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同一班级的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信念理想和行为方式等,会呈现融合、碰撞的特点,这也是当今社会多元化的表现之一,高校班级文化同样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大学生不同的价值观让高校班级文化具有一定的融合性。

3)凝聚性。

高校班级文化相对于中小学班级文化,还具有凝聚性的特点,因为大学校园文化更具包容性,学生能够更加轻松的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并且大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时间和空间,大学生大多已经是成年人,有条件和能力开展课余文化活动,开展活动提高了班级文化的凝聚性。

2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班级文化建设认识不足。

大部分学生都缺少团队协作精神,导致班级凝聚力较弱,很多学生热爱班级都是感性层面,也就是虽然说热爱班级和集体,但是却很难付诸行动,很多班主任和辅导员也反馈过这个问题。目前很多高校学生对班级文化建设都缺少正确的认识,不了解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因此提高建设班级文化的觉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源,觉悟的提高可以为建设班集体打下良好的基础。

2)缺少健全的班级制度。

很多班级都没有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很多高校缺少健全的班级制度,很多班主任和辅导员对班规都没有概念,也从没想过设立班规,认为系里或者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已经能够达到管理班级的效果,再制定班规是画蛇添足,因此大多数班级都没有发展目标。但是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明确的目标才是发展的原动力,因此缺少健全的班级制度是影响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

3)班级学风欠佳。

大部分班级的发展趋势都是积极向上的,但是班级学风欠佳是一个显著的问题,很多学生认为期末考试及格就行,班主任和辅导员召开班会也存在主题不明确、内容空洞等问题,这体现出班级凝聚力较差的问题。实际上学风体现出一个系甚至是整个学校的水平,而班级凝聚力则是衡量班级质量的标准。

4)班主任和辅导员工作力度不足。

班主任和辅导员对班级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相对于学生他们有着更加丰富的阅历和经验,但是大部分班主任和辅导员并不会主动找学生谈心,也很少主动召开班会,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班级管理工作内容较多,并且较为繁琐复杂,再加上班主任和辅导员还要授课,时间紧张,还要处理家庭琐事,没有时间和精力加强班级管理工作。

3加强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

1)提高院系领导和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

学校和院系领导是各项活动的领导者和发起人,应该充分重视班级文化建设,根据院系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班级文化建设计划,在计划的基础上指导各个班级开展文化建设工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督促领导、教师和学生严格执行,为班级文化建设提供必需的物质资源和财力资源,向其他院校学习,听取学生和教师的建议和意见,并且领导应定期深入班级检查,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促进班级文化建设的发展。

2)教师做好引导工作。

班主任和辅导员要针对班级文化建设做好设计和计划工作,在院系和学校要求的基础上,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班级文化建设计划。任课教师除了授课以外,还要在院系的帮助下做好引导工作,让班级向健康积极的方向不断发展。对任课教师来说,要对班级文化建设有充分且正确的认识,除了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既要教书育人,又要用高尚的品德感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改善班级学风。

要提高教育质量,改善班级学风是至关重要的,优良的学风也是学生做人和求知的基础,学风不仅仅关系到学习,优良的学风还能够防止学生沉迷游戏,让生活更加充实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良好的学风还是培养学生优良品格的基础,正确的学习态度为学生走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4结语

综上,对于高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应做好引导,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通过建设优良的班级文化,能够塑造他们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优秀品格。

作者:程呈 单位: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钰岚.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J].新课程研究,2015,(09):12.

[2]廖泽兴.浅谈大学班级文化建设[J].读书文摘,2014,(09):85.

[3]陈凤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班级文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32.

第四篇: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摘要: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积极向上的大学生宿舍文化迫在眉睫,宿舍从各个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只有充分分析宿舍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挑战,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才能真正帮助大学生健康快乐向上地生活和学习。

关键词:

新时期;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高校教育不断改革发展,大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生宿舍,宿舍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作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独特的环境和组织优势,而且对于学生宿舍出现的一些复杂问题更加迫切地需要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

一、宿舍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大学生宿舍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宿舍为载体表现出来的精神文化和物态文化形式的总和,是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1]。大学生宿舍文化更全面更真实地体现了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宿舍作为大学生的“后台”场所,能更全面更真实地反映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教室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正规场所,宿舍是学生“私人化”学习生活的主要区域,它与正规的学习活动有着很大差异,相对而言宿舍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具随意性、自由性、非组织性、个体性。学生的思想限制较少。宿舍文化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思想政治素质是作为一名合格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必须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理想信念。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的不断涌现,网络进宿舍已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必备品。大学生思想活跃,关心国家大事,经常在宿舍里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同学之间相互争辩社会敏感问题,这对宿舍学生启迪思想、开阔眼界、活跃思维有很大帮助;也有助于学生明辨是非美丑善恶,提高思想政治素养。但是,一部分大学生思想单纯,缺乏社会经验,情绪不够稳定,对社会环境的复杂程度了解有限,只凭有限的网络信息很容易被误导和迷惑。如果长时间发展下去,将会形成偏执、极端的思想政治认识,很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宿舍文化质量影响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一个范围内群体生活方式决定着群体区域文化,反过来群体区域文化也影响着这个群体的生活质量。同样,宿舍文化的质量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学生宿舍内床上用品、洗漱用具、学习用具、衣服鞋袜等物品的摆放和布置方式体现着学生的宿舍物质文化。学生宿舍成员在不断的交往过程中不知不觉形成宿舍文化氛围,共同约束和规范宿舍成员的心理意识和交往方式。低质量的宿舍文化严重影响学生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影响学生的正常心理情绪,使得宿舍低级趣味、歪风邪气蔓延,一些学生在宿舍里沉迷于网络游戏、浏览不良网页等现象,纪律意识淡薄,道德品质下降。

二、宿舍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新媒体迅速发展,深入宿舍,学生宿舍网络环境管控处于盲区

由于学生在高中时期的教育处于压抑状态,进入大学有了充裕自由支配时间,电脑成了他们大部分时间的陪伴者。大学生思想单纯,社会阅历不足,对网络信息的真伪难以正确合理地分辨,很容易受不良网络信息的误导,宿舍成员之间相互吐糟,长此以往将形成不良的宿舍文化氛围,对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

(二)新型的人际关系对构建和谐的宿舍文化提出了挑战

目前大多高校在校生是95后,不是我们在他们身上贴标签,而是从他们的身上体现出了明显的时代特色。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他们对朋友圈子若即若离,既不亲近,也不疏远。他们充分利用组织的有利条件,如归属感、安全感等,但是他们不愿意遵从组织的约束,随时可以跳出圈子。营造良好的宿舍文化氛围,建立合理的人际关系和组织理念是亟需推进的。

(三)宿舍管理制度、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等落后于新时期大学生宿舍文化的需求

目前大部分高校注重学生宿舍硬件设施和环境的建设,对学生在宿舍的实际生活状况、思想心理状况及学习状况关注度不高,这些软件建设已经落后于新时期大学生宿舍生活的需求,对学校的学生宿舍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从管理制度上而言,管理分工不明确,甚至出现管理脱节,一些管理工作人员手忙脚乱,一些工作人员无所事事,缺乏同心协力、齐抓共管的协调机制;从运行机制而言,存在体制不健全,部门职责不明确,遇到问题相互推脱等问题。

(四)建设良好的宿舍文化对宿舍服务人员低素质、低效率的服务及宿舍服务文化的落后提出了挑战。

随着我国社会文明进程的不断推进,大学生对社会、学校的服务要求心态也悄然发生了改变,他们注重维护自身的权益。由于学校宿舍管理模式、制度等的不完备,一些宿舍服务人员由于素质低,对学生服务工作认识不到位,不能及时解决学生宿舍发生的问题,导致学生对学校的服务极为不满,甚至是失望,从而影响了良好宿舍文化的建设。

三、建设良好宿舍文化的途径

(一)完备宿舍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为建设良好的大学生宿舍文化提供制度机制保障。

学生宿舍是一个群体聚居的地方,必须要有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相配备,才能规范大学生在宿舍中的不良行为,才能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建立宿舍文明公约。

以学生宿舍为单位向广大学生征集宿舍文明公约,经学校审批向学生公布大学生宿舍文明公约,并且要求每个宿舍张贴一份。杜绝宿舍不文明、不道德行为,倡导文明、健康的言行举止,让每一个学生监督、维护自己制定的宿舍文明公约。

2.将学生宿舍卫生、表现进行量化

纳入学生的德育量化考核和评优评先等测评奖励项目中,在具体操作中要求辅导员严格执行,督促学生遵守宿舍管理规定以促进学生宿舍文化的建设。

3.宿舍服务人员要建立学生宿舍电子档案

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宿舍号、寝室长、宿舍成员,宿舍服务工作人员可以将学生在宿舍中的卫生状况、晚归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然后定期向教学院(系)及时反馈,进行教学院(系)和宿舍的双重管理,做好大学生的服务和管理工作。教学院(系)可以按照专业和年级的不同,让不同专业年级的任课老师参与进来,每个老师负责一到两个宿舍,定期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进行交流,既可以了解学生情况又可以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宿舍文化氛围。

4.辅导员检查宿舍制度。

辅导员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必须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态,其中进宿舍是辅导员与学生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相对学校的其他场所,宿舍是相对隐蔽、独立的,更需要老师的关照。要求辅导员不定期去检查学生宿舍,这样可以督促学生改进宿舍环境。

5.男女生互查宿舍制度。

由院系学生会组织各个班级的男女生互查宿舍,并对宿舍情况进行打分,最后评出优秀寝室,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情况极差的宿舍进行教育、监督和整改,从而为学生的美好生活营造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公寓楼、进宿舍、进网络,为建设良好的大学生宿舍文化提供思想意识保障。

设置大学生宿舍专职辅导员,其工作职责就是做好宿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大学生坚定信念、树立榜样,为大学梦而努力奋斗;设置楼层管理员,其工作职责是管理和规范楼层宿舍学生的日常行为,杜绝不良之风;设置宿舍心理咨询室,处理宿舍突发事件学生心理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给予心理方面的引导,让学生更好地处理好集体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大学生在宿舍的生活离不开网络,加强网络思想政治的引领,树立正确的网络自我筛查能力,抵御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是目前亟需加强的。

(三)重点培养一批高素质学生宿舍管理干部队伍。

宿舍是养成学生各种不良习惯和滋生心理疾病的温床,只依靠学校管理和服务人员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发动学生中间的先进分子,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做好各院系学生会干部、自律委员会干部及宿舍长的培养工作,做到有错必纠、有事必报。从不同方面引导学生自己合理解决宿舍发生的问题,逐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积极推进积极向上宿舍文化的形成。

(四)严把宿舍服务人员引进关,加强宿舍管理人员培训,提升宿舍工作人员素质和服务效率。

虽然宿舍管理服务社会化,但是对于宿舍管理服务人员的引进学校高层也要参与进来,严把宿舍服务人员的质量,突出服务素质、文化程度、交往能力等方面的考察。对于新引进的宿管员要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为学生提供及时、高效、贴心的服务。

作者:王思源 单位:江汉师范学院艺术系

参考文献:

[1]刘秉文,廉益人.略论学生宿舍文化建设[J].教育研究,2003(5):95-96.

第五篇:高校女大学生创业文化建设

【内容摘要】

文化是土壤,它肥沃与否,直接关系到创业教育活动开展的效果。在高校积极推进女大学生创业文化建设,应该着眼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着眼的创业本质,凸显创新创业教育;二是着眼高职的特色,凸显专业优势;三是着眼群体特征,凸显大学生优势;四是着眼女性特点,凸显巾帼风采。

【关键词】

高校;女大学生;创业文化建设

“山雨欲来风满楼”,开展创业活动,文化先行。深厚的创业文化底蕴,是保障创业活动能够有效持久开展的肥沃土壤。所谓创业文化是指“关于创业意识形态、知识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精神风貌、文化氛围和制度体系。”[1]它具有开创性、先进性、引导性等特征。本文将着眼于四个方面,探索高校女大学生的创业文化的建设。

一、着力创业本质,凸显创新创业教育

创业的本质在于创新,创新的英文词汇为“innovation”,其概念最早是由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来的。具体来说,“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2]在高校积极开展女大学生创业文化建设必须凸显创新创业教育,着手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显性课程。

显性课程又被称为正规课程或显在课程,即通常把纳入教学计划的课程称之为显性课程。在高校开展女大学生创业文化建设应该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显性课程之中,使创新之花深深扎根于每个学生的心中。开设显性课程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开发独立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育、外语和职业指导一样,列入公共基础课程;二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到各个专业之中。具体做法如下:将创新创业课程总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与情感态度目标)分解为若干个教育子目标;研究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并将其分解为若干子目标;整合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到各个专业的课程体之中,使其如“铁板一块”,浑然一体。

(二)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又被称为隐蔽课程、潜在课程、未预期的课程,即未纳入教学大纲的没有明确规定的、无意识的教育,它是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培育高校女大学生创业文化必须注重发挥隐形课程的作用,使大学生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培育高校女大学生创业文化,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发挥隐形课程的作用。第一,注重物态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第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制度保障。第三,倡导行为文化建设,让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永远走在路上。第四,注重思维文化建设,让创新创业之魂渗透到每一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与思维方式之中。

二、着力高职特色,凸显专业优势

在高校积极开展女大学生创业文化建设必须着眼高校的特色,凸显其专业优势,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营造具有高职特色的创业文化氛围。

高校的特色在于职业性和高等性。高校就其类别而言,属于职业院校,与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并列称为国民教育四大体系,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的职业性决定了其创业文化的内容,必定与实践紧密相连,必定与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相关,不可能高高在上,耸立云端。高校就其层次而言,它隶属于高等教育,是相对于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来说的,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非中、低端的人才。高等职业院校的高等性决定了其创业文化的视域,必定不可能仅仅局限于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它必定是“一线”中的佼佼者、管理者和组织者。因此,营造具有高校特色的创业文化氛围必须凸显其职业性和高等性。

(二)营造具有专业优势的创业文化氛围。

始终以市场为导向,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是高校设置专业的原则,也是其特有的优势所在。营造具有高校特色的创业文化氛围必须因校而异,因专业而异,凸显院校优势,凸显专业优势。以理工类专业为主体的高校必定偏重于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因此,在以理工类专业为主体的高校营造创业文化氛围,可以技术的创新为题,创业的宣传可以集中于制造业和农林牧渔业等领域。以文史类专业为主体的高校必定偏重于服务业贸易业。因此,在以文史类专业为主体的高校营造创业文化氛围,可以经营、管理的创新为题,创业的宣传可以集中于服务业和商贸业等领域。

三、着力群体特征,凸显大学生优势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战斗的号角,已经响彻了整个华夏神州。各类群体纷纷举起创业之旗,翘首企盼创业之“春”。这个群体除了包括大学生(含普通高校大学生与高校大学生)之外,还主要有下岗职工、农民(含农民工)、退伍军人和残疾人等群体。高校大学生与上述群体相比呈现出如下优势:“他们不仅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且经过职业化的技能训练,具有专业理论和职业实践技能的双重背景。这是诸如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创业群体、农民创业群体、下岗职工创业群体和转复军人创业群体等都不具备的。”[3]开展创业文化建设,应该立足高校大学生的群体优势,进一步彰显其风采。第一,充分挖掘高职大学生的感性特质,突出其实践优势。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相比,高校的大学生偏感性,活泼好动。开展创业文化建设,可以充分发挥高校大学生的“善动”优势,营造“动手”文化。第二,充分发挥高职大学生的技能优势,突出其职业特征。“理论够用,技能过硬”,是高职大学生的又一显著特征。开展创业文化建设,可以充分发挥高校大学生的技能优势,进行技能创新大赛,让创新创业之风弥漫校园。第三,充分发挥高职大学生密切联系企业的优势,培养大学生的企业文化。以“现代学徒制”为标志的人才培养模式,拉近了学生与企业的距离,使高校大学生能够更加深刻感知企业的文化,体悟企业的创新精神、奉献精神、拼搏精神和冒险精神。开展创业文化建设,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企业文化。

四、着力女性特点,凸显巾帼风采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自2009年开始,女大学生的在校人数总数就已经超过男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半边天”,甚至有的高校竟高达90%以上,如护士类院校、学前教育类院校、艺术类院校和财经类院校等。在高校积极开展女大学生创业文化建设必须着眼女性特点,凸显巾帼风采,做到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倡导“四自”精神(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培养社会性别意识。创业文化是开放的文化、创新的文化和包容的文化。社会性别是相对自然性别、生物性别而言的。社会性别意识,要求“从性别的角度,观察和发现社会生活中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从而促进男女两性共同反思传统性别观念和规范中对于两性发展的某些束缚因素,谋求男女两性平等、和谐的发展。”[4]在女大学生中倡导“四自”精神,培养社会性别意识,其目的在于协助女大学生消除守成观念、依附观念,强化其财富意识、成功意识,激发其创业的信心、雄心和毅力,使她们能够在创业的惊涛骇浪中,扬帆远行。二是充分展示女性的优点,凸显巾帼风采。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迅速崛起,淡化了男性在气力、速度和耐力方面的优势,“相反使得女性敏锐的直觉判断、活跃的形象思维、出色的语言表达、高超的平衡协调能力以及坚强的忍耐力等优势得以尽情发挥”[5]。现实也进一步证明:在餐饮业、家政服务业、中介咨询业和旅游业等领域从业的女性人数远远超过了男性,并且涌现的佼佼者也多为女性。

作者:刘阳 谢晓娟 单位: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施险峰.新时期大学创业文化建设的理论与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20:10

[2]王宏宾.试析经济管理的创新[J].人力资源开发,2014,8:91

[3]张燕玲,韩予涵.与专业有效衔接视域下的高职创业教育体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9:74

[4]赵艳红,李洋,张东洁.用社会性别意识审视中国的女性教育[J].河北大学学报,2010,5:104

[5]王静.高校女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