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分析(4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校园文化建设分析(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校园文化建设分析(4篇)

第一篇:校园文化建设微信的应用分析

内容摘要:

微信在大学校园中已经基本普及,高校各个学院、社团目前或开通了各自的微信公共平台,或建立群聊。使用微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对传统的校园宣传工作不仅仅是冲击,更是一种机遇。通过讨论微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三种不同的应用方式,进而分析了使用微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微信;校园文化建设

微信这一软件是由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款用于智能手机的即时通讯应用程序。微信通过传递语音短消息、图片文字以及视频快速、便捷及消耗流量较少的优势迅速被人们所熟悉并成为了我国主流的即时通讯应用程序。而由于大学生作为一个接受新鲜事物快速的群体,在大学校园中微信基本已经普及,高校各个学院、社团目前或开通了各自的微信公共平台,或建立群聊。可以说,微信已经成为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新载体,这对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来说不仅仅是挑战,更是一种机遇。对微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将有助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一.微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方式

一般而言,微信在高校各个学院、社团目或其他组织的文化建设中多以微信群聊、微信服务号和微信订阅号的形式存在。微信群聊作为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形式,相较于其他两种方式其群内成员之间的互动程度较高,不存在管理员和订阅人员的限制,成员和成员之间可以随时进行交流。但群聊往往受制于成员人数的限制,在校园文化的传播中传播速度较慢、传播范围较小。而且,也正是由于群聊中的限制较少,使得群聊信息随意性过高。进而使得群聊中包含有各种过多的信息,容易造成真正的文化宣传信息被覆盖,不利于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微信服务号和订阅号多通过定时更新推送校园新闻、信息、通知等方式进行文化建设工作。与微信群聊相比,微信服务号和微信订阅号的受众明显较多,使得在进行文化宣传时范围更广。而且,由于高校学生只能接收服务号和订阅号的信息,使得信息的传递可以有序的开展,文化宣传信息也不会被其他信息所覆盖。但是微信服务号和订阅号在进行文化宣传工作时一天只能向受众推送一条消息,这造成了管理员需要在多个不同的文化宣传信息中进行筛选。虽然这样会提高推送信息的质量,但也影响了信息推送的数量。不论是微信群聊还是微信服务号和订阅号,其推送的信息形式多以校园新闻、宣传教育政策、塑造校园形象为主。其中,推送信息最多的形式为校园新闻,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凝聚力。由于微信的实时性较强,使得其可以将校园中最为新鲜的咨询推送到高校师生手中,使其能够及时了解并参加校园活动。而且,通过推送校园中发生的奇闻趣事可以于高校师生分享乐趣进而增强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以增强凝聚力。由于我国各高校均是在党的领导下开展教育事业的,因此使用微信宣传教育政策能够使高校师生能够及时了解国家最新的教育政策,而使得高校教师可以时时端正自身教学理念和思想,也可以帮助高校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微信还可以通过推送高校最新的学术成果、校园美景的手段对外建立校园公共的新方式,对内则可以通过记录高校发展进程、展示未来发展目标和前景促进高校师生共同努力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二.微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由于微信是作为一种新兴的校园文化建设手段,其工作的开展是在探索中前行的。虽然现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遇到了一定的挑战。在今后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意增加互动沟通、创新理念、注重舆论导向作用。首先,微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使用对传统的由高校宣传部门进行单向宣传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将单向宣传转变为高校和学生的互动交流。由于对于微信推送的信息,学生可以即时进行评论和转发,高校文化建设部门则要有效利用这一功能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必要时可以不局限于线上的沟通,而采取线上线下双规制进行沟通。其次,高校宣传部门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要注意创新理念,在推送信息时注意文字的趣味性和时代特点。由于高校师生可以自主选择是否接收微信订阅号和服务号,因此在进行宣传时需要打破以往站在讲台上训话式的方式,而采用一种广大师生所新闻乐见的方式以在师生中产生共鸣,使得师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添加高校的微信公共账号,进而利用好微信这一新的宣传平台。例如,在进行国家政策以及社会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时,推送的信息要保持严肃性以及权威性。但是在进行校园活动及新闻的报道时,则需要采用一种轻松的语气以增强推送信息的趣味性,达到寓教于乐的特点。最后,在使用微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要注意舆论导向,注重正能量的传播以激发高校师生团结向上共建校园的良好氛围。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高校师生在获取信息时已经不单纯依靠报纸、新闻等官方渠道。互联网上各大论坛、贴吧上的信息也会对高校师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而这些信息为了博取点击率大多为不切实际的、具有虚假夸大色彩的。因此,高校利用微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就要把握好宣传力度,增强高校微信订阅号和服务号在信息传播中的权威性,强化对网络上主流信息的引导作用,,确保高校的和谐、积极的舆论环境,进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作者:王瑛 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

第二篇:医学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策略

[摘要]

医学院校围绕专业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医学生的体育意识、良好品德、进取精神、健康观念、终身锻炼能力,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而且能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使优秀校园文化得到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

医学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深度融合

一、校园体育文化概述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师生共同参与、长期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体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包括体育设施、体育文化氛围、体育精神、体育价值观、体育行为等,它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物质文化。就是师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息息相关的事物,包括体育场所、设备器材等,是师生参与体育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构成校园独特的文化景观,展现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综合实力。二是制度文化。主要是体育体制机制,包括体育领导机构、教育教学管理部门、体育制度、体育工作计划等,是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有力保障。三是精神文化。主要是校园体育的价值、观念、功能和体育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道德风尚、优秀品质等,是校园文化的升华。

(二)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形式和内容

一是体育健康课。通过体育健康课教学,使广大学生掌握体育健康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体育运动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学会能指导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方法,为体育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课外体育文化活动。通过举办运动会、球类竞赛、武术表演、健美操比赛等校园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观念、竞争意识、进取精神,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使校园文化更加绚丽多彩。三是体育社团。各种体育社团能壮大校园体育工作队伍,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吸引更多医学生参加体育文化活动,掀起校园体育文化活动高潮。四是体育文化节。举办特色鲜明的体育文化节,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大繁荣。

(三)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一是校园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将德育寓体育教学、体育活动全过程,能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和意志品质形成,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二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吸引大学生从教室、宿舍走向运动场,克服三点一线枯燥生活简单的重复,使学生从繁重的学习中解放出来,使课余文化生活更加充实、丰富多彩。三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娱乐功能。参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可以愉悦身心、陶冶情操,使学生享受校园生活的美好。四是培养进取意识。通过体育比赛,增强学生团队意识,形成顽强拼搏的精神。

二、医学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本专科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有序进行,医学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物质条件得到良好的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得到高度重视,体育课程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科学的体系。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医学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重视不够、研究不足,活动开展少、档次低,学生自发开展的活动缺少积极引导,学生社团组织没有发挥应有作用等,这都制约着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

(一)学校层面对校园体育文化重视不够

这与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有关。高等医学院校主要研究人体生命科学、临床诊治、医技、检验、护理、药物开发、中药种植与应用等,医学专业学术氛围浓厚,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围绕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而开展,每年举办了大量的专业技能、基础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文艺演出等校园文化活动。而校园体育活动则是能减则减,甚至能免则免,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所占比重明显减少,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明显滞后学校总体发展和建设,没有形成特色,且发展不平衡。

(二)学业任务重,学生参加体育文化活动的时间有限

对医学生参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调查显示:9.03%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体育课,49.03%的学生仅限于参加体育课学习,从来不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每天能锻炼一小时成为空谈;7.31%的学生对体育运动根本没有兴趣和特长,41.72%的学生没有参加过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其中32.47%的学生认为学习繁忙,9.25%的学生认为锻炼身体很辛苦、很累,可见学习繁忙是主要原因。以我校三年制专科临床专业学生为例,学生在校两年,一年医院临床实习,共开设38门课程,基础课、专业课每周平均31学时,在校期间主要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实训操作技能,再加上各种技能等级考试、实验实训考核、英语四级、专升本辅导班等,学生几乎没有空余时间,导致没有时间和精力选择自我爱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三)组织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困难较多

组织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费时费力,而且还要承担一定责任,这样就很难体现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相应功能,造成能减则减,甚至能免则免的情况。笔者曾多次参与策划学校的体育文化活动,深刻体会到每次活动的举办,用于协调各个部门的精力远大于活动实施本身,从经费预算、领导审批、方案制定、工作分工、协调会召开、活动实施等方面都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然而,一旦某个部门配合不给力,就会出现连锁反应,影响整个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而使举办体育文化活动的最初目的大打折扣。

(四)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没有形成特色

目前,医学院校举办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主题不突出,和其他院校相比,特色不明显,形式上是年复一年的重复,更别提创新了。新生到校了举办个篮球赛,过一段时间感觉校园冷清,临时起意,举办一场乒乓球比赛,春季到了召开一届田径运动会等,举办的活动没有系统规划和前期充分准备,缺少举办主题突出、有重大意义的医学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预期效果没有显现,专业特色不突出,很难达到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凝神聚气的初衷。

三、医学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大力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

华佗创建五禽戏,开创了中华武术的先河,太极拳、八段锦在强身健体中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医学院校师从医圣先贤,更应将传统体育文化发扬光大。在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的同时,更应发挥自身优势,着力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基础建设,体现医学院校特色和专业特色,突出优势体育项目,凝练医学院校传统体育文化品牌,为教育教学服务,提升校园体育文化软实力。一是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从资金、机构设置、队伍建设、基础设施、活动策划、文化氛围营造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二是健全体育运动领导机构,按要求设置体育运动委员会,全面领导组织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开展。三是要科学谋划体育各项工作,在制定学校工作计划时,要把校园体育活动纳入总体计划,与专业建设、党建工作等同部署、同研究、同考核。四是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通过固定的宣传栏,体育运动雕塑、校园网、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微信公众号等载体,加强宣传,吸引医学生自觉参加各项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二)围绕专业建设开展特色鲜明的课余校园体育活动,突出医体结合特色

在开展各项专业技能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并将体育竞赛贯穿其中,不同的专业开展活动时要积极与体育活动深度融合,体现体育运动竞技的魅力。临床、检验、药学、医护等专业开展技能竞赛时,应突出临床诊治、病理检验、药物栽培与识别、急救急护等特点,可设计与时间、速度、力量相关的项目;中医、康复保健类可开展与传统中医养生相关的项目,如太极针推功法、养生气功、武术表演等。这样使体育与专业学习密切相关,充分调动系院工作积极性,吸引更多的医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促使他们自觉参与到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医体结合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特色就更加明显。

(三)全方位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升学生健康水平

全面落实《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2006]6号)文件精神和《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十项规定》,持之以恒组织新生出早操,开展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运动队训练、体育社团活动等工作,使之形成特色,产生品牌响应。在组织阳光体育运动时要突出院系特色。在实践中,各系院开展的阳光体育运动要突出传统项目优势。

四、结语

体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它以自身独特的魅力影响着大学生的一切。笔者从阐述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引入,深入分析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最终诠释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从当前医学类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中分析出,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存在学校层面重视不够,学生参加活动时间少,组织活动困难多,活动没有特色等四大问题。接着,笔者从加强体育文化活动环境建设,突出医体结合特色,全方位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这三个方面来阐明加强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策略。笔者认为,医学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大繁荣,需要整合各方面力量,既要重视专业建设,更要持续开展好与专业建设密切相关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为学生学习生活、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余飞海 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学部

[参考文献]

[1]刘元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5,(10).

[2]李学砦.河南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4,(31).

[3]韩大勇.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4,(6).

第三篇:研究生群体亚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关系

摘要:

地方大学研究生群体不仅有着研究生普遍的文化特征,还有着自己较为独特的一面,这就使得地方大学研究生群体亚文化有着其实际情况。地方大学研究生群体亚文化现对于主流文化有着边缘性、抵抗性、风格化特征,这就给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地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研究生群体亚文化的积极因素,合理疏导、化解其消极因素。

关键词:

地方大学;研究生群体;亚文化;校园文化建设

1引言

何谓地方大学?地方大学的内涵外延是什么?到目前为止,学界仍是各抒己见、各不相同。本文中地方大学主要指由第三级政府出资举办、接受省政府和第三级政府双重领导的公立地方本科院校。20世纪80年代,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进步拉动人才需求,地方大学在这样的形式下诞生。30年来,地方大学迅速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相对而言,地方大学办学基础较为薄弱,校园基础设施相对不足和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在全国高等教育大系统中,在办学定位上,多以本科教育为主,着力为地方培养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但是,随着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地方大学获得了全方位的发展,甚至在某些学科出现了较为突出和领先的优势。经过时间的积淀和自身不懈地努力,地方大学蓬勃发展,有实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反之,也有通过发展研究生教育进一步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进一步增强整体办学实力的诉求。地方大学中有极大一部分开始把触角伸入到研究生教育,并把它作为学校的战略新任务。“在学校的正式等级结构以外,学校还存在着由身份、性别和种族、家庭文化背景、个人兴趣爱好等因素聚合的各种群体。有的群体存在着显著的外界标志,边界明显,如社团。也有的不靠形式上的东西去区分群体边界,而是靠文化价值观念、个人对事情的看法、追求的目标、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相似性聚合成为团体。还有的是因为特定的身份如种族、性别等自然影响而形成的群体。”高校作为我国一个特定的非营利组织,其内部也有各种各样的文化存在。“从组织理论的角度看,高校内部存在着反映高校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信念、追求、行为规范等精神因素构成的高校主导文化。从实践层面看,校训、学生校园文化建设便是这一主导文化的反映。同时,在高校校园文化内部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亚文化。”研究生作为校园中一个独立的群体,具有这个群体独特的特征,其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亚文化。“广义上讲是研究生和导师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狭义上讲,研究生文化是以研究生为主体,在校园这个空间中所逐渐形成的体现研究生特征的文化形态,对校园其他亚文化尤其是本专科生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地方大学研究生群体的不断壮大,形成了较为典型的学校亚文化。在地方大学主流文化中,这种亚文化处于怎样的状态,与主流文化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这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2地方大学研究生群体亚文化特征

2.1研究生群体亚文化特征

(1)浓郁的科研氛围和探索精神是研究生群体亚文化的核心

研究生教育属于国民教育序列中的高等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立足于精英教育。所以,研究生教育的逻辑起点是学习和创造知识,研究生群体重在良好的学术精神、刻苦的研究态度和不断的探索学习。“研究生教育是高校的高层次教育。研究生群体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高校的科研水平,其所体现的价值追求直接反映着高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

(2)学习上注重自主性和创造性,生活上具有独立性和相对松散性

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带着探究、批判的精神自主学习,这种创造性学习在研究生阶段占据最重要的地位。这种学习有着很大的独特性,其学习方式包括:课程学习、实验与社会实践、学术活动、撰写学位论文等。尽管学习方式多种多样,但都有着自主性和创造性两个显要特征。研究生学习是培养方案的规划下、老师的指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同时,这种自主性的学习更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在理论的学习和实验实践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并搜集资料去解决问题。“研究生学习知识,往往要同创造知识联系在一起,在创造知识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地学习,而学习也要把创造知识作为目的。”研究生经历了数年本专科高等教育,有的还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基本形成了独立的思想、价值观,在生活上呈现出了独立性的特征。研究生阶段,固定时间、固定场地、固定教师和固定课程的统一学习时间并不多,给予了他们更多灵活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们更能自主钻研。如此,研究生的生活状态更去刻板化,作息时间相对不固定,生活相对松散。

(3)人格和心理的稳定性高,文化格调高、拥护主流价值观

按照我国学制和入学年龄的要求,研究生大部分处于20~40岁之间。他们大部分已经成年,人格与心理基本上处于安定状态,情绪更加老练和稳健。研究生在经历长时间的学习和一定的社会阅历后,有更加理性、更加独立自主的判断意识,受到个人情绪和外界干扰减少。研究生群体普遍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受到了较好的文化熏陶,在文化格调上显示出了更高的状态。对低俗文化普遍持有排斥态度,更加关注高雅文化与经典文化。他们有着良好的判断意识,能够综合全面分析问题,在对事物的判断上显示了更加理智和理性的一面,对待社会主流价值多是拥护,比如爱国情怀、民主意识、关心社会、责任意识等。研究生群体整体呈现出的积极向上的健康状态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进步和发展的正能量。

2.2地方大学研究生群体亚文化特征

地方大学研究生作为我国研究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烙有我国研究生群体普遍的文化状态印记。同时,由于地方大学研究生群体有着其较为特殊实际情况,比如在地方大学中的群体地位等,因此,地方大学研究生群体亚文化有着自身独具的特征。

(1)严重的边缘性

地方大学的“地方性”特色鲜明,这种地方性源于地方大学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于地方政府,办学目标主要为地方发展服务,生源结构主要源于当地等。如地方大学在生源结构上,本科招生中本市生源占有绝大的比重,本省学生占绝大部分,外省学生占比很小。例如,在2013年刚的招生计划中,湖北武汉的江汉大学明文规定:湖北计划中,除艺术、体育类专业以及自主招生面向全省(含武汉市)招生外,其它文、理科类专业80%面向武汉市招生,20%面向全省(含武汉市)招生。相反,地方大学研究生生源地域结构反而非常广泛,来自外省的学生占到很大一部分。其结果是,研究生群体成为“外省人群体”,在地方大学中成为一个典型的少数群体。地方大学研究生群体亚文化的边缘性首先体现在人数少、群体小,受到的重视和关注不足。如广州大学现有本科生在校人数约23000人,研究生总数不足3000人,研究生群体在庞大的学生基数上显得十分“弱小”。人数少相对应的往往是受到的关注不足。因为大部分地方大学仍以本科教育为学校中心任务,研究生的培养相对占据次要地位。其次,独特的“外省人群体”特征,面临文化上的边缘化。地方大学研究生群体中,外省人占据了较大部分,有的高校甚至占到70%还要多。地方化的地方大学在主流文化上展现出了地方文化的强势,外省人群体带着各自的区域文化来求学,形成文化上的“孤岛”。如广州大学研究生主要生源地为河南、湖南、江西、广东,其中广东省外学生人数占据半数。而广州大学学生总体来看,“学校生源主要来自地方,2005年度广州大学的生源构成为:广州市生源为60%,除了广州以外的广东省内招生为30%,非广东省的全国招生比例为10%。”广州大学学生和职工通用粤语,学校广播多为粤语节目,学校食堂多为清淡口味的粤菜为主,校园文化依托“广府文化”展开。来自非广东省的研究生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产生了明显的文化不适应,甚至是文化冲突现象。

(2)对校园主流文化的抵抗性

研究生群体小、数量少,受关注不够,在文化上有些明显的边缘化倾向。这种“外省人群体”,在校园主体生活中常常遭遇到艰难的处境。这种弱势地位和边缘状态,使得研究生群体自我“外省人身份”更加明确和突出。研究生群体内部同乡会等组织进一步加深了外省人群体内部认同和外部抵抗。如广州大学研究生群体对本省文化的“文化自尊心”受到了侵犯而不断加强,产生了强烈的“本省文化自豪感”,会在合适的场合极力宣扬“异域文化”。大学本应该多元文化交融,使来自全国各区域、各民族,甚至是全球各国的文化在大学得到尊重和发扬。但是,由于地方大学的地域实际状况,使得地方大学以地方文化为特色,以地方特色求发展。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使得非本地文化感受到被忽视和不公正的待遇,进而易产生明显的抵触性矛盾。来自外省的研究生群体成为地方大学的主流文化的重要抵抗者,有着较为明显的文化冲突态度和行为。

(3)明显的风格化倾向

“亚文化的抵抗从来都不是激烈和极端的方式,而是较为温和的‘协商’,主要体现在审美领域、休闲、消费等方面,是富有意味和不拘一格的。”地方大学研究生亚文化同样在与主流文化的冲突上,并不是激烈的对抗,而是象征性的抵抗,作为一种对主流文化的否定和补充存在着。这种与主流文化抵抗的亚文化有些明显的风格化倾向。如广州大学研究生群体湖南、江西、四川、重庆人,在饮食上,对甜食的排斥,对辣味表现出强烈的爱好;北方学生对广州季节不分明的排斥,对冬天下雪的渴望等,呈现了独具风格的一面。

3地方大学针对地方大学研究生群体亚文化的应有之策

亚文化可能包括主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也包括与主流文化相冲突的价值观。

3.1利用研究生群体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导向和辐射功能,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研究生群体亚文化中有与主流文化相似或者一致的一面,充分发挥其导向和辐射功能,能够大力促进积极的校园文化建设。

(1)研究生学术科研精神引导校园文化朝向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发展

高校是探求知识、追求真理的净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是大学文化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我国高等教育从建立发展到今天,从来都把科学的精神作为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科学精神、学术精神,就没有科学的发展、学术的创新,高等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崇尚科学、追求真理作为校园主流文化的题中之义在我国各高校的校园规训中得到集中体现。科学研究和学术创新是研究生学习生活的主要部分,研究生群体的学术科研精神在校园文化中独树一帜,对校园文化朝着追求科学与真理方向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地方大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经常讨论和广泛探求科学前沿问题,吸引了大批本科学生参与到其中。研究生牵头的挑战杯团队,本科生在研究生的带领下钻研问题,开展创新。在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合作和交流中,校园学生主体受到科学精神和学术创新精神的熏陶,自然而然培养出对知识的热爱、对问题的探究精神。研究生这一群体有益于激发校园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校园文化,对促进校园文化健康发展大有裨益。

(2)研究生独立生活、自主学习精神推动校园生活文化、学习文化的积极进步

研究生群体都有着较强的独立意识,在学习上独立思考、大胆怀疑、主动学习、自主探求,在生活上体现出高度的责任意识。而作为校园主体的本科学生大都仍然缺乏独立意识,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是“随大流”。他们在生活上大多散漫,不愿意承担责任,害怕挫折等;在学习上主动性严重缺乏。研究生群体虽然是一个人数不多的群体,但他们的文化特征对本科生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上都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向导和指引,具有很好的榜样示范作用,可以辐射到整个校园文化。如广州大学学生绝大部分是广州市学生,成为高校的“走读生”,即使到了独立的年龄,他们仍然对家庭表现过度的依赖,不仅经济上不愿意独立,而且精神上难以割舍,这对于高校学生个体社会化和独立人格健康发展不利。这个群体表现出来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与其他群体迥异,使得其他群体有了一个参考和对照的标杆。

(3)研究生崇尚高雅,拥护社会主流价值观,带动校园文化和谐美好发展

从年龄结构、文化基础、心理状态、价值观念上,研究生群体都有别于其他群体,可以说,这一群体在大学中是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最具开放意识、最理智的群体。“从研究生群体文化的特点不难看出,研究生群体文化在提高高校文化的品位、格调和维持高校主体文化的稳定性方面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研究生群体成为高校文化建设、德育建设的重要拥护者。他们用成熟全面的思考、理性的态度和温和的行为影响着本科学生的价值观念。地方大学本科生普遍家庭经济条件好,这使他们在物质上的追求成为一种时尚,在全校蔓延。在物质上的过分追求,直接导致了精神上的空虚,对快餐文化的青睐,对网络文化的着迷,受到了很多不良信息的毒害,对社会漠不关心,对主流价值观怀疑、逆反甚至敌对。这些对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都是一种阻碍。研究生群体的引导和示范作用的合理利用,对消除这种消极校园文化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3.2给予研究生群体充分的关注,尊重异地学生文化,疏导、化解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消极负向作用

健康的亚文化对校园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不良亚文化则只会对校园文化产生负面效应。不良亚文化弱化校园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并阻碍其发挥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效果会大打折扣。“不良亚文化虽然只是在某一小部分人中流行,但其影响力却不可小觑,甚至对校园主流文化形成了冲击。”地方大学研究生群体文化有着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显现出较为消极的一面。首先,独特的“外省人”群体对当地文化的抵抗问题日益凸显。学校在充分挖掘地方优势、地方特色的同时,应该充分认识到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考虑到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情况,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关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当地特设文化为主导的同时,应该给予异地文化一定程度的尊重。多元的社会的主要标志便是多元的价值观,相异本身就是一种资源。不同文化的交融对学校文化繁荣是很有好处的。校园文化建设不能一元独大,对小众群体文化采取漠视和轻蔑的态度。其次,用更加合理的价值观疏导、化解研究生群体不良亚文化。比如研究生群体散漫的生活状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显得格格不入;研究生因为有了一定的经验和阅历,在能力素质上有了较高的层次,他们普遍对校园活动不感兴趣、不参与;研究生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对社会认知较为清晰,道德滑坡更为明显,功利性强。大学生充满青春活力,大学校园文化一定也是充满激情和活力的。要积极引导研究生群体,让他们改变心态,焕发出新的活力。对研究生开展合理的德育工作,促进自身进步。对不良的情绪和态度,要采用合理的手段来劝解、教育和疏导。

作者:温婷 单位: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督导室

参考文献:

[1]徐瑞,刘慧珍.教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

[2]孙建,吴利萍等.高校教师群体亚文化对高校“三风”建设的影响研究———组织理论与微观计量经济学的角度[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6).

[3][5]薛天祥.研究生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4][8]鲁满新.高校校园文化与研究生群体文化关系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

[6]刘晖.转型期地方大学治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3).

[7]胡疆锋.亚文化的风格———抵抗与收编[D].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9]董树理.高校亚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6).

第四篇:校园文化建设学术研究

[内容提要]

大学是文明传承的重要基地。教育的本质是“立人”而非“育才”,教育的目标应该由知识的传播、分数的获得转向对人的关注与尊重。优秀的学术讲坛是大学的软实力,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和学校的内涵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内容提要]

立人教育;学术讲坛;校园文化

一、“立人教育”研究综观

“立人教育”源远流长。春秋末期孔子开办的“庶民教育”、“君子教育”、“国学教育”即为“立人教育”,培养“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君子”,必以行道为己任,为此养成德行,依乎内在之仁心,而又掌握适应公私生活之技艺。这一教育体系通过人文化成,养成君子,化成风俗,一直延续至今,整个社会形成良性秩序。鲁迅先生曾主张“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是推进中国文化与教育的现代化应当坚持的原则。当今提倡的新国学教育无疑应注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内容的继承,以利于塑造青少年的健康人格。国学传统中包含的可以与符合现代文明趋向的思想文化对接的积极因素有自由思想、民本理念、实学精神、环境意识等。我国当代一些学者也都强调“认教育”如谭兆鹏(2005)阐述了“教育之本在于立人”的精义,认为教育的使命是给人以希望,给国家以希望,给人类以希望;教育凭借“立人”,彻底从工具形态、商品形态、利禄形态下解脱出来,担负起绵延永恒的神圣使命;立人教育促使社会不断产生新的需求,提高人的地位,促人做社会主人,尊重人的权利,要让人主动改造世界。王子今(2008)认为现代教育在国学方面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应冷静思考,澄清传统国学教育的特质,总结得失成败,认真发掘,科学评价,并植入现代教育体系之中。王新皓(2013)提出把“立人教育”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的十八大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问题的新观点,它深刻诠释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和根本属性,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教育本质规律的深刻理解,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立人教育”不独中国特有,西方社会教育以立人为本,由来已久。西方学者认为秩序乃是一个社会最重要的公共品,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形成和秩序维持,必须致力于养成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之人。欧美各国中、小学有大量经典、历史、人文教育内容,大学有“通识教育”课程。越是精英教育,越是强调教育之立人功能,旨在以人文化学生为“绅士”,而拒绝单纯的技能传授。在二十世纪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欧美各国教育依然以立人为本,而以技术教育为末。美国拉尔夫•泰勒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其创作的“泰勒原理”被公认为课程开发原理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的阐述,是一种本质上的“素质教育”与“立人教育”。

二、以学术讲坛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提升高校内涵建设

依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的本质是“立人”而非“育才”,教育的目标应该由知识的传播、分数的获得转向对人的关注与尊重。高校的工作重心已从外延发展转移到内涵建设。大学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功能,是文明传承的重要基地,优秀的学术讲坛是大学的软实力,是建设一流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和学校的内涵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丰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生命和灵魂,是学校发展的整体命脉,是学校社会形象的根本,对学校发展具有价值引领、观念整合、情感激励和规范调节等作用。目前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积淀不够,缺乏人文环境和文化底蕴,文化氛围不浓厚,学生难以感受到大学校园文化氛围。开办学术讲坛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让大学生生活更加充实。

(三)延伸高校课堂教育教学

在知识多元化的今天,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对新知识、新文化、新技能的渴求,需要开辟更为丰富的知识来源和技能拓展平台。开办学术讲坛,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立人教育,提升学术探讨与交流层次,是高校向学生提供知识服务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思想影响和熏陶的重要阵地,对大学生的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以学术讲坛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精心打造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平台

大学生学术讲坛是大学生增长知识、开拓视野、启迪心智和创新文化的前沿阵地,具有开放性、高雅性、定期性、互动性与群众性。安排专人负责学术讲坛工作,设立专项经费,在人、财、物等方面提供支持,为学术讲坛建设创造必要条件。

(二)搭建学术讲坛专题网站

建立大学生学术讲坛专题网站,给听众提供一个全面了解讲坛内容的平台(如讲坛动态、相关资料、内容简介、名家风采、下期预告、精彩视频、在线交流等栏目),并适时更新网页,处理信息反馈等。

(三)举办文化学术活动

文化讲座和学术沙龙是大学生学术讲坛的主要内容之一,以演讲或报告方式进行,可以涉及多个方面,特别是有关大学生立志成长成才、中外文化交流、科普知识、社会热点、考研求职以及学术研究等,可以成为学生重要的文化活动与学术交流载体。

(四)培养学生干部

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是高校教书育人的重要考量。由校、院团总支、学生会组织实施,建立完善的学生队伍组织机构、工作运行机制和工作管理制度,有序开展策划、联络、宣传、会务、主持、文字编辑、网络建设、产品推广及服务社会,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五)建立学术论坛人才库

大学生学术讲坛是精英论坛,具有学术性和前沿性。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领导干部、优秀教师及优秀学生代表进行演讲,建立全方位、开放式的演讲人才库,是学术讲坛资源建设不可或缺的。这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名人,以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扎实理论功底的领导干部,高超的演讲水平和成功的演讲经历,可以熏陶大学生的成长,健全大学生的人格。

(六)制作讲坛文化产品

大学生学术讲坛是一种高品位文化产品。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成果,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可以营造一种浓厚的学术创新氛围,是连接校园与社会的桥梁,可以起到品牌示范作用。

四、以学术讲坛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

(一)建立班级授课机制,为学术讲坛奠定基础

班级授课是让高校在学生的课程设置中增加“学生授课”课程与环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讲课,以专业知识为主,并进行扩展,老师旁听并指导,根据课前准备、讲课内容、台上表现、问题回答等方面进行评价,学生可以在其中学到如何表现、沟通、调动积极性等方面的知识与技巧,并能在潜移默化之中提升自身气质,增进班风、学风建设。

(二)拓展校园讲坛资源,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班级授课中表现优秀的同学,可以经老师推荐,开设院(校)级专题讲座,拓展班级授课成果,并通过校园讲坛,能够让一部分优秀学生在更大舞台上接受锻炼,引领学术道路。

(三)丰富学术讲坛内涵,拓宽学术讲坛范围

扩大讲坛内涵,组织展播红色电影、经典诵读比赛、媒体公益广告大赛、传统文化知识讲座,举办电影文化艺术节、迎新晚会、知识竞赛、辩论赛、读书会、轮滑大赛、演讲比赛、师范生技能比赛、儒家文化讲座、研究生沙龙、国际商务模拟洽谈、翻译大赛、大学生科研创新、书法比赛、征文比赛、摄影比赛、歌咏比赛、舞蹈比赛、棋类比赛、球类比赛、戏剧演出、服务社会等活动,开展诸如国际交流活动、校友交流活动、社会-企业-高校交流活动,等等,通过校园讲坛培养出一批“校园文化明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扭转虚华浮躁的校风,使大学校园回归教育正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四)选聘专家,精心指点

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领导干部加盟学术讲坛,提升学术讲坛层次,提升学校知名度,打造真正的文化型校园环境。

五、结语

高校立人教育“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动员广大学生参与,在系列真情实感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尽大限度地做到教学相长、学以致用,让学生学会“自我解救”: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我行动,进行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创新,进而立定志向,树立己身,示人轨范,立志报效,树立名节,感悟人生,体验人生,追求发展,完善自我,成就自我。

作者:陈玲 丁志斌 单位:吉首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吉首大学国际交流与公共外语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崔翠.我国高校“立德树人”的路径选择[J],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增刊),2014(06):176-178.

【2】宫海燕.在“立人教育”的思考与探索中成长[J],当代教育科学,2013(16)35-39.

【3】龚克.立德树人、素质教育与内涵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3(02):6-8.

【4】李毅.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研究,2013(04):155-157.

【5】李志义.大学教育教学中几个热点问题的反思[J],中国大学教学,2013(06):4-7.

【6】刘献君.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J],中国高等教育,2014(02):62.

【7】谭兆鹏,立人教育论[J],2005(06):1-3.

【8】王树荫,温静.中国梦的由来、意义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3(10):12-15.

【9】王新皓.立德树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149-151.

【10】王子今.国学与“立人”教育[J],社会科学,2008(07):150-157.

【11】许军国.从校园文化视角看立德树人[J],中国教育学刊,2014(04):15-18.

【12】许武.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J],中国高等教育,2013(01):63.

【13】郑吉春.立德树人:回归教育本质的实践与探索[J],北京教育,2014(11):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