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我国高校文化建设探讨(9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摘要:
在现在的很多高校中,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统一性的,他们在各个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和功能是相似的,他们同时存在一个空间中,利用着共同的校园资源。实现两者的真正互动,是我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关键词:
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互动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是目前改善我国高校校园中存在的各自为政局面的最直接的方式。而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通过校园资源的整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携手合作同时促进双方关系各自开展的工作,进而来提高各自工作的实效性,促使高校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中相互扶持,相互成长。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碰撞与冲击下,高校的校园文化正在努力的寻找自身长期发展的方法。高校校园文化也正在向个性化、制度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有研究认为:第一是校园文化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很多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任务其实就是接受教育。其次高校的校园文化其实对于学生的价值观具有向导的作用。高校的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有着极深的吸引力和指导执行力。最后对于大学生人格的塑造也有着相当大的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
在这个飞速进步的社会下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主题。随着其在高等学校日渐的受到更大的重视,逐渐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以加强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和身心素质教育为主要政治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已经在各大高校之间蓬勃开展。这些活动也是形式多样,内容精彩丰富,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受到了广大学生们的喜欢和参与。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探讨
现在很多的高校都在积极的展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探讨,其中有很多的活动都是较全面的地将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结合了起来。例如在学习理论的方面,很多的高校都相应的成立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举办了各类的学术讲坛,还有很多学校开展了征集论文、辩论竞赛等活动。还有一些高校各自成立了实践小队和志愿者等,展开积极的下乡实践、志愿者活动,充分表现了现在的大学生的积极、蓬勃的精神面貌,成为了校园中一道光彩的景观。这种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很好的提升了校园的整体影响力度,而且效果显著。当然,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中也有很多的不足,其中有几点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自觉意识并不是很强,有很多的高校对于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上没有充分的认识,并且没有将中央下达的有关政策与意见并没有积极的进行落实和实施,缺乏了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认识,没能将二者很好的结合,有效的利用和开展,导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科学的系统的开展。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机制还需要很好的完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其实需要一个完善的,良好的机制来进行有效的保障。但是由于很多的高校并没有非常的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以至于没有很好的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使得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缺乏动力。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操作实施并不成熟。由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自觉意识并不是很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机制并不是很完善。所以导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不能很好地进行实施操作。而且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队伍也需要更好的进行协调,来增加彼此之间的默契,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更加的顺利。
四、结语
在现在的高校中很多大学生的观念深深的受到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的影响,而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教育展现的形式又是样式多样,可能会有很多的大学生不能省会的体会到它的影响力。因此便提醒我们要更加的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有力的将二者结合。
作者:陈卓 单位:新乡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人民口报,2010-10-19.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思想教育研究,2004(10).
第二篇:高校社团文化建设功能分析
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社团能够进一步补充课堂教学,对高校积极向上的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高校社团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综合能力得到前面培养。通过对高校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作用。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更新换代更加频繁,近几年教育部门不断深化和落实教育改革,我国教育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飞跃。在现阶段的高校中,学生社团种类日益丰富,数量逐渐增多,同时也加强了跨校发展,以及社会联系,学生社团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学生社会对于高校文化的建设,具有积极健康的促进作用。因此,各大高校必须给予足够支持和重视。
一、高校社团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研究类的较少,娱乐类偏多
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学生社团更加偏重于娱乐化,相对来讲,研究性质的社团较少。主要是一些具有研究性质的社团,科技型较强,理论性较强,具有一定的枯燥感,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无法在社团中放松,以此导致社团人数不足。而大部分学生主要选择具有娱乐性质的,例如武术社团、体育健身社团、音乐社团等等。
(二)社团成员的年级结构不平衡
在如今的高校社团中,社团成员年龄结构具有不平衡性质,根据高校学生社团的人员组成比例上分析,大多数的社团成员来自大一、大二的学生,而大三、大四学生数量较少。导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大一大二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与社团活动,而大三大四学生面临毕业就业选择,影响参加社团活动的时间。
(三)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
在绝大多数的高校学生社团中,通常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间接也影响到社团日常活动的开展和管理,致使社团中问题矛盾频发,不利于社团的日后发展。
(四)经费不足
现阶段的高校学生社团中,面临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发展经费的不足。所有社团的成立、发展、以及运行,都不能缺少经费,如果没有足够经费的支持,社团的发展将会难以进行。现阶段的社团发展经费,很少由学校进行拨款。解决对策:面对种种困难,高校学生社团要想谋取自身发展,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各大高校应当给予全面的扶持,增加经费的拨款,支持社团发展,鼓励成立社团,特别是具有研究性质的社团,同时帮助学生制定明确合理的发展目标,以此提升社团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高校社团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条例,避免出现个人独断行为,公平公正,保证社团工作的顺利、合理开展。
二、高校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高校学生社团接触面广,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愿成立的,能够吸引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加入,同时能够独立开展社团活动的学生组织。学生社团具有参与人数多、覆盖面广的特点。部分高校社团数量甚至接近100个,参与人数达到上万人,几乎全校学生都参与过社团活动。高校学生社团种类日趋丰富,主要有志愿服务类、体育健身类、文学类、学术研究类、艺术类、综合类、以及音乐舞蹈类等等,涉及多个领域,内容丰富广泛,能够极大程度的扩展学生的课后生活,使校园文化生活更加充满乐趣,同时也陶冶了学生审美情趣,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二)高校学生社团能够增强师生凝聚力,促进校园文化和谐发展
当前的高校学生社团,主要由教师与社团成团共同组成,共同进行社团的日常活动、自主管理、以及建设发展等内容;社团成员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需要积极配合理事会成员,以此保证社团活动能够顺利完成。因此,高校学生社团,间接中也增加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提升整体凝聚力,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建设校园文化的理解,进而为创建和谐良好的校园文化贡献力量。
(三)高校学生社团可以在会员更替的同时传承校园文化
在现阶段的高校学生社团中更新换代较快,每年都会有新成员加入,社团中核心成员会同新成员进行沟通,传递社团精神,以此保证社会精神能够被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每个社团都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氛围,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取向,以及共同的奋斗目标,都会对所有成员起到影响。社团成员能够在良好的社团环境中,逐渐完善自我,提升能力,为高校学生社团的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四)高校学生社团有利于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和谐的人机关系,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现阶段很多青少年往往由于家庭因素影响,逐渐养成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缺乏分担、分享、以及奉献精神,进而导致部分学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所需,难以融入社会。而高校学生社团,很多具体工作都需要社团成员亲自动手完成,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了成员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同时锻炼了学生表达能力,学会了如何分享,如何聆听他人意见。此外,通过社团活动,能够进一步扩展成员的人际交往范围,通过与不同性格、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交往、沟通、接触,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养成,最终促进校园文化关于人际交流方面的建设。
总而言之,现阶段我国高校正处于改革发展阶段,因此各大高校更应当注重自身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特别是高校学生社会,能够进一步促进校园文化的形成,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所以,高校应当给予学生社团足够的重视,以及大力的支持,充分发挥出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进而为建设良好文明的校园环境贡献力量。
作者:唐玉琴 单位:湖南株洲云龙示范区职教城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基建处
第三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
文化影响力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愈加突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才有了今天光彩夺目的辉煌。高校作为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地,应自觉承担起文化建设的重担,寻求文化建设新的突破。高校应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将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到思想政治育人工作中,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文章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以及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举措。
关键词:
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价值观
当前中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这样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顺应时代潮流,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指明了新的方向。近年来,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凸显,这对于增强文化底蕴及文化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高校是为国储才的重要场所,人才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力量源泉,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不仅关乎着整个社会的风气是否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而且还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中坚力量。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依靠两个帮手:教师和学生。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宣传、培育、践行等多方面具有指导性作用,学生能够理解学校在不断改善物态文化的同时,还在努力营造改革创新的校园精神文化并着力建设民主、公平的校园制度文化,[1]这样才能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合力,学生只有真正的“内化与心,外化与形”才能让校园文化建设的更加富有内涵。
(一)契合大学精神,丰富精神文化
何谓精神?“人不可以有傲气,但不可以无傲骨”,用理想信念支撑起的身躯才是人应该拥有的精神,而用学术自由,注重人文情感、崇尚科学、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等构建起来的大学才是真正有内涵的大学精神,这种精神传承百世依旧历久弥新。提到蔡元培先生就想到了他在北京大学担任校长时提出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这一全新的大学精神,这一耳目一新的口号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提到曾任清华校长的梅贻琦先生就想到了他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大学者,非有大学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正是大师们的兢兢业业所积淀、凝练而成的精神成为了人们所向往与追求的精神力量,这股力量激励者人们通达人生、事业的新境界。
(二)发挥大学特色,增强物质文化支撑
在学生精神文化得以加强的同时,还要不断加强物质文化支撑,在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时代,必要的物质支撑是对精神文化升华最好的激励。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高校文化建设的一面镜子,是让学生能够保持愉悦心情,文化积淀、身心健康的前提与保障。让学生参与到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不断优化校园内部环境,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形象、宣传工作,充分显示学校的办学思想和人文特色,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到物质文化魅力。学校所拥有的自然环境、整体布局、硬件设施都是校园的物质文化,学校的建筑物、自然环境都是学校无声教育的力量所在,同时也是增加在校学生归属感与自豪感的重要源泉。高校可以通过广泛开展征集道路、湖泊、桥梁名称活动,校园景观宣讲活动,图书馆、校史馆参观讲解活动等提交学生对物质文化的参与度和理解力,不断增加校园物质文化的人文品味,充分发挥其无形育人作用。高校亦可因地制宜,在校园植树、栽花、种草、绿化、美化校园。可以利用墙壁、走廊、橱窗、校联等媒介,精心设计、宣传文化教育载体,努力使校园每一角落成为“教育的潜在课堂”。[2]高校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场所,在社会急剧转型、价值观深刻变革的时代,只有充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时代主题,才能让高校物质文化绽放出动人的光彩。
(三)挣脱传统枷锁,健全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的制订一定程度是对过去情况的总结。制度一经制定便成为师生共同遵守的“清规戒律”,很少有人去挑战其权威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制度本身的时效性、指示性、实用性将会失去,这时候一昧的教条,师生都将会成为教育制度园囿下被动的工具。例如对照大学生《学生手册》,你有可能会发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在《学生手册》中找不到解决办法,而老师只能凭借既定的思维模式,在不突破以往惯例的情况下,自我甄别与判断。面对千变万化的各种情况,高校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枷锁,以实现制度文化的创新。大学制度文化需要不断调整、变化和创新,变则通,通则久。只有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念,不断更新管理文化制度体系,让教育管理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形成强大的文化动力,从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虽然校园制度文化是对师生的一种约束力,但是一成不变的制度文化缺乏活力,缺乏育人的感召力。因此,只有当制度的强制力变为了由内而散发的感召力,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才将会被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而高校应继续完善各种制度创新,使学校管理更人性化、合理化。
二、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探索
(一)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核心价值引领
中国的传统文化绵延五千年,在人类历史上已经拥有了灿烂辉煌的篇章。先秦时期,百家争鸣,涌现了诸多典型代表人物,其中以儒家、道家、法家最为盛行,各个学派通过不断地求学、问道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并成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之上继承与发扬着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优秀民族特性代代相传,形成了支撑中华民族的脊梁。当历史的车轮迈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传统文化与马列主义经典理论的再次契合,形成了为中国人民所共同遵守并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站在时代的高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集中概括和对本民族先贤传统价值观加以发掘、提炼、概括、总结的结果,[3]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发扬的主阵地,更应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占领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高地,广泛开展道德宣传、文化交流、辩论比赛,慈善公益等活动,培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让他们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民族精神的体现,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体会传统文化与主流价值观契合的巨大力量。
(二)发扬文化魅力,提升学生文化吸引
上文讲到了校园文化的三个组成部分:精神、物质、制度,如果物质与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框架,那么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才是大学文化传承的命脉,校园文化的魅力亦源于此。赫赫有名的西南联大,即便是在条件异常艰苦的抗日年代,依旧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并培养了一大批蜚声中外的专家、学者。是什么让西南联大在短短的八年之内创造了如此之多的辉煌?答案是氛围,是一种优秀文化聚集后产生的强大吸引力。当今高校建设亦是如此,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必须提高学生的荣誉感与自豪感,高校要能充分利用一切资源,让学生接触平时难以企及亦或可望不敢求的专家、学者、名人、创业家等,让他们能够近距离交流,这是对他们精神升华的最好举措。名人报告、尖端科技人才讲座、主题文化巡演、风采大赛等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决定了是否能够打造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而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是对学生最好的激励与鼓舞。
(三)发挥学生主体,推进校园文化创新
校园精神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潜在的教育力量,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精神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建立起自身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并引导群体成员的行为以及精神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精神文化创新,关键在全校师生是否能充分彰显个性,发挥主观能动力,从而在整个校园中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感染力。对传统的、常规的校园文化进行命律转移,推动其传统校园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是校园文化创新的主要形式与途径。高校校园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最激烈的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创新建设在坚持开放性的基础之上,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文化价值选择的教育,使他们学会将本民族的文化放到世界多元文化的参考体系中进行横向的比较,既要坚持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优良特性,又要强化对外来文化优秀因素的借鉴和吸收。[4]教师和学生作为文化创新的两个主体,首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完备的奖评考核体系是留住人才的关键,留住了人才就留住了高校文化创新发展的源动力;其次,要加强学风、教风、校风建设,让学生在优雅舒适的校园环境中提升文化创新的灵感;最后,师生合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共同建设优质、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每所学校都有各自的教学、管理模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光辉的照耀下,各大高校均能“层林尽染”,每个层次的学校培养模式与方法不尽相同,但都保持同一目的———让学生成才。因此建设什么样的校园文化,怎样建设校园文化,怎样建设好校园文化值得高校教育者深思。
(一)搭建互动平台,把握思想动态
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与提高,过去人们主要通过广播、电视、收音机、报纸等媒介获得想要的信息,现在更加方便、实用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免费无线热点技术让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的了解最新信息,一个网站的推送消息可以瞬间让成千上万人知晓,新闻的受众面相比于十年前、二十年前扩大了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因此,新时期的校园文化建设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新媒体这一“先进武器”。新媒体对提高大家的知晓度、参与度有很大帮助,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校园文化的魅力,学校应“接地气”地建设好微博、微信、官方网站等网络媒体平台,多些喜闻乐见、形象生动的消息,让学生在阅读后能有所获,能够由心底为学校“点赞”。通过举办一系列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多渠道、多层面、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高校教育宗旨。
(二)加强文化管理,探索育人新法
明晰的办学理念,鲜明的组织文化和精神特质孕育了优质的大学文化,而优质的大学文化更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文化管理能力。学校领导层要能够制定出具有一定特色和影响力的管理制度和教育理念,并坚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勇于探索,真正形成该大学应有的独特人文气质风貌。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现状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各种思潮的涌入,当代大学生或多或少的存在意志不坚定、困顿迷茫的状态,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会让原本可以走向幸福的青年学生丧失了前进的动力与方向,各种不良文化思想也会影响师生们的价值取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更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华民族传承千年之优秀传统文化让人们在混沌中能够看清自我,认清自己存在的问题,这些精髓文化正是中华民族腾飞的精神砥柱。
(三)深入学生内部,分析学生需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模式,教师要能够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思维模式有所认识与理解,并引导学生探索其人生理想与目标。教师对待学生不仅要有教无类,而且还要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潜能。教师应深入学生内部,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态度、生活状况、行为习惯等制定不同的方案,增强对学生行为的可预见性,将一些可能或者将要发生的事情控制在合情合理的范围之内。深入学生内部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只有科学有效地分析学生需求,学生德、智、体才能均匀、健康发展。
作者:杨千里 单位:扬州大学青年发展研究所美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沈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江苏高教,2015(2).
[2]张志刚.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以福建省中小学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1).
[3]黄钊.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紧密关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1).
[4]韩喜平,徐景一.高校党建与校园文化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13(10)
第四篇:高校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之思考
摘要: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积极向上的大学生宿舍文化迫在眉睫,宿舍从各个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只有充分分析宿舍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挑战,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才能真正帮助大学生健康快乐向上地生活和学习。
关键词:
新时期;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高校教育不断改革发展,大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生宿舍,宿舍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作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独特的环境和组织优势,而且对于学生宿舍出现的一些复杂问题更加迫切地需要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
一、宿舍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大学生宿舍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宿舍为载体表现出来的精神文化和物态文化形式的总和,是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1]。大学生宿舍文化更全面更真实地体现了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宿舍作为大学生的“后台”场所,能更全面更真实地反映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教室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正规场所,宿舍是学生“私人化”学习生活的主要区域,它与正规的学习活动有着很大差异,相对而言宿舍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具随意性、自由性、非组织性、个体性。学生的思想限制较少。宿舍文化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思想政治素质是作为一名合格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必须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理想信念。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的不断涌现,网络进宿舍已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必备品。大学生思想活跃,关心国家大事,经常在宿舍里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同学之间相互争辩社会敏感问题,这对宿舍学生启迪思想、开阔眼界、活跃思维有很大帮助;也有助于学生明辨是非美丑善恶,提高思想政治素养。但是,一部分大学生思想单纯,缺乏社会经验,情绪不够稳定,对社会环境的复杂程度了解有限,只凭有限的网络信息很容易被误导和迷惑。如果长时间发展下去,将会形成偏执、极端的思想政治认识,很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宿舍文化质量影响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一个范围内群体生活方式决定着群体区域文化,反过来群体区域文化也影响着这个群体的生活质量。同样,宿舍文化的质量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学生宿舍内床上用品、洗漱用具、学习用具、衣服鞋袜等物品的摆放和布置方式体现着学生的宿舍物质文化。学生宿舍成员在不断的交往过程中不知不觉形成宿舍文化氛围,共同约束和规范宿舍成员的心理意识和交往方式。低质量的宿舍文化严重影响学生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影响学生的正常心理情绪,使得宿舍低级趣味、歪风邪气蔓延,一些学生在宿舍里沉迷于网络游戏、浏览不良网页等现象,纪律意识淡薄,道德品质下降。
二、宿舍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新媒体迅速发展,深入宿舍,学生宿舍网络环境管控处于盲区
由于学生在高中时期的教育处于压抑状态,进入大学有了充裕自由支配时间,电脑成了他们大部分时间的陪伴者。大学生思想单纯,社会阅历不足,对网络信息的真伪难以正确合理地分辨,很容易受不良网络信息的误导,宿舍成员之间相互吐糟,长此以往将形成不良的宿舍文化氛围,对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
(二)新型的人际关系对构建和谐的宿舍文化提出了挑战
目前大多高校在校生是95后,不是我们在他们身上贴标签,而是从他们的身上体现出了明显的时代特色。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他们对朋友圈子若即若离,既不亲近,也不疏远。他们充分利用组织的有利条件,如归属感、安全感等,但是他们不愿意遵从组织的约束,随时可以跳出圈子。营造良好的宿舍文化氛围,建立合理的人际关系和组织理念是亟需推进的。
(三)宿舍管理制度、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等落后于新时期大学生宿舍文化的需求
目前大部分高校注重学生宿舍硬件设施和环境的建设,对学生在宿舍的实际生活状况、思想心理状况及学习状况关注度不高,这些软件建设已经落后于新时期大学生宿舍生活的需求,对学校的学生宿舍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从管理制度上而言,管理分工不明确,甚至出现管理脱节,一些管理工作人员手忙脚乱,一些工作人员无所事事,缺乏同心协力、齐抓共管的协调机制;从运行机制而言,存在体制不健全,部门职责不明确,遇到问题相互推脱等问题。
(四)建设良好的宿舍文化对宿舍服务人员低素质、低效率的服务及宿舍服务文化的落后提出了挑战。
随着我国社会文明进程的不断推进,大学生对社会、学校的服务要求心态也悄然发生了改变,他们注重维护自身的权益。由于学校宿舍管理模式、制度等的不完备,一些宿舍服务人员由于素质低,对学生服务工作认识不到位,不能及时解决学生宿舍发生的问题,导致学生对学校的服务极为不满,甚至是失望,从而影响了良好宿舍文化的建设。
三、建设良好宿舍文化的途径
(一)完备宿舍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为建设良好的大学生宿舍文化提供制度机制保障。
学生宿舍是一个群体聚居的地方,必须要有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相配备,才能规范大学生在宿舍中的不良行为,才能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建立宿舍文明公约。以学生宿舍为单位向广大学生征集宿舍文明公约,经学校审批向学生公布大学生宿舍文明公约,并且要求每个宿舍张贴一份。杜绝宿舍不文明、不道德行为,倡导文明、健康的言行举止,让每一个学生监督、维护自己制定的宿舍文明公约。
2.将学生宿舍卫生、表现进行量化,纳入学生的德育量化考核和评优评先等测评奖励项目中,在具体操作中要求辅导员严格执行,督促学生遵守宿舍管理规定以促进学生宿舍文化的建设。
3.宿舍服务人员要建立学生宿舍电子档案,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宿舍号、寝室长、宿舍成员,宿舍服务工作人员可以将学生在宿舍中的卫生状况、晚归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然后定期向教学院(系)及时反馈,进行教学院(系)和宿舍的双重管理,做好大学生的服务和管理工作。教学院(系)可以按照专业和年级的不同,让不同专业年级的任课老师参与进来,每个老师负责一到两个宿舍,定期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进行交流,既可以了解学生情况又可以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宿舍文化氛围。
4.辅导员检查宿舍制度。辅导员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必须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态,其中进宿舍是辅导员与学生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相对学校的其他场所,宿舍是相对隐蔽、独立的,更需要老师的关照。要求辅导员不定期去检查学生宿舍,这样可以督促学生改进宿舍环境。
5.男女生互查宿舍制度。由院系学生会组织各个班级的男女生互查宿舍,并对宿舍情况进行打分,最后评出优秀寝室,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情况极差的宿舍进行教育、监督和整改,从而为学生的美好生活营造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公寓楼、进宿舍、进网络,为建设良好的大学生宿舍文化提供思想意识保障。
设置大学生宿舍专职辅导员,其工作职责就是做好宿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大学生坚定信念、树立榜样,为大学梦而努力奋斗;设置楼层管理员,其工作职责是管理和规范楼层宿舍学生的日常行为,杜绝不良之风;设置宿舍心理咨询室,处理宿舍突发事件学生心理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给予心理方面的引导,让学生更好地处理好集体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大学生在宿舍的生活离不开网络,加强网络思想政治的引领,树立正确的网络自我筛查能力,抵御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是目前亟需加强的。
(三)重点培养一批高素质学生宿舍管理干部队伍。
宿舍是养成学生各种不良习惯和滋生心理疾病的温床,只依靠学校管理和服务人员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发动学生中间的先进分子,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做好各院系学生会干部、自律委员会干部及宿舍长的培养工作,做到有错必纠、有事必报。从不同方面引导学生自己合理解决宿舍发生的问题,逐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积极推进积极向上宿舍文化的形成。
(四)严把宿舍服务人员引进关,加强宿舍管理人员培训,提升宿舍工作人员素质和服务效率。
虽然宿舍管理服务社会化,但是对于宿舍管理服务人员的引进学校高层也要参与进来,严把宿舍服务人员的质量,突出服务素质、文化程度、交往能力等方面的考察。对于新引进的宿管员要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为学生提供及时、高效、贴心的服务。
作者:王思源 单位:江汉师范学院艺术系
参考文献:
[1]刘秉文,廉益人.略论学生宿舍文化建设[J].教育研究,2003(5):95-96.
第五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建设一直稳步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更是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实现,面对这样多元化的世界发展趋势,对于人才的引用和选拔也越来越严格,如何培养符合21世纪的综合型人才成为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本文以此为出发点,简单论述如何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来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加强这两者的互动关系,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建设;互动研究
一、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
(一)提高现代化,与国际接轨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全面发展,加强了各行各业之间、国家与民众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国际化成为了当下时展的主流,也是时展的根本趋势。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能够帮助学生及时接受新兴意识,对传统的思想观念做出合理的判断和抉择,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现代化学习意识,能够与国际快速接轨,成为全面性、综合性的人才,变为国家持续发展进程中的新生力量。
(二)引导方向,体现正确原则
从国家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至今,独生子女问题成为了当下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著问题,以被称作“新人类”的九零后为例,九零后有很强的观念意识,利己主义盛行,缺乏对于社会时事的关心与重视;但是九零后在接受新鲜事物,做出新的尝试方面更有勇气,敢于冒险,不易随波逐流,强调突出自我。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从根本上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政治立场,提高学生对于文明建设、时事政治的敏感度,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认识团队合作的重要作用,形成正确的思想原则。
(三)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战略意义
高效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战略意义是培养新生力量,为社会建设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实现国家对于人才的需求,满足国家人才战略的政策。高校思想政治需要时刻关注国际变化,更进对于人才需求市场的要求,面对多变的国际环境与社会,能够随时进入备战状态,接受全新挑战,不断与时俱进,最终为社会建设输入大量有能力有作为的优秀人才。
二、正确认识文化建设对思想政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效扩展知识教育面
信息化意味着网络化,也就是现在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以网络为基础展开的,而网络的全面覆盖性、高速便捷性、文化渗透性等多种特性都在某种意义上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对于外来文化有了一个较为良好的了解渠道,进行学习吸纳,充分进步。而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通过网络平台,将教学内容与更多的信息相结合,配合这种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便捷学习。
(二)创造浓郁的教学氛围
学校是社会发展中始终不变的一方净土,而学校的主要职责是育人,通过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和能力的培养,完成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为培养优秀人才做好准备,打下基础。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已经逐渐形成了自身浓郁的教学氛围,我国国内名校如北大、清华、复旦、上戏等等,都已经形成了自成一派的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帮助学生学习。而这种教学环境也对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学生能够逐渐形成正面的思想,塑造积极进取的观念,在潜移默化间完成对思想政治与德学习和应用,使得身心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
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提出,使得全国上下开展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教学体系改革,这其中也包括高校的教育教学,校园文化通过在互联网上的建设,将信息进行了过滤和选择,既将信息开饭,又优先选择利于学生阅读与吸收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在课堂中有话可说,感受到自身知识的不断充盈与教育者之间的交流互动,达成教学平等的观念,从根本上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的教学实效性。
三、反观思想政治对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一)政治导向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其中主流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标,也是社会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主流文化体现的是社会的的价值取向和政治面貌。而校园文化在建设和积淀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风格和延续性,对于互联网的推进存在一定排外现象和滞后性,这从根本上制约着文化的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在这个关键时候,发挥其重要的政治导向作用,引导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发展,提倡主流文化不断进入校园,同时对亚文化的存在进行了解和学习,对于反文化现象进行坚决的反对和抵制,牢牢把握社会主流文化发展趋势。
(二)创新发展作用
在上文中提到,校园文化的发展存在一定的排外现象和滞后性,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很好地弥补这一点,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与发展,其具体表现为对“反哺”,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而高校思想政治则能够为校园文化建设输送大量人才,他们大多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创新的思维方式,并充满当下年轻群体具备的勇气与活力,对于文化建设是一大助力。
四、总结
国家教育方针中在针对信息化全球的现象提出要求高校主动自觉学习网络,掌握信息的快速传播手段,占据网络阵地,积极弘扬主流文化等策略方法,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完成文化建设的进步发展,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完成两者之间的有效交流与实效互动,前者帮助后者的教育教学手段有效实施,课堂效率得到提高,后者帮助前者加强建设,与国际接轨,稳步推进。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要始终认清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在坚持主流文化的前提下,将这两者结合,互动发展,共同进步。
作者:游永慧 单位: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徐晓敏,张淑敏.高校文化校园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理性思考[J].辽宁警专学报.2013(03).
[2]刘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研究[D].辽宁大学2012.
[3]白蕾.高校微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提升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第六篇:高校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浅析
摘要:
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独特的意义。本文结合宿舍文化建设中的现状,并究其原因,从实际出发,深入探索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高校;宿舍文化;现状;建设
宿舍是大学生踏入社会前的实战地,是大学生离开父母,外出求学的避风港,是大学生学习广泛知识的源泉,即宿舍是大学生的第一社会、第二家庭、第三课堂。宿舍文化不仅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同时对大学生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律观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用。另外,宿舍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也很大,集中表现在:宿舍成员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但目前许多高校并没有意识到宿舍文化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在宿舍文化建设形势单一,大学生宿舍学习氛围不浓,熬夜上网现象严重等。所以,构建良好的宿舍文化不仅能有效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也能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构建和谐校园,让大学生更加积极健康的成长。
1宿舍文化建设的内涵及现状
1.1宿舍文化的内涵
高校宿舍文化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第二方面是制度文化,第三方面是精神文化。其中物质文化是学生生活的物质保障,同时也体现了宿舍的文化特征,精神文化是宿舍文化的核心。则宿舍文化是以宿舍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的,涉及到宿舍生活的各方面的价值准则、群体意识、行为规范、公共行为等,是由宿舍成员共同建立和长期形成的、潜移默化的氛围和影响力。
1.2宿舍文化建设的现状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宿舍精神文化普遍处于较低水平。主要有如下原因:第一,宿舍的业余活动较少。高校宿舍文体活动多流于形式,参与人员少。第二,大学生心里失衡,自控能力较差。第三,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性格逐渐变得孤立和浮躁,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变差。如果过度沉迷于网络,生活作息规律混乱,则会一定程度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所以宿舍文化建设仅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管理。因此,高校应正确地引导、支持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的建设,把宿舍建设作为重要的内容来抓。
2目前宿舍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信息流通迅速,网络技术发达的新形式下,高校学生宿舍不仅仅是学生的住所,同时它也是学生思想交流、感情倾诉的场所。但由于高校学生基数较大,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原因,宿舍文化建设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果继续听之任之,优秀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会停滞不前。主要所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2.1基础设备建设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文化是人们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建设宿舍文化的根本。目前高校大学生宿舍基础建设基本健全,但是“大学生追求现代化、人性化设计理念,希望所居住的环境更符合他们的需求。例如有些学生在床上围上床帘以制造自己的私人空间;在有些学校没有空调和热水器设备也会造成不便。
2.2制度和管理
“无规矩不成方圆”,宿舍文化建设要有相应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建设做保证。第一,我们传统的宿舍管理是“以管为主”,而当今大学生是要求“以人为本”、“服务育人”。有些规章制度操作性不强,而学生自主意识比较强烈;第二,大多数宿管的文化程度较低,对学生的错误行为往往只会进行惩罚,而忽略了对他们进行教育,使得学生更加叛逆。第三,宿舍安全隐患较多,违规使用电器,或者是让推销或发传单等陌生人出入。
2.3自我管理
第一,卫生情况。很多学生是十分重视个人卫生,而忽略了集体卫生,;第二,人际关系。由于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比较强,集体意识较弱,所以宿舍关系比较紧张;第三,攀比现象。有些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价值观扭曲。同学之间、舍友之间互相攀比,缺乏学习气氛和团结意识。
2.4网络文化
网络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剑,正确利用是关键。随着科技的发现、电脑的普及,互联网上这种虚拟的的交流方式改变了宿舍成员的生活模式、大部分人宁愿与网络上陌生的网友聊天,也不愿与同寝的朋友沟通。同时,互联网上纷繁杂乱的信息同样也融进了宿舍生活中,对宿舍文化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
3如何更好地开展宿舍文化建设
宿舍建设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学生的心理素质,个性的发展,以及人际交际的能力。要想更好的完善宿舍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宿舍文化,仅仅依靠学校的全力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作为宿舍的主人,更应该严于利己,积极配合学校的宿管工作。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宿舍建设:一方面,学校应重视宿舍文化建设。宿舍环境的好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所以,学校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大对改善宿舍物质基础的投入和宿舍管理体制的完善,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另一方面,大学生自己也要充分认识宿舍文化建设对自己的重要性,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文明宿舍”评比、“文明个人”评比等活动。日常生活中更要学会自立与自强,通过参加各项活动激发自己的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自己的主体意识,为宿舍文化建设注入活力。
作者:周秀秀 罗成广 单位:黄淮学院数学科学系
参考文献:
[1]张民杰,孔剑平.学生宿舍文化简论[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设,2001.
[2]马慧.“90后”大学生宿舍文化管理探析[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7).
[3]何三保.关于加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思考[J].武夷学院报.2013,32(1):88-91.
第七篇:大学语文课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
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大学语文课程以其人文性、通识性等特性对高校人才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着积极影响和作用。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能力提升空间和实践平台的大学语文课程能够促进校园文化内涵巩固、提升;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的正面影响又能促进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提高。
关键词:
大学语文:校园文化;建设;影响
高等教育以人才培养为使命,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任务,强调知识的宽度和理论的深度。大学语文作为高校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在引导学生文化认同、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大学语文课程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产生着渐进融合、协同互促的有益影响。
一、大学语文课程对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独特优势
1.从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上看。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大学语文课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是除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外,面向文、理、工、商、农、医、法等各类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大学语文课程以语言文学为授课内容,面向全口径、各专业学生,一般作为公共基础课或公共选修课。因其课程性质和受众特点,大学语文课程能够比较容易完成普泛式教育和引导,其内敛和外化的精神内核能够很快映射在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2.从大学语文课程的特性上看。
第一,人文性和审美性有机结合。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定位在语言文学,具体涵盖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写作、文学评论等方面,可谓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高浓缩课程。大学语文课程旨在增加大学生语文知识储备,提高语文修养,进而启发思维、开阔人文视野、提升人文素养。精选的人文著述带来人文精神养成的同时也实现了强烈的审美评价,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感受和审美能力都可得到提升,而大学语文的审美性又可以端正学生的文化价值观。第二,通识性和工具性有机结合。大学语文课程具有无可比拟的通识性特点,既有知识的基础性,又有文化的综合性,是学生夯实知识基础、拓宽学习视野的课程实现方式。我们知道,高校通识教育是“大学精神”“校园文化”的有效实现渠道,作为通识教育重要课程之一的大学语文在校园文化养成和引领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大学语文课程工具性的特点又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得以锻炼,尤其是演讲口才、基础写作、阅读品鉴等方面能力。第三,传统性和时代性有机结合。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由古及今、注重文史哲的结合,既蕴含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将启蒙性、哲理性、典范性融汇一处。这里,学习选文原典是表层,领悟传统文化精神底蕴是内核。另一方面,大学语文容扩中外、兼收并蓄,汲取了多元的文学和文化思想,可以让出生在物质文明发达年代的青年学生感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借以丰富学生的文化观、价值观。与时俱进、富有时代感的内容安排还能有效交融传统性和时代性特点,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社会、人生进行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二、大学语文课程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协同影响
1.高校校园文化界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顾问欧文•拉兹洛在《多种文化的星球》中表述,“文化是一个历史进程:人类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创造物。就像语言和宗教或法律和艺术一样,科学、技术和经济基本上是文化现象,由社会在它们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影响它们的进一步发展。文化是人类为了不断满足他们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所有社会的和精神的、物质的和技术的价值的精华。”文化体系中包含多种亚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可谓是其中一种,它是高校各种文化形式的综合,是物质建设、教育思想、教学管理、校风学风以及文化设施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综合的产物,具有内容开放性、定位高雅性、品类多元性、内涵创新性、载体多样性的特点,其核心是校园精神或校园风气的养成和彰显。受精神因素、信念因素、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多种因素影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青年学生是文化主体,以立德树人是主要导向,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建设是主要内容。
2.大学语文课程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正向推动。
第一,体现内涵导向。虽然大学语文仅是一门课程,但是它的定位和特性使其可以在教学各个过程和环节中强化校园文化精神。以作为校园文化浓缩代表的校训、校风为例,我国各高校校训、校风多来源于古文典籍或传统文化思想,如清华大学校训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分别出自《周易》和《论语•子夏》。以笔者所在黑龙江工业学院为例,校风“励精图治,至善日新”出自《大学》,学风“见贤思齐,厚积薄发”出自《论语•里仁》和《杂说送张琥》。可见,学生在学学语文课程过程中,既能探寻到文史典籍的初始含义,更能结合校园文化精髓领悟出当下之思。大学语文课程一方面推动学生对经典典籍的理解,一方面可以指引校园文化内涵导向。第二,实现品质优化。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有着不断扬弃、凝练、积淀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一门课程的广泛教育、一种精神的提炼锻造、一位教师的人格影响、一项长线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都可能起到推动校园文化品质优化的作用。例如,每位在校生都要参加的成功素质训练是黑龙江工业学院较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学校从大学语文课程中精选了《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作为每日“目标强化”和“分享感悟”两个训练环节的指导文章,“治国、齐家、修身”的理念进一步熔铸到学生的思想当中,也进一步影响了学校校园文化氛围。的确,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多弘扬真善美,推崇修身扬善、砥砺德行、练志怡情、敬业奋斗等精神,这对学生行为、思想的影响无疑是十分积极的,进而对构建高雅、上进、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也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和驱动力。
3.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反向促进。
第一,重视课程建设。高校对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态度,一种是看做为高中语文的延续,或者缩减学时将其边缘化;一种是充分肯定,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保证学时。可以说,无论是课程定位、教材选择、教学安排、教学方式皆参差不齐。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传统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大学语文类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有着启迪和辐射作用。一些校园文化特色鲜明、载体文化建设得较好的高校往往愈加注重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在确保普遍开课的基础上,教学准备、教学环节、教学质量和课程反馈皆有所进步。正所谓“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都要全局谋势造势。这里,校园文化成为了一种隐性的整合手段和教育方式,既提供了课程建设的理性指导,也体现了激励和反向促进作用。第二,提升学习效果。高校校园文化具有物质、制度、行为、精神等方面的外延,其传承性和互动性使其可以广泛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时刻参与学生的成长。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常常可以提升学生学学语文的效果,例如:在笔者所在学校面向学生组织开展的“学风建设口号征集活动”“校园原创歌曲征集活动”“楼宇赋名活动”“诗歌创作大赛”“书香校园有我”“善小善为———文明养成活动”等系列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学生普遍运用到了大学语文课程所学知识,积极参与。同时,难能可贵的是学生为此在课堂上和老师请教探讨,和同学互动交流,如此,大学语文课程学习效果有所提升。
三、基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下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路径
1.融合课堂教学改革。
第一,创新评价模式。大学语文课程传统考试方式比较单一,重知识轻运用,缺乏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创新能力的考查,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在强调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应该创新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如学生参与和课程内容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作为部分平时成绩,既可以是独立参与,也可以是小组合作完成。笔试试卷中加入多元、开放、发散式的题目,鼓励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潜能。第二,注重写做赏鉴。大学语文课程应将知识点逐步内化为学生的人文修养和内在能力,因此要启发思维,锻炼学生学写学做。例如,鼓励学生创作文学作品、模拟写作常用公文,尝试做各种创意案、参与校内外文化活动设计。同时,还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作品赏鉴,精选优秀篇目和内容,进行书面或口头的鉴赏评价。在学生中形成思考感悟、品味意境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赏鉴评价、诉诸语言文字的能力水平,引导学生的审美观点和积淀修为。这样,一改通常死记硬背、僵化理解的学习状态,创设一种别样的教学环境,以写做赏鉴为突破点将课程知识内容内化到学生的能力之中。
2.融合校园文化载体建设。
第一,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实效的展现不能离开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各式样、类别的校园文化活动一定程度上凝聚着校园精神和文化主张。青年学生参与率极高的朗诵、辩论、风采大赛、话剧表演、征文等人文类活动都是较好的锻炼平台。一个现象值得注意,积极参与人文类校园文化活动的理工科学生往往都是大学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我们建议教师在教授大学语文课程过程中,积极关注所在学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项目和进程,适时、适度引导学生将二者相结合。第二,投入学生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其活动开展能对学生起到“近朱者赤”的互动影响和春风化雨般的渗透陶冶。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社团不必一定是在学校注册、开展活动的传统式学生社团,还可以是授课教师在授课范围内组建的类似兴趣小组的小型社团。和大学语文课程密切相关的社团如文学社、戏剧表演社、新闻社、朗诵协会等一直深受学生喜爱,学生在此类小组、社团活动中得到锻炼后往往能更好地理解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内容,还能跳出课本范围,自主地向更精、更深学习。
作者:申长崴 单位:黑龙江工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闫慧霞.创新人才培养视域下大学语文类课程改革实践[J].绥化学院学报,2015(3).
[2]孔庆东.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方向[J].中国大学教学,2007(3).
[3]冯玉新.基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山东高等教育,2013(1).
[4]齐瑞星,华静,大学语文[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
[5]李国年,王颖.大学语文课程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长江大学学报,2011(7).
[6]汤溶溶.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韩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我们的启示[D].扬州大学,2009.
第八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价值取向
摘要: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高校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高校校园文化的主要构成内容就是高校校园文化,它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办学竞争越来越激烈,高校非常关注的就是校园文化建设。基于此,深入探究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观念,将学生放在主要位置,注重对学生文化思想的培养、感化和熏陶。
关键词: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价值取向
对于绝大多数的高校来说,校园文化建设依然处于初期阶段,没有比较成熟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的文化建设需要有明确的目的,注重品牌文化、企业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融合,从而促使高校朝着更加健康、科学的方向迈进。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理论的创新就是“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指出,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社会变革的决定因素也是人民群众。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是指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发展的核心内容,是发展的主要目标。[1]高校的文化建设一定要摆脱功利的目的,注重回归教育本质,注重对人的发展和培养,将“以人为本”当做高校文化建设的首要目标。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特色
高校一定要注意个性的发展,高校要想长远发展下去,就要有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特色。高校的生源层次、专业特点和培养目的具有较强的特殊性,这就使得它们与普通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和内容上有着本质的不同。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个性的发展,以职业特征为核心内容,具有鲜明的特点,高校所构建的校园文化一定要有与众不同的特征,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效能
效能是指事物中所包含的较好的促进作用,高校中的效能所发挥的作用和带来的实际效果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优秀的校园文化成果,注重质与量的有机融合;第二,开展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充分发挥它的多元性;第三,较好的适应外部环境,不断的进行探索和创新。高校的效能可以较好的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将组织行为的效益发挥好,不断优化教师的综合素质,使师生的内在结构得到不断的改善。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易于出现的问题
1.认知领域的偏差
首先,软文化建设被忽视,过度关注硬文化建设。如今的高校大多数都是新组建的,它们有的是技校、中专合并升级而组建成的,在院校飞速发展的进程中,管理者为了快速的提升成效,过度的关注硬件设备的建设,使软文化建设被忽视。这样的建设模式会使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变得非常肤浅,使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得不到较好的发挥。其次,没有正确的认识校园文化建设,而是简单的认为是校园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手段。这样的想法会使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的办学理念、整体规划分裂开,有的高校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文艺活动,这就使得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被大大的削减了。
2.自身定位不明确
首先,将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与中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相等同。大多数的高校都是从中等专业学校升级而来的,这就使得高校依然没有摆脱中等专业学校的管理模式,这就使得高校的自身定位比较低,使校园文化建设无法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点,高校的办学需求也无法实现。其次,将普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生硬的搬过来进行套用。有的高校认为自己和普通高校完全相同,于是照搬了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这就使得高校的特色得不到较好的体现。
3.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的接受网络文化的冲击。伴随着网络文化的普及,西方的价值观在高校得到大面积的推广,高校的学生都比较喜欢观看美国大片、好莱坞大片等,西方的价值观通过影片传播到高校里,对高校的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比较喜欢西方的文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被动摇了。其次,有的高校的学生会沉迷于网络,使学业荒废了。网络上的信息非常的复杂,有反动信息、色情信息和暴力信息等,这些信息会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网络游戏深受学生的喜爱,他们沉迷于游戏中,整日泡在网络里,没有进取心,整日浑浑噩噩的,对学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学生沉迷于网络,使人际关系变得非常的冷漠,使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不断的退化。
三、规划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价值取向的策略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
首先,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观念不动摇。高校文化建设一定要不断的进行创新、与时俱进,校园文化建设时,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来进行指导,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落实到实处。[2]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进行宣传的时候,一定要不断的进行创新,使用的方式和方法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发展实际,采取的宣传形式要符合学生的审美观点。其次,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通过民族文化体现出来的,我国的民族文化在高校的文化建设中进行了充分的展现。校园文化建设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高职校园文化就是创新的结果,所以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一定要紧跟时展的步伐,注重自身理念的不断更新,在校园文化中融入时展的精神,使其具有独特的特征。
2.强化和突出精神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核心内容就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可以不断提升高职校园的文化建设水平。首先,办学理念一定要实现精准定位,这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方向。其次,加强学风、教风和校风的建设,这关系着高校的前途命运、改革方向和教学质量。第三,注重校歌、校徽和校训的建设力度。师生对学校的热爱和理解可以通过校歌体现出来;高校的人文精神和办学理念可以通过校徽体现出来;学校的文化传统和办学历史可以通过校训真实的反应出来。最后,注重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的情感培养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入其中,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让学生拥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良知,加强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将高校的育人方向定位为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创新人才。
3.优化制度文化,不断进行创新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里包括制度文化建设,它具有较好的规范性、约束力和导向性。高校的建校历史比较短暂,办学根基比较浅,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高、学历层次比较混乱,所以创建良好的高校制度文化非常的重要。制度文化主要包含两点内容:第一,对外办学理念。创建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比如毕业生跟踪调查、社会调查、订单培养、专业建设顾问委员会、校企合作和产学研一体化等。第二,完善校内保障机制,比如后勤服务、行政管理、学生管理和高校内部教育教学等,还可以对高校的分配制度和人事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制定教学管理规程以及创建完善的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办法等。[3]同时制度文化建设还要处理好两个问题:第一,高校的教育规律和教育特点要与国家的理念相一致,符合学校和社会的实现情况,不断的进行创新和与时俱进;第二,制定制度和努力践行相结合,做好反思评价工作和监督管理工作。
4.提升企业文化发展能力
高职教育具有独特的特点,高校文化建设要与企业文化建设相协调,高校的校园文化可以呈现出学校教育与企业管理相融合的特征。首先,在学校精神塑造和培养的时候,可以将企业识别系统引入其中,创建独特的高校识别体系,其内容要通过高校的校歌、校徽和校训等载体进行体现,从而使高校的职业教育特征得到较好的展现。其次,不断的吸引外来的先进经验。将企业文化的精髓融入到校园建设中,可以开展企业文化专修课或者是聘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学,通过企业中的先进事迹来不断激励自己。[4]高校可以聘请兼职教师来校进行讲学,让他们制定教学计划,直接参与教育教学工作。将企业管理文化的优秀制度引入到学校规章制度制定中,以企业管理的方式来管理学生,开展与企业相同形式的活动。
5.创建品牌文化,提升品质
首先,将高校品牌文化的精神内涵提升上去,做好宣传工作,可以通过杰出校友宣传、技能大赛获奖者表彰、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毕业典礼、开学典礼、校风校貌宣传和建设校史馆的方式来进行广泛的宣传,不断的回顾学校的办学艰辛历程,将改革取得的成就进行展示,使学校的发展精神得到提炼。其次,将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上去,使校园文化活动资源得到高效的整合,整体规划校园的文体活动、科技创新和学术研究,将企业的运行机制借鉴过来,推行竞争制度,在全校范围之内,通过答辩和竞聘的方法来明确学校的资助额度和资助项目。学校开设的活动都要由学生自主进行组织、策划和开展,使学生的创造意识得到较好激发,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校园品牌文化。最后,将品牌文化的作用发挥好,品牌文化建设要与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专业知识教育融合在一起,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将学校的影响力提升上去,创建属于学校自己的品牌文化项目,使其得到社会的认可、师生的喜爱和行业的认同。
作者:杨婷 单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吉丹如.创业文化:校园文化的重要主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12):54-56.
[2]杨勇军,李新庚.组织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内涵、途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5(6):22-24.
[3]李洪波,张徐,任泽中.创业型校园文化建设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4(5):54-55.
[4]朱淑娟.高职高专人文素养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2):3-4.
第九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研究
项目来源:
湖北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中心项目《校园文化建设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项目编号:C2014D001
【文章摘要】
本分指出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路和路径的探索有着重要的意义。分析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目前存在的认识上存在片面性、校园文化品味不高、投入不足等问题。
【关键词】
高校;校园文化;现状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职业教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高校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亦策善能的校园文化建设,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在内,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有所规范的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学生课余生活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如诗社、棋牌俱乐部、书社、文学社等社团活动,其中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内容的是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加强高校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贯彻落实党的职业教育方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虽然很多高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以及《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精神,不断加强学校环境建设和校风、教风、学风、师风建设,但是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素质良莠不齐,这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高校学生现状
近年来,伴随着高校和普通高中的扩招,更多的家长与学生希望能够进入高中考取一所理想的大学。在此情境下,通过层层选拔淘汰之后进入高校学校的生源,往往存在学习成绩和学习习惯较差、纪律观念淡薄、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一是高校学生自信心普遍不足。二是高职的学生自控能力较差。三是高职的学生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虽然高校的学生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高校学生也有自己的特点。一是动手能力强,二是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可以以此为着入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尽管发展规模与速度有明显提升,依然存在着基础薄弱,资源偏少,师资力量不足等弊端,而且由于社会对技能人才的急需性和对技能要求的片面性,造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单纯强调技能培养,轻视校园文化建设,严重抑制了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
2.1对高职校园文化的认识上存在片面性
大部分人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单纯的文体娱乐活动,如唱歌、跳舞、体育比赛。其实校园文化的含义很广,广义上说既包括学风,又涉及校风、师风等一系列文化内涵的东西。目前,高职的校园文化的活动的思想还不够先进、艺术内涵欠缺,显得层次偏低,而目,只重视普通的文体娱乐活动,高雅性质的活动少之又少。其次,很多人都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学生处、团委、系部从事学生工作者、辅导员、班主任做的事情。其他各部门结合实际组织?展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全员参与的机会少、意识也不够强。例如:高校的领导层而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在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办学模式中校园文化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未意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部分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把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放到第一位,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他们只重视职业能力,而忽视职业素养。这些都说明,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观念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2.2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层次和品味有待提高
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很广,其实包括像学术活动、知识类活动、娱乐性活动、社会实践、参与企业活动等,内容很广。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主要的形式比较单一、例如文体比赛、社团活动等。同时在大部分高职校园中,大部分大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学生课余生活组织开展的活动形式单一,尤其高雅活动太少。另外,在校园文化的所有的活动中,教职员工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过程。但是实际上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少之又少,要想开展格调高雅、丰富多彩的、文化的内容要健康积极向上的师生活动也是十分缺乏,这也是仍有待解决的问题。
2.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投入不足
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硬件设施的投入不足。很多高校愿意在实训室、校园基础教学设施上投入很多,但是在活动场地如大礼堂、报告厅等设施投入上还不足。学生开会的大教室、演出的场地、学生活动、运动的场地都特别紧张,由于硬件设施的缺乏导致学生平常在学习之余感到枯燥,没有合适的场所去参与和放松,这也是大部分高校的学生参与活动不高的主要原因。二是全员参与不足,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很多教师都是投入教学与科研,忙着发论文,搞项目以及其他领导交派的任务,没有拿出时间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更别提到学生寝室谈心、交流,与学生一起完成文体活动。三是网络不良文化的影响,造成学生参与活动度不高。现在网络发达,学生寝室基本上全部通网,很多学生沉溺于网络,不愿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另外不良网络文化也对校园文化建设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高校校园文化存在认识上的不足、投入不足、建设方法上存在问题。而最为核心的原因是,目前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都没有意识到高职技能型人才需要的技术技能、职业岗位、企业行业的重要性,忽视了它们的彰显。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路和路径的探索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吕娟 单位: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2004-08-26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