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化建设研究(5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文化建设研究(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文化建设研究(5篇)

第一篇: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

大学生能参与体育,显示出体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对个人能力的发展以及人才塑造所起的积极作用,赋予了体育以新的定义。本究在己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法,系统分析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联机检索法,从教育学,体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维角度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结构,特征,功能进行定义和归纳,对陕西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其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特别是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内容实体:以校园体育文化的精神层面,制度层面,物质层面三个层面建设的研究,力求探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路,促进陕西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创新建设和发展使陕西省高校大学生能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

1.前言

学校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也是高校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是高校师生接触最为广泛,最为活跃,最有活力,最富创意的一种特殊范围的文化。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以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对广大师生以及师生关系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高校校园体育健康意义的角度看,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能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能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从高校校园体育教育意义的角度看,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良好的体育观念,提高审美情趣,完善心理特质;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能教给大学生体育知识技能,建立大学生积极的体育参与态度,动机,兴趣和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从个人能力发展的角度看,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能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品德意识,促进他们的社会化,增强他们的交际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陕西省高校大学生应当根据个人爱好以及校园的体育文化氛围为内容来开展适合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体育文化活动,这样不仅丰富了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而且营造了高校特有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大学生能参与体育,显示出体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对个人能力的发展以及人才塑造所起的积极作用,赋予了体育以新的定义。本究在己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法,系统分析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联机检索法,从教育学,体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维角度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结构,特征,功能进行定义和归纳,对陕西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其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特别是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内容实体:以校园体育文化的精神层面,制度层面,物质层面三个层面建设的研究,探明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路,促进陕西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创新建设和发展使陕西省高校大学生能得到全面发展。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陕西省西安地区高校校园体育开展情况进行调查与研究,主要以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5所高校为研究样本。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内容需要,查阅大量期刊、论文和文献资料50余部(篇),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知识,收集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为本研究的深入进行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同时阅读了许多相关学科的书籍,丰富了自己的学科理论,为本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2.2调查访问法

根据研究内容,了解陕西省西安地区五所高校校园体育开展情况以及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分别访问了相关的专家、学者20人次,向在高校从教的体育教师28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2人,讲师15人进行访问,以了解他们在指导开展校园体育及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

2.2.3问卷调查法

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及对调查数据进行结果分析,全面了解当前陕西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在各方面的状况。具体方法为,陕西省5所高校,每所高校发放60份共发放问卷调查表300份。结果收回有效问卷247份,回收率为91%。把握研究的第一手真实资料,以便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问题研究奠定基础。

2.2.4数理统计法

对所获数据进行分类,并在计算机上使用SPSS软件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3.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根据陕西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的调查情况对陕西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层面、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层面、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层面。

3.1陕西省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现状和建设分析

校园体育文化中精神层面的文化作为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部分,是校园人的体育精神生活表达方式和意识形态,其有着丰富的内涵和表达方式。传承和弘扬优良的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和宗旨。建立和谐、自由、开放的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氛围,能让大学生通过观察、模仿获得有益信息,从而养成体育行为、思维、情感方式和审美情趣的习惯,形成校园独有的体育传统和风气,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研究将从大学生的体育观念、体育精神、体育目标几个方面对陕西省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层面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3.1.1陕西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体育观念现状和建设分析

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高校体育文化的核心和宗旨所在,处于高校体育文化的主导地位,其中体育观念是体育精神文化层的本质和基础,决定了体育文化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体育观念即人们对体育在健身、娱乐、审美以及在心理素质、道德、智力培养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对体育所具有价值的认识和态度,体育观念对人们进行体育活动起着指导性的作用。对高校大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有着最直接的影响支配着大学生的体育行为。所调查高校大学生的体育观念基本是正确的,其中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体育是具有健身功能的,健身能使身体更健康,但同时我们还看到了一些大学生认为体育运动对增进人际关系影响不是很大,多数学生持模糊的态度。这一点我们从上面的调查数据就可看出,对体育健身、丰富业余生活等方面的功能,学生的态度是肯定的分别占到92.4%和68.6%,但在体育对个性培养的影响方面,很多学生持否定态度达31.7%,并且还有很大部分学生还是不清楚的态度占了36.1的百分比。调查中发现只有7.2%的学生认为体育能够增进人际关系。根据调查数据我们可以得出学生的体育观念基础是非常扎实、正确,就部分学生存在偏差,但是总体上陕西省高校大学生的体育观念还更需进一步改善提高。

3.1.2陕西省高校校园体育体育精神现状和建设分析

高校校园体育体育精神文化,是指高校在一定的发展进程中,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不断积淀、改变、提升、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了高校广大师生共同的目标、理想、信念和文化氛围。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中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培养,主要包括体育的创新精神、拼搏精神、竞争精神、守法精神和协作精神文化的培养。通过体育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能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培养他们的克服困难坚强意志;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遵纪守法品德;培养他们的创新欲望,以创新的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通过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培养,可以很有效的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特有的育人功能,让学生从中感悟这些精神文化的意义,为将来面对社会、面对工作、面对生活做好充分准备。有72.3%的大学生认为体育运动的参与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体育运动的一个重要精神所在就是积极鼓励和要求不断创新发展,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有84.5%的大学生认为体育运动的参与可以培养自己的拼搏精神,高校校园体育精神生活是校园体育活动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能培养学生顽强意志品质和不屈不挠拼搏精神以及永不言败的强大信心,增强对知识、真理执着的追求和对人生目标的坚定信念。有77.8%的大学生认为参与体育运动可以培养自己的竞争精神;有86.7%的大学生认为参与体育运动可以培养自己的协作精神。体育运动项目是需要团队的鼓励和协作的,通过和队友之间的协作取得比赛的胜利能有效的培养大学生的协作能力。其中有67.9%的大学生认为参与体育运动可以培养自己的遵纪守法精神,参与体育运动都有规则的规范化管理,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竞赛能在其中规范我们的行为活动,剔除我们的随意行为,在潜移默化中能使人形成自觉准守规则、准守法的意识。然而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对体育精神的培养还没有引起重视,对体育精神的认识还不清楚,陕西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还需使学生在精神层面上加强体会和培养。

3.1.3陕西省高校校园体育体育目标现状和建设分析

体育目标是直接推动和维持大学生进行体育学习与锻炼的内部原因和动力,是激励大学生去达到某一目的的主观原因,大学生进行体育学习与锻炼的动机是推动和维持体育锻炼进行的心理动因,是决定锻炼效果的重要因素,只有充分了解大学生的锻炼动机,才能有效引导和发展学生的正确动机,提高锻炼效果。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价值取向主要集中在增强体质、娱乐和应付考试这三个方而,总体看来有26.99%的学生认为增强体质最重要,其次才是娱乐和应付考试,这说明大学生参与的出发点是基本正确的,他们所接受的体育教育学习对其进行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理论认识程度和层次在加深,从内心到行动都已经深刻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但也不可忽视有19.12%的学生认为参加体育锻炼是为了应付考试的错误思想。从调查的另一方而说明,大学生已把体育锻炼作为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沟通感情,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桥梁,大部分学生已具有了较强的活动独立性和一定的体育实践能力。

3.2陕西省高校校园体育制度文化现状和建设分析

高校体育制度文化层处于体育精神文化层和体育物质文化层的中间层面。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重点内容。对建立健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没有校园体育制度的规范,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很难运行与发展。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主体是大学生,大学生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高校良好完善的体育制度建设无疑会对大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从长远意义上讲,完善的体育制度文化可以规范学校体育工作,使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更有计划性和组织性。因此,笔者从体育制度规范、体育传统制度两个个方面针对陕西省高校校园体育制度文化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

3.2.1陕西省高校校园体育体育制度规范现状和建设分析

高校校园体育制度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体育文化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为了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制定了许多体育工作实施的相关管理规章制度。这些制度是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等活动中要求教师和学生遵守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对教师和学生有一定的约束作用,教师和学生是校园体育制度的成立者也是践行着,校园体育制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权威性、概括性和规范性等特征。陕西省高校校园体育制度规范的现状调查我们可以得知,所调查高校基本都有学生综合体育成绩测评制度、体育场馆设施、设备管理制度以及成文的体育课堂常规制度。体育教师和运动员是活跃校园体育文化的两大重要元素,同时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引领者,陕西省所调查学校基本都有体育教师守则但还不健全,还是有部分高校没有成文规定;运动员守则就调查可知运动员守则很多学生都还不清楚;而体育文明规定与学校体育的运行规章制度根据调查得知大部分学生都教师都认为没有,部分学校确实还没有成文规定,学生基本不知道有这些制度的存在,说明学生对体育文明及学校体育运行规章制度都还比较陌生,学校及学生都还没有引起重视。各学校基本具备国家下发的成文制度,但是大多数学校并没有遵照执行更别要求其根据自身现状建立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制度以保障学校体育工作更好地进行。因此,这一点高校校园体育工作者还需进一步的抓紧制定落实。

3.2.2陕西省高校校园体育体育传统制度现状和建设分析

校园体育传统制度是指一个学校在体育活动方面养成并流行的带有普遍性、重复性、特殊性和相对稳定性的一种集体体育行为准则。陕西省高校对体育节的定期举办只占5.6%;能够形成体育传统的高校只占7.2%;具有信息化体育设施的高校占31.3%;进行体育知识讲座的占10.8%;进行定期体育知识竞赛的高校占11.3%;成立有专门的体育活动组织的机构占5.9%;校园体育传统制度对营造校园体育文化能够产生作用的占58.8%。我们可以了解到年度运动会的举办、高水平运动会的承办、定期体育竞赛的组织在陕西省高校校园中已经很好的存在并已经称为一种传统制度;体育活动组织的专门机构、定期体育知识竞赛、定期体育知识的讲座、体育传统的形成等几项体育传统制度内容在陕西省高校校园体育中还没有存在,占的比重还较大;根据分析可以得知校园体育传统制度的一些内容结构在陕西省高校校园体育中还没有形成,部分体育传统制度还存在很大问题,部分内容还需加强改善;而对于体育传统制度对营造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还有一半的高校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3.3陕西省高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现状和建设分析

高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主要是指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外在物化形式的统称。它包含体育场馆、体育器材、体育雕塑、体育宣传设施、体育图书音像资料等。高校的体育场馆的建设风格及内部的器械布置,设施、设备的布局,体育建筑的风格,学校所处的地域环境等等构成了高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全的运动器材,良好的体育设施,不仅能烘托出校园体育文化环境,更能让学生刚进校园就受到体育环境文化氛围的熏陶,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冲击和对体育运动的向往。下面就几方面对陕西省高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现状进行分析。

3.3.1体育硬件设施状况的调查分析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体育场馆、器材等设施,各种体育设施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物质基础,是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校园体育文化的整体发展。根据笔者对陕西省五所高校的调研情况来看,这五所高校的体育场馆、场地设备设施种类比较齐全,但各高校体育场馆的数量偏少。近几年来随着高校人数扩大,使体育场地器材显得较为缺乏,有些项目场地设施设备的使用率却相对较高,而调查中游泳馆十所院校的平均数为1.4,远远不能满足一些高校学生众多的使用需求,同时由于体育场馆设施的维护和管理需要有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作保障,这就导致许多体育场馆和其中的体育运动器械年久失修,甚至无法保证教学、训练以及校园体育的一些趣味运动的开展的需要。另据调查得知多数高校的体育运动器材主要是保证教学和训练的使用,并未向学生提供课外体育活动所需的器材,大大限制了有限体育场馆功能的发挥,束缚了学校群体体育的发展,使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大大受到挫伤,也挫伤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和教工的满意度不高。

3.3.2体育硬件设施使用状况的调查分析

体育运动器材是师生进行体育运动教学训练,体育活动开展的保障,体育运动器材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使用情况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程度。有15.4%的老师认为学校提供的场地设施、器材设备能够满足教学的使用需求,学生生认为学校提供的场地、器材能够满足群体活动的使用需求占10.7%。而根据数据得知仅有2.5%的学生对学校提供体育场地设施、器材设备给予好的评价,有50.7%的学生对学校提供的体育场地、器材满意度为一般。体育兴趣来自于体育场馆设施设备的良好状况和体育器械的满足,而现在对于学生来说简单的奔跑和机械的重复难以满足他们的体育欲望,因此高校体育项目的发展及体育器材的满足应该具有多样性、丰富化。

3.3.3体育教学环境、体育图书音像教材资料及体育器材的现状与分析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是师生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物质保障,能够为师生提供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体育图书音像教材资料是师生进行体育教学、训练、科研等的理论基础,通过这些书籍资料了解到教学训练的先进理念、体育科研的科学方法、运动损伤的急救、运动保健知识、人体生理结构等内容。大部分高校的图书馆中对体育图书资料的重视程度不高,体育类书籍大量缺乏,体育专项书籍很少,资料不齐且内容比较陈旧,学生对其满意度只占11.8个百分点,体育教师不能跟上时代体育信息的发展以及体育知识的更新,给科研和教学带来极大的不便,为师生查阅体育资料造成困难和不变,不能满足大部分师生的需要。此外,体育环境对人的体育影响是尤为重要的,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体育氛围,能充分发挥体育的教育功能。。从图上也可以看出多数学生对现在的学校体育教育环境很满意的只占6.2%。

4.结论与建议

4.1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方面

随着国家领导人及政府对体育的重视,陕西省高校校园体育场地、场馆设施等硬件建设规模和层次在近几年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提高,根据调查得知大部分高校己基本建成现代化、标准化的体育场馆设施,且目前高校大学生对校园体育设施整体上比较满意,在校园体育物质建设方面主要集中在设施的物质建设,通过直观的体育物质条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在体育资料建设方面目前体育教材版本、资料较为陈旧,缺乏新型体育运动项目,学生对一些体育运动项目缺乏兴趣,学生对体育类图书材料满意度较低。

4.2体育精神文化建设方面

由调查情况得知,陕西省高校体育精神文化方面,多数学生的体育观是正确的、积极的、正面的,但还缺乏叫深层的认识,学生的体育观念仅仅停留在对娱乐与健康这种较低的层面上,对于体育运动产生的深层次影响,如个性情感、意志品质等的培养,表现出不了解;甚至持有部分高校学生对此还持否定态度;受当前体育观念的影响,陕西省高校大学生在对竞技体育开展效应的认识上仅集中在对体育兴趣、竞赛本身,缺乏对体育精神及体育理念深入的思考和传播;在参加体育竞赛目的上,学生偏重于对竞赛成绩的关注而忽视了体育精神的领悟和理解;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强体质和娱乐,而为了改善情绪和陶冶情操,培养意识品质的学生占总数不到一成;总体上看陕西省高校学生有大部分学生没有形成积极主动的运动习惯,还没有形成带有普遍性和相对稳定性的体育行为体验;在体育知识获取上,目前体育知识传授主要集中在体育教师和教练运动技能的传授,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学生的需求,学生更希望获得更多关于休闲娱乐的知识,而两者均没有对体育理念传授和接纳引起足够重视。对于体育类的知识普及、体育文化节等活动建设较为薄弱,表现较为单一,缺乏足够深度的内涵。

4.3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方面

在体育制度方面学校对体育竞赛活动和学生体质测评有足够重视,且对其的宣传也较为到位,但是对体育人文方面的制度建设如:体育优秀奖励、校园体育规范等就略有不足;目前陕西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存在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重娱乐性轻思想性、重竞技性轻体育精神、重硬件配套轻软件建设四个方面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应在思想教育视域下,应通过在物质建设突出文化底蕴、体育精神建设方面强调品德培养、在体育制度建设上注重体育精神培养三个方面,增强体育文化建设中教育性内容。因此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上要从优化体育课堂教学,提高体育文化素养;拓宽体育课外活动,培养体育行为习惯;锻炼体育竞合能力;完善体育评价机制,注重体育综合素质;建立校园体育网站,普及正确体育观念五个方面进行。

作者:李浩 王强 单位:西安体育学院乒羽教研室

参考文献:

[1]贾冉.校园体育文化研究模式的重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8.

[2]王秀强.我国百年名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

[3]刘久龙.构建校园体育文化全新模式的理性思考与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

[4]刘文云.江西省高等职业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

[5]陶华滨,邹师.关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4).

[6]陈融.关注体育的文化使命[J].体育文史.2001(04).

[7]姚毓武,张大为.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研究综述[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03).

[8]李凌.试论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02).

[9]卢元镇.世纪之交体育运动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0(03).

[10]李敬辉,马勇占.大学时代是终身体育观念形成的最佳时期[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02).

第二篇:高校图书馆医学类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

高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近些年来,医患关系间的不和谐因素不断凸显和升温,医学类高校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工作更为重要和紧迫。本文从图书馆影响校园文化的四个方面即物质条件、制度文化、精神建设、馆藏文献的前三个方面出发,阐述图书馆在促进医学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引导作用和具体实施方法,以期达到服务育人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

医学类高校;高校图书馆;校园文化建设

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医疗水准和服务质量的要求大幅度提升。但与之不对应的是医疗行业从业人员的医德和精神文明程度相对低下,从而一度导致了医患关系的紧张。这一情势给培养医用人才的医学类高校敲响了一记警钟,让医学类高校意识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学生医师医德和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为医学类高校三大支柱之一和担负校园文化建设主阵地的高校图书馆也面临着更为重大和严峻的任务。然而遗憾的是虽然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早在2004年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曾就高校如何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以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过详细的阐述和指导[1],但针对医学类高校如何更为有效快捷地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至今很少涉及。使得众多医学类高校没有行之有效的模式可遵循,仍沿袭着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无形中削弱了自身的校园文化建设。本文基于这一缺失,在总结现有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实际,加以综合和延伸,着重探讨医学类高校在促进自身文化建设中特殊而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的同时,期望可以有效地促进医学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达到服务育人的目的。高校校园文化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导下的,由高校师生共同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可以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和校园制度文化四个部分[2]。其中与高校图书馆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紧密相关的是前三个部分。医学类高校图书馆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要突出校园文化建设的四个部分中具有自身特色的方面,既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更应该把如何建立学生的医德和提高精神文明水平通过适合的活动和实践寓教于乐地灌输给学生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进行[3]。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物质文化方面,图书馆应尽力为师生提供一个技术先进、使用方便和层次性高的借阅环境。在这方面,除了更新馆内硬件设施,美化室内环境,增大医学类图书购进数量和范围等基础工作外,分馆还要注重细节管理,如定期购进有关提升学生素养、减轻心理压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或是针对医护人员素养和建立与患者信任关系等方面的图书,放置于显眼的位置,并通过展板、微信平台等媒介进行大力宣传,提升这类图书在学生中的借阅率[4],也可以在分馆独立出一片空间,放置舒服美观的座椅和绿色植物,并为之取名研讨休息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之余可以以书会友,方便师生进行交流,进行互相了解或就某个议题进行探讨,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成长[5]。同时,可以制作精美的借阅提示语展牌,在常规的说明前面加入一些激励警醒的名言,如“视自己为患者的家人,爱戴、尊重每一位患者”、“为了让患者早日康复而努力学习”、“今天你在这里挥汗如雨,明天你将收获患者的信任”等。这些提示语的目的是在鼓励学生不要荒废时光、要勤奋学习的同时,提醒他们作为一名未来的医务人员应早早树立以患者为亲人的责任意识[6]。对学生进行精神文化教育是分馆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教育的重头戏。但是精神文化教育的开展说起来简单,真正执行起来却有难度。如果仅仅进行宣传,难免会变成形式主义,学生也会感觉枯燥,达不到应有的目的。为此分馆将精神文化与行为文化相结合,主打通过宣传与活动相结合的方式,生动深刻地对学生进行教育[7]。分馆首先举办了吉祥物海选,组织全体学生为分馆设计一个吉祥物作为“形象代言人”,这个吉祥物需要具备的特质是可爱、博学和亲和力,易于为学生们接受,通过评选最终确定吉祥物的样子,这样做既方便分馆开展活动,也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为了更进一步加深图书馆与各院系及学生间的沟通合作,分馆还进行了两项前期准备工作:一方面加强与各院系间的联系,即除了进行正常的工作沟通外,分馆还每年邀请各院系有关领导进行联谊活动,如文艺表演、图书馆知识PK、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等,目的是让各院系更加了解图书馆工作,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另一方面加强与各院系学生会的联系,建立读者协会,由学生和分馆共同主持活动,目的是让活动更亲民、更具时代特点,让更多的学生有兴趣参与其中[8]。在分馆举办的各项活动中,分馆采取边进行、边探索和边改进的策略,即如果活动比较成功,就作为经典活动保留下来;如果有缺陷,就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同时,根据学校每年教学目标的不同添加或删除相应的活动。下面就推荐几个分馆近几年举办并成效不错的活动。第一个推荐活动是以宣传为主的“今日报告厅”活动,即聘请专家或资深人士来馆作报告。报告会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前辈医务工作者在专业和医德方面的言传身教,邀请医学界技术精湛并且医德高尚的专家作报告;另一类是为了指导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尽快适应社会的能力,邀请有关社交、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专业人士作报告。2014年分馆曾请到了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首席医师、82岁高龄的陈教授来馆报告。这位“德艺双馨”的老教授技术精湛、责任心强并富有同情心,经常替困难的患者垫付药费;退休后仍坚持学习,在图书馆经常可以见到他头发花白的身影。很多学生反应在听完报告会后对这位老前辈的敬意油然而生,相信这会对他们励志成为合格和优秀的医药工作者产生深远和积极的影响[9]。第二个推荐活动是以分馆与学生互动为主的“齐欢乐”活动。如评选分馆“年度十佳读者”,在肯定爱读书学生的同时,鼓励更多的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还有我们举办的“读者见面会”,定期邀请各院系学生交流读书心得,听取学生对分馆建设和图书购进方面的好的建议;在每年年底我们都会举办“师生文艺汇演”,邀请优秀教师、学生和馆员共同表演节目,通力完成游戏项目[10]。这项活动虽然传统,但却有效地消除了图书馆与师生间的隔膜,鼓励了更多学生走进图书馆,畅游书海。推荐的最后一个也是分馆的主推活动是以学生参与为主的“读书节”系列活动。活动宗旨是促进学生对读书的热爱,并通过历届学长与学弟学妹间的传承,激发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11]。

首先,分馆每年会在年底举办“搜书比赛”,即分别在不同的书库内指定三本书,由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将这三本书找出,用时最短和准确率最高的学生获胜[12]。这项活动的初衷是加深学生对图书及书库的了解。而事实证明,学生在熟悉书库各类图书位置的过程中认识了更多的图书,从而间接地扩充了知识面。其次,图书馆会定期举办“我的大学生活征文比赛”,征文主题既有与时下热点话题有关的内容,也有与学生实际生活和实习工作有关的内容。如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学生对莫言作品的阅读兴趣大增,为此,分馆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前后举办了“走进大师,诵读经典”的征文活动。此次活动学生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图书的借出率由于过高,学生不得不提前预定。学生们通过比赛,在了解大师作品的同时,也对大师的写作历程和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激励了他们为了理想而努力的斗志[13]。在每年毕业季前后,分馆还会举办针对实习期学生的“我的实习生活”征文活动。鉴于医学专业毕业生必须进入各类医院进行实地实习,该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即将走进社会的学生静下心来总结大学经验、了解工作性质、做好应对心理的同时,与仍在校学习的学弟学妹们分享一些求学和工作经验,让这些还处于懵懂期的学弟学妹们得到专业和思想上的传承[14]。同时为了更进一步教育学生,分馆还会联络各院系团委组织“医者仁心”的活动,即组织各院系老师和学生走进周边养老院和福利院,为老年人及孤儿举行义诊和义工活动,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医德和责任心。这项活动最为深入人心,其实际感召力最大,深受学生的喜爱。通过医学部分馆这几年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边探索边实践,校园的学习和精神文明风气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学生更勤奋地入馆学习借阅,阅览室常常座无虚席,图书借阅量每年以每生4%的比例逐年上升。读者协会的入会率以每年20%以上速度递增,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增加了和患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对患者的切实需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做义工的过程中树立了医德意识,提升了自己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实践证明,只要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秉承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医学类高校图书馆必然可以在边探索边改进中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主阵地的作用,更高效更有力地推进医学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为社会输送更多技术水平和文化素养双过硬的复合型高尖端医用人才。

作者:赵占学 杨永滨 李郄彬 单位:河北大学图书馆 河北大学医学院

本文为2015年度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201504012

参考文献:

[1]余秋冉.新形势下高职图书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初探———以云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图书馆为例展开(J)科技资讯,2013(6):249-251

[2]李旭东.高校图书馆有效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7):122-125

[3]刘建平,毛兰香.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湘南学院学报,2012.33(4):82-84

[4]唐艳霞.浅析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以钦州学院为例(J).钦州学院学报,2012.27(8):85-87

[5]孟繁中,唐淑娟,郭江山.也谈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06(2):55-56

[6]赵夏丽.试论当代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22(5):45-46

[7]孙秀娟,柳延东.图书馆主动参与良好校园文化构建的途径(J)贺州学院学报,2009(3):112-114

[8]刘金,何飞,张燕,李凌,张峰.对高校图书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2):34-35

[9]何飞,张燕,李凌,刘金,高峰.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导向作用———以湖北经济学院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界,2008(3):65-70

[10]兰雁.做好图书馆自身建设,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J)经济师,2010(11):142-143

[11]王晶晶.图书馆介入医学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与途径(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13(4):72-74

[12]袁明伦.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以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0(8):140

[13]徐钊,张慧,王霞.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互动发展研究———兼谈成功学院图书馆建设和发展思路(J)科技信息,2012(22):59

[14]陈凡.论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河南科技,2013(07):225-226

第三篇:国际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

随着全球化的时代变迁,高等教育国际化为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外语类大学如何适应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如何快速融入多元化文化背景的发展洪流中,为社会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就成为了国内每一所外语类大学探索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校园文化建设;国际化视野;个性发展;创新发展;多元文明

一、引言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必然结果,国际化特色应成为外语类大学未来发展的核心战略,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国际视野、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能进行畅达跨文化沟通的高端国际型特色人才将成为每一所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开放、多元、包容、和谐的国际特色应体现教育理念、管理机制、办学思想、学术氛围、人才培养之中,渗透在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随着时代变迁,高等教育国际化为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赋予外语类院校新的时代使命———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外语人才。如何使我国外语类大学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打造出一个和谐、积极、向上、包容、开放且具有国际视野的校园文化氛围,如何拓宽大学生的国际视野,为社会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是国内每一所外语类大学探索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以中美校园文化差异为视角,对比国内外语类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优化我国外语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办法。在当今这个文化多元的世界中,相对其他高校,外语类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构建过程中,更加需要了解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优秀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优化我们的校园文化。美国,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有着日臻完善的经济、政治、法律体系和高效的社会管理制度,以及开放包容的文化体系和浓郁的学术氛围,更造就了世界上一流的具有国际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为我国外语类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很多宝贵经验。

二、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

第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从国际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正在快速崛起,在未来世界各国的激烈竞争中,最核心力量的竞争必然是国际化专业人才的竞争,因为人才数量的多与寡以及科技力量的强弱,如今都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从国内看,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任何一个国家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学会用两条腿走路,如果文化软实力这条腿不行,这个国家可能不推自倒,不打自败。所以,加快发展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更是每所大学必将承担的责任之一,尤其外语类大学承担着推广中华文化和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任,在今后的发展中,更应该把握时代脉搏,努力营造国际化校园氛围,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第二,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教育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2]。因此,作为必将走向国际化的外语类大学,必须要抓住教育改革的良好机遇,和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努力营造一个开放、积极、包容、多元、和谐而又具有国际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断拓宽大学生的国际视野,为社会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三、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崇尚自由平等,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信仰个人主义是美国高校校园文化最突出的特点。美国大学的特色是以学生为中心,所有的教学活动或者文化活动,均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重视学生的个人利益,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负责。因为在美国高校看来,学生本身才是真正的大学。[3]尊重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永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学生通过组建各种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张扬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养。相对于美国的教育体制,中国大学教育的弊端在哪里?追求标准答案是我国教育体制的一个鲜明特征,单一化和模式化的评价标准直接导致了中国高校教育严重偏离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要求,“知识至上”、“分数本位”的应试教育不同程度地抹杀了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爱好和需求。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学生的自身利益和个性差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往往被忽略。要想让大学校园文化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和更强大的育人功能,学校作为知识的开拓者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引领者,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突破常规教学,以平等、宽容的态度接受学生的个性差异,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把一个个性格鲜明的学生塑造成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更要积极培育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和学习态度,积极探索各种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为促进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

四、培养创新型人才

众所周知,创新是未来发展的主旋律,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力量之源。在知识创新的21世纪,世界各国掀起了广泛的创新浪潮。在美国,“高创新”的高等教育模式正在逐步形成,他们以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为自己的办学模式,在美国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他们所开设的各种活动均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为前提,充分考虑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强调学生的与众不同和自由发展,从而使其校园文化表现出注重实践和崇尚创新的特点。美国高校还根据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结合学校特色,有针对性地举办各项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活动,如举办文化节、艺术展览、科技报告、专题讲座、作品展览、技艺展示等活动,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中求得知识、获得技能、谋得发展。与美国大学的办学模式和校园文化建设相比较,中国没有一所大学是以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为自己的办学模式的,我国高等教育更多强调传统精神的培养和传承,缺乏对于科学的崇敬精神和探究精神,学生的思想和思维被禁锢,缺乏独特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足,这就是为什么我国的大学始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中国在当代没有完全发展起来的关键所在。我们更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改变相对单一的人才评价和选拨机制,鼓励理论创新和科学研究,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并具备实践能力的人才。

五、吸收多元的异国文明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其文化上的觉悟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前景和一个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美国是一个多源性的移民国家,美国复杂的人口结构决定了美国移民文化的“杂交性”,也塑造了美国高校校园文化个性多元、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文化特征[4]。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在承认个性、保护个性的前提下,既尊重各个民族、各个地区文化的差异性,又学习本国共存的其他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从而形成了对他人的认同以及对于整个世界的认同,这些都是美国校园文化中的优点,可以为我国大学特别是外语类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所借鉴。我国外语类大学都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多彩的文化魅力,它们应该成为吸纳多元文化、包容异质文明、融合文化差异、集聚文化精英的场所。在当前纷繁复杂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多元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相互激荡,我国外语类大学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打破“文化统一”,用客观、理性的态度审视本民族文化,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多元文化,自觉借鉴和吸收进步、优秀的文明成果,坚决抵制和摒弃落后、腐朽的文化糟粕,让世界多元文明成果在我国外语类大学相互交融,相互借鉴,推陈出新,从而实现我国文化自觉到文化自强的飞跃。

六、重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特有精神气质和精神品格,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坚实土壤,是一个社会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现实生活中,人们或许会背井离乡,或许会彼此隔绝,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总会把一个民族的血脉连在一起。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站在传统文化的制高点上,弘扬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在美国,高校十分重视民族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教育作用,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已经深入人心,他们崇尚美、自由、正义、和谐和智慧。他们不但充分利用教室、校园建筑、文化景观等外部环境渗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更从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等内部环境着手,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传统文化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中。和美国相比,中华民族拥有者5,000年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它们“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爱国精神、追求崇高的人格精神、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为主要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是,相比较于美国,我国的外语类大学普遍偏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轻视传统文化教育和人文素质的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也是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较多注重搞文体活动、技能竞赛等,有意无意间忽略和冷落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导致校园文化的品味过于低俗,学生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相对缺乏,人生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也有偏差。因此,我国外语类大学作为多元文化交流的中心,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基地,更应该对学生加强传统文化知识教育,提升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并将我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从而形成强大凝聚力和生命力,为培育德才兼备的国际化人才创造条件。

七、结语

美国高校的校园文化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独立、勇敢自信的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创造与活力;而中国高校的校园文化注重培养学生热爱集体,自我约束的精神,却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创新。鉴于此,在发展我国大学特别是外语类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借鉴西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还要不断发现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缺点与不足,并充分挖掘和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营造具有国际化特色的个性多元、学术自由、创新独立的外语类院校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

作者:张英明 单位: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根顺,王辉.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国际化的探索与实践[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4

[2]张彦.培养大学生的世界眼光和中国意识[J].北京教育,2009,5

[3]张晓鹏.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育,2006,3

[4]裴文英.高校发展视野中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J].江苏高教,2007,6

[5]李宗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

[6]张彦.超越历史与自发,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功能[J].中国高等教育,2005

[7]赵中建.学校文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第四篇: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精神探究

摘要:

民办高校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也是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下的企业文化和教育文化相融合的一种产物。然而当前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积淀不深,需要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才能使其更好地适应当前民办高校的转型发展,更好地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培养优秀人才,为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增添力量。

关键词: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中国梦;制度文化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能缺少文化内涵和文化发展目标,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性标志和关键支撑,文化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具有全面引领、境界提升的作用。”高校要认真研究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以大学精神为指引,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是当前正处于转型时期民办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因民办高校社会化办学的因素,造成民办院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普遍存在功利化倾向,具体表现在对文化建设内涵理解不够深刻,缺乏战略规划和制度保障,精力和财力投入也相对不足;重形式轻内涵,内容仅限于组织文体活动,打造建筑风格等方面;缺乏鲜明个性,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

(一)核心价值观体系尚未建立,校园精神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不足

民办高校办学历史大多不超过三十年,办学历史文化积淀较少,校园文化建设上普遍存在急切近利色彩,有的院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一味强调发展娱乐文化,追逐社会流行文化。基于此,分析发现民办高校并没有形成具有核心价值的精神内核,缺少精神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不足。

(二)行为规范体系尚未建立,行为文化的素质养成功能不足

民办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没有从办学基础和较短的办学历史出发,把教风和学风建设上升到“质量立校”和“学校发展的生命线”的高度,没有建立起以富有特色的校园制度文化教育、规范和激励全体师生,建立以良好教风和学风为主体的教与学的行为规范体系。只把校园文化建设看作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次上,职能附属于学生管理部门,着重强调控制功能,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操作实施,人为地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置、课程开设等割裂开来,因而,极大地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导致校园行为文化的素质养成功能不足。

(三)统一的校园风貌体系尚未建立,物质文化的情操陶冶功能不足

民办高校虽然起步晚,但在校园物质文化方面建设方面还是下了力气的。当然,这与民办高校的生源竞争有关,因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显性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必须要转化成各项具体工作,才能体现出功效。所以民办高校认为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就是不断地盖大楼、公寓等教学设施,让学生感受到校园的漂亮美丽,这种理念曲解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意义,从而使得校园文化陶冶情操的功能发挥不足。

(四)社会对民办高校的认知尚存在误区,文化引领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当前,民办高校从规模和数量上已占领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社会各界对民办院校依然存在着各类歧视和偏见。受传统就业观念和升学观念的影响,孩子就读民办院校仍受到家庭和社会歧视。以上因素造成民办高校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无暇顾及校园文化的学校内涵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难以发挥社会服务功能。

二、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国家引导普通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政策实施后,民办高校将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要应对这个挑战,其中重要一点就是要建设稳定、健康、有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要建设特色大学文化,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努力,我们研究认为,应采取以下基本措施。

(一)必须不断提高师生员工的认识水平

一是要提高决策层的认识。要将大学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把它摆到应有的位置和高度,才能真正加强对大学文化建设的领导,保证大学文化建设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二是要研究和继承办学的文化和传统。通过编研校史、开展校史教育、学校优秀传统教育等,对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进行宣传,增强全体师生员工的荣誉感和对学校文化传统的认同感,从而使师生员工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学校的建设中去。三是要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形成全员参与的校园文化共建机制。

(二)以中国梦为统领,提高精神文化水平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也是每个人的梦想的集合。要让每个人拥有自己的合理的梦想,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与理想信念教育之间存在多维度的交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这些交集,逐步构建起理想信念教育的“小气候”与“软环境”。理想信念教育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使环境资源本身所蕴含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熏陶着学生。通过思想观念的引领和行为规范的约束,把“中国梦”融入高校校园生活之中,以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

(三)以教学、科研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丰富性和品位

梅贻琦先生所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精神是知识分子精神的结晶和缩影,教师是大学精神的主要依托或载体,大学精神反映了大学教师的价值准则、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因此必须加强师资建设,特别是师德建设。树立“办学以师为本”的理念,打造一支优秀的教职员工队伍,构建年龄、学历、职称等结构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要努力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和大学文化的层次;同时不断加强师生员工的人文修养,通过各种渠道提高师生员工的人文素质;以报刊为载体,集聚校园文化底蕴。

(四)继承和发扬民办高校举办人的精神文化

民办高校的校长(举办人)是学校的灵魂人物和神经中枢,他们所具有的先进教育理念和人格魅力能够积淀成可贵的大学精神,他们所具有的超前教育理念,成为学校发展史上熠熠闪光的精神丰碑。如姜维之先生之于西安培华学院,丁祖诒先生之于西安翻译学院,任万钧先生之于西京学院,等等,他们已经成为这些民办高校的人格化象征。陶行知先生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事实也表明,民办高校校长(举办人)作为学校的最高管理者,对大学精神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这些创校者们顽强的坚守个人信仰,矢志不渝地从事所钟爱的民办教育事业,是艰苦创业的楷模,廉洁自律的良师,卓越的民办教育家。他们的人格、学识、风范、品质,都整个地化为了大学精神所散发出的思想观念,并产生一种有持续性的校园生活、文化现象,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特质。

(五)发挥民办高校校长的领导作用

民办高校的校长大都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基层实践经验、教学阅历等,都担任其他重要的社会职务,具有很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资源,同时具备较高的思想品德、业务水平、组织领导能力、改革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他们长期在高校工作,对师生都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能够使学校在主体方面长期保持相同的教育传统和理念,并得以系统地贯彻实施他们的教育思想和发展战略。同时,他们也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干家,是拥有系统办学理念和思路的理论家。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在他们身上有很完美体现。他们都很注重高等教育研究,关注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前沿问题,并经常撰文探讨办学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结合过程中,他们形成了具有某些共性又各具特色的系统的办学理念和思路。

(六)建立校企协同文化创新机制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对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和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民办高校正面临着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民办高校应以适应社会需求,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引入、融合企业文化,为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发挥重要作用。具体做法一是促进学校和企业文化的交流,扩大文化交流的范围和载体;二是促进企业和学校的人员交流,实现人员互聘、资源共享、共同育人,使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作用;三是实行企业订单培养模式,按照企业的需要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以及实行学生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促进学生将校园文化的内容带到企业,同时实现学生与企业、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加深对企业的感观认识,以进一步提升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契合度。

三、培育民办高校大学精神的思考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约束大学行为的价值和规范体系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决定着大学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是提升大学品质的关键因素。在民办高校大学精神培育方面,笔者认为可做以下探索。

(一)领导治校思想是培育大学精神的重点

作为民办高校,大学精神的培植不能令其自我形成,而是需要主动培育。要尊重民办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要推进教育观念创新,确立与新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推进制度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尊重学校传统与历史,弘扬办学传统,升华办学理念,要准确定位,明确办学思路;要在突出个性上下工夫,在形成特色上下工夫,积极引领和培育自己的大学精神。

(二)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培育大学精神的重心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建设大学”和“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贯穿学校建设发展全过程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它体现着学校的使命、宗旨、价值观,是学校发展观概括性的表述。民办高校的办学理念要符合时代和社会需要,符合高等教育办学规律,符合自身实际并具有鲜明特征。例如,西安培华学院确立的办学理念为“: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它主要体现了三个内涵:一是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而不应当是以物或以经济为本的教育;二是教育应当是以绝大多数人为本的教育,而不应当是以少数人为本的教育;三是教育应当是以无数个具有平等权利的个体人为本的教育。同时“,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也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具体实践和升华。

(三)师资队伍建设是培育大学精神的关键

梅贻琦先生所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精神是知识分子精神的结晶和缩影,教师是大学精神的主要依托或载体,大学精神反映了大学教师的价值准则、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因此,民办高校必须加强师资建设,特别是师德建设,必须以师德建设为先导,来筑牢大学精神的塔基。要树立“办学以师为本”的理念,打造一支优秀的教职员工队伍,构建年龄、学历、职称等结构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同时要让学校成为培育名师和大家的土壤。

(四)校园文化建设是培育大学精神的载体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精神的表现形式。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精神、价值、作风和理想追求,美丽的校园环境只能给人留下表面印象,而校训、学风、教风等价值层面的成分才真正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实实在在的影响。要努力建设宽松、严谨的校园文化,这种理想的文化氛围给人提供包容的、良性的学术环境,有利于引导教师自由治学,也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想,唤醒学生内在的精神力量。

(五)建构现代大学制度是培育大学精神的基础

民办高校有不同于公办高校的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善。由于资本逐利的本性,容易使教育丧失公益性,依附资本,丧失独立性。因而,建立科学有效的大学制度意义更大。因此,民办高校必须加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通过“一章八制”的建立,保障大学作为“精神殿堂”的地位,保护大学促进与引导社会发展的大学精神。只有充分利用大学制度的价值理性,通过制定学校长远发展规划,并建立健全用各种规章制度并以此统领教育教学工作,才是体现文化价值和通向深化大学精神的蹊径。

总之,将大学精神贯穿于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对改善校园文化现状,提升校园文化质量,培育大学精神,全面优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拴才 单位:西安培华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宝生.民办高校培育大学精神刍议[J].民办教育研究,2008,(10).

[2]王庆如.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

[3]张伟东,吴华.以校园文化引领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探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1).

[4]程立峰.对当前民办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探析[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4,(9).

[5]张瑜.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9).

[6]黄菲菲.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长治学院学报,2012,(6).

第五篇:“中国梦”引领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基金项目】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项目编号:2013SJD630026。

【摘要】

“中国梦”的构想一经提出,就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通过不断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力度,提升国家的软实力。校园文化建设也是“中国梦”发挥引领作用中的重要体现。本文结合“中国梦”的内涵,论述了“中国梦”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提出了“中国梦”引领中国特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

“中国梦”;高校文化建设;措施探讨

高校校园文化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重要价值观念的体现,是众多成员的行为思想方式和物质表现的总称。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中国梦”的论述已然成为中国社会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为中国特色社会注意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正能量。高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中国梦”的理念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梦”与校园文化建设

(一)“中国梦”的内涵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柏拉图提出的“理想国”、美国提出的“美国梦”、欧洲提出的“欧洲梦”,都是人们结合国情提出的梦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参加国家博物馆展览时提出,中华民族的梦想是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会议上,阐述了“中国梦”的具体含义: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想[1]。通过对“中国梦”含义的解剖后发现,“中国梦”有三层含义:第一,“中国梦”的目的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从内涵组成上解释的;第二,坚持“中国梦”,就是要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凝聚国家力量,这是从遵循原则上解释的;第三,“中国梦”是所有中国人的梦,也是世界人们和平梦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从基本属性上解释的。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包含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规章制度、校园文化活动、校园价值取向等。高校校园文化要素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各要素之间通过互相融合,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必须依托于精神载体,促进各种物质和精神的承载和传播。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高校中的具体展现,是多样形式与丰富内容的结合。高校校园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服务、管理和教学等息息相关,具有系统化和多元化的特点,与物质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规章制度建设相关[2]。

(三)“中国梦”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

高校担负着传承和创新社会文化的重要使命。对高校来讲,校园文化是一种内在的灵魂,是校园活力的重要体现,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文化逐渐向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复杂的文化思潮纷纷呈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在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经文化渗透于方方面面,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主要体现在育人活动方面,需要用“中国梦”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树立坚定的信念,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和谐健康发展。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依托于精神载体,这一精神载体就是“中国梦”,两者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中国梦”是国家的梦,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所以“中国梦”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身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运用“中国梦”的理念,帮助学生确立精神坐标和价值取向,利用“中国梦”的精神内涵,为青年学生提供奋斗的动力和方向,保证校园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促进学生、学校和社会共同发展。

二、“中国梦”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中国梦”的内涵是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高校校园建设指明了方向。

校园文化载体是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在“中国梦”的引领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校园环境。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校园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需求

是弘扬大学精神的主要措施。从根本上来讲,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直接体现。在大学精神的塑造过程中,必须要有正确的指导依据,“中国梦”正是引领大学精神和学生价值取向的重要标志,在“中国梦”的引导下,高校校园文化已然成为大学精神建设的重要内容[3]。

(三)“中国梦”引领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开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提高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使师生主动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作为国家思想和精神的重要建设阵地,必须要加强文化的载体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有“中国梦”的政治情怀。

三、“中国梦”引领中国特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相协调,“中国梦”在体现中国人民理想的同时,反映出优良的文化传统。针对高校的发展来讲,校园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高校建设的内在凝聚力,也是高校开展一切教育活动的重要支撑,校园文化建设担负着社会发展的光荣使命,是学校的重要精神支柱,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实现营造积极、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促进校园建设的发展,借助重要的精神力量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中国梦”引领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思想教育的补充,更是高校实现思想育人的重要方法。以“中国梦”的核心理念为指导,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一)将“中国梦”融入思想教育中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以理想和信念不断规范学生的言行和价值观,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将影响学生的精神生活和价值取向,是高效开展各项活动的精神支柱。我国进入的新的发展阶段以来,思想政治改革进入攻坚期,在社会变革额的影响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通过历史经验可以看出,人们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是国家团结的标志。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作为学生理想信念的主要渠道,高校对学生理想信念的灌输将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根据“中国梦”的内涵,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作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理想,“中国梦”与高校文化建设的融合,需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针路线,将实现“中国梦”的热情转化为思想进步的动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将报效祖国的宏图伟志付诸在实际行动中[4]。

(二)将“中国梦”融入到实践活动中

在“中国梦”的实践过程中,需要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在高校的文化建设中也是如此,理论和实践是统一的整体,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标准,也是理论体系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源泉,实践的开展必须有理论作为指导。校园是学生的主要集结地,学生对社会问题认识不够充分,难免出现“空谈误国”的现象,存在一定的负面情绪。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为“中国梦”的实现指明了方向,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不仅要使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知识,还应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社会实践。青年学生必须明确“中国梦”的本质属性,把握“中国梦”的真正内涵,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发展联系起来,以时展的需求为标准来实现自身的梦想,把社会实践工作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时效性,并且青年学生要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做事,端正自己的价值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必须将个人梦想与民族梦想、国家梦想结合起来。

(三)将“中国梦”融入校园生活中

在经济建设不断发展的同时,青年学生也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作为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重要基地,大学校园必须拥有丰富的文化生活,有独立的生活环境,有良好的学习氛围。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依托“中国梦”的指导,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去,满足学生成长和国家发展的需求,帮助青年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不断促进知识的积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实现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争做新世纪优秀的接班人[5]。高校在育人的过程中,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将民族精神融入进来,将校园建设与国家建设结合起来,将形势政策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依据,在青年学生了解国际发展形势的同时,形成辩证的世界观,理性地对待国际热点问题,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自身素质,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结束语

以“中国梦”的构建为基本依据,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不断把握时代的发展方向,适应社会的变化,满足学生多方面的精神需求。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中国梦”融入校园生活,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提高社会责任感,加快“中国梦”的实现进度。

作者:濮天伟 翟红 单位:南京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郝安华.浅谈“中国梦”引领下的中国特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四川大学学报,2011,29(27):308.

[2]王建设.“中国梦”与校园文化建设[J].北京大学学报,2015,18(2):64-66.

[3]王春林.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J].现代教育,2012,21(6):82-85.

[4]王锴华,徐爱功.新时代下的校园文化建设[J].华中师范大学,2012,18(1):29-31,68.

[5]王秉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浅析[J].中国教育杂志,2010,26(8):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