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传统文化建设探析(5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传统文化建设探析(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传统文化建设探析(5篇)

第一篇:高校优秀传统文化建设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汇集而成的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具有五千多年历史,在慢慢历史长河中,各种文化形态积淀发展融合,它们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的宝贵财富。国家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党的十八大再一次突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战略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仍具有可以弘扬的时代价值,它对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如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的整体精神;推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的仁爱原则;倡导“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的和谐关系;提倡“言必行,行必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孝友诚信;弘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它们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积淀下的优秀文化基因,体现着时代价值。目前,我国正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体现着时代需求。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有利于加强学生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优秀传统文化是华夏子孙的可贵精神财富,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保障,是推进社会不断进步的隐性动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能够加强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承,另一方面通过文化“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力来提升学生的文化气质和修养。高校是人才的摇篮,学生的发展离不开学校这片土壤,学校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应是理想抱负和爱国情怀。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其中的积极成分能够引导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从而让大学校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桥梁,帮助两者相互融合、渗透,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2.有利于学生个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其中从公民个人行为层面提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恰是中国五千多年传统文化积累下的精髓。因此,从传统文化沉淀中汲取营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个体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价值观体系,激发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

3.有利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高校办学历史最长的不过百年,如清华北大,大部分高校办学历史不过数十载,历史文化沉淀薄弱。引入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学校办学特点,可以提升学校的办学内涵,加强学校的文化育人氛围,为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奠定基础。而高校的德育教育是培养高素质综合人才的关键,因此培育“内外兼修”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责任,也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建设的途径

1.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开展文化主题教育

中国文化博大而精深,每个地域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资源,如汉文化、关陇(三秦)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松辽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等。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所处地域文化特点,善加利用当地文化中的历史遗存和文化形态开展相应的主题教育。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它地处苏州,学校充分利用苏州作为吴文化的发源地的文化资源,在校园中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普及昆曲、核雕、刺绣、桃花坞木刻年画知识,让学生感受苏州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高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从小成长环境不尽相同,当这些学生在同一校园中共同生活后,必然会因为地域和习惯差异等问题导致学生间产生摩擦和间隙。通过开展主题鲜明的文化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文化的特色和魅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性。

2.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基础建设

具有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习惯能够有导向性。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应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为学生营造具有“悠久历史文化沉淀”的校园,让学生在文化氛围中思考和品读人生。例如校史馆中融入校史校情,让学生在参观校史馆时体味优秀人文内涵,加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图书馆为平台开展经典名著阅读,传统文化精品书籍推荐等活动,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从读本中发现文化之美;宿舍,教室作为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宿舍美化和教室美化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打造一个温馨的学习生活环境。

3.以网络为平台、以班级为突破口,培育优秀传统文化

新媒体的崛起越来越多地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对青年一代。学生更喜欢通过一些社交平台来获得相关资讯,如QQ、微博和微信。通过搭建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平台,让其成为学生生活学习娱乐的“第二课堂”,让文化通过该载体得到有效的传播,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关注和融入文化中。班级是高校学生群体活动的最小单位,学生在班级这个小群体中活动学习,教师通过班级传授知识,班级建设好了,班风、学风自然就会建立起来。因此,以班级为切入点,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班级文化建设,以此促班风、学风,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班主任和辅导员可以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班会,利用思政实践课,带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文化馆等,让学生主动去感受文化、体验文化,让文化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深处。

4.提高教师队伍的文化素养

教师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教师不仅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有理想、有抱负,有良好行为习惯,有正确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故具有良好文化素养的教师队伍能够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指导和示范作用。老师的一言一行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堂下,都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影响。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特别是加深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能够让教师从社会发展、民族文化传承的高度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文化气质,将教书与育人工作完美融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建立高文化素养的教师队伍,一是严把教师选聘关,综合权衡考虑应聘者的专业背景以及综合素质,坚守“宁缺毋滥”原则;二是在教师培训方面,将专业技能培训与教师内涵培训相结合;三是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风和师风建设中。

作者:赵璐 单位: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文化建设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文化特征

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而新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较之于报刊、期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互联网新媒体聚集和承载着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息,对于各种社会舆论、时事风波,它也像一面放大镜。新媒体依托其传播的速度之快、范围广泛、获取便捷、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开放、全球、互动等特点备受年轻人的青睐,其具有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且这些优势是基于其自身特性之上的,因此也自然而然地走进当代的大学校园,大学生对新媒体有着强烈的熟悉感,正因为这样,武汉科技大学作为广大青年人的基地,不断推动着互联网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同时,新媒体作为各种信息的承载体,也对武汉科技大学公告、校园信息、校园新鲜事等的传播有一定影响。武汉科技大学各项工作的开展都需要依托新媒体。在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文化特征具体如下:

(一)网络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

互联网新媒体的内容涵盖的丰富和多样化已经完全让传统媒体的单一和固定如大海中的小舟,新媒体信息中涉及生活、学习、工作、时事等等的讨论几乎展现了目前人类所有的文化形态,为武汉科技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了很多素材。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个体也能成为信息的者。互联网新媒体在提供便利、搜集信息和知识的同时,也提供传播信息的载体和平台,创造更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

(二)网络文化的传播平台更加多元。

网络文化传播具有许多鲜明特点,诸如间接、虚拟、便利等等,减弱了“意见领袖”的权威,学校师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等平台发表言论。同时,网络文化所提供的平台也为语言交流能力欠妥的学生提供了社会交际及交流途径。

(三)网络文化的更新速度更快。

互联网新媒体文化具备其特殊性,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网络文化必须不断发展、不断变化。新媒体文化在武汉科技大学校园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武科大校园中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新媒体这一有效承载体,也加速了网络文化发展。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快速发展,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对武汉科技大学广大师生造成很大影响,大学生作为新媒体受众中最活跃的群体,接受新事物快、应用新媒体技术较高,但是区别信息真伪

的能力欠缺,并且容易相互影响的特点造成了学校网络文化建设在利用新媒体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现实人际交往能力下降,造成信任感缺失和人格障碍。

在以微博、微信和论坛为代表的新媒体空间内,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中以匿名的方式对当前事务进行评论。新媒体的互动性、虚拟性、海量性等给各种虚假言论的扩散提供了条件,大学生的言论无法得到规范和有效的限制,极有可能影响到他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和言语,使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下降。

(二)新媒体主导市场,易使学生的价值观混乱。

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有着信息的传递、交互更便捷、更迅速、更自由的特点。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对大学生成长造成较大的影响,大部分的信息对于学生来说真假难辨,容易影响他们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的形成。

(三)校园网络新媒体平台体制不完善。

新媒体时代个体传播载体的不断扩大和日益多样化使得网络舆论环境更加复杂。因此,武汉科技大学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网络体制,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网络氛围,引领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文化观。然而,网络平台管理人员严重不足,且水平参差不齐,原创作品少,导致学生对于所谓的“校园官方”媒体的关注热情不高。校园文化体现高校的文化素养、青年活力,而由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呈现出开放性、互动性、多样性、创新性等特点,在这样的前提下青年大学生需要扬长避短、谋求对策。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文化平台建设现状及问题

在信息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武汉科技大学新媒体建设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势头,据不完全统计结果显示,目前武汉科技大学官方新浪微博粉丝达27,446人,官方认证微信累计粉丝达3,000余人,累计推送图文数量40余条;武汉科技大学共青团官方新浪微博的粉丝达1,155余人,校团委官方认证微信累计关注人数7,400余人,累计推送图文数量200余条。基于使用社交软件的用户数量越来越多,学校校级学生会、校社联、各分学院分别开设有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公众号,关注学校新媒体的用户也随之增多,尤其是年轻的学生群体,但粉丝累计人数基本处在较低的水平,如该校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新浪微博关注人数为245人,腾讯微博关注人数为760人,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为112人。微博、微信等各类社交软件中二维码的使用标志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任何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人人都是信息者。目前,武汉科技大学新媒体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内容同质化。

新媒体平台,诸如微信公众号、微博、论坛、校园网等泛滥式增长带来了严重的同质化现象,传播效果仍流于表面,而没有深化剖析,许多新媒体平台还停留在“公告栏”的初级阶段,这表明新媒体的使用仍在很浅显的阶段,各个平台之间的运用还没有得到更进一步交流。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该校共有3个官方认证的微信公众平台,但内容不外乎“新闻推送”、“信息查询”、“生活正能量”等信息类和服务类。

(二)线下活动较少。

依托于新媒体平台热度的是许多与之相关的线下活动。如果没有丰富的实体活动,粉丝活跃度就会受到严重影响,间接导致活力不足。

(三)内容创新性不足。

内容形式和创新性均显得不够饱满充实,尤其是与鲜艳亮丽的平面宣传相比较,显得太过单调,严重影响特色栏目和节目的形成,宣传达不到预期效果。

(四)缺少专业管理人才。

武汉科技大学在运营模式上与其他新媒体平台有较大差距。

(五)忽视受众的用户体验。

新媒体平台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能够连接无数的个体,让各个用户之间可以交流无阻。只有对用户提供友好的交互感受,才能让他自主依赖于新媒体平台。创新不足、缺乏吸引力、没有“新闻点”、视野不开阔、过于就事论事等诸多问题导致在碎片化、差异化的时代,用户群喜新厌旧地抛弃一成不变的媒体平台,而转向新鲜的资讯平台。在这种情况下,经营者需要抓住最有价值的用户群。就像微博之于需要传播交流资讯的用户,或是微信之于注重安全性高交流的用户。

四、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平台经营的有效途径

怎么样才能使多媒体信息被更高水平地出来呢?宣传类型的工作又怎么样才能变得多姿多彩呢?又怎么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所喜爱呢?高校都在寻求最佳途径,去将理论付诸实践。

(一)明确定位,打造品牌。

要想把媒体建设成高水平的平台,并让其发展迅猛,最核心的一步就是定位。如果要把一个媒体作为一个平台努力发展壮大,必须制定一个适合高校自身发展以及符合自身建设的定位,以形成独特品牌效应辐射受众。

(二)创新内容,提升内涵。

思维为王,内容为王,内容是一个媒体生存的最大武器。要想吸引受众,新媒体所传达的内容和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务必做到内容和信息丰富、精彩、实用。校园新闻作为新媒体建设的核心,校园新闻和校园活动等应该占到新媒体报道的大部分,但并不是简简单单地从其他地方复制过来,而是加载自己的思维,让信息具备活力,在赋予它生命的同时,让信息传播的更久更广,实现真正的新闻二次传播。与此同时,新闻反映的时代性,就要求我们对新闻的内容方面必须有创新,要与时共进,也正是如此,在新闻栏目的创新这一块需要加大力度,开拓新颖栏目。除了校园新闻所关系的习惯动机外,还应注重情感动机、沟通动机、互动动机以及娱乐动机等。

(三)灵活时间,增强互动。

以学生为本,灵活时间,增强互动,提高网络文化建设的针对性。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要以培养当代新型人才的大学生为主,以更好地服务学生为宗旨,同时要紧密联系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青年群体特性,联系大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处理,实现真正让大学生感兴趣的目的。学校校必须抓住人文教育和科学发展同步发展的核心,同时加载科学素质、思想素质、艺术素质和人文素质全面发展的具有本校特色的网站建设。并将优质的上课资源、教育类讲座等活动也通过媒体传播出去。让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专业化,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为培养全面型人才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同时向外界展示特有的校园网络文化风格。

(四)整合资源,优化人员,进行资源整合和新型队伍建设。

对当今新媒体的建设必须要求我们严格把握好其发展走向及应用方式,当今的新媒体也使得宣扬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和社会主义变得更加便利,也正在向主阵地的方向发展,同时也是师生之间交流感情的有效方式之一。将新媒体建设成为思想传播的主阵地,培养出一个强有力的新型队伍,让网络成为教导人的主要方式,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和谐发展的一个必经之路。而要建设出新型新媒体队伍,高校必须加强领导团队建设,对网络建设的规划必须完善,建设出一个有独特风格而又高素质高水平的团队,依靠这样的团队才能真正地指导并建设校园网络文化。

(五)教育与引导结合。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具有多种特点,例如快捷、趣味、灵活、生动、多元,可以不受限制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学校要加强对网络的监控,要及时反馈,及时发现大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讨论。对网上的言论进行时刻监控,引导积极向上的主流思想。新媒体网络教育不仅仅只有教育,还必须加强其实践性以及大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建设,使大学接触文明、纯净的网络文化。但也必须教会学生去识别网络信息,学会区别良莠,正确获得健康有利的信息,加强其分辨能力,同时还必须教导他们合理利用新媒体资源,要让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和法律规范,真正能驾驭新媒体。

五、结语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们生活、讯息的来源已经离不开网络新媒体,可见,互联网新媒体对于人们的生活已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为学校的宣传阵地工作带来了新契机、新挑战、新机遇。武汉科技大学已有一部分平台开始建设比较完备的校园互联网新媒体体系。一方面需要构建网络矩阵,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内容供应、繁荣网络文化;另一方面要加强队伍建设、凝聚骨干力量、开展网络活动、线上线下融合、打造服务平台,凸显人文关怀。通过新媒体对外打开武汉科技大学的宣传窗口,在增强校园讯息时效性和感染力的同时,提升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作者:李云 汪双华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

第三篇:文明价值观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探究

一、文明价值观的内涵

文明价值观是文明建设在个人价值取向中的具体反映,表现在人们对文明素养的追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下,就是个体对文明的价值判断和具体实践。加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明价值观的重要渠道。

二、当前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文明价值观的角度审视当前高校的宿舍文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宿舍文化建设过于强化知识教育,忽视学生文明素质提升。

在当前以学业成绩为主的一元化能力评价体系下,高校的宿舍文化建设存在着标准绝对化、内涵简单化等趋势,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宿舍文化建设侧重在加强管理,弱于体现教育引导的作用。

伴随着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理念的在高校管理中的广泛应用,高校的宿舍文化建设过于重视强化管理,忽视了文化建设的教育引导作用。

3.宿舍文化建设往往突出硬件建设,忽视文明氛围的熏陶。

在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和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高校的宿舍硬件建设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但是在宿舍文化建设中,也存在着用硬件建设代替文明创建的倾向。

三、立足于文明价值观下的宿舍文化建设

以文明价值观为导向的宿舍文化建设,就是要充分发挥宿舍文化建设的软影响和软实力,通过文化的过程建设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文明价值观。具体到高校宿舍文化建设,需要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在高校宿舍文化建设中,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宿舍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实现学生发展进步与国家繁荣富强的统一。

2.注重发挥高校的自身特色。

高校作为侧重于职业技能培养的高等院校,只有将宿舍文化建设与高校的教学定位和自身特色结合起来,宿舍文化建设才能够广受欢迎、落地生根,也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注重弘扬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由于高校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极易受到西方腐朽思想的影响,产生等错误观念和认识。因此,大力弘扬包容和谐、勤劳奋进、尊老爱幼、乐观平和等传统文化,是进一步丰富宿舍文化建设内涵、提高宿舍文化建设成果的重要内容,也是体现新时代青年责任担当和胸襟情怀的应有之意。

4.不断创新宿舍文化建设的途径。

在加强宿舍硬件建设的同时,应该积极将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在提供基础管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自治组织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主动参加宿舍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宿舍文化建设,提高宿舍文化建设的互动性。

5.依托规范化制度巩固宿舍文化建设成果。

结合科学管理工作要求和法治文明发展要求,及时将文化建设的活动、措施通过规范化制度加以固化和明确,不断提高宿舍文化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法治文明素养。

作者:刘蔚 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学院

第四篇:高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

一、当前高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建设特色

宿舍文化从理论上来说实际上是校园文化的一种,从学生宿舍文化现象可以窥探到整个学校的文化氛围。因此从这一层面上来看,学生宿舍文化对于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从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学生宿舍文化的现状来看,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首要面临的问题就是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缺乏特色,大部分高校学生宿舍文化都基本照搬一般本科院校的宿舍模式,忽视了与学生成长发展相适应的基本原则。还有很多学校就直接模仿其他同等院校的模式,所以出现很多院校的宿舍模式基本雷同的现状。即忽视了办学特点,也忽视了地域差异的问题,导致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缺乏特色。

(二)不重视学生宿舍文化建设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基本把教学作为日常工作的中心,对于宿舍文化建设仍然局限在形式上,很多学校甚至不重视学生宿舍文化工作的开展,认为只要保证宿舍安全即可。然而学生宿舍文化的构建是基于校园文化上而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宿舍文化就代表了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而正是很多学校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导致对学生宿舍文化工作不够重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三)学生参与度较低

学生是宿舍的主体,但在目前大部分高校中,宿舍文化只是学生为了应付检查而临时构建的,并没有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构建宿舍文化的意识。大部分学校中,主要由学校后勤部门以及各种学生组织来维持宿舍文化的构建,长久以来学生已经养成了只有遇到检查才装扮宿舍、营造宿舍文化氛围的习惯,这会对学校的整个校园文化构建产生不利影响,被动的接收只会不断降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学校相关部门应当组织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四)管理落后

我国高校宿舍管理长期以来和很多本科学校一样,都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在管理方式上仍旧采用过去的模式,并且在管理人员选择上一般都选用年龄较大的人员或是一些保安。不仅在年龄上和学生有很大差距,而且这些管理人员一般文化素质较低,容易和学生发生冲突,使得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于学校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是十分不利的。

二、如何建设优质高校学生宿舍文化

宿舍文化构建的主体离不开学生,不能把构建宿舍文化作为应付日常检查的手段,而是要在相关部门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发性的构建宿舍文化。在笔者看来,针对高校中学生宿舍文化工作的开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宿舍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种,不同的高校应当结合自身办学特点,构建属于自己学习的宿舍文化,注重发掘宿舍文化的内涵,增强自身特色。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大,我国职业种类业在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各高校的办学特征、理念等多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高校在建设学校时,就应当将宿舍文化构建纳入到学校的工程建设之中,而不是仅仅建设一个可以供学生休息的地方而已。并且根据学生特点,不能完全照搬本科学校的宿舍模式,而是要针对本校学生的特点。即可以体现出独特的宿舍文化,又可以彰显学校独特的魅力。其次,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把宿舍文化工作完全交给一些部门、学生组织来进行,尽量挖掘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来构建不同的宿舍文化氛围。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也可以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和建议。同样,针对高校中宿舍管理工作落后的状况,学校的相关部门也应当更新原有的管理模式,适当引进一些年轻化、高素质的队伍来管理宿舍。即拉近了管理人员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日常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而让学校、学生都真正参与到构建宿舍文化的过程之中,促进学校工作的展开。

三、结语

高校的最主要任务是培养更多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因此在日常的校园文化中就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是极其关键的。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构建和谐、良好的宿舍文化不仅有助于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对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也是十分重要的。过去很多学校都局限在老一套的管理模式,产生了很多问题。新时期,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我们也需要把学生宿舍文化工作的方法不断更新,采用新颖灵活的管理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宿舍文化。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又使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

作者:袁雪明 单位:南通职业大学

第五篇: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运动会改革

一、思想观念的转变

学校教育的本质就是使学生通过文化价值的摄取从而陶冶自己的人格,校园体育文化作为学校的特有现象,已经逐步在各高校发展起来了,与之相关的体育运动会需要进行改革。首先在思想上要进行认识,对学校运动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进行重新调整。体育教育通过运动会的形式,使高职学生成为面对困难,勇于挑战,具有团队协作能力的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主体是老师和学生,作为学生要注意培养他们的知识积累,作为老师要提倡宁静致远,高职教育要注意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要遵从“人文奥运”的理念。体育教育的作用是为了更多地了解体育的意义,着眼于体育的普及,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校园文化建设直接关系着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是社会转型过程中高校发展的关键,对于建设和谐校园,提高学生素质和人才的开发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改变观念就显得尤其重要。

二、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环境氛围建设

氛围的建设,不单单只靠学校单方面的付出,也要靠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氛围的建设也要靠学校其他文化方面的协调和合作。在我们所延续的体育运动中,体育精神不管是在形式上、内容上、观念上都在不断的走入每个人的心理,学生所参加的体育活动是符合体育历史发展的规律,是顺应社会和发展潮流的。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与学生在社会中的所产生的需要和体验有关,也离不开学校的体育文化培养,因为他必须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以校园文化活动为基本方式。所谓体育文化素养主要是指人们通过体育知识的学习和对体育活动的参与而形成的各种体育能力和行为。体育素养是在体育教育下完成的,它能强身健体,愉悦身心,让人精力充沛。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正处于较为成熟的青年期,是接受教育,获得专业知识、发展创造能力和实现个体化的最佳阶段,创设一种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使他们在轻松和谐、有趣的环境氛围中达到锻炼身体、掌握体育知识的目的是中职院校的目标。文化环境以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体育文化宣传可以利用学校的各个角落,学校要结合实际,要营造弘扬体育人文精神的浓厚校园氛围,比如学校学生寝室、食堂、教学楼的宣传栏都可以进行有关项目的宣传,介绍这些项目的起源、发展,它们各自的特点,锻炼的方法和作用,还可以在运动的室内场地墙面挂几幅体育格言以及体育名人图片。还可以利用网络的力量,在学校的体育部门短信平台上进行各种体育赛事的评论,各种体育文化方面的宣传要到位,而且也要不断的更新,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学生的思想动态,要让整个学校充满高品位的体育格调,从细节做起,逐步使高校具有独特的体育文化的特点,并找到体育文化宣传的最佳点。

三、对运动会创新的设想

先进的体育文化如果不能相应的表达出来,就形成不了新的体育文化风尚,更起不到推动校园文化进步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对在校园文化中有重要作用的运动会进行改革。首先要从运动会内容来看,比赛项目都是比较传统的体育项目,竞技项目占了一大半,比如铅球、跳远,有些内容在体育课堂上都没有开设,让学生怎么去参加比赛?其次从运动会报名的人数来看,由于部分项目规定了人数所以运动会的人数也被相应的控制。全校性的运动会比赛变成了部分人的运动会,变成了个别人的展示表演。最后从运动会的奖励制度来看,运动会的奖励额度比较小,奖励范围比较窄,当然,这与运动会本身的制度有关,所以要对现有的运动会制度进行调整,对内容要进行更新。对运动会的内容进行调整,对部分项目进行创新,比如丢掉跨栏、标枪、铁饼三级跳远这类的比赛项目,因为这些项目竞技性强,参与面少,对参与者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要求较高,只有少数人具有参加比赛的能力,多数人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多处于应付状态,所以在运动项目增加踢毽子、打陀螺、斗鸡这类传统项目比赛项目;多增加集体项目,增加趣味性、挑战性的比赛项目,比如“集体千足游戏”、“花样跳绳”、障碍赛等。这些项目的开展不但可以提供学生的兴趣,扩大运动项目的范围,更加可以熏染体育文化。另外在人数的控制上可是适当的进行放宽,比如集体项目不受任何的项目人数限制,只要愿意参加集体项目都可以。个人项目则可以进行适当的限制,不要在规定一个人只能参加两项的限制,应该放宽个人参赛项目。但对项目不要进行人数的限制,虽然人数会增加,会造成裁判员一定的工作压力,但是运动会的整个场面才会被带动起来。此外在对运动会奖励制度上也要进行适当的调整,比如在个人奖励的适当调整,在对团体项目也要进行适当调整,奖励制度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制度要适应社会。此外还要注意精神方面的奖励,这种奖励不能只作用在运动会的当时,更要沿用在运动会之后,要让精神奖励一直鼓励学生,一直作用于运动会。最后,适当调整运动会的整个模式,增加运动会开展的时间,比如一个星期,调整运动的形式,比如白天进行运动会的比赛,晚上有学生老师的文艺表演,在运动会期间,有比赛项目的师生进行项目比赛,没有比赛项目的师生则可以在运动场地的旁边可以进行字谜的活动。而且可以把进行字谜比赛的成绩纳入到成绩总分当中去,这样不但可以增加运动会的参与人数也可以陶冶师生的情操,活跃运动会的氛围。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它可以升华体育文化生活,也可以表现一所学校独特的气质还可以提升学校的良好社会形象,所以我们要把高校运动会变成一个狂欢的节日,把运动会的参与人数不断的扩大,争取做到人人都参与的体育盛世。

作者:欧阳苹 单位: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