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建设探微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城市文化建设探微,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城市文化建设探微

一、中国的城市文化建设状况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中国城市的数量与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质量都较改革开放前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星罗棋布于全国的大中小城市,灿若群星,在经济获得飞速发展的同时,文化建设亦成为促进各城市竞争力快速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每一座城市都有可资称道的文化遗存。这些遗存成为各座城市进行文化建设不可多得亦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保护、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拓展文化建设的领域、助推现代文化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围绕着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做文章。无论是国际化大都市,抑或是中小城市,其管理者都在尽己所能地发掘遗存已久的文化底蕴,并力图将传统文化的风采播散到城市的角角落落。毫无疑问,这种前所未有的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在客观上的确使传统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和弘扬。在保护、发掘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建设体系完善、功能强大、环境优雅、服务优质的现代文化场馆既是城市综合实力增强的重要表现,也是城市居民实现生活现代化的必要保障。在许多城市,一座座风格迥异的文化馆、艺术馆拔地而起,一处处特色鲜明的人文标志性景观脱颖而出,一场场活力四射、热情奔放的歌舞秀以及一台台高雅清丽、风情别致的音乐会,都彰显着城市时尚的文化面貌,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时代文化气息。

(二)特色文化独具魅力

一座城市要获得长足发展,强劲的经济增长固然重要,但独具魅力的文化建设也是不可须臾缺之的。只有展现出内涵丰厚、特色鲜明的文化底蕴,城市的生命力才能得到彰显,城市的品位才能得到提升。判断一个城市文化建设是否成功,关键要看它的特色与个性是否鲜明。目前,中国许多城市正围绕建设特色文化做文章,如西安围绕“世界千年古都,华夏精神故乡”的城市文化定位,制订和实施“唐皇城复兴计划”。通过对历史古迹的保护和对历史景点、历史标志性建筑与街区复原等形式,把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示出来,形成具有独特意义的城市主体文化发展态势和格局。又如,素有“孔孟之乡”美誉的曲阜市紧紧围绕建设“世界儒学研究交流中心”的发展定位,大力实施孔子文化品牌带动战略,构建特色文化产业体系,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文化产业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另外,景德镇的“瓷器文化”、孝感的“孝文化”、徐州的“彭城文化”等都成为各个城市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形态。

二、当前城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的城市文化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就整体而言,存在的问题的确不容小觑,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建设被经济发展的狂热巨浪所淹没

在一浪高过一浪的、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城市文化的发展显得既缓慢又脆弱。有些城市为了进行所谓的“形象工程”“民心工程”,不惜将已存在千年、独具地方特色的珍贵文物毁于现代大型机械的威力下,许多经典的、有区域文化标志性意义的遗迹、遗址随时可能被淹没在经济建设,尤其是日甚一日的房地产开发的巨浪中。城市经济功能的片面发展直接导致了城市文化功能的急剧萎缩。在全国许多城市中,为了给经济建设让步而使文化遗产遭受重大破坏乃至遭受灭顶之灾的事例早已是屡见不鲜。早些年,艺术家王劲松先生曾用镜头记录下全国许多城市中司空见惯的、用白灰圈起来的形形色色的“拆”字,组成一幅《百拆图》,以直观、鲜活、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方式记述了中国城市建设的“破与立”。他在《有关〈百拆图〉百幅摄影作品简述》一书中曾说,“‘拆’似乎是一条临界线,左边是毁灭,右边是重建,毁灭旧的,重建新的,有道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们不难想象的是,在全国不计其数的、与《百拆图》中的建筑遭遇相同命运的建筑中,必然有很多是已经失去了存在价值的危旧建筑,拆除它们无可厚非。但除此之外,另一些被拆除者中恐不乏承载着丰厚地域文化信息的历史遗存,拆除它们可能只是为了给一个豪宅别墅区的开发或一个高尔夫球场的建设让道而已,而由此造成的文化损失却难以用简单的数字来估量。轰轰烈烈的大拆大建,颠覆了城市中原有的文化布局,扫荡了城市居民(尤其是老年城市居民)心中固有的文化情结,取代原有布局和传统情结的是以现代建筑材料和工艺堆砌而成的一座座形式单一、外表冷酷而质量低劣的钢筋水泥混合体。恰如多年前我国著名城市规划学家吴良镛院士所指出的那样,“好的拆了,滥的更滥,古城毁损,新建零乱”。

(二)城市文化建设存在着盲目性、趋同性

在中国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伴随着钢筋、水泥的堆砌和大型工程机械的轰鸣声而出现的是严重的“百城一面”的景象。不惟楼房、道路的建筑样式相似,且原本独具特色的古居院落亦被改造得不伦不类、面目全非!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城市里相似的街道和建筑越来越多,居住区面容大同小异,加上车水马龙的汽车堵塞街道,城市呈现千篇一律、百城一面的景象。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呈现“百城一面”景象的同时,是中国城市文化发展模式与表现形式的雷同。尽管全国许多城市围绕着开发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尝试,但就中国城市文化发展的整体状况而言,盲目性和趋同性甚为严重。究其原因是,许多城市管理者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缺乏科学分析与长远规划,盲目照搬其他地区乃至国外的发展模式,以致许多富含民族特色与地域风情的文化形式失去了本应具有的独特魅力。仅以全国各地高潮迭起的节庆活动为例,无论是省会级城市、地级城市,还是县级小城市,在举办地方性节庆活动时,大多延续着“发掘、整理文化资源—确立活动主题—建设活动场馆—举办研讨会、文艺汇演、商品推介—延请社会名流和专家、学者参与—为区域经贸发展造势”的既有程式,尤其是一些文化资源开发力度相对薄弱和开发形式相对单一的中小城市更是难逃此窠臼。传统的文化资源就是在这种年复一年、内容空洞、形式枯燥的文化庆典活动中被周而复始地消磨着,得不到有效滋养和补给!这种现象的存在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有学者就此提出批评:从中国城市文化的现状来看,中国有那么多延续千年以上的古都拥有悠久的城市历史、大量的名胜古迹以及各具特色的地方建筑,……中国沿海城市到内地的城市建设,从原来的古代名都的发展到现代新兴城市的建成,……缺乏适合我国国情的整体风格定位和“城市特质形象定位”。中国城市文化的发展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省情及各市市情,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规模和不同区域的城市采取不同的发展对策,使每座城市都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真正保持自身文化的个性与特色。

(三)城市居民的文明素质亟待提高

在许多城市,尽管现代化的硬件设施已经日臻完善———道路笔直宽阔、楼房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服务设施一应俱全,但与先进、完善的硬件建设不相和谐的景象却经常映入人们的眼帘:城市中光洁的建筑物外壁或平整的道路上,被涂上或贴上形形色色的小广告;旅游景区的墙壁或树木上,经常被好事者刻上“XX到此一游”“XX与XX钟爱一生”一类的“豪言”和“蜜语”;大型群众集会、文艺演出和体育赛事后的场馆垃圾满地、一片狼藉,凡此种种,只不过是现代城市中极为普遍的不文明现象的缩影。为应对林林总总的不文明现象,在许多公共场所,管理部门出于保护环境的需要,不得不贴出“禁止吸烟”“请勿喧哗”“禁止抚摸”“请勿刻画”“请勿乱丢废品”之类的警示标语,以规劝那些违反社会秩序的人们,收敛其不文明的行为。甚至在许多历史价值较高的文化景点,相关管理部门只能将文物用栏杆或玻璃罩防护起来,或干脆将文物封闭起来,使文物失去了传递文化信息的基本功能———这实在是无奈之举!种种违反公共道德、无视公共秩序的行为的存在,说明在硬件设施高度发达的城市中,城市软件设施即建立城市文明秩序与提高城市居民文明素质的工作亟待加强。在许多城市,文明秩序的缺失以及居民的不文明行为已经成为影响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快速提升的一道无形障碍。以上仅是全国众多城市在进行文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普遍性和典型性问题。此外,各个城市在文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区域性、个体性问题还有很多,在此不再详述。

三、多措并举,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建设水平

如何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建设水平、协调城市文化建设与其他社会事业共同发展、培育能够助力城市文化健康发展的高素质城市公民,是各级城市管理者和有关专家、学者需要深入思考、着力研究的课题。笔者不揣浅陋,以为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以提升城市文化建设的质量。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城市文化发展规划

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是城市文化建设得以稳步、健康发展的理论支撑,是各级党委、政府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百姓文化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制度保障。城市文化发展规划的制定必须严格遵循科学原则,具体说来,应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性

制定城市文化发展规划,要立足于城市本身丰厚的传统文化积淀,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应在广泛征集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能够展现地域文化特色、具有市场发展前景、并能形成有效产业规模的文化形式,实现城市历史风貌和时代气息的完美结合,努力寻求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以及其他社会事业发展进步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在具体实践中,判定城市文化建设规划科学性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规划是否具有贴近本地实际、可操作性强的目标定位。

2.稳定性

文化建设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像经济建设那样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化,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外国文化,都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人们产生影响和作用。因而在制定文化建设规划时,一定要遵循长期推进、稳步发展的原则,不能抱有急于求成、一蹴而就的思想,应严格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有步骤、分阶段地实施城市文化建设规划,确保建设规划落到实处,保证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

3.层次性

城市文化建设规划应具有层次性,照顾到不同文化修养程度的社会群体。城市文化建设规划既要包含代表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前沿文化、顶尖文化,又要有通俗易懂、为基层民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通俗文化;既要包含中老年群体所喜爱的传统文化艺术,又要有青少年所乐于接受的时尚艺术。制定城市文化建设规划恰如编制一本菜谱,如果规划编制者没有备下丰富的“食材”,没有掌握精湛的“烹饪技艺”,那么城市文化建设这道“百姓大餐”就会因“众口难调”而失去群众基础,失去广阔的发展空间。因而在制定城市文化建设规划时,应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龄、不同民族的居民的文化需求纳入综合考虑之中,一旦出现偏失,要及时纠正,尽可能地在最大程度上切实保证城市居民的文化需求得到有效保障。

(二)提升城市居民文化素质,引导市民积极参与城市文化建设

市民是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创造者,是城市文化进步的推动者。市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城市的形象。没有高素质的市民群体,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就难以实现!广大市民只有不断增强主人翁意识,热爱城市,甘于并乐于为城市的发展奉献智慧和汗水,城市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笔者以为,提升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质,应着力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1.以民族精神为基础,培育特色鲜明的城市精神

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积淀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宝贵精神财富,许多高尚的思想品德如爱国敬业、团结统一、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等至今依然是激励我们奋发图强的座右铭。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作为文化建设重要基地的各类城市,理应成为传承、弘扬优秀民族精神的基地。各级城市管理者、有关专家、学者应以内涵丰富的民族精神为基础,提炼出充分反映地方特色与时代风采的城市精神,并积极引导市民成为“城市精神的倡导者和践行者”。高品位的城市精神是城市文明健康向上的动力,塑造市民纯朴、善良、勤劳、智慧、诚信、友好、守法的优秀品格,反过来又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品位的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环。只有那些秉承积极向上、与时俱进精神的城市居民,才能主动参与并不断推动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倡导文化特色鲜明、时代气息浓厚、彰显城市生活自豪感与责任感的城市精神,是中国很多城市包括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尤其是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中小城市的管理者和市民百姓所应共同承担并努力践行的使命。

2.大力举办形式新、内容实、受众广、影响深的公益性文化宣讲活动

在加强城市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各个城市,尤其是在文化表现形式相对单一、群众接受文化熏陶相对匮乏的中小城市,文化主管部门应充分利用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体育馆等现代文化设施,有针对性地举办以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升市民文化素养为目的的文化展示、宣传活动,有计划地邀请文化理论研究、传统工艺制作等方面的名家为市民进行通俗易懂的讲解。普通市民通过与文化名家的零距离接触,以更加直观的形式真实感受文化的无穷魅力,切身领会民俗风物、时尚艺术的精湛内涵,这必然使广大市民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认识文化、欣赏文化的水平,进而激发热爱文化、建设文化的潜能。

3.引导市民参与城市文化建设

在城市文化建设过程中,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应积极引导市民参与所在城市的文化建设规划的制定,认真听取并积极采纳普通市民对于文化建设的合理意见和建议,将市民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角色由被动的接受者转换为主动的参与者,从而极大地增强普通市民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的自觉意识。市民对于城市文化建设的关注程度和参与热情将会由此得到充分调动,城市文化建设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将会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处理好城市文化建设与其他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关系

1.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的关系

作为城市建设的两大支柱,经济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经济基础的城市文化是空中楼阁,没有文化支撑的城市经济则是缺少灵魂的畸形产物。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各级城市管理者应为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保留充足的发展空间,文化建设需要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而经济发展同样需要文化建设为其营造科学、文明、进步的内外环境。

2.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

传统文化恰如一位温文尔雅且具有丰富阅历的“老者”,而现代文化则似一位身强体健但缺乏经验的“青年”。在前行的道路上,如果“青年”能够多关心“老者”,携“老者”同行,就有机会从“老者”身上学习宝贵的经验和智慧,就可以在前进的路途中避免许多坎坷和误区;而“老者”也因有了“青年”的扶持和帮助,更加稳健地前行。同理,如果现代文化能为传统文化保留一定的发展空间,并且注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养分,则能够具备更为丰厚的内涵。在现代城市文化建设中,我们的责任就在于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精华,结合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对文化传统进行积极提炼,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3.细节与整体的关系

文化建设不能贪大求全,应着眼于细节建设。尤其是在公共设施的建设与维护上更应如此。以承载着保障城市中数以十万,乃至百万计人口正常出行需要的公共交通为例,一辆辆公共交通车辆(包括出租车、公交汽车、地铁和城市轻轨等)宛如城市中一道道流动的风景线,不仅方便了本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更成为外地游客真诚的“导游”;同时,公交车也成为介绍城市风情、宣传城市文化的重要媒介。正因为如此,公交站牌、公交车吊环扶手、公交车座椅靠背乃至公交车报站提示语往往都成为精明且善于钻营的商家大肆推介自家商品的“广告牌”。但在很多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中,出现在这些“广告牌”上的多是形形色色的诸如楼盘推介、香车美女、医疗保健、墓地营销之类的内容,此类广告宣传往往使人感觉一座城市仿佛充满了铜臭与浮华。试想,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公共交通设施的宣传功效,介绍城市的历史风物、民俗典故,或是以典章词句、警世励志的名言取代商业广告,由此而对城市文化建设所起到的促进作用将会很大。城市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应在于“细节”。大到城市规划的制定、完善和实施,小到城市中每一片社区的建设,乃至每一座雕塑的摆放,都应体现城市文化内涵。如何落实城市建设的“细节”,是全国许多城市在进行硬件配套设施建设和实施软件配套服务时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唯有注重“细节”,才能使科学、完善的规划真正得以落实,才能使现代化的硬件设施发挥最大功效。

4.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关系

在中国广大农村中,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尽管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与以往相比已有巨大改观,但就整体而言,中国城乡依旧存在着巨大差距是不言而喻的。毋庸置疑,城乡文化建设水平之悬殊成为各类城乡差别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一个方面。因而在建设现代化城市文化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城市文化对农村的辐射作用,以城市为中心,充分利用城市所拥有的先进的软件、硬件条件,带动周边农村的文化建设,在更大程度上、更广范围内将城市的文化设施对农村开放,引导农民感受城市文化,呼吸城市文明的气息。

四、结语

21世纪是中国巨龙腾飞的时代,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家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强,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文化建设正逐步驶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尽管在城市文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学的文化建设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随着高素质市民群体的逐步形成和巩固,随着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关系的协调和优化,中国的城市文化建设必然能够实现平稳、科学、可持续发展。

作者:杨云峰 单位: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