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探究(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校园文化建设探究(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校园文化建设探究(3篇)

第一篇:校园文化建设的误区及应对策略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误区

第一,疏于公共空间建设。我这里所说的公共空间,是从小单位、小部门的角度来看。比如,教学楼的过道、操场、食堂、图书馆,等等。公共空间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免惊扰,求和谐”。但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我们身上干净地面脏,教室干净楼道脏;你看书来我唱歌,他上课来我打球……第二,文化的损耗严重。对学校来说,文化损耗主要表现在两种情况:一是体制的行政化,二是文人相轻的思维观念。当某个教师稍稍取得一点业绩,他就会主动或被动地进入行政圈子,从而弱化在业务上的作用。这就是体制的行政化。至于文人相轻,同行之间相互嫉妒、拆台现象屡见不鲜。第三,民粹文化对理性文化的冲击。民粹看起来像民主,但绝不是民主。作为学校,应当承担起坚守道德底线、弘扬文明理性的职责。学校不应向社会、向家长、向学生进行无原则的妥协,应该是文化(学校)教育社会,而不是社会教育文化(学校)。如高考,国家意志和社会心理形成反差,学校选择的是向社会妥协,喊着素质教育,办着应试教育。在各种压力下,教育的惩戒功能逐步丧失。有的教师为了迎合学生,晚自习放电影,全然不考虑电影是否跟学科内容有关,一味追求感官刺激、娱乐搞笑。第四,形式主义氛围浓厚。文化建设的形式主义,有的来自官方,有的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前者比如毛笔字进课堂,我们可以采取迂回变通的策略应对。后者比如校园文化周活动,劳民伤财、华而不实的成分实在太多。第五,保守主义和学习的泛化并存。部分同行观念保守,对教育发展的形势漠不关心,孤芳自赏,早晚会被时代淘汰。另一种情况是为学习而学习,金玉其外,实际上对所学对象的长处、精义却并没有很好地消化吸收,这就是学习的泛化。这两者都不利于良好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应对策略

校园文化建设要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要走出一条符合校情的新路。既要着力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又要兼顾本校的历史传承。第一,树立文化标杆一种优雅的、健康的、学术氛围浓郁的文化对一所学校而言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由此,我们必须首先确立校园文化的标杆,也就是让什么样的文化占领思想阵地。从长远看,一所学校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和印象只会是文化层面的认识。老百姓不会记得多年前的校长姓名,也不会记得多年前学校的升学率。他们只会记得某所学校出了哪些名师,校风怎样,等级如何。这就是文化标杆的恒久影响力。第二,打造文化品牌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成功者都离不开一批精英的引领。有学者说:对精英的冷落是一个民族最大的悲哀。这方面的正反例子太多:剑桥大学的国际声望是由牛顿、霍金等科学家支撑起来的。学校应着力打造三块文化品牌:一个以学术教育为核心理念的校报;每学期一次含金量较高的而非走过场、鱼龙混杂的教学开放周;最重要的途径是实施名师工程。但遗憾的是,许多学校名师流失情况严重。当前,对学校来说,如何留住名师,同时最大限度地挖掘现有的教师资源,储备后续人才,无疑是当务之急。学校应当做的是首先推出各学科的首席名师,组成第一方阵。要把有限的优秀教育资源用在刀刃上。让名师成为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教研发展的中坚,成为学校的名片,成为学校的符号,成为扩大学校知名度的一把利刃。第三,建立长效机制孔子毕生致力于文化事业,而他的一个思想核心恰恰是“礼”。孔子对礼仪的重视从他对弟子的四个等级定位即可见一斑。传统的道德规范也是通过仪式来贯彻落实。古时候,孩子对父母“晨则省,昏则定”、学生对老师的拜师礼、新皇登基祭天礼,均莫不是通过一定的仪式来固化人们的体认。今天,学校周一的升旗、上课的“起立、坐下”,都是一种仪式。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就是要把行之有效的文化成果通过合理的方式方法固定下来,通过仪式使之庄重神圣。我们认为,学校应成立校园文化建设办公室,由校长牵头,由一名最有权威、最有文化裁断力的领导负责,以三到五位教师组成,办公室负责校园文化建设的策划与实施;每学期评选一名工作最努力的教师、一名贡献最大的教师、一名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以最隆重的仪式表彰;每周开展一次文化讲座;国旗下的讲话可以适当让优秀的教师和学生参加,可以适当增加文化主题;教师考评、班级评比应增大文化比重等等。第四,文化扎根校园上世纪80年代,北大学生在校园里骑自行车赶去上课是很普通的事情。有一次,季羡林先生在一条小道上散步,边走边沉思,根本没注意身后竟排起了一条长龙。那些骑自行车的同学,没一个人按车铃,纷纷自觉地下车,推着自行车跟在季先生身后。试想,这是校园里何等优美的一道风景!如今,有文化不文明的现象太普遍。如何让文化落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文化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文明的进步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校园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对于树立良好校风、提升学校品质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应该在平时多注意培养学校的文化氛围和学生的文明礼貌习惯,让文明扎根于我们日常的校园生活之中。第五,寻找传统智慧一般来说,各校学生智力并无多大差异,差别在于规矩道理、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我曾用七个字概括了一批后进生的问题:无所谓、无所敬畏。我们今天的教育太缺少文明礼仪和道德情操的部分。无怪乎有专家惊呼一代不如一代,无怪乎有智者呐喊中国的教育正在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从传统中寻找智慧。古代对孩子的教育有一个理念:有余力,则学文。他们把道德礼仪摆在教育的首位。因此,我们建议学校利用合适时间开设《弟子规》课程,甚至我们的不少教师都该好好学习一下。

三、总结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根本,需要群策群力、持之以恒。惟其如此,才能使学校真正上台阶、上层次。

作者:韩蕾 单位:民盟宣城市宣州区支部

第二篇:城乡结合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浅议

一、加强教育力量的整合,树立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望

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交流、沟通与宣传,来实现文化认同。如:按时召开家长委员会例会,全校家长会,坚持学校开放日活动,让教师、家长、社区、学生都能充分认识到城乡结合部学校发展的特殊难度,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广泛发动大家参与,提升对学校的认同感,集思广益,共同寻求学校发展策略。

二、注重营造学校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

由于学生来源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教育的民主平等在这样的背景下就显得格外的一目了然。学校能否一视同仁,真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是促进学生之间正常人际交往的关键。校园文化建设要侧重全员参与,避免学校内的划分等级和区别对待。通过平等的参与,形成开放、平等、合作的教育环境,提高每个学生的自信,使他们在校内不受歧视,不受排挤,真正融入学校大集体。学校教育必须对学校的周边环境、学生的来源保持足够的敏感性,注重环境影响,引领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的精神生活,即内心世界是否丰富,取决于他同周围世界的实际关系是否丰富多样,取决于他同自然界和其他人的相互作用的内容与性质。”校园文化作为学校中的主体在整个学校生活中共同创造的,对内具有独特凝聚力,对外具有独特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在城乡结合部学校将显出其特殊的意义。

三、传承传统优秀文化,形成特有的乡土文化底蕴

城乡结合部蕴藏着丰富的德育乡土资源,勤劳俭朴、邻里相助、诚实守信等传统文化在当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但目前城乡结合部的传统文化受到较大的冲击,学校要挖掘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为人品性,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自觉培养文明习惯和良好品行,开展“在家做个好孩子”的养成教育进家庭活动。而学生连结着千家万户,会释放出强大的引导和影响力量,有效地促进学校和社会良性互动,共同营造出城乡结合部的良好社会风气。

四、挖掘学生文化资源,促进多元文化的融汇和再生

城乡结合部各种成分虽然良莠不齐,但任何事情都要一分为二来看,其优势就是汇集了多种社会文化,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组成班级,每个学生都带来着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这是营造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多彩的基础。学校应搭建各种平台,鼓励学生展现各自的地域文化,如让来自外地的学生介绍他们当地的风土人情,培养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增强他们的自信和自尊,培养对“新家乡”的热爱。

五、加强与家庭、社区的合作,构建三位一体的育人环境

与社会相关机构携手,共同净化环境,打造学生良好的成长空间。通过学校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应用自己的理性判断社会事务,摆脱蒙昧、偏见、无知和盲从,搭建沟通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如学校定期聘请法制副校长讲座,把所在乡(镇)村的领导及老党员、老干部邀请到学校,征求他们对学校发展的不同意见;学校少队部积极与川农大和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联系,开展关爱留守学生的支教活动,引导留守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学校通过创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座谈会等灵活多样的家访制度,增进家长和学校的交流,加强协作互助关系,让家长了解、理解学校的工作,并积极参与学校事务,以运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构建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共同营造学生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六、因地制宜,抓物态文化建设

环境是一种教育力量。伟大的导师马克思说过:“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校园环境对学生教育的隐性熏陶的启迪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它将直接影响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对学生道德行为有一定的控制和制约作用。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做到绿化、景观、文化的有机结合,例如:给花草树木挂牌,让花草树木会说话;给走廊墙壁配画、题字,让其带有感情色彩;给垃圾箱寄语,让其带上环保意识。催人奋进的名人名言、温馨的文明用语、富有个性的教室布置,学校营造了一个处处能说话,催人向上的文化氛围,取得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师生时时处处感受到校园内的一切都在感染人、激励人、陶冶人、塑造人,从而达到物为我用,物我归一的管理思想境界。

七、总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躬耕于教育的沃土,建设温馨和谐的校园,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作者:罗金华 单位:雅安市雨城区姚桥中心小学

第三篇: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1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及意义

创新型校园文化是指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创型新人才为目的,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形式创新、内容创新、载体创新、阵地创新的创造性校园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如此。大力培育创新型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让校园成为一本活的教科书,使校园的一切都能说话。为学生营造一种“人人争创新,处处有创新,时时可创新”的环境氛围,并经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学生的创新观念,引导学生的创新行动。2014年9月10日,总理在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发言中指出:“从中国国情出发,努力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大国”,“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推动中国经济科学发展,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刘延东副总理出席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25次会议时强调:“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应对激烈国际竞争、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迫切需要高校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在政府积极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民办高校建设创新型校园文化对推动创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激发青年的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2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缺少必要的校园活动支撑。以校园文体活动为例,校园文体活动“传统沿袭,弃繁就简,注重表面,实效不足”,所谓传统沿袭,就是一直以来像拔河比赛,篮球赛,乒乓球赛,演讲比赛等传统的活动项目缺乏创新引领。社团活动不能以“专业”为核心,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弃繁就简”就是各个部门在组织校园文体活动的时候,往往选取那些难度较小,组织较容易,简单易行的活动形式,学生的参与性和热情越来越低。缺乏创新的校园活动氛围,使得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成了空中楼阁。当前青岛工学院着力推进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采取“制度激励引导,专项资金支持”的原则,通过设立“大学生创新资助基金”项目、学生“创新与素质拓展学分”等方式,营造创新型校园文化氛围,带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在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3青岛工学院创新型文化建设的措施

3.1以创新型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创新型文化活动是当代校园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主要是指学校社团学生会等相关组织或机构运用创新思维、创新理念在充分利用校内相关物质文化设施的基础上开展丰富多彩和极具特色的活动。以创新型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组织和引领大学生开展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注重科技创新活动的覆盖面和参与率让更多的大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以科技创新精神激励和鼓舞大学生,将科技创新意识渗透进大学生的心灵,使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全体大学生自觉的成才需求。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促进大学生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全面实现“质量工程”的各项指标要求,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举办各种科技竞赛活动,例如“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营销大赛”“创业大赛”等。办好“青院杯”大学生电子创新设计大赛,激发大学生对电子设计与制作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之不仅成为学校的一个品牌科技创新活动,而且成为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平台。

3.2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推动提升学生的实务创新技能

探索学校、企业一体化创新教育方式。注重学以致用,推动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借助校企合作平台让学生在实战中掌握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经验与知识。例如,2015年的全国两会上,“互联网+”首度被国家纳入顶层设计的视野,成为新经济新常态的重要参与力量,在建立经济新增长点,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和解决就业促进就业等国计民生方面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在此背景下,学校结合专业优势主动与有关企业进行组织协调,开设电子商务暑期培训班。培训班遵循“开店—优化—推广—销售—分析—再优化—再销售”直至盈利的实操流程设计课程,突出培养学生客服技能、推广技能、美工技能等多方面能力。在整个培训过程中穿插案例分析、实操演练、综合考核等实践内容,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推动提升学生的实务创新技能,同时也使企业创新实践活动与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有机结合。

3.3以精品塑造为抓手带动创新型校园文化的品位档次

民办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办学条件正确引导学生追求高雅文化。精心设计人文底蕴浓厚的校园创新文化活动,使学生能够从活动中体会到至真至善至美的精神追求。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举办,熏陶学生的思想情感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升华学生的道德境界。“高雅艺术进校园”以“走近大师,感受经典,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为主题,引领青年学生提高审美修养,提升精神境界,建设“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为弘扬民族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同时也为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精神文化氛围。临沂大学“敦煌”民族管弦乐团带着精心升级版的大型民族交响乐《沂蒙畅想》入驻青岛工学院,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高雅与经典相融合的艺术盛宴,这对提升学校的文化内涵,培养多元创新人文氛围具有重要影响。

3.4以创新型师资队伍为支撑建立创新型教学制度

创新型教学制度就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和核心的高等学校教学制度。创新型教学制度的确立,要更新教育的传统价值观。创新教育价值认为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要功能不只是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是教育最主要的职能。创新型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型的师资队伍。创新型师资队伍是提高课堂互动教学效率、实现网络互动学习,提升教育教学技术水平,落实创新型教学制度的重要保障。教学不仅要有理论传授,还要有实践的指导,更要把课本的知识通过创新的形式表达出来。民办高校教师普遍存在“重使用,轻培训”的情况,长期的从教经历,使教师自然晋升成了“教瘦”,因此,建设创新型校园文化离不开以创新型师资队伍为支撑建立创新型教学制度。

作者:宋丹 袁亚冲 娄自强 单位:青岛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