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研究(5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研究(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研究(5篇)

第一篇:校园文化建设内涵意义

一、校园文化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价值、态度和做事方式。校园文化能对学校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相比较于过去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育人方式,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更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养,培养学生的个性,提升学生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道德素质,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学校育人软实力,实现以素质教育为主的育人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明确校园文化主题,树立全面育人理念

学校文化面向未来,是从扎根传统与现实的文化土壤中孕育出来的,具有指向未来与超越的本质。学校文化是开发学生潜能并具有生命意义的一种力量。笔者所在的校园文化以“火”为主题,寓意着积极向上的力量和文明、创造的精神。围绕“火”,本校提出了以“学习文明,传承文明,创新文明”为基础的教育主线,通过校本教材的开发,校本课程的开设,将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历程展示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知识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以活动为载体的传承文明做法,更是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体验能力、情感价值观发挥到了极致。创新文明中,学校各管理阶层要不断地完善制度,进行课堂和活动的创新,将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意识充分地调动起来。这都是校园文化对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明确了校园文化的主题以后,本校还提出了“点燃成功人生”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符合素质教育的实质———以人为本,以全体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本校追求的教育目标就是让学生的潜能、智力、情感、道德素养都得到全面的提升,使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成功的未来。

(二)开辟校园文化建设的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是在校园文化中应多开展各种典型和榜样教育,激发学生自我设计,塑造自我动力和激情。例如本校提出的文明“八大标准”就是一种最好的阐释。尤其是文明学生的知书达理,乐学勤思,团结互助,乐观向上以及文明班级,文明管理等,都是校园文化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具体表现。二是可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如校园文化建设中笔者所在学校的“文明大舞台,才艺大绽放”学生社团展示;大队部开展的干部竞选;各班级开展的班干部自荐演说;班级之星展示活动;讲解员队伍的每周展示活动等,使不同特长的学生的才华和能力得到进一步施展,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三是可使学生提升自己的人格。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让每位学生以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为主,采取自愿参加、自由组合、自由创作,对增强他们学习和创造的主动性、积极性都有好处。本校的木艺社团、陶吧、创意美术、柔道等活动,学生参与其中,快乐在其中。面对自己动手动脑创造出来的一件件作品,学生笑在脸上,乐在心中。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他们健康向上的心态,更养成了勤于动手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将文化建设举措落到实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些具体举措正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最佳途径。“迎世园,文明伴我行拉练”活动,就是让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走到人们身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宣传文明、宣传世园、体验生活、体验社会。这个过程,对学生的锻炼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重大的意义。而小小讲解员走进半坡博物馆当解说员,带学生到航空基地参观、带领学生走进蓝田山区小学与山区孩子同上一节课等社会实践活动,更是将校园文化与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二、校园文化建设是塑造学校精神的重要途径

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是更进一步地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另外还可以重塑学校的校园精神,使个体学校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核心价值。在思想认识上,学校教育价值取向迷失,学校的核心价值观迷失,重升学数量,无视学生发展的现象是当前学校文化建设的最大思想障碍,或者重物质轻精神建设、重制度文本轻人文关怀。例如本校的校训,“传承文明,探索创新”,指出了本校的文化追求,反映了本校的育人目标,传达了本校的教育理念以及校园精神。师生形象的建设是流动着的校园文化,笔者所在学校围绕校园文化的体系,设计出来的学校物品,无不带着本校的精神印记。学生的校服,白色中点缀着红色的线条,蓝色中装点着校徽,它就像一张张流动的名片,把学校的形象,学生的形象,学校追求的内在文化和精神通过外在的具体物品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校的学生、老师,他们的言行举止,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本校文化的渗透。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也是本校深化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通过“三风”建设,树立了良好的师生形象,也对外树立了学校的形象。通过四年的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整个学校的校园精神得到进一步的弘扬,先进的、充满正能量的精神文化在学校中起到了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是非辨别力,并以燎原之势在不断壮大,引导学生各方面进入正常轨道。

三、校园文化建设是弘扬人文精神的重要抓手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在学校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文化的引领能使每一个学生的心智进一步完善,灵魂进一步净化,更好的认识人生价值。当前教育中,学生的升学压力将学生学习任务狭窄地局限于学业训练和升学需求之中,因此缺少多层次的人文底蕴。笔者所在学校着力于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开发了基于小学生礼仪的校本教材“彬彬有礼”,并将其纳入课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并开发了校本教材“课前经典诵读”,着力培养学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及人文常识,使学生主动完善自身,在高雅的人文教育中形成高品位的文化素养。校园文化对实施素质教育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校园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并发展。校园文化有其自身局限性,但是与整个社会和时代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校园文化建设也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服务于社会的主流文化,以先进的社会文化为主导,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构建新型的文化体制,在学校中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围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和有利形成素质教育的环境,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育人功能。

作者:曹国清 单位:灞桥区东城第一小学

第二篇:现代幼教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

一、幼教管理决定幼儿园的成败

管理是发展的灵魂,在幼儿园教育中需要重视管理者的素质,以保障高质量的幼儿园教育。注重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用科学、民主的管理模式提高幼儿园的办学水平,调动幼儿园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学和保育质量。管理质量的提高是幼儿园取胜的关键。首先,要注重管理模式的规范化、目标化。目标是实现团队有效管理的灵魂,幼儿园的发展是通过规范化的管理模式来实现的。要使幼儿园健康成长,就必须建立具有时效性的管理体制,做到分工明确、全员上进、求新务实。其次,要注重竞争和激励的管理体制。激励是提高幼儿园员工凝聚力的重要手段,激励机制如果运用得当胜过一切幼儿园管理机制。在工作中,教师的情绪随着激励机制得到充分的调动,还需要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有竞争才能有进步,改变传统的管理体制,设立优质的奖惩制度。充分的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使员工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幼教工作中去。第三,要注重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实用性的管理制度是促进幼儿园发展,保障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提高员工的凝聚力的管理机制。为每个岗位设置符合岗位现状的发展目标和管理体系。用绩效管理评估手段对教师的工作作出正确的评估。从而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促进管理体系的健康有序发展。第四,注重激励体制的具体模式。把薪酬作为激励幼儿教师发展的有效模式运用起来,让教师感受到薪酬是对他们工作的欣赏和认可。绩效考评,灵活薪酬,让教师更加努力的工作。

二、幼儿园文化建设是提升幼儿园办学水平的根本

幼儿园文化能凝聚员工的内心,促进团队精神,引导教师协同合作,有利于幼儿园整体形象的提升。要想建立高品位、有活力、有魅力的卓越幼儿园,必须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1.幼儿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含义

幼儿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体系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建设形式,是构建文明校园、和谐校园、精神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的文化体系包括办学理念、人际关系、教育观念等精神领域文化。办学理念是幼儿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精髓。在幼儿园的文化建设中需总结和运用优良的文化传统,使之为幼儿园的发展服务,并对其进行创新,保持幼儿园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的教育制度相吻合。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科学统筹的规划,既要注重外在设施的建设,也必须强化内在软件文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幼儿园文化的深层发展。

2.幼儿园文化建设理念

在幼儿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文化建设的理念和方法的独特性,不要照抄照搬其他幼儿园的文化理念,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全新幼儿园文化建设之路。幼儿与教师的健康发展,是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校园文化要促进幼儿和教师在快乐的氛围中享受在校生活。构建和谐、平等健康的校园环境。宽容、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赏识、尊重每一位教师。让他们成为活泼、向上、快乐的人。

3.幼儿园文化建设的工作内容

首先,要营造健康、和谐、优美的幼儿园物质文化。物质文化的建设对幼儿有着隐形的影响,优美的环境、完备的设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身心。文化品位和育人环境的高水准建设使幼儿和教师都能得到美好的生活体验。有利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品位,实现幼儿园的发展。其次,要营造和谐向上的精神文化。在物质文化逐渐丰富的今天,精神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幼儿园要注重团队精神和师德的建设,充分展示幼儿和教师的精神风貌。第三,要营造规范有序的制度文化。制度是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制定规范的制度,有利于各项任务的完成,对提高管理的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规范教师的考核制度,对各个部门的幼儿保教者进行考评,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

三、总结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幼儿园要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在幼教管理制度方面的努力提升以及校园文化方面的积极建设。只有具备良好的管理体制和完善的校园文化,幼儿园的办园之路才能真正走向成功。因此,我们要提高对校园文化建设和管理体制建设的重视程度,使其充分为幼儿教育工作服务。

作者:李蔚芳 单位:丹阳市窦庄中心幼儿园

第三篇:新常态职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1新形势赋予校园文化的新内涵

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主席讲话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职业院校只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充实完善校园文化的新内涵,才能适应新经济时代的发展。校园文化内涵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以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内涵。

2校园文化的新特性

近年来,知识经济和互联网事业蓬勃发展为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使新时期校园文化发展有了新趋势、新特点。

2.1时代性

时代性是校园文化在政治环境、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过程中体现出的时代特征。当前,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传统文化和新思想深入交融,师生员工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出现了多样化趋势,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学校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又要与当前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学习、借鉴其他院校先进的管理和文化模式,融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时代精神,不断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对校园文化理念或行为规范进行突破性构思并付诸于实践。

2.2服务性

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大部分职业院校开始实现由重规模数量向重质量效益的转变,靠毕业生素质占领招生市场的观念已被广大教育界认同。同时,随着职业教育新常态的发展和人们教育观念的变化,高品质高技能的培养理念,周到适合的毕业生跟踪服务,成为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说,新常态就是对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毕业生就业服务的健全,是对校园文化创新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2.3品牌性

当今社会对品牌的看重已经超越了院校名称本身,更关注品牌的一切,希望通过毕业生了解其背后的院校。校园文化要精心设计品牌组合战略,同时应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定义毕业生培养方向。职业院校的社会知名度越来越成为一种品质、一个品牌,一条在社会中生存的法则。

3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要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结合职业院校自身实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突出细节、抓住把手、有的放矢。

3.1建立常态化的文化管理机制

校园文化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是有效管理校园文化的前提与保障,是建立常态化校园文化管理机制的基础。成立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明确校园文化管理常态化的职能部门,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队伍,认真执行规章制度,落实规范要求,提高教学水平,突显院校优势和职业特色,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展文化教育培训,树立师生校园文化信仰,组织校园文化管理培训,培养出一批德才兼备的校园文化管理专业人才。依据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与目标,依托现有的师生教育和培训体系,编制校园文化教育与培训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组织编写校园文化校本课程标准和经典案例,如:《校园文化教育手册》等。校园文化教育与培训工作除了依靠内训师或外聘讲师外,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院长、中层管理者在校园文化教育培训中的参与度,并使他们切实担负起传播者的使命,实现文化教育培训常态化。

3.2组建规模化的文化合作机构

成立全国性校园文化合作组织,整合校园文化资源,形成校园文化合力,创建校园文化管理大格局,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协作组织,主动适应职业教育发展新常态,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合作组织可以对各成员单位的校园文化进行全方位的动态管理、传播、创新与提升,在学校和专家之间搭建咨询指导平台,在成员单位之间搭建优势互补平台,在兄弟院校之间搭建学习借鉴平台,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搭建沟通交流平台,使校园文化真正成为促进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3.3拓展多样化的文化宣传途径

校园文化形象只有通过有效传播,才能达到改善、提升学校形象的目的。在校园内,以道路、建筑和景物布局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为道路、建筑和景观命名,体现行业特点和学校个性;设置名人塑像(配以历史贡献阐述),设置文化长廊,悬挂体现学校发展、优秀毕业生奋斗历程的展牌。根据校训内涵、学校形象及本土文化构建文化墙。在办公楼和宿舍楼的走廊设置优秀员工、行业精英展板和师生美术作品等,使校园处处沐浴在校园文化的氛围之中,使师生目之所触、行之所至都是一道文化风景,形成“每走一步皆思考,每个角落皆教育”的文化氛围。开辟企业简报、内刊和网站开辟“校园文化教育”论坛平台,员工可利用报刊、网络和微信等方式进行互动沟通,开展网上文化状况调查和网络校园文化论坛,使互联网催生的诸如自由和共享、互助和奉献、开放和兼容等人文精神和人格精神不断地充实校园文化教育工作的内容。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建艺术团体,聘请艺术家定期指导,排练员工喜爱的传统剧目和当代优秀节目,满足师生业余文化生活。

3.4开展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把十八大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主题教育活动中,深入推动校园文化创新,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校园文化活动应体现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内容。师生员工活动和职工社团活动要突出职业特色。每年定期举办专业知识技能比赛,并将创新、竞争和市场意识有效融入其中。组建职工行业社团、兴趣小组,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活动;组织包括企业创业史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的主题讲座,让创业明星、行业精英用优秀的文化成果来教育和感染师生;广泛深入地开展“文明与我同行”、“我的中国梦”“、凝炼校园文化核心价值观,提高品牌核心竞争力”为主题的活动;组织年度业务技能、体育运动会和“五四表彰”等。

4结语

目前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进入调整完善阶段,院校领导者必须抓住这个发展的机遇,敏锐洞察国内国际的环境变化,不断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更好地促进学校健康持续发展,为实现我国职业教育新常态做出贡献。

作者:黄东 翟翠娟 单位: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校园文化建设探索

一、建设高雅温馨的校园物质文化

2012年,上级部门斥资6000余万元,对学校进行了整体搬迁,实现了学校历史上的最大一次跨越式发展。新校园规划科学,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布局合理,学校设备先进,各类艺术教学设施、运动场所一应俱全。学校因地制宜,建设资源节约、绿色环保的生态花园式学校。现在的吴村镇中心校,竹林掩映、花木飘香、绿草如茵、清风抚柳、淡月映竹、奇石共赏,具有现代气息的宏伟建筑与优美的自然景观浑然一体,集观赏性与休闲性于一体,达到了景中有景的效果,既体现了环境育人的理念,又提高了园林的整体功能水平,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优美、舒适的学习、工作环境。学校努力拓展校园文化内涵,力争让每棵树、每堵墙都变成育人载体。教学楼内的走廊墙面上镶嵌有“211工程院校”、各年级必读书目的展板,办公楼内的“哈佛人生哲学”以及漂亮别致的文化橱窗,运动区篮球足球知识、运动精神等运动文化、营造出了浓厚的育人氛围。像“润物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塑造着学生的心灵,推动学生全面、自由、自主、自觉地发展。

二、建设优雅和谐的校园行为文化

吴村镇中心学校一直以“纪律严、校风正”而闻名,制定了《吴村镇中心校日常行为规范》等制度,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积极开展遵纪守法教育、理想前途教育、感恩教育、品行教育、风度教育,教会学生为人处事。“秉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优秀道德品质”是吴村镇中心学校德育工作的着力点。学校积极开展“日有善念、月有善行”活动。学校编印了“存善念、做善事、说善言”功德簿,每日记录学生的善言、善行。采取一周一总结、一月一表彰的方式,营造了浓厚的“善行”氛围。学校实行无人监考制,让学生体验做人的尊严,弘扬诚信精神,唤醒自律之心,增强自律意识;坚持周三晚上放映优秀影片,唤醒学生的感恩之情,让学生亲身体验外化于行、内化于心,以感恩心,做感恩人。吴村镇中心校积极开展特色课程建设,通过学校编印校本教材《家庭教育金点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涉及法制、安全、礼仪、心理、环境、名人名言等方面,提高了家庭教育质量,沟通了家校联系,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铸就内涵丰富的校园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育人目标的高度概括,是校园的点晴之笔。学校精神文化首先是办学思路和方向吴村镇中心学校提出了“为学生拥有智慧而幸福的未来奠基”的办学理念,以“办吴村人民家门口的优质学校”为目标,积极践行“一轴双翼”的学校发展思路。“一轴”就是以课程建设为轴“,双翼”就是坚持动静结合,动就是动起来健体启智激情,静就是静下来读书学习思考。现在学校发展的方向很清晰、很明确,就是要依托“国培计划-河南师范大学实践基地”和“河南绿茵足球俱乐部训练基地”两个基地建设,在“动”“静”两个字上做文章,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学校精神文化重要的是队伍建设和作风一所学校是否能够顺应改革的大潮,是否能够长期不断发展,关键取决于是否有一个优秀的师资队伍。在师德方面,学校提出“教师要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积极开展师德师风建设,通过自评、互评进行学期师德师风测评活动,促使教师自我反思;开展“明势、取道、优术”教师座谈会和师德演讲赛,激发整个教师队伍的奉献精神。在专业成长方面,学校大力开展教师“读书活动”,提倡教师搞专题研究。为教师订阅《教育时报•课改导刊》《教学参考》等书报杂志,鼓励教师读书学习研究。学校定期举行电子白板操作大赛、青年教师汇报课、微型课活动,为青年教师搭建交流展示平台;重点培训潜力型青年教师,通过压担子、优先给予外出学习机会等措施促其尽早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及时宣传表扬在教育教学中表现突出的先进教师,让其在校内同行和学生眼中“高大、光荣起来”,形成积极向上的教风。这样,一支师德高尚、教风优良、基本功扎实、过硬并扎根于农村教育的师资队伍逐步形成。

四、学校精神文化关键的是活动开展与创新

一是静下来,读书学习思考,创新学校课程建设。首先是读书练字活动开展。吴村镇中心学校从图书室、班级图书角建设着手,投入大量资金,大量配置新图书,学校被评为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先进集体。要求教师整合资源,开发语文阅读课程,由语文教研组全体老师编排,把学校现有的图书,特别是适宜学生阅读的图书结合教材进行整理归类,按小学6年12个学期、初中3年6学期阅读的要求,让学生在教师的陪伴下有计划、有步骤地阅读学习。小学每天安排一节阅读课、初中每周两节阅读课。鼓励教师多篇联教,开发出影评课、名著导读课等10多种阅读课型,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强化说写训练。学校定期开展读书笔记展评、名著经典作品互问互猜、作文竞赛、故事演讲赛、阅读沙龙等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快乐自由阅读,举行“读书伴我成长”汇报演出;成立竹林文学社,创办《新竹》校报,组织童话大王作文评选,让学生在体验中享受读书和创作的快乐。学校每天安排晚上固定时间为练字课,由老师授课或者播放视频指导学生书法练习,定期组织书法竞赛活动。其次是课堂教学创新。创新文化建设,最难的是课堂。如何使课堂成为生命化的课堂,是创新文化建设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把教学自主权还给教师,激活了教学创新的动力,师生共同构建幸福课堂。学校提出教学改革从改善师生关系开始,制定《教学管理15条》扎实抓好教学常规管理,贯彻“讲练结合、及时反馈、重在落实”教学原则,提出了“四环节目标教学法”,并将课堂检测作为抓好课堂的关键,要求上课带检测题进课堂,做到“堂堂清”,从而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课堂效率。学校坚持开展周三大教研活动日和“看自己的课”教研活动,强化了教研风气,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开展,有力地助推了教师专业化成长。二是动起来,健体启智激情,开展特色文体活动。吴村镇中心校全校一至九年级全部开设篮球课、足球课,要求学生人手一球,对学生进行篮球、足球知识、技能方面培训和辅导。为突出特色,该校体育组老师集体创作、编排了该校的首套“童心律动”篮球操,作为阳光大课间活动的主要内容,进行汇演比赛,培养了学生对篮球的浓厚兴趣,目前参与篮球运动人数占全校的100%。先后获得“全国读书育人特色学校”“河南省体育工作示范学校”“河南绿茵足球俱乐部训练基地”等多项荣誉。为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该校在每天的大课间、下午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篮球操、足球操系列活动,进行篮球、乒乓球训练和比赛等。组建了学生田径队、篮球队、足球队、鼓乐队,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促使学生乐于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提高学校体育运动的水平。同时,学校拟编写《小球大智慧》校本教材,使篮球、足球运动校本化、课程化。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的教育。为展示学生课外文体活动成果,学校每学期组织田径运动会、校园篮球赛、足球赛、文艺汇演、美术手工作品展等活动,在每年辉县市中小学生运动会上都能取得好成绩,2014年取得小学组第一名、初中组第四名,2015年取得小学组第二名、初中组第二名。学校每月举办一次教职工趣味活动,构建健康充实的精神文化,营造快乐工作的氛围。学校还通过举办摄影大赛等爱好者活动,让广大师生挖掘身边的精彩内容,捕捉校园的精彩瞬间,让师生懂得感受美、记录美,促进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地展现师生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学校的魅力在于浓厚的特色文化。一所好的学校一定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它是熏陶、引导全体师生精神的强大而无形的强大推动力。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我们将继续努力,把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张文栓 单位:河南省辉县市吴村镇中心学校

第五篇:新媒体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1新媒体校园文化建设及其环境

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互联网络已经悄无声息地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公安院校也是如此,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师生日常生活,校园网络文化环境都以数字化、多媒体和网络化的趋势,改变和影响着校园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教学生活秩序。2014年7月2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较2013年底增加14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6.9%。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传统PC整体使用率80.9%,移动互联网带动整体互联网发展。特别是3G、4G互联网的出现,使新媒体以社会新媒体的方式丰富着第五媒体———手机的发展时代,使校园师生乃至社会群体增强了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和便利性,共同编织着一个网络新媒体的环境。

1.1新媒体在满足学生对信息需求的同时冲击着传统价值观念

高校是知识信息的集散地,更是新媒体信息发展的集散地。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也渐渐发生着变化。由于校园文化主要表现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建设物质网络的过程中,新的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逐渐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凸显出新的增长点。新媒体环境下,知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表现为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样,传播速度快,传播源和传播范围广泛。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网络课件共享等,共同组建成新媒体知识信息资源库,为公安院校师生学习、科研、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师生间通过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等进行沟通交流,妥善解决日常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中的难题和困惑,充分享受着新媒体环境发展带来的各种便捷。然而,也正是网络新媒体环境的发展变化,使得学生思想活跃,社会及校园网络开放性逐渐增强,“快餐文化”日渐盛行,师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实用主义、功利意识和及时行乐等不良价值观,给新媒体的建设和发展带来新的困境,这也是新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双刃剑的体现。

1.2新媒体在满足学生对人际社会融合互动的同时滋生了新的环境压力

由于新媒体的科技应用,为学生在校内校外及社会上的交往提供了广泛的空间时间便利。正是新媒体的虚拟性,师生在人际及社会交往中不受时空距离、文化背景、社会地位、宗教种族、风俗习惯等差异性限制,可以在新媒体环境中畅所欲言,尽情表达各自内心真实的想法和心灵渴望,利于师生进入社会交往的网络圈子,有助于负面情绪释放,调节心情;利于加强社会交往,扩充视野,实现感情的沟通。校园文化活动也通过实体的活动转向网络阵地。如“网络英雄贴”、“贴吧”、“人人网”“QQ”、“微博”、“微信”、“易信”、“密聊”等网络阵地,渐渐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虚拟阵地,对校园文化建设起着较大的影响。然而,也正是新媒体的虚拟性,使更多学生痴迷和沉醉于新媒体的“诱惑”。学生从高考进入到大学,身心得到放松,在新的环境中,学生在学校获取知识信息的首要途径就是通过新媒体,传递表达生活烦恼、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思想困惑等复杂情感。同时,他们通过新媒体,在网络、手机终端开展交友、聊天、网恋、网上游戏,这也成为校园网络媒体发展中遇到的“窘境”。

1.3新媒体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也在异化着其思想认识

在公安院校,刚入学的新生,面临着学习的放松,思想的活跃,学生管理要求的转变和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特别是警务化管理要求学生养成统一规范的纪律作风和参加警察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生活,学生在内心深处渴望自由的大学校园到处充斥着“清规戒律”,他们需要寻找一片自由的空间,使心灵得以释放,心情得以调节,于是往往通过新媒体方式,在论坛、贴吧、个人网页空间及其他网页、媒介展现自身个性,表达个人观点和主张,强化自身的视角和价值取向,拓展内心心灵空间。随着3G、4G网络的覆盖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信息空间、信息源和信息量的膨胀,使学生的内心需求在新媒体环境下逐渐得到满足。新媒体的便捷性和安全性使越来越多的高校青年喜欢通过这一方式吐露心声,张扬个性。在虚拟而隐匿的网络新媒体世界,学生还可以更加轻松地传递信息,组织网络活动。在这些空间中,讲话可以不讲语法,不要规范,可以诙谐、随意、简单装可爱、卖萌,甚至是图文并茂地吐露心声,丰富地表达着自身心理情感,一定程度上扩展了网络语言和媒介特点,异化着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举止,“丰富”着新媒体环境。

1.4新媒体在满足学生娱乐和消费需求的同时也要求其不断提升网络道德修养

在新媒体中,可以便捷传递视频、图文并茂的丰富信息,让学生全方位、多维度地感受到新媒体的文化和美学乐趣。通过新媒体,实现网上下载、上传信息,更新自己的网络空间和天地,实现购物、缴费、储蓄、电台收听、心情释放等,新媒体渐渐成为师生青睐的便捷、经济的流通方式,实现了他们各自对娱乐和消费的需求。同时,由于传播者因商业利益驱使和媒介素养缺失的影响,新媒体媒介传播着一些低级文化、庸俗文化的信息,随同海量信息源共同“入侵”着校园新媒体的环境发展。如暴力、色情、虚假信息和流言蜚语、非正式组织信息等,通过手机、论坛、网页实施传播,充斥着校园新媒体建设,不断冲击人们的网络道德修养底线,误导师生在网络中的信息研判,破坏校园秩序,败坏校园风气。

2提升公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公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是提倡一种忠诚规范、团结奋进的校园精神,树立一种风清气正、求实创新、和谐积极的校风、教风和学风。随着科技网络的广泛运用,新媒体逐渐得到丰富和发展,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社会各个方面的浸润和冲击。在2014年“8•19”重要讲话中强调,“当前,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迅猛发展,已经成为意识形态交锋冲击的重要平台。新媒体思想舆论工作的正道,在于化解负效应,激发正能量,成为治国理政、凝聚共识的助手,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平台。”校园文化建设也需要发挥新媒体作用,在新媒体中把握思想舆论的话语权、领导权,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正能量的传播。因此,公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迫切需要贯彻落实系列讲话精神,在新媒体环境下,需要高瞻远瞩、面向未来的视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汲取公安职业文化的养分,把握公安校园文化的特色,完善新媒体管理机制,优化新媒体环境建设,实现公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现思想性,反映时代感,富有文化内涵、思想教育引导的功能。

2.1以先进文化为引领,坚持校园文化建设正确政治方向

人无精神不振,国无精神不固,校无精神不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一表述,特别强调了文化建设在发展生产力过程中的新思考。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小小分支,应以先进文化为引领,把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加强思想政治引领,认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培养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忠诚意识,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用先进的文化主动占领网络新媒体的阵地,规范新媒体建设,拓宽先进的文化载体,改善校园新媒体文化环境,宣传先进文化意识形态,培育公安院校的先进文化,提高公安院校校园文化的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2.2统筹发展建设,拓宽新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覆盖面

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2014年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强调,“要顺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扎实做好宣传思想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有力思想舆论支持。”校园文化在高校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有效载体路径,新媒体的发展,对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也带来了新的环境领域。这需要我们统筹发展,扩宽新媒体的校园文化建设覆盖面,扩展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工作中的基层覆盖面。然而,大部分公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普通高校一样,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和长远性。新媒体在形式和内容上均与传统媒介不同,它更多体现在集中了数字化、多媒体、网络化等最新技术,新媒体的素材尽可能快捷、丰富,既达到图文并茂,又能实现交互的良性效果,把校园文化阵地与教学、科研、后勤、管理等融合起来,集校园网络、广播、视频、微博、微信等一体,建设数字化校园的新媒体时代,增强新媒体的系统性;正是如此,公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在新媒体环境下,要突出新媒体的建设内容,既要注重表现手法的多样化,也需要校园新媒体的个性化发展;除了要反映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的统一价值理念,也要突出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既要注重内容的丰富,突出思想性、新闻性、人文性、知识性,又要贴近实际、贴近校园、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集欣赏性、娱乐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

2.3整合有效资源,构建良性的新媒体校园文化建设环境

物质决定精神,也促进精神的发展。优美的校园环境对于塑造师生员工良好的精神风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当前,公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紧紧围绕法治人才培养的战略部署,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加强网络宣传阐释、营造新媒体的良好氛围,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资源,为良性的新媒体校园文化创建优良环境,需要在学校基础设施的主体建筑上下功夫。如图书馆、教学楼、体育馆、宿舍楼等是最为主要的部分,通过描述、设计反映公安职业特点、教学科研的艺术传统媒介,反映艺术元素、新媒体元素等。同时建设网络、数字化新媒体的良性环境,在吸取公安职业传统文化过程中,体现公安职业的本质特征和时代感。如具有现代法治社会的法律意识、科学精神、为民服务意识等内容,强化新媒体环境建设,增强广播、网络在传统媒体的时效性、互动性,进一步扩展“网络论坛”、“广播访谈”、“微博”、“微信”、“易信”、“密聊”等数字化新媒体,增强校园文化的视觉直观性和感染力,构建起公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媒体环境,增强新媒体环境的育人功效。

2.4完善媒介制度,增强新媒体在校园文化中的制度保障

校园文化在公安院校中,更多体现为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公安院校担负着培养合格法治人才的重任,校园文化建设在法治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熏染作用,是锤炼忠诚警魂品格、强化公正执法意识、塑造为民服务的宗旨和清正廉洁职业操守的重要途径。新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广泛运用,其自身虚拟性、隐匿性、交互性等特点,促使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的熏染过程中存在正面引导和反面误导的两面性,这需要完善的新媒体网络制度予以保障。因此,在新媒体环境建设中,需要通过开展新媒体伦理、法制教育和正面引导,强化学生的法纪意识和保密意识,规范新媒体的使用行为,建立新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责任制。通过信息审查、监控等,强化新媒体使用的管理和监控,严格新媒体网络的行为准则,有效分析、研判并处理新媒体中存在的反动、不健康内容和行为,确保新媒体环境的安全有序,干净清爽,和谐发展。

2.5强化软硬件建设,提高新媒体媒介素养水平

在新媒体环境中,选择有效的新媒体建设,正确分析、识别网络信息的真伪,是促进公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首先需要抓好软件、硬件建设。通过构建校园门户内外网站,拓宽公安院校校园信息占有渠道和途径,实现资源信息迅速和准确共享;通过建设“红网工程”,促进“红色网站”中正确、积极向上的健康内容占领校园新媒体网络主阵地,形成新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大正能量传播的有效途径;通过模拟警情的虚拟新媒体网络整体的构建,引导学生找到公安职业的归属感和主体意识。其次,培养新媒体素养理论水平。新媒体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的各种讯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思辨性应变能力、记忆创造和制作媒介讯息能力。提高新媒体素养,可以通过培训、实践等,构建良好的新媒体环境,凝聚新媒体发展的正能量;通过加强新媒体使用的正面覆盖性宣传,引导学生丰富新媒体前沿信息和知识结构,提高区分新媒体中良莠信息的识别能力,成为新媒体信息的驾驭者,为自身成长成才进行理性的使用和消费。再次,建立新媒体队伍保障机制,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事业责任心强和爱岗敬业的新媒体宣传队伍,包括校园文化团队、新闻宣传队伍、舆情监控队伍、分析研判队伍和网评员队伍,及时了解掌握“网民”对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现象、国家决策等的理解和看法,通过培养思想素质过硬,有较高信息驾驭能力和沟通能力、网络管理和监控研判能力的队伍,为新媒体建设提供技术、智力支持,防止各类不良信息侵入校园。通过各种网络宣传平台,积极回应,做好舆论监控和引导,传递社会正能量,打造良好的新媒体舆论生态环境。

3结语

总之,在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呈现新的特点,公安院校师生群体在交流表达、聚集方式和现实需求等出现了不同的新变化,积极运用新媒体加强与师生的联系与沟通,已成为公安院校推动校园文化发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公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深入分析探究新媒体环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让校园文化建设占领网络新媒体领域,有平台、有队伍、发声音、有内容、出影响、见效果,有效发挥新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增强文化育人的功效,推动合格法治人才培养。

作者:鲁丽娜 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生工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