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校园文化建设论文(7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探究
一、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为中学生指明正确方向
当今社会以知识经济为主导,学校作为人类文化建设的最初场所,面临的挑战非常大。尤其对中学生来说,他们抵抗各类错误文化及信息的能力较差,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因此,进行中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为中学生指明正确的方向,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2.约束中学生的日常行为
学校的各项规定能有效维护学校的秩序,并时刻约束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久而久之,师生都养成了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另外,在校园内部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和艺术活动,有利于师生放松心情、调节心理,增加师生之间的融洽度。
3.激发中学生的自信心
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自觉的重要性,有助于学生树立信心,使学生的性格、行为、思想等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在全方位提升学生素质的同时,实现学校的培育目标。
4.帮助学生塑造自我
校园文化等同于生产中使用的模具,一副优质的模具可以制造出合格的产品,同样的,良好的校园文化也有助于培养和塑造一群优秀的中学生,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塑造自我,最大限度地体现自己真实的个性及潜力。
二、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重制度轻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在组成部分,能保障和维护学校的正常秩序。但是,大部分中学都过分强调规章制度的管理作用,忽略了以人为本的师生关怀,以至于校园建设工作只能停留在维持学校正常秩序及实现师生管理的层面上,不能增强师生自觉遵守的意识。与此同时,制度与文化并不能等同,文化可以引导师生的思想,而制度是约束师生行为的准则,所以让制度管理与文化共同建设中学校园文化,才具有意义。
2.重环境轻精神
在建设校园文化时,有些学校过分注重环境建设,而偏离了精神建设。要想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的确离不开干净、整洁且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但仅仅是拥有漂亮的教学楼、宿舍,以及优美的绿化环境是远远不够的,环境只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表层物质,在建设环境的同时还需要赋予其精神与灵魂,所以必须考虑校园环境的人性化。校园文化的核心部分是精神文化,而校园的精神文化是一种内在的物质,其核心是学校的教学思想及价值观。
3.重实践轻理论
很多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当做一种文化娱乐活动,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只是课堂所学知识的优化及补充,甚至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课外活动画上等号,这种理解并不全面,也缺乏理性。学校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确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但是,校园文化活动只能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载体,精神文化才是其核心思想,而精神文化的建设是通过课堂教学实现的,所以课堂教学肩负着传输知识及同化精神的艰巨任务,承担着知识传授及精神疏导的重任。
4.重学生轻教师
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主体,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但是,文化建设工作不能只局限在学生之中,教师也应参与培育工作。校园文化是全体教师与学生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共同创造并形成的精神果实,它是培养和优化师生精神、思想、价值观的过程,所以教师与学生都应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
5.重校内轻校外
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不仅仅是校园内部的工作,封闭式的校内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取得客观的效果。课外实践活动作为校园内部文化的补充与延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实践可以有效地把社会、学校、家庭三方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共通的教育网络,有效地弥补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三、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1.提高教师校园文化意识
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没有真正达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预期目的。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核心群体,也是教学活动的实施群体,教师的三观及思想会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形成正确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提高自身校园文化意识,感受到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2.全方位优化学校人文环境
校园自然环境通常是以校园建筑及绿化相结合的方式存在的,这种结合方式包含着丰富的自然美感,而且校园环境的整体感、和谐感、艺术感、绿化程度等都能为校园增添一份文化气息,使身在其中的师生身心愉悦,提升品位。因此,学校应精心设计人文环境,利用校宣传栏及文化墙等设施,通过资源整合及设计,来优化校园人文环境。
3.创新校园管理制度
在制定管理制度时,学校应征集全体师生的意见,鼓励民主制度,考虑全面,从学校各项具体的工作出发进行思考,使规章制度能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实现任何工作及程序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外,学校还要注意细节,制定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制度,任何制度都需要依靠人去执行,不能很好地执行,那它就是一纸空文。
4.重视教师精神文明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的最根本目的是培养一批适应现代化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在建设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学校应重视教师的道德水平和精神文明建设,通过一系列教职工活动,要求教师进行自我教育,总结并不断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加强教师的精神文明建设;另一方面,学校应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建设,为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为教师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建设良好的教学风气,引导教师朝着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自我提升。此外,学校还应大力开展教职工继续教育工作,支持并帮助教师参与各类教育培训及交流活动,更新理念与教学方式,使教师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中不断发现自身的不足,并不断保持与外界的交流,不断提升自己。
作者:魏永辉 单位:福建省厦门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第二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分析
1大学校园文化综述
深化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各种思潮也在不断侵蚀着这个肌体,正确认识和把握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实质和基本特征,从宏观上加深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认识,保证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沿着正确道路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1.1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
准确理解和掌握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是保证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沿着正确道路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大学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在大学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不断发展并积极作用于全体师生员工思想和行为的群体文化形态,是历代大学人在教育科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过程中逐渐积累和共同创造而成的。标准不同、视角不同,大学校园文化的分类方法也各不相同。最常见的分类方法是以文化现象的存在形态为标准来划分,并且这种分类方法被学术界普遍认可。如有学者认为,大学校园文化主要包括学校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及其活动结果,其外在表现形式则为深具学校个体特色的精神形式、制度形式和物质形式。校园文化包括丰富优质的物质文化、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且三者之间彼此交织、相互依存,没有天然的界限。其中,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前提和基础;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桥梁和保障。还有学者将大学校园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学者认为这四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也有学者将大学校园文化进一步分类,认为它可以大致分为观念文化、学术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活动文化等方面,集中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目标和理想、信念与追求。还有学者认为大学校园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大学校园文化是指大学生活存在方式的总和,其主体包括生活在校园内的大学生、教师和行政人员三大群体,在物质财富、精神产品和氛围以及活动方式上具有一定独特性的文化类型。狭义的大学校园文化是指大学校园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总之,大学校园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大学校园不同于其他的社会团体,它在思维逻辑、行为方式、日常生活中具有独特的团体的意识和精神氛围。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大学校园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是大学人在长期学术实践活动中日益积累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具体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类,表现为共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核心是大学精神文化。
1.2大学校园文化的特征
大学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具有广义文化的一般特征外,还有其自身的特征。首先,学术性与育人性的统一。大学校园区别于其它社会组织的一个突出特点就在于,大学校园是学术研究和培养人才相结合的组织。从大学的功能属性看,学者认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在塑造理想与道德情操、倡导科学与人文精神、磨练师道示范与治学精神、培养团队与合作精神、孕育自立与创新精神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理想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在知识、育人、科研、服务等四个维度具有独特形态。其独特形态为:(1)知识文化:追求“应用学术”氛围的培育;(2)育人文化:追求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3)研究文化:追求应用研究和教学研究导向的构建;(4)服务文化:追求“面向区域,实施多样化服务”理念的形成[3]。大学校园文化的学术性是指大学校园文化中所反映的大学学术的规律与文化特征,包括学术人的价值取向、学术精神、学术态度、学术作风等诸多文化要素。大学校园文化的育人性是指在大学校园文化中所反映的育人规律、教学规律及其文化特征,包括教书育人观念、治学教学理念、育人态度、育人作风等。大学校园文化的学术性与育人性互为条件,相互促进,构成大学职业活动的主体内容,并促进大学校园文化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其次,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由于我国大学的办学历史和文化底蕴不同,如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和不同的运行机制等等,这造就了各所大学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但各具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或多或少存在着相通和共同之处。这是因为作为教育类的社会组织,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基本规律和基本精神是相同的。大学校园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特征,对建设大学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正是由于各具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共通的东西,才使得不同大学之间的文化学习、交流、借鉴成为可能。
2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透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化的发展,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社会转型加剧了大学校园文化的价值冲突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改革攻坚期,人们的价值观出现由单一到多样,由封闭到开放,由传统到现代的深刻转变,这些都冲击着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价值多元化的冲击,再加上社会改革前进中存在的体制机制弊端,一些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的大学生出现了精神上“缺钙”,陷入了道德危机的泥沼中。表现在高校一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逐步趋向实用化和功利化。不少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洪流中迷失了自我,对本民族的文化理解不深刻,由于文化底蕴不足、自身的能力有限,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迷失了自我,同样他们的价值观念也出现了问题,许多大学生不谈贡献只讲索取,自私自利,虚度光阴,无度挥霍,逃避社会现实等等,某种程度上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造成了不良的负面影响。
2.2大学校园文化安全现状存在隐患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高校校园的安全问题同样值得关注。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文化在各国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明显,文化安全问题已被普遍认为是非传统安全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校园文化安全不仅对自身而且对整个国家文化的安全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安全隐患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信息化使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快捷、深入,在网络媒体的大肆宣扬下,西方强势文化冲击着本土文化,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渗透、交融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大学校园文化多元化,建设任务更加艰巨。喜欢接受新鲜事物的一些大学生开始“西化”,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偏执热衷西方文化而忘记了本民族的文化。因此,如何解决中西文化之间的关系,有所取舍地对待西方文化,取西方文化之精华,去西方文化之糟粕,弘扬民族文化主旋律,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面临的一大挑战。网络文化负面性的冲击。目前,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网络文化迅速发展,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又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网络具有资源共享的特点,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加快,个别人利用高校校园的网站论坛、聊天室等方式散播谣言,诽谤和打击政府。一些缺乏辨别是非、科学理性评判社会是非曲直的大学生,容易对网上消极的信息及网络群体激烈的言语产生共鸣,从而产生偏激的想法,造成其价值观混乱和冲突,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任务的严峻性和艰巨性。非主流文化的冲击。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个性张扬的学生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另一道靓丽的“风景”,文娱活动气息减退了,商业活动色彩浓重了。虽然当前高校校园主流文化的旋律是积极向上的、健康活跃的,但与此同时非主流文化也在潜滋暗长。如果辩证地看待非主流文化,其积极正面的影响是使高校校园文化氛围更为活跃;而负面消极的影响则让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混乱。如果对它的负面影响不加以控制,非主流文化将会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安全的一大隐患。
3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途径
高校校园文化由不同的要素构成,包括其建学的规划和理念、所蕴含的学术精神、学校的制度章程、校园的地理环境等要素。大多数学者认为高校校园文化包括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以及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因此笔者从以上三个层面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进行论述。
3.1培育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建设的核心任务。有学者认为:“文化的核心是精神,大学以精神为最上,有精神,则自成气象,自由人才,精神文化的构建应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而每所大学的主体又是由学生组成的,因此一所大学的精神文化建设不能忽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3.1.1注重充实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首先,要注重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精神是人把握世界的价值取向,人文精神则是人把握人与社会和人与人关系的价值取向。把人文精神融入到大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这是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因此,要注重引导大学生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客观地学习我国悠久的历史,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实际国情,进而培养大学生做人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其次,要主动开展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走出创新精神的认知误区。人的正确认识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是来自于实践,实践出真知。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为学生发现自身的价值、体现自身的力量提供了平台,而且还可以正确地解决学生的认知问题。因此,鼓励在校园里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走出创新精神的认知误区,是解读创新精神的最佳途径。最后,主动在校园里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精神追求。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互动,是一个社会稳步向前迈进的永恒的因子。正因为如此,必须始终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使学生对现实保持适度的超越。尤其是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更是不容忽视。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与引导理性地追求合理的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帮助人们正确地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确定不同的教育起点,从而使理想信念教育深入人心,提升大学生精神层面的需求。
3.1.2注重体现大学校园文化的育人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折射出我国大众人民的美好夙愿及利益诉求,它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追求的理想,是我国人民努力团结、奋勇进取的强大动力,是实现我国经济复兴的必要条件。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过程中,大学义不容辞地承担着培养青年一代成为国家栋梁的重任,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不但要注重政治觉悟的培养,更要注重思想内核的培育。思想内核的培育要将正确的道德认知引导、自觉的道德养成习惯和积极的道德实践锻炼紧密结合起来。首先,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理念。教育的本质是“文化化人”,就此而言,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办好高等教育的关键,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石。当前,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关于人才的培养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在校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获得知识的领域拓宽,学生的思维逻辑日趋活跃、价值取向逐步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难度加大;西方敌对势力企图把高校作为渗透的重点目标,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和分化。高校与社会联系日益紧密,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观、民主社会主义、、复古主义等社会思潮向高校扩散,随之而来的社会上某些消极负面的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忽视。学生有信仰,校园文化建设才有力量,校园文化建设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积极、最活跃的群体,为实现校园文化建设凝聚青春正能量。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风尚,为社会主义培养更多可堪大用、能负重担的栋梁之才。其次,以科学方法培养人。人才培养恪守的理想目标,即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性人才:能言、会做、善为人。能言,高校培养的人才在人际交往上要善于交流,有技巧性地参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会做,指发扬吃苦耐劳和务实肯干的精神,踏实做好本分的工作,善为人,指与人为善,以科学的方法为人、助人。以科学方法培养人是教育观的重要内容。目前高校教育观关注、研究的热点是如何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高校培养人才的方案要目标明确、结构合理、执行有力。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应该处理好八个关系,即以国家战略与行业面向匹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共容、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通融、素质提升与创新潜能协调、基本标准与个性发展相宜、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行相济与知行合一兼具、校内与校外资源配置合理、规范性与灵活性互补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准则,根据专业的特点精心策划、精密设计、精细实施,才能在最基础的环节保证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3.2完善大学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高校制度文化丰富多彩,它包含有国家法律规章,教学活动、科研行为、生活作息等多方面的内容。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载体,它赋予物质文化以生命和活力,具有导向和规范作用,奠定了整个校园文化的基础。
3.2.1制定完善的校园文化发展规划
对高校文化进行总体规划,是对高校校园文化的总体设计,是保证高校校园文化健康繁荣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高校校园文化的规划属于高校校园制度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包括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思想、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的设计。首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文化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思路目标、保障措施之中,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使规划成为建设先进高校校园制度文化体系中最顶层的制度设计。其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自身的文化特色,彰显自身文化个性和文化精神。规划要紧密结合大学自身的办学传统、办学历史,继承和弘扬优秀的高校校园文化传统,在总结提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经验的做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高校校园文化的理念、内容、形式和载体,增强高校校园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时效性,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信念和职业精神,促进大学人的全面发展,进而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3.2.2构建大学校园制度文化的实践体系
文化制度来源于文化建设实践,是对文化建设实践的总结,它因文化建设实践的需要而产生。首先,对高校校园文化中的大学精神、办学理念、育人思想等基本要素进行探索与实践,并在实践的基础上用制度将其固化下来。比如,提炼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高校核心价值理念,并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以制度固定下来用于指导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其次,在高校校园文化实践的过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汲取科学的成分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例如,很多行之有效的高校校园文化制度,比如学术报告举行及审批制度、学生和同行专家网络评教制度、大学生社团协会管理制度等等,都是不断总结经验并将经验制度化的结果,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长补短,为我所用。
3.3加强大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的存在离不开物化的表现形式,人们抽象思维的成果只有转化为物质存在,才能凝固成为现实的文化形态,物质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高校校园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途径。
3.3.1营造高尚健康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首先,加强高校校园人文景观的建设。高校校园的人文景观是大学人精神世界的物化结果,蕴含着大学人丰富的思想和情感。高校的校门、图书馆、办公楼、教学楼等标志性建筑,都可以通过造型、基调、颜色、空间布局等表达一定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追求,实现物质和精神、主体和客体、技术和艺术、形式和内容、自然和社会、历史和现实的多元融合。其次,加强校园自然景观的建设。高校校园的自然景观原本是自然的产物,但通过改造、利用和赋予一定的人文精神,也可以成为承载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很多大学在设计建造自然景观时,力求做到依山傍水、依势布局、山水相依,使校园绿化与自然美化和谐统一,不但为大学人提供了修身养性、治学育人的良好环境,而且赋予了自然景观以人文内涵。
3.3.2重视高校校园的整体规划,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高校校园的整体规划,一般要本着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节约用地、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对教学区、办公区、生活区、运动休闲区等明确区分、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一切要以便利师生员工学习、工作和生活为出发点,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重视对校园的整体规划,做好绿化美化的工作,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等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用优美的校园基调景观激发大学生们的爱校热情,陶冶大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
作者:朱丽华 陈斌 单位: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
第三篇: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一、引言
所谓校园文化,指的就是立足于学校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主要由不同的三个层次所构成:一是物质文化、二是方式文化,三是精神文化。其中物质文化这种文化现象,可让人的听觉、视觉等感官直接感受得到,如校园所在的地理位置、总体设计以及校园内的花草树木和各类建筑物等;精神文化指的是学校内的教师、学生与他们所开展的各类校园活动的相互作用及长期积淀的产物,如一个学校的校风、学风、行风以及其校园人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标准等;方式文化这种文化现象,正好是居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具体包括校园学术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通俗文化。总体来看,校园文化是伴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而出现的。做好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学校教育体制改革,而且还能充分发挥教育在国家进行各项现代化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正是基于此,以下在分析了进行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就如何做好校园文化建设这个课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二、关于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校园文化不仅是社会文化的一大重要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先进社会文化的重要源头;此外,在新时期社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校园文化始终处于其最前沿,并对当前我国社会文化的健康、快速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由此可见,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作用,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可让我国各族人民高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这面伟大旗帜,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项伟大事业做出贡献;再者,校园文化还具有很强的时代引领作用,因而做好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向我国青年学子传授优秀的中华文化,而且还可以促进他们自觉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学校肩负着进行文化创新的历史使命,大力发展校园文化,可有效促进我国社会文化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实践表明,真正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可有效促进先进科学思想的萌生,从而为我国发展社会先进文化提供足够的支持和必要的动力。因此,在当前这种新形势下,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社会先进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正如上述,社会文化的一大重要构成部分就是校园文化,因而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可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教育方针,这对于合格社会主义公民的培养及学校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作为学校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这项工作,一定要站在全面发展党的教育事业这一战略高度来充分认识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并拿出实际行动来大力支持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切实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特别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作为学校党委,一定要予以正确把握好,对于整个校园文化建设道路,一定要进行充分研究和合理设计,以此来确保校园文化建设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快速发展着。其次,要建立和进一步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机构,要充分发挥学校团委会、学生会等组织机构的作用,要建立起以它们为主的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机构,以此来引领和实施校园文化建设。
(二)进一步做好学校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不仅是整个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同时还是整个校园文化的载体。为此,应做好以下这些方面:第一,对于整个校园建筑,要切实做好规划和设计;校园物质文化的主体就是校园建筑,因而要统一规划设计好,确保校园的建筑风格、整体布局及色调能与学校自身特色相一致;此外,对于校园内的各种雕塑景观,一定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并能与学校各类建筑融为一体,以此来集中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第二,进一步完善各类教学文化设施;对于学生各种课内外活动场所,要予以规划建设好,以此来健全和完善各类学生活动设施,从而为学校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准备必要的场所和创造良好的条件。第三,进一步做好校园绿化工作;通过校园绿化,让校园公园化和园林化,以此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从而促使全体师生的个人修养不断得到有效提升。
(三)进一步做好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做好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可从以下这些方面做起:第一,进行良好校风的培育;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做好校风建设,在实际当中,要让全体师生参与到校风建设当中,并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校风建设的的大讨论活动之中,以此来增强他们的校园主人翁意识,并拿出实际行动参与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当中。第二,要大力加强学风建设;在平时学校日常工作中,要加大力度对学生实施学习动力教育,以此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此外,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要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开展学习方法上的指导,以此来帮助学生特别是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树立学习和成才的信心。第三,加大力度进行教风建设;要让教师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让教师能够真正成为每一位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四、结束语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极为庞大的系统工程,这项系统工程,不仅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特点,而且还具有复杂性和广泛性等特点;因此,要真正做好校园文化建设这项工作,一定要立足于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作为学校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在树立起校园文化建设全员参与这一思想意识的基础上,再把它作为学校事业的一项核心工作来抓;这样,可让全体师生充分认识到自身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应承担的责任,从而让他们在日常的学校教学和学校日常管理当中能自觉做好本职工作,这对于营造良好学校文化氛围、创建一流校园文化均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作者:吕欣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
第四篇:校园文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探究
一、正确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
1.实效性:
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只重视视觉效果,还要尽量避免直接从网上下载或照搬照套,应该多一些出自师生的作品。
2.传承性:
校园文化建设不能急功近利,应该学会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样,日积月累,才能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
3.方针性: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紧扣教育方针,学校的办学思路和育人目标要与学校日常工作紧密联系,做到有思想,有内容。
4.教育性: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有利于提高师生的积极性,增强凝聚力,形成核心精神,传递正能量,为立德树人营造良好的环境。
5.整体性:
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只有光鲜的外表,更应该追求深层次的内涵———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应该齐头并进,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有形式又有内容。
6.持续性:
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注重整合资源,拓展资源。
二、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是育人的重要途径。为此必须充分挖掘潜力,广泛运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1.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品行教育(主题有:文明礼貌教育、做人教育、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安全教育(主题有:饮食交通、防火防电、防山体滑坡、防溺水等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有:适应新环境、克服心理压力、做生活强者、正确面对失败等);习惯养成教育(主题有:做诚信的人、有责任的人、自信的人、成功的人等);感恩教育(主题有:感谢父母、老师、名人激励我成长)等。
2.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诚实守信教育、实现中国梦的理想教育,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是难得的机会。在庄严的国旗下,严肃的氛围中,让每位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熏陶,正能量的感染。让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这个平台锻炼自己的能力,升华自己的灵魂,升旗仪式已成为我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渠道。
3.充分展示活动成果,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板报等设施,发挥其宣传作用,努力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成立红领巾广播站,除了宣传学校的好人好事、班级之星、校园之星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不同栏目。如新闻播报,了解校内外、国内外重大新闻,让学生从小学会关心家事、国家事、天下事;生活万花筒,让学生学会了很多生活的小常识;故事天地让学生从寓言故事、名人成长经历中学会做人的道理,成功人士必备的一些特质等。利用宣传栏大力宣传“教育教学”成果,营造你追我赶的教学竞赛和学习竞赛氛围,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让黑板报成为学校的宣传窗口,有力地配合学校工作,提高教育实效。
4.积极开展课内外活动,搭建个性发展平台。
只有积极开展课内外活动,才能让学校生机勃勃。为全面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搭建形式多样的展示平台。如“法制交通安全知识讲座”、“国防教育”、书画比赛、艺术节、欢乐课间、快乐星期五、田径运动会、游园活动等,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展现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5.开展校园之星、班级之星评比活动,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树立可学的师生楷模。每个人都渴望成功,让每个人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不但可以树立自信,形成健康的心理,还能挖掘学生无穷无尽的潜力。班级之星和校园之星的评比,不但能树立正面典型,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起到标杆立意的作用,还能营造你追我赶,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6.认真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大力展示“国学经典文化”,浓厚读书氛围,熟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认真创建独具特色的物质环境、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加大经费投入,科学规划校园整体布局。使学校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美丽幽雅、温馨和谐。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是创建和谐教育、温馨校园的关键,必须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制定有利于调动师生积极性的各项规章制度,让全体师生有章可循,自觉遵守,让每个人都有主人翁精神,每个人都有集体荣誉感。重视精神文化建设,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处处是教育之地。力求让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体现出学校文化特有的底蕴。办学理念、办学目标、育人目标、校风、学风、校训、办学愿景、核心精神等,既要让师生看得见,更要体现在行动上,形成浓厚的学风、端正的教风、良好的校风。最终实现全校上上下下拧成一股绳,形成一个有凝聚力、有战斗力、有学习力、有感召力、有决策力、有创造力的团队,有这样的团队做支撑,学校的各项工作必将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四、总结
创建出一个欣欣向荣、充满生机的优质校园,能熏陶人、影响人、塑造人。我们没有理由不全力以赴为之奋斗,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能为我们美丽的校园更有灵气和内涵
作者:何明旺 单位:江西赣州市上犹县油石中心小学
第五篇:校园文化建设探索与尝试
一、加强走廊文化建设
走廊是学生每天经过最多的道路,也是学生每天重要的休息和活动场所,怎样发挥走廊文化的重要作用呢?
1.悬挂、张贴名人肖像和格言
走廊上悬挂张贴名人的肖像并配简历,为学生树立榜样,确定远大的志向。例如,可以悬挂民族英雄的肖像,既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又让学生感受到民族英雄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尊严的凛然正气。岳飞、文天祥、孙中山就成了我校走廊的“常客”,学生耳渲目染、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之中,受到了爱国主义熏陶,架起了从朴素的爱国情感升华为科学的爱国主义的阶梯,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思想觉悟。
2.优秀作文、美术书法作品的展窗
学生的优秀作文、美术书法作品走进“走廊文化”,为学生素质的发展提供了展台,既美化了校园环境,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如果悬挂名家手笔,学生觉得有差距的存在,认为高不可攀,可一旦同学的作品悬挂出来,就会成为模仿的对象,促使其上进心不断增长,不断去超越,这样,就会不断进步。
3.学生了解时事的窗口
时事性和广泛性是走廊文化的一大特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早已过去,而“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早已深入人心。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我们走廊的金牌榜与央视一台保持一致,学生足不出楼,就能了解金牌榜的变化。祖国每天都在取得新的成就,让学生了解天下大事,明确历史责任感,培养民族自豪感,就成为走廊文化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加强班级文化的建设
1.在民主氛围中形成班风、班训
班风和班训的形成是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而定的,应在民主的氛围中,采用集体讨论的形式筛选,直至确定,这样,学生自己选定的目标才会努力去实现。
2.办好班内文化园地
班主任一般都作为园地的主要布置者,喜欢布置“学习园地”,大都选择作文、美术、书法等作品,要求版面很整洁,作品质量要高。这样,入围的作品都是班内的学习尖子,绝大多数学生一次“入园”的机会也没有,
这削弱了“园地”在学校环境教育中的作用,“园地”的广泛性、大众性就无从谈起了。为了更好地发挥“园地”的作用,应注意以下两点。(1)“园地”内容的选择应包罗万象,不只选择作文、美术、书法作品,还应把小制作、小发明、小创作等多种成果展示出来,激发大家多方面的兴趣。(2)作品的精度要下降,扩大学生参与面,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激发其自豪感,培养其上进心。
三、加强抽屉文化建设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要求学生爱护公物,切勿乱涂乱画。这其实束缚了孩子的天性,扼杀其创造力。孩子的乱涂乱画是源于内心原始的创作欲望,禁止乱涂乱画实际上束缚了他们的创作欲。如果学校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个性的场所,那么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绝对是极有益处的。我曾尝试让学生在课桌上、抽屉里贴上纸,让学生想画就画、想写就写,每周一换。一个学期下来,每张课桌上、每个抽屉里都有了学生的“得意之作”,他们又怎么舍得去损坏公物呢?这样,既保护了公物,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何乐而不为?因此,抽屉文化是内涵丰富、作用极大的校园文化,不由得我们不去重视它。
四、总结
要想创建和谐的学校教育,除正面教育、积极灌输外,还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它对学生的影响虽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稳定渐进的,它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吕春梅 单位:山东沾化县下洼镇第二中学
第六篇: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一、高职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对学生价值观、政治思想、法规道德等多方面产生影响,对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深远的影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总体可划分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两种形式,显性教育以课程教育为主,集中对学生进行较为直接的思想政治理论传输与教化;隐性教育以日常校园行为为主体,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其中,通过多种多样的物化或活化的载体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密切结合,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的重要形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校园文化作为高职院校建设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从校园文化建设的特征来看,大学生既是校园文化的受益者,也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与承载者。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比,校园文化动静结合、形式多样、寓教于乐、润物无声,能够将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巧妙地融入到饶有兴味的校园文化设施、文体活动、日常行为当中,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大学生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创建活动,切实感受人文氛围,自觉约束自身行为,最终提升思想素养。因此,承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当之无愧。
2.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规范学生思想与行为、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重要手段。学校通过制订各项规章制度对学生提出要求,既树立正确目标方向,又随时纠正偏离行为,使学生在大量日常校园活动中逐渐养成良好习惯。校园精神文化看似无形,实则作用巨大,精神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结合,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约束,培养学生在信念与价值观方面的认同。高职院校通过组织院训、学院精神、办学理念等征集、论证、宣传活动,对教职员工和大学生起到了极好的引导作用,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师生的思想引领到“正能量”的方向上来,从而进一步规范日后的行为。
3.校园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条件
校园文化主要在于围绕其主流价值观,创设一种环境,营造一种氛围,形成一种特殊的“场”,使置身其中的人们能够在不知不觉当中思想上受到影响,行为上产生变化。根据高职院校着重培养面向生产、经营、服务、管理一线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精神等。所以学校应注重与职业相关的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在物质文化方面,将专业相关产业企业的陈旧设备、机器部件等制成雕塑,安放到校园各处,让学生从入校那一刻起即开始感受职业教育文化的熏陶。在精神文化方面,将合作企业的经营理念等文化元素融入到学校环境中,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即按照生产、经营、服务等真实职场规则行动,从而形成良好的职场素养,缩短从学习到工作的距离。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校园文化建设人文内涵不足
内涵教育的不足,导致高职院校相当部分学生缺乏足够的人文情怀和是非辨别能力,思想认知水平、人际交往能力、道德意识以及心理素质相对偏低,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模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社会公认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学校与职场的对接,提升高职学生的技能操作与实践应用能力。但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也带来了较为复杂的问题,一些高职院校为了取得企业的支持,过多地迎合企业需求,向企业妥协;在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则过多地依赖企业文化,放弃了学校自身应具有的文化属性,无形当中使校园文化变成了企业文化的附庸品。这种过于功利的行为一方面脱离了高职院校所应坚守的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另一方面也将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使其不自觉地背离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弱化道德价值认同。
2.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制度保障
从目前高职院校校园环境来看,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以能力为中心的高职人才培养管理模式尚处在探索发展阶段,与其相适应的规章制度也有待进一步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方向较为模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明显,教学缺乏可持续性与系统性。
3.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形式单一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都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开设以及师资配备等割裂开来,校园文化体现出盲目性,更无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作用。而从高职学生角度来看,其在校期间接触最多的为专业技术知识技能,市场功利观念影响下,高职学生的学习也体现出了急功近利的特征,对于校园文化参与以及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普遍存在着浮躁情绪。空泛的教学内容以与缺乏新意的校园活动难以吸引学生地广泛参与,许多高职学生对于校园文化活动毫无兴趣,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政治载体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4.校园文化建设职业导向不明显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没有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职业导向性,只是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教学活动管理手段与方法,只注重制度约束而忽视了文化氛围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诱导。许多高职院校在人力、物力等方面大量投入,提升校园硬件设施建设,而精神文化建设缺失,精神文化建设目标定位不清晰,职业导向不明显,校园人文气息缺乏,职业氛围不浓,高职学生难以在校园文化环境中明确自身定位。还有就是高职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较为淡薄,普遍缺乏自觉与自信,学生的行为文化内容与形式缺乏品位,脱离作为思政教育客体的实际情况;此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容易受到功利主义影响,认为校园文化只是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而忽视了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作用,使得校园文化丧失了熏陶功能。
三、发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对策
1.确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新理念
首先,职院校需要注重传统文化精神,挖掘自身特色,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其次需要整体规划,在构建科学评价体系的基础之上,强化办学理念,促进形成自身特色的人文精神与校园文化的职业特色,持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此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通过优化校园教风学风、强化校园制度管理、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构建起以校园文化建设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体系。
2.搭建校园文化建设引领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逐步完善与积累深化的过程,只有在文化建设实践当中不断提炼与丰富,构建起校园文化建设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才能促进形成具有高品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环境的完善,需要从文化建设“理念识别”、“视觉识别”以及“行为识别”三个方面展开:以高职学校校园文化与发展目标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构建“理念识别”,突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推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环境,让学生了解校园文化,深入领悟校园文化,在“视觉识别”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加强对学生行为约束,建设“行为识别”,培养学生个性,锻炼学生道德习惯与心理素质。
3.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形式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当保持不断创新,充分渗透思政教育元素,结合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突出文化建设思想性,提高校园文化活动质量与思想政治教育内涵。而网络文化的开发则是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随着网络不断发展,高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而网络信息所带来的多元文化对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对网络文化地应用。一方面,应当加强对网络文化的引导,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立健全,在网络上宣传思想政治理论内容。网站内容的构建需充分结合当代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内容模式不能过于理论性与政治性,可以加入学生乐于参与的版块,例如校内论坛、网络心理辅导等,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强化对学生的舆论引导以及对热点问题的研究讨论,掌握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及时针对性地开展活动。面对低俗、消极信息的侵蚀,可以开展引导性主题讨论活动,让学生在讨论参与中逐步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与自我监督的能力。
4.突出校园文化建设职业特征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通常将重点放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上,文化建设与一般高校模式几乎没有差别,无法体现出高职院校的“职业”特征,更无法发挥校园文化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作用。因而,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更多融入职业技能、职业特征、职业道德以及职业理想等内容,实现高职校园文化同职业素质培养的融合,人文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对接,充分发挥文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具体可以邀请企业领导与专家等参与高职校园文化活动,例如举办专业技能大赛、文化节、企业模拟面试等。通过这些活动向学生传达创新意识、合作竞争意识、责任意识以及敬业精神等,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帮助学生树立起职业习惯。企业也可以吸取一些优秀企业文化建设管理经验,在建设具有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基础之上,结合应用型的特征建立各项制度,例如可将操作规范、规章制度等张贴在实训室,时刻提醒学生遵守制度,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此外也可搭建具备企业特征的学生团体,组织仿真性的学生社团,让学生在类似的校园文化活动当中提升职业素养;通过学术型社团、大学生科协等提升学生社团活动的层次,充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能力,满足学生求知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总结
面对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高职学生的个性特征,高职院校必须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实质,将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以校园文化作为重要载体,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有序进行的同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解水青 曹立? 单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第七篇:校园文化建设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内涵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在学校长期的发展中集聚而成,是以校园精神为底蕴,以文化活动为核心,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和享有的群体文化,是融入了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人文素质的校园文化。目前,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校园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学校具有标志性的硬件设施,如:校园景观、纪念性建筑,是校园的硬件设施,能为师生提供物质基础;制度文化是以学校的体制、机制以及各项的管理规章制度对师生的言行做了相应的规范和约束,从而培养良好的教风和学风;精神文化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师生形成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理念,是学校凝聚力和竞争力的彰显。
二、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作用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校园文化的制度文化层面的核心内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是依据高职教育“应用性”和“技能性”的特点,通过开展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力的一系列教育活动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全面实现提高教学质量和彰显特色的重要运行机制,它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高素质人才培养为目标,将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按教学管理职能部门职责分类,确定各部门具体职责,制订具体质量标准,通过各部门的通力合作、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保证每个教学环节的质量,实现教学的全面质量管理。因此,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能有效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三、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
按照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要求,为了实现教学质量的逐步提升,首先必须建立完善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学校教学过程和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使教学处于良性运转中,同时也能够及时了解社会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要求,保障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符合社会的需求。该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主体框架由目标体系、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方法体系构成,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目标体系
教学质量紧紧围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手段,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编制,教材的编写与选用,到专业建设与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考核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并结合课程合格率、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率、毕业率、毕业生就业率、社会认可度等几个质量指标来评定教学质量的实施情况。
(二)组织体系
教学质量保障的组织主要分为两级,一是院级教学管理机构,二是系(部)二级教学机构。除了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机构和配置人员外,还需建立院级和系部二级教学工作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与教学督导委员会。
(三)制度体系
要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出台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管理规范等有关的教学管理文件,从制度上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方法体系
依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选取适当可行的监控和保障教学质量方法,对整个教学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和客观的评价,强化质量意识,调动教职工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质量保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完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路
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一)不断加强教师质量监控意识
ISO9000族作为质量管理体系的国际标准已被广泛运用于多个国家的不同行业领域,成为适用于各行各业的通用性标准。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6号文)中也将教育质量提高到新的高度。校园文化建设强调的是集体价值观和教育理念,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要积极组织广大教师深入学习教育部、省教育厅的文件精神,全面了解其内涵,强化质量强校意识及工作责任心,形成统一认识,调动全员工作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更好地实施全面教学质量管理。
(二)逐步完善质量保障组织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是实施教学管理运行和保障教学质量的必备条件。高职院校应根据高职教育规律,坚持院系二级管理、分工明确、科学管理原则规范设置组织架构。一般来说,该组织体系由四个层面构成:一是教学管理部门,协调学校各部门的关系,对学校各专业的整体教学质量实施监控,构建科学化、规范化、切实可行的教学保障运行机制,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二是系(部)教学管理机构,主要承担系(部)一级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任务,是学校教育质量的实施主体;三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教学工作委员会,分别对学校和系(部)的教学整体规划、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等各项教学工作提供建议和咨询;四是教学督导委员会,对全院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检查、指导、评价。
(三)日益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要实施教学质量各项保障,制度的制订将直接确保各项工作规范化,也是校园文化中制度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因此,应根据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要点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文件为依据,结合学院实际,制订和完善如人才培养质量制度、教学管理规范制度、教学文件建立与使用制度、教育教学改革制度等一系列教学质量管理文件。此外,专业和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质量评估、教学督导等方面的管理规定,都明确制订出各教学管理工作和教学环节的目标和要求,做到真正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确保各项工作逐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四)勇于探索改进工作方法
为确保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建立和实施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时还需注重实际效果,不断改进方法,形成较强可操作性的方法体系。目前检测教学质量的较为理想的方法是教学质量评估,从校园文化建设角度考量,在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工作的过程中,还应特别需要处理好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1.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确保管理工作规范开展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教学质量评估时,需把握刚性管理原则,制订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确保监控和保障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当然,还应借鉴柔性管理理念,注重教学质量评估制度柔性化、组织柔性化、方式柔性化,加强对教师人文关怀,培养教师对学院的热爱之情和团队精神,从而增强和提高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工作水平。
2.学生和教师
高职学生因知识水平、思维方式的差异,学生评分不一,我们应客观面对,不能作为教学质量评定的唯一标准,要不断加强学生对评教的指导,增强师生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努力做到教学相长。高职教师在加强自身学习的同时,更要不断与其他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使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从而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五、总结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是个复杂而又极其重要的系统工程,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高职院校高等职业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关系到学院的办学效益与社会满意度。高职院校应以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为重点,坚持以教学质量为发展核心,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契机,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实现高职院校办学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莉平 单位:广州医科大学卫生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