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校园文化建设路径8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建设的关系
(一)高校思政教育与文化建设的区别
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虽存在相同的本质,但是其在目标和落脚点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相互联系,却无法替代。
1、两者的主要目标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在工作中都注重人的思想教育工作,均提倡学生正确精神思想的建立。但是在出发点和目标上有所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出发,以强调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以及学校的整体等利益为宗旨,以为国家建设有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而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以学校自身为出发点,以建造学校文化为核心目标,为学校未来发展而做准备。
2、主要落脚点不同二者在实施工作中,倡导创新、集体主义等精神理念,但是在着眼点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思政教育主要注重从科学世界发展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角度来对学生正确的教导;而校园文化建设时,注重于行为规范、思想意识、校园制度等方面的建设,协调校园各方面之间的发展建设。
(二)两者之间的联系
1、校园文化建设是思政教育的基础
校园文化建设,主要表现为提高校园的基础设施、精神思想和行为规范等工作,增强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基础和平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
1.1校园文化建设是思政教育创造了一个的必要基础
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与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密切相关。因此,各高校只有端正学术学风,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使校园保持一个积极向上、阳光活力的学习环境,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进一步开展,使学生提高自我思想认识,为建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做出了贡献。
1.2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思想教育的必经之路
要想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必须不断完善校园文化的建设,在精神和文化同步发展基础之上,学会不断创新新的教学方式,丰富思想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丰富思想教育的内容,结合时代以及校园的发展因素,有助于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认清自身与社会的差别,加强自我思想和知识的完善。
1.3文化建设是思想教育的必然要求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地,是一个特殊的小型社会,其在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校园文化的不断建设完善,是学生生活和思想的向导,影响着学生的一切行为,可以引导学生走向学校所要求的样子,最终完成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接受正确的思想传授,提高思想水准,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2、思想教育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打下了政治思想基础,引导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加强了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创造一个安定和谐的校园师生环境,对校园文化的建设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对于学校出现的不和谐因素,也可通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调节问题、解决问题,维护校园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从而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此外,构建校园文化,加强校园工作人员、学生和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其建设的最有力手段,保证了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并不仅仅是对外来文化的全盘吸收和对传统文化的全程传承,需要校园主体具有基本的文化审判能力,进行批判的吸收和传承,“去其糟粕,吸其精华”。但是同样的,想要辨别文化的优点和缺陷,就必须具备扎实的思想基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推卸的教育任务。
二、小结
校园文化的建设,是高校进行教育的必要基础,是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塑造正确人生发展道路的前提。本文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关系的探讨,一方面诠释了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作用,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指导校园主体树立正确的生活学习态度;另一方面,让人们了解到加强思想政治的教育,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的建设,提高校园文化水平。这两者在发展过程中,具有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作用,既相互依赖,又不可替代,都存在于校园这个特殊的组织之中,不论是对高校建造良好的文化形象,还是对国家建造高水平人才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篇
高校社团成员是年轻的当代大学生,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发展目标,而社团文化,对社团成员发挥着重要的教化和规范功能,它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团成员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社团文化不是个人行为,而是集体的心态、语言和行为模式。因此,高校在发展社团的规模、数量、影响力,以及在不断追求创新的同时,要注重优秀社团文化的传承,努力解决社团在新时期遇到的新问题,将社团打造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成长与成才的广阔舞台。
一、发挥社团组织功能
从功能要素来看,社团成员在特定规则的约束和指导下,围绕组织目标行动,实现社团组织的社会化功能,是社团组织顺利运行的前提和基础。高校社团文化建设,需以育人为目标。高校社团是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第二课堂”。以“育人”为导向的社团目标,是高校社团存在的逻辑基础。社团意识可以主导大学生的思想,要把社团建设纳入到高校整个规范的育人流程中,加强社团内涵建设,把学生社团建设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不断丰富学生社团活动的内容,与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和要求相契合,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和“一专多能”意识,也是发挥社团育人功能的有效途径。此外,建立目标管理体系,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使社团的组织目标和学生的个人发展相平衡,能有效发挥社团成员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育人目标的实现。高校社团文化建设,需加强社团成员的凝聚力。集体性是社团文化的本质特征,社团组织的整合是靠群体内形成的文化发挥作用。任何层次的社团成员,不管是管理者、社长,还是普通的社团成员,既要习得该社团的文化模式和观念,还得被组织赋予某种角色。从社团成员方面来说,应具备文化认同感,认同感越高,组织归属感和团队协作意识就越强,对社团就有理性的期待感和责任感;从社团组织方面来说,把握社团成员的不同心理需求,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运用激励理论调动社团成员的积极性,是保持社团凝聚力,促进社团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社团文化建设,需整合各部门的资源。目前高校社团多采取团委领导、社团联协管,挂靠某一学院的管理模式,导致名义上双重管理,实则上无部门管理的现象。高校社团应以全员育人为理念,高校各职能部门和院系之间、教学口和学工口之间、班团组织和党组织之间,都需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社团要善于整合校内外的有利资源,实行立体化全方位渗透式的运作模式,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社团活动的有效性。高校社团文化建设,需体现社团活动的社会化功能。高校社团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桥梁,应尝试走出校门,发挥专业优势,加强校企合作和校校合作,扩大学校和社团在社会上的影响力。社团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应顺应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积极寻求创新,打造既具有本校专业特色,又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具有社会价值的品牌社团。高校社团应大力开展公益性活动,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培养社团成员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发挥高校社团组织在大学生就业创业中的作用。
二、规范社团组织程序
从组织程序上看,社团组织的成立、发展、合并和退出,是一个吐故纳新的周期性过程,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有助于社团组织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高校社团的产生需符合社会的需求。在社会生活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社团应尝试市场化、社会化的管理运作模式。在追求社团组织多样性的同时,需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增强社团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要严格社团审批制度,以慎重、择优的态度对申报的社团进行可行性调研和必要性论证,确保高校创立的每一个社团都能对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高校社团的发展壮大需要内外环境的相互协调。高校需进一步优化社团发展的外部环境,将社团工作纳入团委、院系、学生工作的管理体系中来,积极提供资金、场地等物质保障,同时选派优秀的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做到管理和服务兼顾、硬件和软件兼备,形成全校育团的良好氛围。高校社团也需进一步优化自身的内部环境,建立健全社团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增强社团成员的组织纪律性和自我管理意识,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秩序;善于整合有效资源,加强社团与本校、兄弟院校和社会的沟通、交流和协作,不断扩大社团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高校社团成员的进出,需有严格的标准加以约束。高校社团组织的自发性、群众性特点,造成社团成员流动性过大的弊端。目前高校社团“进出不设卡”,社团管理结构和人员常处于不断地重组之中,不利于社团的稳定发展。社团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特点,对社团成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社团应制定严格的成员进出标准,制定纳新条件和招聘程序,量才录用;制定社员发展和培训计划,既要重视对社团干部的选拔,又不能忽视对普通成员的培养;实行考核制度和社团成员淘汰制度,保持社团组织的活力。对高校社团的共建或退出,需有开放包容的气度。社会在不断变迁,社团文化也在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推陈出新。大学生是社团文化的主体,高校社团是开放性的社团,当社团文化能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时,高校应予以全力扶持,繁荣壮大;积极倡导社团文化共享,社团间加强沟通和联系,合理共建,相互吸纳文化精髓,互利共生,甚至合二为一;实行社团考核制度,与社会文化对接,对运作不良的社团或不符合社会需求的社团予以注销,理性退出。
三、统一社团组织行为
从组织行为上看,社团组织成员应按照角色定位,协同完成特定的组织活动,确保社团活动的丰富性和有效性,并最终将社团文化内化为固定的行为模式。社团成员应明确自身在社团内的角色定位,处理好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高校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根本动机是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因而个体行为将对整个社团组织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个人在群体中的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不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个体行为决定着社团组织行为,反之社团组织行为也会调节和影响个体行为。此外,有效的领导行为,也能实现高效的社团组织行为。根据行为科学理论,个体行为、领导行为、组织行为是不可分割的运作系统,是提高高校社团活力和效能的根本前提。社团成员开展社团活动,首先应明确自身“社团人”的角色定位,保持个人目标、利益与群体目标和组织利益的一致性;社团组织也要正视领导行为的影响,重视行为科学理论和激励理论的运用,满足社团成员的发展需求,发挥社团成员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社团的和谐发展。社团成员开展社团活动应以统一的价值观念为准绳。价值观念是社团组织文化最直观的表现,是“组织有效性”的根本体现,社团成员应始终保持高度的文化认同。社团成员应积极主动地吸收社团文化信息,将社团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融入自身的价值体系中去,树立社团文化意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把握社团组织发展方向。社团成员应主动将社团文化内化为自身的行为模式,自觉践行社团文化,用以指导自身的行动,实现社团文化的辐射性效应。社团文化是隐性知识,社团成员在社团活动中要予以充分挖掘,传承社团理念和社团精神,将活动中体悟到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技能,不断提升思维、判断、决策和行动能力,为从校园走向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作者:黄丹丹 单位:上海政法学院
第三篇
一、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特点
大学校园的物质文化是比较静态的,相对固定的文化,它一般表现为校园历史积淀的成果,如校园的场地、建筑、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它所孕育的校友等等,它的产生受较多外在的社会客观因素的影响,对于新近产生的缺乏历史的独立学院来说尤其如此。作为新生事物,独立学院是比较弱小的,还需要社会的大力支持与扶助,比如,首先保证独立学院拥有一定规模的土地面积,否则独立学院的很多功能及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独立学院的生存与发展前途就会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影响到独立学院师生对未来的信心,引起他们的担忧,进而影响到其他几个方面的文化生产与建设,就难以实现独立学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于独立学院来说,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层面的建设事关其当前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大学校园的制度文化则主要是由高校的管理者制定的,体现着高校管理者的办学、治校的理念与能力,体现着高校管理者一定的自主权。独立学院作为新创办的高校模式,其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在办学实践中逐步探索和解决。独立学院的制度建设和独立学院的自我定位密切相关,例如,学校的自我定位是建设教学型的高校,培养应用型的人才,这一目标明确之后,学校的制度建设相对就围绕这一目标而展开,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比较注重,包括对课堂的监控,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在绩效考核中对教学成果的偏重等,相对而言,对科研的管理和鼓励显得薄弱一些,近年来则有所改善。大学校园的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则由高校的管理者、教师、学生等主体在日常生活和日常工作中共同构建,从校园文化的建设来看,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有较大的空间可以探析和创新。在互联网时代,大学校园文化受到网络文化的深刻影响,网络文化对大学校园的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造成了深刻的渗透,对于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来说,由于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相对较低,因而更加容易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受其左右。校园社团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加强自我管理、锻炼综合能力、适应社会的一个良好的平台,在这方面,独立学院的学生往往也十分乐于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一般都能认识到社团对于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因而往往参与热情较高,给校园文化增添了活力与光彩。对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建设路径的探索主要是从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层面着手进行的。
二、校园文化在独立学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的核心力量在于‘以文化人’,依托其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独特优势,使师生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托和文化载体,优美的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作为一种融注于校园日常生活的文化资源,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既是显性的,又是隐性的,它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起着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校园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来说,任何学校校园文化的状况如何会对社会外界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和辐射。校园文化建设得怎样往往是社会评价的来源与依据,青年学子在选择高校时往往从了解一个大学的校园文化特点入手进行综合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做出自己的选择。独立学院作为新兴的高校办学模式,由于缺乏历史传统所造成的声望和社会吸引力,一切都要从头开始,白手起家,更需要形成优良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学习与文化氛围,以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和软实力。从学校自身的建设来说,校园文化具有导向、激励、约束、凝聚、辐射和塑造等功能,它在形成优良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培养学生对校园的热爱,增强自身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这对于就读于独立学院的学子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否则,学生若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自身的合理期望,就会抱着消极的态度度过大学校园生活。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塑造积极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不可少和不可或缺的,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师生全员共建,培育符合校园实际情况的、体现校园特色的引领社会需求的、鲜明的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以此推动独立学院的整体发展。
三、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建设路径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特别提出,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要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主体、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要努力净化校园环境,抵制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抵制低俗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趋向,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学校应成为最好的环境之一,并对大环境的优化做出积极贡献。”这一意见指明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路径和目标,对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增强校园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联手共建校园文化
对于校园文化的发生的理解,将直接决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与路径。美国学者认为,校园文化产生于特定群体内成员的持续的相互交往与互动“,校园文化是‘黏合剂’,它使组织成员能合成一团……校园文化的产生是一种不断强化、不断‘学习’的过程,也就是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当人们有规则地聚集在一起、互相交谈、一遍又一遍地做某件事情的过程中,便产生了一种共有的文化。”由此看来,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校园内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交往的增强。这种相互交往包括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往。其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起着最重要的引领作用,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包括课堂内的交往与课堂外的交往。课堂内的交往以教学交往为主要形式,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真正达到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与交往,摆脱单一的讲授法,创造条件调动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一般来说,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有所不足,在参与课堂活动、话语的组织和思想见解的分析与表述上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不断地加强,通过课堂活动的组织,学生的组织能力、动员能力、团队合作的精神都能得到锻炼,因而能够大大促进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对班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进一步的深入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独立学院的学生之间在课外的交往与互动是比较频繁的,一方面,他们大都建立了班级的QQ群,在群上通知、公告、招聘信息等,还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展示自我的爱好、趣味等,找到兴趣相投的同学,加强彼此之间的私人联系。另一方面,他们积极参加各类社团,通过参加社团活动扩大自己的交往范围,增强自己的组织、领导能力。独立学院的学生往往更加注重争取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注重获取比较实用的知识,较为轻视基础理论的学习。对此,学校更应注重营造人文环境和氛围,如举办摄影展、引进高雅文化艺术活动、举办高水平讲座,以开阔独立学院学生的视野和胸怀,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
(二)积极组织文体活动,增强教职工对学院及校园文化的认同感
高校教师的工作主要是教学与科研,这就决定了高校教师的工作对象主要是面向学生群体,其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工作方式相对比较独立,相对于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劳动者来说,高校教师之间的相互交往较少,使得高校教师之间的关系比较疏离,联系不太紧密,长此以往,难以产生对工作单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另外,独立学院的管理由于带有一些企业化管理的因素,其教师更加难以感受到独立学院对他们的关怀。独立学院的高校管理人员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独立学院的生存与发展方面,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归属、文化认同等方面较为忽视,从而容易导致教师心理不稳定,直接导致教师人员的流失和队伍的不稳定。因此,高校管理人员应加强对教师心理的关注和情绪的关怀,淡化行政化、强制性的管理方式。在这方面,学院比较注重教师的生活需求和心理需求,通过组织各种文体活动,增强教职工对学院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例如,学院先后为教师举办过集体婚礼,每年组织教职工集体参加文化体育活动,资助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教工的关心还体现在对教工的家属、子女的关爱上。
(三)面对网络文化的冲击,以学生为主体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引领社会文化
网络文化、手机文化的冲击,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对于高校大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致使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媒介素养,对网络信息缺乏判断、选择的能力,导致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迷失在网络巨量的亦真亦幻的信息世界里,为此,独立学院应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充分利用高效人才优势,通过互联网等媒体平台,打造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优秀品牌。在这方面,学院也做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对地方文化建设与发展产生了良好的辐射作用。例如,2013年,本院创建的“高校与广播电台联手制作大型广播剧《我在回忆里等你》”和“大学生艺术团———绽放青春的舞台、实现梦想的舞台”两个项目,在“2013年广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荣获优秀奖。此外,学院每年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艺术节,吸引众多学生参加其中,每年举办的工商模拟市场远近闻名,吸引许多校外的学生及社会人士前来参加。近年来,随着以微博、微信、微电影等为标志的“微时代”的到来,学院和地方有关部门加强协同创新,组织微电影大赛,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参与到文化建设事业中,激活校园文化中的丰富素材,又可以为提升地方城市形象献计献策,发挥高校为地方社会服务的功能。总而言之,作为独立学院,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参与热情,才能取得丰厚的建设成果,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品牌,对地方社会的文化建设形成了良好的辐射作用。如果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建设能够在注重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注重教职工对学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养成,注重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建构中的主体性作用,那么,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建设就会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良好局面。
作者:吴晓斐 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思政部
第四篇
一、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建设特色的缺乏
当前高职院校宿舍文化建设特色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一些高职院校在建设学生宿舍文化时并没有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和办学理念来进行,而是安全照搬、照抄传统本科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和办学模式,这样就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不能与其自身的办学模式保持一致。从另一方面来说,当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宿舍文化建设趋于雷同,很多高职院校都是依据自己和兄弟院校的经验来进行学生宿舍文化建设,而并没有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与地区特色,从而导致其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特色不明显。
2.忽视内涵的挖掘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在进行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时,出现了过度追求形式而忽略内涵挖掘的现象,一些学校甚至把学生的宿舍文化建设等同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文化生活。学生的宿舍文化主要是在各个学校的发展中培育和形成起来的,其不仅具有本校特色的育人理念和人文精神,而且还是广大教职工和学生普遍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在宿舍管理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管理制度。正是由于缺乏对宿舍文化建设内涵的正确理解,才使得当前的许多高职院校在进行宿舍文化建设时只是把精力集中在口号宣传和活动举办等形式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熏陶和人文教育,从而导致宿舍文化建设内涵的缺乏。
3.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高职院校的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其在建设过程中不但需要各高职院校相关部门的积极推动和高度重视,还需要作为宿舍主体的学生的积极参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建设宿舍文化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宿舍管理部门、团学组织和学生工作部门主宰和控制,而大多数普通学生的参与热情并不高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影响了宿舍文化的建设效率,还抑制了宿舍文化建设作用的发挥。一般来说,学生的宿舍文化建设牵涉到学生宿舍的各个方面,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全体教职工和广大学生的共同参与才能达到文化建设的目的,而如果只靠部分管理人员的控制和推动,其他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就会丧失建设学生宿舍文化的本质意义,不利于其文化建设作用的发挥。
4.宿舍管理人员素质存在着普遍较低的现状
一直以来,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宿舍管理人员都以年龄较大的妇女和学校的保安为主。在这些管理人员中,普遍存在着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较低的问题,有些管理人员甚至只处于小学文化水平。同时,由于学生宿舍的管理人员大都文化水平较低,这就使得他们在宿舍文化建设中并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在具体的工作当中,这些管理人员除了做一些简单的日常事务外,很难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职业规划等进行必要的指导,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限制了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进程。
5.硬件设施较为薄弱,缺乏有力的物质支撑
在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当中,其前身大都是一些中专学校或者是由教育学院、广播电视大学和职工业余大学等合并而成的,有的甚至是依托企业集团而设立的一些民办院校。这些学校不但层次差别较大,而且大都存在着各类硬件设施较为薄弱的现象,这就使得学校在进行宿舍文化建设时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和更为繁重的任务。再加上近年来由于一些高职院校连年扩招而导致学生宿舍出现了人满为患的现象,有些甚至还把学校的阅览室、活动室等公共文化场所改为临时的学生宿舍,这不仅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还制约和抑制了学校的宿舍文化建设。
二、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进行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路径和对策
1.依据不同院校的自身情况进行宿舍文化建设,注意其内涵和特色的挖掘
在新形势下,许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办学层次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且各个院校所处的环境和办学历史等也有所不同。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时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从而将学生的宿舍文化建设成为彰显学校自身特色和内涵的独特文化形式。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在进行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时一方面应根据自身所处的地域环境、社会环境、历史条件以及专业特色等方面来建立有别于其他高职院校的宿舍文化,另一方面还要以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为指导,不能照搬传统本科教育的培养模式,并确立就业导向下的高职院校建设特色。总之,高职院校的宿舍文化建设既要注重共性,又要注意彰显自身的个性,既要吸收和借鉴其他院校文化建设的经验,还要勇于创新,从而在根本上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水平。
2.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力
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离不开大多数学生的参与,在平时的教学中,学校应通过宣传和思想教育等方式把宿舍的文化建设观念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去,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认识到进行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宿舍的文化建设中去。同时,在宿舍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广大教职工还要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并在全体师生中达成“学生是宿舍文化的实践者和承载者”的共识。此外,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本质是人本文化建设,因此,在进行宿舍文化建设时,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并把学生作为高职院校宿舍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充分发挥他们的自身价值和创造力,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宿舍文化建设的承载者和具体实践者。
3.加强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宿舍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宿舍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针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宿舍管理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的情况,各高校要注意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积极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的人员来担当宿舍管理人员,从而在根本上提高管理人员队伍的综合素质。一般来说,让阅历丰富且有较高学历的人才来担任学生宿舍的管理人员,不仅可以树立他们在学生心中的威信,还可以让他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职业生涯和心理健康等进行指导,以发挥他们对学生的良好引导作用。当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都积极地将辅导员推进到学生的宿舍管理工作当中,并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了学校的宿舍文化建设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高职院校的宿舍文化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新时期的发展中,高职院校要积极建设一支具有高水平和高素质的宿舍管理队伍,提高宿舍管理人员的综合水平,使他们在工作中不但要承担日常的管理工作,还要充分发挥其对学生生活、学习和职业的指导作用,从而真正发挥他们在宿舍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4.加强宿舍文化建设中的硬件设施建设,处理好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的关系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的人数扩招现象也在日益增多,这就要求各高职院校必须要做好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从而为学校的宿舍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和物质基础。同时,除了要为学生提高良好的宿舍硬件设施外,还要重视宿舍文化建设方面的软件建设,主要包括宿舍的管理制度、相关公约以及广大师生所认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此外,对于介于宿舍文化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之间的计算机网络媒体,在实际的宿舍文化建设中,学校一方面要注意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管,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广大师生的疏导教育,从而促使计算机网络媒体在宿舍文化建设中作用的充分发挥。
作者:杨学成 单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
一、高校图书馆服务文化建设的意义
图书馆服务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校园和谐进步的有力推手。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高校校园文化,和谐的校园文化离不开图书馆服务文化。置身于优秀健全的图书馆文化,广大师生不但在知识、能力、人格、心灵、情操方面有所提升和锻炼,而且在人文素质方面也受到正面的熏陶。由此看来,图书馆服务文化建设实际上是图书馆软实力建设,高等院校有必要全力打造服务文化这一软实力。
二、图书馆服务文化建设的路径
高校图书馆服务文化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建设:
1.加强硬件建设。高校应加大场馆投入,增加馆藏量,丰富馆藏资源,使之与时代同步,是建设好图书馆服务文化的前提。图书馆硬件建设首先应以前瞻性、实用性和节约性为原则,保证规模,保证设施完备、功能齐全。其次,要根据本校的专业设置扩大、更新图书馆的藏书,以要保证师生教、学、研的需要,为培养健全人格、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人才提供保障。再次,不断更新图书检索系统、配套设备,扩大电子阅览室规模,提高电子阅览室质量,从而提高读者的文献检索效率。
2.动员读者配合。图书馆服务文化建设需要广大师生的理解、参与、支持与配合。为了取得读者的配合,有必要通过各种渠道开展或加强读者宣传和教育活动,让他们了解图书馆服务文化建设的对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积极作用,使他们重视图书馆服务文化建设并主动参与其中。
3.强化馆长作用。作为图书馆服务文化建设的规划者、倡导者和领导者,馆长应明确自己的使命和职责,用尽自己的智慧,用好自己的权力,在服务实践中积极参与图书馆服务文化的建设,大力倡导服务文化。馆长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将极大地推动图书馆服务文化建设进程。
4.提高馆员素质。优秀的图书馆馆员是图书馆宝贵的资源,是图书馆服务文化的建设者和护卫者,是信息资源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因此,转变馆员的服务观念,提高主动服务意识,激发服务热情,遵守劳动纪律,是图书馆服务文化建设对官员的基本要求。把馆员的优质服务当成一种习惯加以培养,着力提高馆员的素质是图书馆服务文化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5.创新管理模式。创新是图书馆发展和进步的灵魂,要使图书馆服务文化有特色、有起色,就必须从管理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入手,引入读者监督机制,活化组织机构,完善馆员奖惩制度,使图书馆服务文化建设能够在健全的服务机制下顺利进行。
6.更新服务理念。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存在着“注重手段,不重视目的;注重建设馆藏,不重视馆藏的作用;注重编制书目,不注重使用书目”的重技术轻服务的理念,致使读者的借阅需求得不到满足,损害了图书馆的声誉。现代图书馆服务文化建设需要认清服务文化的人性化特征,在实践中认真落实“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理念,尊重、关心、理解、爱护和帮助每一位读者。
7.保证服务时间。根据梁剑峰(2005)的主张,图书馆可通过充足合理的开发时间常年不间断服务、准时开闭馆来体现图书馆的服务文化。他认为:“实行从星期一到星期天,从8点至22点不间断对外服务方便读者,并坚持假期、节日照常开放,让读者不管什么时间来图书馆,都感到很方便。”可见,保证服务时间也是一项构建服务文化的基本措施。
8.提高服务效率。高校图书馆服务“不应是以一种被动地满足读者借阅需要,而应以一种动态的服务,以一种高效率的服务满足读者”。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应体现在馆藏的利用率、读者搜索速度、服务多元化等方面。
三、高校图书馆服务文化建设的原则
高校图书馆服务文化建设需要坚持以下“四性”原则:
1.人本性。高校图书馆应当坚持“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倾注人文关怀,多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急读者之所急,想读者之所想。
2.特色性。高校图书馆服务文化建设应结合学校理念和特色科学、精心设计,使各场所凸显鲜明的人文主题、丰富的文化内容以及多样的表现形式,做到文化、美化、净化,体现浓厚的高校文化底蕴和办馆特色。
3.实时性。图书馆服务文化建设应围绕高校的教学、教育及研究工作,聚焦科技、文化发展前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先进的传播媒介,迅速、全面地传导各种信息,使读者能及时了解科技、社会、文化发展动态。
4.发展性。高校图书馆在对本校已经形成的传统图书馆服务文化的挖掘和改造过程中,应保留和光大其历史文脉,对于外来的元素既要有开发的心态,又要有批判眼光,不可不分良莠、不顾校情照单全收。
四、结语
高校图书馆服务文化是图书馆文化的一个方面,它对学校的发展、师生的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图书馆人应依照图书馆服务文化的发展规律和建设原则对其进行改造、拓展和优化,使之更好地发挥其育人功能。
作者:黄红珍 单位:江苏理工学院图书馆
第六篇
一、高校党建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在长期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实践中所继承、创造,以反映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具有高校校园特色的一切物质成果、精神财富及其行为方式的总和。它既具有文化的内在规定性,又具有高校自身的规律性和独特性。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能够创造出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发挥独特的育人功能。我们从高校校园文化各项建设的主要内容来看,它包括校园场所建设、专业学科建设、管理及规章制度建设、人文精神建设、校风和学风建设等方面的文化。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一是先进性科学性。高校既是文化荟萃的重要场所,又是先进科学文化的摇篮,其担负着培养人才去改造社会的育人使命,因此高校校园文化有先进性。二是多元性。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社会实践与变革,使我国高校进行的国际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所具有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容易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对文化的选择多元性。三是主体性。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决定了大学生是营造高校校园文化的主体,以及他们在老师指导和帮助下,共同营造校园文化的良好氛围。从上述党建文化同校园文化各自的内涵和特点,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密切关系:它们都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这是相融相通之处,可以互相促进。并且,就高校文化的整体而言,高校党建文化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核心部分,同时也为它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所以在高校中,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党建文化的引领,而发挥党建文化的引领作用,必将会有力地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高校党建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更好体现育人功能的迫切需要
首先,高校党建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使之更好服务于提升高校育人功能的要求。高校党建工作是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加强高校中党组织建设,就要着力提高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同志曾于2012年6月在北京有关高校就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调研中指出:高校是重要的教育阵地,也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要继续坚持和贯彻好正确的指导原则,要不断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笔者认为,我国高等教育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办学道路,这决定了高校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必须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高校党建文化包含着重要的意识形态及精神思想文化,应该在高校校园文化,如校园物质文化、思想道德文化、专业建设文化、学风文化、管理制度文化等建设中起到引领作用。这不仅是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要求,而且是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的实际内容体现。因为高校党建工作是否得到加强,关键是要看它是否有利于人才培养,是否有利于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而以党建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建设,这对于提升高校办学水平,特别是进一步提高整个教书育人的文化和工作水平,培养出国家需要的合格大学生,无疑是意义重大。换句话说,以党建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建设,能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智、思想得以开启和升华;能打造校园优秀的人文精神;能营造良好的教学及学术环境。例如,党建文化给校园文化注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在精神思想层面就能给师生提供前进的方向、目标和动力,从而有利于营造校园文化的良好育人氛围。其次,高校党建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是当今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紧迫需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变革、大学教育的逐步社会化和大众化及社会思潮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校园文化的功能和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特别强调: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要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主题、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并且,当前我们之所以要高度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因为有些高校在校园文化及其育人上,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或错误思想文化倾向,主要有如下:
一是功利化。有的高校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在办学教育上把眼光盯在“钱”字上,没钱的事情少做或不做,有钱的事情则很卖力地去做甚至可以乱来,如巧立名目或不择手段的招生收费,不顾质量的办班教学,以及制造贩卖假文凭等,忘记了高校是教书育人的神圣地方,忽视了高校应有的社会责任担当,从而产生了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文化偏向。此外,功利化在校园中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在有的人理想信念缺失、思想道德滑坡,如有些学生缺少学习的目标、方向和动力;有的教师为了赚外快而不把精力用于教学与科研,对教学采取应付了事,对科研上学术行为不端,丧失了为人师表。
二是娱乐化。当前高校校园文化较普遍存在娱乐性内容过多的现象。大学生追求享受,这与社会大环境有关,也与他们是独生子女有关。玩网络游戏、谈恋爱、逛街、酗酒滋事等现象在高校里时有发生。有的学生崇尚“吃一点、喝一点、玩一点”的生活模式,相信“青春不乐,一生白过;青春不美,老了后悔”。有的学生追求感官享受,上网、聊天、打游戏等,图一时快乐。这是一种情绪宣泄,这种现象具有传染性,很容易影响其他同学。有些校园文化活动可能在有意无意中也纵容了这种情绪。有的学生逃课缺课,或上课迟到早退、课堂上吃早点、玩手机、男女生交头接耳及卿卿我我等。这些反映了有些学生追求娱乐和享受却对学习的不重视、不专注,实际上也是反映出精神空虚与寂寞。
三是行政化甚至带有官僚主义作风。有的高校行政化现象比较严重,在学校的人员上区分成三五九等,且等级制森严;工作上往往习惯于采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去发号施令。有的高校中领导和行政部门甚至带有官僚主义的作风,高高在上和不愿深入基层群众,且经常用官话、套话和形式主义那套去对待师生员工亟需排忧解难的事情,人们对此形容现在高校的某些领导越来越“象当官的”了。此外,还有的高校,不管是什么文化活动,哪怕是一次简单的歌咏比赛或书法比赛,也要请相关的领导来宣布“开幕”或作“重要讲话”,长此以往,学生必然成为唯唯诺诺、唯马首是瞻的人,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背道而驰。
四是外来文化中的负面的思想文化影响。由于我国长期的对外开放和处于信息化时代,必然会出现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作为文化教育阵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也是越来越广泛和突出。其中值得引起警惕的是西方某些国家,别有用心地对我国搞文化渗透,宣传它们的思想文化、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给我国高校和青年大学生不同程度地会带来负面文化影响,如校园中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崇洋媚外、民族虚无主义、自由主义或无政府主义等不健康的社会思潮的东西。笔者认为,上述的种种现象,主要反映了一些高校在校园精神思想文化层面出现某些偏差。为此,必须用高校党建文化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这是切中时弊和现实迫切需要。
三、对高校党建文化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探讨
如何发挥高校党建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这就要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一个整体,并体现于学校的主要工作如教学、科研和管理上;体现于广大师生员工,尤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及各项活动之中;最终落实到打造出高校校园文化具有良好的育人功能上。要从高校的性质、特点和现实情况出发,通过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去充分展示高校党建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高校党建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着重在以下方面:
第一,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开辟新境界。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复兴和强国富民之梦,是站在新世纪起点上引领当今全国各族人们奋勇前进、建设未来和去把美好变成现实的梦想,是我们各项建设事业的强大动力、精神支柱和开拓办法。因此,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上,要认真把握中国梦的思想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以中国梦统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创造热情和活力,开辟校园文化的新天地和新内容。
第二,引领校园文化的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解放思想是党的一大法宝。要使校园文化丰富多彩、文明健康且充满活力,必须把解放思想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不断创新校园文化。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尤其是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更是要求我们的各项工作和建设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否则就会落后和被淘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不例外。我们只有敢于解放思想、继续深化改革,才能不断推动高校事业的向前发展;才能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制度建设与创新,从根本上落实以人为本,去除高校办学行政化的思想观念和制度文化;才能从校园文化的形式与内容上,适应现今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创新教育理念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内容、方法和手段,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育出合格的大学生及创新型的人才。
第三,引领校园思想道德建设。高校文化建设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必须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办学道路,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主旋律,以培养和造就“四有”新人为根本目标。必须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崇高的精神塑造人、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和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要使广大学生及教师,在党和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思想指引下,激发爱国热情、坚定理想信念;在优秀品质的陶冶下爱国、爱党、爱家、爱校、爱学的情感得到升华,建立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与此同时,培养并营造热爱集体、团结互助、诚信友善、尊师重教、勤奋好学、遵纪守法等良好的校园道德风尚。
第四,引领校园学术风气和学风建设。高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基础(先导)和以人才培养为目标,这是由于高校任务的性质所决定的。学风、教风和学术风气如何,通常是人们去判别是否一所好高校的一个显著标志。为此,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上必须高度重视学风、教风和学术风气的问题。要通过扎实认真贯彻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面向实践、面向社会,大力拓宽办学的路子和渠道,实行校企合作、校研合作,去推进教学和科研的各项工作,培养应用型或学术型的人才。并且,要通过大力发扬或弘扬党历来崇尚、追求和坚持科学真理的精神,以及充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思想,有力倡导科学与民主的精神,推动学术研究、学术探讨和交流活动在高校校园里的广泛开展;通过开展校园科技活动、创业创新活动、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活动、技能竞赛和技能考证、专升本学习考试、自学考试和考研、在职进修学习等多种途径和办法,努力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风气和学习氛围。
第五,引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高校中的精神文明建设,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工程,也是优良的校容校貌和师生文明、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的展示。它包括办学理念、学院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徽、校歌等。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上,必须坚持党对待继承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外来文化中腐朽思想及生活方式的影响;必须遵循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强化阵地意识,积极探索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要积极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校园精神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内化力。同时,还要加强对师生进行国情教育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和基本纲领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艰苦奋斗的教育。
第六,引领校园行为文化建设。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的活生生的文化,是校园活动中发生和进行的人际交往而产生的文化,是师生各种行为中自觉或不自觉所体现的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制度文化的规范和要求,是校园文化在个体上的具体反映。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沟通各个层次的关键环节,它主要包括师生员工的各种行为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在高校校园行为文化的建设中,必须坚持在党委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各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充分调动各部门、学生会、共青团、学生社团组织、各级基层党组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他们在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和示范作用,推动学生良好行为养成、教师为人师表的活动持久深入开展。与此同时,要尤其注重建立健高校中的各项管理及规章制度,以制度管人管事,促进校园行为文化建设水平上新台阶。
第七,引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和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校园物质文建设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基础,并使之成为承担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载体,直接体现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和一所学校的文化内涵及品位,有着较强的直观性,如校园布局景观、办学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等。高校党建文化引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就要尽量体现社会主义高校的育人功能,既要增强时代感、弘扬历史发展主旋律,又要体现全体师生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共同审美观等,还要遵循勤俭办学、反对浪费的原则,使物质文化建设真正发挥出教书育人的效用。
作者:李贵荣 单位: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七篇
一、大学文化的内涵
它不仅包括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方针、专业特色以及独特的办学精神和文化氛围,也包括基于大学战略目标的发展、宏观意识、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发展的基本支撑和软实力体现。当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下,大学精神文化的着力点是培育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淡漠名利的奉献精神、百花齐放的学术自由精神、担当社会责任的爱国精神,它统领着大学文化建设。所以,大学文化是高校的灵魂,是高校的精髓,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是高校发展的动力源泉。
二、大学文化建设在育人中的的重要作用
大学文化作为高校的精髓和灵魂,是一所高校所有师生员工的精神及品格结晶,它时时刻刻都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在高校开展育人工作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利于引导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是育人的场所。育人的两个重要因素就是知识和文化。知识是用来武装大学生头脑,教给他们融入社会能够生存的基本技能,而学生在大学里形成的文化意识、文化品位、文化个性、文化观念将直接决定其人生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所需要的人才绝不单单是技术专才,而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反观高等教育,育人工作的核心和精髓是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将更加清晰。大学文化在形成过程中所积淀的精神诉求、文化风格将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它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去思考生命的终极意义和生活的终极目标等问题,调动他们内在的精神层面的力量,进而自觉建立和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最终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完善人格和创新精神
大学之所以成为一流大学的标志性因素,并不单单是看其一流的学术科研水平,关键在于它拥有一流的文化。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对其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其就读大学的文化底蕴、精神风貌、师德风范、学术氛围、治学态度。因此说,融入到大学校园各个角落的这些无形的、厚重的文化,通过大学生的耳濡目染、切身体会,能够帮助他们不断地完善自我,塑造健康的人格,培养创新精神。
(三)利于陶冶大学生情操和提高人文素养
时代要求大学生在掌握过硬的科技知识、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社科知识。在实践中,只有具备科技与人文综合知识的人才,人生才会变得更丰富、生活才会变得更精彩、社会才会变得更和谐。而大学文化就承载着这项重要的使命。尤其是理工科院校,由于其特殊性质,往往不重视人文素养对大学生的熏陶和陶冶。因此说,打造大学文化,打造文化校园,用文化“教化”大学生,提高其人文素养,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三、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推进育人工作的基本思路
通过大学文化建设在育人工作中作用的分析不难看出文化建设和文化育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想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推进文化育人,就必须保证大学文化建设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要在体制上保证大学文化建设,制度措施上落实大学文化建设,环境育人建设上反映大学文化建设,归根结底是以大学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一)建立可行的体制和机制
把大学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整体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系统推进,形成共管齐抓、职责明晰、参与度广泛的良好局面。
1.成立大学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提供必要的专项经费,研究制定文化建设发展规划,提出分步实施的具体措施。通过立项的形式对国内外高校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进行跟踪调研,并对本校大学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2.成立专门的机构,使之工作日常化。例如:成立数字化办公室,充分发挥校园主页这一对外窗口的宣传作用,系统规划、设计和实施办公网络化平台,指导二级单位网页建设。下设网络文化研究室,专题研究网络对学生身心带来的影响,在校园主页中开辟文化视窗,及时把优秀网络文化介绍给师生,并对涉及本校的论坛进行正确引导;成立艺术素质教研室,研究、设计、规划及监督全校人文类选修课的开设。
3.研究制定《大学生科技文化体育活动的管理办法》,按照国家组织的稳定的知名的赛事,设立相应协会,并指定部门或二级单位负责指导,保证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稳定化、日常化。可以将学生在国家级或省级以上赛事的获奖核算为学分,鼓励学生良好个性发展。
(二)构建文化育人的体系
1.用精神文化引导人。学校的精神文化包括办学理念、办学精神、校风、校训、师德建设等内容。它们构成了学校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加强精神文化建设要做到“校园景观里有、宣传媒介里有、师生意识中有、实际行动中有”。
2.用学术文化塑造人。要大力提倡认认真真做学问的风气。反对急功近利、学术作假等不良学术风气,制定《学术规范》,以此来规范师生的学术品行。将学术道德教育纳入新教师上岗培训的必修课程和研究生、本科高年级学生的培养体系中。要大力举办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开展丰富的课内外科技、文化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广泛参加国内各类科技竞赛和学科知识竞赛,使之成为育人工作中的精品和亮点。
3.用形象文化陶冶人。要进一步统一学校形象标识,规范使用校标、校徽、校旗、校歌、学校中英文标准字体,规范使用各类指示牌、名片、文化宣传材料等,完善具有学校特色的形象标识体系。要大力宣传学校办学成就、建设好校园主页,规范对外宣传口径。要加强校园的绿化和美化,系统规划校园人文景观,在景点建设中阐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努力做到每处景点都是精品,每处景观都有故事。
(三)搭建文化育人平台
1.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人文类课程学分的比重,适当增设人文类必修课。
2.增加人文类选修课的比重。在选修课中增加“人文社科类模块”或“人文与艺术模块”,并通过指导、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选修课课堂教学效果。
3.整合素质教育学分。可以成立相关组织,专题研究学生素质培养的政策和措施,以学生素质拓展记录或学生成长记录为依托,协调各院系辅导员、班主任,把学生培养方案中实践创新学分、心理健康学分、德育实践学分、职业生涯设计学分、技能培训学分进行整合,按学期合理分配,对每个学生学分获得情况、职业生涯规划实现情况和思想、情感、品德、心理发展情况、参加训练和提高情况进行跟踪记录,并每个学期给出指导意见,把成长记录作为学生毕业的依据之一。此外,要探索学生等核算学分的机制。
4.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以成立特色鲜明的文化讲坛为依托,整合学校各级各类学术活动形式,提供专项经费,每年为师生开出一定数量较高水平的科技和文化讲座。研究制定奖励措施,鼓励本校教师积极走上讲坛开学术讲座,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创新研究活动。
5.拓宽师生获得公共信息的途径。探讨通过多种方式如讲座、培训、广播、电视等渠道来实现。例如,在学生集中的场所设立广告信息电子屏,及时公共信息。学生食堂的电视(现为广告电视)与有线电视网连接起来,在学生用餐时播放央视节目。
6.进一步加强教风、学风建设。探索教师通过课堂教育进行文化育人的可行方案。通过理性分析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知识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开出“对症下药”的选修课,增强学生就业实力。把毕业生就业的感受及时反馈给在校生,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7.增强环境育人功能。在现有人文景观及环境中进一步体现学校历史文化积淀,体现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增强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8.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品味。聘请(或外请)特长教师,核定工作量,专门指导学生社团活动。要精心设计、谋划和实施适合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校园文化活动,多出精品,以点带面,辐射全校。
作者:宋玉彬 郑红岩 吕平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
第八篇
一、正确定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精神文化主要指学校优良传统和被师生认可的价值理念、道德准则、群体心理、人际环境、人文素养等一切精神文化形态,主要包括校园内涵建设、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班级文化、寝室文化、校企合作等等,以及长期形成的校风、班风、学风、教风等方面。校园精神文化集中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及独特的风格,它的外在表现为课堂教学、班级活动、社团活动、主题教育等形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表层结构,对置身其中的大学生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中层结构,对大学生起到“管理育人”的作用;精神文化则是深层结构,对大学生起到“思想育人”的作用。这三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制约,构成了和谐校园文化这一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发展既有难得的机遇,同时又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高职院校从自身的长远发展考虑,都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高职院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职教育的跨越式推进,校园文化也遇到的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1.物质文化的基础还相对薄弱
在调查中发现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师资力量不够雄厚、资金投入不足等因素,客观上限制了对校园建筑、环境美化等方面的投入;学生活动中心是学生喜欢去的地方,但是有的学校活动场所较小,活动器材少,学生不满意,在有些高职院校,上网速度慢,看电视、收听广播、阅读报纸都受到一定的影响。在调查中还发现,由于我国高职教育正处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过渡时期,随着生源的增加,有些学校正在建设新校区,但因为迁址时间短,“边建设、边使用、边完善”的新校区建设在人文环境方面远不如老校区。
2.制度文化保障力度还有待提高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制度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保障。目前高职院校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制度建设不够健全,没有一个完善而严密的制度 体系;第二,有制度无执行,部分规章制度流于形式,根本没有达到协调、规范、约束和提高的作用;第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同于普通高校的地方,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形成有效的校企文化融合,在很多高职院校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制度规定。
3.精神文化建设比较缺失
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最终都是为了保证精神文化的建设。高职学校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精神文化的内涵不够丰富,缺乏有效的切入点。第二,对大学生的教育手段单一,缺乏生动性、实效性。第三,教育内容脱离高职学生的实际,缺乏针对性。第四,学生业余生活匮乏,精神世界空虚等等。
三、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1.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创造舒适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首先,要积极想办法为高校师生创建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校舍环境。因为高校校园基础环境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导向作用,只有满足了最基本的物质文化需求,师生心情愉悦,才更有激情和创造力。其次,要在教学设施上进一步优化物质文化建设,在宿舍环境上、教室的美化方面、校园的绿化方面都要给人轻松愉悦的感觉。再次,要加强学院的楼宇文化建设,在各个楼宇楼名的基础上,形成具有浓郁学术格调的楼宇景观文化,如开展系部文化建设,在墙体上布置该系该专业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图片介绍,让墙壁会说话。
2.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与促进作用,因此,完善制度文化体系,建立健全的人性化制度意义重大。第一,应完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的组织制度、管理制度和教学制度等,确保高校教学质量得以保障。第二,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对于不适应高职学校学生发展的陈旧制度要及时的扬弃。第三,通过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激情和热情,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
3.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构筑大学生的精神家园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衡量高校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是评价校园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是体现全院师生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高校在加强精神文化内涵建设方面应体现三个统一。第一,构建传统文化传承和时代精神展示的有机统一。以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题,开设“道德大讲堂”弘扬传统文化,开展“中国梦”为主题的理论宣讲志愿行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第二,构建人文精神熏陶和科学精神培育的有机统一。通过深入挖掘学校历史宝贵的传统资源,传播学校的校训、校徽等组成的文化符号,精心组织入学教育、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奖学金颁发等具有特殊意义的活动,来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第三,要构建校园精神锻造和校园群体参与的有机统一。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影响、教育学生,根据大学生身心特点,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文化活动,尽量做到使每个学生都能从校园文化中吸收养分,满足他们求知识、求技能、愿交际、善表现的欲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组织应变的能力,促进他们在知识、能力、道德情操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作者:周卫华 单位: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