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文化建设的提升及其影响论文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
一、学习文化建设
随着通信业务的不断拓展,呼叫中心不断调整员工的知识结构,根据业务发展和用户需求,制订详细的年度学习计划,明确学习内容,她们总结出了“五个一”学习法并长期实施。每天学习一刻钟,熟悉多种业务的服务规范及标准、各种信息资料的完整掌握等;每周一次服务质量分析,分析典型服务案例,从业务技能、沟通技巧、服务质量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按照制订计划、对策实施、效果检查、经验总结等步骤,遵循PDCA循环,把握服务细节,治理服务短板;每月一次理论指导,利用现场授课、网络及互动电视专家课堂、开研讨会、经验交流等方式提升窗口服务礼仪、通信多业务等理论知识,增加知识的厚度和宽度;每季度一次岗位练兵,在信息查询及故障诊断准确率上下功夫,确保业务准确率保持在99%以上;每年一次综合技能大比武,通过操作技能比拼、知识竞赛等方式,提升员工综合业务素质。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的学习机制,营造出“快乐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氛围,打造出了一支作风过硬、素质过硬、技术过硬的职工队伍。
二、服务文化建设
“服务文化是以服务价值观为核心,以创造客户满意、赢得客户忠诚、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形成共同的服务价值认知和行为规范为内容的文化”。呼叫中心多年来围绕通信服务特色,立足品牌建设,打造了别具特色的服务文化,促进了各项工作上水平、上台阶。她们一是总结出了适合于本岗位的“五心”工作法,即聆听用户用心、准确查号细心、解答问题耐心、帮助用户热心、排忧解难诚心,确保让用户满意,让领导放心;二是开通“绿色通道”,解决用户的疑难问题,传递大爱情怀。不管是病人急救、寻亲访友、失物招领,还是一封无法投递的信件,只要用户拨通114,她们就会竭尽全力给予帮助,件件能落实,事事有回音,扶危帮困在班内蔚然成风;三是定期开展“我是班长我负责”“人人都是质检员”活动,增强员工的责任意识;四是开展QC小组活动,强化质量意识,解决影响服务质量的难题;五是坚持用户回访制度,虚心听取用户的意见,并把用户建议当成整改目标,不断提升服务品质。呼叫中心用户满意率多年保持在99%以上。
三、和谐文化建设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方式的一种文化,它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行为规范为一体,和谐文化强调的是求同存异、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等功能。建设班组和谐文化,有利于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呼叫中心对和谐文化建设达成了共识。呼叫中心员工日复一日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年复一年重复着同样的语言,枯燥的工作,难免产生烦躁情绪。她们付出最多的不是体力,而是情感,尤其是当遇到某些用户不耐烦地催促和怒气冲冲地谩骂时,会产生低落情绪,有时也会哭鼻子、抹眼泪。她们首先是坚持人性化管理,做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定期组织大家在一起交流思想、倾诉感情,道出你的委屈,大家给予理解;说出你的快乐,大家共同分享。二是定期组织文体活动,将发生在岗位上的小故事以诗歌、情景剧、快板等形式搬上舞台,多次在华北油田文化艺术节上演出,不仅展示了通信女工的风采,并且有效缓解了工作压力。三是组成多个爱心互助小组,解决大家的后顾之忧,休班时帮助同事接送孩子上、下学,检查作业等,大家称之为流动“小课桌”“小饭桌”。多年来,不管谁生病,都会得到集体的关心和问候;无论谁遇到困难,都会得到集体的帮助。2013年3月,一位员工生病,需要到外地医院做手术,家里无人照顾,爱心互助小组成员日夜陪伴在病床前,其他同事帮助照顾上小学的孩子,出院后,大家轮流帮她做饭、洗衣服,三个多月的时间,和在岗位上值班一样,有人陪护。团队的力量,让她渡过了难关。班组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一个循序渐进、动态发展的过程,它受员工文化结构、综合素质的制约和影响,必须根据科学发展而发展、技术进步而进步,只有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不断丰富其内涵,才能保持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完整的个性特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作者:齐艳娥 宋洪恩
第二篇
一、廉政文化、廉政文化建设机制及其创新的基本内涵
中外的历史实践表明,一种文化、理论要在实践中体现出实效性,机制是一种可以借鉴的手段。机制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能够对人们思想和行为形成一定的约束作用,也可以产生一定激励作用和保障作用。机制的形成至少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行为主体想建立它,即相对于独立作为而言,行为主体倾向于有条理的环境;二是参与行为体共同利益的存在。我国的廉政文化建设机制正是在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基础上形成的。廉政文化建设机制,即廉政文化建设主体将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到机制化的轨道中,形成一套规范化的体系,以此来保障廉政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战略的实施。通过建立廉政文化建设机制,可以为廉政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机制保障,可以为反腐倡廉工作提供持续而长效的理论动力。但是,廉政文化建设机制作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固化,而应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创新。廉政文化建设机制需要通过不断创新来不断发展和完善,维持生机和活力,这既是廉政文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也是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必然要求。腐败是一种全球性现象,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顽疾。当今世界,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不论其社会制度、政党制度如何,都存在不同程度、不同特点的腐败现象。人类的实践反复表明,“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这也是腐败在各国一再滋生且久治不愈的重要原因。当前,我国同样存在着较严重的腐败问题,这一问题已经对党和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挑战,对社会主义经济秩序、政治秩序、文化秩序和社会秩序的运行构成了严重挑战。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反腐败工作,改革开放初期,党和政府对腐败问题侧重遏制,为此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治理整顿工作。然而,不断出现的腐败问题使党和国家逐渐认识到,反腐败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治理整顿是不够的,无法有效地遏制住腐败的蔓延,还必须加强机制建设,借助机制的力量反腐败,于是建立了一整套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共十八大再次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从文化的视角看,腐败是一种政治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腐败问题的出现与一定腐败文化有很大关系。在一个充满各种腐败文化的氛围中,“任何一个掌握权力的人都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家庭的利益或自认为应当效忠的其他社会集团的利益来利用权力”,甚至会使得一些人由对腐败的愤恨转变为“对于有机会通过不光彩手段营私之徒的羡慕”。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利己、特权等思想,中外文化碰撞中产生的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观念,市场经济运行中产生的个人利益至上、权力寻租等理念,同样容易为腐败的产生提供土壤。正是在这些腐败文化的侵袭下,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置党纪国法于不顾,最终蜕化变质。所以说,反腐败不仅是一场政治较量,也是一种文化较量,即廉政文化与腐败文化的较量。借助机制的力量,廉政文化能够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我国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仍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在反腐倡廉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机制创新是必然要求。
二、当前廉政文化建设机制创新的主要着力点
(一)积极推动廉政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机制创新
领导干部作用的发挥效果是廉政文化建设成效的重要决定因素。我国各级政府已经普遍建立廉政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机制,但这一机制在现实中作用的发挥却不尽如人意。部分领导干部主观上存在着不重视甚至忽视组织领导机制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的问题,过多强调人的自觉性、自律性和党纪法律法规的威慑性;部分领导干部不希望因这一机制而使自身受到过多约束;部分领导干部存在“机制万能”的想法等。机制固然重要,但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更不可能自然地解决所有问题,需要借助人的力量,需要人去执行和落实,即需要各级领导干部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廉政文化建设中来,承担起组织领导的职责。上述状况的改变需要借助廉政文化组织领导机制的改革和创新。通过机制创新,使得各级领导干部在廉政文化建设中扮演主责者的角色,从而推动廉政文化建设的有序和深入。与此同时,在廉政文化建设中,一些地方存在纪检监察机关“单打独斗”的现象,即纪检监察机关既是廉政文化建设的组织协调者,又是实际操作者。一些部门惯性地认为,这类工作是纪检监察机关的专职工作,与本部门无关,没有参与、配合的意识,或意识比较薄弱,即整体的合作责任机制不健全,从而导致一些部门在廉政文化建设上滞后。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机制创新,改变上述状况:一方面提高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组织协调能力,甚至赋予它们一定的组织协调和动员权力,另一方面要提高其他部门的参与、配合意识,从组织上保障廉政文化建设的有序和深入。
(二)积极推动廉政文化建设的宣传教育机制创新
文化一旦成为一种社会认同,它对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的影响将具有基础性、长期性、广泛性。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培育社会性的廉政文化环境和氛围来预防腐败、惩治腐败。在透明国际的年度报告中,新加坡长期被列为最廉洁的国家之一,这与其重视廉洁文化的宣传教育、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廉政文化宣传教育机制有很大关系。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在新加坡国内已经形成了一种普遍性的廉政文化形态和氛围,“人们把担任公职贪污受贿的人看成社会公敌”,新加坡政府也借此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廉政文化宣传教育机制,借此加强廉政文化的宣传教育。中外的历史发展已充分表明,对廉政文化的宣传教育并形成崇廉尚廉的社会环境和氛围,是预防腐败的有效手段。在反腐败过程中,我国也构建了一定的廉政文化宣传教育机制。但这一机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些地方对廉政文化的宣传教育流于形式、走过场,场面很大,但没有效果;有些地方的廉政文化宣传教育没有与当地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存在廉政文化的宣传教育载体形式单一的现象;有些地方对新闻媒体的重视不够,或者使用较为教条,没有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力;有些地方在宣传教育中存在重视传统媒体而忽视新媒体的现象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我国崇廉尚廉的社会大环境和氛围的形成。通过对廉政文化宣传教育机制的改革、创新,有助于改变这种状况,逐步使廉政文化成为国民所普遍接受、认可的一种信念,从而塑造一个崇廉尚廉的社会大环境和氛围。在这方面,需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任何违法腐败者都想使自己的丑行向公众隐瞒,然而新闻媒体“经常瞪着眼睛不断地观察政治的秘密动力,把搞政治活动的人依次推上舆论的法庭”,让他们在舆论面前曝光、无法隐瞒。从这方面说,新闻媒体既能够成为宣传廉政文化的重要载体,又可以成为反馈廉政文化宣传教育效果的重要渠道。鉴于此,在廉政文化宣传教育机制创新中,应重视研究和探索如何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
(三)积极推动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机制创新
有效的实践机制是廉政文化建设能够顺利展开并取得成效的基础。就当前而言,有效的实践机制应该是一个走群众路线的机制,一个依靠群众、贴近群众的机制,一个大众化的机制,即应该是一个深入基层、能够广泛动员基层群众参与的机制。“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在廉政文化建设中同样应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作用,借助有效的实践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否形成有效的实践机制,这是能否有效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廉政文化建设中来的关键,是能否有效预防和惩治腐败的重要环节,“没有人民的帮助和支持,政府不可能独自驯服腐败”。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群众路线”,始终强调“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但这一机制在实践时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在于,不少地方的廉政文化建设只是停留在“上层”,且实践机制相对完善,但“基层”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机制不完善,没有发挥预期中的作用和效果,即廉政文化建设深入基层、底层不够,大众化程度不够,没有有效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廉政文化建设中来。
三、廉政文化建设机制创新在民族地区的实践
在民族地区,廉政文化建设机制的发展和创新,既要遵循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与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样才能确保廉政文化建设机制创新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此,本文以内蒙古准格尔旗的工作为个案进行解读。在现实中,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结合本地实际推动廉政文化建设,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廉政文化建设机制,并积极推动机制创新。
(一)注重廉政文化组织领导和协调机制的创新
1.明确了旗(党)委和政府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组织领导责任。在工作中,包括旗委书记、旗长在内的党政领导几乎全员参与到廉政文化建设中,经常性地讨论廉政文化建设议题,不定期地深入基层视察廉政文化建设情况,并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抓、主动抓、经常抓”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将其纳入到领导干部的考核和升迁中,用制度规范领导干部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职责。在准格尔旗,从旗到街道、农村普遍设立了由党政“一把手”担任组长的廉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承担着廉政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责任。
2.明确了纪检监察机关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组织协调责任。准格尔旗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协调作用,用制度规范了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责。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现实中也积极协调各相关机构,指导和引导着准格尔旗的廉政文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仅2011年,中共准格尔旗纪检检查委员会、准格尔旗监察局就召开了42次协调会议,即平均9天就会召开一次协调会议①,有力推动了准格尔旗廉政文化建设的发展。此外,准格尔旗要求各级党政机关、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到廉政文化建设中来,并加强彼此间的配合。经过多年的努力,准格尔旗已经形成了旗委统一领导、委长(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不断形成整体合力的“大宣教”工作格局。
(二)注重廉政文化宣传教育机制的创新
第一,利用旗会议中心,创建了一座面积约900平方米的党风廉政教育基地。该基地每年都会接待大量党员领导干部参观学习。此外,在准格尔旗的统一部署下,很多乡镇、村根据自身情况建立了各式各样的“小基地”。第二,以薛家湾镇、纳日松镇等乡镇的公园为基地,创建一系列包含反腐倡廉成语故事、漫画、工艺美术作品等内容的廉政文化公园。第三,在各地方的主街道两侧灯杆上悬挂廉政文化宣传灯箱,普遍性地创建廉政文化宣传一条街。第四,在薛家湾镇海子塔村、乌兰不浪村等村庄,创建廉政文化大院。第五,创建了包括政策解答组、书画组、社区老年宣传组、乌兰牧骑演出组、新农村建设文艺宣传组等在内的志愿者队伍,他们通过廉政政策咨询、廉政文化演出、书法绘画比赛等方式到各地传播廉政文化。第六,在准格尔召镇、纳日松镇、沙圪堵镇等部分产煤企业多、经济发展较快的乡镇,普遍性地创建廉政文化广场。第七,以准格尔旗纪检监察网、公共场所的电子显示屏幕为主体,创建廉政网络和电子显示宣传平台。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创建“内容”并不是在所有乡镇同时创建的,一些“内容”先是有重点、有示范的在部分乡镇展开,然后逐步在全旗展开。到2013年,准格尔旗的廉政文化示范(单位)覆盖率已经达到60%以上,有些比较发达的乡镇全面性地进行了创建活动。准格尔旗重视廉政文化作品在廉政文化宣传教育中的作用,编辑出版了《廉政文化作品集》、《廉政文化建设精品集》、《廉政文化画册》等各类廉政书籍;组织人员创作出版发行了反腐倡廉长篇小说《风生水起》;组织人员创作了170首廉政歌曲、28个廉政文化节目;制作发放了大量包含廉政文化内容的明信片、挂历、扑克等。此外,准格尔旗重视发挥新闻媒体在廉政文化宣传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在旗广播电视台开设了“廉政时空”、“党旗飘飘”等廉政文化宣传教育栏目,拍摄了一系列廉政文化宣传教育片,利用报眉、新闻节目、天气预报等收视率较高的栏目、节目,刊播了大量廉政公益广告。实践表明,准格尔旗根据自身的特点,创新廉政文化宣传教育机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廉政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三)注重廉政文化实践机制的创新
准格尔旗形成并不断创新了“六进”的实践机制,真正把廉政文化工作推进到了基层单位,广泛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廉政文化建设中来,打破了过去廉政文化建设主要停留在“上层”的实践机制。所谓“六进”,就是廉政文化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企业。准格尔旗不仅创建了廉政文化“六进”的实践机制,而且在这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的工作,积极推动廉政文化“六进”实践机制的创新。第一,廉政文化进机关。以房管局、国税局等为重点,广泛开展以“思廉修德、勤政为民”为主题的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各相关机关借助图版、电子显示屏等滚动播放廉政文化内容,规范工作人员的思想和行为。第二,廉政文化进农村。以乌兰不浪村、勿图沟村等为重点,广泛开展以“树清风正气、建文明新村”为主题的廉政文化建设,认真推行并不断完善“四权四制”(组织权、表决权、实施权、监督权,决策启动机制、民主表决机制、组织实施机制、监督评议机制)实践机制。第三,廉政文化进社区。选择一些重点社区,广泛开展以“同筑反腐防线、共享美好生活”为主题的廉政文化活动,把廉政文化进社区活动同创建文化社区、人文社区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共同推进。第四,廉政文化进学校。以民族中学、世纪中学等为重点,广泛开展以“廉洁新一代、共建美好未来”为主题的廉政文化建设,逐步形成了“大手引小手、小手牵大手”的廉政文化互动效应。第五,廉政文化进家庭。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家庭,广泛开展以“倡导廉洁家庭、创建文明家庭”为主题的廉政文化建设,积极构筑家庭廉政防线。第六,廉政文化进企业。以伊东、生力等驻旗大型企业为重点,广泛开展以“廉洁从业、诚实守信”为主题的廉政文化建设,要求这些企业把廉政文化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予以重视。到2013年,准格尔旗的“六进”活动在全旗已经全面展开,旗直部门、苏木乡镇等的廉政文化“六进”覆盖率已达100%。通过“六进”实践机制的创新,准格尔旗的廉政文化建设从“上层”扎入“基层”,有力地推动了廉政文化的大众发展,也成为准格尔旗推进廉政文化机制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机制一旦形成会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稳定性特点,但它也需要通过创新来发展和完善。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同样是一个机制发展和完善、维持生机和活力的保证。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地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机制创新,这应是我国廉政文化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而根据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机制创新,则应成为民族地区的党和政府在廉政文化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中长期坚持的方针政策。
作者:宫玉涛 顾保国 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北京《红旗文摘》杂志社
第三篇
一、以制度文化促学生主动发展
理念,往往制约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制度,往往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如果把目光只聚焦在学科知识上,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那将制约着学生后续的发展。因此,不仅应让学生扎实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更应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广阔的舞台展现孩子的天真与个性,在制度的引领下开发多元智能,提升综合素质,打造丰富多彩的童年。学校积极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主动发展。为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丰富评价内容,学校推行“延奎之星”的星级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延奎之星”由美德星、智慧星、艺术星、体育星组成。学生获得所有的四颗星就可以晋级为“延奎之星”,也就是传统上的“三好生”,且各班名额不受限制,使“三好生”真正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每年“六一”节,学校对获得“延奎之星”的同学给予表彰,引领全校学生以争卡夺星获得全面发展。好制度,必然会激起师生的激情与潜能,使制度的执行由自然走向自觉,让制度产生的效益超越制度本身的目标。延奎学子在制度的感召下,形成了积极向上、团结友爱、阳光自信的良好品质。
二、以精神文化促学生快乐发展
学校以“唯美教育”为理念引领师生共同成长。“唯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特色化、个性化、校本化的具体实践与实施,是学校追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人人成长”最大、最优、最美的教育效果。“唯美教育”通过价值引领和美德熏陶,培养学生真、善、美的道德情操;通过多元的唯美课程,培养学生全面而有特长的发展;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和校园生活,让学生自然、健康、快乐地成长;通过师生的共同发展,实现美好的教育梦想。“唯美教育”的基本内容包含:雷锋精神树美德、艺体特长扬美育、课程实施塑美感、校园文化创美景、师生发展圆美梦。学校以“雷锋文化”为精神激励师生健康发展。深入挖掘“雷锋精神”的内涵,将雷锋“求上进、爱学习、有才艺、乐奉献、行节约、追幸福、有信仰”作为雷锋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充分利用校园中的“雷锋雕像”,组织师生开展系列主题活动,让雷锋精神引领教师立足岗位做奉献,引领学生争当雷锋式的好少年,争当全面而有特长的阳光少年。通过精神文化引领,激励全校师生积极向上,培育和谐发展的校园生活。
三、以环境文化促学生和谐发展
1.立足校情,盘活硬件资源,发挥场地功能。延奎小学因片区内适龄儿童逐年增加,生均用地不能满足学生人数增长的需要。学校充分利用现有场所,充分挖掘资源,科学合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建设成一处处校园美景。如:把综合楼底层的廊道和天井,建设成“才艺秀舞台”,每周四大课间和周五下午活动课时间,组织有才艺的同学开展才艺展示,既发挥了原空置场地的功能,更为有才艺的学生搭建了展示的舞台,也为孩子们参加各项社团活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2.以生为本,突出文化主题,发挥育人功能。学校在环境文化布置上突出了以生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环境文化的育人功能。学校在尊重孩子需要的理念指导下,设计的文化长廊既考虑孩子的接受水平,又考虑孩子的观看视线。比如:立于校园中庭的雷锋雕像,设计成雷锋和两个少先队员促膝而谈,给孩子们一种亲切感,雷锋雕像用1∶1的比例,方便孩子们给雷锋叔叔佩戴红领巾。以生为本的环境文化布置,还应充分考虑文化内容的可接受性,更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学校在教学楼一层的两边走廊,分别布置了“雷锋文化长廊”和“中华传统美德长廊”,让全校师生耳闻目染受熏陶,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观。在二、三年级教室走廊则布置了“三字经”和“弟子规”,高年级的教室走廊更多的让孩子自己布置,体现了自我管理及自我风采的展示。同时,学校各楼梯文化也突出主题,六个楼梯分别以“花鸟文化”“家乡文化”“行为文化”“艺术文化”“中国教育家文化”“外国教育家文化”呈现,让孩子在文化熏陶中增长知识、提升品质。校园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没有可复制的范例,建设中应结合校情,从办学理念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群策群力科学规范,稳步推进打造重点和亮点。校园文化建设应充分发挥育人的功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形成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
作者:易增加 单位:福建省厦门海沧延奎小学
第四篇
一、高校文化的内涵
高校文化对学校所有成员尤其是对学生具有现实影响和潜在影响的所有文化要素包括:价值理念、理想信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感、传统风气、生活方式、心理氛围、人际关系、行为规范、学校制度、物质环境等,他们涵盖于主要有价值观、理想信念、思维模式、道德情感等构成的精神文化,主要有大学的组织架构及其运行规则构成的制度文化,以及主要由大学的物理空间、物质设施构成的环境文化之中,三者形成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制度文化居中,环境文化处外的,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强化,共同对学校教育发生影响的文化同心圆。通常而言,有怎样的精神文化就有怎样的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动力,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在精神文化的驱动下,围绕精神文化的主轴旋转,从而形成一个和谐的文化环境。
二、教师在高校文化建设中角色定位的误区及消极影响
长期以来,人们把高校文化建设一定程度上看作是学校相关行政机构、群众组织和学生的事,甚至更被狭义地理解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以外的文化、体育、社团等活动,把高校文化建设看作是学生自己的事,认为文化建设仅仅是为发挥学生的特长提供机会和场所,很少把教师也纳入其内,因此文化建设缺乏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一方面学生缺乏教师的参与、指导、监督作用,导致活动的质量和教育意义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教师的大学校园文化生活也极为贫乏,一学期难得有几次活动,教师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也少之又少。这样很难在教师中形成一种整体意识,形成一种文化烙印,产生属于各高校自己教师的独特文化。
三、教师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教师和学生都是高校文化建设的主体,但由于两者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他们之间无论在学术上、价值取向上、心理发展上都存在着一种引导与被引导的关系。高校教师的职业特殊性决定了他们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力量。他们是文化的传授者,他们对于教育内容的处理和教育方式的选择与实施对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1.教师是高校文化得以继承与创新的主导力量
铁打的教师流水的学生,教师是学校相对稳定的主体,是优良校风、校训传承与发展的主角,也是以自身行动对校园传统文化进行新的诠释的主角。教师是连接过去和未来,连接老一代所创造的人类文明和新一代之间的桥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决定着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和人文风格。
2.教师是高校文化建设中德育文化建设的传播者
从总体上来说,教师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学识修养、思想道德修养及其它方面的修养。他们不但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教师首先为高校文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同时,教师的良好修养和管理权限的实施,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起着约束和规范的作用,从而保证高校文化建设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3.教师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学生自创自办了各种社团,也会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由于学生生活经验不足、知识结构有限、社会阅历浅等原因,总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就需要经验丰富、自身素质较高的教师及时指导和把控。教师在高校文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教师是高校文化建设的决策者、组织者、领导者。第二,教师是高校文化建设方针政策的执行者。第三,教师是高校文化建设的影响者。
四、教师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力分析
1.引导作用
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师要善于有层次的引导学生,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充分搞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学的同时,也会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这个大舞台,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大力倡导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使学生的职业技能与人文素养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发展,努力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充分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榜样作用
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教育如同一缕阳光,受教育者沐浴着这缕阳光,灵魂得到了唤醒。教师在这种唤醒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为人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教师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影响着他们的处世态度和人生观。是其他任何单纯的说教无法比拟的,并且能够明显体现在建立良好的校风、扎实的学风、浓厚的民主气氛等健康的高校文化建活动之中。
3.深化作用
在师生共同参与的高校文化建设活动中,教师作为主导力量,势必要融入自己对社会、对人生、对文化等诸多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从而使这一活动与单纯由学生自身组织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相比要深刻得多、高雅的多。可以这样认为,在高校文化建设活动中,教师能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积极推动高校文化向着政治水准更高、深度更大、教育效果更好的方向发展。
五、如何发挥教师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强调教风在文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教风、学风和校风是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目标的动态反映。校风是一所高校的风气,是校园之魂,立校之本,是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它直接反应一所高校文化建设的质量好坏、水平高低。教风、学风、校风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成就。学风是基础,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风气,教师教的再好、水平再高、责任心再强也是无的放矢,更谈不上优良的校风;教风是关键,学风再好,如果没有教师的尽职尽责,承上启下,教育质量就不会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校风是保障,良好的校风是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三风”之中的关键,教风是指教师风范,是教师的德与才的统一性表现,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是教师道德、才学、作风、素养、治教的集中反映。从某种意义上讲,教风也是一个学校崇高的精神旗帜,它对学生可以起到熏陶、激励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教风好,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可以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可信度。因此,教风可以说是一个学校生存和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之源。教风的建设需要所有老师直接参与进来,每个教师都应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教育理念。同时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影响引导学生。
2.充分结合和利用教师的专业特点
打造具有专业化水平的教师队伍不仅是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发展的必要,高校文化建设要充分结合和利用教师的专业特点,调动每个教师的能动性,发挥每个教师的专业特长,确立以师为本的人才观,通过营造和谐进去的职业氛围,建立清新的、宽松的、充满人文关怀的高校文化。举例说明,专业课教师既有良好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好的专业技术技能和职业意识,并且专业课教师长期与学生在教室、实验室、工厂、实习车间共同学习,有着最广泛、最直接的联系,专业课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专业课教师应首当其冲,承载起育人的重任。思政课老师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具有其他教师难以替代的优势和作用,他们一般都具有很高的思想政治觉悟,他们肩负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职责。因此,以高校文化建设为途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应该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归结点之一。
六、结束语
高校文化是高校发展的灵魂,反映着高校的办学精神和价值追求。教师是高校文化建设的主体,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都是依靠教师去实现。高校文化不是“高校学生文化”,教师在高校文化中除了与学生一起具有主体地位外,还起主导作用,因此,应当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中的主体、主导双重作用。同时,教师也需要从高校文化中吸取营养,增长才干,提高素质。当然,教师参与高校文化活动的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起主导作用。总而言之,我们应正确认识教师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充分发挥教师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并结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寻求教师在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的途径,切实利用校园文化这笔无形资产,更好的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
作者:杨静梅 单位:河北科技大学理学院
第五篇
1.绩效考核与竞争评比的文化建设
强化竞争机制的方法是,将患者的反馈意见集中起来,有医院专门的绩效考核小组去进行评审,评审依据就是医案资料,治疗过程,治疗效果,治疗反馈和患者意见,并且建立配套的奖励机制,来激发工作者的责任心,提升技术水平。例如,院方专门制定了各科室岗位责任手册,上面详细的列出了每个科室的日常任务和岗位责任,并且将其分值化,每个月由本科室主治医师展开自我评价,同时医师之间也互相评价打分,最后由患者做评价意见,相关领导最后审阅,从而决定各个科室的工作情况和打分排名,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各个科室之间的积极性,增强了竞争力,参与自评和他评的工作人员、主治医师和护士、患者和领导都同样有责任去做好本职工作,有义务去配合他人工作,做到一个整体,这样在竞争中有协作,在协作中有竞争,在自我监督和他人监督之下,丝毫不敢怠慢,提升我院的整体医务工作水平。其中,这种竞争机制中的书面自评方式,成为了医务人员一个可以总结和反思的平台,大家每个月都要根据自己的工作情况写出书面的总结,然后进行集中的展示,互相交流和学习,这种总结,可以让大家知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然后明确下一步的努力方向,而集中的展示和交流,同样可以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获得技术和精神层面的提升,为竞争注入了更大的活力。除此之外,院方采取的另一个竞争机制就是自我的推荐和公开的选拔,然后与个人的工资相连接,作为定级的依据。每半年,医院都要择优选择医务人才作为本院的管理人员,作为几个科室的总负责人,总负责人首先要具备广博的医学知识,具备高超的医术,同时要有高尚的品德,本着自我推荐和公开选举的原则,保持公平、公开和公正的透明化,将其任用到管理的岗位上,加强匹配度,同时对于坚持岗位和兢兢业业工作的人员,要给予提升和奖励,程序就是自我推荐(或他人推荐)———同事互评———院方考察———公示投票的过程,保证大家的积极参与和纪律。在此种竞争机制实施以来,我院先后有十几人获得了绩效考核的工资,而且成为了医院的中层领导干部,而且每个工作者的医疗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使我院的医务工作水平踏上了一个新台阶,业务水平远远领先于兄弟医院,成为本市的典范。医院的文化建设,首先从医院文化管理建设入手,分别从硬件设施,以及通过竞争机制制定的激励措施出发,去使医院的医德和医术水平双向发展,文化建设整个的过程都是围绕着“以人为本和服务于人”的中心来出台政策和措施的,以上方案的出台,从各个方面调动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让大家参与到医院的建设当中来,并且提升了大家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在竞争当中提升了医务水平,在协作之中,融合了友好关系,确立了医疗、预防和康复的一整套医疗体系,改善和扩充了医务工作者的知识水平和结构,扩大了服务人群和范围,同时开拓了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改观了医院的环境和服务水平效率。
2.结语
医院为提高广大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建立了有效的激励和竞争机制,使全院上下医务工作者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风气,使大家不断的提升医务工作技术水平,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学习新知识,进一步提升为患者服务的水平。
作者:王英 单位:长沙市望城区人民医院
第六篇
一、检察文化建设评估的必要性
(一)检察文化建设评估体系是推动检察文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检察文化建设发展到今天,为了避免其流于形式,对其取得的成果进行评估,重新审视开展检察文化建设的机制和措施是否恰当和有效,对于推动其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建立检察文化建设评估体系,对每个阶段的检察文化建设进行评估,将开展情况适时反馈,检察机关才能够准确及时的掌握检察文化建设的走向,有针对性的制定完善相关措施,促进检察文化建设不断深入,可以这么说,建立检察文化建设评估体系本身也是推动检察文化建设的有效举措。
(二)检察文化建设评估体系是增强检察文化生命力的必然选择
检察文化建设评估体系是对检察文化建设评估和审视的过程,也是检察干警对于检察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果,对检察业务和自身能力提升有多少帮助的总结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检察干警对于检察文化建设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从而才能对于检察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增强检察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而不断增强检察文化的生命力。
二、检察文化建设评估内容
(一)理论教育活动
一是坚定信念,能否用政治文化指明方向。即是否系统全面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是否及时传达上级党委机关相关文件、会议精神;是否强化干警的职业道德建设;能否激发出干警继承传统、干事创业的工作热情。二是防微杜渐,能否用廉政文化树立正气。即是否建立廉政教育相关机制;是否定期开展廉政教育活动;是否强化机关内部监督管理;能否保障检察权的干净高效运行。三是重视研究,能否用理论文化促进工作。即是否建立了完善的调研活动考核机制;能否切实激励广大干警积极参与检察文化理论相关的研究工作;研究工作能否取得实效,快速转化为成果。
(二)检察文化活动
一是制定工作规划的情况。即是否把检察文化建设作为推动各项检察工作全面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能否将检察文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做到年初有部署、年中有检察、年底有考核;是否成立了检察文化活动开展的推动机构和评估机构;是否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检察文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是否建立了检察文化建设的目标管理、考核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二是确定检察文化建设目标的情况。即是否建立了统一的价值观和事业观,如天津市河东区人民检察院确立了“团结、务实、创新、争先”的东检精神;是否形成了检察文件建设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全体干警是否都熟知本院检察文化建设的目标。三是检察文化建设的创新情况。即是否紧跟时展趋势和检察工作发展要求;是否有特色和亮点,如天津市河东区人民检察院将不同主题的文化墙从一楼延伸到六楼,贯穿于整个办公大楼。它们分别为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展、政治篇、建设篇、廉政篇、文化篇、作品展示篇,在全院营造出浓厚的具有东检特色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是否形成了品牌效应,如天津市河东区人民检察院成立的“检察官爱心妈妈”活动小组和全国首个“焦裕禄勤政为民工作室”在全市甚至全国都有着很大的知名度,已然成为东检的品牌和名片。四是具体检察文化活动情况。即是否全院干警全员参与;检察干警参加文化活动是否积极;对于本院的文化活动,干警是否认同和满意;文化活动是否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成效;是否与检察业务工作紧密关联。五是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情况。即是否注重贴近检察工作实际的优秀作品的开发和创作,如天津市河东区人民检察院组建了院艺术团、书法绘画兴趣小组、摄影小组等,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活动,专门设立了艺术长廊,积极培养干警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培养出了一批检察文化人才,某位干警的油画作品入选纪念人民检察制度创立80周年全国检察机关书画摄影展,在国家博物馆展出;艺术作品是否起到了弘扬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陶冶情操、增强战斗力、激发干警干事创业热情的作用。六是检察文化建设平台建设情况。即是否开辟了专门平台用于展示检察文化建设成果,如天津市河东区人民检察院设立了艺术长廊,在网页上开辟了干警风采和荣誉榜,创办了《河东预防与交流》,扩大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成为弘扬正气、宣传典型、普及法律的喉舌和贴近群众、倾听呼声、为民服务的纽带;平台的内容是否定期更新;平台的成立是否得到检察干警的认同。七是文化社团的设立情况。即是否成立了文化社团,如天津市河东区人民检察院组建了院艺术团、书法绘画兴趣小组、摄影小组、骑行队、足球队、篮球队和健身操队等文化社团,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活动,极大地增强了检察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社团成立是否有相关的规章制度;社团是否组织活动;干警是否对社团活动满意。
(三)组织后勤保障情况
一是组织保障情况。即是否成立了检察文化建设的推动机构,如天津市河东区人民检察院成立了以检察长为组长的院检察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检察文化工作;是否定期召开会议;是否定期对检察文化工作进行总结评估。二是人才保障情况。即是否注重专业检察文化工作者的培养;是否涌现出了检察文化人才和文化骨干;是否注重加强检察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三是经费保障情况。即是否设立检察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是否将其列入预算;花费是否合理等。四是相关设施保障情况。即是否建立了如图书馆、健身中心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场所;设施是否能够满足检察文化活动的开展;干警对于设施是否满意等。
(四)检察文化建设结果
评估检察文化建设的结果,也就是成效,可以分为自评和外部评价两部分。
1.自评。一是全体干警满意度调查。包括干警对于本院检察文化建设是否满意;干警对检察文化建设的熟知程度;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等。二是检察文化建设推动者对于检察文化建设的评价。包括本院检察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是否新颖,是否紧贴检察业务实际,与其他单位相比检察文化建设的优势和不足在哪里等。
2.外部评价。一是检察机关获得荣誉的数量和级别,如天津市河东区人民检察院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和全国职工书屋等国家级荣誉,荣获天津市“文明单位标兵”、天津市“五四红旗团支部标兵”、天津市“职工文化体育活动示范单位”和“市级职工书屋”、“市级卫生先进单位”等多项市级荣誉,可以反映出该单位在检察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二是群众随机调查。包括群众对该单位检察文化建设知晓程度,满意程度等。三是上级机关、党委、政府、社会团体对于检察文化建设进行评估,包括检察机关之间相比较的优势和不足,对于检察文化建设活动开展的成果进行检查考评。
作者:杨奕萍 单位:天津市河东区人民检察院反贪局
第七篇
1、高校文化建设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
第一,高校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阵地。首先,人类文明薪火相传,不论是人文知识还是科学技术,大致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传承:一种是以直接经验的形式通过社会实践来进行;一种是以间接经验的形式通过学校书本和课堂来进行。其中,学校是主要文明传承渠道,而在学校中,高等学校除了进行一般知识的教育,还能够更系统地教授专业知识。所以,高校成为文明传承的主渠道、培育专门人才的摇篮。其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历久弥新,离不开其自身的文化创新能力。而高校是人才集聚地,同时也是学术思想最活跃的地方,具有宽松的创新环境,孕育着无数创新的种子。正如所言:“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出创新人才,是培育人才的高地,是文化创新的主渠道,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主阵地。
第二,高校文化建设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美国学者约翰•洛弗尔曾指出:“人是在文化氛围中长大的,受到其中基本价值、风俗习惯和信仰的熏陶”,极易被社会文化所影响,他们的态度与行为蕴含着许多文化根源,而这种特殊文化根源就决定了民族国家的特征。可见,文化对个人与国家皆产生着重要影响。通俗地讲,国家文化软实力实际上就是以文化为基础的国家软实力,而高校是传承文化、创新文化、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重要场所。它不仅能够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能够将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代代相传,这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递,更是文化理念、文化信念的培育。也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而人只有具备了文化理念、信念,才能将文化的力量转变为现实的力量,才能着实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第三,高校文化建设有助于实现文化的整合与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产物的文化,只有在继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创新发展。没有传统,文化就没有根基;没有创新,文化就缺少发展进步的动力。所以,要通过吸纳不同文化元素来实现文化的整合和可持续发展,而高校正为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创新文化是高校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高校的创新文化精神更深厚,更有底蕴,而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关键就在于创新文化精神。所以,通过加强高校文化建设,可以使广大师生准确认知国家实力,全面把握国家整体形势,掌握国家文化渊源,并将国家的优良文化因素整合起来,展示给外部世界,不断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家竞争力。
第四,高校文化建设有助于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为内涵,通过提供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娱乐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为特征的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国与国竞争的一大趋势,世界各国纷纷鼓励发展文化产业,以传播本国文化理念,增强国家影响力。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初步成效,但仍存在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面临着巨大的文化赤字。而高校正是培育专业人才的高地,通过加强高校文化建设,可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输送科技文化素质高、综合素质好、创新能力强的专业从业人员,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将中华民族长期积淀的民族文化展示给世界,提高其经济、社会和国际效益,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2、我国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科技发展飞速化的当今社会,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日益彰显。但高校在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我国文化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第一,高校文化建设的意识有待增强。“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差异,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而教育正是传承文明、传播文化、创新文化的最主要途径,理所当然担负着扩大国家文化影响力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历史使命。但部分高校文化建设意识淡薄,管理者更多的关注学校扩建带来的经济效益,企图以此来展示学校实力,而忽视了代表学校灵魂的文化建设,致使学校缺少应有的文化底蕴。可见,高校应不断加强文化建设,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在大学生的内心中积淀、内化、升华,发挥高校文化在教育人、塑造人和熏陶人方面的功能。
第二,高校文化建设的形式有待创新。当前,大多数高校都把主要精力投注在建校舍、扩生源等硬件建设上,而对于文化建设关注较少,形式有待创新,主要表现在:一是校训。校训是以简洁语言概括的学校文化的核心内涵,是高校文化的凝练。它明确了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对广大师生具有引导作用。而目前高校校训的存在仅是形式上的,与学校实际形式名实不符,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二是高校是文化传播、学术探讨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是新思想、新观点的活跃地带,由此使得高校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高校开展文化建设仅限于“两课”和简单的社团活动,大多数学生缺乏兴趣,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进入信息化、网络化时代,高校文化建设要与时展相适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灵活的形式。
第三,高校文化建设的内容有待完善。高校是文化传播、文化创新的主阵地,传播是基础,创新是关键。没有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掌握,也就没有现代文化的孕育和发展。所以,高校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播以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政治价值为核心的现代文化,而且还要大力宣传“尊老爱幼、爱国守法”等传统文化的精华,增强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提升我国文化的影响力。同时,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在文化建设方面,一方面要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因素;另一方面又要大力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消极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综合本土文化、西方文化优秀文化因素的基础上,不断丰富高校文化建设的内容。
第四,高校文化建设的途径有待拓展。目前,高校文化建设的形式单一,内容缺乏新意,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信息化、网络化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面对独具个性的“90”后大学生,高校应不断拓展文化建设途径。除了通过校园广播、校报等传统途径外,也应采取更为现代化的手段,比如网络。随着网络化的日益普及,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更为快捷地搜索、查找、获取所需信息,了解各类文化成果,给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使网络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而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也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接受、内化、升华,使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软实力。
3、加强我国高校文化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经济全球化迅速加剧的同时,文化全球化进程也日益加快,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思想空前活跃的时代。“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个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来往和各方面相互依赖所替代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由此导致东西方文化大融合的同时,文化殖民现象也相伴发生。为此,必须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而高校是传播文化的前沿阵地,同时也是学术思想最活跃的场所。要充分利用这一阵地,不断加强高校文化建设,更好地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高校文化建设指明方向。曾指出“:我们党是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所以全党同志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它指明了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方向,当然也就为高校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所以,高校在加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占领思想文化的宣传阵地,不断提高教职工的政治理论素养、业务实操水平和科研水平,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养好、业务水平高的文化建设队伍,把高校建设成为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生力军,使高校文化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完善高校管理体制,为高校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建设离不开良好的制度保障,高校文化建设亦如此。一个学校的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以大学人为主体积淀和创造的,以知识及其学科为基础,本土文化与国际文化相互交融的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是学校的灵魂,对广大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以及学校未来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所以,高校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结合本校实际,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教学管理体制等一系列校规校纪,以制度的形式规范广大师生的言行,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行为规范,以不断丰富和发展高校文化。
第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课堂,为高校文化建设提供新形式。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引领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其他文化发展。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增强文化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它通过思想观念影响,不断强化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通过政治观念影响,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通过道德规范影响,宣扬社会主义荣誉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增强国家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高校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而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趋势日渐增强的当今社会,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高校也应顺应时代潮流,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课堂,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增强教育的趣味性和灵活性,创新高校文化建设的形式。
第四,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有益成分,丰富高校文化建设资源。曾指出:“努力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传统,努力学习和吸引一切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从而不断地创造和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使社会全面进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也强调:“要立足当代中国实践,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可见,要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就必须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是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维护民族主权独立的迫切需要。同时,要增强我国文化的吸引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在文化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当今社会,还必须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思想文化成果来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所以,作为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文化,其建设也应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有益成分,将独立自主、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等精神和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成果作为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
作者:崔妮 单位:济南大学泉城学院商学院
第八篇
一、外语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难度分析
(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抑制了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首先,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本位主义的过度追求,使得高校组织者忽视校园文化建设,造成学生文化生活贫瘠,和谐校园氛围遭到破坏。其次,就业岗位的紧缺,毕业生人数增多,就业困难,形成了学生就业期望值与现实间的矛盾,加剧了学生的焦虑感。学生以考证及统考为中心,忽视了文化素质的培养,抑制了校园文化建设。最后,外语类等级考统考的指挥棒使学生无暇顾及文化素质的培养,参与度降低,使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变得单一而乏味。
(二)非主流文化对传统文化形式的冲击
在当今信息电子时代,网络成了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为其“快”、“好”、“省”等特点,也构成了当今校园文化的主要途径。但网络信息不可靠,还有一些不健康,不真实的信息,极易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和学习,从而产生一些不良的消极影响。另外,互联网和报纸不同,网上充斥着各种不健康的负面新闻和信息,具有开放性和自由性的特点,易影响学生的生活态度和世界观,从而造成学生做事过激,思想混乱。这种非主流文化冲击着传统的求真务实的文化形式,因此会给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不利的影响。另外,外语类高校具有国际化的特点,因此会受到各国文化的影响和冲击,我们对于外来文化不能全盘接收,要有选择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据调查,我国外语类高校学生对外国文化的了解要胜于中国文化。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标志,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而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对中国经济的对外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三)独立发展,相对封闭,对外校文化有一定的抵制作用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发展已步入“瓶颈”时期,单一的相对封闭的校园文化阻碍了文化的整体发展。随着高教园区的兴起,区域文化建设受到重视,文化教育得到提升,精神文化活力迸发,给开放协作的外语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发展的契机。承认各种形态的文化存在的合理性,承认彼此之间的相通性和互补性,增强自身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共生度,是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虽然外语类高校文化建设具有其独特性,但也不能忽视与其他非外语类高校之间的联系,增强校际交流搭建平台。
二、外语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一)外语类高校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相分离
目前,虽然外语类高校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学生的就业压力仍然很大。而当今外语类高校培养的人才多向高校、旅游、政治、商务等领域输出,而制造业、小商品业、纺织业、服务外包业等却存在着职位空缺的现状。表面上看,似乎英语类人才供过于求,实则还存在着供不应求的现状。因此基于区域的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区域文化建设为基础,彰显区域文化建设特色,并实行中西文化相结合,有效地传播区域文化,逐步改变当前传统封闭式的文化现状,这是外语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二)形式丰富、内容单一
很多高校在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忙于大兴土木,但并没有形成反映学院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制度文化方面,只注重学科竞赛和社团活动建设,形成了形式多样、内容单一的高校校园文化体系。高校学科竞赛、文艺汇演、体育比赛,在高校文化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而精神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相对薄弱,出现了不同高校文化建设基本雷同的局面。
(三)学术文化薄弱
学术文化是一所高校发展实力的体现,成为评价高校品质的最高标准。外语类高校主要以语言学习为主,教师不能只是纯粹地发挥个人的教书功能,更应该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教书的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发挥自己的科研能力。学术语言将成为高校教师语言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学术文化建设,对促进高校迈入世界先进行列,加强与世界高校之间的沟通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四)混淆校园文化中教师的主体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是由学生参与,教师指导,管理部门规范的一系列文化活动。然而很多高校认为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依靠学生和组织管理者,从而忽视了教职员工的主体作用。另外,激烈的竞争、学习及科研的压力也使教职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没有起到引导和教化作用。
(五)校园文化建设个性不足
从外语类高校校园文化整体发展现状来看,呈现出千篇一律,个性不足的局面。普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外语类高校要区别于培养高端国际型外语人才的特色大学,以体现其应用性的特征。很多高校全身心致力于建设实体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但是在凝练大学人文精神的过程中,没有充分体现出自身优势特点、历史渊源。
三、外语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区域文化和校园文化相互依存优势互补
首先要弄清文化发展规律及成长背景,将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纳入区域整体发展规划中,使高校文化与区域文化特色相融合。其次,外语类高校应该在区域文化建设中起到继承和传播的作用,让外界能更快地了解区域特征,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例如浙江绍兴市的高校要注重推广绍兴文化,大禹思想,鲁迅精神等,努力适应社会转型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需求,注重优秀传统,积极继承区域文化的血脉。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要注意求真务实、创新进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等各方位发展的鲜明办学特色,如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建立区域文化交流社团,区域文化研究所等。在行为文化建设方面,充分发挥区域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拓展青年的国际视野以及持续推进国际交流的有效开展。
(二)内容更加多元化
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要综合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四个方面,促进四种文化的协调发展。在物质文化建设中,可突出走廊文化、雕塑艺术、奇石文化、专业教室等建设;在精神文化建设中,突出外语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培养学生爱学习,勇于创新,独立、自强具有批判精神的校风学风;在制度文化建设中,强调要面向本地的校内实践基地,写作翻译工作坊,以及学生-教师-专家的科研团队建设及各类学科竞赛,使英语成为日常交流的形式并进一步加强文化交流协会和各类社团建设;在行为文化建设中,举办特色的文化活动并充分发挥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三)途径多样化,开放化
外语类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更加多样化、开放化。首先要实现地域文化的渗入,并结合国外的先进文化,以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国际交流。另外,加强学术文化建设,加强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内部各个院系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的文化对话,真正地实现跨学科以及超学科发展。
(四)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
高校教师、学生和组织管理者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角色不同,作用也各异。高校管理者是在管理服务中倡导文化导向,大学教师是在言传身教中引导文化价值,大学生是在学习实践中创新文化活力。然而很多高校管理者过于功利主义,忽视文化建设的全面性,高校教师的作用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抑制其创造性和积极性。因此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所有建设主体的积极参与和良性互动。
(五)丰富学术文化建设,发挥其领军作用
校园的学术文化氛围能影响全体师生学术能力的发展,同时学术话语权也会影响到整个学校的发展。学术文化建设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加强院级学术期刊建设,加强学校英文网站建设,举办各类学术文化活动,如召开国际学术会议,省级学术会议,建设名人周,国际文化月,学术特色年等。高校作为师生共同组成的社会组织,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的形成和发展深深植根于一定区域的文化土壤之中,与所在区域环境息息相关。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外语类高校要起到引领区域文化对外传播和促进区域文化创新的职能。文化建设的内容更加丰富,又有其自身的鲜明特征,突出国际文化,走进世界文化的前列,建设的途径更加开放化,加强外语类专科高校和其他综合型院校之间的联系,加强同类院校之间的联系,以及外语类高校不同院系之间的联系。
作者:黄艳 单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
第九篇
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除解决好提高思想认识、内部管理协调推进等方面的问题外,还必须注重解决好以下几个实实在在的问题。
一、注重企业文化的实用有效
尽管文化是高层次的东西,是管理思维的精华提炼,是知识与智慧的结晶,但首先要清楚我们面对的是勤劳朴实、在一线摸爬滚打的职工,是一定意义上的“下里巴人”。他们一方面充满对文化的“饥渴”,希望受到文化的洗礼,一方面又对高喊口号、华而不实、讳莫如深的“神秘”文化充满鄙夷和调侃。企业文化不是为了好听好看,而是为了解决企业经营实际问题的,解决问题的企业文化才是真正好的企业文化。作为中小企业来说,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重视建立三种文化。一是要建立顾客文化,只有不断满足顾客与时俱进的需求,顾客手中的钱才会滚滚黄河水那样进入企业的钱袋;二是要建立速度文化,强化市场嗅觉,提高执行能力,争取在第一时间推出应对举措;三是要建立创新文化,企业发展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创新的过程,要让创新成为一种风尚。我们所提出的企业文化不能是口号式的,标语式,否则就太空洞,很难操作。如“奉献社会,实现自我”、“百年树人”等。一位长期从事法学研究的专家曾指出:执行最好的法律,一定是从制订条文时起就广泛征求意见、吸纳大众参与的法律,也就是要“接地气”。因此,我们在定位企业文化的思路和内容时,一定要遵循行业发展的规律,尊重企业自身的文化传承和历史积淀,尊重基层员工的首创精神,贴近企业发展实际,贴近员工的思想和工作实际。要将贯彻落实企业文化与促进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同向而行、同频共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践行的自觉性。
二、注重企业文化的深入人心
我们期望的最理想状态,是“把文化融入生活,使生活充满文化”。企业文化发展战略形成后,要通过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达到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目的,最终为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凝聚支撑力量、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有必要采用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形式和方法,把文化建设与企业中心工作有机结合,与员工的日常工作有机结合,通过大张旗鼓的宣传让员工普遍知晓、入脑入心,真切地感受到文化就在身边、就在自己的工作中、就在自己的言谈举止中,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觉行动。宣传的过程也是员工认识逐步提高的过程,有利于指导员工的实践。如一家公司对“诚信”所做的定义是:“诚信是通过与他人诚实的沟通和公正相待获得的信任和信誉”,对它的行为描述是“将道德标准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兑现承诺;言行一致;知错认错;对自己的决定负责”。有了这样的解释员工当然知道公司为什么提倡诚信,怎样建立自己的诚信。如何才能使企业文化深入人心,避免“漂漂亮亮册、轰轰烈烈做宣贯、扎扎实实搞形式、认认真真走过场”的通病,可供借鉴的是国内著名企业海尔公司在新员工入职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举办新老毕业生见面会,让新员工通过师兄师姐的亲身感受理解海尔,新人也可以利用面对面与集团最高领导沟通的机会,了解到公司的发展历程、升迁机制、职业发展等问题,这无疑是新员工了解海尔企业文化的一个绝好时机。又如所有加入联想的员工,在试用期时都要接受为期一周的封闭培训“(入模子”培训),了解公司的文化、理念、产品、历史、发展方向等等,从“模子班”里出来的员工,都感到整个人好像发生了变化,联想的一切已经深深植入脑海。
三、是注重企业文化的示范引领
要建设好企业文化,依靠的是领导层的真诚内心,是企业内真正的企业民主,是企业员工的核心团队,是与企业战略的有效匹配。企业文化实际上是由企业领导者倡导并身体力行、后为员工们接受采纳的企业内在主流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因此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管理者文化。一个企业无不打上领导人特别是主要领导人的深刻烙印。“行胜于言”,“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充分说明了党员领导干部在践行企业文化过程中的示范引领作用绝不可小觑。职工群众会通过对身边领导干部实际工作、生活方式的观摩和判断,形成自己的固有印象和行为模式。我们推进企业文化过程中,领导者必须身体力行,做企业文化的模范实践者,这比什么宣传和计划都有效。凡要求员工群众做到的,党员领导干部必须首先做到,令行禁止,一诺千金。制度是不可逾越的底线,无论组织和个人,必须受制度约束,遵循一定的行为准则。要通过挖掘企业内部模范践行企业文化、戮力同心、攻坚克难的感人事例,为员工塑造可亲、可敬、可信的文化典型和学习榜样,随时传递“正能量”。员工也应当主动了解和适应企业,不管自己从事什么岗位、有着怎样的背景,适时调整自己、快速地认知公司的企业文化方能顺势而行。新员工更要多学、多问、多了解,找准自己的角色和职责,以便快速地融入到公司的企业文化中,避免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受碍。企业文化不是高深莫测,并非虚无缥缈,它在生产经营中的发挥着导向、激励、凝聚和规范等方面的作用,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优化企业经营,有利于赢得市场,有利于保持生机活力。企业文化只有成为团队的共识,最终体现在员工的行为上,迸发出促进企业做强做优的“正能量”,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王继胜 单位:中国江苏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集团有限公司
第十篇
一、树立建筑施工企业的形象,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在大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每个企业有着每个企业不同的文化和目标。突出企业文化个性是突出企业项目形象的关键步骤之一。建筑施工企业个性文化需要企业注重创新精神和自主精神,在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中,抓住建筑施工企业最具特点的性质,不断总结提炼形成。在项目的开工、竣工典礼上要做到有重点的突破和创新,在重点工程的把控上、新的施工领域、地域的保护上做到规范和统一,同时满足实际的工作环境需要和企业需要。企业要改变现有的管理模式,从企业发展的大局出发,使员工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企业的合作精神,在工作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并实现自身价值的升华,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效益。
二、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其他措施
1、树立正确的企业文化意识。正确的企业文化意识是企业
一切文化发展的坚实基础,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检验理论,帮助企业树立正确的文化思想才能够使得企业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进步。所以,企业的管理者应当充分重视企业文化意识的宣传,在员工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障碍上要帮助需要帮助的员工,把能够解决的问题迅速解决,能落实的工作马上落实。提高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帮助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2、培养员工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建筑施工企业有自己的企业特点,例如劳动密集性比较大、人员流动性大、高度分散等,“人”是企业文化发展首要要考虑的因素,员工的个人素质和技能是直接影响到企业文化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所以企业应当注重培养员工的个人素质,努力提高广大员工的思想觉悟,“以人为本”,努力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加强员工的责任感和归属感,让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注意自己的一举一行,把企业文化作为自己的精神标杆去严格的遵守和维护,让员工自觉地从自我做起,为企业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做好文明施工。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现场的严格把控和文明施工同样是企业最直接向社会展现自己文化形象的窗口。建筑施工企业需要从大局出发,培养员工的大生产意识,注重加强对平时施工生产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控制,来加强企业文化的推进。在施工现场,要注意文明施工思想的深入落实,根据企业和国家的相关规定来严格现场的施工生产组织,保持人和环境的最佳和谐状态。建筑施工企业工作环境是艰苦的,企业应当倡导员工养成勤奋努力、节俭实干的工作作风,并在企业文化建设里贯穿始终。总之,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企业上下全体员工来根据企业的发展实际,齐心协力,持之以恒,共同奋斗,努力建设好企业文化,从而来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汪明胜 单位:中交三航局江苏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