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文化建设的意义与功能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
1.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作
由院党政领导带队组织职能科室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组成多个督查组深入科室,对全院医疗质量、服务态度、医德医风、服务流程进行全程督查,向患者发放问卷调查,了解一线职工的思想状况思想政治工作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李欣欣(浙江省平阳县人民医院,浙江温州325400)和工作情况,帮助解决职工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倾听职工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督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突出解决问题的时效性和及时性。
2.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制度建设相结合,完善医院思想政治管理机制
2.1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同国家的法律法规、医院规章制度相结合。
医院要做好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同国家的法律法规、医院规章制度相结合,必须在完善管理机制方面下功夫,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体系,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医院管理中,除了把医疗质量、护理质量、院感管理、病人欠费、医疗纠纷和事故、科研建设等列入考核内容,还应将思想道德教育、行风建设、患者满意度等“软指标”纳入评比考核指标,进行综合考核,使考核奖惩得到全面落实,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2.2以医德医风建设为重点,落实医院思想政治工作。
医院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举办专题讲座、知识咨询、大型义诊等形式,强化医务人员增强医德医风教育的责任意识、岗位意识和服务意识。在医院网站和院报上开辟专栏,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特别是集中宣传改进作风、服务群众健康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及时活动动态,展现医院良好形象。同时对于暴露出来的一些反面典型问题不护短,主动曝光,虚心接受批评,促进整改和提高。这些做法使一些干部职工有效抵制了种种利益诱惑,也让医疗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有序进行。
3.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利用多种渠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3.1进一步完善政治学习制度,加强法制教育。
医院完善党政领导班子《中心理论组学习制度》,每年邀请省委、市委党校专家来给全体党员上党课,进一步加强法制教育,提高职工的法制观念。组织医护人员和其他员工重点学习《执业医师法》、《护士条例》、《药品管理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安全生产法》、《消防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依法行医,依法办院。医院积极引导干部职工学习专业理论、业务知识和政治理论,使广大职工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3.2进一步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提升职工思想政治水平。
医院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发展和医院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医院通过开展知识竞赛,文艺演出、体育比赛、“一站式”服务、“三好一满意”活动、“优质护理”活动,对出院病人进行“电话回访”和“上门回访”,为出院患者提供多形式的医疗跟踪反馈服务。这些活动凝聚了职工的向心力,提升了政治思想水平,职工的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越强,为医院贡献的内在动力就越大。总之,医院努力探索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方法和途径,不断提高医务工作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技术服务水平,从而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充分发挥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作者:李欣欣 单位:浙江省平阳县人民医院
第二篇
一、在不同的环境中,人们的心境是不一样的,受到的感染作用也是不一样的
我们学校在重视技能和知识教育的同时,以更多、更大的热情和精力对学生进行性格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而由人文感染力构筑的物质环境蕴含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具有激励、约束、熏陶和感染人内心的作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便是环境的感染作用。例如,在一个整洁、庄重、肃穆的环境里,人们都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严肃的心境,随便嬉笑打闹、攀爬吐痰等不文明的行为就会大大减少;在一个激情演讲会的现场,人们也会心情激荡。这就是环境的影响力。这种物质文化的教育作用是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它在校园内形成一个“磁场”,其感染能力于无形中统摄着校园的灵魂,从而内化为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创造力量。例如,校园中的鲁迅塑像,凸显了伟大思想家心系国家事天下事的浩然正气。在师生心中树立了一面振奋民族精神的旗帜。生活在校园中的师生,潜移默化的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受到感染,而这种完全不同于知识技能的培养的心灵塑造,只能依靠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形成心理感应、观念更新和精神升华,从而达到塑造学生良好性格和观念的目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
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需要重视特色品牌的树立
第一,要设计具有自身办学特色的校训、校徽、校歌和校旗。并在校园生活中提倡学生佩戴校徽、学唱校歌、实践校训,激励大学生热爱学校、刻苦学习;统一规范学校办公用品的格式、标识,在日常办公室用品中融入校园特色;为校园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等设定与学校办学特色贴合的名字,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潜移默化的受到宣传教育。第二,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增加活动场所,改善活动条件。规划、建设好大学生体育、文艺、科技活动场所,积极运用好大学生活动中心,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升大学生的自身素质。规范学校陈列室或荣誉室,通过学校历史实物展示和资料记载展示,生动形象地反映学校办学历程,激励学生继承和弘扬学校的优良传统。第三,加强校园网络平台建设。例如:校园网、校报、宣传橱窗、校内广播等,加强网络建设与管理,建设包含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的校园网站,并积极开展思想健康、内容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探寻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各种方式,使网络成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新阵地。最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融入校园精神,让环境真正影响学生成长、成才。校园精神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精髓。校园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德育乃至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并且这种影响是任何课程都无法替代的。因此,在校园物质文化中间融入校园精神,对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位哲人曾说“: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校园的物质文化直接反映出学校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向导能力的教育资源,对学生的德性形成具有持久性和渗透性,对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三、结语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在校园建设过程中,具有深远的长时的影响,搞好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能直观的体现出校园品牌特色,校园品牌文化的树立将会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进行着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
作者:黄海燕 单位: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
1、学院办公室文化建设之硬文化建设
制定并健全民主性办公室规章制度是教师办公室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保障办公室工作顺利进行的有效手段。首先,要建立健全学院办公室岗位责任、学习、考核、惩罚等规章制度,同时要配套制定出公正、平等的考核指标。严明的规章制度可以起到规范教师言行的作用,保证各项工作有章可依,有序可循;其次,要建立规范的教师办公室制度,一定要体现民主性。可以鼓励教师共同参与到学院办公室制度制定的讨论中,提出自己的想法与意见,并通过会议表决的形式决议成文。只有通过民主的方式确立的规章制度,才能真正具有可执行性和信服力。同时,为保障各项规章制度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施行,还要建立必要的监督制度,形成相互约束的机制。如设立不记名监督投票箱,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年终开展监督评比活动等,民主的制度能催生出民主的观念,民主是保证各项制度长久、健康、有效施行的力量之源。
2、学院办公室文化建设之软文化建设
办公室文化归根到底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只有全面提高办公室工作人员的素质,才能真正促成优秀办公室文化的形成。以人为本的文化,要注重内外兼修,既要注意提升个人修养,又要注意加强与人沟通的能力。
2.1如何提升个人修养
其一,要具有高水平的业务素质。学院办公室承担有较为繁杂的事务。因此,要求办公室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办公室管理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实务知识,同时,还应了解与办公室工作密切相关的学科知识,熟悉有关教育管理理论和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情况,具有较高水平的业务素质。此外,伴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学院办公室工作要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必须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的精神,提高学习的能力,及时把握最前沿、最先进的思想理论、技术手段及科学知识,做好引导、服务和管理工作。同时,学院应鼓励办公室人员参与办公室和学院的管理,敢于提出新思路、新措施,提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增强服务大局的本领,变被动工作为主动工作。其二,要具有高尚的人格品质。高素质的工作人员,要具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及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工作态度,从而形成敬业、团结、进取的办公室文化。首先,学院办公室工作需要务实。培养务实作风必须力戒虚名,坚持联系实际开展工作;力戒漂浮,注重实践;力戒空谈,注重实干;力戒“形式”,注重实效。学院办公室属于基层工作组织。因此,需要紧密结合实际,决不能坐而论道,必须将“实”字贯穿工作的始终,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扎扎实实地推进各项工作。其次,需有高度的责任心。管理大师罗宾斯在《管人的真理》中引用了一个管理学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只有一个人的责任心是唯一影响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因,责任心的背后是一连串能提高绩效的因素,有责任心的人,为人可靠、工作认真、有组织性,擅长计划、坚韧不拔。责任心以感情为基础,只有对办公室工作充满热爱,对所服务的对象充满关切,才会甘于奉献,忘我勤奋努力工作;反之,对办公室工作感到厌倦,对所服务的对象漠然视之,就会淡化职责感,得过且过。其三是要具有甘于奉献的精神。奉献是服务工作的升华,也是服务人员的境界,弘扬奉献精神要顾全大局。办公室是沟通上下,协调左右的“中枢”,每个工作人员都应有甘于受苦、乐于奉献的精神,有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品格,正确看待收入、生活条件的差异,正确对待工作难度,时时处处体现奉献精神。
2.2如何学会与人相处
学院办公室是学院与学校,学院与学院,学院与老师,学院与同学,甚至与其他高校同类院系之间交流的枢纽和桥梁。学院办公室内部也涉及到多个部门之间的协作和交流。因此,如何与人相处、沟通,是学院办公室文化建设中最为重要的软文化之一。要做到与人相处融洽,沟通顺畅,除了要有良好的表达、沟通、协调能力,同时要应具备以下几点品质:
2.2.1与人为善
中国是礼仪之邦,为人处世,应与人为善,以礼相待。与人为善者,心胸广阔;以礼相待者,意气高远。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与人为善,必做到:一是“诚”。诚以待人,谦以接物,公正处事,勤奋责己。与人相处,不以理欺、不以势压,诚信待人。真诚能赢得信任和尊重;二是“容”。心纳百川,能彰显个人魅力,令人肃然起敬。容者能纳忠言,能求同存异,能谅解对方的一般过错。“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清澈见底的水里不会有鱼,过分挑剔的人,不会包容,不懂得换位思考、替他人着想,与他人的相处就会处处受制,处处不顺。
2.2.2淡泊名利
庄子在《内篇•人间世》中感叹道:“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学。气也者,虚而侍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在庄子看来,仅仅局限于感官知觉和理智思考,就会陷入于生理欲望和各种是非观念和利害关系的束缚之中。所以庄子说“无听之以耳”、“无听之以心”,主张“听之以气”,这就是所谓“心斋,”也就是“坐忘”。庄子认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心胸,才能涵纳万物,通于大道。他要求人们从自己的内心彻底排除功利观念,要“去欲”,给心灵做一次大扫除。心灵如果塞满了成见、欲望、俗情,便昏暗了,如同房间塞满了家具一样,只有房间腾空了,室内才能亮堂,也即“虚室生白”。
2.2.3服务育人
“服务育人”是学院办公室工作的主要职能也是重要理念。因此,在开展各项工作之时,都必须摆正工作态度,热情热心、甘于奉献,并要把工作的立足点放在学院和学校整体工作的高度,着眼于学院和学校的长远发展,尊重个人利益,在需要时更能服从集体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学院办公室的价值观体系和办公室的精神,这是办公室文化建设坚实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办公室文化建设的外在表现在于优质服务,总之,学院办公室文化建设关系到学院发展大局,关系到教师教学与学生培养的大计,是提升学院文化内涵,保稳定、促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建设好学院办公室文化,必须着眼于硬、软两种文化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通过完善学院办公室的物化环境,努力提升个人精神追求与觉悟,优化改善办公室工作人员的队伍结构,并激励工作人员充分发挥潜能,实现自我,最终实现学院大发展。
作者:谢丽 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第四篇
一、陕西基层开展法治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
(一)精心部署,明确责任,确保法治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推动法治文化建设的制度组织保障。各地党委政府沟通协调建立起了全面组织领导和责任机制。有些市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建立和实行法制宣传工作责任制的实施办法》等规范性文件,通过推广典型示范和现场观摩交流活动,总结经验,寻找差距,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确保对年度法治文化建设实行项目化、经常化和规范化管理,通过不定期检查、指导、考核、奖励、验收等环节,做到考核有量化指标检查,验收有绩效责任落实,为法治文化建设扎实推进构筑责任平台,增强了法治文化建设的刚性和贯彻执行力度。
(二)实施“十百千”工程,全面推进法治文化建设
为落实陕西省依法治省、建设法治陕西的战略部署,2012年4月,省委依法治省办下发了《关于在全省实施法治文化建设“十百千”工程的实施意见》,省司法厅同年八月又在咸阳召开的全省法制宣传工作会议上做了具体推进安排部署。将“六五”普法规划的实施与法治文化建设“十百千”工程的落实一体推进,积极探索形式创新,重点抓好经验交流,成效明显。各地利用“法律六进”活动,针对不同的普法对象,发挥传统广播、宣传栏、横幅等阵地作用,同时拓展法制文艺阵地和现代传媒载体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把法治文化宣传教育和法治精神的培育相结合,用具有文学性、艺术性、教育性、亲民性、温馨性的语言形式,展现在民众面前,产生了很大反响,取得实在的效果,在全省广大城乡凸显出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法治文化建设靓丽风景线。
1.组织法制文艺演出。法制文艺宣传一直以来是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和载体,贴近生活实际,易于引起广大群众的参与和共鸣。实践证明,法制文艺比其他宣传形式艺术感染力强,通俗易懂,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寓法于情、寓教于乐、寓理于戏,能使人在娱乐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法制教育,是非常适合基层法治文化教育熏陶的典型形式。各地因地制宜,利用旅游点、商场、社区、休闲广场、车站、剧场、农村庙会、集市等人员聚集场所,扩大群众受益面。
2.开辟普法宣传专栏。在居民休闲广场,交通要道,人员聚集场所设立大型法制教育LED电子播放屏、宣传专栏、广告橱窗等,固定时间播放法制节目,定期更新宣传内容,以形象生动的石刻、壁画、灯箱、瓷版画等形式,点缀法治文化阵地。建立法治文化宣传长廊、法治文化一条街宣传、通过贴近老百姓生活的法和事,对食品、药品、土地管理、计划生育、婚姻家庭、廉政教育、国家安全等法律法规,图文并茂地进行法治文化宣讲。并以新农村建设和老城区改造为契机,提升法治文化景观和文化设施功能中法治元素升级。在广大农村创设法治文化示范村活动,努力发挥新农村建设中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引领作用。
3.印制普法资料。针对不同的人群,印发“六五”普法丛书。例如:《农民法律知识读本》、《青少年法律知识读本》、《干部职工法律知识读本》。通过法治台历、书签、扑克、年画、凉扇、环保袋、纸杯、围裙等各类物化载体的开发利用,广泛传播法治文化,尤其是环保袋、纸杯、凉扇深受基层群众喜爱;创制法治皮影戏、法治剪纸、法治泥塑等一系列贴近群众生活的法治民间艺术品,有效传播法治文化。例如华阴市迷胡剧团的“送戏下乡”舞台车,民间皮影,中老年自乐班等,长年活跃在城乡基层,深受基层群众欢迎。
4.开办形式多样的法制栏目,制作法制专题电视片。各地充分发挥现代传媒作用,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开辟法制专题栏目,如西安的“法制前沿”、“平安长安”,延安的“政法影像”,咸阳的“法制聚焦”,安康的“法治安康”等,积极倡导“法治陕西,德法同治”、“刚性管理,柔性执法”、“优质服务,文明执法”等具有时代气息的依法治理理念,全面推行新闻媒体的法制宣传教育公益服务制度化建设。
5.开辟网络普法窗口。开设专业普法网站、农村法律网等解答网民疑难问题,制作法制动漫、彩绘法制警句等升华法治文化的熏陶。
6.开设群众法治论坛,建设法治社区、村镇,法治文化广场。运用诗词、书画、曲艺、雕塑、戏剧、舞蹈等艺术形式,创作鲜活的法治文化艺术形象,不断提高法治文化产品的质量,努力推出精品、创出佳作。
7.设立法律图书角。依托各地大量的公共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展览馆、纪念馆、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等,构建覆盖全县(市)、惠及全民的法治文化服务体系。
8.建立寓教于乐的青少年普法阵地。以“法律进学校”为载体,制定《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安排意见》,以中学开设法律课,法制副校长定期进行法制讲座,法律援助律师入校以案说法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基础法律知识,培养广大青少年的基本法律素养,增强法律意识,使青少年能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提高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9.建立一系列法治“石头文化”建设。用物固形式形象展示法治人物、法治格言的文化魅力,将美化环境与美化心灵结合起来,从环境上创建法治文化的氛围,陶冶人的情操。10.在日常生活用品上印制法治文化彩绘宣传。既方便了群众生活,又传播了法治精神,一举两得。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和六个五年普法教育的开展,我省基层法治文化建设已形成规模、彰显成效:法治文化工作机制初步建立,阵地建设初具规模;专门队伍建设素质不断提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度不断提高;各地结合自己的实际,城市与乡村、机关与社区、学校与企业,法治建设一体推进,有力促进了陕西经济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社会稳定。但在一些地方尤其是社会矛盾多发地区,基层法治文化建设仍面临许多困难,建设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二、基层法治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基层法治理念相对缺失
受传统习惯意识和中国本土文化重血缘、重乡缘、重业缘、重学缘、重友缘的为人处世哲学的影响,人们对待问题的解决方式和思维定势必然是“情、理、法”的人治思维,而不是按照“法、理、情”的法治思维来作为。人们对法治缺少崇尚和信仰,遇到矛盾纠纷和自身利益受到不法侵害,往往寻求“情大于法”、“拳强于法”的私了途经,或者“权大于法”的行政途径去解决,而不习惯于通过法律途径主张权利,维护自身权益。
(二)各种消极因素干扰基层民主法治进程
由于思想政治工作跟不上,一些基层干部严重脱离群众,不能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能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高度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上深刻体会,身体力行,反而与民争权争利,丧失了共产党员践行党的先进性的应有品德,从而引发各种矛盾和社会不稳定因素,导致群体性事件、越级上访事件频频发生。少数工作人员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甚至玩弄法律手段使部门利益、小集团利益合法化,极大伤害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善良感情,损害了法律在群众中的地位,群众对民主法制缺乏信心,参与程度不高,法治文化建设难于顺利健康发展。
(三)群众期待通过法律途径实现公平正义的诉求遇到诸多障碍
法律诉讼过程繁琐复杂、费用高昂,令群众望而却步,司法腐败,权力干扰,以及某些执法机构工作效力低下和办事不公,导致法治信用丧失。群众耗费很大成本和代价打官司,合法权益却依然得不到维护和实现,便转而寄希望于“青天大老爷”,寻求领导的行政干预和权力帮助。这是出现“信访不信法”,“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现象的重要原因。
(四)经济文化发展不相协调,制约着法治文化发展
法治文化建设缺少阵地,或阵地荒废难起作用,更难谈载体形式创新,或者已建成的法治文化阵地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的浪费现象,经济建设始终为中心,但文化建设尤其法治文化建设“一阵风”,法制工具化倾向明显。还存仍然在对基层法治文化建设认识、宣传、责任不到位的现象,对法治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队伍建设、部门联动和经费供应缺乏制度性保障,法治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基础不牢,成绩难以坚持不懈。
三、进一步深化法治文化建设的思考
(一)注重挖掘、培育地方独具特色的法治精神
法治文化具有明显继承性特点,与历史的传承性密不可分,法治文化建设需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运用历史文化资源对公民进行正面引导,从而实现历史文化为现实发展服务。法治文化既是先进文化、时代文化,同时更是民族文化和实践文化;自古以来陕西就是有着深厚人文文化底蕴的文化大省、三秦大地不仅自然景观不同,风土人情各异,历史上也曾留下了崇尚法制、维护法律公正、公平、彰显法不阿贵的历史故事,如商鞅的“徙木立信”变法决心、韩非“法不阿贵”思想、汉代刘安法律是“天下之度量,人主之准绳”的主张,唐代戴胄“忍小忿,存大信”的重法劝柬等等。陕西法治文化建设可依托本省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努力打造地方特色法治文化品牌。基层必须立足地方特点和省情、市情、县情、区情、乡情、村情,不断增强时代气息,体现区域特征和三秦文化特色,同时将法治文化与传统文化、旅游文化、行业文化、廉政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环保文化、乡村文化的全面融合,有机结合起来,彰显法治精神的传播。
(二)清醒认识法治文化建设的延续性和长期性
我国法治思想的确立不过是改革开放后近三十年的事,而这三十年又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资讯发展最猛、理念更新的最多、利益矛盾最明显的时期,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持恒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和考验,这就要求社会主流文化的引导力量必须具备强势的能量和持恒的决心。而思想培育和观念引导必须长期不懈坚持下去。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我国这样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和三秦大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省份,增强公民法律观念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普法教育应在以往的经验和成就基础上通过生活的点点滴滴、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宣传培育活动,把法律知识送进机关、社区、村镇、学校、企业、单位,使人们感到法律生活就在身边,人人需要法律熏陶;使广大群众清醒地认识到法治作为我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不仅是国家的自觉、也是民族的自觉、人民的自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今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是广大群众共同的心声和法治信仰。而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社会崇尚法治、人人遵纪守法”这样一个体现法治文化精神的良好法治环境来做保障。
(三)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的全民参与性和生活化需求
法治文化建设的本质是培育人们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核心价值观和理念,建立法治社会人们崇法的品格、尊法的意识、守法的自觉。而全民的参与是不可缺少的。要善于通过利用现代大众传播媒体的社会功能和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广泛传播法治精神正能量。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使基层民民众对本土文化艺术的喜爱成为共同的特点,文化艺术创作要接地气、表民意,顺民心,充分发挥陕西地方戏曲的特色优势,努力创作出群众既喜闻乐见又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法治文艺作品,把法治精神教育的元素和思想融入其中,逐渐使法治文化熏陶演变为大众文化流行的习俗,让群众在欣赏文化艺术作品的同时感悟法治公平正义的价值,感受法治思想文化的启迪。一些电视专栏、法制文艺短片、节目一经制成,可以反复播放,长期使用、不断发挥宣传教育引导作用。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的法治宣传教育融入机制,加强政府的文化采购能力和法治建设公共服务职责。不断拓宽法治文化建设的阵地,发挥不同文化阵地的普法教育效用,使法治文化建设推进有手段、发展有依托、成果有印记。积极营造立体的法治宣传教育载体模式,努力形成法治文化建设的“阵地化”、“项目化”、“有形化”,“生活化”使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做到报纸有文、电视有像、电台有声、手机有信、歌中有音、舞中有形、生活中有景观,增强法治精神宣传教育的渗透力和感染力,扩大法治精神传播教育的受众面和社会效应的张力,使法治文化成果走进千家万户,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总之,通过发掘各地法治文化建设特色,努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法治文化品牌,才能逐渐形成具有陕西地方特色的法治文化。
作者:刘鹤挺 单位:中共陕西省委党校
第五篇
一、整合资源,发挥优势,积极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民间民俗和乡土风情是民俗博物馆进行研究和整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极富民族特色的节日习俗,逐渐成为未成年人了解本民族和乡土文化知识的重要窗口。
1.特色讲座,深受欢迎。在2006年的第一个国家文化遗产日,我馆为槐北路小学的学生作了一场题为“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的特色讲座,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向学生们介绍了目前我省存在的各种门类以及我们所拥有的重要传统节日的重要内涵。随后又以文字、图片、实物以及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们展示了一幅全景的传统文化习俗画面。我馆先后制作了《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农耕之历》、《构建和谐社会,发扬传统美德》、《文化遗产在我身边》等十多个课件,不定期地走进学校,举办巡展和讲座数百次,并与省会百余所中小学建立了合作关系。
2.中华手工,引人入胜。除了举办讲座外,我馆还邀请民间艺人一同走进学校,开办“动手制作”课堂,在石家庄市栗胜路小学开办了民间剪纸讲座。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们的剪纸技艺取得了很大的进步,2006年春节前夕,该校100余名学生亲手制作的1000个福娃集体亮相,“千个福娃迎新春”活动给省会城市狗年新春的到来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2008年,学生精心制作的剪纸福娃作品又如愿赠送给奥组委。
二、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勇于担当博物馆的社会责任
为充分利用博物馆的资源和阵地作用,我馆力争把利用博物馆开展教学活动纳入中小学生教育体系长效机制,引导建立有效的馆校联系制度,使博物馆真正成为青少年课堂教育的必要补充和校外教育的重要内容。
1.建立有效的馆校联系制度。我馆抽调业务骨干,成立了“传统文化研习组”,进一步推动我馆的学术研究工作。近年来,我馆先后出版了《民族的记忆》、《河北民俗文化丛书》等十余册民俗文化研究专著。2012年5月9日,我馆向石家庄市裕华区教育局无偿捐赠《民族的记忆》240册,由裕华区教育局分发到全区近40所中小学校。裕华区政府也向我馆颁发了“传统文化最佳实践基地”的奖牌。
2.致力博物馆常态化教育。近几年,我馆的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得到了裕华区教育局的认可和支持,双方多次就裕华区5万多名中小学生的全面教育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沟通,达成了河北省民俗博物馆与裕华区教育局的共建意向。裕华区教育局将参观民俗博物馆和接受传统文化讲座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安排到教学计划中,使博物馆教育逐渐成为一种常态教育。
作者:吴宁 单位: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第六篇
1、青年志愿者行动计划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概述
1.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界定
高职院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在精神、信仰、理念、价值观、教学活动、教育方法、科研、管理等方面的集中体现,是高职院校全体师生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高职院校的宝贵财富,从精神层面上讲,高职院校文化涵盖了校风、校训、价值观、教育理念、发展战略等内容;从实践层面上讲,高职院校文化涵盖了组织制度、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等内容;从学术层面上讲,高职院校文化涵盖了学科、专业、课程、教研活动、生产活动、技术服务与推广活动、学术交流活动等内容。
1.2高职院校志愿者工作特点
高职院校特有的志愿者工作的特点就是利用自身的职业技能的服务,更加注重发挥职业特点,与所学专业相结合,继而应用性、实践性较强。如农林高职院校学生经常性帮助果农、菜农解决生产上病虫害难题;园艺方向高职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设计绿化、美化学校景观;文秘、计算机、电子商务高职学生往往利用自身教育实践性较强的特点,积极与企业对接,以项目化运作方式参与自愿服务工作。
2、高职院校志愿者行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2.1青年志愿者行动凸显大学生自我能力建设的需要
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者工作具有自愿性、自主性、组织性、公益性、直接参与性、延续性、时代性。大学生在参与建设美丽校园、美丽城市、美丽社会的和谐进程中,更加要自我严格要求、服从组织、严明纪律、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利于缩短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的形成。帮助大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现实、激发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推动大学生社会化进程。
2.2青年志愿者行动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切合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突出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了青年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志愿的价值取向,提升了大学生文化追求和社会服务的自觉性。它倡导了道德的热诚和理性的自觉,强调了奉献精神,强化了公民意识,这些都为新时期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新的内容。2.3青年志愿者行动凸显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凸显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以实践为平台,将理想、道德、文明、礼仪教育融为一体,互相渗透,使大学生不仅升华了思想境界,提高了道德修养,而且还锻炼了他们多方面的实际技能,增长了才干。志愿者行动为大学生提供了锻炼自我、发展自我的广阔舞台,极大地强化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2.4青年志愿者行动凸显校园文化的辐射示范功能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动指南,通过校园与社会化服务使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范围、对象延伸到广阔的校园之外,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志愿者行动往往与行业、企业、社区的需要相结合,校园文化逐渐与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相融合,通过志愿者行动,大学生自觉地将民主参与、公平、法制、竞争、效率等现代公民意识带入校园,使校园文化在融合与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同时,也感染和教育着一批接一批的志愿青年。
2.5青年志愿者行动促进和谐校园文化机制的建设
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参与和谐校园的建设,使青年志愿者养成独立思考、纪律养成的良好习惯,有助于青年志愿者树立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理念。随着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开展和影响力的逐步扩大,促使学院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学生志愿者队伍组织建设、安全管理、项目评估和品牌阵地建设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为大学生参与和谐校园建设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提供了保障,为大学生参与和谐校园长效机制建设提供了基础。
2.6青年志愿者行动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
政治理论知识的宣传教育时代的发展对高职学生的诉求已明显发生改变,高职学生思想认识及政治素质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观点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现实生活的实践,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志愿服务活动,如环境保护、义务支教、关爱帮扶、寻访革命足迹、校园周边需求调研、暑期“三下乡”文艺演出、禁毒防艾图片展等,可以作为新时期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舞台,符合青年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的必然规律,使在志愿服务中的志愿者学生个人作为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获得更多接触社会实践的机会,帮助他们逐步积累社会经历和人生体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技能,为其毕业后找到合适的工作、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社会化志愿服务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的载体,有效增强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发生交流、传播、生产、增值等。
3、高职院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思考
3.1高职院校志愿者组织缺乏专业培训
目前,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培训工作既没有固定时间和内容,也没有形成工作机制,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专门开设志愿者及志愿者专业知识的培训课程,缺乏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的培训,就不能拓展志愿服务的领域。目前高职院校志愿者组织更多的是依托于党团群体,经费来源单一,主要是行政意向性拨款,支持力度有限,若学习一些向社会募集善款的知识并成功转化,这有利于扩大经费来源,为志愿者活动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志愿服务活动。高职院校要结合学院人才培养的要求,以战略的眼光将志愿者培训列入学分制管理体系中。切实提高志愿者的专业服务技能,使志愿服务更加规范、更加专业、更能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这样才能提高服务质量和效果,发挥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影响力。
3.2高职学院青年志愿者行动应该加强与专业的结合
高职院校青年志愿者行动计划应该多考虑与专业的结合,加强教师的引导和监督作用,各级志愿者管理部门在审查志愿计划时,多从数量和质量上努力为学生提供专业对口的志愿服务,使志愿活动服务学生专业技能发展,从而带动学生自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建立科学、合理的符合高职学生职业发展方向的志愿服务活动体系
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时间比较短暂,学习时间少,科学合理安排志愿服务活动,是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必需。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定位于服务生产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内各级志愿者组织、行政部门组织的公益志愿服务活动,不应该是无序开展和简单叠加,或是盲目跟从,而应该是探寻能够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生涯发展为前提,建立和完善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志愿服务发展体系。
作者:郭锐 单位: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七篇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
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思想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很好地导向作用,将活动目的和思想贯彻于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理解活动的目的;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的思想觉悟,在端正个人思想认识的同时,能积极提升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比如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文化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活动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办好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艺术节、大学生运动会,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的高校文化建设,也注重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校园逐渐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独立形成和处理社团事务,引导学生的能力建设。社团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学校要重视,注意引导,加大投入,尤其是随着高校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学分制和后勤社会化等制度的实施,社团已成为学生文化活动不可缺少的抓手和联系学生的重要纽带。要努力改变目前社团活动比较单调,乏力的局面,力求把社团建设纳入学校工作的总体计划,特别是加强其中的文化性社团建设,通过它能够有效地拓展校园文化的传递渠道,增强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力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学生能力建设的重要目标。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创新教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构建者是教师,教师的思想认识直接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效果,教师的思想认识观极大程度地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的思想素质的发展,所以在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对教师思想的不断强化,甚至可以引进一批具有创新管理经验和先进文化建设理念的优秀青年教师,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实施。高校教师要掌握思想工作的主动权,积极承担引领方向、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的功能,用学校发展的成效、目标来统一思想、汇聚力量,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着力构建宣传思想工作的立体化格局,强化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主导地位。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构建积极的高校课堂教学活动
在高校中,有专门设置思想政治课程,通过抓好专业的课程,更加全面和具体地加强学生的思想建设,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进而营造出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一是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为突破口,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学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鼓励教师加强对教学的研究,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搭建科研平台,扶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为多出成果、多出人才提供保障。二是要认真抓好形势政策教育。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变化,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关注的热点问题,挖掘教育资源,拓展教育空间,营造学习理论的浓厚氛围;完善形势政策教育报告会制度,定期邀请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知名人士为学生作形势政策报告;将形势政策教育课列入教学计划,排入课表,计算学分,并充分考虑课程特点创新考核的方式方法。三是要切实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觉悟。总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学生的个人综合素养,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促进高校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这也是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目标和根本任务。
作者:金敏 单位:贵州理工学院
第八篇
1.我国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1)文化交融。石油产业作为不断发展的产业,国际石油开发合作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石油企业的文化也是各民族国家文化的大熔炉,也是一个文化混合交替的代表性现象。
(2)政治因素。石油作为国家的能源保障,在我们还不知能源节制的开采初期,石油产业刚起步阶段,对当时我国的国家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向全国“工业学大庆”的号召起,我国的石油产业便被蒙上了一层政治的色彩。
(3)英雄文化。在初期恶劣的自然环境下,难以想象石油工人们是如何克服种种困难的。同样在企业文化中也需要像“铁人”王进喜这种“英雄人物”,即企业文化的核心人物或企业文化的人格化。其作用在于作为一种活的样板,给企业中其他员工提供可供仿效的榜样,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强化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我国石油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石油行业虽然起步较晚,但也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也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石油文化。然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家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的不断进步与改造,使得我国石油企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环境,传统的企业文化已经渐渐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需要注入企业文化的新鲜的血液。
(1)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缺乏正确的认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是各个行业都意识的到的,自然大部分石油企业领导人也同样意识到的,但是很多企业仅仅把企业文化当成是对组织员工文化的活动等片面的理解。而真正的企业文化则是通过企业制度的严格执行衍生而成,制度上的强制或激励最终促使群体产生某一行为自觉,这一群体的行为自觉便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能激发员工的使命感,能凝聚员工的归属感,能加强员工的责任感,能赋予员工的荣誉感,能实现员工的成就感的,应从这些方面出发来实现企业的目标和发展。
(2)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可持续性。形成初步的企业文化是相对简单的,但是从理论上来看,企业文化的可持续性才是更主要的问题,我国很多石油企业只是片面的强调了创新,而没有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谈创新,缺乏了可持续性也就失去了形成企业文化的根本目的。
(3)我国石油企业文化建设欠缺一定的自主性且集体主义观念过强。石油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及国有性质的行业,政府对石油行业的干预也不可避免的较多,这就会导致企业缺乏对于自身企业文化建设的自主性,过于依赖国家政府,员工也会产生一定的惰性。而对于企业自身来说,企业也忽视了对于员工个人的培养,即忽略了个人价值,压制了个人的创造才能,继而也影响了企业的效率。
3.应对我国石油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的思考
针对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来看,我们也要相应的进行思考与之可解决其的对策,我们强调的石油企业文化虽然是以企业家精神为主导的,但以企业领导人为核心的大部分企业人员才是企业文化的最主要执行者乃至主导者。因此首要的建设就是应建立完善以人为本的员工主导的石油企业文化。应特别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任何人都不可能独立完成所有的工作,企业的目标是一个整体,而每一位员工则是这个目标实现过程中的一部分,因此团队精神是一个尤为主要的企业文化因素,只有将每个员工放在正确的位置上,才能使每一个个体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同时以相应的制度为辅助,这就会使全部员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实现企业的长远目标而奋斗;其次与当前社会形势相适应的,在当前社会强调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下,石油企业文化的建设自然不可避免的要“遵守”该原则,在继承的基础上逐步创新发展,找到适合自己的建设战略才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最后企业精神不仅是石油企业的核心与灵魂,更是企业不断兴旺发展的基石,所以明确企业的使命随即不断提炼企业精神,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为更好地建设企业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4.结语
我国经济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石油企业不断重组改制,各个石油企业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努力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已成为中国石油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跨国企业集团的重要措施,“文化强企”已经成为石油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体员工的共识。在未来发展中,石油企业应继续把文化战略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不断丰富和完善具有石油特色的企业文化,让优秀的石油文化成为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作者:兰天永 单位:中国石化华东石油局
第九篇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融为一体,相互促进
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都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为出发点,以最大限度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落脚点。群众路线是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共同遵循的指针。十八大强调的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引导群众实现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应该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前提,成为确保企业文化基业长青、企业文化理念措施生根开花结果的基本准则。思想政治工作是群众工作,企业文化是群众文化。按照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规律和主体要求,组织、引导,形成大文化、大政工格局,重要的是,要把提升干部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放到重要位置抓紧抓好,形成人人都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和企业文化建设者的生动局面。
二、以人为本,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十八大指出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以人为本”就是企业把人当作是企业发展的最根本条件,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从一点一滴抓起,想职工所想急职工所急。思想政治工作要讲求实效,要把解决职工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既要讲道理,更要办实事,单纯说教,不办实事,就会失去职工的信任,要通过基层党团等组织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解决职工想要解决的问题,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好,让职工从心底里感到温暖。因此,要求领导和工会、妇联、共青团要时刻想为职工所想,急为职工所急。针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好各方面工作,重视教育培训,培养员工的爱岗敬业意识和职业道德,提高员工素质。重视人文关怀,完善心理疏导机制,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豁达宽容的精神,培养自尊自强、自信自立、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以开阔的胸怀和乐观向上的心境看待一切,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把争取企业的最大成功与帮助职工实现人生价值结合起来,加强技术教育和业务培训,让职工学会和掌握先进生产知识和技能,自觉地为企业发展作贡献。经常组织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人们的情操,为培育人的心理和谐提供社会环境支持。
三、健全企业文化建设体系,培育独具特色的企业精神
要根据企业实际,确立独特的经营理念,发动全员智慧,制定行为准则,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建立留人育人激励机制,注意在企业内部培养、挖掘和提拔人才,让每一位员工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要用事业留人,建立教育培训机制、竞争上岗机制和轮岗交流机制,通过科学激励与引导,强化教育培训,使全体员工都能统一认同企业所确定的价值观念。坚持制度创新,改革人事制度,实行竞争上岗制,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真正把能赶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改革劳动制度,实行聘任制。亮化视觉识别,提升鲜明的形象文化。同时,培育独具特色的企业精神。企业精神反映的是企业职工的价值认同、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是企业文化的内核。昂扬奋发的企业精神,有利于引导和激励广大职工心系企业、勤奋工作,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创造力、凝聚力、竞争力。
四、加强企业文化,丰富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
企业文化可以不断丰富和深化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使职工在参与活动中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与企业文化旋律认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此外,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企业文化提供相关的载体,与企业管理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管理和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之中,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落到实处。思想政治教育借助企业文化的物质条件和物化手段,使思想政治教育寓教于乐,看得见,摸得着。利用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优势,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营造出一个生动活泼的新气象,走出一条有特色的人本管理之路,开创具有极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作者:卢怀新 单位:山东邹平县经纪轻工科技有限公司
第十篇
一、国有企业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培训理念模糊。企业上下对培训的认识不一,培训管理者仅将培训视为完成工作任务,较少关注培训需求和培训效果,培训目的不够明确,导致培训活动上与企业的战略、愿景脱节严重,下与员工实际需求吻合度较差。且培训支出被视为费用,而不是人力资本的投资,培训资源投入较少。第二,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制度、人员配备、培训手段等不能形成有机联动。培训前期未进行培训规划工作,缺少周密合理的年度培训计划,经常是想起什么做什么或高层领导临时安排,且缺乏坚持。培训制度形式化,不能形成有效的激励作用。培训工作的管理者配备不足且专业度不高。培训手段单一。第三,培训参与意识薄弱。很多员工认为只是培训工作管理者的职责,浪费了时间与金钱不说,回到实际工作中以后还是老样子,对岗位工作技能的提高作用不明显,即使有所提高,由于与之相应的激励机制缺乏,工作技能提高的员工与没有提高的员工无任何差别,员工很自然地就对培训置之不理。加之培训师授课理论性强,培训内容单调,培训形式死板,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就很难调动起来。第四,培训与人力资源管理其他活动脱节,针对性不强,培训的重要依据——绩效考核在培训活动中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培训效果评估技术落后,评估以主观感受为主,常以培训调查问卷的形式出现,培训对工作思路和工作态度的转变、实际工作技能提高等方面的影响无人过问。薪酬制度设计对培训因素考虑很少或者几乎没有,致使培训的激励性不强。培训过度依赖外部培训机构,不能有效利用企业现有培训资源,培训成本过高,无人关心管理者以现有的素质是否能够胜任目前工作并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没有过问员工对培训的需要,只有少数高层管理者才有接受培训的机会。第五,培训管理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责任,管理者对培训后较培训前能够产生多大的效益不甚清晰,对通过培训促进企业发展的使命感不强。具体考量培训工作时大多以培训次数论英雄,干好干坏却是一个样。实际实施时培训工作经常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且培训结束后便无人问津。
二、培训文化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的表现
发展阶段:培训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并被视为胜任工作的重要依据,培训管理职责和目标明确,以人力资源规划和员工需求为导向,培训工作有计划,系统性强;培训内容包罗面广,知识、技能和心态方面的培训能够有机融合;培训形式多样,注重受训者的参与;重视培训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培训结束后会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培训的参与者涵盖企业的大多数员工。成熟阶段:培训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培训被视为组织发展与个人发展的有效途径,培训战略得以体现并能够不断调整;培训不再被认为只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责,也成为企业各部门乃至每一位员工的重要职责;受训者在选择培训内容、形式、时间、地点等方面有很高的自由度;培训计划更强调系统性和成长性,建立了培训信息系统,强调契合培训需求和跟踪评估培训效果,培训结果不仅实现了受训者满意,更推动了企业长足发展。
三、做好国有企业培训文化建设的具体做法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培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打造为企业战略服务的培训文化。培训文化作为培训工作的“灵魂”,企业上下在思想上对其形成正确、统一的认识至关重要,国有企业尤其需要将培训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使培训文化建设充分体现企业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并为其服务。同时,培训文化建设还要紧紧围绕企业各阶段的战略目标,以促进战略目标实现为根本出发点,这也是整个培训工作的主线,诸如培训体系的搭建、培训需求分析、课程体系设计、讲师与受训学员的选择等“战术性”培训工作都要以培训文化为先导并始终贯彻这一主线。其次,要建设统观全局的培训文化。要将培训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其他工作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一规划、整体部署,形成有效联动,而不是孤立地为培训而培训。维克多•弗罗姆的期望理论认为,最强的动机来自于最强的效价(一个人需要的报酬数量)、最强的期望(个人对努力所能产生成功绩效的概率估计)、最强的工具(个人对绩效与得到的报酬之间的估计)。因此,通过培训文化建设,完善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激励机制,有效增强职工参与培训的意愿和工作努力程度,企业的绩效就会整体提高。第三,要构建培训文化建设的责任机制。培训文化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而且与企业其他各个部门甚至每个员工都密切相关。因此,要注意做好职责分工,做到培训文化建设的每项具体工作都能责任到岗、落实到人,确保培训文化建设工作有效落地。而且要建立培训文化建设工作的绩效考核机制,明确工作目标,提炼出关键绩效指标,设定考核标准,促进培训文化建设工作目标的实现并不断改进。第四,要落实培训文化建设的基础保障。在培训费用上,用投资的眼光看待培训,认识到培训的高回报性,做好培训项目费用预算,提足用好,专款专用。在培训师资上,既要从外部培训机构引入专业理论水平高、授课技巧丰富的的培训讲师,从而提升职工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又要培育发展国有企业内部的培训讲师,打造一支实践经验丰富、贴合企业实际的内部培训师队伍,在大大缩减培训成本的同时,职工的专业技术水平却逐渐提高。
作者:佘朋伟 单位: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