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企业文化建设论文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
1.高校廉政观念文化建设
1.1要采用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法进行宣传教育。一是讲座和培训。通过上课、讲座和包括党校培训等在内的各种培训的方式对广大师生进行廉政文化宣传教育。二是召开座谈会、经验交流会。通过师生代表提意见,提合理化建议,交流经验,树立典型,起到宣传教育作用。三是开展文体活动加强宣传教育。主要包括廉政文化进校园文艺晚会、辩论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和知识抢答赛等活动,把高校廉政文化的宣传教育与娱乐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寓教于乐,这样避免了宣传教育工作的枯燥和单调,起到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的作用。
1.2建立健全的学习制度。通过观看录像、集中听课、开展讨论等方式,加强高校基层党委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增加廉政建设的相关内容。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参观监狱,听贪污腐败犯罪人员的现身说法,做到警钟长鸣,提高党员干部加强廉政建设的自觉性。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守纪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诚实廉洁意识。
2.高校廉政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建设是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关键。高校要依据我国的有关法律规定,依据实现高校科学发展的要求,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高校各级管理者的各种管理行为就做到章可循,有规可依,也就可以有效推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学校管理层要充分重视和科学设计,建立和完善领导责任控制制度、组织体系控制制度、会计人员控制制度、内部审计制度等。要用制度规范程序,用程序约束行为,努力拓宽制度约束覆盖面,把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按照先填补空白、再弥补缺陷、后修订过时的思路进行。要求各单位梳理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在行动中找出本单位管理上的失控点,健全各项具有控制职能的程序、方法和措施,控制好每一个环节,从制度上堵塞漏洞。同时,还要经常对全校教职员工特别是中层以上干部进行教育与培训,使他们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积极地支持和参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并自觉执行各项内部控制制度,严格按照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办事。在议事规则、校务公开办法、规范机制、内部控制机制、操作规程、工作流程等方面要结合新时期反腐倡廉形势,有针对性的细化深化。高校要完善领导干部培养、选拔、任用、管理、奖惩廉政防范机制;要完善党内监督机制,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学校领导干部的“述职述廉”活动之中;要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责任考核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要建立科学、合理、严密的运行机制,抓好学校物资采购、工程招投标、教材管理、药品采购等环节的制度建设,从源头上预防不廉洁行为的发生。要建立健全高校廉政特聘员。高校廉政制度建设涉及领域众多,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必须认真梳理,集思广益,有规划有步骤研制廉政制度,特别是创新内部控制制度。要以内控制度为抓手,考核检查监督工作人员领导干部廉洁度。只要措施得力得当,就能提高大学廉洁度。
3.高校廉政行为文化建设
廉政行为文化是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重点。高校要在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中树立清正廉洁的行为模式,培育廉洁自律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高校领导干部要树立正人先正己的思想意识,率先垂范,自觉做到标准更高一些、要求更严一些。高校领导干部要全面熟悉和了解《廉政准则》的各项要求和规定,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要求一般党员干部做到的,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必须首先做到;要求下级做到的,上级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认真参加民主生活会和述职述廉,如实向党组织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切实把接受监督作为工作和生活的常态,习惯在监督下行使权力,在监督下开展工作。高校教师要树立高校教师责任意识,廉洁从教是每一位高校教师恪守的准则标准,高校教师要养成廉洁从教的行为习惯,以自己的规范行为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为学生做出好的榜样。高校教师要全心全意热爱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教育爱,它表现为对学生的亲近感、理解感和期望感。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师生的感情基础,师爱是师德的灵魂。高校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要做到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性别差异、兴趣爱好的不同来安排教学,使学生各得其所,共同进步,健康成长。高校教师要有突出人文精神,以正确地认识人、理解人、尊重人、信任人,积极开发人的心智,提升人的德性、人格为根本。高校大学生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定的信念,锤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做到倡导公平竞争、诚实守信,自强、自立、自信、自助,养成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自我培养,自觉修身的好习惯,自觉省过的良好品质,做一个廉洁、正直的人和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走正确的道路,树立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养成勇于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高校大学生特别要做诚信考试和遵守学术道德,严禁考试舞弊和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4.高校廉政物态文化建设
物态文化建设是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和保障,主要包括经费投入、硬件设备、设施建设和廉政专兼职队伍建设。
4.1增加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高校要把廉政文化建设经费列入年度预算。积极为廉政文化提供必要的硬件设备、设施,包括建立多媒体会议室和订购学习资料。从办公费中提出一部分经费用于骨干教师的进修、培训费、调研费,广大教职工的社会实践费,寓教于乐的活动费,以及与外界交流,请专家学者所需的必要经费等,为开展各类学习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4.2配备先进的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设施设备。高校要加强廉政文化阵地建设。在充分加强学校校报、广播电视、网络、电教室等进行廉政文化宣传教育阵地建设的基础上。高校还要配备完善先进的廉政文化建设设施设备。如在办公场所设置党务、政务公开栏,并根据需要及时更新。设置廉政文化宣传橱窗宣传栏长廊,给每名机关工作人员配置廉政警示牌。在学校设立固定的廉政文化活动场所,配备廉政文化电教设备、报刊杂志书籍等。
4.3加强高校廉政文化队伍建设。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要建立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监察组织协调,各职能部门、各学院通力协作的高校廉政文化领导机制和高校廉政文化工作协调机制。重点建设好三支队伍。一支由党务政工干部、辅导员等素质较高,理论功底较深,对政策理解较透彻,且思想敏锐的人员组成的专职队伍。同时,要充分利用学校马列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优势,聘请一批兼职政治理论辅导教师。还要建立一支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派出人士、教师、工人等人组织的廉政建设特约监督员队伍。充分发挥这三支队伍的作用,切实做好高校的廉政文化建设。高校还要成立专门的廉政文化研究机构,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和人才优势,积极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开展廉政文化理论研究、编写教材和师生培养工作手册,并在课题立项、经费投入、著作出版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支持。
作者:陈七三 蒋才姣 单位:湖南南华大学湖南工学院
第二篇
1、新媒体的特点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及其相关技术正以迅猛的速度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学习方式。学校更是新媒体推广、使用的前沿阵地,各高职院校建立了各种类型的网站;并且随着手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高职院校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学生接触利用新兴媒体的频率越来越高。网上搜索、网上求职、游戏娱乐、电子商务、网络视频、飞信、彩信、网上聊天成了许多大学生每天的必修课;同时高职院校教育模式也受到了一定地影响,老师通过网络授课、布置作业、答疑互动,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许多重要的政策决议可以第一时间通过官方网站、微博等形式。
1.1开放性
传统媒体主要通过大众传播的方式,采用某种机械装置,定期向社会公众信息或提供教育娱乐的交流活动。它的受众具有封闭性和局限性的特点,只有其用户可以接收到。而新媒体则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局限性,它的传播内容更广,受众更多,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同时还实现了大量信息资源的共享。在新媒体发展趋势下,全球逐渐成为了一个公共信息平台,每个成员均可以平等地共享网络中的信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只要拥有计算机或者手机等智能终端,接通互联网,就可以随时获取所需信息。
1.2交互性
传统媒体是单向传播信息,受众不管喜欢或不喜欢只能被动接收。而新媒体所运载的信息能同时和人的视觉器官、听觉器官和触觉器官发生相互作用,能实现人和媒体之间的双向智能交互。高职学生只要有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不仅能接收信息,还可以对信息评论、。
1.3时效性
信息时代,信息很重要,信息的时效性更为重要。因此,在进行信息管理时,一定要加快信息的加工、检索和传播速度,保证信息的时效性,为经营管理者作出合理有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一旦信息传播不及时,就会失去信息对主管人员决策的支持作用,甚至给组织带来重大损失。传统媒体具有明确的时间以及有效时段,而新型网络媒体的传播则打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信息的实时传播、同步传播以及连续传播。
2、高职廉政文化建设和新媒体相互关系
新媒体已经高度渗透大学生学习、生活之中,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价值取向和人生选择。充分利用新媒体是高职院校廉政文化建设必然选择,这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廉政文化对新媒体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起引领作用。
2.1新媒体是廉政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2.1.1新媒体丰富了廉政文化的内容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字化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海量知识被发掘、整理和传播,这些信息资源囊括了古今中外的所有思想精华,为高校的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资源,拓宽了廉政文化建设的发展领域。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多元化的信息交流方式也极大地增强了高职廉政文化建设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1.2新媒体拓展了廉政文化传播平台
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播都需要载体,高职院校廉政文化建设也要依托师生喜闻乐见、贴近生活实际的各种载体,从而使廉政文化教育深入人心。目前,高职院校利用了形式多样的载体传播廉政文化:党团活动,学习有关政策文件,引导和帮助全校教职工和学生了解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容和重要性;定期组织和开展廉政主题讲座,知识竞赛、大学团日活动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对师生进行廉政教育和引导;利用高职院校宣传优势,通过校报、主题班会、广播台等形式宣传廉政文化;将廉政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开展相关课程,将廉洁自律这一理念融入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中。在新媒体下,针对高职院校特点,廉政文化可以依托网络技术展现立体的效果,在视觉、听觉的综合体验中接受廉洁教育。新媒体所创设易获取的、立体的、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环境,有助于感染和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直观的情境中升华思想,在图文并茂和声情融会的语境中感知并接受教育信息,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动性。
2.1.3新媒体增加了廉政文化建设的互动性
在新媒体环境中,由于信息传播的广泛性,论坛、校园BBS、微博等多元的交流方式更成为了校园内发表主张、反映诉求的虚拟平台。在这些虚拟平台中,大学生的思想活跃,富有主见,公共事件参与意识更强,畅通了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沟通,使廉政文化传播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廉政文化建设更加个性化,更能为学生所能接收。
2.1.4新媒体增大了高职廉政文化的开放性2014年2月27日在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强调了要强化公开:“各级教育部门要推进信息公开,各级各类学校要公开办学条件、质量水平、经费使用等信息,高职院校要加强招生、财务、干部人事、科研经费等领域信息公开。对于规定公开而未公开或虚假公开的,必须查明原因,加强整改”。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渠道逐渐趋于开放化,校内外信息交流活动也日益频繁。一方面,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地拓宽了学校师生了解社会发展的渠道,校外的社会事件,价值观念等也对校内师生群体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大学校园内发生的一些事件也可以借助媒体向外传播,从而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校园信息正在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对外展现。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的传播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并逐步实现了校园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园的对接。新媒体环境同时也为校园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
2.2廉政文化为新媒体提供主流文化的引领
廉政文化与新媒体语境之间是一种相互的关系,新媒体为廉政文化提供传播的平台,廉政文化为新媒体语境提供主流文化的引领。新兴媒体作为传播工具时,缺少主流文化的宣传和保障是非常危险的,学生面临着多元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主流文化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的导引作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爱国主义精神,坚持创新奋进。廉政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用先进的文化理念和形式主导和影响人们的价值准则、伦理道德、行为规范、思维模式,弘扬正气、反对腐朽思想观念,为新媒体语境提供主流文化的引领。
3、新媒体时代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策略
3.1转变思想观念,建立适应新媒体的廉政文化
新媒体对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非常深远。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应对新媒体的挑战,必须转变观念,确立符合时代特征的文化观。结合新媒体的特征,对于新媒体条件下的廉政文化,要面向社会,开阔视野,不能局限于校园;要注重长远,面向未来,不能只顾眼前;要把握社会动态,丰富内容,不能脱离社会;要更加包容,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不能忽略高职学生主体的地位;要加强互动,不能简单说教与灌输。
3.2加快廉政文化建设,加强对新媒体的掌控与利用
新媒体作为信息时代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在反映公众舆论走向,引导公众价值取向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保持正确思想舆论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可以起到引导公众舆论的正确方向,团结群众力量,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开展,促进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而大学作为我国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必须适应时展,积极开发和应用新媒体技术,推动廉政文化建设。新媒体已经融入到高职院校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构建校园互动平台,将一些形象生动,易于理解的新型媒体素材放在校园网络论坛等,提高学生参与度,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3.3组织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活动,保证学生身心健康
当下,高职学生日常生活和网络息息相关,而网络这把双刃剑时时刻刻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新媒体时代,网络交互技术的普及,极大改变了学生的交往方式,令学生对社会认知简单化,出现人交往障碍,人际关系冷漠,导致其在今后的工作中无法适应岗位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在进行廉政文化建设时,一定要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与引导,根据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开展主题思想教育活动,抵制拜金主义、极端自由主义以及虚无主义等不良价值观,通过一些新型方式,如廉政微博、廉政微信、廉政网络课堂等形式加强网络正面宣传和警示教育,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
3.4加强对学校舆论的监督及引导,营造良好氛围
高职校园舆论体现了高职院校群体对一些有关自身利益的问题产生的态度、情绪以及行动,体现了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学校通过校园舆论,能够及时地了解高职学生的思想动态、实际需求、理想追求等。然而进入新媒体时代,高职校园的主流文化话语权被极大地削弱了,而其他各型文化则纷纷出现,对校园舆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此情况下,校园文化也逐渐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常会出现迷茫和混乱。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对校园舆论的监督及引导,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消除错误价值取向对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为廉政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稳定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4、总结
高职院校廉政文化建设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过程,需要学校领导干部和师生的共同努力,充分利用新媒体这个新型平台,要加强领导,为新媒体和廉政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新媒体也将随之成为传统媒体,更新的传媒方式也将会产生。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利用新技术来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才能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出具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技术人才。
作者:李凡 单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
一、文化建设的影响
(一)文化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进而影响社会稳定
新疆农民占总人口的56%,受地理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一些农民观念相对落后、思想比较保守,主要表现在:一些农民相信天命、顺乎自然、安于现状、容易满足,产生惰性“,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主观积极性不高,不注重学习科技知识寻求致富;一些青年人不注重学习科技文化知识,不愿意外出务工,或者在工厂纪律观念差,缺乏效率,难以长期维系一份工作;一些妇女的生育观念比较传统,多生和超生给基础本来就脆弱的家庭经济增添了更加沉重的负担,受观念影响不愿意或被限制外出就业;很多人缺乏储蓄观念和创业意识;一些人畏难守缺,畏惧现代化的挑战,缺乏自强进取精神等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着本地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从这一点讲,农村文化建设同稳定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文化建设有利于抵御境内外文化渗透,维护社会稳定
新疆一直是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战略的重点地区。境内外“三股势力”利用人权、民族、宗教等问题在文化上进行渗透,妄图达到分裂新疆的目的,广大的农村更是他们实施这些战略的主战场。他们通过出版书刊、文艺演出、张贴标语、散发传单、讲经布道、聚众演说、制售传播音像制品和利用互联网传播等多种途径,杜撰和篡改新疆历史、攻击和诋毁新疆现实;恶意宣传“泛突厥主义”、“泛伊斯兰主义”思想,破坏民族间的团结和感情;积极扶植境内外的分裂势力,输出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利用“人权”、“宗教自由”、“普世价值”等观念与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对抗,动摇社会主义的基础,争夺人心;通过地下教经、非法传教、散布攻击性言论或杜撰信息等方式,宣扬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暴力恐怖主义思想,侵蚀当地的思想文化阵地,同当地政府、干部争夺各族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因此,除了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外,应对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斗争,加强文化建设,是当前新疆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新疆农村文化建设中影响稳定的因素分析
(一)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农村稳定是社会大局稳定的关键,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建设是关键。但囿于种种主客观因素,一些干部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仍然不够充分。维稳和经济建设是基层工作的两大重任,同时,也占据了农村干部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这也是导致文化建设容易被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村一级,基本上没有专职的文化干部,都是兼职在干。干部很难有更多的精力抓文化建设。文化活动开展受到限制,文化具有的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和凝聚人心的作用难以发挥。
(二)农村文化资金投入不足,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较落后
新疆属于欠发达地区,在农村基层各项资金的投入也比较有限,客观上也造成文化资金的投入不足,导致农村文化建设严重“贫血”,文化设施基础比较薄弱,已很难适应和满足当前农民的需求。主要体现在:文化活动功能不全,器材欠缺,藏书量少,且购进的新书较少,种类单一,适合农民口味的图书很少,适合农民提高文化素养、更新科技知识的图书更少。设施设备简陋。这些都成为影响农村文化的突出问题。有些乡镇只有文化室,连最基本的“三室两场”(图书阅览室、电视室、科技讲座室、影剧场、篮球场)都没有。这些都成为影响农村文化建设的突出问题。
(三)农民参与文化生活的方式单一,缺乏深度和创新
目前,农村可供村民进行文化活动的途径、渠道非常有限,形式也很单调,在许多地方,农民看书难、看电视难、看电影难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基层文化活动缺乏创意和创新,主要以文艺汇演、歌舞、体育比赛等传统文化活动为主,这些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重大节日时举办,不能经常性开展,文化活动普及不广,内容形式单一,形成了几年、甚至几十年一贯制的格局。同时,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机械单一,看电视、看光碟等仍然是茶余饭后传统的主要文化娱乐方式。当我们的文化阵地薄弱时,当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时,就是给敌对分子以可乘之机,很多人走进了清真寺,走向了我们的反面,这是非常令人痛心也是值得高度警惕的。(四)专业人才缺乏,人员素质偏低在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中,人才更新机制没有形成,文艺创作等人才断层问题日益凸现。受历史、现实原因限制,目前,新疆农村文化系统干部素质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同时,由于农村条件差、待遇低,人才引进存在困难。乡镇文化工作人员还不能充分发挥文化服务的职能作用,给乡镇发展文化工作造成停滞不前的现象,加之文体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大多数是一些非专业人员,对文化工作认识肤浅、了解不深、掌握不细,对开展农村文化工作找不到有效方法和途径。服务和指导的作用难以发挥。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的思考与建议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文化阵地的投入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全面建设县、乡、村文化设施和活动场所。在各县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扶持资金,确保农村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阿瓦提县要按照“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原则,以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为抓手,全面加强和完善乡镇、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比如增购书籍,尤其是科技书籍,保证广大农民有书可看,有活动场所。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来发展文化事业,把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办,进一步拓宽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投资渠道,逐步形成多层次、多体制的投资格局。
(二)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首先,在农村文化活动形式上要进一步创新,按照贴近农村和农民实际、“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原则,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让农民群众就近方便地参加各种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其次,组织开展大量有意义的、形象生动的、广大农村群众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增强吸引力。要利用多种形式开展活动,活跃阵地,形成农村文化氛围。继续联合文化、科技、卫生等部门组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召开农村运动会,村与村、乡与乡之间开展篮球、排球友谊赛等,提高广大农民的参与率,从而提高吸引力。
(三)因地制宜,构建丰富多彩的新型文化格局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民族自治区,南疆维吾尔族人口多,北疆农牧人口多,文化差距性大,农村生产、生活也有很大的差距。首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地域特色,开展了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如维吾尔族的“麦西来甫”、哈萨克族“阿肯弹唱”、蒙古族“那达慕大会”、锡伯族“西迁节”、回族“花儿演唱会”等。其次,可积极发展形式多样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文化娱乐活动。通过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挖掘各个层次的文化力量,在新疆形成“百鸟争鸣,百花齐放”的新型农村现代化文化建设格局。
(四)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干部队伍建设
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积极培养农民群众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农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要选择一批文化素质高责任心强,有一定爱好的骨干分子担任阵地管理负责人,并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培训。通过他们去组织,引导群众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使先进文化深入人心,促进阵地建设的规范化、经常化。同时,要建立健全一整套文体设施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者的职责和义务。同时乡镇文化部门要对文化设施、文化队伍以及文化活动薄弱的村经常进行指导,支持其因地制宜地开展好文化工作。
作者:董西彩 单位:新疆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
第四篇
一、校园文化建设在新建本科院校中的重要作用
1.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学校竞争力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保障
可以说,未来大学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校园文化的竞争。因此,现代大学的发展必须走内涵发展的道路,重视和加强兼备无形和有形财富于一体的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行为文化、校园物质文化,这是构建大学不竭动力和坚实基础的精神保障。第二,校园文化建设影响和决定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优秀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在内的众多主体的共同参与,是一个积累沉淀和传承发展的过程,体现了师生员工的价值准则、信念、行为规范和习惯,是学校精神和工作作风及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形成的源泉。大学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模式,还具有整合价值观念、引导规范、激励情感等功能,体现出学校处理问题的原则,更是学校制度建设的思想基础。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的健康发展有着持续的影响,是学校保持长期繁荣的不竭动力。
2.校园文化建设是形成凝聚力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校园文化看似无形,但作用巨大。她具有导向、规范、熏陶、传播、识别、激励与约束、传承与创新、团结与认同等功能。在人才培养、高校发展中均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对教职工具有凝聚、激励作用,可达到“无为而治”的效果;对学生具有熏陶、规范作用,可产生迁移默化的影响;对社会具有示范、影响作用,可提高学校的声誉。她可以借助有形物质载体显现出来,能浸入人的思想、指导人的行为,从而激发广大师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3.校园文化建设是特色办学的逻辑起点与个性基础
新建本科院校要在众多的高等学校中得到广泛认可,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结合本校实际,拓展办学思想,突出办学特色,提高综合实力,形成一种支撑学校发展的独特的大学文化。追求个性、铸造品牌、彰显特色是大学校园文化的内在要求和关键所在,是凸显办学特色的基本条件之一,可以统一思想和规范行为,培养师生员工的荣誉感,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独树一帜的校园文化还有利于打造学校特色品牌,增加学校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推动学校的持续发展。因此,构建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既是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新建本科院校特色办学的个性基础。
4.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学生素质的有效平台与得力手段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将教育思想渗透在日常学习、生活之中,通过引导和暗示,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高尚的精神品质和良好的行为方式。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是提高学生修养和品味、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基础。实践证明,有什么样的学校,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作用,对大学生文明素质的培养、高尚灵魂的塑造、人格的完善、信念的坚定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这些学校建校时间短,基础薄弱,许多问题与不足也逐渐显现出来。这些问题和不足,有些是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有些是新建本科院校所特有的。主要表现为:
1.过于追求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文化精神
精神文化建设隐含在物质文化建设之中,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新建本科院校往往都是从零开始建设的,因此,非常重视物力、人力、财力投入,以及校园规划、环境美化、教学设备、教学设施等硬件建设,形成了现代化的校园环境,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然而,对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却远远不够,多数学校在校园规划中,并没有考虑校园文化的问题,至少说没有实现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融合,校园建筑没有体现和反映独特的文化风格,可谓“只见其形,不见其神”。有人说,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与其说是课堂教出来的,不如说是校园文化氛围熏出来的,一语道出了校园文化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2.制度文化不健全,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
制度文化是一门隐性德育课程,从更深层面上说,制度文化能给师生带来严谨、独特的管理思想和教育理念。新建本科院校在制度文化上还处在建设阶段。特别是那些合并转型而成的本科院校,在合并组建前,原有学校都有自己的制度文化,但合并后,根据本科院校办学要求,在教学、科研、人才引进和职称评定、经费管理以及招生就业、奖惩机制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还需不断完善。新旧学校规章制度不一致,合并升本后,需要统一,重新制订和规范,建立一套能用以提升和引导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水平并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管理制度。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缺少结合学校实际的规章制度建设,要么暂用原有的规章制度,要么照抄照搬其他本科院校的管理制度,缺少针对性、适用性和创新性。
3.多种文化交织,融合和认同不够
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办学定位和办学类型的转变,新建本科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系列的文化冲突,如精神文化冲突、制度文化冲突和物质文化冲突等。这些冲突,如果不能及时妥善处理,将会对校园文化的实质性融合产生影响,不利于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在诸多文化冲突中,精神文化方面的冲突尤其明显,主要表现在学校定位、培养目标和情感的冲突上。首先是学校定位和办学理念的冲突。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由原来的高等专科学校经过合并、升格而来的,这些学校原有的办学层次和培养目标都是以专科为主,甚至是中专层次,学校合并或升格后,必然面临学校定位、办学理念的调整。然而,不少新建本科院校成立后,并没有意识到或解决好这个问题,有的合并院校校名改了,但学校定位和办学理念并没有做出与之相适应的调整,没有实现实质上的融合,因而,不能满足本科层次的办学要求。其次是培养目标的冲突。随着办学层次的提升以及学科、专业的调整,原有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冲突。新建本科院校升本前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二者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着冲突。而且不同性质的高校在校风方面也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第三是情感冲突。新建本科院校合并升格后,在教学传统、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等方面很难统一。原有的学校建制被打破,学校内部按学科专业对院系进行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部分教职工思想和情感上的强烈震动。新建本科院校合并成立之初,打乱了原来的管理体制,教学管理、科学研究、学校历史等,被重新组合,部分教师、干部在情感上一时难以接受,难以割舍,产生不同程度的不适应感。对于原来办学条件较差、办学基础处于弱势的学校的师生员工,在价值观、归宿感等方面可能会发生暂时的错位,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和排斥感,难以融入到新的学校环境中。这就要求整合师生员工的思想,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和共同命运感。
4.院校文化建设呈现浅表化和形式化,层次和品味不高
大学是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阵地,因此,校园文化应当表现出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品味。当前一些新建本科院校,把校园文化活动归结为学生的文化活动,只重视形式,而不注意内在精神文化创建;强调娱乐文化,但又缺少学校层面的统一管理和规划,一般把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团委、学生处等主管学生工作的相关部门的职责,建设内容也仅局限于学生的课外活动、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种种因素导致了很多高校在文化建设上的浅表化和形式化。
三、新建本科院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1.研制文化方案,做好顶层设计
校园精神的形成、丰富和发展是一个文化建设过程,也是一个历史过程。对新建本科院校的文化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制定科学的总体方案,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新建本科院校在实质性整合过程中,要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办学思想大讨论,注意提炼和形成符合自身情况、具有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核心思想,制定校园文化发展规划,努力形成团结一心、上下一致的育人环境和学术氛围,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协调发展。
2.培养大学精神,建立共同愿景
世界知名大学均有其独特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作为大学文化的深层结构,是大学发展中积淀的创造性的灵魂和精髓,是学校的文化核心和精神支柱,是大学进一步前进的动力。它通常以校歌、校训、校风的形式表达出来。大学精神一旦形成,便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和感染力,能发挥巨大的能量,对学校中的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新建本科院校作为一个新的整体,要依照自身特有的、优秀的文化传统,提练为全校师生认同和共享的独特的学校精神,激发、感染全校师生员工向着同一方向共同努力。因此,大学精神的培养,应从学校的性质和实际出发,具有切实可行性、鲜明的个性,不要流于形式。培育大学精神的过程,就是为全体教职工建立共同愿景的过程。“共同愿景”是一种让人觉得团结一致、和谐发展的精神力量,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体现了学校的凝聚力。它通过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赋予人们高于现实、凝聚鼓舞人心的使命感,并遍布到学校的各个方面,从而创造出众人一体的感觉,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会起来。所以,学校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锻造学校的共同语言,建立共同愿景,使“共同愿景”成为广大教职工的共同追求和自觉的实际行动,从而以学校主人的身份来参与愿景的管理,增加凝聚力和吸引力,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新校改革、发展、建设事业之中。
3.加强制度建设,实现文化自觉
新建本科院校作为一个新大学,有必要对原有的管理制度进行整合与创新,强化制度文化的内涵建设和规范化建设,建立有利于学校新的目标任务和长远发展的规章制度,用新的制度来促进师生员工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变,引导、规范全校师生员工的行为,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科学管理的重要目标、教学科研的重要内容,使之成为一种被广大教职员工所自觉接受的文化,并把它作为文化现象纳入发展规划。此外,新的规章制度要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进行适时的修改和创新,才能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观念和措施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使校园文化建设经常化、长期化,并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4.发动全员参与,形成文化合力
营造持久的、积极的、稳定的、大家认同的、真正发挥作用和具有影响力的、高水平的大学校园文化的过程,是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这三大主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首先,学校领导是校园文化的传播者和推行者,要重视并加强对校园文化的管理与引导。学校领导塑造了学校文化,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学校领导只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把勤政廉洁、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以及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师生员工的博爱精神等理念和品质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并在广大师生员工中有效内化,形成一种强烈的认同感,方能成就一所好学校。可以说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切实提高学校领导对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是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其次,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是校园文化最主要的创造者、继承者和传播者。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教师将校园文化的建设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学校提炼实践经验、弘扬科学精神和升华思想理论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积极的高层次的教学、科研活动,在这些实践中形成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着人才的成长和培养,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和主要载体。相对于学生群体的流动性而言,教师群体是校园文化中比较稳定的主体,他们本身的职业角色决定了在主导、引领、保持与巩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学校要提高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强烈责任感和对教书育人工作的认识,建立激励机制,升华教师的道德修养,提高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凝聚教师的力量,引导校园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向高层次发展,为校园文化建设献计献策。最后,要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大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大的群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学校要积极支持与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一是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二是组织各种学术交流和学术讲座,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专家、教授、英雄模范人物进行学术、文学、艺术等讲座,重视高雅文化的宣扬。三是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和阵地,弘扬社会正气,引导校园热点,疏导学生情绪,搞好舆论监督,进行良好校风的传播。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锻炼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彰显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任道重远。它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紧紧联系在一起,需要办学者的高度重视,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对校园文化进行合理的定位,避免在校园文化认识上的误差,立足自身实际,在不断总结、探索、提炼的基础上,将校园文化与办学特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在办学特色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培育具有时代特色的富有个性特色的大学文化,把学校办成校园和谐、特色鲜明的大学。
作者:温淑环 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第五篇
一、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医院文化建设是医院管理必须重视和面对的现实问题。在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进行医院文化建设是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基础。随着医院新院建成并投入使用,医院的硬件设施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但医院还需要加强医院文化建设,通过职业道德教育来提炼医院文化的核心价值,增强医务人员的认同感,并以此来指导大家的行动,规范个人行为。一是导向作用。通过职业道德教育的精神力量作为医院文化行为的向导,将广大医务人员的行为引导到医院所确定的总体目标上来。二是激励作用。通过职业道德教育调动全院职工形成团结一致,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以院兴为我荣。激发员工自觉工作,最大限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励员工为医院的总体目标而努力工作。三是凝聚作用。医院凝聚力是医院发展重要力量所在,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形成凝聚力,在医院文化中体现为群体价值意识、对人民健康事业的使命感、对医疗这一神圣职业的自豪感和对医院的归属感。四是协调作用。职业道德教育可以提高医务人员的协调能力,在医院内部形成协调统一,医院与社会和谐一致的氛围。不仅包括平等协商、共谋发展的方式和同化作用来协调内部关系,还可以通过沟通和主动收集、反馈社会信息,树立良好医院公众形象和品牌,协调医院与社会的关系。五是约束作用。职业道德教育通过思想观念、道德观念、规章制度对医务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靠道德的力量和规章制度等强制力来规范员工的行为。
二、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SWOT分析
我院作为一所中西医结合三级甲等医院,承担着区域医学中心的社会职责,随着医院的发展,医疗技术的进步,患者对于医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院党委充分认识到深入推动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以此作为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建设医院文化的重要内容。
1.S:优势
1.1我院为大型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集医、教、研为一体,技术力量雄厚,科室设置较齐全,中西医结合腹部外科等多个学科具备全国或全市领先水平,在患者中有较高的影响力和较好的口碑,患者认可度较高。
1.2我院新大楼逐步全面投入使用,硬件设施得到较大程度提升。在新大楼没有投入使用前,患者满意度调查中比较集中的问题是病房设施老化,配套设备陈旧,房间狭小等,新大楼使用后这些问题得到一次性解决,病人对医院及医务人员的信任度相应提高。
1.3随着医院空间的扩大,科室进一步健全,同时开展了新项目,购置了新的检查设备,为患者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服务,带动了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
1.4新医院整洁舒适的环境使全体医务人员精神振奋,能以更为自觉的态度和更加良好的精神面貌投入工作。
1.5中西医结合医学专家组成的专家团队,较高素质的医护人员团队使医院的综合实力保持在较高水平,很多本市及外地患者慕名而来。
1.6医德医风工作得到院领导高度重视,全面实行“以患者为中心”的办院理念,推行各项优质服务,建立行风联络员队伍,健全医德医风规章制度,加强人文培训,廉洁教育覆盖全院。2.W:劣势
2.1受体制和历史原因的影响,医院管理相对滞后,职能部门效率较低,医护人员对医德医风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2.2社会大环境造成医患之间信任感和诚信缺失,成为医患矛盾发生的诱因,传统职业道德教育方式相对滞后。
2.3医院管理体制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医院员工危机感和竞争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服务态度和质量,使患者满意度下降。
2.4职业道德教育与医疗业务工作结合不够紧密,医德考评缺乏量化指标。2.5医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文化建设有待加强,医务人员医学人文素质有待提高。
2.6医院面对逐步升高的医疗成本和人力成本,经营管理难度加大,医院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压力,从而增加了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的趋利行为。
3.O:机遇
3.1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医德医风工作需要更好地满足医务人员和患者需求,更加科学化、系统化、人性化。
3.2三甲评审将进一步促进医院管理规范化,有利于提升医院整体工作水平,提高患者满意度。3.3医院多方面引进人才,各学科均得到发展,医院影响力逐步加强,医务人员自豪感、团队意识提升。
3.4根据天津市的区域卫生规划,中医一附院、胸科医院的迁出在一定程度上给我院的相关学科带来发展空间,医院诊疗服务的覆盖面扩大,吸引了更多患者就医。
3.5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越来越得到患者认可,我院的中西医结合特色发展前景广阔,在传统医德指引下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受到重视。3.6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医院医德医风管理内涵更加丰富,对医护人员加强医德修养、医学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4.T:挑战
4.1我院位于市中心,处于多家三甲医院的包围之中,只有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才能吸引患者。
4.2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医疗新技术、新方法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给医院和医护人员带来更大压力。
4.3患者的医学知识、维权意识逐渐增强,对医护人员提出更高要求,医院必须投入一定的人员和精力来处理就医者的不满。
4.4新院启用后,随着配套设施、硬件设备的升级,工作人员需要适应新的工作流程,磨合期内医患矛盾发生的几率加大,对职业道德教育提出更高要求。
4.5随着医院发展,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在医院的总体目标的指导下,制订长期系统的工作规划。
三、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
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将职业道德内化为医务人员的品质,物化为医务人员的自觉行为,培育出医务人员践行职业要求的自觉行动和人生态度。因此,我们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工作目标和要求,力争通过深入扎实的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强化医务人员的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纪律和职业规范,把工作上、制度上的种种要求转化为医务人员的内心信念。一是在制度上完善培训机制,重视教育投入;二是在观念上倡导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医院”;三是在行动上营造良好环境,加大宣传力度;四是在形式上采取多种方式,以点带面进行教育。
1.完善职业道德制度建设,强化培训,重视教育投入,不断提升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水准和层次,积累医院文化资本。医院把职业道德教育纳入整体工作计划,通过梳理规章制度,从职能部门入手,投入专项资金对全体员工进行岗位教育,法律、人文培训,廉政学习。从实习人员、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到科主任、护士长都有相应的培训计划和体系。党办、人事科、工会、医务科、护理部根据各自职能,从不同角度制定各项培训制度,并与考核、表彰等活动结合起来,规范医务人员的从业行为。
2.强化观念,倡导终身学习、不进则退的思想理念,建设“学习型医院”。院领导以身作则,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并通过院务会、支部书记会、医护技药联席会、科室小讲课、入院教育等渠道层层展开学习和培训。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临床医疗实践中,使医务人员在提高医学技能的同时注重职业精神的养成。
3.以行动为先导,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环境,宣传、培养和弘扬医学职业道德,使之成为医务人员的一种觉悟、责任、境界和生存能力。医院通过“好医生、好护士”评选,专业技术比武、评优表彰等形式树立正面典型,使具有崇高职业精神和人格魅力的优秀医务工作者起到示范和推动作用,打动全体医务人员的心灵,激励和深化对医学职业道德的认识。引导员工自觉地投身医学实践,服务社会、服务患者。
4.创新形式,抓住重点,采取多种方式,以点带面对职工进行教育。医师是利用专业化知识、临床技能和经验来保护及恢复大众健康的一种职业。医师职业目标的实现需要医师与患者相互协作、相互尊重,建立诚信可靠的关系。职业道德教育通过理论学习、榜样感召、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循循善诱地感化和启发全体员工树立医学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念。我院以人文培训为抓手,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通过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营造浓厚的职业道德教育环境氛围。采取专题讲座、分组讨论、角色模拟、事例分析、学习心得交流、科室专题培训等手段,培养和提高各级医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在职业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医院不仅在硬件上为患者营造一个亲切温馨的就医环境,也在软件上形成了争先进、讲文明、看质量、比服务的良好氛围。从过去被动服务观念向主动为病人提供服务的观念转变,医院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通过开展争当“好医生”和“好护士”的活动,推行微笑服务,实行承诺上墙,促进全院医务人员端正服务态度,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把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奉献给患者,促进医院品牌的形成,使整体文化建设水平明显提升,形成全院良好的医德医风和职业道德风尚,形成医院职工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良好风气。
作者:周燕 冯丽萍 单位:天津市南开医院
第六篇
1、科技馆参与文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文化建设是建设物质文明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条件。党的十七大以后,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实践过程中,提出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要工作部署,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学习和贯彻落实文化建设、文化体制改革等重大理论观点的工作过程中,广东省提出了《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将文化建设作为提升公民素养、促进社会和谐和加快广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精神动力,并结合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提出了广东省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指导原则和政策保障。科普工作在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和提高全民科学素养领域,具有无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在中央和广东有关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战略和规划中,科学技术普及都被视为是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普及部门、机构和单位也都被赋予了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不可替代的重要社会功能。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广东文化强省的时代要求下,如何立足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本位,响应中央和地方有关文化建设的号召,满怀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的文化建设,是省内各级科技馆所需要面对的新的理论课题和实践问题。
2、科技馆参与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科技馆是重要的科普基础设施,也是现代城市的重要文化地标之一。在国家《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下,响应国家文化建设和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的要求,科技馆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积极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潮。
(1)创新科普教育理念,拓展科普教育功能,培育现代人文精神,推动科技与人文的融通,全面提高公众科学素养。近些年来,高等教育领域的“通识教育”理念已经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在“通识教育”理念影响下,国内学界有不少学者提出在科学技术普及中协调科技与人文的关系,并以此作为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建设大众科学文化的根本途径,从而将科技馆发展和文化建设有机的统一起来。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的同时,引入HPS科学教育理念,结合科学技术史、科学社会学和科学技术哲学,引导公众从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哲学的广阔视野来审视人类的科学活动,理解专业科学知识,建设大众科学文化,拓展公众人文视野,促进科技与人文的融合。
(2)鼓励展览设计创新,带动相关文化产业及产业文化的协同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代科普展览技术手段日益多样化,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技术已经在科技馆广为使用,并与相对传统的模型制作、沙盘演示、绘图塑像等展览手段相互融合,通过营造特定的情景环境,增加互动设施或互动机制来增强观众的参与度。这些现代展示技术或手段的应用,将文本、图形、图像、视频、音频等不同形式的信息结合在一起来阐释展项主题内容,极大地拓展了科普展览的主题内容。从而为影视制作、音乐创作、动漫游戏、工业设计、创意研发等高端和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表达空间也提供了文化服务业综合创新的重要平台,有助于推动相关文化产业或产业文化的协同发展,在文化建设中起到引领创新的示范作用。
(3)将地方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科技内容转化为具有鲜明特色的科普展教资源,实现参与文化建设与开展科普展教相结合。各地博物馆都有对当地历史和传统文化遗产的展示,但是关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传统文物背后蕴藏的科技内容并未充分体现。因此,充分挖掘地方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科技内容,并将其转化为具有鲜明特色的科普展教资源,可丰富展教内容,提升展教趣味性,也将有助于公众更全面地认识传统,了解历史,传承和发扬传统科技文化,促进并加快文化建设进程。
3、科技馆参与文化建设的初步探讨
科技馆参与文化建设,需要弘扬优秀历史传统和展现时代精神风貌。以广东科学中心为例,就科技馆参与文化建设进行了初步探讨。岭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脉系之一,岭南传统科学文化是岭南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承载的科技创新智慧、生态文明理念和爱国主义情怀,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教育意义。岭南传统科学文化也充分蕴含着广东人海纳百川、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精神品格,这种独特精神品格在广东当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彰显,为推动广东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以广东科学中心为代表的省内科技馆,应当而且能够将岭南传统科学文化遗产发扬光大。当代广东科技发展中所体现的“创新、创业、创造”的文化精神,是新时期广东文化特别是广东科学文化的时代风采,这一时代风采也理应在科普教育中得到精神传承。在省委、省政府和省科技厅的支持下,广东科学中心通过策划“岭南科技纵横”展览,就科技馆参与文化建设进行了初步探讨。
(1)创新科普教育理念,将教育学的通识教育思想、传播学的文化传播理念和科学教育的HPS理念融入了科普教育实践和科普展览内容建设之中,丰富和拓展了当前我国科技馆展览教育和内容建设的思想体系。有利于社会公众从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哲学的广阔视野来探究和理解岭南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特征;有利于科技馆科普展览设计理念、主题内容和展示框架的创新;有利于消除公众科学文化素养提升的文化障碍,从而真正实现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人的全面发展。
(2)勇于创新科普展览设计,此次展览采用科学技术史的叙事框架,在内容建设方面大胆借用了传统的历史博物馆在内容建设方面的理论和经验,并根据科技馆和博物馆的差异,进行科技馆环境下的调整和创作。
(3)创新展览科普内容,将地域文化中的科技内容转化为科普展教资源。如明清时期岭南冶铸业所发明的“红模铸造法”,历史上曾被英美等欧洲工业化国家视为“工业奇迹”,此展览将其冶铸方法的工艺内容细节作为展示内容,让公众了解事件背后的科技知识。这种通过有关内容展示地域科技文化传统、特征和精神,在地方科技史的框架内探索有关科技与文明、科技与社会、科技与文化等问题的科普叙事表达,强化公众对科技的整体认识,消除科技与人文的疏离与隔阂,拓展公众的通识视野,全方位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培养公众对地域科技文化传统的尊重,对地域科技文化精神的传承。在此基础上,响应国家文化建设和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的号召,培育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素养,提升广东整体文化形象。
4、结语
通过创新科普教育理念、创新科普展览设计、将地域文化中的科技内容转化为科普展教资源等途径参与文化建设,是当前科技馆体系实现创新发展的前瞻性思路和可行性方案。这一创新发展思路和方案,有利于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有利于从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哲学的广阔视野来探究和理解科学知识的产生和人类科学活动的特征;有利于科技馆科普展览设计理念、主题内容和展示框架的创新;有利于消除公众科学文化素养提升的文化障碍,从而真正实现科学发展观所高度倡导的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社会公众从人文关切、价值判断、伦理反思、意义建构的多维视角,深入理解我国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科学的社会基础和技术后果;有利于科学精神以公众科学文化为承载,内化为社会公众生活、学习和工作的精神导向和思想指引;有利于创新文化真正成为时代社会文化的主流,从而使科学精神在全社会范围内真正得到崇尚和弘扬,为我国文化建设注入科技力量。
作者:管昕 勾文增 侯的平 单位:广东科学中心广东华南师范大学
第七篇
一、网络社交发展下煤炭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
(一)传统方法具有明显的信息传导时滞,难以保证煤炭企业文化建设的及时性。在网络信息时代,消息的传播十分迅速,一个话题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引起广大范围内的激励讨论。在开展文化建设时,传统的宣传方法具有相对比较繁琐的程序,使得煤炭企业员工难以在第一时间获得有效信息;而当信息传达至企业员工时,企业员工可能已经通过其他形式接收到相关信息,或者已经接受了错误的信息传导,这不利于保证企业文化传播的有效性。
(二)传统方法在文化宣传形式上具有一定的落后性,难以完全满足企业员工的偏好。在传统的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煤炭企业通常采取座谈会、企业报刊等形式来实现企业文化传播。这类传统的文化宣传方法通常具有形式陈旧、内容循环使用等特点,难以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企业文化建设的效率并不高。在网络社交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煤炭企业员工已经普遍接受了新型的文化宣传形式,传统的相对陈旧的文化宣传方法难以完全满足员工对于信息传导渠道的偏好。
二、煤炭企业文化建设创新
在网络社交发展背景下,煤炭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目前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把握新的网络社交媒体发展所带来的新机遇,从而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的创新。
(一)网络社交发展下煤炭企业文化建设的新机遇首先,新型网络社交媒体可能使得企业文化信息传播渠道极大简化。新型网络社交媒体的产生和发展,使得其可以成为企业文化传播的工具。利用新型网络社交媒体工具,煤炭企业的文化建设和管理部分可以同企业员工实现点对点的直接联系,避免了中间多级传导渠道下的信息遗漏和传导时滞。其次,网络技术普及为企业文化建设创新提供了技术可行性。在网络技术逐渐普及的当下,网络社交媒体工具已经成为大众普遍使用的通讯工具,通过其实现企业文化创新,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此外,网络社交媒体技术的学习成本低且操作性强,企业的文化建设创新具有充分的技术基础。
(二)煤炭企业文化建设创新的整体方案
⒈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构架创新。为了吻合网络技术发展的大趋势,实现企业文化建设创新,煤炭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组织架构上应该实现创新。在企业整体层面上,应该确定统一的企业文化建设负责部门,由其统一制定企业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指导方案。在职能部门层面上,应该确定部门内部的企业文化建设负责人,由其负责搜集部门内员工的网络社交媒体偏好和使用习惯,方便实践部分制定差异化的文化宣传方案。
⒉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在网络社交媒体迅速发展和普及的背景下,煤炭企业可以利用多样化的工具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目前广泛使用和微博和微信等网络社交工具,可以被利用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作为煤炭企业新闻传播、企业价值文化传导的重要手段。
⒊企业文化建设的配套制度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创新工作不但依赖于人员组织和方法工具上的创新,而且依赖于相关制度的辅助。在煤炭企业内部,应该构建常态化的企业文化建设制度,将企业文化建设负责部门和岗位的工作进行量化评估,使得相关人员具有充分的工作积极性。此外,还应该对新型网络社交媒体下弘扬企业文化的先进个人和组织进行适当鼓励。
作者:张露雨 单位:河南煤化集团永煤公司
第八篇
一、和谐文化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和谐文化继承和弘扬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和追求和谐的民族,和谐理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内在气质,和谐文化善于利用先人留下来的文化资源开启人们的智慧,创新人们的思维,震撼人们的心灵以发现新事物、思考新问题、构建新社会。再次,和谐文化吸收和借鉴了人类有益文化成果。与中华传统文化一样,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也有自己独到之处,也有追求和谐社会境界的内容,其和谐思想也源远流长,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和谐文化既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和传承性,同时又借鉴了人类有益文化成果,具有鲜明的包容性和创新性。最后,和谐文化适应并服务于现实社会发展需要。和谐文化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对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构建和谐的精神家园提供了思想保证。同时,和谐文化善于吸收人类文明的优质成分,融合不同文明的异质冲突,在坚守民族特质中寻求世界共性,为解决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和碰撞,推动人类文明走向和谐新境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方向和发展前景。从和谐文化的科学内涵我们不难看出,和谐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以发展先进文化为己任,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全面吸收和借鉴了中外优秀文化成果,具有鲜明的特征。首先,和谐文化体现了主导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和谐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力量,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同时尊重文化多样性,包容价值多元化,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其次,和谐文化体现了传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和谐文化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忠实传承和弘扬,同时又结合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发展环境和前景,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体现其新的时代精神。再次,和谐文化体现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和谐文化的民族性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自信的表现,体现着对本土文化、传统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坚定信念。和谐文化的世界性则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自觉的表现,体现着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现代文明成果的积极借鉴和充分包容。最后,和谐文化体现了科学性与人文性的辩证统一。和谐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主张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待一切思想文化,使人们摆脱了愚昧和迷信,提高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尊重人的价值选择、鼓励人的首创精神,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二、和谐文化是构筑和谐社会的精神家园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化特别是先进文化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凝聚力量和整合功能,可以为经济的繁荣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倡导和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为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新的价值取向和新的理论视野,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构筑和谐的精神家园提供了思想保证。
(一)和谐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强大的精神支撑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使全社会团结一致,众志成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等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激荡,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出多样化趋向”。社会经济的深化变革带来的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利益表达的公开化以及利益矛盾的扩大化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形成了很大的挑战。构建和谐社会,亟待科学有效的指导思想和价值体系对这些冲突进行引导和规范,对各种矛盾进行协调和缓解。和谐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积极推动和促进文明的、进步的社会思潮的发展,坚决抵制和消除落后的、腐朽的社会思潮的蔓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培育共同理想,调动人们的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导性,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建设和谐文化,可以启迪人们的智慧、感召人们的灵魂、陶冶人们的情操,对于社会具有调节和整合功能,既统一思想,又尊重差异,形成一定的精神文化力量,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和谐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道德支撑
以道德来统领引导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以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同时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显著标志,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从国际上看,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和文明高度交融与碰撞,对于我国思想道德阵地带来了深刻而复杂的影响。从国内看,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和改善,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在思想道德方面,建设与和谐社会相一致的和谐文化,进一步在全社会树立反映社会主义思想境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建构诚信友爱、文明祥和的精神风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确立了人们行为的价值标准”。和谐文化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利于提高人们的德性修养,规范人们的价值认同,凝聚人们的思想共识以形成文明祥和的社会氛围,有利于进一步形成全社会良好的道德规范,夯实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道德支撑。
(三)和谐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处理好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实现物质层面的和谐,更需要处理好人们之间的精神文化关系,实现精神层面的和谐。这就意味着,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科技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为和谐社会提供经济、政治条件,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更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条件,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个体价值需求与全社会价值需求的同向性,达成融合或互补,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能够相互借鉴、相得益彰,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实现文化自身的和谐。和谐文化强调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以和为贵,主张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等功能,能够起到化解矛盾、理顺社会关系的作用。积极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培育尊重信任、与人为善的道德情感和诚实守信、团结互助的行为准则,全社会大力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使崇尚和谐、追求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融洽和睦的良好氛围,充满活力的人文环境。
三、当前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和谐文化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文化战略调整,是对于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思想的发展。和谐文化重在建设,不仅要植根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更要汲取外来文化的营养成分,不仅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更要有具体实践的推动。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马克思主义及其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发展繁荣中国先进文化的精神旗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鲜明的特征,也是事关文化改革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推进和谐文化建设,首要和根本的就是要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制定并实施正确的文化建设方针、原则和政策,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融入各种形式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思想道德教育之中,用马克思主义牢固占领和谐文化建设的思想阵地。同时,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深入研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文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来指导和谐文化建设。
(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凝聚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在思维方式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化,意识形态复杂化的今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引领、统摄多样的思想观念和多元的价值理念,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是我们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的有力武器。建设和谐文化,要加强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体制、制度、机制,包括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健全规范的管理体系,完善行政法律制度,建立健全核心价值体系内部的互动机制和奖惩机制等,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科学有效地进行。
(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发展注入优质成分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绵延着五千多年的博大精神和灿烂文化,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应该坚持追本溯源,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值得注意的是,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将其分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分清哪些是优秀的成分,哪些是落后的成分,而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如所指出的“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族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性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弘扬传统文化的时候,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弘扬与创新的关系,根据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阐释,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为和谐文化注入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民族精神的血液,使其彰显中国特色、中国作风、中国气派。
(四)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文化成果,努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而丰富的文明和文化,都有其追求和谐的特质,都应该受到同等的尊重和保护,都值得其他国家和民族学习和借鉴。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应该以博大的胸怀和开放的眼光吸纳和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西方文化中的科学理性精神、独立自主精神、民主法治精神以及自由平等思想等一些信念和准则,将这些优秀的文化内涵整合到和谐文化之中,使其既彰显民族特色,又具备时代特征。当然,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文化成果不是盲目模仿、照搬照抄,而是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立足于中国国情,根据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的基本原则,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原则,坚决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五)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使得文化艺术的创作从少数精英阶层独占的狭小空间走向了大众舞台,促进了文化的大众化,扩大了文化创作者和文化享受者的空间,充分保障和发展了公民的文化权利。同时,通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得文化产品已更加快捷、更加便利、更加实用的方式推向大众,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规范等潜移默化地输送到人们的思想认识之中,形成稳定的意识形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推进和谐文化建设,要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转变过分追求经济效益,注重文化产业发展而忽略文化事业发展的观念,积极探索文化产业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新路子,破除政府对文化过分的、直接行政监管观念,逐步实现文化的社会化管理,鼓励和支持民间参与文化的建设和管理。
作者:林建峰 单位:武夷学院海峡成功学院
第九篇
一、公司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各类习惯性违章现象常有发生
焦炭码头公司生产过程中存在诸多违章作业现象,归纳起来有以下特点:麻痹性:员工在作业过程中,麻痹大意心理是导致安全风险的重要因素。顽固性:习惯性违章具有顽固性、多发性的特点。很多员工存在进入现场不佩戴安全帽行为。2005年,某员工因没有系紧安全帽,导致船舶舱盖不慎掉落时被砸伤头部。违章的顽固性单纯依靠简单宣讲是无法达到彻底消除的目的的。继承性:部分员工存在违章行为,是从老师傅身上“学”下来的,当他们看到老师傅某些作业行为既省力,又无事故发生,便盲目效仿,使违章行为不断“传”下去。
2.安全生产制度体系不完善
焦炭码头公司建立以来,虽然编制了较为丰富的安全规范、安全制度,但是安全规范内容较为分散,体系性和完整性不足,缺乏紧密的内在联系和完整的体系架构。同时,存在制度与实际“两层皮”现象,在制度贯彻过程中,存在制度无法匹配生产实际,不能有效指导实际的现象,不能很好的发挥制度约束力。
二、构筑安全文化体系
1.合理构筑安全文化体系
(1)建立人人有责的理念体系
焦炭码头公司以“风险防控、人人有责”作为安全工作核心理念,瞄准“建立科学管理模式,提升本质安全水平,领先企业安全标准”的安全目标,以“全员安全,平安增效”作为安全使命,努力实现“安全求本质,人本促发展”的公司安全愿景。
(2)构建职责分明的组织体系
焦炭码头公司专门成立了以党委书记、总经理为组长的安全文化建设领导组织机构,以公司文件形式进一步明确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工作职责,并设立安全文化建设办公室,常态化日常监管,明细管理架构,明确人员职责。
(3)构建管理明晰的制度体系
首先,结合焦炭码头公司焦炭、矿石、煤炭等散货接卸作业实际,制订了包括《安全操作规程》、《消防安全责任制》等23项专项安全管理制度。其次,形成了责任明晰、隐患排查、整改及时,应急救援多位一体的安全管理制度闭环。以公司领导层为核心,逐级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建立职责明确的《安全检查制度》和《隐患排查制度》,针对日常生产管理中发现的安全隐患,严格落实事故处理“四不放过”原则,建立起职责明确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记录制度和纠正措施。针对突发安全事件,建立了完备的应急突发事件灾害的救援系统,制定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生产安全事故预案7项,并定期组织演练。
(4)构建合理高效的监督体系
在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公司定期公开企业安全诚信报告,接受工会组织、群众监督。
2.开展“阵地”建设
(1)自上而下开展阵地建设
以审评国家级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和安全标准化一级达标为切入点,建立以总经理为组长的项目推动组,公司领导班子成员亲自带队,精心制定形式多样的安全文化建设活动。编制企业《安全文化手册》、特色安全文化展示手册和岗位安全知识手册。同时,公司还进一步加大安全文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和资金投入。在安全环境和安全文化形象塑造工程方面,统一设计和策划公司安全形象展示,进一步规范安全生产警示标识、标牌、符号、徽章、图文及安全色等元素,将安全文化逐步导入公司企业文化视觉识别系统。
(2)自下而上构建和谐安全文化大家庭
引导员工自发开展安全文化活动,如安全才艺展评、家属安全寄语等,引导员工树立起“风险防控、人人有责”的安全工作核心理念,将安全文化建设转变为全体员工的共识与行动,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每项决策中,形成充满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企业安全文化大家庭。
3.淬炼特色安全文化
(1)创新招法,融理念于无形
在群众性安全文化建设方面,采用社会化动员手段,大力开展诸如“查隐患、纠违章、赢话费”等群众性安全活动。同时,以“基层队站安全管理规范”研究课题为重点,施行《队站安全管理标准》,建立队站安全文化角,开展本质安全型车间、班组建设。
(2)重教育,展关爱,彰显企业风范
在安全学习教育上,推行游戏化、产品化、菜单化的“三维”组织模式,设置安全文化活动室,并开设“规章制度飞行棋”等特色游戏活动。关爱员工身心方面,用全体员工自发募捐形成的“一日捐”困难员工援助基金,购买员工商业保险,确保包括劳务员工在内的全体员工在生病住院、意外伤害等情况下权益受到保障。
(3)科技助力,提升品牌影响
加大信息化技术在安全管理上的应用。构建安全生产信息化平台,将车辆自动过衡、智能识别、自动跟踪定位、违章报警等多种功能加入其中。启用后,将大大减少机械设备作业等待时间,码头装卸和车辆通过效率明显提高,实现现场作业安全管理可视、可查、可控、可管四大功能。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作业现场,可通过定位跟踪和视频监控系统随时查看行驶线路和作业状态;现场车辆的行驶轨迹和视频录像全部记录在服务器内,可随时调取查询;安监部门可预先掌握集输港车辆数量、预计集中到达时间,制定预控方案;对车辆行驶中的违章行为智能报警,真正实现港口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
三、建设安全文化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首先要以公司员工为着力点。牢固树立“员工是公司安全文化建设的土壤”这一理念,克服重公司经营者、管理者,轻广大员工的偏向,始终把员工作为公司安全文化建设的主体,多做员工的宣传发动工作,并开展与员工安全健康休戚相关的群众性活动,引导员工踊跃参与实践,逐渐形成自觉提高安全素养的氛围和环境。其次要以长远建设为着力点。塑造公司安全文化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细致的心理工作,它需要公司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长期的总结、提炼、倡导和强化。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把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培育、倡导、形成”的各项具体工作。第三鼓励正确行为。企业安全价值观的最终形成是一种个性心理的积累过程,这一过程需要不断强化。当员工的正确行为受到鼓励以后,这种行为才能再现,进而成为习惯稳定下来,并逐渐渗透到员工的深层观念之中。因此,对符合公司安全价值标准的行为应给予鼓励和强化。
作者:张利 单位:天津港焦炭码头有限公司
第十篇
1、国土资源文化的内涵与作用
1.1国土资源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国土资源文化具有行业性、地域性、时代性、系统性等特征。①行业性:国土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国土资源部门担负着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的使命,不同于企业文化追求经济效益及其它政府部门的文化特征。②地域性:由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地域文化等差异,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国土利用、管理方式及国土价值观念。③时代性:国土资源文化因社会历史条件不同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社会发展,国土部门担负的职能不断变化,国土政策、国土资源文化也不断改革创新。④系统性:国土资源文化是由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构成的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各要素在不断磨合中实现国土资源文化整个系统的协调发展。
1.2国土资源文化的作用与意义
1.2.1导向激励作用
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和“化人”,文化有“体”有“魂”,其中“魂”是指人在文化活动中所追求的方向、把握的尺度,其核心是价值和价值观念体系。就国土资源文化而言,其“魂”是国土干部职工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起到精神上的导向作用,不仅能够把国土干部职工的思想、行为引导到国土事业上来,形成共同的奋斗目标,更能促使他们为实现目标而不断地进行自我激励,产生持久动力。同时,这种价值观念在整个国土部门里更易形成一股强大的责任感、使命感、凝聚力,从而促进整个国土事业的健康发展。
1.2.2行为约束作用
国土资源文化来源于国土系统干部职工长期的工作和实践,对国土系统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国土资源文化的行为约束不是法律法规上的硬性约束,而是一种道德上的软约束。这种软约束是建立在某种情感基础上的群体意识,产生于国土部门的文化氛围、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表现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会对个人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能够约束其行为,使之符合群体要求。如果有人违背了这种意识形态,就会受到舆论的谴责。这时国土资源文化在国土干部职工中产生心理共鸣,继而达到行为的自我控制。
1.2.3制度规范作用
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为准则。道德约束没有强制力和法律保障,当道德约束无法从根本上规范人们的行为时,制度规范显得尤为重要。将国土资源文化精神融入、转化到国土部门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要求中去,强化制度意识,让国土系统干部职工在工作中严守规章制度、牢记国土资源文化理念,使制度规范成为每一位国土系统干部职工的行为保障机制。良好的国土制度文化不仅为科学规划利用国土资源提供支撑和保障,而且通过硬性的规范约束和形塑作用匡正提升国土部门整体的精神风貌。
2、徐州国土资源文化的内容与特征
2.1徐州国土资源文化的主要内容
2.1.1创新进取的管理文化
管理文化是指特定文化在管理过程的渗透和反映。在一代代国土人的努力下,徐州国土部门提出了多种土地管理新模式。为解决煤炭工业带来的“环境瓶颈”,响应生态文化建设,徐州国土部门提出并实施了“生态国土工程”。新沂市在基本农田管护中首次提出了“三化”模式,即管理网络化、手段信息化、监督社会化,“三化”模式得到了国土资源部的肯定,并在江苏全省推广。此外,徐州国土部门还进行“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验,对“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提出了初步设想。这些反映了徐州国土部门勇于创新、奋发进取的国土精神和以创新求发展的国土管理理念。
2.1.2刚强正义的廉政文化
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洁从政的思想、信仰、行为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社会评价,是廉洁从政行为在文化和观念上的客观反映。国土廉政文化主要是指国土干部职工在工作中恪守职业道德、廉洁自律、奉公守法的职业文化,它是整个国土资源文化体系建设的保障。徐州市国土资源局为推进“廉洁国土”创建,定期开展“廉政教育日”活动,组织学习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廉政准则和廉政防控各项规定,强化广大国土干部依法行政、廉洁自律意识。同时,加大政务信息网上公开、推进权力透明运行以及加大监管力度,从细节上杜绝腐败现象发生。这些举措的提出进一步充实了徐州国土廉政文化的内容,树立了国土廉政文化的建设目标。
2.1.3爱岗奉献的服务文化
服务文化是指特定文化在服务层面上的反映,爱岗奉献是指热爱本职工作,对本职工作全身心的付出,它是一种普遍的服务精神。徐州国土部门干部职工在工作中时刻谨记服务群众、奉献群众的理念,提出了“把麻烦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群众”的口号。在推进“保发展、保红线”的“双保”工程及企业办事“零障碍”工程中,广大国土干部职工强化服务理念,转变工作作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前置服务”、“延时办公”、“加班办理”等方式,提出了“主动对接,破解难题”、开辟“绿色通道”、开展“上门服务”等措施和建议。这些措施不仅提升了办事效率,提高了服务效能,还形成了为民服务的文化氛围,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2.1.4不畏强权的执法文化
执法文化是指执法者在执法过程中具备和遵守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模式等。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日益增大的国土需求和相对有限的供给之间产生了严重矛盾。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必需的土地,国土部门应给予有效保障;对于某些个人或单位为一己之私违法用地,国土部门必须依法予以取缔。在执法过程中,徐州国土部门在“守土有责、护土有方、动土有据、用土有益”的基本方针指导下,推动土地登记规范化建设,采取“一地五审”,即规划线预审、报批地块初审、招标挂牌再审、供地合同复审、登记发证终审,以确保规范用地,强化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同时,徐州国土部门积极开展土地执法“百日行动”,严厉打击违法用地行为,坚决同任何单位或个人的违法用地行为作斗争。
2.2徐州国土资源文化的典型特征
2.2.1地域文化根植
徐州处于我国南北要冲,位于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孕育了徐州北雄南秀、南北交融的文化特色。在这块土地上先后形成了彭祖文化、楚汉文化、战争文化、故黄河文化等,塑造了徐州重义轻利、勇于开创、融汇创新、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刚强正义的文化特质。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勤劳勇敢的徐州人造就了徐州特色的文化底蕴,在点滴积累中汇聚成徐州精神——“有情有义,诚实守信,开明开放,创业创新”。它不仅为徐州“创新进取、刚强正义、爱岗奉献、不畏强权”的国土资源文化的产生奠定了人文基底,而且决定了徐州国土资源文化的鲜明地域特色。
2.2.2与时俱进创新
不同时期的国土工作重点对国土资源文化有着不同的内在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及国土利用方式的转变,徐州国土政策、国土理念不断与时俱进、持续创新。二次进军荒山、黄河故道二次开发等反映了徐州国土政策由过去只关注经济发展到以经济发展为主、兼顾生态发展,再到现在统筹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演变。国土资源文化观念由注重量到注重质的转变,对出现的问题也由最先的管制、堵漏变为现在的引导、管疏结合。同时,国土资源监管技术也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创新。这些无不体现徐州国土资源文化与时俱进、开放创新。
2.2.3核心价值引领
文化的核心层是精神文化,而价值观念又是精神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作为文化的内核,在文化建设中起着统筹引领作用。在国土资源文化建设中,徐州国土部门充分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弥漫性、渗透性特征,努力实现国土资源文化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从而形成浓厚的文化建设氛围,进而实现国土资源文化的长远发展。同时,注重“创新、刚直、奉献、包容”的国土理念对人的感化、对行为的形塑、对规章制度的渗透,将国土价值观念寓于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之中,从而形成以国土理念为核心、以规章制度为保障、以国土景观树形象的国土资源文化体系。2.2.4因地制宜实施徐州各地国土情况不同,各县市的国土规划侧重点也不同。具体而言,沛县、贾汪采煤塌陷问题突出,新沂市土地资源浪费现象普遍,睢宁、丰县、邳州故黄河流域生态问题严重,其他则是土地利用集约度不高、后备资源缺乏等。对于这些问题,徐州国土部门秉持“徐州精神”,勇于开创、艰苦奋斗,相应提出了“生态国土工程”修复煤炭塌陷地、“万顷良田工程”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加强土地集约利用以及故黄河“六位一体”综合开发等措施,着力打造“生态型国土”、“节约型国土”、“集约型国土”,从而实现因地制宜建设国土资源文化,以国土文化理念带动土地利用、保护方式转变。
3、徐州国土资源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国土资源文化不够系统,统一性不强
由于“国土资源文化”一词是新近提出的,国土资源文化建设尚处起步阶段,因此,国土资源文化积淀普遍比较薄弱,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富有特色的国土资源文化体系。徐州也不例外,其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和有效的指导方针,在国土系统内部还没有形成独立的部门,在其部门网站上也没有关于国土资源文化的独立板块,整个国土部门对国土资源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国土干部职工思想意识中还没有形成国土资源文化理念,轻视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对国土资源文化建设持敷衍的态度。
3.2普通民众参与程度不高,宣传力不够
目前,整个国土资源文化建设还主要停留在国土部门之内,与外部联系偏少,不利于其在文化建设中集思广益。普通群众仅看到国土资源文化之表象,对其深层内涵缺乏深入了解。徐州市国土部门虽然每年都会在“地球日”、“土地日”等活动日举办一些宣传活动向社会传递国土资源文化,但活动主要在城区进行,且形式单一、力度较小、范围较窄,不能调动全民的积极性。此外,国土部门与规划部门、发改委等相关部门的联动力度与频次也不够,这也不利于国土资源文化的完善,削弱了国土资源文化的影响。
3.3存在形式主义现象,执行力不足
国土资源文化建设活动形式多样,但多由领导提出建设目标,下属单位职工将其视作任务完成,部分活动根本不具备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意义,存在追求形式主义的问题。在徐州国土资源文化建设中,也存在将几次会议或文娱活动视作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现象。国土知识竞赛、国土演讲比赛、国土征文活动等具有国土资源文化建设意义的活动举办的反而较少。此外,部分国土职工没有将国土资源文化视为一种价值认同、一种共同氛围,没有自发的从内心接受国土价值观念,从而削弱了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影响力和执行力。
3.4国土资源文化特色不强,创新性不高
国土资源文化个性是指本地区的国土干部职工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特质。在整个国土资源文化建设中,各地国土资源文化普遍缺乏本地特色、创新性不高。徐州国土资源文化建设在模仿、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时,对自身的文化特质挖掘不够,缺乏徐州特色,学来的东西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反而阻碍国土资源文化建设;不仅如此,受徐州地域文化等因素影响,国土资源文化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和发展的迟滞性,部分职工固守陈旧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创新精神不强。
4、徐州国土资源文化完善创新的对策
国土资源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加强国土资源文化建设不仅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文化,也对促进整个国土资源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国土资源文化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让职工感受到认同感、归属感的同时促进自我完善和提高;应坚持与时俱进原则,用改革创新的精神使国土资源文化永葆生机与活力;应坚持全员参与原则,让每一位国土干部职工都成为国土资源文化的建设者和践行者;应突出个性特色原则,通过建构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国土资源文化,从而让社会大众易于熟知、乐于接受。
4.1坚持系统原则,健全国土资源文化体系
国土资源文化是由国土精神文化、国土制度文化、国土物质文化构成的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国土资源文化建设要坚持系统性原则,促使国土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协调发展、联动发展。徐州在国土资源文化建设中,应以精神文化建设为导向,以制度文化建设为保障,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构建一套系统的国土资源文化体系。在这个体系之下,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充分发挥广大国土干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个人都参与到国土资源文化建设中去,在日常的国土资源小文化的累积中不断充实、完善整个国土资源文化体系。4.2弘扬国土理念,加大国土基层宣传力度国土资源文化建设要大力弘扬本地区的国土理念,展现“国土人”的良好精神风貌,不仅内部之间互相学习,更要注重与外部联系,积极向社会宣传。对内,徐州国土部门应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国土资源文化活动,树立正确的国土资源文化观;积极打造特色国土资源文化网站,让更多的人参与国土资源文化建设。对外,徐州国土部门应充分利用“地球日”、“土地日”等活动日,积极组织国土资源文化下乡活动,向基层群众宣传国土知识,引导他们科学认识、利用国土。此外,国土部门还要注重与发改委、规划部门等相关部门的良性互动,以制定更加科学的国土规划方案。
4.3增强执行力度,注重国土文化内涵建设
国土资源文化建设要透过其表面现象去挖掘深层次的内涵,全面展现国土资源文化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等。徐州在国土资源文化建设中,应多开展与
国土资源文化密切相关的活动,以国土资源文化景观的打造、国土规章制度的完善推进国土精神内涵的建设,营造出一种国土资源文化无处不在的氛围,进而带动广大国土干部职工共同建设国土资源文化,并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深化、丰富其内涵。此外,还要以先进的国土理念为导向,加大对国土干部职工的国土资源文化培训力度,形成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增强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执行力。
4.4倡导创新精神,打造特色国土资源文化
国土资源文化建设应当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以国土文化品牌建设促进国土资源事业发展。徐州拥有开创进取的楚汉文化,刚强正义的战争文化,包容开放的水文化等丰厚的文化底蕴,拥有“有情有义,诚实守信,开明开放,创业创新”等充满活力的人文精神。徐州国土资源文化建设应以“徐州精神”为导向,努力打造具有徐州特色的国土理念——“创新、刚直、奉献、包容”,即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刚直不屈的执法精神、乐于奉献的服务精神、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同时,不断完善其管理、廉政、服务、执法等方面的文化建设,促进整个国土资源事业的持续发展。
作者:任腾娇 渠爱雪 孟召宜 刘迪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