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传统文化建设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传统文化建设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传统文化建设思考

【内容摘要】随着“互联网+”、“数字中国”、“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提出,我国农村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内动力和灵魂,中华传统文化是精髓,本文通过调研山东省传统文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山东乡村振兴发展为导向,提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传统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探讨其可持续发展战略。

【关键词】乡村振兴;传统文化;文化建设;文化自信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1],强调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推动乡村振兴。山东省制定了一系列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要求充分发挥本省传统文化底蕴和红色文化基因的优势,保护、传承和建设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2]。鉴于此,在“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以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振兴为切入点,结合新时代下山东省传统文化发展的现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开展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下山东省传统文化建设路径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传统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乡村振兴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脱贫、全民幸福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复兴的伟大举措,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说过:“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产生,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解决。”[3]乡村振兴的根本是文化建设,近年来国内的很多专家学者对乡村文化展开了研究,任冰(2019)论述了“文化保护和传承内容及路径选择”,周磊(2019)浅析了“乡村文化的建设,从而推进乡村振兴”,河北平(2019)论述了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文化振兴的基本路径。以上研究表明:对乡村传统文化的研究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热点问题,因此,山东省作为农业大省和孔、孟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及红色革命老区,对传统文化进行建设和传承以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传统文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传统文化的自信逐渐消失。目前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一方面,大量农民离开农村,融入到城市工作和生活,受城市各种文化的影响,在生活中不断模仿和学习城市的文化形式和习惯,传统文化受到强烈的冲击,传统习俗、邻里亲情逐渐被忽视和遗忘[4],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农村留下来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乡村文化的传承者越来越少[5],乡村传统文化的氛围越来越弱。另一方面,由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有些古村落建筑、文物古迹等被破坏,一些传统习俗和文化也随着景观的消亡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乡村传统文化的自信在不断瓦解,因此培养村民的传统文化自信,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传统文化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乡村传统文化建设意识淡薄。在农村,基层领导最主要的任务是:带领农民脱贫、发家致富,而忽视了精神文明方面的引导和建设,甚至有些领导对农民的文化生活不重视,没有意识到文化对乡村经济建设的引领作用,因此没有开展乡村文化建设工作。在农村没有富裕之前,人们每天忙于劳作,最看重的是家庭收入和生活富裕,对文化生活需求比较少,而现在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尤其是高水平的文化需求,但是有些地方只注重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面子工程比较多,水平参差不齐,根本就不能满足农民对文化生活的实质性需求,领导者文化建设意识的淡薄是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缺少传统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承者。振兴乡村文化,人才是关键。本土农民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尤其是村里的中青年农民,他们是乡村传统文化的主要建设者和传承者,但他们常年工作在城市,不能担负起乡村文化建设和传承的责任。而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妇女和儿童,也没有能力担负起传承和建设传统文化的任务,因此人才的缺失是阻碍传统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文化管理服务不到位。目前,山东省传统文化的管理和服务制度及体系还不健全,政策法规落实不到位,宣传不到位,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还需加强。文化活动少,且质量不高,组织机构和专业管理人才缺失,设备陈旧,方式不新颖等都是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另外,基层领导对传统文化管理和服务意识淡薄、缺乏专业人才培养意识等问题也严重阻碍了传统文化建设的进程。

三、乡村传统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从思想上对传统文化再认同,加强文化自信。

1.坚定文化自信。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6]。因此,引领农民学习乡村传统文化的内涵,认识乡村传统文化的价值,坚定乡村文化的信心和信念,是当前乡村振兴中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农村基层领导应加大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评选文明家庭,树立典型,积极在全村中进行宣传和学习,形成自觉遵守传统美德的民风,让乡村居民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更愿意投入到乡村经济和文化建设之中,从而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

2.提高文化素养。提升乡村文化自信,必须全面提升村民的科学与文化素养[7],首当其冲的就是增加农村教育投入,从娃娃抓起,切实把优秀的乡村文化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在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因素,建立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专门课堂,在课堂外,积极开展各种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从小接受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洗礼,让学校成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的重要阵地,提高农民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

(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大农村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提炼和升华[8]。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中,乡村居民必须树立正确的爱国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领导干部带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农村的传统文化相融合,从家庭做起,全民参与,从孩子抓起,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农民的日常耕作和休闲娱乐中,促进乡村传统文化的振兴[8]。

(三)传承发展红色文化。山东是具有光荣传统的著名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齐鲁儿女英勇奋战,做出了巨大牺牲,涌现了一批批可歌可泣的革命人物和故事,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台儿庄、微山湖、沂蒙山等很多红色革命遗址为后人留下了永久的历史记忆。在乡村传统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山东省传统文化底蕴和红色文化基因的优势,继承和发扬革命老区的精神,深入发掘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各地的红色旅游基地建设,打造红色文化传承示范区和红色教育基地,通过开发红色旅游、传统民风民俗教育活动发展乡村传统文化。

(四)建设乡村文化网络空间。在乡村大数据平台上积极推进“互联网+乡村传统文化”发展模式,将互联网与乡村传统文化建设相融合,形成网络文化服务平台,打破地理要素的隔阂,充分挖掘本地的民风民俗、传统美德等传统文化要素,利用网络、媒体、电视等各种平台及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在线上展示本土传统文化,加大网上图书、农村科技、文艺汇演等在线资源的推送,提高当地村民的文化素养。加大乡村传统文化建设成果的对外宣传力度,精心制作民风民俗、乡村景点、农家乐等各种旅游资源的海报和宣传片,利用自媒体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推动各种旅游资源信息的数字化整合和线上营销。

(五)完善乡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如今农村越来越富裕了,但是乡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与城市社区相比,还不够完善,因此在乡村振兴中要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5],落实相关的政策法规并及时进行宣传,建立专门的公共文化组织机构并配备专业管理人才,改变公共文化活动的内容和组织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及现代化的设备、技术、方法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网上服务平台,可以借鉴威海市公共文化服务公益创投的方式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中,根据老百姓的需求,变“政府端菜”为“文化点餐”[9],开启文化下乡“点餐”模式,建立文化团队,培养基层文艺骨干,全民参与,实现“送文化”,向“种文化”的改变。

(六)健全乡村文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乡村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是农民,农民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者与建设者。一是农村应发掘和培养传统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承者,尤其是培养中青年和少年优秀人才,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技艺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二是优化乡村文化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乡村文化人才的活力,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自发的文化活动,促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氛围。三是健全人才发展机制,落实相关的政策和道德规范,保证传统文化的健康发展。吸引社会各界尤其是本土农民从城市回到乡村进行创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结语

乡村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柱,没有传统文化的自信和全民的参与就没有传统文化的繁荣,因此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文化自信,通过发展网络空间、强化教育引导和人才培养,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方式,激发村民的文化创新和创造能力,对乡村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建设,可以快速引领乡村的经济振兴,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任敏 单位:滨州学院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