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地方高校传统文化建设规律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地方高校服务地方传统文化建设应重点辨识三大基本规律:即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的关系;地方传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关系;地方传统文化与地方高校课程文化的关系。地方高校在推进地方传统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构建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之间的和谐关系,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与地方传统文化融合,并利用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和创新课程文化。
关键词:地方高校地方传统文化;规律;对策
当今时代,地方经济文化与地方高校文化高度互补、深度融合。地方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就承担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重要使命。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发展,地方高校也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地方高校的数量和学生数量已分别占全国高校总数和学生总数的90%以上。弘扬传统文化的关键是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和梳理,在实践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1]。新时代赋予地方高校新的历史使命,地方高校必须不辱使命,努力承担起传承和弘扬地方传统文化的重任。
一、地方高校服务地方传统文化建设的规律辨识
(一)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的关系辨识。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既彼此依赖又相互制约。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高校在推动经济发展与文明进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高校早已不是昔日的“象牙塔”,而是从社会边缘日益走近社会的中心,成为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是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此培养的大量大学生给当地各类机构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高校里高级知识分子云集于此,成为当地最大的智力集团,给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尤其是高校里众多科研成果的转化,校企合作中的产学研结合,直接给当地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注入活力,推动地方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此外,地方高校作为地方文化的制高点,也起着对地方传统文化加以弘扬的重要作用,对提高地方文化的品位和推动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这也使地方发展对地方高校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地方高校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谋求更好的发展,也特别需要地方政府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等。因此,地方高校要不断发展,其对地方政府的依赖还会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又相互制约。地方政府作为地方高校的业务主管单位和财政投资主体,二者相互依赖的同时,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也存在着越来越多的需求,这就必然引起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的干预,比如控制高校的发展方向和规模等。同时,地方高校的发展和壮大,在某一时期或领域,也会制约地方政府的决策或行动。
(二)地方传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关系辨识。地方传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地方传统文化涵养和熏陶着高校校园文化。通常情况下,我们将高校校园文化归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大类。不可否认,当今社会多元文化成分给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活力;同时,高校在本地的长期发展中与地方传统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逐渐形成自己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形态。向来被称为文化殿堂的高校,本身也是社会组成中的一个子系统,所以高校校园文化始终受到地方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且根植于地方传统文化之中。高校师生长期工作、学习、生活于当地,不知不觉中就会受到地方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使他们“三观”的形成也打上本土化的烙印。另一方面,时代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地方文化也随之不断进步和发展,而高校处在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最前沿,能够及时吸收地方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从而促使地方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在融合中向前发展,使高校最终成为地方文化的创造者和弘扬者。正是高校与地方文化不断的交流碰撞,使得高校校园文化能紧跟时展,并展现出自己传统性、时代性、独特性的一面。与地方传统文化相比,高校文化往往更具前瞻性和国际性,其先进的文化思想能够为地方文化带来新活力,最终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地方传统文化与地方高校课程文化的关系辨识。在弘扬地方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地方高校课程文化是重要载体和有力工具。从广义的文化来理解,课程文化包括课程物质文化、课程制度文化和课程精神文化三大类。本文从的狭义文化来理解,课程文化主要指课程的精神文化,它具有两层含义:一是课程本身蕴含的精神文化,二是课程教学和研究中通过课程思想、理念所蕴含的精神及情感,具有教育和文化的双重属性。而地方高校课程文化因其承载内容和服务群体的特殊性又被赋予其特有的特征和功能。首先,课程文化具有民族性。课程文化本身源于特定的地域范围,必然带有一定的地方色彩,不同的民族文化必然导致特点不同的课程文化。因为课程文化是历史积淀、民族文化的精华,凝聚着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其次,课程文化具有传承性。文化是不能以遗传的方式获得,而必须以一代一代传承的方式流传下来,传承是文化延续的根本条件。美国学者墨非说:“可以万无一失地说,几乎所有文化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内容都是来自传播。”[4]可见,课程的产生就是因为文化传承的需要,不传承文化就不需要课程的存在,课程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和工具。最后,课程文化具有工具性。课堂教学是传承文化的最重要途径,所以课程在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的工具性的色彩。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传承文化,课程在教育中充当着典型的工具效用。
二、地方高校服务地方传统文化建设的对策解析
(一)构建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之间的和谐关系。政府机构改革以来,我国政府机构的职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渐由过去那种全能型、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但是,目前的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的直接管理和干预依旧突出,仍然是地方高等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和决策者。由于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实质上是上下级隶属关系,地方高校在业务上必须接受地方政府的领导,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必须加强协作,保持良性互动,构建协同发展的和谐关系新格局。第一,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明确地方政府的自身定位,打破地方政府大包大揽、集多重角色于一体的弊端,依法释放相应的权力给高校,使地方政府从地方高校的领导者逐渐转变为地方高校发展的服务者,为地方高校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第二,完善地方政府有关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加强法律配套设施建设。地方政府应积极主动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依照《高等教育法》建立相关配套的规章制度。同时,加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度建设,提高管理人员水平,确保各项政策法规可以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第三,合理分配教育权力,力争做到大权集中、小权分散,具体管理交给地方高校,地方政府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使高校的办学自主权真正得到落实。第四,努力解决资金困难,积极拓展融资渠道。由于地方政府的财力有限,地方高校也要克服坐、等、要的落后思想,积极拓展其他经费渠道,比如企业赞助、校友捐赠、科研成果转换等。第五,搭建地方政府和高校之间的教育中介机构,比如高等教育决策咨询机构、拨款中介机构、评估中介机构等。这些中介机构作用突出:一方面,它们能够以高等教育代言人的身份向政府提要求;另一方面,也能够以政府助手的身份给高校施加相应的责任。当前,在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之间成立多样化的中介机构势在必行。
(二)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与地方传统文化融合。首先,在高校物质文化建设中融入地方传统文化特色。在高校物质文化建设中,要着重以校园建筑、校园景观、公共设施等为依托,使它们成为展现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平台,把它们打造成具有特色文化内涵的物质成果。这些实实在在的物质成果能够鲜明展现出高校的精神文化,甚至体现出高校的综合实力。社会主义进入到新时代,高校的开放性和时代性特征越来越强,地方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吸收借鉴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成果,整合、历练出更加包容的胸怀与魄力。在继承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引领,做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和时代文化的引领者。同时,地方高校在校园景观、建筑和公共设施的打造过程中,也要结合校园本身的历史和文化,对地方传统文化进行弘扬。地方高校还应该充分利用高校的办学特色和优秀文化成果,结合地方传统文化打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景观。其次,在高校精神文化建设中体现地方传统文化特色。高校的精神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文化积淀的精髓,是被高校绝大多数人所认同的理念与价值。它深受时代和地域的影响,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包容性。地方高校在培育精神文化时,必须吸收地方传统文化的精华,并与校园文化进行因地制宜的整合。具体来说,地方高校的文化要具有其独特性,需要以地方传统文化为支撑,从中凝练内涵,使高校精神文化更具地域文化色彩,并从校风、校训等方面得到具体体现。高校的师生员工将这种校园文化加以内化,通过继承和传递,潜移默化成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取向。
(三)利用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和创新课程文化。校本课程是指“在国家或地方课程纲要指导下,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宗旨、特点,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优势,为满足本校学生的学习需求而自主开发的一种课程”[5]。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课程开发的补充战略,也就是说,“校本课程开发的出现也是教育制度内权利与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6]。地方传统文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课程资源,我们要在课程实践中,很好地利用地方传统文化这个优势资源,带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课程文化的创新。国家高校课程设置是比较宏观的、带有普适性的,要适应和突出本地特色,需要校本课程的补充和完善。只有将地方传统文化与校本课程融入到高校整体课程中,才能促进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要把地方传统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校本课程中,首先,要精选人员,组建好校本课程开发团队。其次,对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和高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做好调研,确立课程建设的具体项目和目标。再次,在前期的遴选项目中确定优质项目,组织编制课程实施方案并实施。最后,构建课程的评价体系,并对前期的课程方案进行反思和修订。总之,地方高校应充分利用地方传统文化、校园优秀文化资源,研发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并通过专题讲座、选修课、必修课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和教育。这既有利于高校学生充分了解地方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增强对地方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在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方面,特别是文化鉴赏和人文素质提升方面也起到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杜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J].探索,2017(2).
[2]肖玲俐.地方院校发展定位趋同化现象探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2).
[3]申晓辉.地方高校服务地方传统文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11).
[4]李兆前.试论艾略特的文化传播观[J].社会科学论坛,2014(7).
[5]霍志宏.利用陇右文化资源着力开发校本课程[J].甘肃教育,2014(11).
[6]卢晓燕.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J].新课程导学,2019(8).
作者:李小波 陈婷 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