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主流文化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和导向意义。在构建主流文化的话语权建设中,要牢牢把握主流文化导向性、渗透性、动态性和包容性的特点。加强主流文化建设,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更好的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也能够引领社会其他文化的发展。加强主流文化建设,就要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丰富主流文化形式,提高主流文化吸引力;抓好文化产品监管,形成正向的文化环境。
关键词:主流文化;重要性;建设途径
在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文化市场依托科技的发展迅速壮大,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也应运而生。如何在复杂的文化环境中,加强主流文化的指导地位,保证文化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新的历史时期尤为重要。
一、主流文化的含义和特点
主流文化是文化的核心,是社会主义发展要求与文化的成功融合。主流文化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练。主流文化集中体现着一个时代的发展特点和方向,是一定历史时期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主流文化具有导向性、渗透性、动态性和包容性的特点。充分利用主流文化的特点,积极发挥对社会其他文化的正向作用,促进新时期文化市场繁荣发展。
(一)主流文化的含义。主流文化是指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在社会建设中起主导作用的、被人民群众拥护的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相比较,主流文化的政治性色彩浓厚。主流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凝聚社会共识,潜移默化影响社会成员的思维方式,进而规范人们的行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青年。文化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文化建设,尤其是加强主流文化在文化领域中的核心性地位建设,对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有重要作用。
(二)主流文化的特点。1.导向性。主流文化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起着引领政治方向,保障其他文化发展符合社会主义前进方向的重要作用。主流文化要始终贯穿于非主流文化和其他文化产品中,以多种文化产品形式,对人们产生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在规范文化发展的同时,提高人们的社会主义认同感。因此,保证主流文化的科学性和政治性十分重要。2.渗透性。文化对人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日常的教育、社会生活中潜移默化的。主流文化对人的影响也是如此。步入21世纪以来,文化的力量逐渐在国家的各项事业中彰显,尤其是在高等教育事业中,发挥文化的力量成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主流文化可以通过对在校学生的理论灌输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积极宣传,在社区定期开展讲座等形式,渗透性的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3.动态性。主流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在精神层面的反映,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经济基础各具特点,并由此相应形成了独特的主流文化。同时,主流文化也是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的思想凝结,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主流文化具有科学的发展性,会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调整更新,形成适应经济发展基础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4.包容性主流文化虽然集中体现了时展对人们的精神要求,但也不仅仅只是意识形态的反映。主流文化包罗万象,除了政治性,在经济生活方面、娱乐舆论方面,都有主流文化的缩影。人们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社会发展过程中衍生出的新兴文化,都以不同的形式融入主流文化的发展范围之中。主流文化与社会生活中其他形式的文化相互影响而长期共存,共同组成了丰富的文化精神生活。
二、加强主流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时代变迁带来文化飞跃式发展的同时,也滋生了各种不良倾向的文化产品。加强主流文化建设,才能解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地位受到全球化和资本主义的挑战问题,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其他文化共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
(一)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核心地位。“主流文化的价值体系的核心就是意识形态”[2]。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我国各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起着带头引领的作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们必须坚持和发展的根本方向。主流意识形态铸造文化灵魂,推动文化创新,注重以文化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表现为人们的日常行为和表现方式。做出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行为,在制度的范围之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是坚持社会主义的重要体现。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斗争,不再以战争为主,而是进入了意识形态输出领域争夺。意识形态的输出,更高级也更加残酷,意识形态领域虽然不同,但是没有明确的定义和边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大融合是时展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牢固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坚决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划清界限,在主流文化中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警惕西方的“和平演变”。
(二)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人民五千年来对文化的探索,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然而,部分传统文化只能停留在历史时期,已经不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应有客观公正的辩证思维,摒弃腐朽落后的部分,着重发展传统精华。要利用主流文化衡量中华传统文化,创新文化的发展,推动中国传统文化更好的与时代结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包括井冈山精神、雷锋精神和航天精神等一系列优秀思想。在革命时期,坚持不懈的战斗精神是主流文化,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在建设时期,无私奉献的劳动精神是主流文化,鼓励着广大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事业,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当展新时期,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是主流文化,激发着人民群众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主流文化作用于人的思想意识,在进行社会建设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
(三)引领社会其他文化发展。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共同组成文化这个大环境。主流文化的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非主流文化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忽视。非主流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相对的,在生活中产生的,人们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非主流文化具有自发性、复杂性、开放性的特点,传播范围广,更新速度快,影响力度大。因此,在非主流文化的建设中,要坚持主流文化的引领和指导,积极正向发展。非主流文化的发展更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如果非主流文化能够得到主流文化的有力引领,就能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舆论风气,增加爱国主义情怀,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三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相反,如果任由非主流文化肆意发展,可能会出现反社会的言论,给社会造成消极影响,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影响他们的价值判断。因此,发展主流文化极其重要,积极发挥主流文化的引领作用更为迫切。
三、加强主流文化建设的途径
加强主流文化建设是应对新时期文化挑战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就可以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不断丰富主流文化形式,能够提高主流文化吸引力;大力抓好文化产品监管,努力形成正向的文化环境。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与时俱进的思想,是站在科学的角度上客观辩证的分析情况。我们之所以能够坚定社会主义文化大方向,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发展,关键在于,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虽然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会遇到困难,但也因此获得了宝贵的经验教训。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杜绝“拿来主义”“教条主义”,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指导一切发展。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回答了我国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用辩证的方法解决了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所遇到的困难,不仅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土壤上更具有生机和活力,而且极大的增强了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心,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进步发展。
(二)丰富主流文化形式,提高主流文化吸引力。主流文化在当代的发展过程中,基本上以理论灌输的形式出现在课堂里。理论灌输虽然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主流文化的精髓,但纯粹的理论教学略显枯燥,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使课程流于形式,无法发挥本质效用。主流文化可以利用新媒体,得到更好的发展。现在人们的休闲时间,往往是玩手机,通过手机获得外界的新动态,发生的各种大事也在网上迅速传播。主流文化应该深入到网络,在大事发生后,进行正确的主流文化引导,形成积极的舆论氛围。在娱乐项目上,例如拍摄红色电影,传唱红色歌曲等活动,都能在潜移默化中使人们接受到主流文化的教育。主流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根基,主流文化不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淡化,正相反,要在新世纪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抓好文化产品监管,形成正向的文化环境。文化市场环境复杂,给监管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压力。现代小说出版简单,在网上投稿就有可能被上万人传阅。抖音、火山小视频等软件,更是一个全民的娱乐平台,一条视频可能观看量过亿,人们可以自由的发表评论。但是,开放的平台环境,也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他们找寻监管空隙,传播恶俗、不良内容,甚至宣传一些反社会言论,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加强文化产品监管,势在必行。严格审查网络用户的内容,从体系制度上规范文化市场;对于查处到的违反公共秩序良俗的不良文化产品,要予以严格的处罚;要成立专门的审查监管部门,加强文化作品的监督管理。文化产品虽然监管困难,但其也是主流文化传播的良好平台。把主流文化更好的融入到文化产品建设中,就能够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文化环境。增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内化为自己的良好意识,外化为自己的良好品行。总之,文化建设是当代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主流文化建设又是文化建设的核心。面对国家间意识形态的斗争,在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时期,我们更要明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深刻认识到主流文化的重要作用,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主流文化建设,提高我国的文化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
[2]王瑾.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意识形态安全[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6).
作者:宋杰 单位:沈阳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