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本文通过文化人类学的视野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浅析,由二者理论支点的前世今生入手建立联系,从新时代文化建设新内涵出发逐一分析,再利用文化人类学理论对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出路做出思考,最后进行总结。

关键词;文化人类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对“三个自信”进行了拓展和完善,在原先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上又增加了文化自信并且肯定了其在建设当中发挥的基础性作用。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下简称“文化建设)的历史并不短暂,但是如果放在新时代来说,文化建设的任务发生了改变,责任也更加艰巨。提起文化建设,它关乎人民生活、社会发展,将此二者合一自然就和文化人类学产生了联系,并且文化人类学与新时代文化建设更是有着前世今生的内在联系。

一、文化人类学与新时代文化建设

(一)新时代文化建设

新时代文化建设其实就是针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党的报告提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这集中体现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精神,同时也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核心精神。新时代文化建设面对时代的改变,其内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就文化使命、文化立场、文化自信等多角度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但是,无论时代怎样改变,对于马克思主义这一重要哲学基础的坚持是始终如一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于文化建设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阐释也是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因。

(二)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在狭义上即可理解为民族学,主要研究人类的生活状况、社会组织、伦理观念、宗教、魔术、语言、艺术等制度的起源、演变及传播等。文化人类学始于大发现的年代,从十九世纪中期《物种起源》和《历史中的人类》出版后文化人类学不断发展,通过文化人类学来我们可以了解、研究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这对于我们国家文化建设以及“走出去”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而面对新时代,我们的文化建设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机遇,故我们需要更多丰富多样的理论支撑,文化人类学将是我们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理论选择。

(三)二者之间的渊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更是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的“一元”主体地位,而马克思主义这一被文化建设视为根基的理论在发展中却也吸收了许多文化人类学的思想,并借助文化人类学众多思想结晶得以丰富、拓展其自身理论。文化人类学给马克思开辟了另一方天地、提供了对其《资本论》一些思想的佐证甚至还有方法论,只不过马克思还未能在有生之年将他对于文化人类学的思考转变为思想体系。后来,许多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文化人类学理论相结合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人类学,这皆以人为本的两个学术理论终于在发展长河中找到了属于二者之间的契合点。可见,文化人类学对马克思、马克思主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对于秉承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核心要义的新时代文化建设,文化人类学必定会发挥它原生的优势,对其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举措

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不同于以往时期的文化建设,在注重文化影响力的同时还需要发现文化的内在价值,要从内而外进行全方位的文化建设。除此之外,还要注重人类自身的文化责任,不单单为现在还要为将来的文化发展做出当代的回应。

(一)建设多样一体的中华文化

生活在同一个国家治理区域内,各民族的文化除各自特色外必然还会存在几千年来传承的一些共同特征,这些共性可以帮助各民族找到文化交流的契合点,这对于我们民族大团结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这一点也正是使得国内民族文化形成多样一体的关键所在,同样也只有形成了多样一体的文化格局,文化建设才有坚实的实践基础。现如今,在新时代文化建设当中,最需要注意的便是各民族文化的保留与支持问题,也就是经常提起的“文化固守”问题。首先,新时代文化建设放在少数民族地区要面对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事实,这样的事实决定了少数民族地区新时代文化建设模式的多样化。从文化模式论来看,需要探求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模式,站在“他者”的角度去考察各民族的历史、现实、环境等实际,再结合其文化特殊性打造特色型产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其次,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认为认识到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并且尊重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促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才能够让民族与民族之间增进了解,避免产生文化误解甚至是文化贬低,只有了解一种文化的本质内涵,才能够真正理解这种文化、客观评价这种文化,也只有尊重一种文化,才有能够坚定文化自信。但同时,文化相对主义的历史经验同样警醒我们不可以陷入相对主义的怪圈,所以更要在此基础上践行优化的“文化固守”观。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在保留特色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建立文化的认同感,加强各民族的“四个认同”教育。最后,需要对各民族文化加以引导。泰勒认为所有的社会都要经历从蒙昧到文明的阶段,其中的一个阶段就是文明优化阶段,在这个阶段当中,同一时代的不同社会文化可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这实际上也就揭示了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存在不同步性,更多时候往往是文化发展落后于时展,所以在新时代文化建设过程中,对于一些“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我们要进行积极引导和教育,避免出现“文化滞后”的现象。

(二)构建文化命运共同体

中共十八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自提出就一直热度不减,其主要倡导的是一种将人类命运连结在一起的价值观,如果就文化建设来说,显然需要一个更加精准的概念——文化共同体。认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从文化相对主义来说,要深刻认识到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内涵之一其实就是平等对待每一种文化,各国之间的文化并无高低之分,只是存在差异,任何两种文化都存在联系,都有可互相借鉴学习的地方,从近代以来殖民主义来看,文化是一个国家最坚不可摧的盾牌。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要善于利用文化民族性的特征,充分彰显我国文化特色,寻求我国文化与他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共性,用差异走出国门,用共性走进他国文化,这对于树立大国形象以及与他国建交有着重要意义。再者,从文化的功用来说,世界文化是由各国文化构成的,如果要构建人类共同体,那么文化命运共同体必定会发挥作用,构建文化命运共同体自然也就离不开每个国家文化的贡献。马林诺夫斯基将文化需要分成三类:基本需要、衍生需要以及精神需要,文化命运共同体现在正满足着衍生需要并向着满足精神需要的方向发展。文化命运共同体在国际分工方面很好地满足着我们的衍生需要,各国文化也都为世界文化的精彩纷呈发挥了自己的作用,无论是从经济制度、国际法规制定还是教育交流等等,这些都为维护世界稳定发展以及构建共同体产生了正面影响。但是,精神需求如何满足以及满足怎样的精神需求到目前为止还是构建文化命运共同体下一方向的一个难题,或许在完全满足衍生需要后会产生更深的文化迫力让我们继续走下去。

(三)承担文化中的代际责任

代际责任主要是指对于下一代人乃至以后人类的文明发展的代际责任,倘若不注重现在的传统文化特别是非遗的传承,那么难以想象下一代或者是今后的人们将会面对怎样的“文化空虚”。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应当承担起文化传承的代际责任,不妨从文化人类学来看,在田野调查中以文化为核心进行考察,仿佛是处在一种“向后看”的状态,但实则是在负“向前看”的责任。他们通过实地研究让各种文化得以被发现、被了解、被关注进而被传承,而这系列环节的背后实则是为将来的人类文明创造了莫大的福祉。未来人类的文明发展可能与我们现在对于文化保护与传承息息相关,许多隐藏在日常行为模式中的文化,如果不通过记录可能很快会被快速发展的时代冲刷,那么我们留给未来的文化将会所剩无几进而阻碍社会的发展。但是,不难发现,目前我国新时代文化建设注意到了这一点但仍未把准方向将其做好,我们注重历史文物的收藏、建筑物的保护,但是却忽略了一些不显于形的文化模式,而这一点需要文化人类学家付出诸多努力。

三、结语

新时代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步,文化建设面临新时代的到来也迎来了更多新的任务,对内我们需要树立国民的文化自信,团结各个民族,保护和传承每一个民族的特色文化,构建文化多样一体的格局;对外我们要凭借国家文化差异性走出去,要用文化里与他国文化的共性找到契合点,积极建交、促进发展;除此以外,新时代的我们更要承担起大国的文化代际责任,将现有的显文化以及隐文化好好保存,保证文化的亘古流传。

参考文献:

[1]王希辉.论文化人类学文化固守理论的初步建构[J].广西民族研究,2014(1).

作者:卞佳玉 单位: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