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乡村档案文化建设困境与对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本文基于社会认同视角,对陕西省凤鸣镇庵里村和八角庙村实地调研,分析其在乡村档案文化建设中出现的困境并提出对应措施:乡村档案文化建设与乡村旅游业相结合;乡村档案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吸引资本建设乡村档案文化;加强村民乡村档案文化宣传教育。
【关键词】社会认同;乡村档案;乡村档案文化建设
一、引言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影响着国家的未来,党和国家一直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在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但是由于城市快速扩张,此刻乡村文化遭受城市复杂文化的交流与冲突,乡村文化的社会认同正在弱化甚至解构。而与此同时,“寻根”也逐渐在社会掀起一股热潮,乡村“寻根”文化急需构建。档案作为一种原始记录的载体,具有真实性、客观性等特质。乡村档案作为档案的一种,一方面也具有历史凭证信息作用,另一方面其作为载体所负载的乡村历史信息,客观地记录了乡村在自然、风俗、礼制、特产等多个方面的文化信息,体现乡村的根与灵魂,是反映乡村变迁、社会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乡村档案文化则是个体或社会化组织在特定的、历史性的社会情境和语境下形成的一切与乡村档案有关的实物、文本、方式、制度、理念、民俗等,以及在此基础上借助一定的技术或工具所进行的档案文化实践活动。因此,为促进解决当前乡村文化的认同危机,提高对乡村的社会认同,可以借助档案的力量,将乡村档案建设和乡村文化建设相结合,进行乡村档案文化建设,以提高社会对乡村及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建设出更好的新农村。本文以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凤鸣镇庵里村和八角庙村为例,以社会认同为视角分析乡村档案文化建设,期望能够促进我国乡村档案文化的发展。
二、介绍
凤鸣镇隶属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是该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92.5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19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4498人。为全面展现凤鸣镇的民俗风情、乡贤事迹、奋斗历程等乡土文化,凤鸣镇早在2016年就已建成8个村史馆。各村村史馆建设因地制宜,配合聘请专家,尽量形成既突出特色又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各村在建设过程中,通过宣传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包括鼓励村民捐献历史文物、号召社会慈善家进行募捐等等。各村负责人通过募捐、收购、复制等方式,征集整理展览实物、图片资料等,一些村形成专门班子整理成系统的观赏性、纪实性资料。凤鸣镇的一些特色村史馆成功吸引了游客和专家前来考察参观。本次调研选择了庵里村、八角庙村两个村作为调查对象。这两个村子的村史馆十分具有代表性,他们都是第一批建设的村史馆,发展较为成熟,每个村史馆的特点和问题又不尽相同,其地理位置在凤鸣镇分布比较均匀,能够很好地代表凤鸣镇村史馆的发展现状。庵里村位于岐山县城南5公里处,据其村委工作人员介绍,全村1000多户农民,绝大多数为中老年人。庵里村村史馆位于旅游景点资福宫内,全馆约120平方米,内藏有1957年至今保存完整的所有村委档案,上百件历史文物和图片资料。“村史馆能让外来的人充分了解庵里村是什么,有什么”。村史馆仅在工作日开放,但村史馆负责人对大多数藏品的“前生今世”如数家珍,在调研中发现,正在参观村史馆的老人村民对本村的文化有强烈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由于地方有限,一些珍贵的文物还未能收藏进村史馆。村史馆为宣传本村文化,专门编纂宣传小册免费发放,并在地方网站上进行宣传。八角庙村共有4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576户1805口人,耕地面积360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1.48万元。八角庙村的文化广场上坐落着村史馆,即一条墙上装饰着村史、风云人物等文化宣传海报的长廊。八角庙村村支书陈建忠说:“别看村史馆不大,但对村里人的意义很大,走过这段长廊,你就走过了八角庙村的历史。这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村委其他工作人员也表示,很多打工回村的年轻人也爱带自己的小孩来村史馆看看,甚至有其他村的村民也会来八角庙村史馆参观。村史馆的档案全部由村民捐赠,收集过程长达半年,很多时候村委要挨家挨户做工作才能让村民同意捐赠。八角庙档案由各部门单独管理,不做集中处理。
三、困境
1、村民档案意识不强,档案利用诉求较低
仓廪足而知礼节。大部分乡村的经济都比较落后,村民的家庭经济状况都不太好,需要每日为生计而劳苦奔波,没有机会去关注档案,并且大部分村民的学历水平都不太高,对档案了解较少,也没有去主动关注和利用档案的意识。大多数村民都不了解档案,认为档案是人事档案,甚至有村民不清楚档案为何物。还有部分村民认为档案与他们无关,认为他们不可能用到档案,认为档案是神圣的,绝密的。但其实他们在平日中是有利用档案的行为,只是他们不知晓。如观看村史馆中照片墙,查看家庭最初分配到的田地亩数,查阅历任村干部资料等,这都是在利用档案。
2、乡村档案文化建设条件艰苦,乡村档案文化资源匮乏
即使依托政府的资金,村庄进行了乡村档案文化建设,但是由于乡村经济比较落后,没有能力来改善建设条件,乡村档案文化建设条件较为艰苦。村史馆保存的档案总体较少,虽然收集到了一些来着村民捐赠的档案,但是由于村民档案意识较为薄弱,村民不愿意交由村史馆保管,至今仍有还有许多档案保存在村民家中。管理档案的村干部中没有配备有档案专业的管理人才,很少有村子能够设有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目前兼职管理档案的村干部大多都存在有缺乏档案鉴定的眼光、保管的专业技能和管理的先进技术能力。并且大多村史馆都没有专业配套的档案设施设备,村史馆中收藏的各种档案都是简单摆放在展览区的柜子里。而这些问题将导致原本就少的档案资源变得更少,并且质量更低。长此以往,乡村档案文化资源将逐渐匮乏。
3、乡村档案文化建设效果差,乡村档案文化建设氛围不浓
虽然目前凤鸣镇管辖下的很多村子都建有村史馆,正在进行乡村档案文化建设,但是大部分村民受制于较差的家庭经济状况和不高的文化水平,对于乡村档案文化建设不甚了解,也认识不到乡村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仍然存在着部分村民几乎没有进过该村的村史馆,不清楚该村的村史馆里面有什么,甚至有村民不知道该村修建有村史馆,村民档案文化认识不足,乡村档案文化建设效果较差。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许多村民相较于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现在更愿意去打牌、看电视、玩手机等,过去端着调满辣子的大碗扯面,蹲在村口树下听老人讲故事、观看坝坝电影等文化娱乐活动已逐渐消失,乡村档案文化建设的氛围不强。
四、对策
1、乡村档案文化建设与乡村旅游业相结合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精神消费,对于旅游的需求逐渐提高。乡村风景好,污染小,花费较低,已逐渐成为游客旅游的首选,而富有文化内涵、具有独特性的乡村旅游则更加能满足游客的需求。进行档案文化建设的乡村正符合富有文化内涵、具有独特性这一要求,乡村旅游的发展,将不仅促进乡村经济的进步,还能反哺乡村档案文化建设,为乡村档案文化建设增强动力,并促进乡村档案文化的宣传。乡村旅游和乡村档案文化建设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两者结合起来发展,能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凤鸣镇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北有周公庙、中有仓颉庙,南有资福宫等。凤鸣镇各村可以将乡村档案文化建设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既能促进乡村档案资源的挖掘、开发和保护,又能使游客在观赏风景名胜时,还可以了解到乡村的发展史,风俗特点,扩大乡村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村民对于对美好家园的荣誉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2、乡村档案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相结合
乡村档案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也可以相互促进,乡村档案文化建设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文化元素,增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产业化发展又可以为乡村档案文化建设提供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可能,促进解决乡村档案文化建设的经济困难。但是由于档案的特殊性,所以在开发档案文化资源时,不仅要以市场的需求为重点,更要注意档案的保密期限和开放权限。凤鸣镇各乡村可以整合本村的档案文化资源,找出特色的档案文化资源,依托保存的档案和资料撰写档案编研产品如地方志、村史等,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如文化节、文化展览等,传承传统技艺如剪纸等,建设一流特色乡村档案文化品牌。
3、吸引资本建设乡村档案文化
乡村档案文化建设困难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资金缺乏,即使乡村档案资源丰富,富有特色,但是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也没有办法顺利开展乡村档案文化建设以及使建设卓有成效。凤鸣镇各村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向政府申请财政专项拨款以建设乡村档案文化,也可以借助其他支农项目来进行乡村档案建设。由于国家对于档案发展给予的财政支持有限,如果要更进一步发展乡村档案事业,也可以吸引各种社会资本来进行乡村档案建设。一群人由于地理位置聚集在一起成为一个村庄,村庄由于共同的文化而凝聚起来,传承千百代而不散。因为村里有自己的先祖和长辈,有自己的血脉,有文化的牵引,因此有了叶落归根之说,不管功成名就还是落魄潦倒,最终大多数人仍选择回乡。所以各村可以借由如修复家谱档案、寻根等机会吸纳本村功成名就的优秀人士的捐款,来促进开发和整合乡村档案文化资源,促进乡村档案文化建设。同时乡村还可以与本村的乡镇企业合作,吸纳乡镇企业资本,既能增加乡镇企业文化内涵,又能促进乡村档案文化进一步的建设。
4、加强村民乡村档案文化宣传教育
实行了上述几个措施之后,乡村的经济困境将得到改善,村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将得到提高,并且此时乡村档案文化建设也将有比较良好的成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村民的物质需求逐渐得到满足,也会开始注重精神文化需要。在乡村档案文化建设中,将乡村档案文化资源运作得当,不仅需要对档案文化资源的构建,也需要构建参与者心灵的认同,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使凤鸣镇乡村档案文化建设得出绩效。但是由于凤鸣镇村民对于乡村档案文化建设的认识度、认同度不够,所以各村可以加强村民乡村档案文化宣传教育,发放档案编研产品给每户家庭,修建村史馆并永久向村民开放,经常召开档案宣传大会,在村庄显眼处张贴印刷乡村档案文化建设标语等,以提高村民档案意识,让村民认识到乡村档案文化建设的内涵与意义,增强村民对于村庄的认识,提升对乡庄的认同感,促进文化传承。同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有反作用。村民的档案意识提高,对于村庄的认同感、幸福感和自豪感提高,也有利于村民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乡村档案文化建设中,使乡村档案文化得到更好更快地建设,促进更多的乡村档案能够得到开发与保护,更加客观地展示乡村本来的文化面貌。并且这也有利于乡村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得到村民的认同与支持,为其发展助力。
五、结语
在当前城市快速发展时期,乡村文化不断于城市文化碰撞与被吞噬,乡村文化日益边缘化、破碎化,急需进行乡村档案文化建设,在档案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基础上,对乡村传统文化进行再挖掘、再创造,赋予其新时代内涵,使其得到新发展。全国多地都在开展乡村档案文化建设,但在建设过程中,各村必须根据各自发展的问题以制定解决对策,并且要深入挖掘其社会认同功能,增加村民认同感、归属感与自豪感,实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促进新农村文化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1]张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6(03)475-480.
[2]张芳霖,王辉.档案文化的发展趋势:知性•自觉•主动[J].档案学通讯,2010(02)21-24.
[3]蒋国勇,应小丽.社会认同视野下乡村档案文化建设的实践逻辑——基于浙江省畈田蒋村的调查分析[J].档案学通讯,2014(01)90-94.
[4]蒋国勇,易涛.社会认同视野下乡村档案文化建设的困境与突破[J].档案学研究,2014(03)38-41.
[5]王增强.社会认同视野下乡村档案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浙江档案,2015(02)20-22.
作者:李儆兰 杜丰瑞 单位: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