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分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生态文化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生态文化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分析

【摘要】新时期,我国农业建设已显现出向生态农业发展的趋势,然而由于多方因素影响,我国农业现代化、科学化、生态化发展速度较慢。鉴于此,本文介绍了生态文化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二者的关系,通过对二者的分析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进行研究,旨在推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并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文化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强调,人与自然乃是共生体,人类必须顺应、尊重与保护自然。这充分体现了新时期我国生态文化建设的决心,而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着眼于农业领域,整合生态文化理念与农业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管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对生态文化建设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1生态文化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综述

1.1生态文化建设

生态文化,是指人与自然、人、社会三者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和平、和谐共处,通过整合现有精神物质成果,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的文化理论成果。生态文化表示人类改造自然必须以遵照自然规律为前提,不能随意使用与掠夺。建设生态文化是落实生态文化理论的重要渠道,生态文化建设以生态文化意识为指导,通过创设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打造优质自然环境。而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建设生态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研究生态文化建设阶段农业发展策略,促进生态农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1.2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化建设视阈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主要有下述几种模式。一是生产效益型农业,该模式以技术为基础,通过集约生产的方法,综合生产者与生产资料,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率与经济效益;二是资源节约型循环农业,该模式主要循环应用农业生产资源,维持生态平衡,通过合理使用生产资料,提高生产效率;三是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该模式引进了经济学理念,发展于管理与科技理念中,通过推行人工生态工程,创立农业生产生态循环链,既能够保护环境,又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四是绿色安全产品农业,该模式通过应用先进绿色农业技术保障农产品质量,想要达到良好的应用效果,需要农业生产者具备一定的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知识素养。

2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化建设息息相关

2.1在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方面

农业产生于人类对自然的探索与反思。农业从历史角度可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纵观农业发展历程,其每一次进步均来源于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农业具有技术密集、持续发展等特点,是一种绿色产业。因此,必须站在生态文化建设的角度看现代农业发展。

2.2在现代农业文明建设方面

生态文化理念是人类在审视自然时的收获。生态文化统领精神、政治、社会、物质文化,其涵盖生态产业、生活方式、文化意识、制度等方方面面。现阶段,全球工业化发展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过度消耗资源,不利于生态环境持续发展。同时,农业工业化导致大量使用化石能源,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农业生态问题。因此,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必须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构建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促使其相互促进发展[1]。

2.3在农业生态文化建设方面

农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生态文化建设。政府应当发挥引领作用,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文化建设。现阶段,许多农业生产区还存在着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生产外部环境污染严重、农业产业结构欠缺合理性、人们生态环保意识薄弱、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健全的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困难重重,因此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助推生态文化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3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3.1树立生态农业建设意识

生态文化建设视阈下,应当推动农业生产者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强化生态文化建设意识,使其对生态文化建设中的农业生产有正确且先进的认识,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1)在农业生产区应加强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弘扬人与自然共生的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市场中弘扬正确的消费观念与环境保护观念,唤醒人们尊重、保护自然的意识。2)各地政府应当发挥自身领导作用,在社会各个层面引导组织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意识,并重点关注农业生产者生态文化意识的树立,通过村镇、企业等推动生态文化教育活动,使每一位农业生产者均能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3)将生态文化建设环节的重要内容上升到法律层面,加强监管力度,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绝不姑息,从而保障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构建[2]。

3.2完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建立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当将促进农业产业增产作为农业模式构建的重要任务,保证农业品质量与数量,科学合理配置农业产业资源,推进各个农业生产区平衡发展,逐步前进。还应当积极开展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树立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的农业生产理念,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进农业生产现代化进程,将传统以农产量为核心的发展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建立上,着眼于农业发展整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创立背景下,高效利用资源是其重要内容,能够为农业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因此,就农业种植来讲,应推行发展低碳农业,大力普及保护性耕作技术,加强秸秆应用,不断提高土质质量,充分整合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

3.3推广应用绿色农业技术

应用绿色农业技术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必须引进、推广绿色农业技术的应用。建立绿色农业技术标准,发挥标准的指导作用,推动农业发展步伐。1)在探索实践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时,加强绿色农业技术应用力度,严格监管残留农药,减少有害物质的应用,加大对无害农产品的研发力度。2)完善农产品准入制度,加强农产品检测力度,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全面发展绿色农业。3)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应当结合农业生产特点在农业生产区适当引入先进环保技术,并鼓励对农业新品种与技术的应用,创设节约型农业生产模式,加强对优质环保种苗的研发。4)响应农业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集中化,积极探索研究循环农业的发展策略,促进农业资源的可持续使用。

3.4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力度

保护农业资源对于我国整体农业活动均十分关键,各地区政府应当做好农业区域规划工作,为资源保护提供保障。在农业生产区域,禁止工厂、企业等进入,保障农业生产区域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对农业生产区域规划良好的基础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当设置农业生产红线,对实际生产者给予一定的绿色生产指导与帮助,保障每一位实际生产者均能够进行科学、环保生产作业。特别是在应用水资源方面,相关部门应当相互沟通、有效配合进行工作,推进农业生产者合理使用水资源。另外,管理人员还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监督与管理,确保每一位生产者均应用安全、环保的方法开展生产工作,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我国农业生产区域由于人的原因出现污染现象。只有全方位做好农业资源保护工作,才能从根本上推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4]。

3.5强化农业污染治理工作

科学安排农业工业建设位置,使其与农业生产区域相协调。鼓励与引导乡镇企业在建设规划区域内发展,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农业产业链,方便对企业污染物进行统一处理。各地政府应当综合考量地区资源与区域优势,积极发展绿色产业,提高对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准入标准,对于环保不达标的企业责令其整改,严重的采取关闭整顿措施。在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创设中提高污染管控力度,生态文化建设需要环境污染内部消化,在农业生产内部研究污染解决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农业生态文化,首先应当充分整合环保理念与农业增收意识,完善与改进农业生产管控机制。然后重点解决农业生产中的严重污染问题,增强农业产业中的污染防治力度,同时设立农药试点,对农药进行严格管控,推广使用测土配方施肥,切实落实减施农药化肥制度,从而降低农业污染。

3.6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产业

发展生态农业产业,提高农产业生态化建设水平,有助于改良农业生产环境,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生态产业包括生态农业、工业、文化等。关于生态农业,是指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想要成功发展生态农业,各个农业生产地区必须立足于自身资源优势,充分整合现代农业、旅游业,打造地区特色农业产业。经济水平发展较好的地区,还可以推广高技术含量、高资源利用率的生态产业建设,同时以地区资源为基础,发展农业服务业,保障生态产业提供绿色服务,走全方位绿色发展之路。另外,在建设生态产业阶段,还应当向农业生产者普及生态文化,将生态文化融入其日常生活中,培养其绿色生产意识与习惯。

3.7完善农业监督管理机制

3.7.1在法律制度方面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保证监管工作有据可循、有法可依。大力普及环保法律法规,贯彻落实环保制度规定,强化管治污染企业,严格管理违法企业,绝不庇护。通过环保法律法规宣传,发展农业生产者生态价值观,引导其树立生态保护意识,促使其自觉约束自身行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7.2在监督机制方面

生态文化建设与人们息息相关,保护生态环境离不开动员群众的力量,应当确保群众的监督与参与权的切实发挥。首先在农业生产区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志愿者活动,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其次发展民间环保组织,引导其带领群众积极环保;最后合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曝光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表扬保护环境的行为。通过完善群众监督机制,鼓励群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监督工作,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群众基础。

4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从生态文化建设出发,对可持续发展型农业实现路径进行了分析,通过对生态文化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我国生态农化建设进程。相关人士树立生态农业意识、创新农业生产机制、保护资源环境、应用绿色能源、加强监督等,必将能够提高农业现代化程度,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刘书营 单位:南阳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