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美育价值,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在漫长的大学校史演变中,作为师生的共同精神文化选择和一种文化形态的载体,将美育应用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能够关注心灵境界的培育和精神境界的提升,通过改变大学生认知社会的方式,以期达到在感性与理性的平衡中认识世界,在实践中影响其心理结构的目的。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实施美育的必要性体现在美育对精神文化有导向、凝聚和陶冶的作用,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包含校风、教风和学风三个元素,通过传播具有美育理念的教育思想、创造富有人文精神的校园氛围和践行结合艺术实践的培养模式,以多层次、循序渐进的方式将美育更好地应用于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以期构建一个真善美的大学校园精神文化氛围。
关键词:高等学校;大学生;精神文化建设;美育;人本精神
大学校园文化是在大学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学校环境为空间,以教职工群体为引导,共同形成的具有鲜明特征的校园精神的综合[1-2]。在大学校园文化的构成中,精神文化作为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其在漫长的大学校史演变中,经过师生共同的努力而形成的精神力量,代表了师生的共同精神文化选择,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载体[3]。在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实施美育,这种特定的教育方式通过改变大学生认知社会的方式,能更加关注其心灵境界的培育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以期达到在感性与理性的平衡中认识世界,在实践中影响他们的心理结构[4]。
一、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美育的作用
(一)美育对大学校园精神文化有导向作用
美育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和意识上的教育,为大学生的成长指明方向,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影响深刻,使大学生在追寻审美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找寻生命的真谛,提升大学生认知事物的能力。在大学校园文化这个包含诸多价值观的和思想的环境中,大学生的思想和观念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也能够为美育的传播奠定良好的基础。大学生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不断学习和思考,在实践思考中不断提升自我,继而产生新的观点和理论。美育根据大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教育,更是在教育过程中时刻把握大学生心理,在传授过程中深入大学生内心,努力使大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学习审美知识,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特别是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美育中的人文价值观念作为精神文化建设的重点,通过结合大学校园文化的特色和大学生的发展特点更好地引导大学生,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起到促进作用,净化大学生的心灵,促使其更好地走好人生路[5]。
(二)美育对大学校园精神文化有凝聚作用
美育对大学校园精神文化的凝聚作用是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形成的,这种影响力不是单一存在于某个个体中,而是潜移默化影响大学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6]。美育在大学校园精神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形成一种新的校园群体意识和新的文化认同意识,在这种群体意识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对青少年的规范和约束。这种规范和约束力拥有一种凝聚作用能够把师生凝聚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群体。这种群体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使得学校能够自然的形成一种校园文化和精神面貌。通过在美育的过程中建立大学生之间的联系,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增进大学生之间感情,激发大学生的理想和信念,更多的是能够激发大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大学生在参与活动和娱乐的过程中完善人格,完成学业以及提高其综合素质。尽管活动方式多样,但是主要目的不变,就是通过这些活动来建立大学校园美育模式,使大学生在无形中形成一种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对于建设大学校园精神文化有无可比拟的作用。
(三)美育对大学校园精神文化有陶冶作用
美育的出现,无疑是为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增添了一笔光彩。美育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通过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其目的是为了让大学生正确认识美育不是古板的照本宣科,而是在营造的美好氛围中感受生活中人、事、物之间的美,在生活中发现美,在学习中摄取文化价值,在生活中去创造和享受快乐,在良好氛围的影响和感染下,逐渐培养审美爱好,提升审美兴趣,从而达到陶冶情操、规范行为和指导人生的目的[7]。由此看见,大学校园精神文化的陶冶是一种无形的推动力,就像润物细无声一般,使大学生在无意间就习得和摄取了大学校园精神文化的精华,从而在大学生成长和成才中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必然需要审美陶冶功能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把校园群体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完美融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美育[8]。在潜移默化的美育中,大学生容易受到身边环境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校园审美文化在于其不是以“填鸭式教学”和古板的说教为教育方式,而是以他们对美的欣赏作为食物,以审美能力提升作为其中的营养,最终在情景交融、身心愉悦的情况下达到入情入理的陶冶和熏陶功能。大学生在身心完全放松的情况下与美的体验产生精神共鸣,情和理相互协调,能够使大学生在享受美的同时也升华了情感。
二、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元素
(一)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元素:校风
校风是大学的一种风气和氛围。大学的组成主体是大学生,多个群体汇聚一所大学,形成的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身在其中,就必然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9-10]。要保证一个良好的大学校风,大学管理者、师生等都要有一套严格的校规校纪,并保证严格执行,规范他人也规范自己。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强制管理者、师生守规矩,强制大学的奖惩制度公平公正。虽然造成了一定的压迫感,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是禁止了违规行为。再者,大学校风有凝聚全体的力量,形成强大的校风凝聚力,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观念,有利于大学生在对校规的认识上发生质的改变。大学风气是大学社会评价的直接参考因素,因为它是大学对大学生管理水平、素质程度、教师负责程度和管理者关心程度等的集中表现。不难发现,所有社会评价很高的大学,也一定拥有纯正优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校风。高等学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校风建设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美育在传承大学优秀校园文化传统,建设独特校园文化氛围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只有坚持美育,才能够更好地传达大学校园精神文化,让大学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能够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文化内涵。一旦形成一种稳定的大学校园文化,教职工和大学生会自发形成一种群体意识,这种意识能够引导其明确行动的宗旨和目标。
(二)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点元素:教风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是说教师的责任不只是教授学业知识,更是要教授学生做人的道理,这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夫子”的职责。所谓立德树人,就是先学做人再做学问。教师在学校中扮演的角色是“主角”,教师在学校运行机制里起着决定性的、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良好教风的形成依赖于教师够强的专业基础、教学态度和方法,最为重要的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11]。一个拥有良好教风的教师一定是被人所认可的、负责任的教师。良好的教风对于大学生求学道路上的成长无疑是最好的推助剂,因为拥有良好教风的教师本身就是大学生要学习的好榜样[12]。良好的教风也对大学风气起着关键性的推动作用。正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有着良好教风的教师是燃烧自己,照亮学生,默默地无私奉献。教师是抚育祖国花朵的辛勤园丁,拥有良好教风的教师值得所有人的尊重。良好的教风表现在爱自己教书育人的岗位并觉得本职业神圣伟大而为之自豪、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自己的学生、公平公正公开、对每一个大学生都一视同仁、治学严谨孜孜不倦等。拥有良好教风的教师会教育并带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良好的教风可以使大学更上一个台阶,使大学的社会评价和社会知名度更高。在教风建设与美育相结合过程中,教育者在教育大学生的过程中能够更灵活多样、形象生动,同时教育者在教育引导大学生时需要根据不同大学生的性格特征和艺术特长因材施教,逐步将审美观念内化于大学生心中。
(三)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关键元素:学风
大学的根本还是教育,教育的核心为学习风气。大学生上学的根本原因还是要接受教育,接受更高等的教育,打开自己的眼界面向世界,成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接受高等教育,不断提高自己,那就要求大学生的学风一定要正。好的学风可以调动大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在优良的学风里,大学生都全身心投入学习的话,那么这个群体一定会充满更大的力量。学风会融入大学生的骨子,使大学生展现出新的面貌。在工作中,个人表现取决于一个人的日常努力程度,而他的努力程度则来源于他骨子里的学风。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在工作中那些上进心强、努力工作的工作者往往在求学时就拥有好的学风。因此,学风所影响的绝不仅是大学生的成绩,影响的更是大学生的未来和前途命运。当然,学风不仅仅只是学习氛围好,绝不能只知道重视智育,还要重视德育、体育和美育等。因为,一个人之所以称之为人,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品德,“立人先立德”。我们的大学如今提倡的素质教育,真正是在为我们的国家选拔培养出学风优良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素质人才。在美育实践过程中,将美育融入学风建设,不仅要根据大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教育,更要在教育过程中时刻把握大学生心理,努力使大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发现美、感知美、体验美和创造美,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大学培养的是大学生的人格和能力,想要有良好的学风就要求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守高尚的精神追求,具备高雅的审美文化品位。
三、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美育实施路径
(一)传播具有美育理念的先进教育思想
传播具有美育理念的教育思想,要以大学课堂作为传播的主要环境载体,还要加强实践教学中的美育,同时辅以新媒体等途径推进开放共享、生命教育和翻转课堂,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进而实现美育创新。传播美育理念,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要坚持内容与形式辩证统一的立足点,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的广度。将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完美融合在一起,这才是完整的具备美育理念的教育思想。在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美育的内涵主要是围绕真善美展开。可以说真善美就是美育的价值标准与文化要求,也是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点。在一般意义上,审美文化是衡量大学办学品质的重要方面[13]。这种教育理念不是以“填鸭式教学”和古板的说教为教育方式,而是以他们对美的欣赏作为食物,以审美能力提升作为其中的营养,最终在情景交融、身心愉悦的情况下达到入情入理的陶冶和熏陶功能,使大学生在身心完全放松的情况下与美的体验产生精神共鸣、情和理的相互协调,能够使大学生在享受美的同时也升华了情感,这样的结果就是美育作为柔性教育最终要达到的效果。
(二)营造富有人文精神的大学校园审美文化氛围
创造富有人文精神的校园审美文化氛围,就是要开拓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深度。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人本精神,这是大学美育的一个重点。在大学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将美育中的人文价值观念作为重点,通过结合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和审美教育更好地引导大学生,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起到促进作用,净化大学生的心灵,使其更好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教师作为人文精神的传播者需要重视美育,教育引导大学生时需要根据不同大学生的性格特征和艺术特长因材施教,逐步将美育潜移默化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创造富有人文精神的大学校园审美文化氛围还需要师生共同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较强的精神控制力来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和审美文化品位,通过艺术课、课外艺术活动和人际审美关系等创造校园审美文化氛围。此外,要构筑大学校园审美环境。审美环境处于大学校园审美文化的表层,体现为物化的校园审美氛围。环境的美化使物质具有精神内涵,使外在校园环境与大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因此,审美环境是大学生个性情感栖息与生长的处所,具有独特的美育功能。
(三)践行结合艺术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
践行结合艺术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将艺术培养作为大学生审美训练的重点,采用感性与理性文化活动形式相结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创造原则作为创建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审美化校园文化的必要条件。感性的文化活动主要以歌舞、美术和娱乐等形式为代表,在韵律美和心情愉快的氛围内去享受美;而在理性的精神文化建设中主要以学术研究、思想教育和校纪校规等内容为代表,在真善美中去追求美的意蕴。在举办的讲座、晚会和竞赛等富有内涵的活动中,利用新颖生动、寓教于乐的审美教育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去引导和激发大学生。同时,大学校园审美文化的创造过程需要师生共同感知并逐渐发掘,继而达到教育自我、塑造自我的完美效果。真善美的统一能让人的思维灵活敏捷、触类旁通、感性与理性相结合,认知与审美相统一,进而达到激发大学生潜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江英飒.校园文化建设目标、问题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1):72-76.
[2]欧阳康.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8,(8):5-10.
[3]郑予捷.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10):234-236.
[4]任文,李雪婷.“美育”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34-36.
[5]徐岱.席勒与审美教育论[J].美育学刊,2015,(4):14-21.
[6]孙俊三.教育过程的美学意蕴[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陶伯华.美学前沿:实践本体论美学新视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杨琳.审视当代大学生的美学教育[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9,12(2):12.
[9]刘成立,王立仁.人本观照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育人模式的构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2014,(2):203-206.
[10]王艳玲,马欢欢.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6(6):88-90.
[11]王歆韶,连银岭,刘春伟,等.论美育与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发展[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1):37-42.
[12]马向科.关于美学精神与中国大学追求卓越之路的思考[J].文学教育(中),2012,(4):40-41.
[13]王红,谷鑫.论美育在培育高校校园文化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艺术教育,2015,(11):124-126.
作者:赵媛媛 白亚锋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