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化建设研讨(4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文化建设研讨(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文化建设研讨(4篇)

第一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体育精神重塑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体育精神的重塑展开研究。研究认为:攀比之风严重,不正常的交易丛生,胡乱消费现象严重,这些现象大面积侵蚀了大学生的思想,让校园文化蒙上了灰色的阴影。建议:在高校校园建设中,应从大学生所喜爱的体育活动出发,来有效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精神,以让大学生重新焕发出应有的青春活力。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体育精神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鲜资讯涌入学校之中。但是这其中,不乏一些黑色咨询。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对校园文化形成了不好的影响。和之前相比,高校学生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而且这些信息的变种能力也非常之强,学生们之间的交叉感染现象也十分严重。而想要要高校校园文化重新焕发出活力,就必须要建设好校园文化。而体育精神在整个校园文化中,是最具有活力的,其不仅能有效促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提高学生的不断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基于此,本文在主要借鉴学者樊超《关于用体育精神重塑高校校园文化的思考》一文的基础上,从高校校园文化中的问题出发,对高校校园文化中体育精神的重塑进行了梳理。

1当前高校校园文化中所存在的问题

1.1攀比之风严重

进入新时期之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产生了严重的攀比思想。其实从幼儿园与小学时候,老师就开始教导学生之间不能进行攀比,这一点在中小学不太明显。但是对于大学生业说,因为很多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开家进入高校学习,父母一次性给的生活费也比较多,不知不觉之间就产生了攀比的心理。尤其是现在微博等社交网络的价值观引导的并不是很好,拜金现象严重。这也对高校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现在,衣服、手机、电脑、手包等东西都是学生们的攀比对象。但这种消费观和价值观都是很畸形的。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的建设应该以勤俭节约为主。不正当的攀比之分只能造成大量的浪费,同时,也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

1.2不正常的交易丛生

现在,高校之间存在着许多的不正当交易。比如代课、作业等等。学生的主要任务还应该是学习。但是,因为高校的课程比较轻松,学生的压力比较小,同时还有一些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所以很多学生刚刚进入高校就沉迷在游戏或者电视剧之中。更有甚至,专心以游戏为主,学习为辅,可能一个月也不去上几堂课。而为了应付课堂的点名,就有不少学生找人代为上课,渐渐的,就连作业和考试都出现了大量的“”现象。也是因为如此,这些学生越来越失去上课的兴趣。养成了懒惰、没有理想、不想奋斗的习惯,但是,在上大学的时候还有父母可以提供生活费,但是一旦毕业之后,学生就必须面临找工作的现实问题。在就业压力如此大的当前,就算是好学生毕业之后都可能面临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境地,何况是本身就没有学到多少知识的学生呢?这样过度的依赖于代课,只会造成这些学生学习上的恶性循环。

1.3透支消费现象严重

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是来自普通家庭的,而且本身也是要依靠家长提供的生活费来进行生活的,所以应该精打细算,不应该盲目地进行消费。但是,随着网络贷款以及校园贷款公司的涌现,有很多的大学生透支消费的案例也逐渐被报道出来。其实,分期消费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很多大学生的消费目的很让人费解,基本上可以说是胡乱消费。如有些学生明明已经有了还可以正常使用一部手机,但是为了换一个更“潮“的手机,不惜采用透支这种方式。同时,大学生之间为了男女朋友一掷千金的现象也很常见。尤其是媒体报道的一些女生裸贷事件,也使本来应该纯洁的校园净土蒙上了色情的阴影。

1.4校园赌博的现象频发

在高校之中,本来学生之间可以选择很多高雅的爱好。但是因为很多学生寻求刺激的心理,让赌博渐渐的在高校之中蔓延开来。主要分成一下两类,第一,是学生之间的赌博。这主要是指学生之间打牌、打麻将的现象。因为现在的高校宿舍主要是以4人或者6人为主,所以有不少学生就在自己寝室内部寻找“牌搭子”。这种活动本身处在娱乐和赌博之间,如果没有大量的金钱交易,也可以算是同学之间的自娱自乐。但是有很多学生,却沉迷其中,每天也不想上课,就只想打牌,寝室之间的打牌金额也变得越来越大。第二,就是网上的赌博游戏。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现在基本上每一个学生都有一部属于自己的智能手机,有不少学生用手机下载了一些赌博游戏,和普通游戏相比,赌博游戏更加刺激,对学生的吸引力也更强。对于缺乏判断能力的学生而言,这些游戏往往是十分危险的。

2校园文化建设中体育精神的重塑路径

2.1重塑向上进取的精神

高校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本来应该是充满活力,不断向上进取的。但是现在,确有越来越多的“佛系”学生,表面说自己随遇而安,其实是因为不想奋斗,缺乏进取精神。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一下三点入手。第一,运用体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因为大部分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长的悉心照料下养尊处优的长大,使他们失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往往累一点就喊苦,就说自己坚持不下去了。对此,可以让大学生们参与长跑、攀岩等活动,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体验各种各样多变的环境。培养他们的吃苦耐劳的品质。第二,用体育运动来培养自我挑战的精神。比起“我能行”,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喊得是“我不行”,但是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是有着各种各样挑战的。可以让通过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并且不断设置新的目标,在挑战体育活动的同时挑战自己。第三,培养坚忍不拔的性格。比起过去,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轻言放弃”。这些学生主张享受生活,遇上一点不顺心的事就会放弃。可以说,贵在坚持在当代大学生中已经很少见了。为了改变这一点,可以运用不同的体育项目对大学生进行体能和精神的双重考验。培养学生不放弃的品格。

2.2重塑团队合作的精神

现在大部分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而且因为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不断普及,在方便大学生生活的同时,也将大学生的生活局限在了电脑和手机之前。很多学生网上朋友很多,现实生活却往往形单影只。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进行一切需要合作的体育项目,比如排球、篮球等。这在培养大学生体育项目的同时,也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和学生之间没有接触的情况。同时,可以运用群体活动中的氛围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为本来性格孤僻的学生创造一种积极生活的氛围。也可以扩展学生的生活面,让这些学生能认识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2.3重塑规则意识和竞争精神

体育项目有着不同的规则,即使是在奥运会上,所有的世界顶级选手也必须遵守体育世界的规则。通过对学生对体育项目规则的遵守,可以培养学生遵守校规校纪、法律法规的意识。同时,高校可以定期举行不同的体育比赛。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们检验自己的努力成果,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们产生竞争精神。这种竞争精神是积极的,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产生适当的摩擦。胜利的学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失败的学生也能意识在自己的不足之处,为下一阶段的努力找到方向。

3总结

体育活动是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一部分。体育精神本身充满热情,能极大程度上改变高校现在那种靡靡之风,帮助学生重新找到美的生活情趣。有效的改进大学生的各种不良的习惯。同时,可以让大学生们在体育活动之中释放自己的压力,对身体进行锻炼。保证学习的同时有强健的体魄。帮助学生把德、智、体、美、劳与职业理想、人生理想统一在一起,培养出祖国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樊超.关于用体育精神重塑高校校园文化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7,(09):123-126.

[2]李志霞,李志红.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影响的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25(07):136-138.

[3]冯海洲.篮球运动对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影响的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6,(11):157.

[4]向玉山.迷途知反———论高校体育精神的重塑[J].才智,2016,(27):122.

作者:谢媛媛 单位:扬州市职业大学体育学院

第二篇:高校实验室特色文化建设

摘要:作为实验室建设一项主要内容的实验室特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时代创新性,也有历史传承性和选择结合性。实验室特色文化建设既是高校培养师生创新能力的手段,也是提升教学科研质量的需要;它能营造科研所需的环境与氛围,有利于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良好行为。

关键词:实验室;特色文化;建设;思考;创新

实验室?中心?是高校学科建设的三大支柱之一,是高校持久发展的基石。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协同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的重任,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中,已明确将“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高校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培育和发展实验室特色文化[1]、提高培养师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新时期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1.实验室特色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强大精神力量;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理论、实践、制度、文化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必须不断推进;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2]。在当前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将承担起文化建设的重任。作为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实验室文化,影响着高校文化的建设和发展[3]。近年来,高校实验室在设备仪器、实验环境等硬件建设方面已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已基本满足了教学科研的需求,但还存在着硬件资源利用率不高、实验环境还不够优良、协同合作与社会化服务意识相对淡薄等问题[4]。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实验室的功能与作用的发挥、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改活动的开展。如何在新时期加强实验室管理、优化实验室环境、提升师生的综合素质、营造和谐的科研氛围、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培育先进的实验室特色文化,已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因此,高校实验室特色文化建设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紧迫。

2.实验室特色文化的本质特征

?1?实验室特色文化具有时代创新性。作为校园文化组成部分的实验室文化,与高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密切相关。一方面,实验室要为学科或专业的辅助教学与科研提供保障和服务,学校的教风、学风和文化必然要带进实验室来,师生在实验室里的作风表现就是校风与校园文化的缩影。另一方面,科学认真、求实严谨的实验室作风则有助于提高校园文化的质量,特别是立足于校训校风、结合优势学科或特色专业而形成的实验室特色文化,势必提升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和重大教改活动的质量。因此,实验室特色文化是高校发展中的创新文化。?2?实验室特色文化具有历史传承性。任何一所高校都有自身发展的历史,在成立、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不管是物质的还是在精神与文化方面,必然遗留了具有自身特质的内容;这些色彩浓郁的文化与精神经过多代师生的传播、继承和发扬,使得高校文明历久不衰,且能与时俱进并得以继续弘扬和发展。?3?实验室特色文化的选择结合性。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以高校实验室?中心?为基地的科技创新活动日渐兴旺,高校承接的重大科研项目也更加高端和前沿,但同时与国内外同类院校、科研单位甚至高新技术企业的竞争也更加激烈。任何一所高校,要想保持在某些学科专业领域的科研领先地位,就必须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对于在地域、环境、设施、人才、资金等方面相对处于劣势的高校,更要选择一条符合自身条件、适合自身发展的实验室建设与发展之路。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应该借鉴他校模式,选择性地吸收他校实验室的先进文化,结合本校实际,发展具有自身特点的、深沉而持久的、无形但表现强烈的精神力量,即实验室特色文化[5]。

3.对实验室特色文化建设的思考

因地方综合性高校主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大都设置了多个特色鲜明的学科与专业。地方高校可以结合优势学科及特色专业,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在实验室特色文化培育方面做些有益的尝试。

3.1地域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在处于改革开放和建设文化强国的大时代,地方高校应高度重视古代中国本地区的文明思想和文化,深入挖掘、传承与发扬本地区传统文化。例如山西运城即是古代中国的河东地区,曾诞生了多位重要的思想家和杰出的科学家,在华夏文明史上形成了灿烂的河东文化。有儒学的传承弘扬者卜子夏,有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奠基者李冰,还有提出了“制图六体”原则的地图学家裴秀等。通过追根溯源,兼收古代中国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学术思想和育人理念,把古代教育家的教育风格、科技大师的创新精神和传统文化贯穿到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情操培育过程之中,渗透到教学、实验与科研的实践环节中[6]。如果以某些重要历史人物命名教学办公实验大楼、学术厅、实验室等,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实验科研环境与文化氛围。

3.2特色专业及优势学科与实验室文化的有机融合

?1?与时俱进的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理念。在实验室?中心?建设方面,长远规划、总体布局、分步建设、及时调整、务实高效应该是其基本原则;积极响应国家教育科技规划、突出重点学科、结合特色优势专业、高起点与高标准、全方位优化布局,应该是理工科实验室?中心?建设与发展之路。实验室?中心?已不仅仅是高校的辅助教学单位;实验教学不仅是原理演示或验证,而是更为重要的科学实践检验活动;研发课题或项目不是为了分析、建模、模拟、得出结论、完成论文或申报专利,更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潮流,创造性地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显著经济效益、对物质文明与生态环境起正向作用、能造福于社会和人民的科技产品或工程。?2?特色专业实验室的创新与发展。近年来,国家推出了中长期教改发展规划、人才战略计划、“中国制造2025”科技规划等战略性实施大纲,省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省级高校重点学科、特色优势专业、综改试点专业建设规划。这些政策与导向,就是高校编制实验室?中心?发展规划的指导性纲领。高校在实验室建设方面,科研资金应重点向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地方高校本科综改试点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倾斜,引进和培养这些学科的带头人及高端拔尖人才。高校可以对理科与工科实验室?中心?集中统一管理,使得各实验室的设备仪器得到高效利用。对于那些在教改与科研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的特色专业,鼓励和支持高校师生组团参加全国高校或地区性的创新设计大赛,如水陆空机器人和智能物流机器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等系列创新竞赛活动,使学生们把在实验室中创造的作品和产品带出去,与同专业同学科的竞争者交流和学习,再对作品和产品改进升级,成为能经得起实际检验的新产品并推向市场。高校对取得的教改科研成果可以布置陈列展厅,让新入校及低年级大学生参观,安排获奖者或团队成员讲解,使他们了解和认识实验室和培训中心,对所学专业的实验课程、课件及实物产生兴趣,积极参加实验及科研活动,从而使求实严谨、团结合作的实验室文化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3.3实验室特色文化的培育

高校在实践教学改革中,实验室文化与特色鲜明的应用性专业紧密结合,从而表现出有特色的实验室文化。?1?营造实验室特色文化氛围。在实验室?中心?,可以展示古今中外的、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著名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实验科学大师的形象,例如,镭元素的发现者———居里夫妇、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两弹一星功臣、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者等。对于现今山西运城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航天英雄、科技领军人物,高校应大力宣讲他们科学贡献或事迹,培养师生们热爱国家、热爱科学、不忘使命、勇于探索的崇高精神。高校实验室?中心?是承担实验教学与科研任务的实训基地,可以相对集中设立大型宣传橱窗,简要介绍实验室?中心?的大型实验研发平台、仪器仪表台套数、设备实物总价值、场地面积、专职及兼职教师及管理人员等基本情况。对于实验教学与科研成果、在校或已毕业大学生的优秀科技成果、部分精品实验课程的课件或科技创新活动成果则作重点展示,对于实验室的对外开放与社会化服务情况也应作介绍。通过这些措施,增强实验文化的氛围,促进专业课程建设与实验室特色文化的融合。在实验室?中心?场地充裕的前提下,还可以开设小型展室,陈列某些陈旧的典型仪器或设备。通过对此类仪器或设备的构造、功能、使用方法以及历史背景等进行宣讲,体现科技对人类现代社会所产生的重大作用,启发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可以展示以晶体管为主要元器件的第二代计算机、以小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要元器件的第一代单板计算机、旧型号规格的显示器和示波器等。对于报废的仪器仪表,可拆卸部分电子元件保存陈列,接待入校新生或中小学生参观实验室,安排培训教师或管理人员对照仪器设备实物进行讲解,充分发挥实验室的科普宣传作用,引导学生们热爱科学实验。?2?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在专业实践活动中,高校应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充分准备、标准操作、仔细观察、如实记录、深入分析、全面总结是实验过程中的基本要求;严肃认真、有序整洁、细致入微是实验室的传统作风;教师与科研人员应该引领、示范和要求学生们注意实验过程中的人身与设备仪器安全,对不可回收的实验耗材或液态固态废弃物按照有关要求处理,注重环境保护,提倡节能节约。

3.4特色实验室的开放与合作

在国家对外开放程度更高新时代背景下,位于内地的高校也能拓宽开放办学之路,可以与亚太、欧洲等世界发达地区的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学者互访、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等工作。通过这些特别项目的实施,先进高校的实验设备仪器、独特的试验教学管理模式与方法、学术思想、精神文化可以逐步被引进或被吸收到实验室来。在国内,地方高校的学科专业教研不仅可以与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优势学科与特色专业还可以与行业组织、科研单位、骨干企业、高新产业园区进行深入的交流。高校可以与电工技术协会或分会共建“电子技术学院”,与省级、地市级的高新产业园区合作创办创新研发基地、创业孵化基地。高校实验室?中心?既在硬件方面为合作的研发项目和创业孵化器项目提供实验设备等技术研发平台,还能在理论与技术培训方面进行支持。高校创建大学生创业基地,支持创客们研发新产品,通过技术与市场培育,使得高端技术人才与新产品走向社会,服务人民,体现人生价值[7]。通过大力发展理工产教融合,将团结合作、包容开放、服务社会的理念深入到教师与科研人员之心,使实验室特色文化成为风尚。

4.实验室特色文化的长远发展

高校实验室特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探索与创新的过程[5]。高校在加强实验室特色文化建设的同时,不应忽视制度文化、管理文化、环境文化、人文文化等这些实验室文化的基本内容。从根本上说,实验室特色文化是一种软实力精神文化,是建立在实验室?中心?物质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或思想意识[3],它的建设不可脱离院校实际,不可搞形式主义。长远规划、总体设计、突出特色、分步实施、务实高效应该是高校实验室建设的基本原则;立足本校、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着眼未来应该是实验室特色文化发展的大方向。随着国家科教兴国、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科技教育事业正在迅猛发展,高校重点实验室?中心?的建设必将快速推进,以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提高师生综合素质和营造健康和谐文化氛围为目标的更高层次的实验室特色文化方兴未艾。在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背景下,探索、建设和发展实验室特色文化,必将推进高校的实验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推动高校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寅,朱玉华,庞等.国家重点实验室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5?.

[2]彭儒武,邴强兴.新形势下高效实验室文化建设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24?.

[3]师帅,咸增强.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文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8?20?.

[4]刘贻新,王成勇,吴福根等.“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思考与建议[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8?.

[5]聂继凯,危怀安.国家实验室建设过程及关键因子作用机理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10?.

[6]薛达,聂见嬴,冯涛涛等.河东文化探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7]胡富文,徐宏海,张超英等.基于创客文化的实验室开放平台建设研究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7?.

作者:刘杨 单位:运城学院

第三篇:微信公众平台对高校文化建设的作用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催生了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在这个时代,微信已经成为高校中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利用微信公众号这一工具建设校园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创新;校园文化建设

在自媒体时代,学生作为校园的个体组成部分,容易受到性质各异的文化影响,因此校园文化也容易受到各种性质文化影响的冲击。新媒体在其中起到文化传播与创造的作用,更好地利用新媒体传播文化的作用,净化校园文化的氛围以构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要求高校工作建设者利用新媒体构建校园文化,使优秀文化占领校园文化的高地。新媒体工具中,微信公众号被大学生所熟用,所以本篇以微信公众号为切入点进行分析研究。

一、在文化建设中微信公众平台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指在校园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包括物质、精神、制度等在内的涉及学校生活方方面面的一种群体文化。它反映着学校成员生活方式和思维价值取向。微信公众平台作为新媒体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其对现当代校园中的文化建设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笔者认为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很大,本篇着重写课外教育、创作支持两个方面。1.课外教育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的利用,高校可以更好地实现远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的门槛低,运营只需要进行简单的注册与功能设置,使用只需要关注即可,这可以极大地提高教育的普及程度。平台的运营者可以方便快捷地在平台上推送学习资料,轻松实现学习资料的共享。同时由于微信公众平台是基于互联网,又主要在手机等移动端使用,可以很好的解决时间与空间带来的问题,一天一次的推送频率也可以更好地紧跟时事政治,保证学习内容不过时。另一方面学生是自由主动浏览微信公众平台的推送消息,推送内容的图文并茂和紧跟时事也使得学习更具有主动性。2.创作支持高校的学报、校报等组织运营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可以通过定时推送的功能更加方便省时地发表文章,并且通过留言功能与读者进行及时的互动,对于创作者来说能够及时了解读者的评价是一种激励。另一方面微信公众平台作为新媒体,更多是利用用户的碎片时间,文章的篇幅不会过长,可以吸引更多原本不关注的人进行阅读,培养阅读兴趣;加以关注门槛极低,用户群大,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校报,进而引起创作的兴趣。长此以往会催生校园新文化的产生与创造。

二、微信公众平台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

微信公众号具有操作成本低,程序简单,传播迅速,覆盖人群广泛等特点。因此也被广大高校所采用作为校园信息传播的工具。在我校渤海校区的微信公众号—渤海新青年,是我校文化传播和建设的主力新媒体工具,下面结合一些实例来谈:1.缅怀李保国同志,宣传李保国精神与太行山精神: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李保国个人传记,线上宣传李保国精神,线下开展李保国精神征文活动等一系列活动来宣传李保国精神以及太行山精神,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新生入学时的文化根基建设:在新生入学前,大多数新生通过微信公众号来了解学校。在新生入学前的校园文化传播就显得尤为重要。以渤海新青年为例,在新生入学前,进行校训文化和太行山李保国精神的宣传。利用丰富多样的媒介,例如推文,视频,H5将校园文化注入人心。3.多手段,建设微信公众号,更好地提升校园文化影响力。渤海新青年利用形式多样的手段来宣传校园文化,例如成立了传媒中心工作室,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以视频校区广播结合微信公众号等手段共同建设校园文化。

三、自媒体时代利用微信公众号建设校园文化的一些建议

在本文中,分析了微信公众号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以及结合我校自身校园文化建设的实例。可以看出微信公众号在建设校园文化方面作用凸显。站在学生角度而言,微信公众号更加贴近生活,更快速简单地获取信息;从校园文化建设者而言,开发公众号相对于建设网站更为简单,更好操作,时效性快,安全性高,传播效果好。因此,笔者就如何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建设校园文化提出如下几点建议:1.形成校园微信矩阵:建设一个从班级到团总支到专业到学院到学校进而到省内高校微信联盟这样一个微信矩阵。这样的微信矩阵可以使微信公众号更加快速地传播我国弘扬的文化主旋律,更快速地传播正能量文化,将正能量优秀文化扩大化,增强文化建设活力。2.强化舆论管理,加强文化引导:在自媒体时代,人人皆可发言,微信公众平台人人都可申请,因此可能会出现某些公众号逆优秀校园文化,来宣扬一些劣质的社会风气。基于这种情况,我建议由校区所在团委或文化建设部门把控住校园自媒体。文化可以百花齐放,但不能有腐朽文化落后文化影响校园的文化建设。3.利用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方式建设校园微信公众平台:以渤海新青年为例,当利用视频宣传要比使用文稿宣传的影响力要广。因此在进行校园文化宣传与建设时,要善于学习新技术,利用新媒体工具进行校园文化建设。4.加强文化建设,要寻找校园文化基点:例如笔者所在河北农业大学,本着崇德务实求是的六字校训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对优秀精神文化进行宣传从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个体学生产生认同,丰富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构建整体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田晓燕,容攀.《自媒体微信平台对校园文化的影响》,《新闻战线》2017年第24期。

[2]王晓阳.《微信公众平台背景下河北高校校园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现代商业》2017年第25期。

[3]张朱博.《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4]杨阳.《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着力把握好的几个问题》,《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年第4期

作者:胡悦 李子庚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

第四篇:艺术类高校图书馆服务社区文化建设

【内容摘要】社区是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可以说是一切社会文化的发展起点,也是社会公众美育的起点。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美育是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服务对象、使用技术、交流方式、宣传推广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探究艺术类高校图书馆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艺术类高校;图书馆;社区文化建设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展服务,从法规、现有案例、信息权利等方面都已论证得比较充分,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成为其重要使命之一。在综合类大学纷纷面向社会开放和服务的新趋势下,艺术类院校图书馆也应紧随其后。虽然与综合类大学相比,艺术类院校图书馆面积小、工作人员少、藏书总量少,且藏书种类多集中在艺术专业,但也有其独特的优势,每所艺术类高校图书馆都是其所在区域的艺术资源宝库。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艺术类院校图书馆可以首先参与到所在社区的文化建设中来。高等院校图书馆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由来已久,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高等院校图书馆在产生之日起就十分重视社会服务。美国的高校图书馆在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时,不仅充当着社区图书馆这样的角色,更成为当地的文化交流中心和主要活动场所。

一、艺术类院校图书馆服务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996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前校长在《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并重》中提到:“艺术能够让我们拥有全新的眼光看待事物,与科学一样,二者同样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对这个世界的认知。”①由此可见,艺术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美育,除了学校教育,社区和家庭教育同样重要。可以说,每所艺术院校的图书馆都聚集了本地区最为优秀的艺术类图书资源,能够满足当地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当艺术类院校图书馆扎根于艺术的土壤中,根深叶茂、开花结果时,浓厚的艺术气息可以影响其邻近社区的文化氛围。审美教育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能够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中温暖、美好的事物,纠正歪风陋习,提升道德素养。和谐社区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社区艺术文化建设是社区和谐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另外,艺术类院校图书馆可以以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作为自身服务社会的起点,了解校外普通群众的需求,积累对外服务的经验,从而扩大社会影响力。

二、艺术类院校图书馆服务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注重针对少年儿童的服务

郭沫若在1922年曾指出:“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情感教育、美的教育着手。有优美纯洁的人,才有优美纯洁的社会。”②目前我国的艺术教育虽然发展得如火如荼,各种艺术教育培训班层出不穷,但不可忽视的是,其中存在一定功利性,不少家长将艺术作为进入大学的一条捷径。尽管艺术教育是提高个人修养的必经之路,但面向每一位青少年的艺术普及仍然有所缺失。面对这种情况,艺术类院校图书馆应该将少年儿童服务作为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重点之一。在美国,针对少年儿童的服务是高校图书馆一项重要的特色服务,有很多专门针对少年儿童的项目。例如,田纳西大学艾灵顿图书馆设立的K-12Connection项目,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参与的CardinalKidsClub,以及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图书馆的优秀儿童发展中心项目。在英国的剑桥大学,也经常可以看见一些学龄前儿童在家长的陪同下到图书馆阅览书籍。一方面,艺术类院校图书馆可以通过讲座或聚会的形式,为所在社区的青少年普及艺术知识、展示经典艺术之美,培养青少年发现美的眼睛,为其提供一个接触高雅艺术的窗口,为其健康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创造良好条件。另一方面,与欧美等国家不同,我国社会普遍对图书馆的使用并不是十分重视,部分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养成使用图书馆的习惯,在图书馆使用上比较生疏。对此,艺术类院校图书馆可以举办图书馆使用技能讲座,或为青少年提供参观、使用学校图书馆的机会,拉近图书馆与青少年之间的距离,使其养成使用图书馆的良好习惯。同时,高校图书馆对中学生的开放十分重要,有助于提高他们对高校的了解,为将来报考学校奠定基础。在针对少年儿童进行服务时,为保证参加者的安全以及活动的顺利进行,可以号召在校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到活动中,为艺术类大学生提供艺术普及教育的实践机会。

(二)注重使用新技术

通过对艺术类院校图书馆的调查,笔者发现,从参数总量和馆舍面积来看,其属于中小型图书馆,藏书半数左右是艺术类专业书籍。馆舍面积小、工作人员少是艺术类院校图书馆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短板。另外,社区居民使用图书馆的时间与高校师生也有所不同。如何运用现有的人力和物力,达到较好的服务效果,尽量广泛地辐射社区居民,是艺术类院校图书馆参与社区文化建设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将计算机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其中,是一条有效途径。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的高速发展,大量新技术应用到图书馆的服务中。例如,数据库技术、地理信息技术(GIS)、Web技术、简易聚合(RSS)、射频识别技术(RFID)、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等。艺术类院校图书馆可以借此机会整合馆藏资源,在网络空间中实现大部分的服务功能,建立虚拟网络社区,进而在网络上对社区居民开放使用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权限。另外,对于校内的音乐会、大师讲座、学术报告等,图书馆在取得授权后也可以利用网络直播技术向社区用户进行推送和,以此解决艺术类高校图书馆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中时间与空间的不便,打破教育的局限性,使艺术的终身教育成为可能。另外,包括微信、微博在内的新媒体交流平台的使用,改变了图书馆员与社区读者之间原有的交流方式,有效加强了他们之间的互动。例如,艺术类院校图书馆可以设立专门的社区艺术文化建设微信或微博账号,通过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推送艺术普及知识、近期图书馆或学校组织的可供社区居民参加的展览、表演等活动信息,通过居民转发扩大信息的传播范围。同时,社区居民的需求与反馈也可以通过这些信息交流平台被及时接收。利用新的技术手段,不仅可以节省艺术类院校图书馆的人力与空间,更因其传播速度快、辐射面广,使得艺术类院校图书馆的艺术文化推广活动可以影响到社区以外更广阔的范围。

(三)注重双向交流与互动

艺术类院校图书馆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时,应注重双向交流与互动,为了取得较好的推广效果,应该听取来自社区居民的声音,调研艺术文化推广项目是否为群众所接受并喜爱,针对群众的需求,及时调整推广方案。双向交流与互动主要是指图书馆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时应尊重社区独特的区域艺术文化,避免轻视当地的社区文化。每所艺术类院校的存在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当地的艺术文化氛围,但要注意的是,一些区域性的民间文化艺术同样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应该加以肯定和保护。笔者认为,一所大学的文化自信表现在对所在地区特色文化的吸收与保护上。可以通过建立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基地,开展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创新性研究,形成切实有效的文化融合通道。艺术类院校图书馆可以加强对区域性文化艺术资料的收藏,从而形成自身的特色馆藏。例如,安徽省宿州学院以宿州传统戏曲泗州戏为特色,将泗州戏表演专家请进大学,指导设立泗州戏表演专业,从而成为学院的特色专业之一。区域性文化艺术以地域特色鲜明、受众集中为主要特征,但是这类文化艺术的传播有一定局限性。社区想要弘扬和发展民间文化,可以借助大学的文化平台。可以说,艺术类高校图书馆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也是社区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

(四)注重宣传

图书馆面向社会开展服务是大势所趋,国内高校早已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服务,但取得的效果各有不同,“遇冷”的情况也偶有出现。例如,在安徽省政府的倡导下,安徽省36所高校率先面向公众开放图书馆,却遭遇了“叫好不叫座”的尴尬。究其原因,宣传不力是其中之一。艺术类高校图书馆参与社区艺术文化建设时,应该吸取同行的相关经验和教训,注重对服务项目的宣传。首先,利用专门针对社区居民的宣传渠道。与校园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海报、橱窗、馆内通知)不同,社区居民的信息获取渠道主要包括:本地报纸和电视媒体,以及针对本地的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型媒体。艺术类高校图书馆可以与社区联合,通过上述媒体宣传相关活动。其次,在宣传方式上应摒弃简单的文字通知形式,采用更加多样化的形式,提高普通群众对艺术的兴趣,可将图片、视频、音频多种媒体相结合,强化内容的感染力和趣味性。最后,艺术类高校图书馆应建立常态化的宣传机制。在图书馆网站首页、入馆指南宣传册、馆内橱窗等位置,建立专门的宣传栏目,以便社区居民便捷地找到所需内容。社区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与居民的参与程度有很大关系。社区居民获取信息的方式及偏好与在校读者存在差异,艺术类高校图书馆应进一步探索合适的方式,使社区文化建设更加深入人心。

三、结语

艺术类院校图书馆收藏了大量系统的艺术专业文献资料,是开展艺术教育、提升人们艺术素养的重要源泉,不应藏于“象牙塔”中,应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艺术类院校图书馆参与所在社区的文化建设,有利于艺术教育在更大的范围内普及,有利于区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社区文化一旦形成,能够对社区成员实现有效的管理、服务、教育、保障,进而促进整个社区经济的发展。以发展的眼光来看,高校图书馆面向全社会读者开放是大势所趋,这可以作为艺术类高校图书馆的一次试水,是了解社会需求的有效途径,可以从中吸取社会服务经验,形成自身独特的服务体系和品牌。

参考文献:

[1]李璐璐,李立威.台湾地区高校图书馆校外读者管理工作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7(14).

[2]郭爽.我国艺术院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8(1).

[3]朱韩兵.大学文化与社区文化融合发展:现实困境与对应策略[J].江淮论坛,2018(1).

[4]庄海鑫,吉亚力.艺术教育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发展研究[J].艺术教育,2015(6).

[5]陈憨.安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现状调查与思考[D].安徽大学,2016.

作者:张丹 单位: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