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内在关联。然后指出要准确把握工匠精神实质,实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工匠精神培育同步推进。最后提出要遵循校园文化建设规律,找准工匠精神培育的契合点和切入点:利用校园物质文化展示工匠精神,利用校园制度文化体现工匠精神,利用校园行为文化彰显工匠精神,利用校园精神文化升华工匠精神。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完美的职业精神,是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升级所不可或缺的“软件”。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而持久的环境教育力量,在工匠精神培育方面具有其他教育资源、教育途径所不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应有之义、应尽之责。因此,积极研究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耦合路径,对高职院校工匠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内在关联
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强大感染力和推动力的隐性教育力量,能够潜移默化而深远持久地作用于学生精神气质的养成,包括学生的道德情操、理想信念、行为习性等都会受到校园文化所营造的育人环境的深刻影响。对高职学生来说,校园文化提供的是一种可知、可感的微观社会环境。身处这一环境之下,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等时时刻刻都在不停地接受改造,从而达到了一种从根本上影响人、塑造人的育人效果。工匠精神不单单是对技术的极致追求,更是职业精神、做事态度在各行各业的自然显现。将工匠精神渗透到校园文化培育的过程之中,实际上就是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来展示、体现、彰显工匠精神,进而升华工匠精神,从而让学生更为准确地把握工匠精神的内容与实质,更好地成长为社会所需的优秀职业人才。
2.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是文化育人的本质需求。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在多年发展积淀中所形成的文化共识与价值体系,但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与社会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不断地调整和丰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培育大学精神,要建设优美环境,以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以期能引领社会风尚。不难看出,运用校园文化实现“文化育人”是高职院校思政工作承载的一项重要使命。工匠精神作为党和政府最新提出的一个时代命题,受到了全社会的格外推崇。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可以赋予校园文化更为强烈的时代色彩,引发更多学生的关注和认可,进而大大增强校园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更好地发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文化育人功能。
3.发展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是时代对人才的全新要求。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需要培养一批既对工匠精神有深刻理解与崇高追求,又有精益求精的技艺绝活和意志品质的大国工匠。也在党的报告中对中国制造发展提出了“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的新要求、新指示。工匠人才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某种程度上讲,工匠精神培育属于人格成长的范畴,与长时间的文化侵染是分不开的。在校园文化中渗透工匠精神,能够让学生在人格养成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大国工匠所应具备的人格特质和做事态度,从而更好地满足当代社会对工匠人才的需求。
二、准确把握工匠精神实质,实现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建设与工匠精神培育同步推进工匠精神不单单是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还是匠法和匠心的集中体现。其中,匠法是决定品质和层次的“硬件”,匠心是决定做事态度的“软件”。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培育工匠精神,关键要把握工匠精神的实质,以工匠精神支撑和丰富校园文化,利用校园文化的熏陶与侵染作用,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形成崇高的精神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和持续创新的能力,从而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与工匠精神培育同步推进。
1.崇高的精神追求。工匠精神绝非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中华民族古往今来孜孜以求的一种匠人精神。工匠精神反映的是对品质、细节和卓越的追求,是一种崇高的人生信仰和职业态度。工匠精神是人的精神、修养在职业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否具备工匠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中所能取得的成就。工匠精神从民族文化中孕育而出,随民族文化传承而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处可以看到工匠精神的影子。例如,《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庄子》中的“庖丁解牛、技进乎道”,《礼记•经解》中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无不是工匠精神的体现。今天,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内涵。由此看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培育工匠精神,首先要培养学生崇高的精神追求,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崇高的精神才有可能推动伟大的事业。
2.精益求精的态度。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弘扬工匠精神,必须重树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真。认真就是尽最大努力把每一件事情做好,也就是为了达到既定目标而尽可能地采取任何对目标实现有利的办法。二是专注。专注要求我们持续地聚焦于自己所做的工作,甚至数十年如一日地挥洒汗水、倾注心血。只有具备了坚韧的意志和专注的态度,才能打造出完美的产品和服务。
3.持续创新的能力。创新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因素,正如所言:“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尽管工匠精神提倡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但坚持并不等于保守,相反,工匠精神传承发展的不竭动力正源于持续创新的能力。在追求细节、精益求精的基础上,让产品更好地适应时代脉搏、满足人性需求,进而实现不断地创新和提升正是工匠精神的精髓所在。对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而言,尤其需要这种持续创新的能力,唯有这样才能缔造出更多高附加值、独特的产品,重塑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中,也应当积极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学生持续创新的职业能力,为培养创新型工匠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三、遵循校园文化建设规律,找准工匠精神培育的契合点和切入点
1.利用校园物质文化展示工匠精神。校园物质文化体现在学校的实体环境之中,包括学校的建筑、场所、设备等硬件设施以及地形地貌、山水植被等自然条件。结合学校建设发展规划,在硬件设施的升级与自然条件的改造中渗透和展示工匠精神,可以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例如,可以将产业元素和职业元素融入教学楼、宿舍楼等建筑物中,这样既能美化校园环境,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工匠精神的浓郁氛围;可以利用校园的橱窗、灯箱、展板以及草地标语等宣传古今中外工匠大师的典型事迹,诠释工匠人才应当具备的精神品质,为学生树立榜样、指引方向;可以在校园中建造专门的工匠主题雕塑园,重点展示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工匠雕像,并附上详细的工匠人物介绍,让工匠精神不知不觉间在学生的内心生根发芽。
2.利用校园制度文化体现工匠精神。校园制度文化主要体现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中,此外,学校的一些历史传统、仪式等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着师生的言行举止,对维系教学秩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看作一种内化的校园制度文化。利用校园制度文化体现工匠精神,关键是要把握校园制度文化的生成环节,要求学校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必须牢记自身培养人、塑造人的历史使命,将工匠精神作为对当代职业人的一种必然要求,并与学校的激励制度以及学生的专业背景相挂钩,从而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满足学生对工匠精神培育的个性化需求。首先,学校应从顶层设计入手,构建一套有利于工匠精神培育的宏观制度框架,如学校的工学结合制度、产学研合作管理制度、教育教学制度、后勤管理制度中都可以融入工匠精神,然后再进一步研究工匠精神培育的微观落实办法。其次,不同高职院校的专业背景各不相同,在人才培养中对产业需求的定位也必然存在偏差,这就要求学校深入开展工匠精神的研究探讨活动,邀请行业内专家、工匠大师来研究和确定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点和要点,并通过学校的各项制度体现出来。
3.利用校园行为文化彰显工匠精神。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与关键,也是校园文化育人的最终落脚点。利用校园行为文化彰显工匠精神,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渗透规矩意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工匠精神培育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抓起,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让学生长时间地接受规矩的约束。倘若一个学生平时上课经常迟到早退,作业不能按时上交,则必定会养成慵懒的习惯,即便今后顺利进入工作岗位,也难以历练成优秀的工匠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从小微入手,规范学生的举止行为,让学生严格按照既定要求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向现代企业取经,引进先进的“7S”管理理念,并灵活地融入学校管理工作中。同时,可以邀请国内外著名的工匠大师来学校现身说法,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与心路历程,与学生进行近距离的沟通交流,引导学生养成认真规矩的做事态度、树立严于律己的职业意识,这样在今后的工作中就会自然而然地向着大国工匠这一方向迈进。二是注重以身示范,严格教风学风。教师的思想行为对学生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对教师行为的管理,利用教师一丝不苟的敬业态度、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来实际诠释工匠精神,进而达到引导和感染学生的目的。三是强化实践感悟。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优秀企业的合作,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接触企业生产研发的各个环节,身临其境地观察与体验企业的制度与文化,了解行业专业标准,感受企业精于细节、严谨专注的做事氛围。
4.利用校园精神文化升华工匠精神。高校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和阵地,通过各种方式培育和增强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素养是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大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校园精神的熏陶。利用校园精神升华工匠精神,能够使受教育者兼具崇高的道德水平与精神境界,而大国工匠精神正是这种健全人格在职业岗位上的体现。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受教育者能够自觉地以成为大国工匠为人生目标,不断增强自身追求人生、追求事业的精神力量。首先,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职业信念是工匠精神的高级表现,坚定的职业信念是成长为大国工匠的必备素质。在学生入学之初,学校就应着手组织各种形式的职业理想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古往今来的大国工匠事迹,将“劳动光荣、技艺宝贵、创造伟大”的职业意识根植于学生脑海之中,为学生树立长远的职业理想做好铺垫。与此同时,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教育,为学生介绍未来几年的大学生涯中即将学习的专业内容,客观剖析专业的发展前景,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美好憧憬。其次,高职院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怀”。工匠之所以能够坚定、乐观、精益求精,除了因为自身具备过硬的技术外,还因为拥有一颗热爱事业的心。当前,有很多学生对自己的所学与专业非常迷茫,这与校园精神、工匠精神是背道而驰的。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与职业情怀,让工匠精神有生长的土壤。最后,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心理疏导,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学生初入企业,会面临工作压力的陡然增加,再加上企业相对严苛的管理制度,导致部分学生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失效,否定自己的职业价值。对此,学校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心理疏导,通过开设“职场心理学”等相关课程,提前对学生进行各种职业文化、行为文化的熏陶和讲解,帮助学生顺利跨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门槛。另一方面,要为学生灌输当代中国制造所大力提倡的质量文化、责任文化,将合作意识、服务意识、奉献意识的种子播进学生心中,引导学生树立对个人、对企业、对社会、对国家的强烈责任感,为今后成长为一名有责任担当的大国工匠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石。
[参考文献]
[1]王靖高,金璐.关于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几点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6(36).
[2]朱凤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制造业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思想研究,2017(1).
[3]胡彩霞,檀祝平.高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的“四大要义”[J].职教论坛,2017(31).
[4]郝琦,房磊.依托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1).
[5]杨蕾.传统文化精神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J].高教探索,2016(S1).
作者:黄春梅 单位: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