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文化建设的契合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文化建设的契合,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文化建设的契合

摘要:分析了当下高校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问题,提出要构建以优秀传统文化助推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的契合点,进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为新时代培育符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传统文化;新时代文化建设;高等学校;契合点

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内含着文化强国建设的要求。建设文化强国、树立文化自信,必须充分发挥高校在文化传承和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高校文化建设应当充分吸收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基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发展,让高校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当前高校文化建设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下高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的新要求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政治论断,对新时代的内涵进行了深刻阐释,指出了新时代5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二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三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五是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1]。这5个“是”的新时代内涵的表述是新时代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毫无疑问,高校承担着这个光荣的使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文化建设对新时代中国梦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按照新时代的内涵明确新时代对高校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是推进高校文化建设创新并取得实效的关键。新时代5个“是”的内涵对高校文化建设的要求如下。(1)报告中提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夺取其胜利的新时代最根本需求是什么?是新时代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需要新时代特征的高校文化引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2)报告中指出我国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现代化强国重要标志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而科学技术水平决定了生产力的高度,是生产力的核心竞争力。现代化强国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高科技创新人才的竞争,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新时代现代化强国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校创新的文化氛围,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会激发高校学子的创新热情,提升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提升也会反作用于提升高校的创新文化氛围,形成高校创新文化的良性循环。(3)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团结奋斗、美好生活及共同富裕是全国人民共同的愿望,体现的是传统文化的“和”“智”及“仁”的思想。美好生活一方面需要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需要各民族每个人共同努力产生的合力,个人在努力奋斗的同时也要兼顾到国家和社会的各方面利益,这是“仁”的思想。高校文化应在培养友善关爱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这不仅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中的“泛爱众而亲仁”的延续和继承,更是新时代下共同富裕发展的选择。(4)全体中华儿女?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体现的是传统文化中的志向。中国梦是我党给全国人民的承诺,是全体中国人坚定不变的信仰,这是中国人民共同的理想信念,任何时候都不会动摇,不能失信于民。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理想信念的名言警句:屈原《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诸葛亮说过“志当存高远”,《后汉书•耿?传》“有志者事竟成”,这些是中国古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需要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继承和发展。(5)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走近世界舞台,为人类做更大贡献,高校文化建设应该培养有大国气魄和使命担当及开阔胸怀的人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是世界的伟大成就,是世界的财富,必然会同世界人民一起分享,影响世界,贡献世界。今天的“一带一路”惠及周边国家乃至全世界,中国作为“一带一路”的倡导者,除了输出强大的经济实力,更需要新时代中国文化的输出,得到全世界的文化认同。走向世界的不只是孔子学院,更是有广阔胸怀、自信从容、责任担当的中国人,这是高校文化建设在新时代下的使命担当。中国的发展模式和坚守的道路就是为人类社会做贡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共促世界繁荣。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高校学生作为实现国家复兴的主力,应继承祖先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带着强烈的使命感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开创新时代的伟大事业。

二、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文化建设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了基础和保障作用,为国家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的不足逐渐凸显,如何树立高校文化自信,发挥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已成为高校文化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高校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创新人才培养不足

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创新氛围。文化在创新氛围建设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优秀传统文化又是高校文化的根,根深才能叶茂。①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基本没有一个完善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体制,很多高校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仅仅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开展具体的工作。②在具体的工作和实践之中,对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做的不到位,包括在文化继承和发展方面远远不够。③在发展优秀文化的同时,守旧,缺乏一定的创新思维,无法将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在一起,也没有意识到高校文化对于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所起到的非常关键的作用。

2.友善关爱精神的培养不足

现在的在校学生以“95后”为主体,大多是独生子女,相对安逸及孤立的成长环境使其思想更自立更自主,但对他人行为和感受更漠视,其中不乏有一些比较典型的自私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处理不好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容易用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例如校园霸凌事件频繁出现,更严重的是出现了校园犯罪现象(如“复旦大学投毒案”),这些都是因缺乏仁爱之心所致,表现出“仁”与“爱”文化教育的缺失和友善关爱教育的不足。

3.理想信念的培养不足

新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同时,西方的一些腐朽思想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由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的漠视和对市场经济利益优先的思维,导致青年学生有一部分人存在金钱至上的思想,他们的理想就是“有钱就有了一切”,“当官就是为了有钱”。在某大学校园中,肇事学生喊出了“我爸是李刚”的“口号”,代表了一个好坏善恶不分,是非礼法不辨的尴尬认知“困境”。此外、自由主义思潮泛滥,等等,都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正是由于高校文化建设没有足够的研究、识别、消除、吸收、融合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及对理想信念教育的缺失,才出现了上述问题。

4.自信从容、勇于担当精神培养的不足

新时代下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高校应把培养具有传统文化精髓的大国胸怀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很多青年学生责任意识淡漠,混日子的现象依然存在。没有担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国事、家事、天下事都不关心,缺乏“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担当意识,连日常小事“扶不扶”都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袖手旁观有理的大有人在,凸显出责任担当的危机。小事都不重视就会忽略国家层面的问题,将来也必将因小失大。因此,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加强“家国天下”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牢固树立责任担当意识,已成为新时代对高校文化建设的迫切要求。

三、以优秀传统文化助推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的契合点

1.创新氛围与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的契合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是高校文化建设的持续动力[2]。(1)高校文化创新必须重视历史文化的创新。要实现高校文化建设的创新,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必须从自身出发,从源头入手,探索学校历史的精神内涵、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尤其重点高校,应将传统文化“智”与高校创新培养相结合,将道德智慧和科学智慧与高校创新模式结合起来,并将每一所高校自身的历史传统文化纳入进来,作为高校创新文化建设的载体。例如音乐学院的创新特色是音乐,重点培育以音乐为载体的创新文化(红色音乐经典时代化改进,古典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协同发展等),从而形成一种独具自身特色的高校创新文化氛围。(2)高校文化创新要注重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创新。我国的高校是在党的领导下的高校,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校,马克思思想文化是根本。因此,高校创新文化培育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必须进行适应中国特色的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世界观需要结合起来,改造传统文化,并结合高校自身特色有效的展现,去除传统文化中鬼神宿命论等糟粕,引入唯物辩证法,在提升高校学生创新的客观性和主动性的同时,助力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3)加强高校道德教育的文化创新。高校文化教育以“德育”为先,是高校创新文化教育的基础。传统文化传播讲究“度”和“化”,即“度人度己”和“知变化之道”。高校道德文化不能单纯地按照说教授课的模式开展工作,应在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的同时,构建“化”和“度”的环境。校领导身先垂范、教师言传身教、学生知恩懂义,以德度人,以文化育人,将道德教育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2.仁爱精神培育与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契合

“仁”爱是传统文化最高的道德境界,“泛爱众,而亲仁”的古训仍是中国人心中的道德准绳。孔子说“仁者爱人”,“仁”爱兼济天下,仁就是人和人之间互相亲爱,体现了中国古人高尚的情操和品格。中国古代帝王推行仁政就是对儒家思想的运用,新时代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西方国家所想的大国威胁论,而是对全世界的爱,是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传统文化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只有传统文化“仁”思想的普及和升华,中国青年学生才能有强大的文化自信,才能承担起新时代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使命。“仁”在大学文化中的着力点在于引导,而非硬性说教。在传统“仁”文化与高校文化建设构建上应体现主次,构建教育平台和营造文化氛围相结合的建设模式。构建教育平台主要依托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平台,将传统“仁”文化改进后融入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赋予传统“仁”文化新的内涵和要求。其次开设国学仁爱选修教育课程,通过宣扬国学,唤醒流淌在血液中的文化基因。营造文化氛围主要从生活点滴入手,利用张贴标语、漫画、微载体等形式传播传统仁爱文化,“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人爱我,我爱人人”等传统文化深入人心,形成有大国胸襟仁文化的新时代中国特色高校文化。

3.理想信念养成与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的契合

理想信念培养的着力点主要是内容,让学生意识到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息息相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学生理想信念,以此形成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①完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将气节、家国天下等传统文化思想纳入教学内容,增强学生文化认同和使命感。②教育形式上要创新,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开展以传统文化与理想中国梦为主题演讲、辩论等。③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宣传和引导,以此营造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高校文化氛围,让崇高的理想信念在高校学生心里生根发芽。理想信念的形成固然迫切,但是理想信念的巩固同样重要。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最危难之时,给全国人民指引了一条马克思主义的道路,这个理想信念是胜利的基石和保证。但是,历经近百年的信念在当下的学生中间有动摇的可能。因此要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凝聚共同的价值观、道德观。通过高校文化建设,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在新时代高校文化平台上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4.责任担当意识培养与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的契合

要培育高校学生担当意识的责任观。①构建独具特色的丰富的课程文化体系,加入优秀传统文化中责任担当方面的内容。在大学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应在明辨是非、责任担当上,让大学生明确知道何为合宜之理,才能行仁义之举。此外,高校应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课程选择,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②构建师生共建共享的精神文化平台。重点通过国学课堂、校园宣传及名师垂范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让大学生知小义,明大义,让校园相互比攀的不再是名和利,而是风清气正的正义之事。让这样的“义”成为高校文化的基础媒介,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形成和谐的师生氛围,进一步促进高校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此外,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培养大学生的担当责任意识,使高校学生对多元文化、多重思潮能去伪存真,明辨是非,从而树立正确的“三观”,在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沃土滋养下形成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责任担当意识。

四、结语

总之,文化是有传承的,是有发展的。在世界的舞台上中国是经济强国、科技大国,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的文化必将影响全世界。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和烙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是5000年来持续发展的,支撑它的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文化是竞争的软实力,高校是为新时代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阵地,要继承和发扬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就必须利用好高校这个平台,与高校文化建设相契合。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结晶,它具有持久的生命力。高校文化建设吸收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成果,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大学的沉淀越深厚,其培养人才的土壤就越肥沃,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可和创新就越强。因此,新时代更加重视高校文化建设,加强高校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以助推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为新时代培育创新人才,为新时代宏伟蓝图的实现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11.

[2]石文卓.文化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关健[J].求是,2013(6):7377.

作者:纪研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