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爱心文化建设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肩负着重要使命。校园爱心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到高校育人目标的实现和校园的和谐稳定。和谐校园与校园爱心文化是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在和谐校园视域下探索高校爱心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研究高校爱心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能够促进高校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团结、友爱和有感恩、奉献、自强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和谐校园;爱心文化;爱心文化建设
一、和谐校园与爱心文化的涵义
和谐思想孕育在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之中。和谐校园是内和外顺、和衷共济的教育秩序,在这种秩序中,学校工作会处于动态平衡中,学校及其师生会得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谐校园是当代高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基础,是全面增强高校校园竞争力、向心力、创造力和驱动力的内在需要,更是实现校园健康有序、安定团结的实际需要。和谐校园建设能够有效推动学校育人管理、育人服务和育人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健康有序、平稳团结、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和谐校园所呈现的是欣欣向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风尚,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落实营造最佳的环境和氛围。爱心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之一,蕴含着高尚的道德人文精神。对爱心的继承和弘扬,能够产生良好的社会互动效应,因此社会上流传着很多赞美爱心的名言警句,例如“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爱心的力量和作用是无穷的,贯穿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整个进程。在爱心文化中,“大爱”是核心,关心和满足人的现实需求是其出发点与落脚点,关心人、帮助人、尊重人是其基本道德内涵。高校爱心文化是新时代高校弘扬的以人文关怀和感恩奉献为核心价值取向的当代人文精神文化,秉持着以“爱”为核心的理念,以“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心他人”为基本原则,以“互相关心、互相尊重、互相友爱、互相帮助”为基本要求,以“爱祖国、爱劳动、爱学习”为价值追求,全面培育学生的爱心素养。在这种文化形态下,学生是主体,学校和网络媒介等是载体,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是核心。高校爱心文化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为指导,组建爱心社团,开展公益心活动,重视贫困生的物质和精神帮扶,创立爱心宣传网络平台,使大学生受到感染,成为爱心文化的传播者和有爱心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二、推进高校爱心文化建设和构建和谐校园的意义
(一)高校爱心文化建设能够更好地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在校园文化中,爱心文化是新时代大学生必须加以传承和弘扬的。在爱心文化建设的全面育人模式中,高校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在爱心氛围中领悟爱心精神,净化灵魂,明确理想,内化品质,提升自我,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从而更好地推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二)和谐校园能够为高校爱心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保障
所谓和谐,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内涵式精神,更是一种思想感召和价值导向,主张在尊重个性差异的前提下兼容并蓄,去粗取精。和谐校园营造的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开放、包容、公平、正义、诚信和友爱的良性循环的人文环境,能够促使学校在凝聚力、向心力、竞争力和吸引力等方面充分发展。在和谐校园中,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和谐校园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经验都是爱心文化建设的保障。和谐校园与高校爱心文化都是高校校园建设的重要方面。爱心文化也是和谐校园的一种体现,从这个方面讲,爱心文化寓于和谐校园之中。
(三)高校爱心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能够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不断接受并提升“爱众亲仁,博学笃行”的精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使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仁爱思想融会贯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让“大爱无疆,大爱无言”“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优秀的思想文化在大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烙印,并内化为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志愿服务的实践中,高校应把握爱心文化的要求,把和谐校园建设与爱心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在爱心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中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和谐校园视域下高校爱心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从根本上理解文化建设的要求,提升爱心文化的内涵和层次
爱心教育活动与爱心文化建设相辅相成。如果没有爱心教育活动或爱心教育活动缺少文化性,那么爱心文化建设就会失去或缺乏生机与活力,也不会提升内涵和层次,不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势必影响爱心教育活动的效果。只有不断增加爱心教育活动的文化性和感染力,身居其中的大学生才会受到感染和熏陶,并将爱心内化,以主体身份积极参与爱心文化建设,真正产生爱,传播爱。
(二)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引领地位
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校园文化的构建与实施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地位,主动抓住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播中逐步内化为师生的思想品质和日常行为规范,着力营造和谐、繁荣、发展的校园爱心文化。高校爱心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爱心本身而言,它极具教育性与感染力,因此,爱心的形成和传播必须是自发的,主体主动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重身份积极参与爱心活动。
(三)重视贫困生帮扶工作
高校贫困生帮扶是人本理念下高校爱心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贯彻和落实好国家各项相关政策是积极探索贫困生帮扶工作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爱心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点。爱心帮扶能够对贫困生进行经济援助和精神救助,同时也能增强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感恩之心,使其更加努力学习,回报社会。我国陆续出台了与贫困生帮扶配套的法律法规,稳步构建以“奖、贷、助、勤、减”和“绿色通道”为主要内容的贫困生帮扶体系,为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基本保障。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作用,切实贯彻和落实国家的各项帮扶政策,让每一个有帮扶需要的贫困生都能获得应有的帮助。
(四)充分发挥微时代网络信息平台的正面作用
文化最具熏陶力、影响力和感染力,高校爱心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离不开实践载体。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手机等媒介工具的普及,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快捷和便捷,微时代网络已成为高校爱心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和现实工具。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摈弃网络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是高校爱心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高校要重视对网络的优化管理,充分利用网络构建符合时代的爱心教育体系,切实把网络建成对大学生进行爱心教育的思想阵地。同时,高校要创新网络教育方法,使网络成为高校爱心文化建设的平台与建设和谐校园的主阵地。
(五)积极开展爱心公益活动
爱心公益活动要以学校党团管理部门为主导,广泛地动员学生积极参与,使参与者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团结协作,互助友爱。当前,爱心公益活动的渠道很多,例如参与爱心志愿者服务活动、为贫困山区和灾区捐款捐物、为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募捐、为孤寡老人献爱心等。此外,高校内部可以组织以“和谐宿舍”或“和谐班级”为主题的和谐文化共建活动。这些实践活动能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形式多样、切实有效的实践平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有利于全面推进高校爱心文化建设,建设和谐校园。
(六)重视模范的正面作用
我国的模范人物是中华民族道德品质与精神的生动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面旗帜,是民族力量的象征,是时代的引领者。高校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利用爱心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迹,对大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和社会优化教育。高校可以将社会上的模范典型和发生在校园中的先进事迹作为宣传素材,通过大众化、通俗化的方式,将模范精神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中,使大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七)重视高校爱心社团的建设
高校在进行爱心文化建设时要重视团委指导下的爱心社团建设,重视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建设。这里的“志愿者”即“自愿参加相关团体组织,在自身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不谋求任何物质、金钱及相关利益回报的前提下,合理运用社会现有的资源,志愿奉献个人可以奉献的东西,为帮助有一定需要的人士,开展力所能及的、切合实际的,具一定专业性、技能性、爱心性服务活动的人”。相应地,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宣传和引导,充分利用新媒体普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和志愿服务理念,营造正面氛围,让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爱心志愿服务行列,展现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把爱心作为正能量传递给社会,大学生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等就是这方面最好的实例。总之,高校爱心文化建设是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备要素。因此,高校要站在新时代的高度全面做好爱心文化建设工作,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地位,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弘扬和传播爱心文化,全面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培养理想信念坚定、思想道德品质高尚的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19(1).
[2]戴国立.爱心教育与校园和谐[J].中国青年研究,2007(7):74-76.
[3]梁惠卿,马红茹.学校中的爱心教育[J].双语学习,2007(10):103-103.
[4]李晟,闫雪梅,李妙美,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剑南文学(下半月),2012(3):389-389.
作者:李景昌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